📖 ZKIZ Archives


動物本能 黎智英

2012-9-13  NM




眼前一片綠林,層層疊翠,顏色由 淺至深,一直伸延至清爽而透着蔚藍色的天邊;颱風過後的陽明山真漂亮。淺蘋果綠色的大樹上,黑貓突然錯腳踏在枯枝上,「嚦喇」一聲枯枝斷了,貓從三層樓高 的樹上掉了下來。途中牠兩次撞到樹幹,再又一連翻了三個筋斗,才重重地撻倒地上。我以為牠一定是傷得很重了,牠卻馬上翻起身疾跑逃命。牠絕地求生的剎那教 我感動。

眼前這隻貓是活靈活現的animal spirit。是的,牠剎那閃耀的動物本能,正是人生在世最需要的basic instinct。儘管身負重傷、痛不欲生,動物的本能依舊教牠奪路逃命。若然上帝沒有賜予我們這個求生的本能,可以肯定祂只是製造了人的標本而不是創造 人。欠缺絕地求生的本能,人是活不成的。四百多年來西方國家蓬勃發展,形成壓倒性的文明優勢,讓西方國家壟斷了全世界的經濟資源、主導了政治架構,也因而 壟斷了全球經濟,給西方社會帶來空前的繁榮。經濟及文化的繁榮讓人掌握了克服大自然的智慧和能力,進而為人贏來空前的尊嚴,大大伸張了人權。人權壯大,成 為無上權威。民主應運而生,同樣成為無上權威,至此人類也就真正文明起來了。可惜像Lord Acton說的,權力蘊含腐敗的因子,絕對的權力更釀出絕對的腐敗。個人掌權固然引發腐敗的傾向,在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體制下,權力歸於選票佔多的人,結 果同樣引發腐敗。在民主體制下,有選票在手即是無上權威,同樣導致徹底的腐敗。

今日歐洲的民主制度正陷入了這樣的窘境,選票優勢形成的無上權威摧殘歐洲人民的求生本能。建立民主體制的目的是伸張自由、人權和正義,而不是作社會分贓, 可是五、六十年來靠少數服從多數民主體制打造的無上權威卻炮製出了個分贓機制,將公民意識扭曲為海盜心態,那麼西方社會又怎能不大禍臨頭?西方社會的空前 繁榮和權威讓其人民空前地自滿,視國家為分贓資源的樂園。經濟發展的豐盛成果化現實世界為《聖經》所說,到處流着無窮無盡牛奶和蜂蜜的樂土。天堂既無危 險,人也就毌須求生,那麼活在天堂裡的夏娃和亞當又何須有絕地求生的本能?這就像貓從高處掉下,每次都有安全網在下面承接住牠;不慮有險,結果牠逐漸喪失 墮地即翻身逃命的絕地求生本能,從此對危險麻木。果如此,貓遲早會跌死。故此在豐饒的牛奶和蜂蜜之下,往往是個死亡陷阱。

不信?大家只管看看今日的西方國家,尤其是歐洲便知道了。西方社會的人民自以為是活在流着牛奶和蜂蜜的樂土,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無窮無盡福利。既與天堂毗 鄰而居,自然會有全知、全能的政府從他們呱呱墮地的那一刻起照顧其衣食住行。既然別人都有責任供養供應一切生活所需,人們又還要絕地求生的本能來做什麼? 走向地獄的道路都始於天堂,求生的本能是上天的恩賜,褻瀆上天賜予的恩典,必遭天譴。至今歐洲人民仍然不忘風流快活,他們是來得太simple、太 naive了吧?市場中人常說現今經濟呆滯,那是現代人欠缺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之過。起初我覺得冒險創業是創業家(entrepreneur)的天賦,而非人人都有的本事。想落其實不然,因為冒險拼搏是人人生而有之的 本能。黑貓從高處掉下,求生的本能在黑暗中靈光一閃,貓即曉得奪路逃命。生命中滿是起落跌宕,在掉下來的危險中蘊藏着一躍而起的希望。

這是人的天賦本能,西方社會的人民現今看似失去了這個本能,其實沒有。這個本能是天賜的恩典,是不會失去的。無論是生活在原始森林或石屎森林,人依然是 人,也就依然有動物的求生本能。無論擁有多少物質文明,人始終是靠這天賦的才能生存下去的。是的,上帝恩賜給我們的東西是不會失去的,在祂的王國裡無一錯 漏。當我們迷途的時候,不要以為眼前的路消失了,便連本能也一併消失掉。麻木掉的只是求生的直覺而已,本能仍在。我們依賴物質條件的意識來得太強烈了,在 分贓式的社會體制下,強烈的物慾更敗壞道德,麻痺人們的敏銳直覺。沒有直覺的觸發,便無法啟動本能。要是減少依賴的意識,讓潛意識得到充分發揮,直覺便會 敏銳地感應危險,啟動求生的本能。

要減少依賴的意識又談何容易?西方的福利主義令整個社會形成惰性。社會福利催生了人們的依賴意識,這個意識依附人的惰性而生存,製造依賴意識的政府和依賴 這個制度的人民兩位一體,生死與共,利益相關。要殺出當下的困境,政府和人民都要痛定思痛,甚至死過翻生,才有希望引發洗心革面而又必須的徹底改變。要一 場多大的災難才可以令政府和人民都感受到死過翻生的震撼?這災難要如何慘烈,人們才會覺醒?毫無疑問西方社會將要爆發一場轟天動地、鬼哭狼嚎的變革。西方 社會的而且確要來一場文化大革命了。文化不起革命,人們不會甩掉其依賴意識。意識體現文化,文化造就意識,兩者分不開。更早的歷史已無從稽考了,依賴文化 可以溯源到Robert Owen(1771-1858)、Henri de Saint-Simon(1760-1825)等社會主義夢想家的異想天開。John Stuart Mill和馬克斯等思想和經濟學大師,進一步演繹這些夢想,而狄更斯、蕭伯納和畢加索等文學、藝術大師則將之引申至文藝層面,化為主流思想。到了今天哈 佛、劍橋、牛津等培養精英的美英一流大學都為這樣的思想主導。

至今許多許多學術、文化機構的精英仍或多或少致力於在地上建造天堂樂土。他們都以為人定勝天,故此人有條件創造出長流豐盛牛奶蜂蜜的樂土。誰會不嚮往這樣 的天堂,從而滋生依賴性?要是這些左派的天堂文化只停留在文化的層面便好了,精英機構卻將之化作政治承諾,事情亦因而從此大鑊!人定勝天的宏願沒什麼不 好,若然我們只是想改造環境,即使面對掣肘極限,但那不是完全沒有可能的。若然勝天是改造人性,置求生的本能於度外,那麼精英們便太猖狂了。人的本能是天 賦的,人不可能超越天賦的本性,天賦本能是我們面對的極限,我們只能活在本能的極限內。妄想扮上帝創造人間樂土,將令人喪失掉求生的謙卑,繼而令我們喪失 掉求生的本能。你可以誇口要改造世界,雖然明知你是痴人說夢話,我也奈你唔何。我無法以物理的原則證明你的妄想沒有可能,但你要是說可以改造人性,超越人 的本能,那麼你一定是在說謊,因為本能是上天的恩賜,那是沒有人改變得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307

SENSE隨筆140207信仰本能(下篇)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2/07/sense%E9%9A%A8%E7%AD%86140207%E4%BF%A1%E4%BB%B0%E6%9C%AC%E8%83%BD%E4%B8%8B%E7%AF%87/

SENSE隨筆140207

信仰本能(下篇): 關於靈魂、命運和生命意義的心理機制

執筆:Thomas

〈愛麗絲公主研究〉迷信是如何產生的?

為了研究怎樣的心理條件做成迷信,《信仰本能》的作者Jesse Bering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名為「愛麗絲公主研究」。 受試者是一批三至九歲的兒童,他們個別地接受測試,被要求猜出兩個大盒子中,那一個藏了球,他們只需把手放在認為內中有球的盒子上面,還有時間考慮和改變主意。

研究分實驗組和控制組進行。實驗組的孩子會被告知房裡有個名叫愛麗絲的魔法公主,並把牆上的公主像指給他看,告訴他公主會幫他,當他選錯時公主會以某種行動告訴他。控制組則沒有告訴他們愛麗絲公主這回事。

 

實驗結果發現,只有實驗組七至九歲的兒童才會在意外事件發生時(例如牆上的公主像跌下來),改變己作出的選擇;而控制組則不會改變選擇。這表示兒童要有預先明確的 “超自然行為者”的概念,才能找出「溝通訊息」。

但奇怪的是三至四歲的兒童卻完全不把意外事件解讀為公主所造成。這是由於他們年紀太小,還未達到 “心智理論” 的階段,不懂得猜度「他者」的想法。他們單純地把意外視為物理現象,不省起與公主有關。

我們一般認為迷信是幼稚的想法,但實驗結果卻顯示心智能力要複雜到一個程度才有迷信的能力。***

此外,還有一個關於「認知結構」的有趣發現,實驗組五至六歲的兒童雖然認為意外事件是公主造成的,但他們不知道這是公主給他的溝通訊息。這個發現證明了兒童的認知結構要到七歲以後才能對「心理」進行「多序」思考multiple orders。這就是一種「他知道我知道不知道」的能力。 大多數人的心理推測不會超過四序,最高紀錄則可以到七序。***

 

〈天意弄人〉當好人遭逢不幸,壞人中了頭獎。

當人遇上逆境、不幸、疾病及生離死別時,總會希望知道背後的「原因」或「意義」。很少人願意相信這只由沒有意義的、隨機性的 “機率” 所做成。人總會問:「這意外代表什麼?」、「神為什麼這樣做?」、「個天想點樣對待我?」,但絕少有人去想:「神會怎樣做」。 信仰的心理機制反映了人之所以為人。

 

迷信當然不是好事,但是否代表信仰心理機制是毫無用處的呢? 心理學家Kurt Gray及Daniel M. Wegner解釋讓神承擔道德責任,其實是日常社會心理的延伸。在人遇到不幸事時,找一位具有意志的行動者負責,可以讓事件變得有意義,也可藉此得到某些控制感和安全感。

兩位學者做了份全美各州的「痛苦指數」調查,結果發現:一州人民的相對不幸感與該州州民的信神比例成正相關, 即使在控制了收入及教育兩個變項後,結果亦一樣。 這種心理機制讓人在遇上壞事時,會預設其中必有意義,並且到最後該意義會自然浮現。

調查員在一份研究中訪問了34名無神論者,約有三分之二的人至少在一個回答中洩漏自己相信「凡事皆有道理」。或許這種思想能幫助人類面對不可預測的自然環境時,能夠保有更安定的心理。更重要的是當一個人能從不幸事件中「看出正面的意義」,他便能夠積極地繼續生活。*** 例如:苦難是上帝對我的考驗,苦盡自會甘來。

 

「神」是如何演化出來的?

為什麼我們的心智結構演化過程會讓人類擁有這種心理機制?從演化論觀點看,人類與黑猩猩十分相近,之所以能比黑猩猩更具演化優勢就是人類的心智理論令人有「羞恥心」及「罪疚感」,而黑猩猩沒有。

「羞恥心」對社會組織有利,它使人們 “知道別人會知道”他做了違反社會規範的事,因而控制自己的行為。 而「罪疚感」會使人們在沒被監察的情況下,仍會安守社會規範,使人類社會更為緊密及更有組織。

「良心」、「神」及害怕被人「指責」的心理機制令人更有效地抑制自私及衝動的行為,對整個社會而言,這種不理性是好處多於壞處的。

 

「道德無門,唯人自造。」尼釆

杜斯妥也夫斯基 說過:「如果上帝不存,那麼任何事情都被允許。」這是否意味著沒有宗教上的恐嚇,人類社會將失去規範而進入混亂狀態呢? 伏爾泰也曾憂心說道:「要是神不存在,就得去發明一個。」人類社會是否必須依靠宗教信仰,才能維持秩序呢?

筆者相信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歷史已經證明現代世俗國家的法律體系無須依靠神權支撐,也能執行它的制約功能。尤其是司法制度,歷史讓人們相信「理性」比「神性」更加能夠維持公義。

 

那麼由「心智理論」所引發的信仰本能是否已經成為多餘的心理副作用?由心理機制投射出來的「神」雖然並不存在,但是「心智理論」仍會讓人去思考人生的目的及意義。這正是人與其他物種最決定性的區別。

當人類遇到困境或重大挑戰時,這種「賦與事物意義」的能力,讓人不致絕望,並且讓人具有更強大的心靈力量去克服困難。 人類如今不再需要依賴 “神”,人只需要定義自己的存在意義即可。

正如沙特所言:「人首先存在著,面對自己,在世界中起伏不定 —– 然後界定自身。」

 

參考書目:

《信仰本能》 (2000) Jesse Beri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34

SENSE隨筆140204信仰本能(上篇)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2/04/sense%E9%9A%A8%E7%AD%86140204%E4%BF%A1%E4%BB%B0%E6%9C%AC%E8%83%BD%E4%B8%8A/

來SENSE隨筆140204
信仰本能(上篇): 關於 靈魂、命運和生命意義 的心理機制
執筆:Thomas

〈為何要用心理學解析信仰行為?〉
「人類為何會有宗教信仰?」為了避免墮入循環論證,我們先不用宗教觀點去作解釋。 有人認為智力低的人才有信仰,但是上至高才卓識的領袖人物如甘地、馬丁路德金,下至被 “祁福黨”欺騙的無知婦孺都有信仰,智力與信仰似乎沒有絕對的關係。再者,無信仰的人並不見得一定聰明,因此智力的高低並未能夠有力地解釋信仰的有無。

亦有早期人類學家提出「文明演化論」,認為隨著文明進步,人類社會從相信巫術,變為信仰宗教,再進而信奉科學。 但是觀乎人類歷史,宗教信仰原是文明最早期的產物,*** 並且一直延續至今。況且,「文明演化論」也不能解釋現代的信仰行為。
此外,在很多無神論者的個人自白中,均表示常會「隱約感到」有「超然的心智在主宰一切」。
那麼是怎樣的「心理機制」使人類普遍地擁有信仰的本能呢? 本文作者嘗試採用心理學的科學方法去探討信仰現象。

〈天意從高難問〉
「究竟個天想我點呀?」這是很多人在面對困境時不自覺地浮現的感想。 有這感想的人未必一定相信神,但無可否認人總希望在紛亂的事態中找出「背後的意義」。心理學家相信這種現象源於人類獨有的「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這種本能讓人類具有強烈的欲望去解讀別人的心思。

人類學家Daniel Povinrlli認為即使人類與黑猩猩有98.4%的DNA相同,但「心智理論」是人與黑猩猩從共同始祖分化之後才發展出來的,只有人類的系譜才有心智理論。 在一個實驗中,他發現黑猩猩不懂得用實驗人員的角度看事物,而兩歲孩童卻能夠。其後雖然科學家們在黑猩猩是否有心智理論上爭議不休,但毫無疑問,人類在動物界中絕對是解讀別人心思的高手。

這種解讀別人心思的意欲和能力十分強烈,以致它會推向根本沒有心理活動能力的死物上面(如望夫石)。*** 心理學家Heider及Simnel做了一個名為 “Apparent behavior”的行為研究,他們向受試者播放一段由三角形,圓形等圖形作為活動主體的動畫,結果大多數人會用人類行為的動機方式來描述圖形做了些什麼事,如大正方形在「欺負」小三角形,兩個三角形在「追求」圓形的「愛」等等。這個實驗的結果暗示人類喜歡對大自然行為作出擬人化解釋,可能只是「心智理論」作祟而已。神或許並沒有實存於人類大腦之外,祂可能只是人類心智投射出來的幻覺。

〈We are part of Masterplan〉
面對生活上各種不確定性時,心智理論會令人「感覺到被一個超然的力量主宰著」,就如英國搖滾樂隊Oasis的歌詞所說:
“life in the other hand won’t make us understand, we’re all part of the masterplan.”

達爾文在自傳中提到:「要把這個壯麗、奇妙的宇宙— 其中還包括能回顧過去、瞻望未來的人類— 說成盲目造就、或不得不然的結果,對我來說十分困難,甚至根本不可能。只要深入想想,我就不得不認為:第一因的心智在某程度上跟人類一樣,是具有智能的。所以,我覺得自己算是有神論者。」

存在主義哲學家 沙特也在一段內心告白中透露道:「我覺得自己是被期待、被召喚、被設計好的存在。簡單說來,是個只可能出於造物主的存在……這個念頭跟我大多數的想法背道而馳,可是它就是存在,模模糊糊地懸在那裡。在我想到自己的時候,我通常都會有這種想法,因為我沒辦法用別的方式來想。」

皮亞傑解釋這種「被主宰」的心理是「先天結構」,他指出學齡兒童都有「人為論artification」的傾向,他們會把自然界的種種現象,當成是為了解決人類問題而出現的。
心理學家Deborah Kelemen的研究發現,當七、八歲的兒童被問到:「為什麼有山?」時,不論父母有沒有宗教信仰,絕大多數會選用目的論的方式去解釋(如因為山給動物有地方爬),兒童會把自己的目的論思想投射到自然環境上。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Jerome Bruner主張,在事情不如人們預期,或不符合基本社會規範時,人們就會思索箇中含意。 對某位超自然的「他者」存在的想法,與及對「他者」目的的猜想,形成了人類的各種信仰。有的自然現象更會觸動我們的心智理論,讓我們以為有一個想跟人溝通的「他者」存在。

〈自閉症的反證〉
既然「信仰」是因人類解讀別人的心思而產生,那麼「自閉症」患者是否就不能「感覺到神的存在」呢?以下是一些自閉症患者對「神」的看法:
Temple Grandin:「要接受任何與信仰相關的事,對我來說難如登天,因為我的思維方式完全是邏輯式的,而非感情式的。在中學時,我覺得神是維護萬物秩序的力量。宇宙會越來越失序的觀點,讓我相當困擾。我現在對神的看法是:宇宙中有數不清的粒子在交互作用,而這些交互作用,可能造成了某種宇宙意識。」

Edgar Schneider:「我是基於科學理由才相信有一至高智慧存在,你高興的話,要說那是神也可以。我得說,我的宗教信仰毫無情感根據,純粹是理智而已。對我來說,要投身宗教或某種意識型態,必須滿足數學上『充分且必要』的理性條件。我覺得自己的宗教信仰不像其他人說的那樣,是得自上帝的恩賜,而是自己給自己的禮物。因此,我從來也沒什麼『滿心喜樂』的『宗教經驗』。即使在參加聖禮時,我也一點感覺都沒有。信仰裡真正打動我的,完全是倫理。」

「神」在一般人的宗教經驗中扮演了一個重要人物的角色(如天父、觀音等),但在自閉症患者的論述中,「神」其實更像某種公理、原則,而非某個心智實體。自閉症患者對神的論述,反證了擬人化的神不過是「心智理論」的產物而已。

參考書目:
《信仰本能》 Jesse Beri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37

認識金錢的本能--------踏空怎麼辦? 唐史主任司馬遷

來源: http://xueqiu.com/2054435398/33635971




今日北京晴好,與領導晚餐卻無暇窗外華燈初上盛水馬龍。
和領導吃飯難,和領導單獨吃飯更難。和領導單獨吃飯還應要求薦股難上加難。
所以,今日午間發文求助。雪球小編也是熱心人,放在話題上之後,到我回來時得五百余回複。在此再次向球友致以誠摯的感謝。
而在中午我做了如下組合:


選定的重倉中國石化卻被暴力拉停。預選的海油工程、明星電力、貴州茅臺、江西銅業也漲勢淩厲。

好在領導的水平很高,投資收益的預期是建立在風險控制上的,決定選取一個組合先只使用10%倉位進行觀察。
這兩個組合相對目前屬於低位,假如真來大牛市,那麽最後水也會流入這個窪地。如果不是,下跌幅度也會低於彈性足的股票。

姑且把我的領導列為“空倉踏空”的吧,那麽市場上還有什麽踏空的?
因為買了中小創等小盤而在資產縮水或者遲滯不漲的滿倉踏空者
半倉持有,不敢買也不敢賣的半踏空者

對於這三類踏空者我的建議是:
1、全倉等擡轎
牛市不就是坐等別人擡轎子嗎?你總跑來跑去,總不在轎子里別人怎麽擡你?等轎子都坐滿人了,你只能去做轎夫,不信你就組織全家玩下搶凳子先。
這句話前幾天貼出來過,老調重彈。
當然,高風險的票,如果是題材性的,可以適當斬倉。

2、半倉去窪地
金錢的使命是“規避風險和追逐利潤”。當市場的熱點都被超高時,窪地股自然會受到資金的青睞。破凈股越來越少就是說明。市場有窪地嗎?有的!昨天的中石化就是。


3、空倉等回調
任何牛市都是有回調的,而且越是牛市越是慢漲急跌。例如上證進行一次200點的回調,會有多少個股有機會?不管是在第幾浪介入,買在浪底都比買在山腰讓人覺得踏實。
那空倉同時做什麽呢?挖啊!!!
多少媒體在說下一波是國企改革,今天任澤平也還在雪球頭條說。
603這個點還在狂挖!



金錢永不眠,金錢是活的,是有自己的使命的。
它本能不喜歡風險,除非有足以抵消風險的獲利可能。
它的本能是追逐利潤,風險範圍內的利潤越多越好。
金錢這種本能是可以驅動每一個投資人的,只要順從於這種“風險最小化,利潤最大化”的本能,你可以熱情飽滿地挖到十點、十一點、十二點。正如我可以在30分鐘碼好文。
而違背這種本能的人,只會踏空、踏空、再踏空。

尊重金本能
全倉等擡轎
半倉去窪地
空倉等回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252

合理化本能 蔡東豪

2015-01-08  NM

 

我喜歡看書評,試過先看書,後看書評,勾起疑問,心感不忿,把書重看不只一遍;又試過太喜歡一篇寫得精彩的書評,覺得看這本書可能產生反高潮,最後沒看。寫評論本身已經困難,評論別人心血是難上加難。偶有佳作已是難得,以寫書評作為恒常專欄,更是難能可貴。我推介一個書評專欄,是《蘋果日報》星期日財經版「What We Are Reading」,主要作者姚崢嶸博覽群書不在話下,還把書的精髓融入生活,特別是時事。姚崢嶸最近評論一本幾年前我看過的書《Mistakes Were Made But Not By Me》,這本書探討人性弱點,主旨歷久常新,我也想加進我的意見,把這本書帶進投資領域。

人擁有合理化自己行為的本能,我這樣做代表這件事是對的,否則我不會做。如姚崢嶸所說,這種本能非常重要,否則我們會為日常大小錯誤抱憾終生,下任可決定之前,也會掙扎決定是否正確,我們總不能長期活在自我糾纏之中。然而,很多事情都有兩面,合理化本能提高生活效率,卻令人偏聽,拒絕接受相反意見,而且愈踩愈深。合理化本能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我作出這選擇後,之後的時間,不停找尋理由,進行各種辯護,為自己沒做出另外一個選擇而感慶幸。合理化行為是本能,因為人重視自尊,需要得到外界認同。我們為自己選擇付出的代價愈大,合理化本能愈發揮力量,便愈難從自我保護深淵中自拔。日常生活中,我們衡量代價的基準大都是金錢,因此在投資領域經常見到合理化本能的足跡。投資者買入股票,股價下跌,初時不以為然,認為是短期波動,但股價跌勢不止,此時須作抉擇。投資者應做的事情,是根據最新環境,重新考慮應否繼續持有這股票,不幸地,大部分投資者此時啟動合理化機制,找不同藉口支持繼續持有的決定。投資者這樣做是希望掩蓋犯錯的可能性,買這股票一定是對,否則我不會買,從這刻起,投資者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情。投資者合理化過程通常牽涉兩種行為:一、尋找額外資料支持自己的決定。股價下跌後,投資者心裡焦急,但不肯認錯,反而尋找不同事例支持自己的決定沒錯,這過程是一步一步建立起來。天氣、球賽賽果、大市上落、誠哥言論等跟投資決定全無關係的東西,都被扯進合理化過程,例如「天朗氣清,證明個天都支持我的決定」、「誠哥入貨,後市一定好」。投資者心境已進入完全偏聽狀態,所有事情被解讀為支持自己的決定,距離應做的事情,愈行愈遠。二、改寫歷史,甚至製造全新記憶。投資者不會分析當日買入股票的原因,今日是否依舊合理,反而選擇改寫歷史。股價持續下跌,通常代表股票受不利因素影響,投資者為證明錯不在自己,改寫記憶,一路改,一路辯護,說服自己接受這些不利因素。投資者愈陷愈深,最後到達一個完全接受被改寫歷史的全新環境,支持繼續持有的決定。合理化是危險的本能,對投資者傷害尤其深遠。投資者不可能長勝,贏多輸少已是了不起,犯錯是投資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投資者在錯誤中怎樣自處,例如怎樣從認錯中減低損失及領略經驗,決定長遠投資成績。我甚至認為認錯能力是出色投資者最具威力的武器,合理化本能是認錯能力的死敵,當一種本能阻礙投資者正常行為,投資變成輸多贏少。有人認為互聯網世界提供多元觀點,有利促成理性討論,或可引進相反意見,削弱合理化本能,事實卻相反。互聯網為投資者提供大量有用的資訊,理論上有利投資者勇於質疑自己,實際上投資者運用資訊鞏固自己的決定。人只想和自己意見相符的人在一起,互聯網不錯提供大量意見,但人更加選擇性地運用這些意見,加進偏見來鞏固自己行為。互聯網令人更封閉,喪失認錯能力,是意想不到的發展。

蔡東豪

上市公司精電國際前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653

殺手的本能 巴黎的價值投資

來源: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5/07/blog-post_13.html

巴黎:


今天止凡兄出了一篇文説関於AH股差價套利,並引述我一年前建議的操作。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7/ah.html

其實舉一反三,可以把同一蘋果稍微改變成有小小差異的蘋果兩者的價格差幅、然後再比較橙⋯⋯,道理都是相同。

就這問題,己經有幾個blog友問了我多次仍不甚明白,我思前想後,認為這是一種"很重要概念",對我來說可能是已經入了骨的自然反應,但對一些受市場汙染極深的朋友就可能要花一些時間,而若因此未能建構這本能就會非常可惜。

故此今次的工作坊我會特別講解一個真人真事回報40萬倍的"價值交易"故事(唔係Gimmick,唔係投機),

籍這故事幫助參加者去辨別"價值交易"和"價值投資" ,和建立兩者兼備的本能。有此本能,才能夠真正從心底形成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的自然反應。

咁重要的殺手本能訓練講座的入場費用,只是2百多元價格,抵得爛。


P/S:
我的疏忽更正:由工行A小於H15%價格開始轉A,至後來工行A大於H有25%又再轉回H股,未計本身股價的升幅,單單這對交易的總回報應是1.15x1.25=43.75%而不止是40%,而如果原來價格上升20%,因為複式遞升關係,這對轉股交易的影響將提升至56.5%。

例子:

不做轉股:
1.設1年前H股是4.5元,買入一萬股共45000元,現升20%至5.4元共54000元

轉股:
2.以3.825購入低15%的A股增多股數至11765股,用了資金45000,A股價升至6.75後再轉回低25%H股獲得14706股x5.4元=79412,等於原資金上升了76.47%,較例1多了56.47%回報。

這亦是為何有Blog友說他足足賺了8成有多。





其它:
"大學沒有教的股票價值投資法"第二修訂版最新貨己上架,各大書局現正發售,筆者亦對本書長期缺貨致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771

現實版《本能》 作家殺妓女

1 : GS(14)@2012-08-23 12:58:24

又可以寫古仔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20823/16628081
警方指34歲的皮氏,曾跟埃布娜有一段情,去年11月用刀殺死她,原因就像他所寫的故事一樣,她因拒絕離開皮肉生涯,而令他因愛成恨,分別是故事中男主角勒死尼日利亞妓女後自殺。皮氏否認謀殺,律師指他寫故事送給埃布娜,只是想討好對方,他被控制妓女的黑幫威脅後,已沒有見她,去年8月跟另一尼日利亞女子交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190

投資一大挑戰——克服本能 施慧雅

1 : GS(14)@2013-05-07 01:41:25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k2_ek2a1.htm


【明報專訊】經過前週五的顯著上升後,港股在上週是出現鞏固,不過整體而言,大市仍是向上。總結全周,恆指的累積升幅142點,以22,689點收市。

正如筆者不斷強調,股價的升跌對人心的影響不容低估,蓋人始終是一動物,絕大部分動物都有著群體性,獨立而行的始終是少數,畢竟在森林世界裡面,一體行動是較為安全。人類雖然已不再在森林世界裡掙紮好幾千年,但在此之前的萬年,我們的祖先都要在森林世界裡營營役役,稍一不慎都會性命不保。我們有理由相信,很多動物世界裡十分重要的「本能」,已深深地滲入了我們的遺傳因子裡面,但這些「本能」往往是我們在投資時的障礙。

「本能」適用於森林 而非股市

筆者相信這觀點是頗具洞察力和啟發力的。基本上,筆者認為在投資活動中,最大的挑戰可能便是在於控制自己的「本能」。很多時,這些「本能」都容易引導我們作出錯誤投資決定,始終它們的功能,往往在於要適應森林世界,但股票市場是一個跟森林世界截然不同的地方。在股票市場裡,往往是少數人賺大部分人的錢,但這是與森林世界的情截然不同。

無論如何,市場上總有不少資金,會跟隨大市的發展,因此22,000點和23,000點都是重要的心理關口。從這角度看,大市能在前週五守穩在22,000點以上便甚為重要。現時而言,大市已從低位反彈了千餘點,23,000點能否一舉衝破,是一重要指標。現時大市成交仍是偏低,但外圍市不差,且看恆指今周能否取得突破。

施慧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7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