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83家企業「搶食」頁岩氣「盛宴」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0/2187234.html

京西三環邊的某酒店這兩天客房爆滿,這裡吸引了全國數十家企業的上百名人員前來參與2012年頁岩氣探礦權招標開標儀式。

昨天早上8點開始,陸陸續續有企業來到該酒店3層的會議室遞交標書。一個半小時的標書接收環節結束後,國土資源部宣佈,共接收到83家企業的152 套合格的投標文件,19個區塊投標人達到3家,進入公開開標及後續程序;1個區塊由於投標人不足3家,未達到法定要求,不予開標。

國土資源部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介紹說,當天開標結束後,將轉入評標階段,評標過程或將持續一個月。評標由評標專家組對投標人的勘查實施方案進行評審排序,評出中標候選人,經過公示後,確定中標人。

本報記者在開標現場採訪瞭解到,此次投標的企業仍以國企為主,有些地方政府還專門成立了新的頁岩氣開發國企,那些從未進行過勘探的企業則紛紛選擇與 地勘科研單位進行合作。除了參與投標的企業,一些沒有投標的民營企業也前來參會,他們均表示先過來學習經驗,或許以後有機會參與招標。

湖南最「熱」

在頁岩氣區塊招標的重慶、貴州、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河南8個省(市)中,收到標書最多的是位於湖南的區塊,安徽的區塊收到標書最少。

湖南的5個頁岩氣區塊共收到35家企業的49套投標文件,湖南桑植區塊是湖南區塊熱度最高的,有11家企業競標,其中承諾勘探總投入最多的是湖南頁 岩氣開發有限公司,其承諾總投入達7.37億元,該公司於今年8月23日才正式成立,是湖南省政府與中國華電集團公司簽署《頁岩氣開發利用戰略合作框架協 議》的成果之一。

湖南某參與投標的企業人士告訴本報,湖南的政府部門積極支持企業參與頁岩氣開發,所以投標企業熱情很高,華電等電企雖然自身還沒參與過頁岩氣開發,但都已經與本地的科研單位建立了合作,一旦拿下區塊,就會拉攏更多的技術人才,開發頁岩氣。

作為安徽唯一的區塊,南嶺區塊只收到了安徽省能源集團和華能國際電力開發公司兩家企業的投標書,少於法定要求,未予開標。但參與投標的企業並未放棄,華能的一位負責人對國土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如果該區塊能夠重新招標,希望還會再次參與投標。

從單個區塊來看,重慶黔江區塊最受歡迎,共有13家企業競標,其中包括了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這三大傳統油氣開發企業,而承諾勘探總投入最多的是重慶市能源投資集團公司,其承諾總投入17.35億元。

「重慶市能源投資集團公司出資最高,又是重慶市政府大力支持的當地國有企業,結局還難猜嗎?我們估計沒戲了。」參與黔江區塊投標的另外的企業代表會後討論說。

不過,據國土部油氣中心副主任張大偉介紹,評標標準不是只看承諾勘探總投入,而是以勘探方案「合理不合理」而論。如果不合理,價格再高也不行。

某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能源行業證券分析師對本報記者表示,區塊受歡迎的程度與當地的資源儲量相關,目前看來,重慶黔江區塊資源量最豐富,所以最受歡迎。一些資源儲量不太明顯、當地政府支持力度不高的地區,可能就不太容易受到重視。

國企仍佔主力

此次招標要求,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註冊,註冊資本金在人民幣3億元以上,具有石油天然氣或氣體礦產勘查資質,或與已具有資質的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關係的內資企業和中方控股的中外合資企業,均可投標,所以吸引了一些民營企業前來參與。

本報在現場瞭解到,參與投標的仍然以國企為主,民企大約佔總數的三分之一,但民企與國企在對同一區塊的承諾投資上,往往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比如在湖北來鳳區塊的投標企業中,華電湖北發電有限公司是承諾總投入最多的企業,其承諾總投入為4.89億元,而民營企業武漢凱迪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的承諾投入僅為0.5億元。前者承諾勘探打井數量為10口,後者承諾打井數量僅為3口。

本次招標出讓的探礦權有效期為3年,接近國土部人士對本報透露,探礦權到期後可最多延長至7年,而且如果能開發出頁岩氣,其採礦權也將由擁有探礦權 的企業繼續擁有,這就要求企業要有持續、大量的投資才能收回投資,而且也需要有一系列的高端技術人才儲備,因此綜合來看,還是國企比民企更有優勢。

「與大型國企比起來,我們現在實力還不夠,我這次是專程來觀摩學習的。」一位來自山東的某民營煤企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說,畢竟給民企開了個口,以後說不定有機會參與頁岩氣開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54

頁岩氣開標:飢渴者的「骨頭湯」

http://www.infzm.com/content/82277

進京圈氣

北京乾燥、寒冷的天氣並沒有擋住各路人馬的熱情。

從10月22日開始,全國各地地礦部門的官員、企業家和油氣專家,就已陸續抵達北京。本週四——2012年10月25日上午9點30分,近百家企業的招標負責人和他們的後援團進入北京海淀區裕龍國際酒店。

這裡正在舉行國土資源部頁岩氣第二輪招標。

自「頁岩氣革命」在北美大獲成功以來,追隨者們相信,這種需要壓裂岩層才能開採出來的非常規天然氣,在中國同樣前程遠大。而北美經驗的頭一條,就是讓足夠多的中小企業投入到勘探、開發階段。

一個多月前的9月10日,國土資源部發出公告,將分佈在貴州、重慶、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河南八個省份的20個含氣區塊拿出來招標。

這些加起來超過2萬平方公里的地塊,在短短45天內迅速引發熱捧。

國土資源部油氣戰略中心人士證實,截至開標前,已有近百家企業參與角逐。這一數字比起2012年5月國土部統計企業投標意向時的70多家企業,又新增了近30個參與者。而2011年首輪頁岩氣招標時僅有六家傳統能源公司參與。

競標者身份的多樣,則是本輪招標一大特色。

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表示,本輪參與競標的國有石油企業並不是主力,國企集中在供暖、發電、鋼鐵等行業,而民企則來源複雜。

據南方週末記者不完全統計,已有明確競標意願的公司,大體可分為油氣關聯行業公司、傳統能源公司和徹底無關公司三大類。

海越股份、華油惠博普科、廣匯能源、傑瑞股份等在涉足頁岩氣勘探開發領域之前,就已從事油田設備、倉儲、油田服務等相關行業;湖北能源、永泰能源則 來自傳統能源行業;湖南華晟能源、江西新能頁岩開發有限公司則是由傳統能源公司專門針對頁岩氣開發成立的新公司;航民股份、中天城投與油氣開發毫無關聯, 前者是印染企業,後者是房地產公司。

與首輪招標只是能源巨頭的遊戲不同,第二輪招標中,地方政府表現得十分積極。在招標公告發佈之前,地方政府已紛紛與能源國企簽訂各類合作協議。貴州、湖南聯姻華電,重慶搭上國家投資開發公司,安徽則與華能合作。

為了這場遲來的開放,湖南5個區塊入圍招標區塊後,湖南省國土廳曾組織協調會,「把地質勘探企業和有意向投資的企業放在一起,積極鼓勵企業參與招標。」協調會還協調各投標企業,保證5個區塊都有人投,不至於因扎堆而「流標」。

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新聞負責人鄒禮卿證實,截至25日開標前,對湖南省內5個招標區塊感興趣的企業有20家。其中既有中石化、華電、華能等央企,也有華菱、湘電等省屬國企。被寄予厚望的民企,並未出現在意向企業名單中。

資料來源:興業證券 (南方週末資料圖)

飢渴者的邏輯

和2011年6月的首輪頁岩氣探礦權招標相比,本輪投標區塊數量、總面積顯著增加,但區塊「小而多」——大多在1000平方公里左右,最小的只有三百多平方公里。而首輪招標雖然只有兩個區塊、兩個中標者,總面積卻有四千多平方公里。

國土部油氣中心一位人士表示,區塊大意味著可開採的氣量更多,但小區塊也利於專注開發,不能單純比較優劣。中石化勘探南方公司頁岩氣勘探部副主任魏志紅曾前往美國考察頁岩氣,發現美國的區塊甚至比本輪國土部拿出來招標的還要小,但「有人虧了,也有人賺了」。

業內的共識是,儘管這20個區塊未來的開發潛力很難預計,但國土部對這些區塊都做過資源評價,拿出來的都是資源評價較好的。

不過,小而零散的區塊,還是給陳衛東留下了「資源狀況一般」的印象。並非一流的資源,仍引得百家企業奮勇投標。這樣的景象讓陳衛東感慨,以頁岩氣為突破口的油氣領域的開放來得太晚,本輪招標是一次壟斷下資源飢渴的集中釋放。

「大家餓了好久,骨頭也好,湯也好,搶到一塊是一塊。」陳衛東說。回想起這段時間接觸過的形形色色的公司,陳衛東感慨萬千,有家公司甚至只挖了一個油氣人才,就準備投標了,「很多人的想法是先佔一塊地盤、培養一個隊伍」。

中國的常規與非常規油氣資源有70%以上重疊。常規油氣的探礦權和採礦權大部分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延長石油、中聯煤層氣、河南煤層氣擁有。這六家也是首輪頁岩氣招標時不多的獲邀者。

2011年底,頁岩氣獲批獨立礦種,為其按獨立礦種制定投資政策掃除了障礙。「如果不把頁岩氣列為獨立礦種,其他的投資主體就進不來。但現在這種招標方式,避開了礦權重疊區,也避開了資源最優的區域,」陳衛東評價說,「這樣做肯定是不到位的,但走半步總比一步不走的好。」

那些放棄者們

並非所有企業都蜂擁在投標路上。此前曾表示有意進軍頁岩氣上游產業的幾家企業,如四川宏華最終沒有出現在國土部第二輪頁岩氣招標的名單上。

2012年10月21日,宏華集團投資者關係部負責人紀小姐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宏華並未參與國土部頁岩氣第二輪招標,目前仍只是設備提供商。

宏華對第二輪頁岩氣招標興趣不高的原因在於,「好多區塊並沒有真正開放,這次拿出來的都是沒有礦權重疊的區塊,真正氣源比較好的區塊都登記在中石油、中石化名下。」宏華更中意於更為開放成熟的北美頁岩氣市場,等待更大的開放機會到來。

也有不少向陳衛東諮詢過的企業放棄了投標。「不少有興趣、有實力的企業,目前還處在緊緊盯著但並不出手的階段。」

一直以來,我國的油氣勘探開發實行備案制。油氣企業圈定勘探區塊後,只要在國土部備案,再每年完成一個最低工作量,一般是每平方公里投資1萬元人民幣,就可安穩坐擁資源。這套遊戲規則導致企業圈資源時熱情、勘探開發時冷淡的情況時有發生。

本輪招標,要求「本次招標出讓的探礦權有效期為3年,年均勘查投入應達到每平方公里3萬元人民幣及以上,鑽達目的層的預探井等鑽探工程量最低應滿足每500平方公里2口。」

但這些監管體系的建設遠比項目招標的熱情小得多。「拿來石油公司的報表,把擁有的勘探區塊和投資量一除,有的是達不到最低投資量的,又有多少開發權被收回?」一位知情人士抱怨說。

為說明開採難度,中石化思想政治工作部副主任俞明康曾將頁岩氣開採比喻為「骨頭縫裡找肉」。依據申銀萬國10月17日發佈的頁岩氣貴州區塊調研報告,頁岩氣的技術積累還需要一段時間,按其調研的貴州岑頁一號井目前出氣量測算,將無法收回投資成本。

「本輪頁岩氣招標的企業進來之後,後來幾年能留下來多少,都是未知數。」陳衛東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81

資產泡沫之美國頁岩氣狂潮(一)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516
在開始正文之前,有必要引述一下謝國忠對礦業的描述,因為這段話是如此精確的描繪了我們即將要講述的這個故事:
 
礦業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波動性很大的行業。根源在於礦業投資的長期性。當需求推高礦產品價格,供給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做出反應。因此,價格在需求高漲的初期會走的非常高。令人咋舌的利潤吸引各色人等湧入行業在新的礦產上投機,供給持續快速增長,這將行業拖入蕭條,對背後的融資者也產生巨大影響。
 
隨著礦產價格飆升,巨額的利潤吸引了全球的淘金者。無數投資者湧入非洲叢林和蒙古草原淘金。即使這些投資的風險非常高,金錢的魅力仍然讓這些投資者無所畏懼。
 
遺憾的是,當這些投資開始產出之際,這種利潤率就開始消失了。大部分的淘金故事都是如此收尾。
 
當然NYT的這個故事要精彩的多,這是一個涉及數百億美元、影響全球能源乃至經濟格局的大事件,這裡源源不斷的產生的金錢也埋葬著金錢,這裡是華爾街的財源、也是冒險家的樂土,這裡有能源巨頭的愚蠢,也有中國資金的身影,這是頁岩氣的故事。
 

 
NYT記者Clifford Krauss
 
「我們如今虧得褲子都沒了。我們根本不賺錢,所有人都在虧錢。」
 
在巔峰期,Chesapeake一度在路易斯安那的Haynesville Shale運營著38口氣井。Haynesville橫跨路易斯安那和德克薩斯,密佈著富含天然氣的緻密岩,Chesapeake合計在這裡打了超過1200口井。在淘金夢的激勵和華爾街的快錢推動下,從Oklahoma到Pennsylvania的廣袤大地的頁岩帶上,Chesapeake和其競爭者們重複著同樣的故事。
 
對於這個國家的大部分人來說,這帶來了廉價的能源。美國的天然氣產量大幅上升,使得那些使用天然氣發電的電廠可以控制電費的增速,並更多的從煤炭轉向了天然氣來發電。
 
企業和市政政府們啟用了數千輛新的天然氣驅動的卡車和大巴,控制了尾氣排放,減少了美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
 
而那些用天然氣做原材料的肥料和化工製造商們突然發現美國是建立新廠的理想之地,相比之下亞洲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4倍。廉價天然氣帶來了潛在的700億美元投資和接近300萬個工作崗位。
 
休斯頓大學金融學教授Edward Hirs參與編寫了一份報告預計美國經濟僅去年就從低氣價中獲益超過1000億美元,他說道:「這些企業家給美國帶來了意外之財。」
 
但當天然氣熱潮讓大部分美國人收益時,許多天然氣勘探公司和他們數以萬計的投資者至今仍然虧錢。
 
勘探公司挖了太多的氣井,用液壓裂化技術獲取了太多的天然氣,天然氣價格被拉低至歷史低點。而由於在繁榮階段簽訂的複雜的融資和租賃協議,勘探公司們無力停止開採來避免氣價崩盤,美國的天然氣價格自2008年夏天以來下跌超過60%。
 
儘管銀行家們從撮合交易中享有豐厚利潤,一些在市場峰值時退出的能源企業賺的盆滿缽滿,這個行業裡的大部分企業卻深陷困境--他們被迫出售資產,承擔巨額減記並且將儘可能多的氣井轉向石油開採,後者的價格要穩定的多。
 
美孚石油在2010年花了410億美元收購了天然氣巨頭XTO Energy,當時的氣價幾乎是如今的一倍,其CEO Rex W. Tillerson今年夏天在紐約出席活動時對行業的困境直言不諱。
 
他說道:「我們如今虧得褲子都沒了。我們根本不賺錢,所有人都在虧錢。」
 
如同信貸泡沫一樣,天然氣的繁榮與蕭條很大程度上是被來自華爾街投行設計的創造性的融資安排所帶來的數百億美元所推動,而站在這背後的是高盛、巴克萊和Jefferies。
 
在金融危機後,天然氣熱潮是少數幾個華爾街投行的重要利潤點之一,他們發現能源企業和外國投資者都對此很有興趣。
 
從Chesapeake這樣的行業巨頭到Quicksilver Resources和Exco Resources這樣的無名之輩都能夠通過全球融資大幅提升其增長,這改變了美國的能源圖景。據安永的數據,在過去6年裡,前50大油氣公司年均募得和支出1260億美元在美國境內的勘探、購地和其他資本支出上,是2005年的一倍。
 
如今,這些天然氣公司承諾支出的金額遠高於其收入。這些公司的股價和債券信用評級已遭重創。
 
Tudor Pickering Holt & Company的聯席主席 Maynard Holt說道:「我們一直在竭澤而漁,而現在,我們遇到了麻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315

資產泡沫之美國頁岩氣狂潮(二)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540

每個資產泡沫故事的背後都少不了融資者的身影。他們長袖善舞,憑一己之力撬動全球資金和資源;他們巧舌如簧,靠三寸之舌造就行業興盛與衰敗;他們被尊稱為投行家,又被奚落為吸血鬼。頁岩氣這樣級別的故事裡,自然少不了他們。

NYT記者Clifford Krauss

金牌銷售
我搞定這些資產,你搞定錢
Chesapeake的CEO Aubrey K. McClendon有一個秘密,急於分享。
 
他打電話給Ralph Eads III,這個杜克兄弟會的朋友已成了自己專屬的銀行家。McClendon解釋道他悄悄獲得了美國南部數十萬公頃土地的租賃權,他不會說具體的地點,但這些地方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氣田之一。
 
然而要想開發這些油井,他需要數十億美元的資金。
 
據參與這個電話的三位人士透露,在這個5年前的電話裡,McClendon對時任Jefferies副主席的Eads說道:「我搞定這些資產,你搞定錢。」
 
Eads做到了,作為一個對交易有著如同大學橄欖球教練般熱情的投行家,他環遊世界,最終為McClendon在Haynesville Shale的「神秘」企業和其他Chesapeake的勘探項目募得令人咋舌的280億美元資金。
 
在休斯頓市中心的玻璃幕牆大廈裡工作的其他銀行家們也同樣忙碌。這些摩天大樓不僅是Chevron這樣全球石油巨頭的辦公室,同時也是華爾街投行們的前哨站,而後者雖然不那麼顯眼,但卻在美國飆升的能源生產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休斯頓王者
 
「我每天一睜眼就開始考慮如何為大交易融資」
 
53歲的德克薩斯本地人Eads是這個世界的王者。他的金融創新促成了這場油氣勘探的熱潮,自2007年以來,他參與的油氣交易總金額高達1590億美元。
 
Eads從杜克畢業後就直接投身華爾街。在2001年,他的名字首次傳遍全國,當時他為天然氣管道運營商El Paso公司服務。監管機構指控El Paso在此前幾年人為製造加州的天然氣短缺,導致了該州的電力危機。儘管El Paso最終以17億美元和解,但Eads稱El Paso沒做錯什麼,只是做了一些新型的金融交易。
 
「我每天一睜眼就開始考慮如何為大交易融資」他如此說道。
 
高大瘦削的身材和低沉的嗓音讓他即便在擁擠的人群裡也很難被忽視。他的交易雷達從不關機,即使在晚宴和慈善活動中也在尋求機會。
 
而Eads正是這樣認識Jim Flores的,後者是Plains Exploration的CEO。在McClendon的緊急電話後,Eads打了個電話給Flores詢問他是否願意為Chesapeake的Haynesville項目提供部分資金。
 
Eads說他告訴Flores:「Aubrey和我都算過了,這可能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氣田」。
 
Eads推銷的交易結構有個暱稱是「買現賣期交易(cash & carry)」,這類交易相當激進且具有創新性。Plains將支付給Chesapeake17億美元獲得Chesapeake已經在Haynesville租下的勘探權的約1/3。Plains還承諾將支付另外17億美元來覆蓋Chesapeake一般的鑽探成本,而回報是未來的部分收益。
 
這筆交易於2008年7月宣佈達成,Flores當日說道:「這將是筆很棒的投資。」
 
但如同此後Chesapeake達成的其他類似交易一樣,在這筆交易中,Eads和McClendon以及他們的公司獲益遠大於簽支票付錢的那方。
 
Chesapeake在Haynesville租下的勘探地點上每畝的鑽探成本平均為7100美元。而Plains支付的金額相當於每畝3萬美元。
 
買者自負
 
「這就像是擁有帝國大廈,過了這個村就沒了這家店了。你錯過了這次,就永遠錯過了這個機會。」
 
Eads為美國天然氣勘探公司募得資金大部分來自於海外油氣公司,如法國的道達爾和中國的中海油。他告訴他們美國的頁岩氣革命是一個他們絕對不能錯過的機會。
 
「這就像是擁有帝國大廈,」Eads回憶著自己最喜歡的推銷措辭:「過了這個村就沒了這家店了。你錯過了這次,就永遠錯過了這個機會。」
 
在中國,Eads被那裡氾濫的流動性嚇到了。一位中國主要石油企業的高層告訴Eads中國想要從投資的美債中抽出7500億美元投資北美的能源行業。
 
Eads當然笑納大禮,幫助Chesapeake敲定了兩筆總計34億美元的投資。
 
當然,並非每個人都相信這個利潤和機會無限的故事。Eads說一家石油公司的高管抱怨道:「正是你們這些人造成了供給過剩。」這位高管說他預期天然氣價格將崩盤。
 
Eads私下裡也承認自己的推銷中包含一些誇誇其談。
 
「通常我們都代表賣方,因此我當然希望讓買家相信天然氣價格會越來越高,」Eads說道,「買家都是行業巨頭,他們有數以千計的天然氣專家,這些專家都比我懂行多了。這些買家要為自己買下的東西負責。」
 
富豪與忽悠
 
「許多人不喜歡他,因為他總是先人一步。他被抨擊竭澤而漁,但我很難想像那些行業巨頭也會被忽悠。」
 
Jefferies的投行收入在2011年達到11億美元,創下公司記錄,而2007年的投行收入為7.5億美元。能源交易被認為是投行收入飆升的重要推手之一,而此時正值Jefferies在歐債危機中焦頭爛額之際。
 
Eads不會說自己在這場狂潮中賺了多少佣金。但諮詢公司Dealogic估計Jefferies自2007年以來至少從Chesapeake的佣金中轉了1.24億美元,佔到了同期公司油氣交易業務收入的相當大的部分。
 
即便沒有這些交易,Eads也是一個富豪。他住在休斯頓湖邊11000英呎的豪宅中,有一個存放著6500瓶酒的酒窖。在2010年,他在Aspen西邊買下了一棟820萬美元的豪宅,與Jack Nicholson和Mariah Carey成了鄰居。
 
Eads的成功當然也招來了不少嫉妒。
 
Carrizo Oil and Gas的CEO Chip Johnson說:「許多人不喜歡他,因為他總是先人一步。他被抨擊竭澤而漁,但我很難想像那些行業巨頭也會被忽悠。」
 
Johnson補充道:「沒有他,美國就不可能這麼快擁有這麼多天然氣。」
 
其他人的評價則批評居多。
 
Oppenheimer & Company的執行董事Fadel Gheit在評價Eads時說道:「他就如同一個給不勝酒力的客人一個勁兒的灌酒的酒保。而整個天然氣行業宿醉醒來發現氣價已經崩盤了。而投行家門則滿臉堆笑的隨時準備幫忙,以及收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316

資產泡沫之美國頁岩氣狂潮(三)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644
資產泡沫猶如一輛沒有剎車的高速列車。人們明知如此多的資金和資源湧入後,這場盛宴就將告終。但沒人關心,他們太忙了,忙著敲定新的交易、忙著賺取龐大的收益。新的投資者懷著憧憬湧入,精明的幸運兒在崩盤之前退出。最終繁華落盡,留下的只有痛苦。
 

NYT記者Clifford Krauss
 
沒有剎車的高速列車
 
「停止鑽探,關了它」
 
「停止鑽探,關了它」德克薩斯的石油商人T. Boone Pickens向Exco Resources的董事會其他成員們吼道。Exco Resources是一家總部位於達拉斯的獨立小型鑽探企業,和Chesapeake一樣,這家企業在Haynesville做了巨大的投資。
 
84歲的Pickens在對沖基金和油氣鑽探投資上賺了數億身家。1980年代末。他背負巨債為Mesa Inc建立了龐大的油氣儲備,但隨後在10年後的金融危機中丟掉了公司,當時崩盤的天然氣價格讓Mesa無法償還債務。他希望Exco可以避開類似的結局。
 
然而,這裡有一個問題:根據Exco簽訂的合同,它不能停止鑽探。
 
這家公司跟隨Chesapeake的腳步,與英國天然氣公司BG Group達成了13億美元類似Chesapeake的「買現賣期交易(cash & carry)」。BG預先向Exco支付了6.55億美元現金並承諾為Exco此後在Haynesville的鑽探業務的75%的成本買單,以換取未來生產的天然氣收益。
 
當敲定這筆交易時,這看起來是個多贏的局面。Exco在Haynesville擁有超過5.3萬畝土地的租賃權,但與Chesapeake一樣,Exco沒有鑽探所需的資金。BG的資金幫助Exco將其在Haynesville的氣井數量從4個增加到了22個。
 
然而,這筆由高盛擔任談判顧問的交易有幾條非常重要的附加條款:即使在天然氣價格下跌的時候,Exco也必須維持所有22個氣井運作。BG希望在美國達到氣井數量和天然氣產量的特定目標,這家公司堅持這個項目,即使如今連它的合作夥伴都堅稱這麼做經濟上沒意義。
 
Exco的CEO Douglas H. Miller去年向華爾街分析解釋道:「他們都是很好的合作方,但他們在全球佈局,而我們只不過是其中一部分。」
 
Pickens非常憤怒,他在近期的一個採訪中說道:「我們鑽探這些氣井的做法真是蠢。」
 
但Exco並非個案。包括Chesapeake和Petrohawk在內的許多同行去年都不得不繼續鑽探,無論天然氣價格跌了多少,供應過剩又有多嚴重。
 
天然氣鑽探企業們租賃的土地在大部分情況下都附有「閒置將被處置(use it or lose it)」的條款,這使得他們必須在3年內啟動鑽探,並且開始向土地所有人支付特許權費用,否則他們將失去這些土地的租賃權。
 
Exco、Chesapeake和其他公司最初都吹噓自己擁有多少土地的租賃權。但在向土地所有者支付了高達2萬美元/畝的費用後,這些公司決不能承受失去這些租賃權的損失,即使天然氣價格走低意味著開採的越多就虧得越多。
 
估值迷思
 
每多鑽探一個油井,這些企業就為自己的未來油氣儲備添加一筆。
 
整個行業繼續保持鑽探也是受到了華爾街對油氣公司的估值方式的推動。分析師們以所謂的有效儲備(proven reserves)來對鑽探企業估值,有效儲備是對這些企業擁有的油氣儲量的估計。每多鑽探一個油井,這些企業就為自己的未來油氣儲備添加一筆。在這種情況下,更高的儲備意味著更高的股價,即使一些企業每個季度都在虧錢,並且堆積了如山的債務。
 
正如此前的房地產泡沫一樣,法庭文件顯示,行業內主要的企業在公開場合都高聲唱多,即便私下裡對此的懷疑也與日俱增。
 
McClendon2008年8月向華爾街的分析師暗示他已徹底地將這個曾經是古老的、高風險的油氣行業變為可靠的流水線製造業。
 
McClendon告訴分析師們:「我們認為自己處在油氣製造業,我們認為只需要有4個要素的投入,即土地、人力、科技以及資本。我們認為這讓人非常印象深刻,也希望你們能這麼認為。」
 
但一段時間以後,他告訴一些Chesapeake的員工公司可能犯了一些大錯。McClendon在2008年10月的一封郵件裡寫到:「考慮到當前天然氣和金融市場的急劇惡化,90天之前看起來還很公允的租賃價格如今看起來高了2倍還多。」
 
而和許多其他頁岩氣玩家一樣,Chesapeake簽訂了太多複雜的融資協議,以至於無法停止天然氣的生產。
 
McClendon曾經承認:「Chesapeake至少半數,甚至2/3或3/4的天然氣生產是被迫的。」
 
財富狂歡
 
如許多金牌銷售一樣,他有辦法漲跌通吃。他繼續說服新的投資者相信頁岩氣的巨大潛力,同時又告訴他的長期客戶是時候變現了。
 
對他個人而言,這場頁岩氣狂歡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在好時光裡,Chesapeake給了他豐厚的薪酬。他的薪資淨收入超過10億美元,名列福布斯美國富豪榜Top400.他在百慕大、科羅拉多和夏威夷置業,還是NBA俄克拉荷馬雷霆隊的股東。
 
一個特殊的公司項目還允許McClendon在Chesapeake的氣井裡擁有小部分個人股份。這部分股份在氣井的15-20年使用壽命裡曾預計將為他帶來4億美元,儘管這些氣井如今讓他的財政狀況吃緊。路透的一個調查詳細揭示了McClendon是如何從Chesapeake的商業夥伴處大量借債來為自己在這些油井的股份融資。這引起了SEC的注意,讓投資者對他的信心產生了動搖,最終導致Chesapeake董事會改組,McClendon丟掉了主席的職位。
 
Eads的情況則好得多。他已經預見了即將到來的崩盤,而就如許多金牌銷售一樣,他有辦法漲跌通吃。他繼續說服新的投資者相信頁岩氣的巨大潛力,同時又告訴他的長期客戶是時候變現了。
 
Eads告訴East Resources的創始人Terry Pegula:「這是賣出的好時機,當這些氣井都開始生產的時候,我非常擔心氣價將走弱。」
 
Eads此後幫助安排了這筆在頁岩氣革命中最大的交易之一,在2010年,Terry Pegula將自己從家族和朋友處接了7500美元創建的East Resources以47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了殼牌公司(Royal Dutch Shell)。
 
繁華落盡
 
對於大部分的天然氣鑽探企業來說,留下的只有痛苦。
 
除了Pegula外,還有許多其他類似的受益者。但對於大部分的天然氣鑽探企業來說,留下的只有痛苦。
 
Exco今年初在Haynesville的天然氣產量仍在上升,這家企業的信貸評級在5月份被降級。今年上半年,即便Exco削減了員工和氣井數量,該公司仍然錄得近7.8億美元虧損(減值和其他調整項目前)。它的合作夥伴BG7月份公告,對美國的頁岩氣投資計提13億美元減值準備。
 
在披露McClendon在氣井持有個人股份並且將這部分股份作為抵押借款11億美元來支付這些份額所需要支出的鑽探成本後,Chesapeake的股價今年大跌。這家企業今年試圖出售資產籌集140億美元。
 
為了幫助公司度過難關,McClendon向老朋友Eads求助。Jefferies隨後與高盛一起向Chesapeake提供了利率8.5%的40億美元無擔保過橋貸款,這讓Chesapeake得以在出售資產前獲得喘息時間。
 
回過頭看,每個人本應該都很清楚,在如此多的氣井,如此多的資金下,這場泡沫可能會破滅。
 
但每個人都忙著做新的生意,根本不去注意這個問題。
 
這個泡沫的破滅重創了Haynesville。一些當地的地主們在花完了最初的租賃款後,如今已深陷債務。隨著許多鑽探企業離開,一些當地的飯店和其他企業也遭受了慘重損失。
 
然而,這場狂潮背後的推動者Eads卻毫髮無傷。他告訴每個仍然願意傾聽的人天然氣價格終將復甦。同時,他也在幫助那些困難企業和投機者以新的低價達成協議,從中賺取佣金。
 
他說道:「這些頁岩資產是長期的,他們將在未來100年持續生產天然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62

岩氣經濟 貓王炒股日記

http://ariesl0501.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824902
早陣子巴馬訪華,電動車和新能源作為焦點,並倡議頁岩氣Shale Gas合作。頁岩Shale是一種沉積岩,成分複雜,但都具有薄頁狀或薄片層狀的節理,主要是由黏土沉積經壓力和溫度形成的岩石,但其中混雜有石英、長石的碎屑以及其他化學物質,根據其混入物的成分,可分為:鈣質頁岩、鐵質頁岩、硅質頁岩*炭質頁岩、黑色頁岩、油母頁岩等,其中鐵質頁岩可能成為鐵礦石,油母頁岩可以提煉石油,黑色頁岩可以作為石油的指示地層。

國際能源署(IEA)發表的2012年度《世界能源展望》報告預計美國有望於2015年超越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天然氣生產國,更可能於2020年前,取代沙特阿拉伯成為全球最大產油國。有研究指,美國在增加本土能源供應的同時,亦能解決奧巴馬政府其中最頭痛的創造就業問題。

事實上,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過去7年,有關生產石油及天然氣行業的職位增加約53%19.5萬個,倘計及礦業支援的企業所創造的職位,則增加36.5萬個,增幅達73%。頁岩開採技術發展迅速,為美國的能源業揭開新一頁,能源業的迅速成長有助帶動就業增長。研究機構IHS表示,頁岩油或頁岩天然氣企業直接創造的職位(Direct Employment),將於2020年前新增約60萬個。

我貓王估計美國一早就擁有開採頁岩資源的技術,只是她經濟爛至如今,才使出黃牌來!正當很多輿論唱衰美國的時候,留意美國經濟出現了新動力,符合了新經濟週期的規律,她能否扭轉乾坤,拭目以待!反觀日本與歐洲,似乎在經濟上沒有什麼板斧!再看中國,多項扶持頁岩氣的政策正在醞釀中,包括頁岩氣市場化定價政策。扶持政策陸續出台,將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開採頁岩氣。姑勿論,中國有否相關的開採能力,急於趕美只可能做成浪費、污染等問題,但我相信不久,頁岩可能帶動新能源概念,2000年科網熱潮翻版會否再臨?

搜集資後,香港上市的相關概念公有:安東油田服務(03337)、華油能源(01251)、TSC集團(00206)、宏華集團(00196)及、環能國際(08182)。但我貓王尚未有深入研究它們的資料,始終對這些新概念公司要小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82

全球 開發遇阻,美國頁岩氣革命「難複製」 華爾街見聞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344

儘管美國的頁岩能源革命令人振奮,但欲將這一「革命」輸出到海外國家,其難度卻遠超想像。當然,這給了美國一大競爭優勢。

WSJ說,頁岩革命令美國能源行業重新生機煥發,企業和消費者也因而獲得了更廉價能源,進而經濟增長受到提振。但不止是北美,其他地區也有龐大的頁岩氣儲備,全球政府和能源公司也希望開發這些能源。但在複製北美頁岩革命時,這些公司卻面臨難題。

這些原因包括:採礦權為政府所有,環境問題擔憂,缺乏鑽探和運輸油氣的基礎設施。此外,相比於美國,多數國家對本國的地質情況所知甚少,而前者的鑽探活動已進行了超過一個世紀。

其結果就是: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美國和加拿大仍將是頁岩開發的主要受益國。在這兩個國家,富餘的天然氣和乙烷資源正吸引石化公司和化肥製造商前來建廠,一反數年來的海外轉移態勢。同時,得克薩斯州和北達科他州等具有頁岩礦藏的州,其經濟也因頁岩鑽探活動本身而受到提振。

但在其他國家,情況就沒有這麼樂觀了:

波蘭-波蘭曾被視為頁岩氣開發最有前景的地區之一,但早期鑽井帶來的天然氣產量不及預期。此外,社會對鑽探工作持謹慎態度,政府還變更了稅收和特許權規定,這些都澆滅了對頁岩開放的熱情。埃克森美孚曾是波蘭頁岩開發的早期支持者,但在只鑽了兩口井之後就宣佈放棄,稱他們沒有發現足夠多的頁岩油氣,沒有理由繼續開採下去。

中國-外界認為中國的頁岩油氣超過美國。但問題在於,大多數頁岩礦區都位於乾旱或是人口稠密地區。石油公司擔心水源不足,而水是迫使頁岩釋放其中的碳氫化合物所必需的。此外,殼牌的亞太區執行董事Simon Henry說,在頁岩開採過程中,他們往往需要佔用人們的水稻田。

阿根廷-阿根廷不久前國有化了一家西班牙公司的資產,這家公司發現了一大片頁岩儲備,預計蘊藏了近10億桶石油。阿根廷的這一舉動,使得原本已面臨進口技術和輸出利潤難題的外部投資公司打了個寒戰。在阿根廷擁有45萬英畝頁岩鑽探權的休斯頓公司Apache Corp說,在阿根廷開採頁岩氣的成本是美國的2-4倍。

法國和保加利亞-這兩國和其他一些國家一樣,出於對環境的擔憂,已禁止了採用水力壓裂法進行頁岩氣開採,使得整個開採工作停止。

美國的頁岩革命始於上世紀90年代末,第一台現代頁岩鑽井距離德克薩斯州Fort Worth以北幾英里。當時的情況是:願意承擔巨大財務風險的小公司進行開採,持有礦產權的私人所有者們願意出售頁岩,華爾街願意提供資金。此外,美國已有大型的管道網絡和眾多鑽井設備。而在世界其他地區,上述因素無法同時具備。此外,一個經常被人低估的關鍵因素是,美國頁岩氣資源大多為私人所有。因此即便是有環境擔憂,但私人所有者往往會因個人利益而支持開採。

對於全球頁岩油氣開採,德勤的Joseph Stanislaw評論說:「人們對全球頁岩發展曾抱有太多非理性樂觀情緒。然後這一行業遭遇了冰冷現實。全球頁岩熱將會到來,屆時它也會展現出和美國當時一樣的力量,但這一天到來所需的時間,可能長於人們的預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457

MI能源(1555)關聯公司參與2個區塊的第二輪頁岩氣招標 stockbisque

http://stockbisque.wordpress.com/2012/11/29/mi_energy_and_shale_gas/

國土資源部11月27日新聞發布會透露將於下周發布第二輪頁岩氣招標中標結果,頁岩氣股又炒上:安東油田(3337)和華油能源(1251)分別漲8.5%及3.4%。其實內地傳媒一早預測中標結果在本周或11月底公布,中標結果 “遲了一星期才公布” 反而有得升,真有點無厘頭。而且假設安東油田2012年每股盈利為0.13元人民幣(HK$0.1625)計算,HK$3.19的收市價是2012年的盈利的19.6倍,股價一點也步不便宜。又假如2013年盈利有四成的增長,HK$3.19是2013年盈利的14倍,也不算便宜。

民企外資 摩拳擦掌
面對頁岩氣逾百億投資盛宴,國內外企業都紛紛有意進軍頁岩氣,其中MI能源(1555)也作了不少準備。

今年五月MI能源全資附屬公司通過收購美國White Hawk Petroleum的50%資本權益以獲取水平鑽探及完井的操作技術,和購入Pacific Energ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PEDCO) 100萬股認股權證。其後,在六月收購Sino Gas and Energy有限公司51%的多數股權,進入中國天然氣市場和獲得天然氣開發技術 (註: 頁岩氣屬非常規天然氣)。

PEDCO參與國內第二輪頁岩氣招標
根據PEDCO的資料,PEDCO 與 Guofa Zhonghai Energy Investment Co., Ltd (國發中海能源投資有限公司) 於9月簽訂具有約束力的戰略合作協議 參與國內第二輪頁岩氣招標。而根據PEDCO的第三季業績報告 “If we are successful in obtaining a shale gas award, we believe our relationship with MIE Holdings will prove to be extremely beneficial to us as a local operator in gaining access to the necessary equipment , services and labor at appropriate pricing levels.” 大意就是說如中標的話,MI能源會作為夥伴參與頁岩氣的開發。

而綜合上海證券報證券日報的報告,國發中海能源參與了湖北鶴峰區塊和河南溫縣區塊的投標。

國發中海能源是什麼公司? 筆者沒有資料,不過可以參加投標,注冊資本金肯定在人民幣3億元以上;而據說國發中海能源以16.61億元入標湖北鶴峰區塊,是該區塊報價最高的一方。看來MI能源很大機會分享頁岩氣的大蛋糕呢。

展望
MI能源中期每股盈利為0.13元人民幣,現價(HK$2.2)市盈率為2012年盈利的6.8倍,較安東油田的19.6倍低很多,不過MI能源受惠頁岩氣的程度暫時仍然很難說。話雖如此,股價好像沒有反映頁岩氣的潛在利好因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77

為人類解決能源危機的神祕功臣 頁岩氣之父 探勘新能源十六年孤獨路

2013-01-28  TWM
 
 

 

高齡九十四歲的喬治.米契,用他一生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人能有多大的力量」。

他孤獨奮戰十六年,堅持到最後一刻,終於突破所有障礙,順利開採出頁岩氣,改變全世界。

撰文‧乾隆來

美國德州石油開採商喬治.米契(George Mitchell),《富比世》雜誌稱他為「頁岩氣之父」,《經濟學人》報導頁岩氣引發的能源革命時說:「革命得力於許多因素,例如政府、資本市場、深度的能源產業結構、新科技的突破……,但是,最大的關鍵來自於一個人,喬治.米契。」今年九十四歲的米契,是個極為陌生而神祕的名字,除了捐助母校德州農工大學,以及休士頓地區的公益活動之外,極少在公眾場合曝光。

希臘移民的美國夢

父親改名打拚 讓他念到頂尖大學但是,米契徹底顛覆了能源產業。頁岩天然氣近百年來只是存在教科書內的理論,沒有任何人、任何一家公司,有能力將深鎖在既厚又重的岩層下的天然氣釋放出來。一直到米契研發出關鍵的「水力裂解技術」,頁岩氣才從教科書的想像,落實為白花花的鈔票,也為百年能源產業找到了回春仙丹。

米契從一九八二年以自有資金涉入頁岩氣開發,一直到一九九八年第一口井噴出天然氣,有十六年的時間,政府不支持、石油公司視為笑柄、公司員工像走馬燈般流動。根據《經濟學人》的報導,在漫長的挫折當中,「所有人,包括政府、石油業者與員工,都告訴米契,他只是浪費時間與金錢而已。」但是米契越挫越勇,打死不退,不斷試驗新的開採技術,最終突破了「水力裂解技術」的障礙。

二○○二年,當時已經高齡八十三歲的米契,將畢生的心血賣給Devon石油集團,公司作價三十五億美元,他個人擁有四六%的股權,一次兌現超過新台幣五百億元,名利雙收。

這種近似好萊塢電影情節、化不可能為可能,進而改變世界的英雄事蹟,卻是從一個身無分文的窮小子開始的。

米契是希臘後裔,他的父親沙瓦.巴拉科夫普里斯(Savva Paraskivopoulis)在希臘老家是窮苦的牧羊人。二十世紀初,數百萬歐洲移民漂洋過海,看著自由女神像,通過紐約埃利斯島的移民審查,窮盡一生積蓄,才能踏上美國土地尋找「美國夢」。

但是,美國夢的真實面貌極為殘酷,沙瓦只能從最基層的勞工做起,而且紐約、芝加哥這些大城市,已經被先來的移民占住了,他一路向西,落腳在貧窮的阿肯色州,做鋪設鐵路的工人。

又臭又長的希臘姓名在美國很不討喜,一名火車站的站長叫不出沙瓦的希臘姓名,對他說:「你這名字鬼才念得出來,這裡是美國,從現在開始,我就叫你麥可.米契(Mike Mitchell)。」從此,希臘勞工沙瓦改用愛爾蘭姓名走天下。他往南打工到熱鬧的休士頓,有一天,他在希臘文的報紙上看到一張女生的照片,竟然費盡心力找到這個女生,而且在她訂婚之前橫刀奪愛,搶回來做自己的新娘。婚後,他在休士頓附近的小鎮開了一家擦鞋鋪,兼賣雜貨。一九一三年生下長子,一九一九年生了次子喬治.米契。

老米契一直叮嚀小米契,讀書是窮人翻身的最好途徑,而米契也展現讀書的天分,在二次大戰爆發之前,就已經讀到休士頓最頂尖的德州農工大學。

窮小子的翻身大計

打零工完成學業 與哥哥踏入石油業當時,米契家裡還是不寬裕,米契必須打零工、端盤子,勉強支應自己的三餐,但是繳不出四十九美元的學雜費,他寫信回家請爸爸想辦法;老米契厚著臉皮向鎮上的賭場老闆借了一百美元,「我父親向賭場老闆說,這個兒子念了大學,將來前途無量,他畢業後一定能還你這一百美元。」「但是,我爸爸只給我匯了五十美元,另外五十美元,他就自己留著用了。」米契在成功之後,透露他身無分文的父親如何在美國落地生根的故事,老米契面對未知卻從不害怕,而且展現樂觀、機靈的生存本能,不斷推進自己的人生。

米契在德州農工大學念地質系,學習系統化的石油探勘技術,畢業後與大他六歲的哥哥強尼.米契,一起踏入石油行業。當時,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呼風喚雨的石油壟斷世代已結束,美國石油產業整合,只剩德州還有幾家零星的獨立石油開採公司。在哥哥的帶領與來自父親什麼都不怕的遺傳下,米契沒有進入大石油集團,而是與哥哥合組了獨立石油公司,成為「野貓開採者」(Wildcatter)。

一百多年前,美國人很喜歡用俚語「野貓」(Wildcatter),來稱呼那些不受政府規範的投機客,例如地下金融就稱為野貓銀行(Wildcat Bank)。石油探勘業的野貓業者,基本模式就是到處吆喝,在人潮洶湧的酒吧、街上擺攤,號稱某處有重大的新油源,如果真的挖到石油,就能暴富分紅,萬一挖到的只有沙子,則腳底抹油開溜。

兩兄弟的豪賭創業

從「野貓公司」變《財星》五百大公司二次世界大戰後,米契兩兄弟開始他們的石油生意,走的就是野貓模式。哥哥強尼在城裡西藥房的一角擺攤,印發傳單,強調他弟弟是德州農工大學畢業的地質專家,能夠用科學方法找到石油。有興趣的投資人每股三到五千美元,收到足夠的鈔票,兩兄弟就去挖一口油井賭運氣。

米契說:「那時候紐約的證管會還管不到休士頓的野貓石油業,我哥哥會做生意,我會看石頭,我們就一搭一唱,一個井挖過一個井。」兩兄弟終其一生都是緊密的事業夥伴,強尼在一九九六年過世,享年八十三歲。他們在一九五二年成立的米契能源公司(Mitchell Energy & Development Corp.),後來吸引休士頓的富豪家族投資,成為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年營收十七億美元,是列名《財星》五百大的能源股之一。至○二年公司賣給Devon石油集團為止,米契總共挖了一萬多口油井,包括一千口早年的「野貓井」。

《休士頓紀事報》在米契出售公司後曾報導:「大家都想要在石油集團謀得一份肥美的差事,只有喬治.米契,能憑著一己之力,毫無畏懼地與環伺的巨人競爭,進而成為石油產業的領袖,他絕對是一位稀有的英雄。」米契在○九年接受《富比世》雜誌專訪,說明他為何能夠堅持開發頁岩氣十六年。「跨國石油集團動作很慢,像我們這樣獨立的石油商就能做快速的決定。」他說,「所有人都知道頁岩下面有非常豐富的天然氣蘊藏,只是需要破解的技術。現在跨國石油公司必須花一億美元,在波斯灣的海底挖一萬公尺深的井;我在德州只要花四百萬美元,就能挖到二五○英尺(約七十六公尺)的天然氣或石油,這種生意,為什麼不做?」

一個人的堅持力量

開採頁岩氣、造新市鎮 終得甜美果實《華爾街日報》也以「頑固的老頭」來形容米契。除了堅持投注在頁岩氣之外,米契還窮畢生的精力,在休士頓北邊五十公里處造鎮,獨力打造兩萬五千英畝、大約一百平方公里、約三分之一個台北市面積的新市鎮──「森林市」。

森林市是米契與太太愛的見證,一九七四年,米契用累積二十餘年的石油利潤買下這塊土地,用他太太娘家的姓Woods做市鎮的名稱;經過將近四十年的發展,森林市成為環保城市的新典範,擁有六千英畝綠地、一百座森林公園,還有四處可見的湖泊,有水上計程車聯繫城市內的各個商業與住宅區。如今森林市已經有將近十萬人口,還被《富比世》雜誌選入「全美二十五座最佳移居城鎮」。

一個世紀之前,米契的父親一無所有到了美國;五十年前,米契與哥哥抗拒石油集團的誘惑,選擇自行獨立開採探勘;三十年前,米契賭下所有身家在頁岩氣的開採與森林小鎮的開發;今年高齡九十四歲的米契,親自告訴我們「一個人能有多大的力量」。在人心虛弱、怨言四起的二○一三年,米契的故事,鼓舞著包括你我在內、所有徬徨無依的人!

(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喬治.米契(George Mitchell)

出生:1919年

經歷:米契能源(Mitchell Energy)創辦人學歷:德州農工大學地質系家庭:已婚,育有一子受惠頁岩氣的台灣神祕家族除了台塑美國,頁岩氣的最直接受惠者,還有一個來自台灣的神祕富豪家族──和王永慶一起創辦台塑的台塑前總經理趙廷箴家族。1986年,趙家赴美國德州創設西湖化學(Westlake Chemical)的乙烯工廠,因為頁岩氣而大發利市。

趙家來自江蘇,早年的黨政關係非常好,1954年時,王永慶靠著趙廷箴的牽線才得以順利創辦台塑,趙廷箴也當了整整10年的台塑總經理。後來因故拆夥,趙廷箴另創華夏塑膠,輾轉被如今的台聚集團收購。而趙家將公司取名「西湖」頗有懷念家鄉的味道。

物換星移,如今在紐約交易所掛牌上市的公司西湖化學,市值高達新台幣1700億元,乙烯產能比台塑美國還要大。因為公司就位在頁岩氣礦區密集的德州,得以就近取得便宜的天然氣,生產成本大幅下降,因此近幾年獲利節節攀高,目前股價都在80美元以上,2012年獲利很可能超過新台幣100億元,還被《富比世》雜誌評選為最值得信賴的公司。

趙廷箴在2008年過世,比王永慶早走了幾個月,他的兩個兒子趙元修、趙元德繼承家產,目前分任西湖化學的董事長與執行長。趙元修還是台灣政商大老辜振甫的女婿,娶辜振甫次女辜懷箴為妻;夫妻倆都篤信佛教,是佛光山星雲法師的重要弟子,經常出現在弘揚佛法的場合。

或許因為家鄉的緣故,西湖化學近年回上海設廠,但趙元修兄弟從小在台灣長大,和台灣的關聯很深,去年趙元修還曾回來台灣工研院,和副院長劉仲明討論頁岩氣的相關問題。

(劉俞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39

東歐,頁岩氣的又一個春天?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278
美國頁岩氣的蓬勃發展,使得一直依賴能源進口的東歐諸國開始對實現自己的能源獨立躍躍欲試。就在Shell計劃花費4億美元進軍羅馬尼亞東部烏克蘭境內的頁岩的同時,Chevron也有著相同的打算。對於東歐諸國來說,就算頁岩氣達不到美國那樣的發展,但對於可以降低國家對俄羅斯能源進口的依賴也是非常重要的

據EIA估計,保加利亞,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總共的頁岩氣儲藏大約在幾萬億立方英呎。這足以使Chevron對東歐頁岩氣的勘探勇往直前了。事實上,Chevron在2010年就開始爭取開採特許權,並且在宣佈計劃之後已經開始勘探。如果EIA預測的與事實相接近,在羅馬尼亞的頁岩氣儲備將可以提供本國近40年的能源需求。不過,Chevron依舊需要得到環境許可證才能繼續進行其的開採活動。

與此同時,Shell在今年一月宣佈其將總花費一百億美元開發羅馬尼亞鄰國烏克蘭潛在的頁岩層。首席執行官Peter Voser在上個與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提到,Shell在烏克蘭看到了很多的潛能。據EIA估計,烏克蘭這塊區域大概蘊藏42萬億立方英呎頁岩氣,位列東歐第三大頁岩氣儲備。烏克蘭總統維克托亞努科維奇認為,因為這塊區域,烏克蘭國內的能源完全可以自給自足,並最終結束進口。

俄羅斯能源公司Gazprom上週五宣佈,烏克蘭必須為其購氣量不足支付70億美元的罰款(編者按:烏克蘭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每年應從俄羅斯採購425億立方米天然氣,但去年只採購了249億立方米,僅為正常購氣量的60%)。俄烏雙方至少從2006年起,就因這項合同而摩擦不斷。去年歐盟委員會針對這一地區進行天然氣反壟斷調查,(導致形勢進一步惡化)。

對於頁岩油,普華永道的報告稱,到2035年因為頁岩油的生產可以促進世界經濟增加2.7萬億美元。對頁岩來說,前景是明朗的。在美國,2015年頁岩氣可能給GDP新增加118億美元,到2035年將會增加231億美元。

在歐洲部分地區,因為近70%的進口消費都是天然氣,而且近90%的天然氣來源於俄羅斯。並且大部分東歐國家並沒有足夠的天然氣儲藏。因此對整個東歐來說,能源結構改變不大。對此,荷蘭公司KPMG說道,羅馬尼亞和烏克蘭處於這一區域頁岩氣市場的領軍地位,但是,即便潛在儲備明顯,與美國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不過,好的消息是,KPMG在2012年審計中發現,這塊區域的儲藏可以明顯幫助東歐降低對俄羅斯的依賴。

「就算頁岩氣生產無法與北美相比,但跟俄羅斯進口的常規天然氣相比,在價格上是極其有競爭力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2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