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三環邊的某酒店這兩天客房爆滿,這裡吸引了全國數十家企業的上百名人員前來參與2012年頁岩氣探礦權招標開標儀式。
昨天早上8點開始,陸陸續續有企業來到該酒店3層的會議室遞交標書。一個半小時的標書接收環節結束後,國土資源部宣佈,共接收到83家企業的152 套合格的投標文件,19個區塊投標人達到3家,進入公開開標及後續程序;1個區塊由於投標人不足3家,未達到法定要求,不予開標。
國土資源部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介紹說,當天開標結束後,將轉入評標階段,評標過程或將持續一個月。評標由評標專家組對投標人的勘查實施方案進行評審排序,評出中標候選人,經過公示後,確定中標人。
本報記者在開標現場採訪瞭解到,此次投標的企業仍以國企為主,有些地方政府還專門成立了新的頁岩氣開發國企,那些從未進行過勘探的企業則紛紛選擇與 地勘科研單位進行合作。除了參與投標的企業,一些沒有投標的民營企業也前來參會,他們均表示先過來學習經驗,或許以後有機會參與招標。
湖南最「熱」
在頁岩氣區塊招標的重慶、貴州、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河南8個省(市)中,收到標書最多的是位於湖南的區塊,安徽的區塊收到標書最少。
湖南的5個頁岩氣區塊共收到35家企業的49套投標文件,湖南桑植區塊是湖南區塊熱度最高的,有11家企業競標,其中承諾勘探總投入最多的是湖南頁 岩氣開發有限公司,其承諾總投入達7.37億元,該公司於今年8月23日才正式成立,是湖南省政府與中國華電集團公司簽署《頁岩氣開發利用戰略合作框架協 議》的成果之一。
湖南某參與投標的企業人士告訴本報,湖南的政府部門積極支持企業參與頁岩氣開發,所以投標企業熱情很高,華電等電企雖然自身還沒參與過頁岩氣開發,但都已經與本地的科研單位建立了合作,一旦拿下區塊,就會拉攏更多的技術人才,開發頁岩氣。
作為安徽唯一的區塊,南嶺區塊只收到了安徽省能源集團和華能國際電力開發公司兩家企業的投標書,少於法定要求,未予開標。但參與投標的企業並未放棄,華能的一位負責人對國土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如果該區塊能夠重新招標,希望還會再次參與投標。
從單個區塊來看,重慶黔江區塊最受歡迎,共有13家企業競標,其中包括了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這三大傳統油氣開發企業,而承諾勘探總投入最多的是重慶市能源投資集團公司,其承諾總投入17.35億元。
「重慶市能源投資集團公司出資最高,又是重慶市政府大力支持的當地國有企業,結局還難猜嗎?我們估計沒戲了。」參與黔江區塊投標的另外的企業代表會後討論說。
不過,據國土部油氣中心副主任張大偉介紹,評標標準不是只看承諾勘探總投入,而是以勘探方案「合理不合理」而論。如果不合理,價格再高也不行。
某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能源行業證券分析師對本報記者表示,區塊受歡迎的程度與當地的資源儲量相關,目前看來,重慶黔江區塊資源量最豐富,所以最受歡迎。一些資源儲量不太明顯、當地政府支持力度不高的地區,可能就不太容易受到重視。
國企仍佔主力
此次招標要求,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註冊,註冊資本金在人民幣3億元以上,具有石油天然氣或氣體礦產勘查資質,或與已具有資質的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關係的內資企業和中方控股的中外合資企業,均可投標,所以吸引了一些民營企業前來參與。
本報在現場瞭解到,參與投標的仍然以國企為主,民企大約佔總數的三分之一,但民企與國企在對同一區塊的承諾投資上,往往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比如在湖北來鳳區塊的投標企業中,華電湖北發電有限公司是承諾總投入最多的企業,其承諾總投入為4.89億元,而民營企業武漢凱迪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的承諾投入僅為0.5億元。前者承諾勘探打井數量為10口,後者承諾打井數量僅為3口。
本次招標出讓的探礦權有效期為3年,接近國土部人士對本報透露,探礦權到期後可最多延長至7年,而且如果能開發出頁岩氣,其採礦權也將由擁有探礦權 的企業繼續擁有,這就要求企業要有持續、大量的投資才能收回投資,而且也需要有一系列的高端技術人才儲備,因此綜合來看,還是國企比民企更有優勢。
「與大型國企比起來,我們現在實力還不夠,我這次是專程來觀摩學習的。」一位來自山東的某民營煤企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說,畢竟給民企開了個口,以後說不定有機會參與頁岩氣開發。
進京圈氣
北京乾燥、寒冷的天氣並沒有擋住各路人馬的熱情。
從10月22日開始,全國各地地礦部門的官員、企業家和油氣專家,就已陸續抵達北京。本週四——2012年10月25日上午9點30分,近百家企業的招標負責人和他們的後援團進入北京海淀區裕龍國際酒店。
這裡正在舉行國土資源部頁岩氣第二輪招標。
自「頁岩氣革命」在北美大獲成功以來,追隨者們相信,這種需要壓裂岩層才能開採出來的非常規天然氣,在中國同樣前程遠大。而北美經驗的頭一條,就是讓足夠多的中小企業投入到勘探、開發階段。
一個多月前的9月10日,國土資源部發出公告,將分佈在貴州、重慶、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河南八個省份的20個含氣區塊拿出來招標。
這些加起來超過2萬平方公里的地塊,在短短45天內迅速引發熱捧。
國土資源部油氣戰略中心人士證實,截至開標前,已有近百家企業參與角逐。這一數字比起2012年5月國土部統計企業投標意向時的70多家企業,又新增了近30個參與者。而2011年首輪頁岩氣招標時僅有六家傳統能源公司參與。
競標者身份的多樣,則是本輪招標一大特色。
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表示,本輪參與競標的國有石油企業並不是主力,國企集中在供暖、發電、鋼鐵等行業,而民企則來源複雜。
據南方週末記者不完全統計,已有明確競標意願的公司,大體可分為油氣關聯行業公司、傳統能源公司和徹底無關公司三大類。
海越股份、華油惠博普科、廣匯能源、傑瑞股份等在涉足頁岩氣勘探開發領域之前,就已從事油田設備、倉儲、油田服務等相關行業;湖北能源、永泰能源則 來自傳統能源行業;湖南華晟能源、江西新能頁岩開發有限公司則是由傳統能源公司專門針對頁岩氣開發成立的新公司;航民股份、中天城投與油氣開發毫無關聯, 前者是印染企業,後者是房地產公司。
與首輪招標只是能源巨頭的遊戲不同,第二輪招標中,地方政府表現得十分積極。在招標公告發佈之前,地方政府已紛紛與能源國企簽訂各類合作協議。貴州、湖南聯姻華電,重慶搭上國家投資開發公司,安徽則與華能合作。
為了這場遲來的開放,湖南5個區塊入圍招標區塊後,湖南省國土廳曾組織協調會,「把地質勘探企業和有意向投資的企業放在一起,積極鼓勵企業參與招標。」協調會還協調各投標企業,保證5個區塊都有人投,不至於因扎堆而「流標」。
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新聞負責人鄒禮卿證實,截至25日開標前,對湖南省內5個招標區塊感興趣的企業有20家。其中既有中石化、華電、華能等央企,也有華菱、湘電等省屬國企。被寄予厚望的民企,並未出現在意向企業名單中。
資料來源:興業證券 (南方週末資料圖)
飢渴者的邏輯
和2011年6月的首輪頁岩氣探礦權招標相比,本輪投標區塊數量、總面積顯著增加,但區塊「小而多」——大多在1000平方公里左右,最小的只有三百多平方公里。而首輪招標雖然只有兩個區塊、兩個中標者,總面積卻有四千多平方公里。
國土部油氣中心一位人士表示,區塊大意味著可開採的氣量更多,但小區塊也利於專注開發,不能單純比較優劣。中石化勘探南方公司頁岩氣勘探部副主任魏志紅曾前往美國考察頁岩氣,發現美國的區塊甚至比本輪國土部拿出來招標的還要小,但「有人虧了,也有人賺了」。
業內的共識是,儘管這20個區塊未來的開發潛力很難預計,但國土部對這些區塊都做過資源評價,拿出來的都是資源評價較好的。
不過,小而零散的區塊,還是給陳衛東留下了「資源狀況一般」的印象。並非一流的資源,仍引得百家企業奮勇投標。這樣的景象讓陳衛東感慨,以頁岩氣為突破口的油氣領域的開放來得太晚,本輪招標是一次壟斷下資源飢渴的集中釋放。
「大家餓了好久,骨頭也好,湯也好,搶到一塊是一塊。」陳衛東說。回想起這段時間接觸過的形形色色的公司,陳衛東感慨萬千,有家公司甚至只挖了一個油氣人才,就準備投標了,「很多人的想法是先佔一塊地盤、培養一個隊伍」。
中國的常規與非常規油氣資源有70%以上重疊。常規油氣的探礦權和採礦權大部分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延長石油、中聯煤層氣、河南煤層氣擁有。這六家也是首輪頁岩氣招標時不多的獲邀者。
2011年底,頁岩氣獲批獨立礦種,為其按獨立礦種制定投資政策掃除了障礙。「如果不把頁岩氣列為獨立礦種,其他的投資主體就進不來。但現在這種招標方式,避開了礦權重疊區,也避開了資源最優的區域,」陳衛東評價說,「這樣做肯定是不到位的,但走半步總比一步不走的好。」
那些放棄者們
並非所有企業都蜂擁在投標路上。此前曾表示有意進軍頁岩氣上游產業的幾家企業,如四川宏華最終沒有出現在國土部第二輪頁岩氣招標的名單上。
2012年10月21日,宏華集團投資者關係部負責人紀小姐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宏華並未參與國土部頁岩氣第二輪招標,目前仍只是設備提供商。
宏華對第二輪頁岩氣招標興趣不高的原因在於,「好多區塊並沒有真正開放,這次拿出來的都是沒有礦權重疊的區塊,真正氣源比較好的區塊都登記在中石油、中石化名下。」宏華更中意於更為開放成熟的北美頁岩氣市場,等待更大的開放機會到來。
也有不少向陳衛東諮詢過的企業放棄了投標。「不少有興趣、有實力的企業,目前還處在緊緊盯著但並不出手的階段。」
一直以來,我國的油氣勘探開發實行備案制。油氣企業圈定勘探區塊後,只要在國土部備案,再每年完成一個最低工作量,一般是每平方公里投資1萬元人民幣,就可安穩坐擁資源。這套遊戲規則導致企業圈資源時熱情、勘探開發時冷淡的情況時有發生。
本輪招標,要求「本次招標出讓的探礦權有效期為3年,年均勘查投入應達到每平方公里3萬元人民幣及以上,鑽達目的層的預探井等鑽探工程量最低應滿足每500平方公里2口。」
但這些監管體系的建設遠比項目招標的熱情小得多。「拿來石油公司的報表,把擁有的勘探區塊和投資量一除,有的是達不到最低投資量的,又有多少開發權被收回?」一位知情人士抱怨說。
為說明開採難度,中石化思想政治工作部副主任俞明康曾將頁岩氣開採比喻為「骨頭縫裡找肉」。依據申銀萬國10月17日發佈的頁岩氣貴州區塊調研報告,頁岩氣的技術積累還需要一段時間,按其調研的貴州岑頁一號井目前出氣量測算,將無法收回投資成本。
「本輪頁岩氣招標的企業進來之後,後來幾年能留下來多少,都是未知數。」陳衛東說。
礦業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波動性很大的行業。根源在於礦業投資的長期性。當需求推高礦產品價格,供給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做出反應。因此,價格在需求高漲的初期會走的非常高。令人咋舌的利潤吸引各色人等湧入行業在新的礦產上投機,供給持續快速增長,這將行業拖入蕭條,對背後的融資者也產生巨大影響。隨著礦產價格飆升,巨額的利潤吸引了全球的淘金者。無數投資者湧入非洲叢林和蒙古草原淘金。即使這些投資的風險非常高,金錢的魅力仍然讓這些投資者無所畏懼。遺憾的是,當這些投資開始產出之際,這種利潤率就開始消失了。大部分的淘金故事都是如此收尾。
每個資產泡沫故事的背後都少不了融資者的身影。他們長袖善舞,憑一己之力撬動全球資金和資源;他們巧舌如簧,靠三寸之舌造就行業興盛與衰敗;他們被尊稱為投行家,又被奚落為吸血鬼。頁岩氣這樣級別的故事裡,自然少不了他們。
NYT記者Clifford Krauss:
儘管美國的頁岩能源革命令人振奮,但欲將這一「革命」輸出到海外國家,其難度卻遠超想像。當然,這給了美國一大競爭優勢。
WSJ說,頁岩革命令美國能源行業重新生機煥發,企業和消費者也因而獲得了更廉價能源,進而經濟增長受到提振。但不止是北美,其他地區也有龐大的頁岩氣儲備,全球政府和能源公司也希望開發這些能源。但在複製北美頁岩革命時,這些公司卻面臨難題。
這些原因包括:採礦權為政府所有,環境問題擔憂,缺乏鑽探和運輸油氣的基礎設施。此外,相比於美國,多數國家對本國的地質情況所知甚少,而前者的鑽探活動已進行了超過一個世紀。
其結果就是: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美國和加拿大仍將是頁岩開發的主要受益國。在這兩個國家,富餘的天然氣和乙烷資源正吸引石化公司和化肥製造商前來建廠,一反數年來的海外轉移態勢。同時,得克薩斯州和北達科他州等具有頁岩礦藏的州,其經濟也因頁岩鑽探活動本身而受到提振。
但在其他國家,情況就沒有這麼樂觀了:
波蘭-波蘭曾被視為頁岩氣開發最有前景的地區之一,但早期鑽井帶來的天然氣產量不及預期。此外,社會對鑽探工作持謹慎態度,政府還變更了稅收和特許權規定,這些都澆滅了對頁岩開放的熱情。埃克森美孚曾是波蘭頁岩開發的早期支持者,但在只鑽了兩口井之後就宣佈放棄,稱他們沒有發現足夠多的頁岩油氣,沒有理由繼續開採下去。
中國-外界認為中國的頁岩油氣超過美國。但問題在於,大多數頁岩礦區都位於乾旱或是人口稠密地區。石油公司擔心水源不足,而水是迫使頁岩釋放其中的碳氫化合物所必需的。此外,殼牌的亞太區執行董事Simon Henry說,在頁岩開採過程中,他們往往需要佔用人們的水稻田。
阿根廷-阿根廷不久前國有化了一家西班牙公司的資產,這家公司發現了一大片頁岩儲備,預計蘊藏了近10億桶石油。阿根廷的這一舉動,使得原本已面臨進口技術和輸出利潤難題的外部投資公司打了個寒戰。在阿根廷擁有45萬英畝頁岩鑽探權的休斯頓公司Apache Corp說,在阿根廷開採頁岩氣的成本是美國的2-4倍。
法國和保加利亞-這兩國和其他一些國家一樣,出於對環境的擔憂,已禁止了採用水力壓裂法進行頁岩氣開採,使得整個開採工作停止。
美國的頁岩革命始於上世紀90年代末,第一台現代頁岩鑽井距離德克薩斯州Fort Worth以北幾英里。當時的情況是:願意承擔巨大財務風險的小公司進行開採,持有礦產權的私人所有者們願意出售頁岩,華爾街願意提供資金。此外,美國已有大型的管道網絡和眾多鑽井設備。而在世界其他地區,上述因素無法同時具備。此外,一個經常被人低估的關鍵因素是,美國頁岩氣資源大多為私人所有。因此即便是有環境擔憂,但私人所有者往往會因個人利益而支持開採。
對於全球頁岩油氣開採,德勤的Joseph Stanislaw評論說:「人們對全球頁岩發展曾抱有太多非理性樂觀情緒。然後這一行業遭遇了冰冷現實。全球頁岩熱將會到來,屆時它也會展現出和美國當時一樣的力量,但這一天到來所需的時間,可能長於人們的預期。」
國土資源部11月27日新聞發布會透露將於下周發布第二輪頁岩氣招標中標結果,頁岩氣股又炒上:安東油田(3337)和華油能源(1251)分別漲8.5%及3.4%。其實內地傳媒一早預測中標結果在本周或11月底公布,中標結果 “遲了一星期才公布” 反而有得升,真有點無厘頭。而且假設安東油田2012年每股盈利為0.13元人民幣(HK$0.1625)計算,HK$3.19的收市價是2012年的盈利的19.6倍,股價一點也步不便宜。又假如2013年盈利有四成的增長,HK$3.19是2013年盈利的14倍,也不算便宜。
民企外資 摩拳擦掌
面對頁岩氣逾百億投資盛宴,國內外企業都紛紛有意進軍頁岩氣,其中MI能源(1555)也作了不少準備。
今年五月MI能源全資附屬公司通過收購美國White Hawk Petroleum的50%資本權益以獲取水平鑽探及完井的操作技術,和購入Pacific Energ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PEDCO) 100萬股認股權證。其後,在六月收購Sino Gas and Energy有限公司51%的多數股權,進入中國天然氣市場和獲得天然氣開發技術 (註: 頁岩氣屬非常規天然氣)。
PEDCO參與國內第二輪頁岩氣招標
根據PEDCO的資料,PEDCO 與 Guofa Zhonghai Energy Investment Co., Ltd (國發中海能源投資有限公司) 於9月簽訂具有約束力的戰略合作協議 參與國內第二輪頁岩氣招標。而根據PEDCO的第三季業績報告 “If we are successful in obtaining a shale gas award, we believe our relationship with MIE Holdings will prove to be extremely beneficial to us as a local operator in gaining access to the necessary equipment , services and labor at appropriate pricing levels.” 大意就是說如中標的話,MI能源會作為夥伴參與頁岩氣的開發。
而綜合上海證券報和證券日報的報告,國發中海能源參與了湖北鶴峰區塊和河南溫縣區塊的投標。
國發中海能源是什麼公司? 筆者沒有資料,不過可以參加投標,注冊資本金肯定在人民幣3億元以上;而據說國發中海能源以16.61億元入標湖北鶴峰區塊,是該區塊報價最高的一方。看來MI能源很大機會分享頁岩氣的大蛋糕呢。
展望
MI能源中期每股盈利為0.13元人民幣,現價(HK$2.2)市盈率為2012年盈利的6.8倍,較安東油田的19.6倍低很多,不過MI能源受惠頁岩氣的程度暫時仍然很難說。話雖如此,股價好像沒有反映頁岩氣的潛在利好因素。
| ||||||
高齡九十四歲的喬治.米契,用他一生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人能有多大的力量」。 他孤獨奮戰十六年,堅持到最後一刻,終於突破所有障礙,順利開採出頁岩氣,改變全世界。 撰文‧乾隆來 美國德州石油開採商喬治.米契(George Mitchell),《富比世》雜誌稱他為「頁岩氣之父」,《經濟學人》報導頁岩氣引發的能源革命時說:「革命得力於許多因素,例如政府、資本市場、深度的能源產業結構、新科技的突破……,但是,最大的關鍵來自於一個人,喬治.米契。」今年九十四歲的米契,是個極為陌生而神祕的名字,除了捐助母校德州農工大學,以及休士頓地區的公益活動之外,極少在公眾場合曝光。 希臘移民的美國夢 父親改名打拚 讓他念到頂尖大學但是,米契徹底顛覆了能源產業。頁岩天然氣近百年來只是存在教科書內的理論,沒有任何人、任何一家公司,有能力將深鎖在既厚又重的岩層下的天然氣釋放出來。一直到米契研發出關鍵的「水力裂解技術」,頁岩氣才從教科書的想像,落實為白花花的鈔票,也為百年能源產業找到了回春仙丹。 米契從一九八二年以自有資金涉入頁岩氣開發,一直到一九九八年第一口井噴出天然氣,有十六年的時間,政府不支持、石油公司視為笑柄、公司員工像走馬燈般流動。根據《經濟學人》的報導,在漫長的挫折當中,「所有人,包括政府、石油業者與員工,都告訴米契,他只是浪費時間與金錢而已。」但是米契越挫越勇,打死不退,不斷試驗新的開採技術,最終突破了「水力裂解技術」的障礙。 二○○二年,當時已經高齡八十三歲的米契,將畢生的心血賣給Devon石油集團,公司作價三十五億美元,他個人擁有四六%的股權,一次兌現超過新台幣五百億元,名利雙收。 這種近似好萊塢電影情節、化不可能為可能,進而改變世界的英雄事蹟,卻是從一個身無分文的窮小子開始的。 米契是希臘後裔,他的父親沙瓦.巴拉科夫普里斯(Savva Paraskivopoulis)在希臘老家是窮苦的牧羊人。二十世紀初,數百萬歐洲移民漂洋過海,看著自由女神像,通過紐約埃利斯島的移民審查,窮盡一生積蓄,才能踏上美國土地尋找「美國夢」。 但是,美國夢的真實面貌極為殘酷,沙瓦只能從最基層的勞工做起,而且紐約、芝加哥這些大城市,已經被先來的移民占住了,他一路向西,落腳在貧窮的阿肯色州,做鋪設鐵路的工人。 又臭又長的希臘姓名在美國很不討喜,一名火車站的站長叫不出沙瓦的希臘姓名,對他說:「你這名字鬼才念得出來,這裡是美國,從現在開始,我就叫你麥可.米契(Mike Mitchell)。」從此,希臘勞工沙瓦改用愛爾蘭姓名走天下。他往南打工到熱鬧的休士頓,有一天,他在希臘文的報紙上看到一張女生的照片,竟然費盡心力找到這個女生,而且在她訂婚之前橫刀奪愛,搶回來做自己的新娘。婚後,他在休士頓附近的小鎮開了一家擦鞋鋪,兼賣雜貨。一九一三年生下長子,一九一九年生了次子喬治.米契。 老米契一直叮嚀小米契,讀書是窮人翻身的最好途徑,而米契也展現讀書的天分,在二次大戰爆發之前,就已經讀到休士頓最頂尖的德州農工大學。 窮小子的翻身大計 打零工完成學業 與哥哥踏入石油業當時,米契家裡還是不寬裕,米契必須打零工、端盤子,勉強支應自己的三餐,但是繳不出四十九美元的學雜費,他寫信回家請爸爸想辦法;老米契厚著臉皮向鎮上的賭場老闆借了一百美元,「我父親向賭場老闆說,這個兒子念了大學,將來前途無量,他畢業後一定能還你這一百美元。」「但是,我爸爸只給我匯了五十美元,另外五十美元,他就自己留著用了。」米契在成功之後,透露他身無分文的父親如何在美國落地生根的故事,老米契面對未知卻從不害怕,而且展現樂觀、機靈的生存本能,不斷推進自己的人生。 米契在德州農工大學念地質系,學習系統化的石油探勘技術,畢業後與大他六歲的哥哥強尼.米契,一起踏入石油行業。當時,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呼風喚雨的石油壟斷世代已結束,美國石油產業整合,只剩德州還有幾家零星的獨立石油開採公司。在哥哥的帶領與來自父親什麼都不怕的遺傳下,米契沒有進入大石油集團,而是與哥哥合組了獨立石油公司,成為「野貓開採者」(Wildcatter)。 一百多年前,美國人很喜歡用俚語「野貓」(Wildcatter),來稱呼那些不受政府規範的投機客,例如地下金融就稱為野貓銀行(Wildcat Bank)。石油探勘業的野貓業者,基本模式就是到處吆喝,在人潮洶湧的酒吧、街上擺攤,號稱某處有重大的新油源,如果真的挖到石油,就能暴富分紅,萬一挖到的只有沙子,則腳底抹油開溜。 兩兄弟的豪賭創業 從「野貓公司」變《財星》五百大公司二次世界大戰後,米契兩兄弟開始他們的石油生意,走的就是野貓模式。哥哥強尼在城裡西藥房的一角擺攤,印發傳單,強調他弟弟是德州農工大學畢業的地質專家,能夠用科學方法找到石油。有興趣的投資人每股三到五千美元,收到足夠的鈔票,兩兄弟就去挖一口油井賭運氣。 米契說:「那時候紐約的證管會還管不到休士頓的野貓石油業,我哥哥會做生意,我會看石頭,我們就一搭一唱,一個井挖過一個井。」兩兄弟終其一生都是緊密的事業夥伴,強尼在一九九六年過世,享年八十三歲。他們在一九五二年成立的米契能源公司(Mitchell Energy & Development Corp.),後來吸引休士頓的富豪家族投資,成為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年營收十七億美元,是列名《財星》五百大的能源股之一。至○二年公司賣給Devon石油集團為止,米契總共挖了一萬多口油井,包括一千口早年的「野貓井」。 《休士頓紀事報》在米契出售公司後曾報導:「大家都想要在石油集團謀得一份肥美的差事,只有喬治.米契,能憑著一己之力,毫無畏懼地與環伺的巨人競爭,進而成為石油產業的領袖,他絕對是一位稀有的英雄。」米契在○九年接受《富比世》雜誌專訪,說明他為何能夠堅持開發頁岩氣十六年。「跨國石油集團動作很慢,像我們這樣獨立的石油商就能做快速的決定。」他說,「所有人都知道頁岩下面有非常豐富的天然氣蘊藏,只是需要破解的技術。現在跨國石油公司必須花一億美元,在波斯灣的海底挖一萬公尺深的井;我在德州只要花四百萬美元,就能挖到二五○英尺(約七十六公尺)的天然氣或石油,這種生意,為什麼不做?」 一個人的堅持力量 開採頁岩氣、造新市鎮 終得甜美果實《華爾街日報》也以「頑固的老頭」來形容米契。除了堅持投注在頁岩氣之外,米契還窮畢生的精力,在休士頓北邊五十公里處造鎮,獨力打造兩萬五千英畝、大約一百平方公里、約三分之一個台北市面積的新市鎮──「森林市」。 森林市是米契與太太愛的見證,一九七四年,米契用累積二十餘年的石油利潤買下這塊土地,用他太太娘家的姓Woods做市鎮的名稱;經過將近四十年的發展,森林市成為環保城市的新典範,擁有六千英畝綠地、一百座森林公園,還有四處可見的湖泊,有水上計程車聯繫城市內的各個商業與住宅區。如今森林市已經有將近十萬人口,還被《富比世》雜誌選入「全美二十五座最佳移居城鎮」。 一個世紀之前,米契的父親一無所有到了美國;五十年前,米契與哥哥抗拒石油集團的誘惑,選擇自行獨立開採探勘;三十年前,米契賭下所有身家在頁岩氣的開採與森林小鎮的開發;今年高齡九十四歲的米契,親自告訴我們「一個人能有多大的力量」。在人心虛弱、怨言四起的二○一三年,米契的故事,鼓舞著包括你我在內、所有徬徨無依的人! (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喬治.米契(George Mitchell) 出生:1919年 經歷:米契能源(Mitchell Energy)創辦人學歷:德州農工大學地質系家庭:已婚,育有一子受惠頁岩氣的台灣神祕家族除了台塑美國,頁岩氣的最直接受惠者,還有一個來自台灣的神祕富豪家族──和王永慶一起創辦台塑的台塑前總經理趙廷箴家族。1986年,趙家赴美國德州創設西湖化學(Westlake Chemical)的乙烯工廠,因為頁岩氣而大發利市。 趙家來自江蘇,早年的黨政關係非常好,1954年時,王永慶靠著趙廷箴的牽線才得以順利創辦台塑,趙廷箴也當了整整10年的台塑總經理。後來因故拆夥,趙廷箴另創華夏塑膠,輾轉被如今的台聚集團收購。而趙家將公司取名「西湖」頗有懷念家鄉的味道。 物換星移,如今在紐約交易所掛牌上市的公司西湖化學,市值高達新台幣1700億元,乙烯產能比台塑美國還要大。因為公司就位在頁岩氣礦區密集的德州,得以就近取得便宜的天然氣,生產成本大幅下降,因此近幾年獲利節節攀高,目前股價都在80美元以上,2012年獲利很可能超過新台幣100億元,還被《富比世》雜誌評選為最值得信賴的公司。 趙廷箴在2008年過世,比王永慶早走了幾個月,他的兩個兒子趙元修、趙元德繼承家產,目前分任西湖化學的董事長與執行長。趙元修還是台灣政商大老辜振甫的女婿,娶辜振甫次女辜懷箴為妻;夫妻倆都篤信佛教,是佛光山星雲法師的重要弟子,經常出現在弘揚佛法的場合。 或許因為家鄉的緣故,西湖化學近年回上海設廠,但趙元修兄弟從小在台灣長大,和台灣的關聯很深,去年趙元修還曾回來台灣工研院,和副院長劉仲明討論頁岩氣的相關問題。 (劉俞青)
| ||||||
據EIA估計,保加利亞,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總共的頁岩氣儲藏大約在幾萬億立方英呎。這足以使Chevron對東歐頁岩氣的勘探勇往直前了。事實上,Chevron在2010年就開始爭取開採特許權,並且在宣佈計劃之後已經開始勘探。如果EIA預測的與事實相接近,在羅馬尼亞的頁岩氣儲備將可以提供本國近40年的能源需求。不過,Chevron依舊需要得到環境許可證才能繼續進行其的開採活動。
與此同時,Shell在今年一月宣佈其將總花費一百億美元開發羅馬尼亞鄰國烏克蘭潛在的頁岩層。首席執行官Peter Voser在上個與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提到,Shell在烏克蘭看到了很多的潛能。據EIA估計,烏克蘭這塊區域大概蘊藏42萬億立方英呎頁岩氣,位列東歐第三大頁岩氣儲備。烏克蘭總統維克托亞努科維奇認為,因為這塊區域,烏克蘭國內的能源完全可以自給自足,並最終結束進口。
俄羅斯能源公司Gazprom上週五宣佈,烏克蘭必須為其購氣量不足支付70億美元的罰款(編者按:烏克蘭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每年應從俄羅斯採購425億立方米天然氣,但去年只採購了249億立方米,僅為正常購氣量的60%)。俄烏雙方至少從2006年起,就因這項合同而摩擦不斷。去年歐盟委員會針對這一地區進行天然氣反壟斷調查,(導致形勢進一步惡化)。
對於頁岩油,普華永道的報告稱,到2035年因為頁岩油的生產可以促進世界經濟增加2.7萬億美元。對頁岩來說,前景是明朗的。在美國,2015年頁岩氣可能給GDP新增加118億美元,到2035年將會增加231億美元。
在歐洲部分地區,因為近70%的進口消費都是天然氣,而且近90%的天然氣來源於俄羅斯。並且大部分東歐國家並沒有足夠的天然氣儲藏。因此對整個東歐來說,能源結構改變不大。對此,荷蘭公司KPMG說道,羅馬尼亞和烏克蘭處於這一區域頁岩氣市場的領軍地位,但是,即便潛在儲備明顯,與美國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不過,好的消息是,KPMG在2012年審計中發現,這塊區域的儲藏可以明顯幫助東歐降低對俄羅斯的依賴。
「就算頁岩氣生產無法與北美相比,但跟俄羅斯進口的常規天然氣相比,在價格上是極其有競爭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