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美搶挖頁岩氣 台塑等著挨打

2013-05-06  TCW
 
 

 

讓美國三年後站上最大出產國、拯救歐巴馬(Barack Obama)連任的新能源,非頁岩氣(Shale Gas)莫屬。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二○一二年國情咨文中,明確支持發展頁岩氣能負擔美國未來一百年所需氣體能源,十年內創造六十萬個工作機會。

兩省儲藏量超過美國可能成為最大天然氣產國

然而,這份好處並非美國獨有。根據中美雙方能源局估計,中國內部頁岩氣的儲藏量世界第一,光是四川和新疆兩個省分,就超越整個美國的總量。這意味著,中國可能取代俄羅斯,成為全球下一個最大天然氣出產國,再推升中國的世界強權地位。

雖然目前頁岩氣開採單位價格仍比不上石油,但對中國而言,無疑是腳踩著以兆美元起跳的金礦,並能在二十年內收割獲利。中國最新十二五計畫中訂下目標,二○二○年,中國頁岩氣的開採量要達到一千億立方公尺,占全中國能源總需求一○%。荷蘭殼牌(Shell)在今年三月底,和國營中石油公司確定簽約合作,預計五到十年內,啟動開發四川地區頁岩氣。

開採必須使地層爆裂光四川五年就有兩次強震

頁岩氣開採必須以「壓裂」(fracking)和「鑽井」技術,往地表下四千到六千公尺的深層頁岩層,用摻入大量化學物質的強力水壓將岩石層壓裂,從而吸收釋放出的天然氣或石油。二○一一年十一月,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發生規模五‧六、近六十年來最大地震,美國專家指出,地震發生和開採頁岩氣使用的地層爆裂有直接關係。

中國四川盆地和新疆塔里木盆地是前兩大氣體庫。然而,四川省在五年內發生兩次規模七以上強烈地震,死傷人數累計超過五十萬人。但中國政府卻在汶川地震後,先後讓美國艾克森美孚、雪佛龍、荷蘭殼牌、康菲石油進入四川和貴州省探勘頁岩層蘊藏量,即使雅安地震發生,也未見官方出面聲明,要求殼牌探勘行動暫停。

鑽井量是天然氣百倍水與大氣污染恐破壞地質

「前兩年鑽井時,用了大量的水,許多是抽的地下水,水混濁不堪,有時還有油垢;現在雖然不打井了,但地下水的水垢比過去明顯增多,水的口感又鹹又澀。」在美國紀錄片《天然氣之地》(Gasland)中,四川威遠縣是中國最早期的頁岩氣試驗井探勘區,村民抱怨著○七年鑿井後,水質每下愈況,且伴隨著難聞的化學氣味。

原來,除了地層危險性,在同樣產量情況下,頁岩氣的井田面積和耗水量是常規天然氣井田面積的十倍以上,鑽井數量更高達常規天然氣一百倍之多。壓裂過程中需要摻入一百多種化學物質,導致排放出的廢水含有高污染性的重金屬、鹽分以及放射性物質。

頁岩氣關於水質、大氣污染爭議及水力壓裂可能破壞地質的質疑,讓法國和保加利亞政府明訂禁止用壓裂法開採頁岩氣,德國頁岩氣探勘也暫時停擺。

即便歐洲反彈聲浪已起,中國國家能源研究所發布《中國能源展望》中明確點明,美國能源靠著頁岩氣自給率迅速回升,緩減了美國實現能源獨立的難度。此外,美國同時控制了歐盟地區未來經濟成長的速度,頁岩氣改變了全球能源格局。

因此,從國際控制和經濟獲利角度,中國有著無法退讓的理由,繼續抱著這顆發展不明的未爆彈,期待如同美國般自足且能輸出。然而,《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卻不看好中國的能源潛力,中國技術不如美國,能源開發是非常危險的工作,中國逾九○%管線由中石油獨家掌握,形同讓政府操弄生產流程,欠缺良性競爭和監察組織,十二五計畫訂下的目標幾乎不可能實現。

中美能源戰場風雲變色,台灣是否能搭上這波順風車,擁有能源獨立的可能性?可惜的是,台灣工研院報告指出,台灣各處頁岩氣儲藏量非常有限,成本考量下都不具備鑽井探勘價值。

此外,由於中美替代能源崛起將直接衝擊台灣石化業生存。因台灣石化如台塑、南亞等,都是以「石油腦」(Naphtha)為原料生產乙烯,頁岩氣興起後,中美以頁岩氣生產乙烯的成本價格,比石油腦便宜五○%以上,且產出品質相當。

如此一來,頁岩氣如同關稅一般建立起不公平的成本門檻;工研院指出,台灣在下一波能源戰爭中,除了隨時掌握國際頁岩氣發展趨勢,更應積極研發生產差異化的產品,以免在新能源革命中,讓傳統石化業瀕臨消失不見的命運。

【延伸閱讀】中國開採技術不如美國,但儲藏量世界第一—2012年全球頁岩氣估算區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371

頁岩氣新氣象:美國石油巨頭出售海外資產投資本土

http://translate.googleusercontent.com/translate_c?anno=2&depth=1&hl=en&rurl=translate.google.com.hk&sl=zh-CN&tl=en&u=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697&usg=ALkJrhi6Wd9nXYDXCgJsSWxCsNtWBFqJYA
能源市場正在出現一個奇妙的轉變:美國的石油公司開始拋售海外資產,把資金投向美國本土的頁岩油田。

康菲石油公司宣佈計劃以50億美元出售哈薩克斯坦Kashagan油田的權益(Kashagan油田是全球最昂貴的能源項目),而這僅僅是康菲去年至少5宗美國海外油田權益出售中的一項。

據石油行業信息商PLS統計,康菲去年出售的海外石油資產價值接近110億美元。 出售所得資金大部分將用於投資在美國德州Eagle Ford 頁岩油田,和北達科他州Bakken頁岩油田。

康菲發言人則表示出售資產能為公司「捕捉未來新的機遇」。

另一家美國公司Hess能源也在做類似的事情,它正在出售在英國,阿塞拜疆和俄羅斯超過40億美元資產。 公司發言人說資金將用於不同目的,包括償還債務,增強財務。 Hess能表示去年在北達科他州的投資近31億美元,當地的原油產量增長了55%。

事實上Devon ,Marathon,Anadarko,Murphy,Noble Energy等美國石油企業過去幾年均在出售海外資產。 PLS報告稱資金除了流向德克薩斯州和北達科他州以外,還投向了科羅拉多州的Niobrara,以及賓夕法尼亞州的Marcellus頁岩油田。

德勤資深能源顧問Joe Stanislaw說:「每一個人都在想辦法提高在美國的能源行業的存在度。」

他們這麼做的理由非常簡單:石油公司在美國開採能源利潤更高。

利比亞,伊拉克和其他一些政府要收走石油公司90%的利潤,而在美國各州徵收的稅款,特許開採費很少超過50%。 這些公司對美國本土的地質狀況更為熟悉,當地有良好的法治環境,幾乎沒有暴力事件襲擊,還有技術工人和基準設施支撐。

《華爾街見聞》此前曾報導稱,在新的採掘技術推動的北美頁岩石油潮, 將使得美國在2020年可能取代沙特局全球石油產量之首。

諮詢公司IHS預期在2035年之前,對美國頁岩和其他「非傳統」能源項目的投資將超過5萬億美元。 來自美國本土和海外的石油公司均渴望享受這場頁岩盛宴。

目前美國直接或間接與這些新能源項目相關的工作有170萬個,IHS估計到2035年能源行業相關領域能支撐350萬個就業崗位。 未來2年內就有70萬新增崗位將兌現。

IHS經濟學家John Larson說:「對於一個相對疲軟的勞動力市場而言,這是相當可觀的就業數字。」

那些沒有頁岩資源的美國地區也受到了能源行業的帶動。

IHS說過去每增加4個能源相關行業的崗位就有1個出現在非頁岩資源州,紐約的房地產從業人員,波士頓的保險公司,以及伊利諾伊州的重型設備製造商都在能源熱潮中獲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42

頁岩氣地震新憂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3-05-10/100526394.html
2013年4月16日的美國地質學年會上,美國地質調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發佈一份報告,稱美國中西部地區近十年來的地震頻發現象,「幾乎可以肯定是人為的」。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2001年以來,美國中西部阿拉巴馬州到北方落基山脈地區地震頻發。僅2009年,該地區就發生了50次3級及以上地震;2010年,3級及以上地震達到87次;2011年則達到驚人的134次,為上世紀同期的6倍。

  前述報告認為,石油和天然氣鑽探活動是該地區地震頻發的主要貢獻者。其中,頁岩氣開發使用的水力壓裂法及該方法涉及的廢水處理井,尤其值得人們關注。

  這份報告是全球迄今為止對水力壓裂法和地震關聯的最權威解讀。報告公佈後,美國民眾再次就頁岩氣水力壓裂法的環境地質影響展開激烈辯論。此前,對頁岩氣開發的主要批判是針對淡水消耗和水體污染。

  開採頁岩氣引發地震儘管遠在美國,但並非與中國無關。

  中國近年正在效仿美國,試圖發動一場「頁岩氣革命」。根據國家發改委發佈的《頁岩氣發展規劃(2011-2015年)》,中國力圖實現頁岩氣商業化產值從零至1000億立方米的跨越。被美國地質調查局認為可引發地震的水力壓裂法,正是中國未來開採頁岩氣的主流技術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近四成頁岩氣資源儲存在包括四川盆地、云貴高原在內的中國西南地區。過去幾年間,頻發的地震災害已給這一地區百姓的生活蒙上陰影。

  一些地質學家也因此對中國政府的頁岩氣開採規劃表示出謹慎的擔憂:一旦人口稠密、地質活動活躍的西南地區開始大規模頁岩氣開發,將不得不面對潛在的地震風險。

  業內人士則透露,對地震風險的評估尚未進入中國頁岩氣商業開發可行性評估的視野。

  危險並不遙遠,未雨綢繆已當時。

地震國際爭議

  水力壓裂法,是將壓裂液(99%為水,另含有少量添加劑)高壓灌入油氣儲備層,由此壓裂岩石層,從而獲得油氣資源的油氣開採方法。

  1948年,美國俄克拉荷馬州進行了全球首次壓裂實驗。此後,水力壓裂技術被廣泛用於工業。然而,直到2000年,美國才開始正式對水力壓裂作業進行監管,對其環境影響的研究則更晚。

  截至目前,水力壓裂法仍是獲取頁岩氣的惟一渠道。

  頁岩氣(shale gas)是儲存在地殼的頁岩層中的天然氣。由於頁岩區塊的滲透性有限,限制了氣體流向井筒。要釋放頁岩內所含氣體,只能通過水力壓裂創造有效滲透性。

  從原理上講,水力壓裂作業在井下將頁岩打碎,本身即會引發微小型地震。不過,這些地震震級很小,一般在3級以下,對地表建築不會產生多少直接影響,亦不易被人察覺。

  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地質調查局研究員奧斯丁·霍蘭德(Austin Holland)告訴財新記者,水力壓裂法引發小型地震,已經在一些國家被證實。

  位於加拿大西部的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霍恩河流域,水力壓裂法曾造成了一系列3級及以上地震,最大震級達到3.8級。

  2011年4月和5月在英國蘭開夏郡分別發生2.3級和1.5級地震。根據英國地質調查局(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發佈的調查報告,兩起地震均系誇德里拉資源公司在頁岩氣開採的水力壓裂作業過程中高壓灌注壓裂液所引發的。

  2011年5月起,英國政府決定暫停採用水力壓裂法技術開採頁岩氣,英國民眾亦就是否應繼續頁岩氣開發開展了激烈的辯論。

  出於對未知風險的謹慎立場,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政府目前仍暫停境內的頁岩氣開採活動,這包括法國、瑞士、保加利亞和美國新澤西州等。

  不過,對於水力壓裂和地下注水引發地震的風險,科學界一直存在爭議。波蘭國家地質研究院於2012年公佈的一份關於頁岩氣鑽井和水力壓裂法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稱,除導致可容許範圍內的噪聲臨時升高,水力壓裂不會產生空氣污染,也不會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質量,更不會引發地震。

  2013年12月,英國能源與氣候變化部(DECC)在警示未來仍存在更多地震風險的同時,也批准重啟頁岩氣開採。

中國注水地震

  中國的頁岩氣目前尚處試采階段,還未進入商業開採。不過,中國學者對高壓地下注水誘發地震的問題並不陌生,此種人為地震與水力壓裂法開採頁岩氣引發地震的原理,極為類似。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研究者已觀測到華北任丘油田、山東勝利油田、重慶榮昌地區采氣注水及四川長寧鹽礦井注水等工業活動誘發地震的現象。

  在位於四川盆地上的自貢和榮昌兩地,研究者已對注水活動誘發的地震進行了較詳細的研究。

  據四川省地震局張致偉等人2012年5月發表在《地球物理學報》上的論文,2009年1月,位於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牛佛鎮與隆昌縣黃江昌鎮交界的天然氣采空廢井「家33井」在人為加壓注入廢水後,注水井周邊地區立即出現顯著的小震增強的異常現象,隨著注水壓力的增加,注水井周邊先後發生4.4級和4.2級地震,每月可觀測到的小型地震也達到160餘次。

  在地方政府的介入下,「家33井」的注水量開始下降,隨後兩月,地震頻次與震級大小均出現回落。

  分析顯示,在注水壓力持續升高的背景下,注水井周邊地區地震活動強度、頻次與注水量呈現出較好的對應關係,加壓注水是誘發上述地震的主要原因。

  張致偉等指出,注水井持續加壓導致地下岩層節理、裂隙擴張,在水的潤滑作用下,產生了更多微破裂,致使小震增加。這些地震均為淺源地震,即便是兩起4級以上地震,其震源深度也僅為5公里和4公里。

  在位於四川盆地東緣的重慶榮昌地區,研究者也對注水地震進行了研究。

  榮昌的地震活動原本很弱,歷史上本無5級以上地震記載,但自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隨著工業部門將天然氣開採生產的廢水通過廢井進行回灌,該地區的地震活動開始明顯增強,震級亦逐漸增大。

  根據重慶市地震局、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和日本地質調查所進行的聯合研究,近20年來,榮昌地區共觀測到3萬多次地震,其中5級以上2次,4級以上近20次。

  榮昌地區成為重慶市地震活動最強的地區之一。其中,在1997年和2010年,在注水活動集中的廢水回灌井附近,分別發生5.4級和5.1級地震。

  這些地震也呈現淺源特徵,震源多數在2000-3000米左右,一些微震的震源甚至小於1公里。

  在榮昌縣的昌元、昌州等多個地區,當地居民經常能夠感受到震感,地震時伴有房屋門窗發響。其中幾次4級以上地震,還導致廣順街道、安富鎮房屋倒塌、跳閘斷電。部分群眾還聽到轟隆作響的地聲。

  參與榮昌地區注水地震研究的日本地質調查所研究員雷興林告訴財新記者,水力壓裂肯定會產生微震,但是微震還是大震,取決於當地是否有發生大地震的地質條件。

  雷興林指出,水力壓裂與地下注水誘發地震的原理實際是一樣的,無論是水力壓裂還是地下注水,是否觸發較大地震取決於在其壓力影響範圍內是否存在具有產生較大地震的結構面。結構面尺寸、應力狀態和注水導致的壓力變化,是影響地震震級的主要因素。

  他強調,雖然頁岩本身是低滲透、塑性相對較強的岩石,其壓裂本身不會導致太大地震,但如果有斷層切斷或抵達水壓致裂頁岩層,則仍有觸發或誘發較大地震可能,且誘發地震的震級是沒有上限的。

  也就是說,雖然頁岩本身破碎不至於產生大地震,但如果有斷層貫穿這些頁岩,水力壓裂產生的壓力就會沿著斷層擴散到其他地區。

  一般而言,注水壓力越大,注水時間越長,注水的影響範圍越大,觸及較大斷層可能性便越大,發生高震級地震的風險也就越大。

  前述美國地質學者奧斯丁·霍蘭德也指出,誘發地震的最大因素是所在地原本的地質和應力狀況,因此,在地質構造活躍地帶進行水力壓裂和高壓注水活動時,應更加謹慎,水力壓裂井與廢水處理井均應儘量避免斷層。

  「從四川盆地、云南、貴州、廣西等油氣底層及構造特徵來看,總體上大規模開採時發生較高震級的誘發地震的風險較大。若在這些地區進行深井回灌或地下注水,無疑將增大誘發地震風險。」雷興林說。

頁岩氣警鐘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2011年估計,中國擁有1275萬億立方英呎(約36.1萬億立方米)的技術可及的頁岩氣資源,超過美國和加拿大的總和。

  不過,中國近四成頁岩氣資源分佈在西南地區,覆蓋四川、重慶、云南、貴州、廣西等省市區。這些地方約儲存有10萬億立方米的頁岩氣。

  與美國頁岩氣資源大多儲於深度不足3000米的海系頁岩層的情況不同,中國西南地區的優質頁岩氣資源主要儲存在地下3000-5000米之間的陸系頁岩層。

  美國頁岩氣資源分佈地區地表條件優越、地勢平坦、地廣人稀,中國西南地區則地形複雜、地勢高差大、人口密集,大規模鑽井不僅會對人口密集地區產生干擾,還會增加當地對基礎設施的需求,更容易誘發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

  根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的統計,頁岩氣開發所需的壓裂井數量是傳統油氣資源的10倍,且鑽井和生產作業對地面影響較大。

  奧斯丁·霍蘭德告訴財新記者,雖然水力壓裂和高壓注水活動導致大地震是小概率事件,但這並不代表沒有發生的可能性。因此,對這些可能的地震風險進行充分論證和監控是有必要的。

  據雷興林介紹,對於人為地震活動,根據檢測數據進行實時概率預測是可行的。多數情況下,停止注水後,地震活動會迅速衰減和消失,這在四川南部尤其明顯。

  不過,雷興林指出,由於相關企業對油氣開採和注水作業數據諱莫如深,研究者往往等到頻繁的小震活動或中級規模地震發生後才介入研究。

  「如果可以提前合作,研究者對水力壓裂井和注水井周圍的地震活動進行加密觀測,跟蹤注入液去向,評估壓力是否向大斷層擴散,並通過統計方式預測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當判斷存在誘發大地震危險時,企業可及時通過改變注水壓力、注水方式,預防大地震的發生。」雷興林說。

  財新記者獲悉,截至目前,中國頁岩氣開發尚未採用地下注水方式處理廢水。在重慶和陝西進行的小規模頁岩氣試開採活動,均通過水處理方式處理廢水。不過,對於日後大規模開採後的頁岩氣廢水處理方法,業界也沒有定論。

  一位外資頁岩氣運營商顧問向財新記者坦陳,頁岩氣開發對環境的影響本身就是一個很敏感的話題,公開討論不多。其原因,乃是國內頁岩氣開發規模有限,環境影響尚不突出。「但這並不是說沒有問題,只是規模還不到。」他補充道。

  一位中石化內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目前,國內相關企業的確還沒有把頁岩氣開採誘發地震作為一個問題正式討論過。他認為,即便是剛剛發生雅安地震的四川省,也不至於「談震色變」。

  「美國每年新增一到兩萬口井,都是用水力壓裂。如果(地震)問題那麼嚴重,也不會繼續這樣大規模的開採。」上述人士稱。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包書景坦陳,現階段對頁岩氣商用開採的環境影響評估,的確還未將地震風險考慮進去,主要原因是主流觀點認為人工壓裂量與自然的壓力差得很遠。不過,包書景表示,「如果說水力壓裂是(引發)地震的最後一根稻草,這種可能性也是有的。」

  包書景認為,提示可能的地震風險,將地震風險納入頁岩氣開採環境影響評估,是應該的。

  雷興林建議,油氣企業的地下作業和注水活動的環境影響評價應由中立的第三方機構進行;在國家和政府層面,也應該有相應的監管機制,對這些具有產生地震風險的作業活動的安全性進行有效監控。

  「在經濟優先的大前提下,中國在上述方面有些滯後,這可以理解。但(相關工作)一定要做。」雷興林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54

成本降二成!中鋼緊盯頁岩氣

2013-05-13  TCW
 
 

 

現在,全世界的鋼廠不是正在美國或加拿大設廠,就是在找尋設廠機會,這是從二○○八年金融海嘯以來,未曾見過的現象。

美國最大的鋼鐵電爐廠商紐科(Nucor),決定投資七億五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二十二億元)在美國的亞利桑納州設立新鋼廠;奧地利鋼鐵廠商奧鋼聯集團公司(Voestalpine AG)規畫投資七億一千五百萬美元,在美國德州蓋鋼鐵廠;國內鋼鐵龍頭中鋼,正密切觀察並研究在加拿大設鋼廠的可行性。同一時期,全球最大的鋼鐵集團阿塞洛.米塔爾(ArcelorMittal)決定在六月底前,關掉位在法國弗洛朗日(Florange)鋼廠中的兩座高爐廠;德國工業龍頭蒂森克魯伯(ThyssenKrupp)則計畫出售位在德國、法國和印度的鋼廠,以降低營運成本。

鋼廠的動作,透露出全球鋼鐵廠設廠的板塊正從歐洲、亞洲移往北美,驅動大投資、大遷移的關鍵,就是「頁岩氣」。

頁岩氣,是三十二年前因技術突破而被開採的天然氣,最近幾年,因恐懼石油蘊藏量可能枯竭與油價持續高漲,頁岩氣的開採價值浮現,成為石油的替代方案之一。

天然氣價格大跌五成掀起兩大革命

美國大量開採頁岩氣,使得天然氣價格在過去兩年內下跌五○%,還一度跌到十年來低價,目前每百萬BTU(英國熱量單位)回升到四.二美元附近。「五美元是頁岩氣業者的損益平衡點,價格越低,天然氣的替代效果就會提高,」中鋼技術副總王錫欽說。

美國大量開採出頁岩氣,壓低天然氣價格,對鋼鐵業與周邊產業,帶來兩大革命性影響。

革命一,鋼鐵煉製過程從一貫化改為分段式。「在有鐵礦砂與天然氣的地方,利用『直接還原鐵』(DRI)的生產方式,以天然氣取代傳統使用的煤炭,生產出海綿鐵,再運到其他地方的鋼廠,繼續往下游產品生產,可生產出鐵皮屋需要用到的鋼板、汽車用的鋼板,或者是蓋房子要用到的棒鋼類等產品。」王錫欽說,這種生產方式的好處是,鋼廠可以打破疆界、就近客戶設廠,降低整體生產成本。

革命二,生產成本可降低二成。根據紐科推算,採用DRI的生產方式,生產每噸鋼品的成本約三百二十八美元,比傳統的方式少了二○%。

新製程衝擊產業鏈觸發三大改變

新的製造思維,不僅為製程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也讓鋼鐵業與周邊產業出現三大改變,原料價格也出現變化。

改變一:煤炭將不容易再見到高價。從年初以來,「差不多有十家煤礦場來跟我們接觸,」中鋼執行副總李慶超說。德勤全球礦業負責人邵杰瑞(Jeremy South)估算,全世界有兩百多家中型礦場等著出售或是找人入股。天然氣逐漸取代煤炭成為鋼鐵廠煉鋼及電廠發電原料。美國能源信息局預計,天然氣在美國的發電比率將從二○一一年的二四%,到二○四○年提高到三○%。煤炭占美國的發電比率從二○○三年的五一%,下滑到二○一一年的四二%,預計二○四○年還會降到三五%。

煤炭的風光不再,價格是最好的證明。美國的煤炭的庫存不僅創四年來新高,價格也從金融海嘯前創下的每噸兩百美元持續溜滑梯,目前煤炭價格約八十美元。價格與頁岩氣的開採程度成反比。

改變二:低品級鐵礦價值浮現。過去,高爐煉鋼必須投入高品級鐵礦砂才能做出品質佳的鋼料,而在採用DRI的煉製方式,就可以製造出純度高的鋼鐵。低品級與高品級鐵礦砂的價差約一成,也使得過去不具開採價值的低品級鐵礦砂也會開始被開採出來,鐵礦石供應量增加,未來價格要再大漲的機率不高。

過去澳洲、巴西因為擁有高品級鐵礦砂的角色,將被越南、馬來西亞、中國等擁有中低品級的鐵礦砂的地區部分取代。對鋼廠來說,成本下降可能會成為長期趨勢。

改變三:廢鋼的角色式微。利用DRI的煉鐵方式精煉出海綿鐵,然後投入電爐廠中生產,「做出來鋼品的品質不輸高爐,」豐興鋼鐵董事長林明儒說,「我正在高度觀察頁岩氣對鋼鐵業帶來的影響,」在原料消長的過程中,使得原料採購的判斷難度增加,必須小心應對才不會買貴了原料。

「未來有鐵礦、有天然氣的地方,就是設立鋼廠的好地方,」王錫欽說。頁岩氣讓持續在海外找尋設廠據點的中鋼,有了新的思考角度。「可以在海外設立海綿鐵煉製廠,然後再把海綿鐵運回台灣或其他地方生產,成本會少很多,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會減少,」王錫欽說,有著一石兩鳥的效果。

有這樣想法的不只中鋼,日本、歐洲等地的鋼廠,正陸續打破行之三十年的鋼鐵製造思維,他們都想找到讓競爭力提高的營運模式。這是一場鋼鐵業新革命,誰先嗅到商機,就能成為下一輪的贏家。

【延伸閱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573

三江化工 - 頁岩氣革命的最新受惠者 會計仔筆記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097666

都說熱炒的頁岩氣概念股只是一個靠吹的概念, 去年說過, 真正會在業績受惠的是電力股。因為頁岩氣產量暴升減少了煤的需求, 令進口煤瘋湧到中國賤價求售, 降低了煤的價格, 煤電強弱之局因而反轉。現在清楚細看, 原來還有別的受惠者。三江化工(2198)剛出了第一季盈利, 增長60%,在工業半死的情況下, 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三江化工做的是環氧乙烷, 以前中石化市佔率是50%, 中石油27%,二江20%, 現在不知道了, 反正都是三大玩哂。環氧乙烷的主要原材料是乙烯(ethylene), 今集的故事就是發生在乙烯身上。

乙烯的化學成份是CH2=CH2, 由石油從化學反應裂解製成(pyrolysis) 制成. 在中國, 石油是指石腦油, 由5個至11個碳原子(carbonmolecules) 組成。由石腦油制成乙烯, 就是要將石腦油的成份斬斷, 這當然要付出能量, 就是電耗。

美國自從頁岩氣革命後, 天然氣大幅增加, 天然氣的碳原子只有2-3個, 即是說, 以這些天然氣為原料斬斷成為乙烯, 付出的能量遠比斬斷石腦油少, 另外,大量天然氣電廠的用電成本也比中國的煤電成本低, 及美國天然氣價格又差不多全球最低, 令美國制乙烯的成本遠比中國低。

這裡有一幅圖, 這是2012年初的乙烯現金成本, 那時頁岩氣的產量和現在還差得遠了, 美國是USD400/ton, 東南亞是USD1400/ton.Picture

再看看這份Pwc 的報告, 說美國人發現了這驚人成本優勢, 打算將現在的乙烯產能增加33% 「Forchemical companies, the impact of shale gas has been to decrease the cost ofboth raw materials and energy. The price of US natural gas has declined andprices are expected to decline further, at least in the short term, as a resultof excess inventory. Based on industry reports, we estimate that the US chemicalsindustry has invested $15 billion in ethylene production, increasing capacityby 33%. As these investments take hold, yielding more supply, the United Statescould become a major, global, low-cost provider of energy and feedstocks to thechemical industry.」http://www.pwc.com/us/en/industrial-products/publications/shale-gas-chemicals-industry-potential.jhtml

再看看上海石化的老總在說什麼:

 「美國的頁岩氣令中國的石化行業高利潤時代一去不復返,去年因化工產品單價大跌以致虧損的上海石化,副董事長兼總經理王治卿昨天坦言,頁岩氣帶來低原料成本的石化產品,國內石化全行業必須做好應對挑戰的準備。

價格危機已經反映在上海石化去年的業績上。以石腦油為裂解原料的上海石化,去年合成纖維、樹脂及塑料、中間石化產品的加權平均價格(不含稅),按年跌 21%、10%、3.8%,但王治卿預料未來國內外均有打壓石腦油裂解化工的因素出現,其中以來自美國頁岩氣的威脅最迫切,意味舊有石化產品的價格恐繼續下挫。 

頁岩氣為乙烯裂解提供了原料,在美國,頁岩氣數量充足,而且價格便宜,接近生產的盈虧臨界點,令乙烯遠較提煉自石油的石腦油有成本優勢。王治卿透露,美國將新有10多家公司建成1000萬噸乙烯裂解項目,影響很現實。他預料,美國很快會大量向中國輸入如塑料、乙二醇等運輸不困難的石化產品,將給國內石化行業帶來很大衝擊。王治卿表示:「石化大盈利的時代可能已經過去。」http://mlcommodities.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046606

比較一下美國和中國的乙烯價格, 在4月29日,美國的是US57 cents/pound,中國是10020/ton, 即是10020/1000kg/2.2pound/6.2 exchange rate/1.17 VAT = US63 cents/pound,在中石油中石化虧損下大概10%還有10%成本優勢。但頁岩氣越開越多,美國乙烯產能越加越多, 人民幣不斷升值,中石油中石化還有多少籌碼可以跟下去呢? http://www.wcax.com/story/22141623/us-ethylene-prices-hit-four-month-low-in-april

寫到這裡, 大家應該都明了, 三江化工是民企, 靈活向錢看, 它用的是進口乙烯, 平一大截, 所以增產80%都賣得哂, 最多就是減一點價,反正還有15個點的暴利利潤。中石油中石化呢? 你叫它們不用自己公司或同系公司生產出來的乙烯嗎? 這個政治問題誰都擺不平。三江就是看準了這點, 才敢增產80%咁勇的。市場沒有增長80%, 只是以結構性成本優勢搶你的乳酪罷了。對, 就是明屈你機的。

本是只是有oligopoly market structure 的一點點保護, 現在變成中美結構性價差的大護城河, 太遠不敢說, 這個護城河在未來一兩年還是很可能越變越闊的。道理是不是跟煤和電的故事很似呢? 只不過是資料難找一點罷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58

德國:要啤酒還是要頁岩氣?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168

熊掌與魚不可兼得這句話,我們已經是耳熟能詳。最近,德國啤酒商對政府提出了這麼一個難題:頁岩氣和啤酒,只能選擇其一。

金融時報消息稱,因擔心水力壓裂技術污染水源從而影響本國啤酒的純淨度,德國啤酒製造商近日呼籲德國總理默克爾禁止使用水力壓裂法開採頁岩氣。據悉,德國政府正在試圖制定一項嚴格管理水力壓裂使用的規定。按照規定,對頁岩氣開採有強制性的環境影響研究,並禁止在水保護區內進行勘探。

但是德國釀酒聯合商會致函德國環境部長警告稱,除非可以排除水力壓裂法帶來的水源污染風險,否則政府不能通過制定的水力壓裂管理法。目前,頁岩氣開採中尚無任何技術可以替代水力壓裂法,同時也無任何證據顯示對水源的影響可以控制

對於德國政府正在研究的管理規定,德國釀酒聯合商會拒絕接受,並聲稱,該建議根本不足以保護飲用水安全,因此會違反該國有關啤酒純淨度的法律,而這項法律在德國已有500年的歷史。

聯合會發言人Marc-Oliver Huhnholz表示,

「我們擔心水力壓裂技術會污染釀酒的水源。有一半以上的德國啤酒製造商都依賴私人水井。這會威脅到我們非常純淨的啤酒質量。」

作為天然氣消費大國,專家們估計在德國的地下存儲著大約230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夠德國30年的天然氣自給。德國政府顧問稱,

「以德國每年約860億立方米天然氣消費量來看,這項能源資源應該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來看待。」

但水力壓裂技術在德國確是「舉步維艱」。雖然聯邦政府針對天然氣的開發作了嚴格的規定。在德國議會上通過「水力壓裂法」規則提案已成定局,但德國各地為抗議天然氣新礦場勘探而建立的公民倡議團體卻層出不窮。

對此,德國化工集團BASF的CEO Kurt Bock評論道,

「水力壓裂在德國引發的焦慮是不應該的。我們既然有這麼多的天然氣儲藏在本國,為何要花費那麼多錢在海外?而不創造自己國家的就業機會和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004

花旗Andy Hall:頁岩氣的影響是暫時的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303

被對手視為「神一樣」的石油交易商預測,美國的頁岩氣革命只會暫時提升產量,石油價格仍將保持在高位。這一觀點與沙特阿拉伯和歐佩克的觀點一致。

花旗集團的Andy Hall在2009年,通過做多石油為他的個人獎金達到了1億美元,他告訴投資者,受頁岩油井影響而導致產量的快速下降「可能意味著頁岩氣資源帶來的影響是暫時的」。

當本週歐佩克部長們齊聚維也納召開他們一年兩次的會議時,美國頁岩油產量的激增的陰影正籠罩他們。國際能源機構預測,由於大量新的頁岩氣投入生產,歐佩克最大的消費者北美將在2030年變成石油淨出口地區。

石油產業的共識是,頁岩氣將會導致長期油價下跌,這將威脅到歐佩克。受到眾多投資者追捧的時事評論員Dennis Gartman本週對CNBC稱:

「如果存在一個方法做空歐佩克,我將努力找到這個方法來做空歐佩克。」

但是沙特阿拉伯則認為,頁岩氣革命不會危及歐佩克和他們自己。Andy Hall在2000年代間,他做多長期油價,認為油價將從18美元上漲到100美元,現在他已經成為石油行業最資深的業內高管,他對沙特的觀點表示同意。

Hall告訴其規模達45億美元的Astenbeck對沖基金的投資者,頁岩油井的產量最開始是豐富的,隨後產量就會快速下降,因為每個油井只能開發出單個儲油池的頁岩油,而不是整個油田的儲備。

FT見到的一份給投資者的信中,Hall表示,在沒有穩定的鑽探新油井的情況下,這樣的情況不可能維持產量。

Hall還透露,他做多2015年12月的布倫特原油期貨,現在這一期貨交易價格為94.6美元。「我們繼續堅定的持有我們做多的石油倉位。」

「頁岩油氣的繁榮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說這不會對石油和天然氣行業造成影響是荒謬的,」Hall表示,但是他立即警告,「我們覺得對頁岩油未來前景的一些狂熱的觀點需要調和。」

歐佩克的部長們週五的維也納會議將會有很大一部分來討論美國頁岩氣繁榮帶來的影響。頁岩油產量的上升還沒有對沙特阿拉伯和其他海灣國家造成傷害,但是其他歐佩克成員比如尼日利亞和安哥拉對美國的石油出口已經急劇下降。

儘管如此,歐佩克的代表週三表示,歐佩克依然保持其每日3000萬桶的目標產量水平不變。隨著石油價格上升至每桶100美元以上,即使該組織最強硬的成員迄今也沒有要求減產。

「只要市場需求繼續快速增長,足夠消化頁岩氣/油的產量,並且石油價格維持在每桶100美元左右,歐佩克就沒必要擔心。」歐佩克的一位代表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33

歐洲頁岩氣開採:幾家歡喜幾家愁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8336

金融時報消息稱,EIA的一份報告認為目前全球可被開採的頁岩氣儲量已達7,299萬億立方英呎,較之2011年的勘探結果上升了10%目前,全球頁岩氣勘探開採前五名為中國,阿根廷,阿爾及利亞,美國和加拿大。這些國家對頁岩氣的開採內部爭論比較小,一個因素是開採地區多是人煙稀少,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這些國家的政府相對「握有強大的話語權」。

反之,頁岩氣的勘探開採在歐洲則是另一番景象。如果不包含俄羅斯以及英國最新勘探結果在內,歐洲目前頁岩氣總儲量世界排名居於第七位。但對歐洲內部擁有頁岩氣蘊藏的諸國來說,因為政策以及技術支持等因素,頁岩氣開採前景卻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首先,頁岩氣開採必須使用的水力壓裂技術在法國和荷蘭是被禁止的。雖然荷蘭擁有頁岩氣儲量的價值達數十億歐元,但由於反對聲浪較大,開採可能性遙遙無期。這也造成了致力於發展頁岩開採技術的油氣巨頭荷蘭殼牌公司不惜花費巨額資金努力開拓海外開採項目。殼牌計劃每年向中國注資十億美元,用於其在中國境內頁岩氣資源的勘探項目,以進一步增加殼牌集團在該能源市場的份額。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統計,法國和波蘭是歐洲頁岩氣儲量最大的國家。但是,出於安全考慮,法國在去年通過一項法律,禁止使用水力壓裂技術開採頁岩氣,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立法禁止開採頁岩氣的國家。法國總統奧朗德在一年一度的環境會議上宣佈,在他的5年任期內,法國仍將禁止開採頁岩氣。奧朗德表示,

「就目前所掌握的情況,還不能確定開採頁岩氣所需要的水力壓裂技術不會對健康和環境造成嚴重危險。」

德國的情況也沒好過法國和荷蘭。上個月德國啤酒商對政府提出了這麼一個難題:頁岩氣和啤酒,只能選擇其一。因擔心水力壓裂技術污染水源從而影響本國啤酒的純淨度,德國啤酒製造商近日呼籲德國總理默克爾禁止使用水力壓裂法開採頁岩氣。德國政府目前正在試圖制定一項嚴格管理水力壓裂使用的規定。按照規定,對頁岩氣開採有強制性的環境影響研究,並禁止在水保護區內進行勘探。

除了政策限制之外,技術支持方面的難題也使得部分國家頁岩氣開採舉步維艱。其中波蘭和烏克蘭困難尤為突出

波蘭的地質結構是歐洲最優的,有望在十年後成為歐洲主要頁岩氣生產國。但自2011年政府大力推進頁岩氣開採以來紛爭和麻煩不斷,除了波蘭政府內部賄賂醜聞層出不窮,最重要的是開採成本過於高昂。據油田服務供應商Schlumberger公司稱,波蘭頁岩氣開發的成本會是美國成本的3倍之多。對於頁岩氣開採,雖然波蘭政府方面相當積極,但開發進程卻不盡如人意,已經有不少公司陸續退出了波蘭頁岩氣開發項目。分析師指出,

目前波蘭有40口實驗井處於運營狀態,但是2015年之前沒有一個可以產氣,而在波蘭開發頁岩氣的難度和成本都很高,對於大部分公司來說這是「賠本的生意」。

烏克蘭情況似乎好過波蘭,但前景依然不夠明朗。今年1月,烏克蘭政府正式宣佈,已經與荷蘭皇家殼牌公司正式簽訂價值約100億美元的頁岩氣開發協議,殼牌公司將使用水力壓裂技術開採烏克蘭東部地區的頁岩氣,這項協議也成為歐洲規模最大的一筆頁岩氣開發協議。但烏克蘭國內卻引發了巨大爭議,該國反對黨民族主義黨代表Iryna Sekh認為,

「他們想欺騙我們,像對待第三世界國家一樣對待烏克蘭。沒人在意規則或是環境。」

同時,烏克蘭和俄羅斯天然氣摩擦不斷升級,邊界紛爭亦有升級現象,而烏克蘭國內的頁岩氣蘊藏也多分佈在這些地區。這也為勘探開採項目能否順利繼續埋下了隱患

羅馬尼亞和立陶宛也面臨著類似的情況。雖然國內反對頁岩氣開採的呼聲很高,但是當權者依然對勘探開採項目表示支持。

目前,在政府宣佈大力支持頁岩氣開採的歐洲國家中,塞浦路斯的前景並不被看好。而今年的銀行危機事件使得該國頁岩氣開採的進程愈加緩慢。

唯一比較看好的英國,雖然近幾個月該國頁岩氣儲量屢次被刷新,次數之多、增速之快令人乍舌。但豐富的儲量背後,開採可行性有多少仍值得商榷。美國頁岩氣井噴式發展拉動了美國經濟,使其在2030年實現能源獨立成為可能。英國也希望效仿美國,實現類似的繁榮轉變。

但英國天然氣市場不同於美國,後者擁有數量可觀的基礎設施,而且對天然氣需求量大、高耗能行業多靠近資源富集地。這意味著,LNG廠、輸送管道、進口接收站等基礎設施很容易建立。而英國的頁岩氣行業仍處於起步階段,英國很難完全照搬美國模式。另外,美國頁岩氣大部分埋 深只有300英呎,而英國的埋深達6000英呎,地質環境不同、開採難度大是英國面臨的更大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50

頁岩氣產量難達目標 中國能源前景堪憂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8811

由於首批頁岩氣田開發速度比預期要慢,中國有可能達不到2015年頁岩氣產量目標。而頁岩氣對中國的能源未來相當關鍵,產量不達標將對中國能源的前景蒙上一層陰云。

據FT引述能源行業高管和分析師透露,中國很可能達不到2015年的頁岩氣產量目標,原因是首批頁岩氣田開發速度慢於預期。

目前,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頁岩氣技術可採儲量,相當於加拿大和美國儲量之和,但在國營企業為主的油氣行業,實際開發速度較慢。北京方面曾試圖通過公開招標頁岩氣勘探區塊,引入競爭並吸引新資金,但目前為止都沒有一個項目取得商業成功。

2015年中國頁岩氣產量目標:

中國政府設定的2015年頁岩氣產量目標是65億立方米,相當於中國天然氣總產量的2%。

但目前,業內的共識似乎都認為中國無法達到這個目標。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學家林伯強表示,「最初我們都以為可以輕鬆達到這個目標。」他還指出,這個目標本來就相對較低。「但從現在的形勢看,似乎不太容易實現。」

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中國希望開採本土的頁岩氣儲量,以降低對進口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的依賴。

然而,達不到第一個頁岩氣產量目標的可能性,也凸顯出了這項任務的困難程度。

中國在過去幾年裡鑽了大約100口頁岩氣勘探井,而美國每年鑽8000口頁岩氣井。中國大型石油企業正準備在四川省啟動頁岩氣商用開採,中石油的國有母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上月宣佈,已在一個頁岩氣田和一條大型管道之間動工興建首條管道。

目前中國開發頁岩氣的障礙包括:

缺乏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針對管道接入的苛刻法規以及複雜的地質條件,這一切都使中國採掘頁岩氣的成本相對較高。

與此同時,阻礙投資的另一個因素是政府設定的天然氣價格多年被人為壓低。不過,企業在上週得到提振,原因是北京方面宣佈非居民天然氣提價15%,此舉可能加快中國的頁岩氣開發。

諮詢公司Wood Mackenzie的中國天然氣研究負責人Gavin Thompson表示,漲價將吸引更多頁岩氣投資,但速度很可能不夠快,不足以達到2015年的產量目標:

「我們看到在較高的天然氣價格、中石油資產負債表好轉,以及更多資金投入天然氣項目之間存在清晰關聯。」

北京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張東曉也表示,不太可能達到2015年的產量目標:

「中國去年的頁岩氣產量只有0.5億立方米。如果你想在24個月裡把產量提高130倍,那是很難的,但是長期前景還是不錯的,即使短期目標達不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129

英國準備對頁岩氣大幅減稅複製美國能源革命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474

英國財長奧斯週五可能將承諾對頁岩氣行業實施全球最優惠的稅率,英國希望藉以此促進本國的能源革命。

FT報導,英國財長準備將把頁岩能源稅率下調至30%,而其他國家一般的石油和天然氣稅率一般為62%。

與此同時,英國財政部將要求能源公司至少為每口鑽探的油井貢獻至少10萬英鎊社會福利費。

英國政府正試圖複製一場美國頁岩石油革命,水力壓裂法等新技術讓美國本土出產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氣,從而壓低了美國家庭和企業能源價格。

英國首相卡梅倫最近公開表態「嫉妒」美國的能源產業。

不過環保組織憂慮開採頁岩天然氣可能造成的污染,水力壓裂法可能污染地下水源,並釋放溫室氣體甲烷。

英國地質調研協會最新報告認為,北部英格蘭地區的頁岩天然氣儲量,比原先估計的英國全國儲量高出一倍多。

英國能源大臣Michael Fallon週四對英國國會表示,英國現在還需要相當於目前產量3/4的石油和天然氣。

「能源是我們經濟的關鍵組成保護費,未來數十年一直如此,即便我們將進入一個低碳經濟」。

 但是影子能源大臣Tom Greatrex卻認為,沒有證據頁岩天然氣能對英國能源價格造成相同的影響。

他在表示對頁岩天然氣謹慎支持的同時指出:「基於氣體交易方式,假設天然氣價格將會便宜而模仿美國的做法經不起推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