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寫給互聯網大佬們的一封信:營銷一定要接地氣!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28/56682.html
繁忙的互聯網大佬們:

你的市場部正在陷入怪圈:你家的文章僅在IT頻道傳播,受眾永遠是IT圈;你的市場部為了你在同行中有面子,拚命上科技媒體。

你知道別人在怎麼說嗎?

這是自欺欺人。一個產品功能的更新,妄想上升到一個影響行業的層面,在科技媒體上傳播。要知道,圈內的人都是專家,你的產品是否優秀,是否垃圾,不是你說一句就能改變他們的認知。

哎,沒有辦法,市場部每年花了大筆的錢,作為大佬的你們,IT媒體就是你們每日必逛的地方,市場部得讓你們知道銀子花在哪裡了,所以想盡辦法在你們眼皮子底下晃悠,才能顯得幹了事兒,才能讓你們在其他同行眼中有面子!

但你們是否想過,產品最需要的是用戶,你們最需要的是把產品推廣到普通群眾的眼皮子底下,讓用戶知道你的產品的存在,最終使用你的產品!

你知道嗎,曾經,我把某款好用的軟件介紹給了鄰居,她驚訝的說:哎呀,竟然有這麼一款好軟件,我從沒聽過,你給我把XX刪掉,我以後就用你推薦的這個!而這個XX,也是這類產品中的老大哥。這個小弟級別產品,卻因為實在好用,搶佔了老大哥的用戶。

我不是在黑某款產品,而是在想:為什麼這麼好的一款產品,沒有宣傳到普通人都知道?因此,營銷,一定要接地氣!至少讓大家都知道有這款產品的存在!要把宣傳做到用戶的眼皮子底下!

由此,有了我的淺知拙見,歡迎拍磚。

營銷走不出IT圈

在互聯網公司,在某款產品問世或功能更新的時候,他們總是偏愛找各大網站IT頻道、垂直媒體、新銳科技媒體。同款產品一天發佈好幾篇文章,一篇文章發佈幾十家媒體,整體就屬於砸錢,鋪稿的狀態,並要求布出來的每篇稿件都必須帶有產品名稱。

這樣的文章帶著永遠丟不掉的烙印「軟文、廣告」。看到標題,就知道是軟文了,這樣的文章誰有興趣看?

這是IT公司的通病,多年來都是如此傳播,已然成為固定的操作方式。

其實這也沒有什麼問題。但大佬你們是否有發現,因為你們發稿的媒體都選擇與IT相關的平台,那就意味著你們的營銷永久都沒有離開過IT圈!難道你只希望自己的產品使用人群都是IT圈的人嗎?

記得曾經和某產品經理聊天某款產品,驚訝的發現,該款產品使用者多為IT圈的人,但實際上,這款產品是誰都可以使用的某款手機瀏覽器。

這說明了什麼?一是傳播得好,IT圈內的人都愛用這款產品,二反向證明產品傳播得不夠好,懂行的圈內人都愛用的產品,說明本身確實很棒,但沒有傳播到大眾層面,沒讓普通人瞭解產品。

有誰敢說一款瀏覽器,生來只為讓IT圈內人使用!哪款產品的誕生,不是為了得到大量的用戶使用並實現最終的盈利?

受眾聚集地要重視

現在的用戶比較懶,用手機看新聞的人越來越多,目前有兩家門戶手機網首頁會顯示每篇文章的評論數。

仔細看,會發現這樣一個現狀:社會新聞及時政新聞的評論人數最多,評論數量上萬的新聞再平常不過。然而,科技頻道的新聞,評論數量上千就已經很不錯了!有些文章即使被編輯放在科技頻道首頁,也可能引發十多個評論,甚至有些科技新聞出現無人參與評論的尷尬局面。

這就引發了一個思考:都是放在首頁的文章,為何參與熱議的懸殊如此之大?

答案簡單:人們只對兩種新聞感興趣:一是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二是可以看熱鬧的新聞!

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無非是:社會新聞、與政治沾邊的新聞,它能引發其喜怒哀樂,觸動用戶利益思考的文章。這樣的新聞看的人多,參與熱議的人更是少不了。不管高興或不高興,也得評論上幾句。這不僅僅是參與感,而是看到這樣的新聞,可以聯想到自己。

舉個例子,你就能感受到其威力:社會新聞:小孩扶老人反賴被撞;與政治沾邊的新聞:某某貪官貪污XX萬。這兩類新聞參與評論的人何止百萬?!

再說看熱鬧,中國人自古以來愛看熱鬧的本事你懂的!看熱鬧的新聞就多了,娛樂新聞就是典型的一種,可能有部分人是因為確實是偶像,所以關注,可有些卻是為了看看花邊新聞湊個熱鬧。正是因為這兩類人,某個明星拍個爛片還能收穫不少片酬呢。

可能有人會說:我不需要這樣的用戶群體來使用我的產品!

我只想反問一句:你確定嗎?你做產品的初衷就是為了讓它高不可攀嗎?當年高不可攀的某款商務手機,現在不也是淪為街機?不也是為了中國人在慢慢改變?要知道,用戶數量大、實現盈利才是你最終的目的!

接地氣才能贏

所謂接地氣,就是讓普通人都能看到你的傳播,而不僅僅是IT圈的人。

在我未踏進IT圈的時候,我從未看過科技、IT、信息化、通訊頻道的文章。我相信我並不是個例。很多圈外人與我當初一樣,毫無興趣!連各大網站首頁展示的IT頻道文章都懶得掃一眼。除非真有需求要買某款手機,才會看看編輯推薦的文章。

如此可見,放在IT頻道的文章,真正有幾個用戶能看得到?

只有傳播接地氣,混進受眾聚集之地,向社會新聞、政治新聞、娛樂新聞進發!衝進人群多地方,拿著喇叭,吼上幾嗓子,效果要比IT頻道傳播好得多。

接地氣的傳播,並非是要經過傳播立即刺激用戶買某款手機或者下載某款軟件使用,但至少也能讓更多的人知道你這款產品的存在,擴大知名度!這樣的傳播模式,用在新產品上市,用戶基數小產品上效果尤為明顯。

當然,要想與社會新聞、時政新聞沾邊,這就得在於人謀——策劃!

比如昨天一則社會新聞《小偷抄寫手機通訊錄上千號碼還失主》,網絡上非常火,評論人數特別多,這覺得不是水軍干的事兒。可能是由於我的職業病,看到標題,還以為是某款通訊錄軟件策劃出來的產品植入新聞,點開看卻是一則純新聞。

與政治沾邊的新聞,可以是借政府部門、某條政策的光環去下文章。傍大款傳播思路不用我多說,懂得營銷的人都明白其好處。

在此就不必多說,只有三個小建議:一是多看相關部門的政府網站,看看最新政策,沾上光也能出彩;二是反映一定要迅速,時政新聞時效性非常強,一定要有時政新聞的敏感度。三是尋得官員的評價,讓平媒記者去採訪相關政府部門領導,並詢問對你這產品的評價,領導總得有個反饋,那一句話就夠你去傳播了!

再說說看熱鬧的娛樂新聞,娛樂圈別的不多,多的就是各種謠言。只要不中傷明星,讓娛樂圈的爆料大號去爆個料,給你半天的傳播時間就夠使了。其實還有女性頻道,各種女性生活中發生的一些新聞,比如「我X生活不幸福 家庭XX」,看這類文章的人也很多,想個辦法策劃一個感情故事,植入產品信息,在潛移默化中產品就得到了認可。

一個新聞網站,多個子頻道,必然有它不同的受眾群體。以上列舉的不過是觀眾最多的頻道,其他頻道也是可以考慮進行傳播的。

還有,傳播一定要多方結合,傳統媒體及新媒體的傳播並不是獨立的,兩者結合效果才是最好,才能更大範圍的達到傳播效果。

結語:走到群眾中去,獲得群眾的支持,用大家關心的新聞去營銷,讓大家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產品,才能在創造知名度的同時,贏得產品的口碑,達到產品誕生的最終目的。

圈外的人

2013年11月26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43

高盛寫給千萬級客戶的投資建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2192

高盛私人財富投資管理部門分析師Sharmin Mossavar-Rahmani和Brett Nelson給客戶們列出了最新的投資建議。高盛私人財富投資管理部門的客戶擁有至少1000萬美元資產。 高盛的投資建議中,包括繼續持有美股。此前,2008年12月,2012年4月,2013年4月,高盛均推薦客戶持有美股。高盛指出,這次與以往不同,估值不再是推薦美股的原因。高盛推薦美股是因為,長期看美股表現還是會比較好的。當前利率環境接近於0,未來1~5年內,債券不太會那麽吸引投資者,這加大了股票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高盛同時指出,美股面臨幾大風險: 美國經濟增長情況不理想,甚至陷入衰退; 美聯儲退出QE對市場的影響超過預期; 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 投資者對日本安倍經濟學的信心衰減; 新興市場國家出現硬著陸; 地緣政治風險爆發。 高盛給客戶們的具體投資建議如下: 1. 減持投資級別債券,包括中期市政債券和10年期美國國債。高盛預計,2014年它們的回報率可能為負,未來五年的回報率為正,但不會太大。 2. 增持高收益債券和銀行貸款。高盛預計,無論是短期還是未來五年內,它們的回報率會好於投資級債券和現金。 3. 繼續持有對沖基金,因為它們應該有5%左右的回報率,能跑贏債券。 4. 繼續持有美股,2014年美股回報率可能為3%,未來五年的年回報率會超過3%。 5. 增持歐洲STOXX 50指數,短期和長期內它們的回報率較其它資產更加誘人。 6. 2014年美國銀行業的回報率將遜於去年,但絕對回報率依然較好。 7. 新興市場股市的回報率很可能超過投資級債券和美股回報率,但其回報率會低於高收益債券和銀行貸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587

【憤懣吐槽】在入市快滿三年之際,寫給自己 2014-10-17 清清蘋果香

來源: http://xueqiu.com/4231560646/32288114

下周就是入市滿三年的時候了,也是職業投機近半年的日子,國慶回來之後想著自己722以來的獲利就有點沾沾自喜,加上選股買點的大進步更有點膨脹,甚至還想著怎麽寫一篇雄文紀念自己入市三年。

今天收盤後,電腦一關,躺在床上,沒在複盤,也不想複盤,默默的想著一個問題“我為什麽就跨不過去這個檻”,打算去公園轉一圈,但我知道自己的德性,轉一圈回來可能就不會再把現在的想法記錄下來了,會繼續憋在心里,所以索性還是直接開電腦寫出來吧,吐出來會好些,反正TM的也沒人認識自己。

這三年里有過兩次要跨過這道檻但沒跨過去的感覺:

第一次是在2013年的時候,當時看了諸葛老大的文章,然後結合自己兩年看過的N多書籍,做過的N多筆記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交易系統,模擬驗證後發現可行,實操中也是有了那種感覺,但後來又出了問題,被擋了回來,那一次,還好;

第二次就是在今天,上半年因為春節那次極其無比傻逼的價值投資滿倉虧損25%,最高一度高達30%,下半年靠著從寶寶里轉來的資金,慢慢挪騰722一波帶走賺了近50%,兩年多以來所有的虧損全部賺回來還額外有10%+的利潤,當時很激動,但憋住了,只私信給諸葛老大發個消息報喜,諸葛老大告訴我“不錯不錯,記住要落袋”。結果左耳聽,右耳出,國慶回來後利潤全部吐回去,剛好打回原形,等於下半年只賺了30%,正好彌補了上半年的虧損,3年,不虧不賺,又被擋了回來,這一次,很不好。

這不是3年總結,也不想去思考這3年的錯誤啊進步啊等等,只是就想為什麽我就跨不去這道檻!兩次我都感覺自己好像跨過去了,感覺跨過去那條路就很清楚了,但又被打回來了。這種滋味,比高一那年一個人在冰天雪地里黑燈瞎火的洗衣服還要酸楚。

選擇走職業投機這條路背負的精神壓力很大,國慶節期間給老媽買了套二手房,想讓苦了一輩子的老媽能稍微過點好日子,考慮到股市需要資金,沒把股市的錢提出來,向外借了十幾萬的外債,第一次向人低頭那種感覺很不好,非常不好,特別不好,活了二十多年,沒求過父母沒求過朋友,為了老媽張這個嘴倒是情緣,但感覺很不爽。明年又要面臨結婚,女友跟著自己跑了三座城市,總要給辦一個體面的婚禮,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在對自己最重要的兩個女人面前,要把壓力都隱藏起來,不能外露,否則他們會沒有安全感,但自己其實也想找個精神上的依靠,至少這些苦楚可以有人訴說,可惜一直沒有,憋了十年了,很難受;加上自己還有對股市的一腔熱情,真的喜愛這份工作,比做外貿的感覺要好很多,樂此不疲,但當沒有絕對收益的時候,別人壓根不會理解你,為毛放棄一份那麽好的工作,為毛有別的公司開更高的工資也不去,反而神經病的辭職搞什麽職業投機,搞就搞吧,又賺不到錢,傻逼一個。

這種種的壓力讓我每次要跨過那道檻的時候都特別特別的爽,那感覺無與倫比,如果說當年做外貿開發一個大客戶出來的感覺是1倍,這種感覺就是100倍甚至更多;但同樣,當被打回來的時候也無比的痛苦!

為什麽當你制定了賣出計劃後,卻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刷新自己的下限!為什麽就不能按照計劃執行!
難道那只重倉股就那麽值得你去博一下!
你看到了他明顯沒有你另外一只輕倉股強,你為什麽還不減倉去換另一只!
為什麽你就看到一個消息就能浮想聯翩的認為他會給你拉幾個板,讓你快速積累原始資本!
為什麽你明明知道國慶期間的諾貝熱獎落空了,你還他媽的去想著他怎麽起飛!
為什麽你知道他突破的時候確實有可能先挖坑,你卻就想著,他萬一飛了怎麽辦!
為什麽你已經有能力去選股選買點,還總是怕這怕那的,總怕放跑了所謂的牛股!
為什麽你有了那麽多的利潤還不知道落袋一部分!
為什麽諸葛老大在文中提過的兩個止贏方法,你都知道卻不用!
為什麽你就那麽相信你自己的股票能跑贏大盤!
為什麽你碰到自己不懂的情況,但當是自己持有的股票後,就屁股決定腦袋了!
為什麽輕倉股你賣的那麽犀利,到重倉股就傻逼了呢!

收盤後這段時間滿腦子都是這些問題,說出來感覺好很多。。。跑出去洗把臉回來繼續,總結起來就是“賣的問題”

“第一關,解決買的問題;第二關,解決賣的問題。這兩關解決了,衣食無憂,第三關,解決倉位管理的問題,八位數以前不需要考慮”

第二關困了我太久太久了,不知道是不是悟性不夠好,還是到底哪里出了問題,就是解決不掉,一通亂扯以後還是沒找到解決辦法。

這是入市滿三年的最後一個周末了,記著今天這個日子,如果以後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再回來看看當時自己的憤懣吐槽,如果解決不了。。。。。沒有這個如果!

Over!換個心情!世界還很美好!

清清蘋果香
2014-10-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351

寫給一些像親愛的弟弟妹妹們的朋友 b_ing

來源: http://xueqiu.com/4939534471/34592610

越來越多的生活上的朋友開始玩雪球,這其中還包括一些像親愛的弟弟妹妹們的朋友;我時常會鼓勵他們進行一些投資,並鼓勵他們在不動用杠桿的情況下加大投資,如果命不錯,最好能在進入市場不久的時候出現刻骨銘心的虧損[笑]

其中一位師弟@多爾袞_日臻高遠 在一次對話中提到了“事實和看法”,並用來分析一位小師妹的情感問題,讓我著實非常驚訝。對於剛工作不久的90後小孩,這十分罕見,時至今日,周圍的同事很多都30多歲的人了,但能夠講出“事實和看法”的也是少之又少。高興之余,不盡有點黯然神傷,自己很多覺悟還是相對來說來的晚了些。

鼓勵他們投資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股市是人性的放大器,而要想在股市里取得成功,幾乎只能反人性的,而理性無疑是克服天性的致勝法寶。我希望這些可愛的弟弟妹妹們能在股市里能有好的成長。下面我通過自身的感受大概談談我的一些理解,由於能力問題,很多地方還不能說的更高一層次,如果碰巧能有少許幫助,也算是我的小小功德了。[笑]

關於雞叫理論
很久以前的人們聽到雞叫就發現太陽會升起,於是人們普遍認為是雞叫導致了太陽升起,無疑這是一套錯誤的因果關系。然而在股市里卻充斥這這樣的人們,他們每天像公雞一樣叫喚,然後告訴人們——是我,升起了太陽。

“股市短期看是投票機,短期看是稱重機”,格雷厄姆的這句話可以歸之為股市的真理之一。長期看股票體現出來的是價值,短期看任何的賺錢都只能歸納為概率問題,而非因果論。因此任何給你大談短期資金流進流出,炫耀自己先前多麽看好一只股票然後大賺特賺的人,都不要理會他們,因為,記住,他們極有可能就是那群雞鳴的人。

關於因果理論
和雞叫理論類似,因果性反應的是人對因果的一種認識。因為人類對認知的有限,哪怕在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幾乎都還不能證明一樣認知是對的,科學的發展幾乎是建立在否定之否定的基礎上的。相對於未知,已知顯得有點微不足道。舉個例子:如果想搞清楚西紅柿當中有沒有維生素A,這個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如果你說西紅柿當中有多少種分子,那就難上加難了。同樣,人體數百萬種蛋白質的相互作用影響,恐怕不是當前人類所能夠認識清楚的。

建立於未知的基礎上,很多信息就很容易被排除掉了。比如有人一開始就上來說房子未來十年肯定會上漲,那麽我的建議是直接忽略掉,因為確定一樣大的宏觀的看法是極為困難的,因為其包含的因素太多;反而如果有人給你從人口演變來談剛性需求變化這麽一個小道理,數據詳實,論證充分,那麽就是很有價值的。同理,對我們來說股市短期的上漲和下跌,涉及的變量也並非是人類所擁有的能力,那些天天做預測的人們,我的建議是直接把他們歸納為算命先生。

關於事實和看法
人一旦帶著情感來看待問題,那麽他說提出來的很多觀點,恐怕都會是看法,而非事實。作為內心強大的人,很少需要去征求別人的看法,因為他需要的事實;而那些喜歡誇誇其談,並給自己找很多原因並渴望得到別人認可的人,很多時候,他們內心其實並不堅定,因為他們需要的是看法。

在股票市場上,如果一個人買入了什麽公司,然後就忽略其所有負面的消息,並對其怏怏不樂,那麽我們會認為他的觀點將是看法,而非事實。正確的處理方法是歡迎任何不同見解的看法,借用一位朋友的話說,“觀點越有出路,收益也就越高”,認識自己對一件事物看法的盲點要比盲目去喜歡它要重要的多。

關於公司研究
如果有朋友問我這家公司怎麽樣,值不值得買,我的回答一般是我不知道,但我推薦你去讀讀這家公司從上市以來所有的招股說明書、公司公告、季報、年報啥的,然後去看看專業的研究報告,大概搞清楚幾個問題:
1. 這家公司是不是在紮紮實實的做自己擅長的業務。好的公司從來都是低調的,在環境向好時期努力開拓市場,成長超越競爭對手;環境變差的時候,努力修煉內功,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順手幹掉競爭對手。而差的公司隨便得到一點成績就誇誇其談,熱衷於資本市場,關心股價,環境差一點就怨天尤人,表明跟自己的錯誤決策毫無關系。
2. 這家公司的產品拓展空間還有多大。時也命也,很多時候不是公司不夠優秀,而是大勢不好,即便優秀的企業在行業不停地走差的時候也很難有好的回報。
3. 這家公司是否具有足夠的確定性。未來3年乃至10年,是否能夠有好的確定的增長率,而不會出現大起大落。

對於這幾個問題的歸納其實巴菲特做了很好的詮釋,“如果你不打算持有一家公司10年,那麽就不要持有它“——這是我們作為重倉股的基準條件,沒有之一。

關於估值
我們很難對估值做一個確切的定義,公司的價值理論上是由未來折現現金流來確定的,但很小的變化就能導致極大的估值變化。這里我只能大概談談我的感受:
1. 成長性和確定性估值的兩大基石。一般而言,競爭性行業如果不具備成長性,但是凈利潤又沒有下降,分紅率能夠達到5%,那麽8倍左右PE的估值是個合理的估值;非周期性行業,競爭不充分,確定性強,成長性在20%到30%左右,那麽20倍到30倍PE是個合理的估值。
2. 不要迷信高成長。每年50%以上的成長性的公司,連續5年以上,基本上是萬中無一的。如果有這樣的股票,結果卻錯過了怎麽辦?我個人的看法是錢是賺不完的,不要太在意這種得失。
3. 不要過於貪戀便宜股。巴菲特說過另一句話”我們情願花更多的錢買一家好的企業也不願意花很少的錢買一家爛企業“。我的經驗告訴我,市場雖然在某一刻充斥著不少的無效估值,但任何時刻都有非常多有效估值的企業。便宜股往往在確定性上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這個並非人力所能左右,很多時候即便是錯過也就錯過了,並不需要太在意。

關於普世價值觀
股市一方面是對人性的訓練,另一方面也是對人的提煉。人為之人,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夠建立普世的價值觀,比如孔老夫子的一句話已經說的很好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希望這些可愛的弟弟妹妹們,成長之余,能夠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有更多的責任心、慈悲心、樂善助施;能夠樂觀、豁達、容天下難容之事;作為讀書人,平時能夠書不離手,能夠立誌於“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些話既是說給各位弟弟妹妹們聽,也是說給自己聽,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我還只是孩童般,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與君共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453

寫給新投資者 大巧不工

來源: http://jackliinvestment.blogspot.hk/2015/01/blog-post_5.html

我曾經在大型金融機構工作,由於工作關係幾乎每天都要接觸客戶數據庫,閒來無事時喜歡觀察數據庫裡的資料並做做統計,一來滿足好奇心,二來也希望學到點什麼。我從長達數十年裡的數十萬個客戶帳號資料裡發現:

1. 市場每過5、6年就刷掉75%的投資者,“刷掉”的意思未必是使其破產,也可能是重創,導致投資者的心理出現難以修復的傷害,以後再也不敢做投資。

2. 如果是槓桿性投資,則被刷掉近95%。

3. 熬過5年,5年後再被刷掉的機率從75%下降至25%。

4. 熬過10年,10年後被刷掉的機率從75%下降至8%。

5. 15年以上被刷掉的機率進一步下降至3%。

數據就在垂手可得的數據庫中,可是除了我之外沒有一個人關心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看著同事們帶領他們的客戶一再重蹈覆轍。我的客戶直到我離開,也沒有一個被市場刷掉,不是因為我運氣很好或技術高超,只是因為我能夠更客觀地對待現實,而不是被一些瘋狂的想法所控制。

這些統計數字對我的幫助是很大的,所以我也相信它們對新手投資者起相同的作用,它們的價值比我告訴你們任何一隻股票代號要高百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897

写给股市“新韭菜”的大实话 端宏斌

http://xueqiu.com/5097906673/41964330
随着A股在短短9个月里翻了一倍,股市的新开户数也迭创新高,中登公司披露数据显示,3月最后一周,A股新增开户数为166.8万户,创下2005年有记录以来的新高。过去6个月,沪深两市新开股票账户数达1373万户。到4月14日更是发挥到了极致,当天上午中登公司的服务器竟然崩溃了,结果是你想开户也开不了。

那些股市老手们亲切的称呼这些新人叫“新韭菜”,为啥叫韭菜呢?就因为韭菜割完一茬还有一茬,一茬一茬都割不完。绝大多数韭菜永远都无法摆脱最终被收割的命运。有趣的是,这些新开户的股民,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是来亏钱的,他们都以为自己可以赚到钱。好吧,我们都听说过炒股的人是“一赚二平七亏”,也就是说真正赚到钱的人只有10%,70%的人是亏钱的。

你满怀发财的憧憬,跑去证券公司排队开了户,然后把辛辛苦苦打工赚来的钱都汇到了券商的保证金账户,此时你脑子里刷刷刷闪过了好多股神的光辉形象,什么巴菲特啊、索罗斯啊。你想:将来像他们一样有钱估计不太可能了,但不管怎么说,跑来赚点钱总是可以的吧。反正我赚了钱就跑呗,见好就收哇。

对此,我只能给你两个字:呵呵!

你真的大大低估了从股市赚钱的难度啦。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玩过网络游戏,在网游里面一般都有所谓的新手保护机制,因为新手实在是太嫩了,如果不保护他们的话,他们跑出去分分钟就被人秒杀了。但你知道吗,股市里是没有新手保护的!

A股就相当于一个巨大的网游服务器,而且还不分区,所有几千万股民都在这个服务器里玩。A股股民的经验值就是你的账户市值,游戏玩得好,市值高,你就可以升级。游戏玩的不好,市值亏光光,你就要被清理出去。

A股同网游还有个重大区别,在网游里,你可以靠杀怪物来攒经验升级,但是在A股中没有怪物给你杀,所有人都是真人,如果你没办法杀别人,那么你就必定是被杀的那一个。你的市值会跑到别人的账户里去,给别人升级,而你呢,只能灰溜溜的离开股市。

在网游里,如果你被杀了,你会知道是被谁杀的。可是在A股中,所有人都是匿名的,你的交易对手盘可能是和你一样的菜鸟玩家,也可能是等级99一身极品装备的顶级玩家,更要命的是,这个顶级玩家手下还有一群小弟帮他收集情报,而你呢?只是一个独孤的野人。在顶级玩家的眼中,整个大盘几乎是地图全开,而在你眼里,放眼望去都是“战争迷雾”。不吃你,吃谁呢?

看到这里,你一定很泄气,难道自己就只能当韭菜了么?新韭菜如何才能不被人收割?这个问题问得好!

我去年给会员写了一篇文章叫《A股组队杀怪指南》,提出了一个牛市进攻型组合,就是把资金分成四份,30%配置券商,30%配置保险,30%配置银行,剩下10%打游击。券商+保险是牛市纯进攻型品种,而银行是防御型品种。这90%的仓位是打死要捂住的,剩下10%就打游击,这是怕你手贱乱操作,反正10%仓位瞎搞也没事。为啥特意要留10%做短线?这是因为你必定会剁手,就算我千叮咛万嘱咐,你照样会剁手。如果你嫌升级慢,你还可以选择困难模式,加上杠杆。杠杆就相当于“经验值光环”,加上这个光环可以让你升级速度翻倍。

请特别注意,我这个牛市进攻型组合其实并不在乎你买的是什么股票,你不买保险,买基建股也可以;不买银行,买低价股也可以;不买券商,买高铁股也可以。在牛市里,最终大多数股票的涨幅都是差不多的,所以不在乎你买了什么,在乎的是你是不是至始至终都持有股票。那么什么时候可以卖了呢?请参考我去年的那篇文章《下一轮牛市的路线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656

炒股的目標是什麽?寫給散戶小白的ABC系列(一)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610

炒股的目標是什麽?寫給散戶小白的ABC系列(一)
作者:廬陵書生

編者按:格隆匯會員廬陵書生總是能夠用最淺顯的例子、最質樸的文字揭示出投資中最核心的本質,他曾經與大家分享的《股票投資的幾種正確的思維方式》、《一個互聯網外行是如何挖出大牛股酷派的?》都獲得了廣大投資者的熱捧和稱贊。廬陵書生應格隆匯邀請分享的《寫給散戶小白的ABC系列》雖然是寫給初入股市的新手,但是文中所揭示的道理卻值得每一位新兵老兵仔細體味。也敬請大家持續關註本系列的文章。

讓我們研究一個基本的哲學問題:炒股的目標是什麽?

第一個人回答:賺大錢。如果滿分是100分,我覺得這個答案可以打40分。

甲用10萬賺到了100萬(收益率是900%),乙用1000萬賺到了100萬(收益率是10%)。誰是大牛?當然是甲。而在現實中,大家往往只羨慕誰賺得最多,卻從不關心此人的收益率到底是多少。殊不知在歲月的長河中,經過無數次的戰役,收益率高的人可以把本錢多的人甩出去N條街。這就是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原因。到了戰爭的第23年(1927~1949),當初兵力只有對手1%的共產黨已經增長到了壓倒性的優勢。

第二個人回答:取得較高的收益率。這個回答可以打50分。

甲和乙比賽炒股。又是研究K線,又是分析報表,又是看新聞聯播,一通忙乎下來,甲賺了70%,乙賺了50%。甲贏了,覺得很高興,一看同一時期的大盤:漲了120%。那你折騰半天是折騰啥呢?累了個半死,還不如買個指數基金放著,把時間留給詩和遠方呢。

第三個人回答:取得跑贏大盤的超額收益率。這個回答可以打70分(終於及格了)。

甲和乙都取得了150%的收益率,都跑贏了大盤。但是甲是買可轉債賺了150%,乙是靠融資,靠買分級基金的B級賺的150%。誰牛逼?當然是甲。因為一旦市場意外下跌:(1)甲的跌幅肯定小於乙的跌幅,(2)甲最壞也可以按債券面值獲得償付,而乙跌起來深不見底,(3)甲不會被強制平倉、觸發份額折算,還有機會東山再起,而乙早就被強行平倉、破產出局了。

為什麽香港最有錢的房地產商是那個杠桿最低的李嘉誠?因為4倍杠桿的王嘉誠死於第2次熊市,3倍杠桿的趙嘉誠死於第5次熊市,2倍杠桿的張嘉誠死於第6次熊市。

不要以為贏一次就可以遮百醜。不是每次闖紅燈都會被汽車撞死,但是如果一個人因為走了一次捷徑沒出事就沾沾自喜,繼續每天闖紅燈,他早晚會被汽車撞死。

假設你買A股和港股兩個市場,每4年經歷一次意外的下跌,那麽你在30年中會經歷15次殘酷的洗禮。即使你每次有7成的把握逃過一劫,只有30%的概率會虧光本錢,只需經歷到第6次(也就是第12年),你的破產概率已經高達99.9%(計算公式:1-0.3的6次方)。無論你之前賺了多少錢,做的多麽成功,最終都回到一個相同的結果:0。

除了杠桿這個因素,撤退是否及時也是一個關鍵因素。猶太人有句古訓:不要貪最後一塊錢。李嘉誠2012年之前就開始去庫存獲取現金流,也就是整整三年以前。股票的流動性雖然比房地產要好一些,但是也不要戀戰到最後一刻再撤退。

在過去10年當中,全球主要股市至少有14次非常安全的至少可以賺1倍以上的大機會(參見下表),平均每年有1.4次。


即使你每個機會只放三成倉位,10年下來你也賺了差不多40倍。20年就是1600倍。30年就是64000倍。當你知道了這一點,何苦非要在一棵樹上吊死,在泡沫之巔火中取栗?拿著賣面粉的錢,操著賣白粉的心?

炒股的目標是什麽?我心中的滿分回答是:在(投資組合的層面)的超低風險下,取得跑贏大盤的超額收益率

裘國根說,股市中的成功者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具有樸素的數學思維。每個人只要把自己炒股的流水清單一曬,當初決策時的風險/收益是否劃算就暴露無遺。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專業投資者足以據此預測出,30年以後,誰是恒星,誰是流星;誰是巴菲特,誰是雷曼兄弟;誰是李嘉誠,誰是無名氏。這與眼前這一次的投資結果無關。人的一生要面臨無數次的投資決策,方法和過程是否正確,遠比一城一地的得失重要得多。毛主席總結得非常英明。

在漫長的人生中,你選擇的概率才決定了你的命運。


來源:港股那點事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未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097

視頻 |尊榮之前必有謙卑——寫給彎彎的道歉信犯了什麽錯?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557

“和頤酒店女生遇襲”事件發生後,幾份致歉聲明遭來更多惡評。遇襲者彎彎本人直接表示“太失望”。

 

 

這些致歉信犯了什麽致命錯誤?

人們遇事第一反應都是卸責和免責嗎?

為何網民習慣性敵視為官、為商、為醫、為民航、為城管的“權勢者”?

觀看視頻:《有話則短》:致歉信的寫法

 

但凡遭遇公共傷害事件,無論商家、官家,我們見到的第一份聲明通常是面目莊嚴的,冷冰冰的。你有冷冰冰,我有冰風暴。對冷冰冰照例的社會反應,是必然的大規模的反潑回來的冰風暴。

然後第二份、第三份“聲明”,開始出現“真相”和“溫情”。

為什麽“溫情”一定要延遲出現呢?

遭遇傷害的通常是個人。面對具體的人,我們為什麽不可以直接拿出將心比心的體貼,推己及人的同情,概括承受自己的責任呢?

因為,我們缺少謙卑。

Netflix曾在2011年為其將DVD租借價格提高60%而作出道歉,但面臨批評。《紐約時報》的大衛?波格評價:Netflix的道歉就像是說:“抱歉,我並不感到抱歉”,而並不是承認自己的過錯。

電話竊聽醜聞後,魯伯特?默多克向英國公眾鄭重道歉,也接受了英國議會委員會的質詢,詳細解釋這起竊聽醜聞,並把它稱為“人生中最卑微的一天。”許多人認為,這位澳大利亞大亨終於展現了人性的一面。

很多的社會事件在網絡延燒以致群情洶洶,背後的心理基礎其實就是大眾對於“人心驕傲”的普遍敵視。官二代、富二代、明星、富豪、官員、網紅的被敵視,都是源自他們可能出現的“人心驕傲”、妄自尊大。

箴言所謂“惡人來,藐視隨來;羞恥到,辱罵同到。”

箴言說:“愚昧人張嘴啟爭端,開口招鞭打。愚昧人的口自取敗壞,他的嘴是他生命的陷阱。”

很多公共事件的激烈化,都是源自“愚昧人的口”,以及不謙卑的心。

謙卑,才是掙臉。自甘下風、自處下位,給對方以上風、以上位,以尊重。老話兒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君子,那是用謙卑自己牧養出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86

【作家來信】寫給英國的礦工兄弟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066

2015年12月18日,英國最後一座深層礦井關閉之際,籠罩在凱靈利礦區的是一種依依不舍的傷懷氣氛。礦工們升井之後,未及洗去臉上的煤黑,身上穿著工作服,頭上戴著安全帽,就開始在井口合影留念。不少礦工從井下挑選了一塊原煤,要把煤塊像保存寶貝一樣收藏起來。他們眼含淚水,互相擁抱,說著一些告別的話。多少年的礦工生涯,對他們來說不僅是一份工作,還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寄托。礦井的永久性關閉,使他們的生活面臨斷崖式改變,仿佛整個精神世界的大門也對他們關閉了。

凱靈利煤礦有450名礦工,井下特殊的生態環境,使他們以命相托,生死與共,結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誼。失去了采礦的情誼紐帶,他們或將各奔東西,再也沒有了一塊兒喝酒的機會。他們情緒悲觀,還有一個不容回避的客觀原因,是擔心失業之後會淪落至走投無路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有的礦工仍不失幽默,他們把自己比喻成最後的恐龍。還有的礦工以詩意的語言宣稱,世界上最後一盞礦燈行將熄滅。

我也曾是一名礦工,在媒體上看到上述這些信息,我感同身受,與英國的礦工兄弟頗有惺惺相惜之感。在想象里,我仿佛來到了凱靈利煤礦,正以一個中國老礦工的名義,安慰那些英國的礦工,並勸他們看遠些,想開些,以順應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尊重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進程。

通過閱讀礦工的兒子勞倫斯寫的煤礦生活小說,我認識了英國的礦工。通過閱讀左拉的長篇小說《萌芽》,我了解了法國的礦工。文學的功能就是這樣,它跨越國界,超越種族,讓全世界的讀者都可以比較集中、詳細、生動地讀到某種職業從業者的生存狀態、性格特點,以及他們的內心世界。“一聲窯哥們兒,雙淚落君前。”我得到的閱讀體會是,全世界的礦工都好像是一家人,只要在幽深的礦井里摸爬過,就可以彼此認同,開懷暢飲。

我的一些寫礦工生活的小說,也被翻譯成了英、法、德等國文字,並在外國出版了單行本。我不知道那些國家的礦工讀到過我所寫的中國礦工生活的小說沒有,不知道他們對中國的礦工有多少了解。但不管如何,我都願意對全世界的礦工,特別是對英國的礦工,就礦井關閉問題談一點我的看法。

人所共知,全世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是由英國率先發起的。工業革命的動力來自蒸汽。而蒸汽是從哪里來的呢?毫無疑問,蒸汽是通過燃煤生發、聚集起來的。沒有礦工哪有煤,沒有煤哪有蒸汽,沒有蒸汽哪有動力呢!所以正確的順序應該是,礦工挖出了煤,燒煤把水變成蒸汽,蒸汽推動各種機械運轉,以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才實現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身在地層深處勞作的礦工,雖然默默無聞,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功臣。關於煤炭在強國中的重要作用,曾經學過采礦專業的魯迅先生有過這樣精辟的論述:“石炭者,與國家經濟消長有密切之關系,而足以決盛衰生死之大問題者也。蓋以汽生力之世界,無不以石炭為原動力者,失之則能令機械悉死,鐵艦不神。雖曰將以電生力矣,然石炭亦能握一方霸權,操一國之生死,則吾所敢斷言也,故若英若美,均假僵死植物之靈,以橫絕一時。”魯迅在《中國地質略論》里寫這番話時,英國仍處在國力強大的鼎盛時期,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經濟還在英國占有主導地位。那時英國有三千多座煤礦,年產量將近三億噸,采礦從業人員超過120萬,是全世界第一產煤大國。

隨著後來以電器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天然氣、石油、核能、風能等替代能源日益在英國更多地使用,英國的煤炭產量才逐漸減少。特別是到了1952年,由於燃煤造成的空氣重度汙染,倫敦發生了駭人聽聞的持續五天的毒霧事件,造成大批倫敦居民呼吸困難,逾四千人在事件中喪生。此次生態災難,使英國痛定思痛,決心進一步減少對煤炭的使用。現在英國不僅關閉了最後一座深層礦井,還計劃到2025年,關閉所有燃煤電廠。到那時,英國會徹底告別持續了三百余年的煤炭經濟時代,進入後煤炭經濟時代。

我想對英國的礦工兄弟們說的是,對煤礦的感情可以理解,失業後所面臨的困境也值得同情。但感情不能代替理智,行業觀念阻擋不住世界發展的大勢,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隨著全球性能源結構的調整,當前整個世界正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在此轉變過程中,被稱為“碳排放大鱷”的煤炭,必將成為眾矢之的,被迫漸次放低身段,而後無奈轉身,直至最終退出歷史舞臺。說實在話,我們人類對地球的索取太過貪婪,長時期對億萬年前生成的化石能源的開采,已經把地球掏得千瘡百孔,使地球原本完整的肌體遭到極大破壞。地球的確該休養生息了,我們必須以感恩之心,珍惜和善待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地球的存在決定著我們的存在,地球的美好決定著人類家園的美好,讓我們放下鎬頭,張開雙臂擁抱地球吧!

英國的礦工兄弟也許不知道,我們中國的數百萬礦工兄弟也遇到了經濟轉型升級、能源結構調整、煤炭產能過剩和煤炭消費讓位於環境保護的問題。我這篇短文既是寫給英國的礦工兄弟,更是寫給國內的眾多礦工兄弟的。因兼著中國煤礦作家協會的一個職務,我對全國煤炭行業的現實狀況格外關註。近年來,我不斷聽到的都是一些不好的消息:哪哪的煤礦停產了;哪哪的礦井關閉了;哪哪的礦工已連續數月領不到工資;哪哪的大批礦工即將告別煤礦,轉崗另謀生路,等等。每每聽到這些讓人心情沈重的消息,我連想哭的心都有。毋庸置疑,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煤礦工人為全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同時也付出了很大犧牲。近三十多年來,中國的經濟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並超越英、法、日、德,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能源構成的角度講,將近百分之七十的能源是來自煤炭。如果離開煤炭這根巨大、強有力的支柱,中國經濟的天頂就無以支撐。當然,煤礦工人也分享了發展的成果,生活質量大大提高。然而,由於綠色發展等新的理念成為時代的共識,由於去產能成為煤炭行業的必由之路,煤礦的經濟效益和礦工的薪酬必定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我有不少朋友和一些親戚在煤礦工作,他們無不為前景感到擔憂。

其實在上個世紀末的兩三年,全國煤礦就普遍遭遇到了一場困難,以致有的礦工家庭連日常生活都難以為繼。當時我還在《中國煤炭報》社當記者,曾寫過一篇《目睹貧困現狀》的長篇通訊,深入、細致地記述了陜西蒲白礦區幾個礦工家庭的艱難處境。與此同時,煤炭行業上上下下一片哀嘆之聲,說煤炭工業成了夕陽工業。為了正面回應這個問題,我又寫了一篇記者述評,題目是《煤炭工業是夕陽工業嗎?》,刊登在《中國煤炭報》的頭版頭條位置。述評文章借助煤炭工業部門一些資深專家的判斷,證明在未來幾十年內,煤炭在中國的能源構成比例中仍將占有主導地位,說煤炭工業是夕陽工業為時尚早。果然,全國煤礦很快就迎來了連續十年的黃金期。十年內,礦山熱火朝天,產量大幅攀升。礦工腰包鼓鼓,歡天喜地。然而也正是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不少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不加節制地趁機擴張,才落得如今被過剩產能的包袱壓得喘不過氣、金子跌成黃銅價的被動局面。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時至今日,從感情上我仍不願認同煤炭工業是夕陽工業的說法,因為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仍離不開煤炭。試想一下,如果現在斷然掐斷了煤炭供應,大地的繁榮將立刻雕敝,人民的溫暖將變為寒冷,祖國的光明將為之暗淡。可是,從理性上我們又不得不承認的是,煤炭的消耗量的確是呈現出逐年遞減的趨勢,全世界是這樣,中國也是這樣。在萬眾創新的倡導下,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今天,中國又出現了自造、自用、自售新興能源的苗頭,或許真的有那麽一天,如同國人很少再用柴火煮飯一樣也再不用燒煤了。如果那樣的話,中國的礦工將徹底告別沈重的、見不到陽光甚至危險的勞動,誰能說不是一件幸事呢。

話題再回到英國的煤礦,英國最後一座深層礦井的關閉,對我國的煤礦的確是一個警示和借鑒。在此也祝福英國的礦工兄弟,願他們以礦工特有的不屈和開拓精神,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277

徐小平寫給2017的親筆信:創業是一場誇父追日的馬拉松,別人恐懼時更要貪婪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18/160931.shtml

徐小平寫給2017的親筆信:創業是一場誇父追日的馬拉松,別人恐懼時更要貪婪
徐小平 徐小平

徐小平寫給2017的親筆信:創業是一場誇父追日的馬拉松,別人恐懼時更要貪婪

創業是馬拉松,甚至是一場誇父追日的馬拉松。每一步都讓我們離太陽更近一步。

本文由真格基金(ID: zhenfund)授權i黑馬發布。 

2016 年的聖誕節,我過得格外熱鬧,俞敏洪、王強等很多好朋友打電話問我:聖誕節在哪?怎麽過的?和誰過的?我說和家人在一起,一口氣看了三部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神奇動物在哪里》、《血戰鋼鋸嶺》。都說這個冬天有點冷,而我卻時常感到很溫暖。

600825683452966223

據說,2016 年是投資界的“寒冬”。我們最近看到一組數據:雖然 2016 年新增創業項目數量減少了,但其實基金的募資額和 2015 年保持了持平。對真格基金來說, 2016 年正是真格投資最火熱的一年,投資了 150 多個項目。不僅項目質量高,估值也回歸到更合理的水平,更加接近商業本質。真格基金不懼“寒冬”,別人貪婪的時候我們貪婪,別人恐懼的時候我們更貪婪!

雖然經歷了“寒冬”的洗禮,青年人的創業潮卻成為了中國社會的更強音。創業者在社會上獲得的認可和接受度早已進入暖春。去年,真格基金與零點咨詢合作發布了“千名中國創業者調查”,調查顯示創業後社會支持度明顯提升,朋友數量大幅增長。接受調查的創業者甚至認為個人魅力和異性緣都飆升了,搞得我都想再次創業了!在我和俞敏洪、王強創業的年代,異性緣怎麽就沒有得到提升呢?!

我認為,這背後展現的是社會價值觀的變革,一種全新的奮鬥價值觀在生根發芽——通過個人奮鬥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從而實現個人價值的追求。調查中,超過一半的創業者表示是在為實現理想和財富夢想在創業。青年人創業或是加入創業公司,逐漸成為了常態,已經不再是職業選擇的特例。

2016 年,有兩個創業現象似乎是完全相反的趨勢:一是創業更加平民化,同時更趨向高精尖。

什麽意思?“網紅”現象和直播平臺的火爆,內核是平民創業、草根創業。普通人不需要通過權威機構發布內容,就可以獲得巨大的社會影響力並且進行商業變現——這也是我對 “網紅” 的定義。

690244118443629528

羅振宇在羅輯思維跨年演講中提到,網紅現在已經多到我們認不全的程度,並列舉了好幾個例子,比如微博粉絲 2800 萬的“回憶專用小馬甲”,發一條微博報價 6 萬;淘寶一天銷售額就有 1000 萬的網紅“delicious大金”;有位叫“ PDD 嬌妹”的男人,簽約費 5 年 3 個億……我沒有聽說過他們,但是他們早已成為中國創業浪潮中洶湧的洪流。

2016 年真格基金投資了大量的自媒體,比如 Papi醬、英國報姐、混子曰、胡辛束、二更、知識分子等。這也對整個創業生態產生了積極的作用。我認為,創業者都應該像網紅和自媒體一樣,具有運用互聯網進行營銷、與用戶直接進行對話的超強能力。

第二個趨勢是創業更加高精尖。2016 年我看到大量大公司的頂級科學家、大學教授、博士生創立公司,他們都是高黑科技領域的探路者、領頭羊。真格基金投資了很多這樣背景的團隊,比如耶魯大學教授創立的 LED 項目 Saphlux、斯坦福教授和博士創立的杉數科技、北航王田苗教授的實驗室孵化的 Remebot。

一直以來,真格基金都遵循“投人”的投資理念,這讓真格得以在高黑科技某些領域“早耕耘,早收獲”。比如在投資依圖科技的時候,人工智能的風口還未到來。在杭州 G20 峰會上,依圖科技參與了重要的安保工作,承擔了國家級的人臉識別和大數據項目,這無論是在商業上還是戰略上都有重大意義。

創業更加平民化,更加高精尖,看似完全相反的趨勢,實際上是創業創新文化的平鋪延展以及深耕細作,表明創業創新的勢頭在不斷攻城略地,為中國經濟帶來新的活力。

553431293854138140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然而,在燎原之火中能百煉成鋼遠非易事。創業的過程是個馬拉松長跑加拳擊運動,就看創業者能不能夠帶著對艱難險阻的預期,一路面對競爭對手的伏擊以及資金、管理等多方面的挑戰,堅定地奔向終點。

展望 2017,我想給準備創業和已經在創業路上的人幾條實實在在的建議:

一、專註。真格基金碰到不少創業者自認為有精力同時做兩三個項目,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但創業就像談戀愛、結婚,專註是必要條件,也是底線。

二、股權。團隊比模式更重要,而優秀的團隊必須要有合理的股權激勵作為回報。如果一個創始人自己控股 90%,不願意與創業團隊分享果實,讓他們缺乏歸屬感。我們會勸這類型的創業者重新思考公司的股權架構。

三、品德。人生的路很長,一個創業者可以成功五年、十年、十五年,但是品格和品德才是最終使你一生輝煌的,或是曾經失敗但能再次輝煌的東西。一個優秀的創業者最重要的品質就是正直。

創業是馬拉松,甚至是一場誇父追日的馬拉松。雖然你可能永遠都追不到太陽,但是每邁出一步,承受辛苦和灼熱,都讓你離太陽更近一步。我相信,當創業者實現夢想的那一刻,他自己的光芒就能融化嚴寒,刺破霧霾!

創業 方法論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8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