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市場部正在陷入怪圈:你家的文章僅在IT頻道傳播,受眾永遠是IT圈;你的市場部為了你在同行中有面子,拚命上科技媒體。
你知道別人在怎麼說嗎?
這是自欺欺人。一個產品功能的更新,妄想上升到一個影響行業的層面,在科技媒體上傳播。要知道,圈內的人都是專家,你的產品是否優秀,是否垃圾,不是你說一句就能改變他們的認知。
哎,沒有辦法,市場部每年花了大筆的錢,作為大佬的你們,IT媒體就是你們每日必逛的地方,市場部得讓你們知道銀子花在哪裡了,所以想盡辦法在你們眼皮子底下晃悠,才能顯得幹了事兒,才能讓你們在其他同行眼中有面子!
但你們是否想過,產品最需要的是用戶,你們最需要的是把產品推廣到普通群眾的眼皮子底下,讓用戶知道你的產品的存在,最終使用你的產品!
你知道嗎,曾經,我把某款好用的軟件介紹給了鄰居,她驚訝的說:哎呀,竟然有這麼一款好軟件,我從沒聽過,你給我把XX刪掉,我以後就用你推薦的這個!而這個XX,也是這類產品中的老大哥。這個小弟級別產品,卻因為實在好用,搶佔了老大哥的用戶。
我不是在黑某款產品,而是在想:為什麼這麼好的一款產品,沒有宣傳到普通人都知道?因此,營銷,一定要接地氣!至少讓大家都知道有這款產品的存在!要把宣傳做到用戶的眼皮子底下!
由此,有了我的淺知拙見,歡迎拍磚。
營銷走不出IT圈
在互聯網公司,在某款產品問世或功能更新的時候,他們總是偏愛找各大網站IT頻道、垂直媒體、新銳科技媒體。同款產品一天發佈好幾篇文章,一篇文章發佈幾十家媒體,整體就屬於砸錢,鋪稿的狀態,並要求布出來的每篇稿件都必須帶有產品名稱。
這樣的文章帶著永遠丟不掉的烙印「軟文、廣告」。看到標題,就知道是軟文了,這樣的文章誰有興趣看?
這是IT公司的通病,多年來都是如此傳播,已然成為固定的操作方式。
其實這也沒有什麼問題。但大佬你們是否有發現,因為你們發稿的媒體都選擇與IT相關的平台,那就意味著你們的營銷永久都沒有離開過IT圈!難道你只希望自己的產品使用人群都是IT圈的人嗎?
記得曾經和某產品經理聊天某款產品,驚訝的發現,該款產品使用者多為IT圈的人,但實際上,這款產品是誰都可以使用的某款手機瀏覽器。
這說明了什麼?一是傳播得好,IT圈內的人都愛用這款產品,二反向證明產品傳播得不夠好,懂行的圈內人都愛用的產品,說明本身確實很棒,但沒有傳播到大眾層面,沒讓普通人瞭解產品。
有誰敢說一款瀏覽器,生來只為讓IT圈內人使用!哪款產品的誕生,不是為了得到大量的用戶使用並實現最終的盈利?
受眾聚集地要重視
現在的用戶比較懶,用手機看新聞的人越來越多,目前有兩家門戶手機網首頁會顯示每篇文章的評論數。
仔細看,會發現這樣一個現狀:社會新聞及時政新聞的評論人數最多,評論數量上萬的新聞再平常不過。然而,科技頻道的新聞,評論數量上千就已經很不錯了!有些文章即使被編輯放在科技頻道首頁,也可能引發十多個評論,甚至有些科技新聞出現無人參與評論的尷尬局面。
這就引發了一個思考:都是放在首頁的文章,為何參與熱議的懸殊如此之大?
答案簡單:人們只對兩種新聞感興趣:一是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二是可以看熱鬧的新聞!
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無非是:社會新聞、與政治沾邊的新聞,它能引發其喜怒哀樂,觸動用戶利益思考的文章。這樣的新聞看的人多,參與熱議的人更是少不了。不管高興或不高興,也得評論上幾句。這不僅僅是參與感,而是看到這樣的新聞,可以聯想到自己。
舉個例子,你就能感受到其威力:社會新聞:小孩扶老人反賴被撞;與政治沾邊的新聞:某某貪官貪污XX萬。這兩類新聞參與評論的人何止百萬?!
再說看熱鬧,中國人自古以來愛看熱鬧的本事你懂的!看熱鬧的新聞就多了,娛樂新聞就是典型的一種,可能有部分人是因為確實是偶像,所以關注,可有些卻是為了看看花邊新聞湊個熱鬧。正是因為這兩類人,某個明星拍個爛片還能收穫不少片酬呢。
可能有人會說:我不需要這樣的用戶群體來使用我的產品!
我只想反問一句:你確定嗎?你做產品的初衷就是為了讓它高不可攀嗎?當年高不可攀的某款商務手機,現在不也是淪為街機?不也是為了中國人在慢慢改變?要知道,用戶數量大、實現盈利才是你最終的目的!
接地氣才能贏
所謂接地氣,就是讓普通人都能看到你的傳播,而不僅僅是IT圈的人。
在我未踏進IT圈的時候,我從未看過科技、IT、信息化、通訊頻道的文章。我相信我並不是個例。很多圈外人與我當初一樣,毫無興趣!連各大網站首頁展示的IT頻道文章都懶得掃一眼。除非真有需求要買某款手機,才會看看編輯推薦的文章。
如此可見,放在IT頻道的文章,真正有幾個用戶能看得到?
只有傳播接地氣,混進受眾聚集之地,向社會新聞、政治新聞、娛樂新聞進發!衝進人群多地方,拿著喇叭,吼上幾嗓子,效果要比IT頻道傳播好得多。
接地氣的傳播,並非是要經過傳播立即刺激用戶買某款手機或者下載某款軟件使用,但至少也能讓更多的人知道你這款產品的存在,擴大知名度!這樣的傳播模式,用在新產品上市,用戶基數小產品上效果尤為明顯。
當然,要想與社會新聞、時政新聞沾邊,這就得在於人謀——策劃!
比如昨天一則社會新聞《小偷抄寫手機通訊錄上千號碼還失主》,網絡上非常火,評論人數特別多,這覺得不是水軍干的事兒。可能是由於我的職業病,看到標題,還以為是某款通訊錄軟件策劃出來的產品植入新聞,點開看卻是一則純新聞。
與政治沾邊的新聞,可以是借政府部門、某條政策的光環去下文章。傍大款傳播思路不用我多說,懂得營銷的人都明白其好處。
在此就不必多說,只有三個小建議:一是多看相關部門的政府網站,看看最新政策,沾上光也能出彩;二是反映一定要迅速,時政新聞時效性非常強,一定要有時政新聞的敏感度。三是尋得官員的評價,讓平媒記者去採訪相關政府部門領導,並詢問對你這產品的評價,領導總得有個反饋,那一句話就夠你去傳播了!
再說說看熱鬧的娛樂新聞,娛樂圈別的不多,多的就是各種謠言。只要不中傷明星,讓娛樂圈的爆料大號去爆個料,給你半天的傳播時間就夠使了。其實還有女性頻道,各種女性生活中發生的一些新聞,比如「我X生活不幸福 家庭XX」,看這類文章的人也很多,想個辦法策劃一個感情故事,植入產品信息,在潛移默化中產品就得到了認可。
一個新聞網站,多個子頻道,必然有它不同的受眾群體。以上列舉的不過是觀眾最多的頻道,其他頻道也是可以考慮進行傳播的。
還有,傳播一定要多方結合,傳統媒體及新媒體的傳播並不是獨立的,兩者結合效果才是最好,才能更大範圍的達到傳播效果。
結語:走到群眾中去,獲得群眾的支持,用大家關心的新聞去營銷,讓大家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產品,才能在創造知名度的同時,贏得產品的口碑,達到產品誕生的最終目的。
圈外的人
2013年11月26日
炒股的目標是什麽?寫給散戶小白的ABC系列(一) 作者:廬陵書生 讓我們研究一個基本的哲學問題:炒股的目標是什麽? 第一個人回答:賺大錢。如果滿分是100分,我覺得這個答案可以打40分。 甲用10萬賺到了100萬(收益率是900%),乙用1000萬賺到了100萬(收益率是10%)。誰是大牛?當然是甲。而在現實中,大家往往只羨慕誰賺得最多,卻從不關心此人的收益率到底是多少。殊不知在歲月的長河中,經過無數次的戰役,收益率高的人可以把本錢多的人甩出去N條街。這就是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原因。到了戰爭的第23年(1927~1949),當初兵力只有對手1%的共產黨已經增長到了壓倒性的優勢。 第二個人回答:取得較高的收益率。這個回答可以打50分。 甲和乙比賽炒股。又是研究K線,又是分析報表,又是看新聞聯播,一通忙乎下來,甲賺了70%,乙賺了50%。甲贏了,覺得很高興,一看同一時期的大盤:漲了120%。那你折騰半天是折騰啥呢?累了個半死,還不如買個指數基金放著,把時間留給詩和遠方呢。 第三個人回答:取得跑贏大盤的超額收益率。這個回答可以打70分(終於及格了)。 甲和乙都取得了150%的收益率,都跑贏了大盤。但是甲是買可轉債賺了150%,乙是靠融資,靠買分級基金的B級賺的150%。誰牛逼?當然是甲。因為一旦市場意外下跌:(1)甲的跌幅肯定小於乙的跌幅,(2)甲最壞也可以按債券面值獲得償付,而乙跌起來深不見底,(3)甲不會被強制平倉、觸發份額折算,還有機會東山再起,而乙早就被強行平倉、破產出局了。 為什麽香港最有錢的房地產商是那個杠桿最低的李嘉誠?因為4倍杠桿的王嘉誠死於第2次熊市,3倍杠桿的趙嘉誠死於第5次熊市,2倍杠桿的張嘉誠死於第6次熊市。 不要以為贏一次就可以遮百醜。不是每次闖紅燈都會被汽車撞死,但是如果一個人因為走了一次捷徑沒出事就沾沾自喜,繼續每天闖紅燈,他早晚會被汽車撞死。 假設你買A股和港股兩個市場,每4年經歷一次意外的下跌,那麽你在30年中會經歷15次殘酷的洗禮。即使你每次有7成的把握逃過一劫,只有30%的概率會虧光本錢,只需經歷到第6次(也就是第12年),你的破產概率已經高達99.9%(計算公式:1-0.3的6次方)。無論你之前賺了多少錢,做的多麽成功,最終都回到一個相同的結果:0。 除了杠桿這個因素,撤退是否及時也是一個關鍵因素。猶太人有句古訓:不要貪最後一塊錢。李嘉誠2012年之前就開始去庫存獲取現金流,也就是整整三年以前。股票的流動性雖然比房地產要好一些,但是也不要戀戰到最後一刻再撤退。 在過去10年當中,全球主要股市至少有14次非常安全的至少可以賺1倍以上的大機會(參見下表),平均每年有1.4次。 ![]() 即使你每個機會只放三成倉位,10年下來你也賺了差不多40倍。20年就是1600倍。30年就是64000倍。當你知道了這一點,何苦非要在一棵樹上吊死,在泡沫之巔火中取栗?拿著賣面粉的錢,操著賣白粉的心? 炒股的目標是什麽?我心中的滿分回答是:在(投資組合的層面)的超低風險下,取得跑贏大盤的超額收益率。 裘國根說,股市中的成功者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具有樸素的數學思維。每個人只要把自己炒股的流水清單一曬,當初決策時的風險/收益是否劃算就暴露無遺。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專業投資者足以據此預測出,30年以後,誰是恒星,誰是流星;誰是巴菲特,誰是雷曼兄弟;誰是李嘉誠,誰是無名氏。這與眼前這一次的投資結果無關。人的一生要面臨無數次的投資決策,方法和過程是否正確,遠比一城一地的得失重要得多。毛主席總結得非常英明。 在漫長的人生中,你選擇的概率才決定了你的命運。 來源:港股那點事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未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
“和頤酒店女生遇襲”事件發生後,幾份致歉聲明遭來更多惡評。遇襲者彎彎本人直接表示“太失望”。
這些致歉信犯了什麽致命錯誤?
人們遇事第一反應都是卸責和免責嗎?
為何網民習慣性敵視為官、為商、為醫、為民航、為城管的“權勢者”?
觀看視頻:《有話則短》:致歉信的寫法
但凡遭遇公共傷害事件,無論商家、官家,我們見到的第一份聲明通常是面目莊嚴的,冷冰冰的。你有冷冰冰,我有冰風暴。對冷冰冰照例的社會反應,是必然的大規模的反潑回來的冰風暴。
然後第二份、第三份“聲明”,開始出現“真相”和“溫情”。
為什麽“溫情”一定要延遲出現呢?
遭遇傷害的通常是個人。面對具體的人,我們為什麽不可以直接拿出將心比心的體貼,推己及人的同情,概括承受自己的責任呢?
因為,我們缺少謙卑。
Netflix曾在2011年為其將DVD租借價格提高60%而作出道歉,但面臨批評。《紐約時報》的大衛?波格評價:Netflix的道歉就像是說:“抱歉,我並不感到抱歉”,而並不是承認自己的過錯。
電話竊聽醜聞後,魯伯特?默多克向英國公眾鄭重道歉,也接受了英國議會委員會的質詢,詳細解釋這起竊聽醜聞,並把它稱為“人生中最卑微的一天。”許多人認為,這位澳大利亞大亨終於展現了人性的一面。
很多的社會事件在網絡延燒以致群情洶洶,背後的心理基礎其實就是大眾對於“人心驕傲”的普遍敵視。官二代、富二代、明星、富豪、官員、網紅的被敵視,都是源自他們可能出現的“人心驕傲”、妄自尊大。
箴言所謂“惡人來,藐視隨來;羞恥到,辱罵同到。”
箴言說:“愚昧人張嘴啟爭端,開口招鞭打。愚昧人的口自取敗壞,他的嘴是他生命的陷阱。”
很多公共事件的激烈化,都是源自“愚昧人的口”,以及不謙卑的心。
謙卑,才是掙臉。自甘下風、自處下位,給對方以上風、以上位,以尊重。老話兒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君子,那是用謙卑自己牧養出來的。
2015年12月18日,英國最後一座深層礦井關閉之際,籠罩在凱靈利礦區的是一種依依不舍的傷懷氣氛。礦工們升井之後,未及洗去臉上的煤黑,身上穿著工作服,頭上戴著安全帽,就開始在井口合影留念。不少礦工從井下挑選了一塊原煤,要把煤塊像保存寶貝一樣收藏起來。他們眼含淚水,互相擁抱,說著一些告別的話。多少年的礦工生涯,對他們來說不僅是一份工作,還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寄托。礦井的永久性關閉,使他們的生活面臨斷崖式改變,仿佛整個精神世界的大門也對他們關閉了。
凱靈利煤礦有450名礦工,井下特殊的生態環境,使他們以命相托,生死與共,結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誼。失去了采礦的情誼紐帶,他們或將各奔東西,再也沒有了一塊兒喝酒的機會。他們情緒悲觀,還有一個不容回避的客觀原因,是擔心失業之後會淪落至走投無路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有的礦工仍不失幽默,他們把自己比喻成最後的恐龍。還有的礦工以詩意的語言宣稱,世界上最後一盞礦燈行將熄滅。
我也曾是一名礦工,在媒體上看到上述這些信息,我感同身受,與英國的礦工兄弟頗有惺惺相惜之感。在想象里,我仿佛來到了凱靈利煤礦,正以一個中國老礦工的名義,安慰那些英國的礦工,並勸他們看遠些,想開些,以順應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尊重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進程。
通過閱讀礦工的兒子勞倫斯寫的煤礦生活小說,我認識了英國的礦工。通過閱讀左拉的長篇小說《萌芽》,我了解了法國的礦工。文學的功能就是這樣,它跨越國界,超越種族,讓全世界的讀者都可以比較集中、詳細、生動地讀到某種職業從業者的生存狀態、性格特點,以及他們的內心世界。“一聲窯哥們兒,雙淚落君前。”我得到的閱讀體會是,全世界的礦工都好像是一家人,只要在幽深的礦井里摸爬過,就可以彼此認同,開懷暢飲。
我的一些寫礦工生活的小說,也被翻譯成了英、法、德等國文字,並在外國出版了單行本。我不知道那些國家的礦工讀到過我所寫的中國礦工生活的小說沒有,不知道他們對中國的礦工有多少了解。但不管如何,我都願意對全世界的礦工,特別是對英國的礦工,就礦井關閉問題談一點我的看法。
人所共知,全世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是由英國率先發起的。工業革命的動力來自蒸汽。而蒸汽是從哪里來的呢?毫無疑問,蒸汽是通過燃煤生發、聚集起來的。沒有礦工哪有煤,沒有煤哪有蒸汽,沒有蒸汽哪有動力呢!所以正確的順序應該是,礦工挖出了煤,燒煤把水變成蒸汽,蒸汽推動各種機械運轉,以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才實現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身在地層深處勞作的礦工,雖然默默無聞,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功臣。關於煤炭在強國中的重要作用,曾經學過采礦專業的魯迅先生有過這樣精辟的論述:“石炭者,與國家經濟消長有密切之關系,而足以決盛衰生死之大問題者也。蓋以汽生力之世界,無不以石炭為原動力者,失之則能令機械悉死,鐵艦不神。雖曰將以電生力矣,然石炭亦能握一方霸權,操一國之生死,則吾所敢斷言也,故若英若美,均假僵死植物之靈,以橫絕一時。”魯迅在《中國地質略論》里寫這番話時,英國仍處在國力強大的鼎盛時期,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經濟還在英國占有主導地位。那時英國有三千多座煤礦,年產量將近三億噸,采礦從業人員超過120萬,是全世界第一產煤大國。
隨著後來以電器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天然氣、石油、核能、風能等替代能源日益在英國更多地使用,英國的煤炭產量才逐漸減少。特別是到了1952年,由於燃煤造成的空氣重度汙染,倫敦發生了駭人聽聞的持續五天的毒霧事件,造成大批倫敦居民呼吸困難,逾四千人在事件中喪生。此次生態災難,使英國痛定思痛,決心進一步減少對煤炭的使用。現在英國不僅關閉了最後一座深層礦井,還計劃到2025年,關閉所有燃煤電廠。到那時,英國會徹底告別持續了三百余年的煤炭經濟時代,進入後煤炭經濟時代。
我想對英國的礦工兄弟們說的是,對煤礦的感情可以理解,失業後所面臨的困境也值得同情。但感情不能代替理智,行業觀念阻擋不住世界發展的大勢,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隨著全球性能源結構的調整,當前整個世界正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在此轉變過程中,被稱為“碳排放大鱷”的煤炭,必將成為眾矢之的,被迫漸次放低身段,而後無奈轉身,直至最終退出歷史舞臺。說實在話,我們人類對地球的索取太過貪婪,長時期對億萬年前生成的化石能源的開采,已經把地球掏得千瘡百孔,使地球原本完整的肌體遭到極大破壞。地球的確該休養生息了,我們必須以感恩之心,珍惜和善待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地球的存在決定著我們的存在,地球的美好決定著人類家園的美好,讓我們放下鎬頭,張開雙臂擁抱地球吧!
英國的礦工兄弟也許不知道,我們中國的數百萬礦工兄弟也遇到了經濟轉型升級、能源結構調整、煤炭產能過剩和煤炭消費讓位於環境保護的問題。我這篇短文既是寫給英國的礦工兄弟,更是寫給國內的眾多礦工兄弟的。因兼著中國煤礦作家協會的一個職務,我對全國煤炭行業的現實狀況格外關註。近年來,我不斷聽到的都是一些不好的消息:哪哪的煤礦停產了;哪哪的礦井關閉了;哪哪的礦工已連續數月領不到工資;哪哪的大批礦工即將告別煤礦,轉崗另謀生路,等等。每每聽到這些讓人心情沈重的消息,我連想哭的心都有。毋庸置疑,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煤礦工人為全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同時也付出了很大犧牲。近三十多年來,中國的經濟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並超越英、法、日、德,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能源構成的角度講,將近百分之七十的能源是來自煤炭。如果離開煤炭這根巨大、強有力的支柱,中國經濟的天頂就無以支撐。當然,煤礦工人也分享了發展的成果,生活質量大大提高。然而,由於綠色發展等新的理念成為時代的共識,由於去產能成為煤炭行業的必由之路,煤礦的經濟效益和礦工的薪酬必定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我有不少朋友和一些親戚在煤礦工作,他們無不為前景感到擔憂。
其實在上個世紀末的兩三年,全國煤礦就普遍遭遇到了一場困難,以致有的礦工家庭連日常生活都難以為繼。當時我還在《中國煤炭報》社當記者,曾寫過一篇《目睹貧困現狀》的長篇通訊,深入、細致地記述了陜西蒲白礦區幾個礦工家庭的艱難處境。與此同時,煤炭行業上上下下一片哀嘆之聲,說煤炭工業成了夕陽工業。為了正面回應這個問題,我又寫了一篇記者述評,題目是《煤炭工業是夕陽工業嗎?》,刊登在《中國煤炭報》的頭版頭條位置。述評文章借助煤炭工業部門一些資深專家的判斷,證明在未來幾十年內,煤炭在中國的能源構成比例中仍將占有主導地位,說煤炭工業是夕陽工業為時尚早。果然,全國煤礦很快就迎來了連續十年的黃金期。十年內,礦山熱火朝天,產量大幅攀升。礦工腰包鼓鼓,歡天喜地。然而也正是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不少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不加節制地趁機擴張,才落得如今被過剩產能的包袱壓得喘不過氣、金子跌成黃銅價的被動局面。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時至今日,從感情上我仍不願認同煤炭工業是夕陽工業的說法,因為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仍離不開煤炭。試想一下,如果現在斷然掐斷了煤炭供應,大地的繁榮將立刻雕敝,人民的溫暖將變為寒冷,祖國的光明將為之暗淡。可是,從理性上我們又不得不承認的是,煤炭的消耗量的確是呈現出逐年遞減的趨勢,全世界是這樣,中國也是這樣。在萬眾創新的倡導下,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今天,中國又出現了自造、自用、自售新興能源的苗頭,或許真的有那麽一天,如同國人很少再用柴火煮飯一樣也再不用燒煤了。如果那樣的話,中國的礦工將徹底告別沈重的、見不到陽光甚至危險的勞動,誰能說不是一件幸事呢。
話題再回到英國的煤礦,英國最後一座深層礦井的關閉,對我國的煤礦的確是一個警示和借鑒。在此也祝福英國的礦工兄弟,願他們以礦工特有的不屈和開拓精神,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創業是馬拉松,甚至是一場誇父追日的馬拉松。每一步都讓我們離太陽更近一步。
本文由真格基金(ID: zhenfund)授權i黑馬發布。
2016 年的聖誕節,我過得格外熱鬧,俞敏洪、王強等很多好朋友打電話問我:聖誕節在哪?怎麽過的?和誰過的?我說和家人在一起,一口氣看了三部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神奇動物在哪里》、《血戰鋼鋸嶺》。都說這個冬天有點冷,而我卻時常感到很溫暖。
據說,2016 年是投資界的“寒冬”。我們最近看到一組數據:雖然 2016 年新增創業項目數量減少了,但其實基金的募資額和 2015 年保持了持平。對真格基金來說, 2016 年正是真格投資最火熱的一年,投資了 150 多個項目。不僅項目質量高,估值也回歸到更合理的水平,更加接近商業本質。真格基金不懼“寒冬”,別人貪婪的時候我們貪婪,別人恐懼的時候我們更貪婪!
雖然經歷了“寒冬”的洗禮,青年人的創業潮卻成為了中國社會的更強音。創業者在社會上獲得的認可和接受度早已進入暖春。去年,真格基金與零點咨詢合作發布了“千名中國創業者調查”,調查顯示創業後社會支持度明顯提升,朋友數量大幅增長。接受調查的創業者甚至認為個人魅力和異性緣都飆升了,搞得我都想再次創業了!在我和俞敏洪、王強創業的年代,異性緣怎麽就沒有得到提升呢?!
我認為,這背後展現的是社會價值觀的變革,一種全新的奮鬥價值觀在生根發芽——通過個人奮鬥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從而實現個人價值的追求。調查中,超過一半的創業者表示是在為實現理想和財富夢想在創業。青年人創業或是加入創業公司,逐漸成為了常態,已經不再是職業選擇的特例。
2016 年,有兩個創業現象似乎是完全相反的趨勢:一是創業更加平民化,同時更趨向高精尖。
什麽意思?“網紅”現象和直播平臺的火爆,內核是平民創業、草根創業。普通人不需要通過權威機構發布內容,就可以獲得巨大的社會影響力並且進行商業變現——這也是我對 “網紅” 的定義。
羅振宇在羅輯思維跨年演講中提到,網紅現在已經多到我們認不全的程度,並列舉了好幾個例子,比如微博粉絲 2800 萬的“回憶專用小馬甲”,發一條微博報價 6 萬;淘寶一天銷售額就有 1000 萬的網紅“delicious大金”;有位叫“ PDD 嬌妹”的男人,簽約費 5 年 3 個億……我沒有聽說過他們,但是他們早已成為中國創業浪潮中洶湧的洪流。
2016 年真格基金投資了大量的自媒體,比如 Papi醬、英國報姐、混子曰、胡辛束、二更、知識分子等。這也對整個創業生態產生了積極的作用。我認為,創業者都應該像網紅和自媒體一樣,具有運用互聯網進行營銷、與用戶直接進行對話的超強能力。
第二個趨勢是創業更加高精尖。2016 年我看到大量大公司的頂級科學家、大學教授、博士生創立公司,他們都是高黑科技領域的探路者、領頭羊。真格基金投資了很多這樣背景的團隊,比如耶魯大學教授創立的 LED 項目 Saphlux、斯坦福教授和博士創立的杉數科技、北航王田苗教授的實驗室孵化的 Remebot。
一直以來,真格基金都遵循“投人”的投資理念,這讓真格得以在高黑科技某些領域“早耕耘,早收獲”。比如在投資依圖科技的時候,人工智能的風口還未到來。在杭州 G20 峰會上,依圖科技參與了重要的安保工作,承擔了國家級的人臉識別和大數據項目,這無論是在商業上還是戰略上都有重大意義。
創業更加平民化,更加高精尖,看似完全相反的趨勢,實際上是創業創新文化的平鋪延展以及深耕細作,表明創業創新的勢頭在不斷攻城略地,為中國經濟帶來新的活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然而,在燎原之火中能百煉成鋼遠非易事。創業的過程是個馬拉松長跑加拳擊運動,就看創業者能不能夠帶著對艱難險阻的預期,一路面對競爭對手的伏擊以及資金、管理等多方面的挑戰,堅定地奔向終點。
展望 2017,我想給準備創業和已經在創業路上的人幾條實實在在的建議:
一、專註。真格基金碰到不少創業者自認為有精力同時做兩三個項目,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但創業就像談戀愛、結婚,專註是必要條件,也是底線。
二、股權。團隊比模式更重要,而優秀的團隊必須要有合理的股權激勵作為回報。如果一個創始人自己控股 90%,不願意與創業團隊分享果實,讓他們缺乏歸屬感。我們會勸這類型的創業者重新思考公司的股權架構。
三、品德。人生的路很長,一個創業者可以成功五年、十年、十五年,但是品格和品德才是最終使你一生輝煌的,或是曾經失敗但能再次輝煌的東西。一個優秀的創業者最重要的品質就是正直。
創業是馬拉松,甚至是一場誇父追日的馬拉松。雖然你可能永遠都追不到太陽,但是每邁出一步,承受辛苦和灼熱,都讓你離太陽更近一步。我相信,當創業者實現夢想的那一刻,他自己的光芒就能融化嚴寒,刺破霧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