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的目標是什麽?寫給散戶小白的ABC系列(一) 作者:廬陵書生 讓我們研究一個基本的哲學問題:炒股的目標是什麽? 第一個人回答:賺大錢。如果滿分是100分,我覺得這個答案可以打40分。 甲用10萬賺到了100萬(收益率是900%),乙用1000萬賺到了100萬(收益率是10%)。誰是大牛?當然是甲。而在現實中,大家往往只羨慕誰賺得最多,卻從不關心此人的收益率到底是多少。殊不知在歲月的長河中,經過無數次的戰役,收益率高的人可以把本錢多的人甩出去N條街。這就是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原因。到了戰爭的第23年(1927~1949),當初兵力只有對手1%的共產黨已經增長到了壓倒性的優勢。 第二個人回答:取得較高的收益率。這個回答可以打50分。 甲和乙比賽炒股。又是研究K線,又是分析報表,又是看新聞聯播,一通忙乎下來,甲賺了70%,乙賺了50%。甲贏了,覺得很高興,一看同一時期的大盤:漲了120%。那你折騰半天是折騰啥呢?累了個半死,還不如買個指數基金放著,把時間留給詩和遠方呢。 第三個人回答:取得跑贏大盤的超額收益率。這個回答可以打70分(終於及格了)。 甲和乙都取得了150%的收益率,都跑贏了大盤。但是甲是買可轉債賺了150%,乙是靠融資,靠買分級基金的B級賺的150%。誰牛逼?當然是甲。因為一旦市場意外下跌:(1)甲的跌幅肯定小於乙的跌幅,(2)甲最壞也可以按債券面值獲得償付,而乙跌起來深不見底,(3)甲不會被強制平倉、觸發份額折算,還有機會東山再起,而乙早就被強行平倉、破產出局了。 為什麽香港最有錢的房地產商是那個杠桿最低的李嘉誠?因為4倍杠桿的王嘉誠死於第2次熊市,3倍杠桿的趙嘉誠死於第5次熊市,2倍杠桿的張嘉誠死於第6次熊市。 不要以為贏一次就可以遮百醜。不是每次闖紅燈都會被汽車撞死,但是如果一個人因為走了一次捷徑沒出事就沾沾自喜,繼續每天闖紅燈,他早晚會被汽車撞死。 假設你買A股和港股兩個市場,每4年經歷一次意外的下跌,那麽你在30年中會經歷15次殘酷的洗禮。即使你每次有7成的把握逃過一劫,只有30%的概率會虧光本錢,只需經歷到第6次(也就是第12年),你的破產概率已經高達99.9%(計算公式:1-0.3的6次方)。無論你之前賺了多少錢,做的多麽成功,最終都回到一個相同的結果:0。 除了杠桿這個因素,撤退是否及時也是一個關鍵因素。猶太人有句古訓:不要貪最後一塊錢。李嘉誠2012年之前就開始去庫存獲取現金流,也就是整整三年以前。股票的流動性雖然比房地產要好一些,但是也不要戀戰到最後一刻再撤退。 在過去10年當中,全球主要股市至少有14次非常安全的至少可以賺1倍以上的大機會(參見下表),平均每年有1.4次。 即使你每個機會只放三成倉位,10年下來你也賺了差不多40倍。20年就是1600倍。30年就是64000倍。當你知道了這一點,何苦非要在一棵樹上吊死,在泡沫之巔火中取栗?拿著賣面粉的錢,操著賣白粉的心? 炒股的目標是什麽?我心中的滿分回答是:在(投資組合的層面)的超低風險下,取得跑贏大盤的超額收益率。 裘國根說,股市中的成功者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具有樸素的數學思維。每個人只要把自己炒股的流水清單一曬,當初決策時的風險/收益是否劃算就暴露無遺。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專業投資者足以據此預測出,30年以後,誰是恒星,誰是流星;誰是巴菲特,誰是雷曼兄弟;誰是李嘉誠,誰是無名氏。這與眼前這一次的投資結果無關。人的一生要面臨無數次的投資決策,方法和過程是否正確,遠比一城一地的得失重要得多。毛主席總結得非常英明。 在漫長的人生中,你選擇的概率才決定了你的命運。 來源:港股那點事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未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