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5-17 08:33 編輯 顛覆了很多人交易體系的文章:從哲學角度審視交易策略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作者:許哲 本文摘自上海謙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CEO許哲先生在由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美國盈透證券和七禾網共同舉辦的外盤投資沙龍中的演講,內容略有刪減。特此註明! 關於期權我們講一個小故事,泰勒斯他是古希臘第一個哲學家,被稱為“哲學之父”,也是人類有歷史記載以來第一個期權交易者,期權交易並不是現代人多高深的一個金融衍生品發明,事實上在古希臘就有了。 泰勒斯他出生在一個希臘商邦,那個地方是非常重商主義的,他們都不太喜歡哲學家,大家喜歡做生意的人,當初很流行一個觀點,有能力的人經商賺錢,沒本事的人去研究哲學,這個話很惡毒了,實戰派交易員看不大起經濟學金融教授,差不多意思,褲兜里有錢了,看不起哲學家。他們到處在說泰勒斯這個年輕人,別人都他說聰明,他聰明就比我有錢,你看我比他有錢,證明我比他聰明。 說了很久之後,泰勒斯不太高興了,他一開始笑笑算了,聽了太多之後他決定給你們展示一下哲學家如果要賺錢的話會怎麽樣。於是他做了一筆交易,他購買了來年所有橄欖油壓榨機的使用權,大家註意,他沒有購買未來那一年所有的橄欖油壓榨機,如果他買的是明年所有的橄欖油壓榨機,這就是一筆期貨交易,未來的貨物是一筆期貨交易。他買的是來年所有橄欖油壓榨機的使用權,這就是一筆期權交易,成本會低很多,如果你購買的是明年所有橄欖油壓榨機,你要準備一大筆資金。 而且如果明年橄欖油不豐收,你就要處理這麽多的機器,這其實是一個很重的資產,但是他買的只是來年的使用權,它是一筆期權交易,如果來年橄欖油不豐收,這個權利他是可以放棄的,所以這是一筆非常輕的資產。因為泰勒斯有一些天文學的知識,他預測到明年橄欖大概是豐收的,果然豐收了,所有的人都求著把橄欖油壓榨機的使用權給他,泰勒斯一舉就成為全希臘最富有的人,於是他就跑過去研究哲學了。他只留下一個傳說——就是如果哲學家要掙錢,就沒商人什麽事了。 所以說期權的性質很重要,有限的風險,無限的收益可能,加上信息的一些投機優勢,你事實上做的是一筆絕佳的投機,這要比期貨投資高明很多。因為期權的最大損失在一開始就被固定下來了,所以你不用擔心價格的來回抽動,只要你確實有一定勝率的話,這就符合《孫子兵法》說的“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所以你不會有爆倉、割倉這樣的事情,你的投入一開始就固定下來了,所以你是立於不敗之地的。 股市剛出來的時候大家知道,如果你買股票價格下跌可能會虧損,後來融資融券出來了,意味著股票上漲你也可能虧損。上周50ETF期權出來了,股票價格不動也可能虧錢,反正散戶虧錢是逃不掉的,上漲你要虧,下跌你要虧,不動也可能會虧,因為期權有個時間價值。除了做多跟做空之外,其實還有兩種交易方法,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因為作為期貨的交易者比較熟悉的就是做多和做空。如果你同時買入看漲期權、看跌期權,價格不動你就虧錢了,價格不動也會虧指的就是這個意思,你兩筆期權都扔掉,如果價格大漲的話,看漲期權就可以行權,如果價格跌了,看跌期權就可以行權。 它意味著我們可能不了解價格到底是上漲還是下跌,我們只要判定美國農業大豐收了,價格會有大的波動,只要動了我就掙錢。因為你同時買了看漲和看跌期權,你的交易對手事實上同時賣出了看漲和看跌期權,一般意義上你的交易對手就是期權做市商,因為期權是做市商制度。它的交易跟你就是相反的,價格一旦不怎麽動他就掙錢了,因為你輸了就是他掙了,價值如果動的厲害他就虧錢了。所以有了期權之後就有了四種交易:做多交易、做空交易、做多波動率交易、做空波動率交易。如果你們嫌自己做期權交易麻煩,有現成的波動率期貨合約,它的實現原理事實上就是期權。 國內大家比較關心的是黃金,我知道黃金做的人多,特別是江浙一帶,這個合約叫黃金波動率交易。什麽意思呢?黃金大漲的時候這玩意(圖4)就大漲,黃金大跌的時候這玩意還是大漲,黃金橫盤不動的時候這個東西跌了,事實上就是做多波動率交易的意思。黃金趨勢突破類的策略大家知道,就是賭它往一個地方動,你可以通過做空黃金波動和期貨來進行對沖,如果你是做逢低做多、逢高做空那種區間振蕩類策略的話,你可以配合做多黃金波動率期貨來進行對沖。 ![]() (圖4) 盈透證券是全世界期權交易費用最低,芝商所是流動性最好的平臺。對國內交易者比較友好的是芝商所現在推了一個新的黃金合約,黃金以前是以盎司計的,盎司是金衡盎司,金衡盎司相當於38.25。你做國內跟國外的套利也好、對沖互保也好,你要進行盎司跟千克之間的換算,因為國內是克,還要做蒲式耳跟千克跟噸之間的換算,很麻煩。CME最近推出了一個以千克作為單位的黃金占比,這對國內無論是套保,對沖,還是對套利者來說都是比較友好的,大家再也不用算了,它那個合約直接以千克計算的。 我講一下自己的交易經歷,我不是學金融出身的,學的是偏數學計算機,當初聽了一個很害人的故事,這個故事害了無數代人。 這個人叫愛德華•索普,他很有名,他當初是一個數學家,但是他從10歲開始就沈迷於賭博,但是他很聰明,最後獲得數學的正教授,非常了不起,但是他做了正教授之後也沒有好好研究數學,他還在研究賭博,他就研究各種各樣的賭博遊戲當中可能存在的勝算,發現大部分的賭博遊戲的勝率大概在48%到49%之間。 為什麽呢?因為如果賭博的勝率超過50%,按照大數定律就是賭場了,賭場肯定不會讓你贏錢的,賭場肯定讓你輸錢的。如果你的勝率太低的話,低到45%以下這個遊戲就玩不下去了,所以好的賭場遊戲一定是勝率控制在48%到49%之間,我要讓你老覺得有希望,但時間越長你永遠會輸。 最後他分析了幾乎所有世界上存在的賭場的問題,受另外一位數學家的影響。“蒙特卡羅”這個詞現在在金融界很出名,意味著所有的方法全都試一遍,它原來是一個賭場的名字。之前有一位數學家在蒙特卡羅統計了所有輪盤出現數字的概率,最後他發現整個蒙特卡羅有8個輪盤數字出現的概率並不均等,這是很不正常的,因為那個時候的輪盤主要還是手工木匠做的,木匠手工沒有保證非常精確。他在整個蒙特卡羅發現有8個輪盤的概率分布是有問題的,他就雇了8個人在這個有問題的輪盤上持續下註,一夜之間就賺了100多萬美金,那時候100多萬美金可能相當於現在10億美金左右,最後他就被蒙特卡羅驅逐了。 索普對這件事情特別感興趣,他就開始研究現代賭場的問題。現代賭場的俄羅斯轉盤已經精確到數字工業化了,但他發現在規則上面有個問題,他最後發現有一個叫21點的遊戲事實上有一個高勝率的賭法,也就是說我們記牌的話,我們可以在一定的時間會發現勝率可以提高到將近56%,他就可以戰勝賭場了。 他發現了這個方法之後,他把整個算法跟思想寫成了數學論文,數學論文叫《21點必勝法》,你們想象一篇數學論文標題竟然是《21點必勝法》,然後還提交美國數學家協會。但整個算法出來之後它還有一個致命的漏洞,盡管我們有超過50%的勝率,但我們仍然沒有保證自己笑傲賭場,為什麽?如果你運氣差,你連輸的話,你沒有等到大數定律發揮作用,你的賭資就耗盡了,怎麽辦?比如說我現在手上有100萬美金,我每次下註20萬美金,我的勝率是56%,但我運氣不好連續5次錯了怎麽辦? 事實上還沒有等到大數定律發揮作用,就賠光了,我就下賭桌了,你就沒有辦法繼續下註了,這和期貨的道理是一樣的。盡管我們有個交易系統勝率在60%有很高了,但如果你連挫的話,可能就爆倉了,可能沒到爆倉你自己心態就受不了了。事實上它沒有辦法解決即使在高勝率的情況下,我也沒有解決賭資的分配問題,除非你擁有無限的賭本,你每次下註的數量都一樣多,10天幾千幾萬次,等於大數定律發揮作用你能掙錢,但事實上沒有人擁有無限的賭,所以它這個問題就遇到了瓶頸。 遇到了瓶頸怎麽辦?找大神啊,數學界的大神你們學理工科的人應該都認識——香農,那個時候是神一般的存在,我們學計算機的人對他很佩服。索普拿著《21點必勝法》的數學論文找到香農說,怎麽解決這個賭資分配問題。香農作為數學界的泰鬥,看到了如此荒誕的年輕數學家拿著《21點必勝法》的數學論文之後,思考了半天然後把門關起來,他們一起花了1個月的時間研究賭博問題。 香農大概花了幾個禮拜的時間也沒有解決這個賭資分配的問題,後來非常意外的是香農管理的一個實驗室叫“貝爾實驗室”,里面有一位非常年輕的實驗研究員,名字叫凱利,他也在研究一個不太正經的問題,如果我們有內幕消息知道今天大聯盟賭球的內幕,但是內幕準確率有限,我們怎麽樣買體育彩票可以發財,數學家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凱利他研究出來了一個辦法。 他最後總結,如果我們在一個賭局里面知道賭勝和賭輸的賠率是B,並且我們知道我們的勝率是P,Q是我們的敗率,就是E減P,那我們每次應該下的賭本應該是F,它是一個比例,按照凱利公式在數學上可以嚴格證明你的資金將永遠不可能耗盡,並且你資本的增長速度永遠是最快的。 我曾經用蒙特卡羅列辦法去試驗過這個凱利公式,最後使用了市面上所有公開的資金分配辦法,在實踐到第1000次之後,凱利公式的下註方法或者說資金分配方法,均將幾倍於其他任何的下註方法,並且凱利公式本身可以決定你的資金永遠不會耗盡,這在數學上是可以嚴格證明的,你們有興趣,我就證明給你們看,前提是大家會不會微分。索普和香農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非常高興,沒有告訴凱利。 香農畢竟是數學泰鬥,不太好親自參加,索普就關在家里訓練自己快速地心算凱利公式,這個公式其實也挺簡單,他訓練了一個禮拜之後,他發現自己心算凱利公式非常快,到晚上就去拉斯維加斯了。當夜贏了幾百萬美元,第二天他再試又贏了幾百萬美元,第三天他換個賭場再試又贏了幾百萬美元,他發現這個遊戲結束了,所以他寫了書叫《戰勝莊家》,當年成為北美最暢銷的一本書。這本書詳細介紹了如何利用漏洞可以把賭場里面的資金搬回家,這本書非常非常暢銷,以至於後來他被黑社會盯上了,因為賭場有黑道背景,被人下毒、暗殺的事件太多了,他覺得沒必要。 後來他寫了這本書,宣布自己在數學上破解了賭場之後,他就在想有哪個地方的賭場是可以讓我一直玩下去呢,華爾街,然後他就去了華爾街。到華爾街之後他又開始研究華爾街的漏洞,最後他發現可轉債套利是一個高勝率的做法,下註還是用凱利公式,他就組建了一個對沖資金,專做凱利公式化的可轉債套利,當年他的對沖資金業績就成為華爾街最好的,他之後又寫了本書叫《戰勝市場》,這本書當年又成為北美最暢銷的一本書。 他在數學上破解了賭場,又在數學上破解了金融,他覺得這事差不多了,他就又回去研究數學了。我曾經一度以為,一個正預期的系統,就是高勝率加上凱利公式有無窮無盡的利潤,當年我也試過。但這其實背後有個重大問題。 跟大家一樣,在剛接觸投機的時候我接觸了很多神一般的系統,什麽波浪理論、加恩、威廉姆斯等,因為我對它比較好奇,重新自己學了一下混沌數學,得出的結論是混沌交易系統跟混沌數學沒有一毛錢關系,神一般的技術分析有很多。我自己系統認真地學習了一下哲學,我發現有一個概念大家一定要有就是可證偽性,我剛才看一個很著名的東西叫“卡爾薩根車庫里的龍”,這個是在哲學史上很著名的一個例子。 卡爾•薩根宣布,現在我家的車庫里面有一條會噴火的飛龍,你信不信?我肯定不信,我們就說那打開車庫大門給我們瞧瞧,我還沒看見過龍,好想看一看。非常遺憾,這條龍是隱性的,就算打開大門你也看不到,然後他又補充說,事實上這條龍只有我看得到。這個故事大家已經很熟悉了,你不是說它會噴火嗎?不好意思,噴火是冷的,所以你讓它噴火的話,你還是感受不到,雖然如此我這條龍真的存在,隱身的。我往車庫里面噴漆,這條龍都現身了,對嗎?他說,不好意思,非常抱歉,我這條龍是不沾油漆的,所以你還是看不見它,他還補充了一句,不過相信我,它真的存在。大家做投機的應該很熟悉。 最狠的是羅素,他把這種不可證偽的理論用一個比喻批判得淋漓盡致,他說如果我說在火星跟地球軌道飛著一只瓷質茶壺,它不是銅,它不是硒,它是瓷的,因為茶壺的體積實在太小,最強大的望遠鏡也觀察不到它,所以沒有人可以否認我的主張,沒有人能夠否認我。它太小了,看不見,你不能說它不存在,對吧?你要讓我證明它的存在,不好意思,沒辦法,你要否認我也是沒有辦法的。這跟市場上那些神理論是一樣的,它沒有辦法證明它的有效性,你說它錯我也沒辦法證明,這些理論通通稱為“不可證偽的理論”。我的觀點就是不可證偽的理論全都是耍流氓,沒有任何意義,雖然它看上去很厲害,這跟拉爾•薩根的龍其實是一個意思。 市面上有很多這樣的東西,暗含黃金12宮的變化,走勢是天人合一的外在表現,信的人很多,天地大道循環往複的表現,然後就扯一堆古籍出來。不巧的是我研究過古籍,通常說法都是毫無道理,所以不可證明的理論全部都是耍流氓。在吃過很多暗虧之後,我有仔細去研究過他們這些理論的技術,基本上都是扯淡的,更不要說他從理論出來的那些具體的操作方法。 我後來就被他們激怒了,市場上有沒有可證偽的技術分析手段呢?有的,我學計算機的處理信息還是可以的,我就把所有可供統計的據有可證偽性的技術指標全部考慮在內,那個時候我瘋狂地搜索所有的技術分析指標,但凡看見的都把它摳下來。然後就用可證偽性去判別它,它這個東西是純粹說說的,還是真的可以證明是對是錯的,如果可以證明是對是錯的,我一個都不放過,都放到數據里面去。寫了很久很久時間的程序,然後把它所有的基礎指標方法全都進行了一個回測和驗證,我獲得了短暫的好成績。 把所有可供證偽的基礎分析體系全部進行數學規劃,數學規劃什麽意思呢?比如說我手上有若幹資源,要怎麽把它利用到最大化,其實沒學過數學就憑經驗自己操作,其實在運籌學上已經是有定論的,通過一系列運籌學的數學規劃公式,我可以把手上的資源達到效率的最大化,我就把所有可用的在歷史上表現至少超過50%的技術分析,前都進行了運籌學上的規劃,我得出了這麽一個系統。我能找到的還算靠譜的歷史價格我全把它進行了回測,你們也不用把它跟市面上的任何交易系統進行對比,因為如果回測的話沒有人可以比它做得好,就像利用凱利公式,沒有任何一個資金分配方案可以超過凱利公式一樣,運籌學里面的線性規劃是可以在數學上嚴格證明最好的一種資源分配方式。 對於這類資金我們有個術語叫“單調上漲”,它很單調,當初我用這個東西做出來的型就是這樣的。這個表格的變化主要在於它的上限一直在被突破,就是把市面上所有的可證偽的技術指標進行信息規劃。按照資金的規模,我沒有使用凱利公司這個系統,為什麽?因為我回測的時候使用凱利公式的話,資金後來突破了軟件能夠承受的上限。之後實盤運行這個交易系統的時候,雖然還是賺錢了,但出現了歷史上不可能存在的大幅度回撤。這個是該系統不應該出現的情況。我反複反思了這個系統到底出了什麽問題?我用了哪些前提假設? 我在想我利用了一些什麽假設,我只假設了一件事情,就是技術指標是有用的,這是我唯一的假設,既然在這個假設之後所有的步驟都沒有出錯,我開始動搖了它最初的信念。我利用了一個神經元網絡的算法,這個算法在理論上可以逼近任意一個函數,什麽意思? 如果某一樣東西是由變量ABCD引起的話,那ABCD的關系怎麽存在,我不需要知道實際的方法,我只要把它扔到算法里面去,我就可以獲得函數。如果結果R是ABCDE任何一個因素引起的,那它的關系,以前科學家做實驗是這樣的,比如說牛頓力學的實驗,我給它一個兩牛頓的力,然後摩擦系數是多少,它能跑多遠,大家來猜這個力跟速度跟質量之間的關系。每個人猜的方法都不一樣,你猜出來的函數大家再去做實驗,再去驗證,當初做科學實驗和科學研究都是這樣,現在不一樣了,你把實驗數據扔進去,網絡自己就可以出來,我就在想技術分析不會徹底沒道理吧,然後就把所有的技術分析數據全都給它,讓它跟未來的價格去神經元網絡里面把關系給我逮出來,也進行了大量艱苦卓越的編程工作。 結果令人非常震驚,過去的價格對未來沒有任何一絲影響,這個話對於做技術分析的人來說,對當初的我來說是振聾發聵的,你用過去的價格去猜測未來的價格,是所有技術指標的前提下,無論這個技術指標是可證的或是不可證的,它所有的前提、假設、認證幾乎是不言自明的意思,就是告訴你過去的價格對未來沒有指導意義。但是通過神經元網絡的遍歷篩選,我得出的結論是它沒有關系,我的世界觀就崩塌了。 我就在想一個問題,是技術指標的神奇組合還沒有找到呢,還是歷史經驗歸納本身就天生不足,因為所有的技術指標都是歷史經驗歸納。我把我的假設再一層一層往下推,到底是技術指標本身有問題呢,還是歷史經驗歸納不正確,這就不是數學上的問題,我還是去學習了一段時間的哲學。 演繹法與歸納法的區別,先簡單地介紹一下,每個人都會死,這是一個真命題,蘇格拉底是人,我們能推出蘇格拉底必然會死,這是什麽?這是演繹法。通過事實跟事實獲得事實,這是演繹法。什麽叫歸納法呢?盒子里面一共有6個雞蛋,前5個雞蛋都臭掉了,那剩下那個雞蛋也是臭的,這就是歸納法。所有的技術分析利用過去的價格去猜測未來的價格,都是前5個雞蛋是臭的,我猜測後面一個雞蛋是臭的,都是屬於歷史歸納法。 我們過去看到的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我們歸納出來的結論是什麽?天鵝就應該是白色的,它暗含了一個什麽道理呢?未來我們見到的天鵝也必然是白色的,這一點大家不要嘲笑,因為在發現澳大利亞之前,歐洲人普遍認為天鵝就應該是白色的,黑天鵝什麽意思?現在形容極端事件,過去黑天鵝就是嘲笑人的意思,說黑天鵝就是不存在的東西。英語單詞里面黑天鵝之前的含義就是壓根不存在的東西,一直到澳大利亞發現真的有黑顏色的天鵝,全歐洲人的三觀都被刷新了。說明了什麽問題呢?演繹法從真命題出發,歸納法從歷史現象出發,它們是根本對立的兩種思維方式。 再舉一個例子,大家知道感恩節吃火雞,感恩節前的每一天我們都在早上9點鐘餵養火雞,火雞感到很幸福,因為有人願意一直養它,知道感恩節的那一天,所有的歷史經驗都化為烏有,它被宰了,跟所有的歷史經驗都不一樣。愛德華•約翰•史密斯曾經號稱平安船長,他的年薪過百萬,那時候年薪過百萬是不得了的事情。有些乘客他不看航班,他就看是不是這個船長,是這個船長我就坐,不是這個船長我就不坐,因為這個船長曾經非常厲害,軍艦和軍艦相撞之後他開著被撞的軍艦安全回去了,大家知道其實他就是的泰坦尼克號的船長。 按照歷史經驗,火雞每天都有人投餵一直到感恩節那一天,船長直到他死那一天,所有的歷史經驗都完蛋了。歸納法依賴於歷史現象的集合,但沒有人能保證未來的現象在過去現象的集合中,這很深刻,大家體會一下,唯一沒有例外的事情就是永遠有例外,例外之所以是例外,就是因為它沒出現過,否則它就不叫例外了。 最後一句話深深地打敗了我,自從上一個系統崩潰之後,我的三觀徹底崩塌之後,大衛•休謨的這句話讓我三觀再次崩塌了,這次的崩塌更加底層,上一次是在數學層面,這一次是在哲學跟世界觀層面。大衛•休謨說:“運用歸納法的正當性永遠不可能從理性上被證明。”這句話是很可怕的,所有歷史經驗歸納法的正當性永遠是不理性的,你們聽到的任何從經驗上歸納出來的道理,它聽上去再有道理都是不理性的。 請註意,所有的技術分析都是源於歸納法,既然所有歷史經驗歸納法在理性上永遠不可能被證明,而技術分析又是起源於歸納法,意味著所有的技術分析在理性上都是不理性的,任何一種技術分析都是理性。這是康德的話——“因果率不來自於經驗”,康德因為這句話成為“現代哲學之父”,非常有道理的。因為從康德之前的哲學都比較含糊,康德之後是真正認識了哲學,憑借的就是這一句石破天驚的斷言——“因果率不來自於經驗”,這是違背所有人的常識。 是概率論本身不靠譜嗎?概率論很靠譜。問題在於過去的頻率不代表未來的概率,頻率跟概率這兩個概念非常容易混淆,盡管我在大學里有接觸過嚴格的數學訓練,知道頻率跟概念不是一件事情,但當學習了神一般的技術分析之後,我仍然不自覺地混淆了頻率與概率。概率在未來是可靠的,比如一個骰子它有6個面,如果它沒灌鉛的話,它出現任何一個數字的概率是1/6,但如果有一樣東西它數字出現的平均分布是1/6的話,並不能意味著它未來也是1/6。因為骰子任何一個數1/6是它的物理結構決定的,這是概率,而後者是我的經驗歸納,它是過去的頻率,頻率跟概念一字之差害死多少人。 卡爾•波普爾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哲學家,但因為他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在教課書上一直是被批評的。他比大衛•休謨還要狠一點,他說歸納法既不能給人們以未來的必然性知識,也不能給人們以未來的或然性知識。什麽意思?我們歸納天鵝必然是白色的,但未來可能會出現黑天鵝,這是必然性知識。 什麽是或然性知識呢?如果我看到了天鵝當中有80%的天鵝是白顏色的,那我能不能斷然未來我看到的天鵝當中也有80%是的白天鵝呢,不可能,就叫或然性知識。卡爾•波普爾斷言,歸納法既不能給人們以未來的必然性知識,也不能給人們以未來的或然性知識,卡爾•波普爾也是不出名的,他有個徒弟很出名——喬治•索羅斯。 羅素說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問題就是蠢人總是很自信,聰明人總是充滿著疑慮,在我很自信的時候是很不喜歡這句話。後來明白到歸納法既不能給人們必然性的知識,也不能給人們或然性的知識之後,你不得不承認人類對世界的認識非常有限。我曾經一度在哲學上現在我還是個懷疑論知,差點陷入到不可知論的深淵中,一旦人的精神信仰在向不可知論靠近的時候,離抑郁癥就不遠了。 這個紅線(圖5)是希臘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這個黃線就是Focebook的用戶數量,這兩個數據是沒有任何關系的,對不對?但是它呈現了高相關性,如果按照技術分析,想知道希臘國債的收益率嗎?關註Focebook,我如果不跟你說這個是Focebook,我就跟你說是某個神奇的跟八卦有關的一個東西,我隨便編,你會覺得神指標、神指標。這是美國房地產的指數,這個(圖6)是在AVA兒童出生的數量,也是沒有關系的,對不對? 但它們的觀點同時出現,我跟你說這個黃色的其實是神指標,下次叫這個名字的小朋友再上升的話,大家趕緊做多房地產有沒有道理,這個就荒唐了。這是紐約發現兇殺案的數量,這個(圖7)是某一座山的形狀,它們有沒有關系?沒有關系,但是它們呈現高相關性,所以英國的相關性和歷史是兩碼事情。這個概念大家當心,當初我是差點在不可知論的邊沿掉下去,大家聽我演講完之後就不會掉入不可知論了。 ![]() (圖5) ![]() (圖6) ![]() (圖7) 那時候我就在想,原來的策略是完全沒道理的,因為它就是把相關性當做了因果,把頻率當做了概率,盡管利用了大量的數學手法和計算機編程,它只是一種高科技迷信,本質上跟電腦算命並沒有區別。電腦剛出來的時候商場里面有算命機,取代算命先生,電腦算命還是有道理的,我把頻率當做概率,把經驗當做因果,盡管我動用了大量高科技的手段,但它只是一種高科技迷信,它背後沒有任何道理。既然做壞了,所以我想要精準的因果,我就去思考匯率的本質是什麽,我發現一個事實,WTO零關稅之後匯率成為實際意義上的關稅,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 比如說以前人民幣跟美元1:8,出口1美金的東西能賺8塊錢,現在1:6,出口1美元的東西只能賺6塊錢了,事實上關稅就提高了,因為我能賺的錢變少了,事實上匯率就是一種關稅,盡管他說現在沒關稅,但匯率就是關稅。過去財長每年都要進行關稅協定,這從春秋戰國開始就是這樣,現在沒關稅了,意味著什麽?但它還是不能瞎走,所以匯率意味著真正的關稅協定,匯率必須保持利益之間的平衡,匯率是真正意義上的關稅,而關稅必須保持聯動,所以匯率也必須保持聯動。請問我這是一個經驗概括還是客觀事實?它是客觀事實,它是演繹法,而不是歸納法。 於是我從歷史數據中找出匯率失衡的極限忍受範圍,這個是演繹法還是歸納法?這個是歸納法。我動用了可以利用的所有資產類資源,公司里面任何一個CPU我都沒有放過它,頂著無數的壓力,我把所有員工的計算機全都裝上了我自己寫的軟件,沒日沒夜地跑,以至於他們卡的什麽都開不了。我把所有能夠動用的CPU全都買回來了,那時候看到CPU眼睛就放光,因為那個計算量實在太大了,最後動用了一些妥協的算法,我們得到了這麽一個策略。 現在得到漂亮的歷史回測,已經不會像年輕的時候那樣心動了,掌握教訓了,這(圖8)個策略最後是這樣。我們可以看到它有明顯的回測,盡管策略里面沒有包含任何宏觀方面的信息,但它忠實反映出了歷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 ![]() (圖8) 這個系統沒有問題,它每年200%的收益是有把握的。但它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如果你一開始就在這里,所以我利用了一部分演繹法就得出了一個半穩定的系統,我開始意識到只要還沒有根本剔除掉任何經驗歸納法,就永遠沒有辦法獲得真實的穩定。因為經驗歸納法是不可靠的,我在一個非常可靠的基礎上摻雜了一點經驗歸納法,我的系統就會變得不穩定,是時候下定決心剔除掉任何經驗歸納法。 統計學策略沒有人能夠做過他們,這是一家很出名的公司叫LTCM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這個公司的數學家、金融學家、計算機科學家比我們牛逼很多,他們是哈佛大學的羅伯森•默頓教授和斯科爾斯教授,這兩個教授在金融學界牛逼到什麽地步呢?他們是Black-Scholes公式的提出者,Black-Scholes公式是我們計量金融學的牛頓定律,也就是說羅伯森•默頓和斯科爾斯還有叫Black的人,這三個人可以稱為“金融學的牛頓”,他們是祖師爺,他們的地位不是一個出名教授,他們的地位是創始者。 然後LTCM還嫌不夠牛逼,他們最後又聘請了一個人叫莫林斯,他是美聯儲副主席,沒有比這個對沖基金更牛了,就像把牛頓請來跟你設計飛機,然後航空局局長給你當董事局局長。按照LTCM的模型,像東亞金融危機這樣的事情,每100億年都不會爆發一次。它不是百年不遇,它是一百億年不遇,後來的事情我們知道了,東南亞金融危機還是爆發了,俄羅斯國債違約,國債都違約了。 2014年4月16號,不知道有沒有人做黃金,永遠不會忘記那個日子,黃金價格的波動達到6個標準差,標準差是個統計學概念,不是太直觀,什麽意思呢?按照統計學意味著在5億天的波動中,只有1天才會出現這樣的極端情況,它在統計學的概率是0.000000001973%,大概139萬年才會出現一次。考慮到每周只有5個交易日的話,它大概需要202萬年才會出現一次,但是它還是出現了。我們總能有幸遇見百年不遇的洪水,盡管各位年紀不大,百年不遇可以等到好多次,因為基於正態分布或者任何概率分布會涉及到一個策略,全部是經驗歸納法的範疇,運用歸納法的正當性永遠不可能在理性上被證明,這句話很深刻很深刻很深刻。 波普爾的斷言只不過是大衛•休謨斷言的一個補充而已,最根本的道理就在這里,運用歸納法的正當性在理性上永遠是站不住腳的。為什麽說那本書害人呢?因為後來索普自己也遭遇了黑天鵝,所以害了無數人,學數學的、學計算機的加入套利大軍、金融投機大軍,最後都完蛋了。我曾經非常絕望,那時候陷入了幾乎不可知論的範疇,從懷疑到不可知論當中還是有一條鴻溝的,懷疑論者對現在的這些理論都持非常大的懷疑態度,其實大衛•休謨有一點偏激,他認為這個世界根本沒有辦法被認識,如果這個世界根本沒有辦法被認識,我們瞎折騰什麽。 那是不是經驗歸納法的天然局限性意味著我們一無是處,無事可做呢?不是,上蒼沒有拋棄我,還是給了我一線生機。我後來接觸到了一些利用合約定義為出發點的套利策略,比如期現套利策略,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比如現在期貨升水3%,意味著期貨的價格比現貨高3%,我們持有現貨並且做空期貨的話,等到交割的那一天我們就可以賺取3%的無風險利潤。這個策略是歸納法還是演繹法?它是嚴格的演繹法,它有沒有任何一絲的經驗,只要期貨合約能夠交割,它就沒有利用任何一絲的經驗。 我從這個非常流行的策略當中汲取了靈感,可以通過合約自己原來本身的定義去構建策略,它不需要任何一絲的經驗,那一發不可收拾,我開始研究幾乎所有的金融衍生品合約,發現其中的套利機會非常多,因為商業機密的關系我不多多介紹。我們現在通過衍生品合約定義出發的套利策略年化收益可以在20%左右,它沒有風險可言,因為它只要這個合約被執行就能獲利,它沒有用任何一絲的經驗法在里面。 那是不是意味著如果我們不用任何一絲的經驗歸納法,就能獲取這樣非常低的無風險收益呢?不是的,我結合最近外匯市場上最大的事件——瑞郎事件,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不利用歸納法,利用嚴格的演繹法進行獲得暴利的投機。 我先簡單介紹一下蒙代爾不可能三角理論,什麽意思呢?一個經濟體,貨幣政策的自主性、資本的自由流動跟匯率的穩定,三者不能兼得,它必須要犧牲一樣才能獲取另外兩樣。什麽叫貨幣政策的自主性,意味著這個經濟體內它的央行是可以隨便決定我要放貨幣了,我要收回這個流動性了,這對一個國家的主權來說是很重要的。資本的自由流動是什麽,外國人可以隨便進來投資或者撤資,匯率的穩定就是這個匯率不怎麽會動的。 三者為什麽不可兼得?如果我們資本要自由流動,匯率要穩定,比如香港資本是可以自由流動的,也可以進行撤出的,港幣兌美元匯率基本上是固定的,也是非常穩定,因為如果有一筆很大的資金流入香港,而美元跟港幣的貨幣又是穩定的話,意味著什麽?意味著有一筆資金進入香港的話,港幣的供應總量就上升了,如果外資要從香港撤出去,我們港幣的總供應量就減少了。也就是說如果你既是要求資本流動,又要匯率穩定的話,那你就要喪失個國家的貨幣自主權,事實上就是聯系匯率策略。 如果我們國家放水跟不放水,央行要有自主權,我們又要資本自由流動的話會怎麽樣?比如英國央行對英鎊的總供應量是有自主權的,而英國又允許資本自由流動,如果英鎊放水了,資本流出,怎麽辦?英鎊只能跌價,因為英鎊變多了,資本又流出了,英鎊就只能跌價了,這個是主流國家選用的方式,叫“匯率浮動機制”。你們可以看到我們又要貨幣的自主性,允許資本自由流動的話,匯率必然是浮動的,如果我們又要匯率穩定,央行放水不放水又要自己能夠決定,那就只能犧牲最後一點,你要放棄資本只有流動,這就是中國現在的資本管制模式。 如果要換美元的話,一年一個人5萬美金,這是典型的資本管制,因為我們要穩定匯率,中國是出口大國,掌握貨幣政策的絕對自主,意味著我們要損失資本的自由流進流出。我們現在知道了貨幣政策的自主性,資本的自由流入流出跟匯率的穩定,三者是只能最多獲兩者,必須犧牲一者的,請問“蒙代爾不可能三角”是一個經驗歸納還是一個事實?還是一個演繹?是演繹事實。 2014年3月20號,瑞士銀行公布了利率決議,然後還宣布將維持歐元兌瑞朗下限1.2不變,什麽意思?一個瑞士法郎永遠兌1.2個歐元,瑞士央行擔保,一旦跌到1.2以下,瑞士央行將進入市場公開操作,把它買到1.2以上,這對於全世界的投機套利者來說太爽了,因為到1.2以下央行把它買上去,一旦跌到1.2以下,投機者應該買入,因為央行會幫我們把價格推上去。這件事情運行到6月19號的時候,央行再次出來強調我們要維持歐元對瑞朗1.2匯率不變,並且表示準備好無限量購入外匯。 一國央行表示無限量買,這個是很罕見的,中央銀行畢竟是一個政府機構,這種做法是比較少的,全世界的投機套利者開心壞了,9月18號大家已經套了大半年了,宣布維持1.2匯率下限,並稱匯率下限仍是適宜的政策工具。12月11號周四選擇維持歐元對瑞朗利率下限在1.2不變,並且重申了央行通過匯市幹預保證匯率限制的承諾,央行還稱如果有必要將采取進一步措施,它都準備好無限量購買外匯了。 我當初不知道,後來發現央行的創造力也是很強的,宣布實施負利率,什麽是負利率?就是你今天存100塊錢去銀行,明天按利息就變成99了,全世界第一家負利率的,我想瑞士銀行為了保證這1.2負利率都肯做,然後它又重申準備好無限量購買外匯,全世界的投機者開心壞了,哪有這樣的莊家。一直到2015年1月5號,瑞士央行還準備無限量的資金,大家知道死守1.2等同於聯系匯率,它是固定匯率。 代價是什麽呢?發達資本國家流入流出不可能全面管制,它不是我們國家,它是資本主義國家,資本流動必須保證,而且獨立主權國家的貨幣政策不能拱手讓人,這等於聯系匯率不可能實施,但1.2又意味著是一種聯系匯率。這個是瑞士央行放棄承諾死守1.2時候的價格走勢。那天我以為是交易行情軟件壞掉了,這要說到盈透了,盈透在整件事情當中虧了1.2億美元,股價反而上漲了,為什麽呢?因為其他的競爭對手都完蛋了,這就是選擇一家有實力的交易商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這次事件之後,所有的投機者全都爆倉了,但是這件事情是意料不到的還是可以推論的。瑞士銀行行長說,央行必須出其不意。你們能想象嗎,這是一國央行行長說出來的話。我們剛剛也討論過,不可能三角是演繹性質還是歸納性質?它是嚴格演繹的,它是嚴格演繹而非歸納,所有的證偽都是演繹不是歸納。 而我們知道一個資本國家不可能資本管制,它的貨幣自主權又不能拱手讓人,它又實施了事實意義上的聯系匯率,所以這件事情必定崩塌,三角崩塌哪一邊呢?肯定是崩塌匯率這一邊,1.2肯定守不住,所以這件事情是可預測還是不可預測?我這個預測是給予我的經驗還是基於事實本身? 投資者:但還是有這麽多人去爆倉。 許哲:因為學過哲學的人畢竟不多,擺脫經驗主義,回歸事物本質,這就是我獲得的升華。2015年3月19號,瑞士央行重申:瑞士法郎估值過高,並承諾有必要對匯市進行幹預,這次沒人信他了。演繹法不僅可以擺脫經驗歸納法的局限,它還是分析問題的無上利器與確定性的保障,大家能理解這句話嗎?它跟所有的經驗歸納法都好像說得通那些東西是完全不一樣的,它是可以獲得100%確定的事實。留大家一個思考題,中國的匯率管制能持續嗎? 投資者:不能持續。 許哲:演繹法昭示的必然事件一定會發生,它可能會遲到,但絕對不會不到,因為它是一個必然性的事情。演繹法雖然能夠對未來必然性作出保障,比如我知道瑞士央行1.2肯定守不住,時間怎麽確定?我不知道,大家肯定想我跟瑞士銀行一樣無賴,不知道有什麽意義呢,沒關系的。利用期權的買方優勢,我們可以用極有限的成本去做,比如央行那件事情怎麽辦?我們應該買入非常虛值的瑞士法郎的看漲期權,每個月都投一點點,因為它是虛值的,並且沒有人相信瑞士央行會打破自己的承諾,我每次實驗的成本將會非常低,只有幾美分,我們每個人都買入直到這件事情發生,大家明白嗎?期權買方的優勢就在於你的成本將會非常低——“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就是這個道理。 一次收益有上百倍的回報,意味著我們有上百次的機會,這個是在期貨市場不可想象的,期貨市場你容易錯個三五次,可能止損萎縮一點可以容忍你錯80次。如果在一個由演繹法昭示的必然事件中,我們利用期權的賣方優勢可以是上百次,所以時間點不知道我並不擔心,因為我知道它必然發生,所以我每次都試就對了,我一定不會錯過的。有這樣思想上的升華之後,我徹底拋棄了經驗主義,拋棄了經驗主義意味著你毀滅到了演繹的必然性這里,那我們就拋棄了膽戰心驚,因為它是必然的事情,我不再擔心了,而且因為我是期權多頭,我也不擔心爆倉,每天都能睡得著覺。 與必然為伍,站在確定性這一邊,我們只需要對一次,期權只需要對一次就可以了。不要幻想百年不遇的洪水不會到來,我們已經見證了很多次: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俄羅斯國債宣布違約,2001年“9•11”恐怖襲擊,2007年次貸危機,2011年歐債危機,2015年瑞朗風暴,每次“黑天鵝”大到不可能的事情每三到五年就會有一次,大家不要幻想我的系統在正常的時候很穩定,除非遇到“黑天鵝”,否則不會出問題的。不好意思 “黑天鵝”每三到五年必然來一次,百年不遇,千年不遇,百萬年不遇,大概每十年都會有一次,不要想我的系統平時表現沒問題,有穩定不穩定嗎,對不對?不可能。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沒有事情是可以確定的。這句話很深刻,這句話像在說俏皮話,沒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確定的。“黑天鵝”才是必然,是家常便飯,不要讓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沖跨你的系統。 我們通過演繹法能夠知道下一次“黑天鵝”是什麽樣子的話,讓這次百年不遇的洪水給你發電,你們想象一下在一次大洪水爆發之前你建了個水電站,洪水“嘩”來了之後,你會獲得一次能量上的升華。當意外成為意料中時,我就不再試圖戰勝市場,不再擔心突如其來,柏拉圖這句話我很喜歡——“不知道自己的無知是雙倍的無知”。一個人只有知道人類的智慧是多有限,對這個世界是多無知,才能擺脫真正的厄運。 最後我用我最喜歡的經濟學家的話來結尾,這句話的意思是:經濟學要討論的一個最有趣的任務,經濟學根本的目的不是闡述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而是要告訴人們,他們覺得自己可以設計的經濟體系方面,他們有多無知。 這個非常深刻,因為這個話主要是反對蘇聯計劃經濟的時候說的,《致命的自負》這本書推薦大家去讀一下。它昭示了人類在經驗歸納法方面的天然缺陷,並且在現代經濟學主要針對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所有的那些假設推論運用了多少不可靠的東西,而我們整個社會的體系都建立在一個非常不可靠的純歸納領域的性質上,這個可能是當今人類社會最深刻的一個矛盾和最危險的事情。 他的思想如今我可以慢慢體會到了,人類一定要知道自己哪些東西是事實,哪些東西只是你的經驗而已,如此這樣你才能擺脫不確定性,在市場上賺睡得著的錢 。 (源自七禾網)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
2016年,本該加息4次的美聯儲不加了,本被認定“雷人大雨點小”的英國脫歐竟然成真了,本該背道而馳的股票、債券卻持續呈現齊漲格局,“資產荒”的現象從中國到全球比比皆宜,而從雷曼危機以來總計降息667次的全球央行仍在獨自死撐。面對這種全球市場的“詭異新常態”,我們是去是留?如何重新審視新常態下的投資邏輯?
在CFA協會舉辦的“2016中國投資峰會”期間,交銀國際宏觀研究部主管、首席策略師洪灝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很多極端事件都已經正常化(normalize),因此當前可能要以一個特別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例如,在過去14個月里,美股一直在選擇方向、沒有突破,而在近期突破前,美股連續20天上下波幅不超過0.5%,這是1927年來都沒有出現過的現象;此外,脫歐前後英鎊的極端波動更是史無前例。
洪灝曾任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並曾準確預測了2010年1月央行緊縮、2011年4月周期大規模輪動、2012年年底市場反彈、2013年的“錢荒”以及市場底部1984點、2014年中至2015年期間中國股市泡沫的開始和終點。
全球央行“買買買”,下場會否很難看?
眼下,全球央行似乎都成了資本市場的最大買家之一。盡管停止了QE,但美聯儲仍在不斷回夠到期的國債;除了購買國債之外,歐洲央行和英國央行更是找到了“新玩具——公司債;日本央行除了購債外,近期宣布將擴大ETF購買規模至6萬億日元,日本央行至少在超過200家日經225企業是前10大股東。眼下,資產價格被央行的購買行為顯著拉升。
各界對最為擔心的是,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不斷創下新低(美國觸及1.5%,歐日甚至跌入負區間),債市泡沫積聚, 未來通脹擡頭之時,收益率曲線會否極速擡升?
“當前央行持續購債,主要是希望維持資產負債表規模,不縮表。”洪灝表示,就通脹和長端收益率走勢而言,長期可能並不存在很大的上行壓力。
首先,科技創新發生在美國,同時美國的勞動參與率(labor participation)持續下降(7月跌至62.6%,創下了自1977年年底以來的最低水平),相比起說是更多人退出了勞動大軍,不如說美國正在用更少的勞動力來做同樣的工作。 “如果勞動生產率經歷一次‘第三次工業革命’式的飛躍,通脹就很難上升。AlphaGo就是一個極佳的例子,而這種趨勢在未來2-3年會更加明顯,並會出現質的飛躍。”
第二,從全球儲蓄來看,隨著中國加之其他新興市場不斷開放資本賬戶,其對於債券的需求會進一步上升。“央行暫時是為了維持資產負債表不收縮而購債,但未來幾年,不論央行購債與否,長端收益率下降的趨勢還是很明顯的。”
過度負重的央行還剩下什麽子彈?
從國際貨幣進組織(IMF)再到各大經濟學家,各界都認為全球央行已經“過度負重”(overburdened)。然而,在財政不作為的情況下,央行還剩下什麽子彈?
“下一步,如果經濟持續無法複蘇,央行貨幣政策並非不能做。例如財政貨幣化(monetization of financial deficit)。其實,近期日本10年國債收益率跌破負0.10%,這就等於政府借100元,只需要還90元,這無異於央行為政府提供資金。”洪灝表示。
再下一步可能就是所謂的“直升機撒錢”(helicopter money),盡管日本政府近期稱並未考慮使用該措施。
“直升機撒錢”與普通意義上的QE不同,具體來說,財政首先通過增加公共支出或者減稅實現擴張刺激經濟,然後央行則通過增加貨幣供應量來為這次擴張政策進行融資。簡言之,即財政部新發行的國債,由央行直接買走。
相比之下,QE則主要是指,央行在實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後,通過購買國債等中長期債券,增加基礎貨幣供給,向市場註入大量流動性資金的一種刺激經濟的政策。
盡管現在各國否認其合法性,但“直升機撒錢”早就出現過。 洪灝表示,“20世紀40年代早期,無論財政赤字規模多大,美聯儲都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將長期利率維持在22.5%的水平上。直到1951年,美聯儲和財政部才簽署協議,停止實施該政策;再看1929-1933年,美國出現大蕭條,歐洲各國也被拖下水,但日本是唯一一個沒經歷蕭條的國家,因為日本央行進行了財政貨幣化。”
展望未來,如果被逼無奈的央行重蹈覆轍,通脹預期可能會緩步回升,而在生產率提升、流動性充沛的假設之下,股市的上行邏輯仍然成立。
“股債齊漲”持續,究竟誰“漲錯”了?
自英國脫歐的靴子落地後,全球風險偏好出現回升——股市、商品市場反彈。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黃金、債券等一系列避險資產也同步上漲。這一邏輯一度讓市場摸不著頭腦,資產輪動之快,使得坊間戲稱資產已經將美林時鐘變成了美林電風扇。究竟是誰“漲錯了”?
洪灝稱,其實這一邏輯不難理解。“美國通脹仍然溫和,這一背景下,國債仍是一個好的配置;盡管高盛近期唱空美股,認為其估值過高,但其遠未走到泡沫破滅的階段,P/E相比2007年和2000年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此外,當前並不是所有股票都在漲,漲幅主要集中在高科技、生物制藥板塊等,而這些都是在未來幾年會改變人類社會生活方式的趨勢。”
就P/E水平來看,2000年前後納斯達克股指平均P/E達到72倍,當前僅21倍,標普500指數的P/E僅18倍。
總結而言,在低利率環境中,尚沒有通脹壓力,高收益債違約率低於預期,股票也並非特別貴,因此“股債齊漲”似乎也並不矛盾。
地產價格限制中國央行降息空間
視線轉回中國,盡管全球央行傾盡全力,但市場近期對中國央行進一步寬松的預期似乎跌入谷底。在全球降息潮的大背景下,中國央行究竟會按耐多久?
洪灝稱:“如果考慮種中國房價和商品價格,實際利率已經很低,房地產泡沫可能綁架了降息空間。當前,中國降息概率較小,但央行仍可能降準來對沖資本外流壓力。”
中國央行在8月5日發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指出, “中央銀行流動性供給方式出現變化,2015 年上半年主要通過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供給流動性,2016 年上半年則主要通過公開市場、中期借貸便利等貨幣政策操作供給流動性”。
A股底部正在擡升,未來增值取決於“新經濟”
至於去年經歷了巨震、正在逐步複蘇的中國股市,未來又應該如何布局?技術創新和供給側改革意味著什麽?即將開通的“深港通”能否形成長期利好?
洪灝認為,看似沒有規律的A股事實上並不乏規律。從1996年起,上證綜指基本每十年翻一番,1996年約500點,2005年約1000點,2014年約2000點,現在則處於3000點附近。其以每年7%的複合增長率上升,這一增速大致等於中國在許多個五年計劃里所設定的長期經濟增長目標。
這條以7%斜率上升的基線連接著上證1996年、2005年和2014年前後經歷的三個歷史性的底部。由此可見,“第一,中國股市底部在不斷擡升,如果在水平線上尋底,就是刻舟求劍,我們一定要承認經濟增長的趨勢;然而,由於股市對長期增長率非常敏感,如果對長期增長預期下降,底部可能也會下一個臺階。”洪灝稱。
此外,就中國轉型而言,上證和深證就是兩個典型的對比。“上證並沒有很好反應中國經濟有活力的部分,當估值回歸到長期均值時,再創造投資增值的可能性就比較小,未來增值空間就在新的、有增長潛力的、代表經濟發展的板塊。就深證而言,有業績的中小盤股增長形勢良。”洪灝稱,供給側改革所帶來的長期預期可能並不及“新經濟”那麽振奮,而較多“新經濟”板塊並沒有在統計數據中完全反應出來。
原創 2017-06-13 姚斌
個人微信公眾號:一只花蛤的價值投資
2017年6月12日
題記:只有思想偉大的企業,才會造就出偉大的企業文化,它們才是真正的偉大的公司。
何謂指數型組織?指數型組織是指在運用了高速發展的技術的新型組織方法的幫助下,讓影響力(或產出)相比同行發生不成比例的大幅增長的組織(至少10倍)。如果說美國奇點大學的薩利姆·伊斯梅爾在他的那本《指數型組織:打造獨角獸公司的11個屬性》中早已做出了歸納總結,那麽《重新定義公司:谷歌是如何運營的》則向我們展示了其實踐的一面。
事實上,谷歌的文化組織和運營模式已經被很多互聯網公司所采用,因此洞見谷歌,就等於重新審視與谷歌有相同基因的公司。這本書由谷歌執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和前高級副總裁喬納森·羅森伯格親自寫作。他們分享了十余年來谷歌的管理之道。與傳統產業相比,谷歌的管理確實顯得另類,甚至匪夷所思,然而正因為如此,谷歌才橫空出世:只有敢於與眾不同,才能締造原始混沌。
在一個指數型組織里,需要一批創意精英,否則大事難成。正是這樣的創意精英,不斷推動著組織走向成功。不過,創意精英並不難尋,真正難尋的是適合他們的氛圍和環境。只有在類似谷歌那樣的氛圍和環境中,創意精英才有可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快速並且感知消費者的需求,滿心喜悅地構造相應的產品和服務。以下,讓我們從企業文化的層面,審視谷歌究竟是如何做到這一點。
谷歌堪稱是打造優秀的企業文化的典範。谷歌喜歡公司類似於大學氣氛的濃厚環境。因此在谷歌有五花八門的娛樂設施:排球場、保齡球場、攀巖壁、幻燈片放映室、健身房、小型遊泳池以及高檔免費餐廳等等。這就是谷歌領導人努力打造出來的一派大學氣氛的濃厚環境,它可以讓員工感受到激情而自由的氛圍。
由於谷歌的商業模式要求產品經理通過涉足一些傳統概念中的管理工作來影響產品生命周期、制定產品營銷結構圖、為消費者說話,因此這些產品經理會與工程技術人員,比如化學家、生物學家、設計師以及公司其他負責產品設計研發的創意精英一同吃住、並肩工作。這是傳統產業線性組織很難做到的事。
在谷歌,辦公室雜亂竟然是一種“美德”。谷歌的辦公場所經常擁擠不堪,並且亂七八糟,但是谷歌卻能夠順其自然。因為他們認為,混亂往往是自我表達和創新的衍生品,所以可以算是一件好事。因此員工完全可以拋開這種顧慮,讓辦公室瀟灑的亂一回。在谷歌看來,計算能力才是創意精英最需要,其他則無關緊要。
在管理的詞典里,“河馬”指的是高薪人士的意見。但是在谷歌,員工會被告知,別聽“河馬”的話。谷歌歡迎提議,並且認為“提議不問出處”。即使是谷歌創始人之一謝爾蓋·布林的構想也經常被普通的員工所否決。谷歌非常強調“質疑”的文化。在一個河馬肆無忌憚的環境中,質疑權威正好是克星,它能夠消弭那些阻擋偉大事業的偏見與不公。
在谷歌,踐行著一種“7的法則”,也就是在管理者的桌子上堆放的直接報告數不能超過7份。谷歌領導人認為,實施“7的法則”會讓企業的組織結構趨於扁平,減少管理層的監督並賦予員工更多的自由。如果桌子上著堆放很多直接報告,比如說超出7份或者10來份,那麽管理層哪里還有閑工夫對員工的工作事事插手呢?
谷歌堅持按職能劃分部門,將企業分為工程、產品、財務以及銷售等部門,每個部門直接向首席執行官匯報。谷歌會把這種組織結構盡可能長期的延續下去,因為他們認為以業務或產品線為基礎的組織結構會造成“各成一家”的局勢,從而對人員和信息的自由流動流動形成遏制。那種“自掃門前雪”各自為政的情形,在谷歌根本不存在。
谷歌會在重組過程中遵循幾條原則:第一,留意不同團隊的不同傾向,比如工程人員希望複雜,市場人員喜歡增加管理層,那麽公司領導人就需要從中做出權衡。第二,把所有重組工作安排在一天內完成。聽起來好像是天方夜譚,但其中卻有意想不到的玄機。谷歌會容忍這樣的混亂,因為它只做出接近完美的設計,剩下的事讓其創意精英們去完成。
谷歌信奉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兩個比薩”的原則。“兩個比薩”原則規定,團隊人數不能多到兩個比薩還吃不飽。谷歌對此推崇至備,認為小團隊要比大團隊更有效率,他們不會花那麽多時間勾心鬥角。小團隊親如家人,大家可能會起口角,爭對錯甚至鬧分裂,但往往能在緊要關頭團結一致,進行突破性創新。
谷歌有一條至關重要的組織原則是,找出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就以此人為中心。一旦找出了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就應當賦予他們重任。把擔子交給最出色的員工手里。公司要相信他們會樂於承擔,達到極限時他們會如實告訴領導人。最好的管理體系都是以某個群體為中心建立的,這個群體不是超級明星,而更像是一個舞蹈團。
谷歌認為,在一家高品質的企業里,不能給惡棍留任何鉆空子的機會。谷歌大多數員工的行為都符合社會規範。區分明星與惡棍很重要。明星是出類拔萃的結果,惡棍則把私利置於集體利益之上。在谷歌,惡棍一經發現,就會被鏟除出去或者立即扼殺在萌芽狀態。而明星因為對企業的貢獻足以支撐其狂妄,就需要容忍,甚至悉心保護。
谷歌非常看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認為這是檢驗某種管理方式是否合理的試金石。最理想的企業文化是讓員工無論在家或辦公室都有許多有趣的事情去做。谷歌鼓勵員工享受假期,沒有強迫員工加班加點。它讓員工知道他們需要對自己的工作負全責,這樣他們就會全力以赴地確保完成工作,給他們足夠的自由和空間,讓他們自己做主。
不少企業“萬事都說不”,這對於創意精英而言猶如當頭一棒。谷歌則努力營造一種樂於說“好”。谷歌信奉美國學者邁克爾·霍根的“說‘好’理論”:“好”能夠幫你打開大門,“好”能夠促進事物的發展,“好”能夠帶來新的體驗,而新的體驗人能讓你獲得新的知識和智慧。在這個變化無常的時代,說“好”的態度可以伴隨你披荊斬棘。
快樂文化與創意文化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快樂無處不在。關鍵在於要盡量放寬限制,沒有什麽是神聖不可侵犯。谷歌信賴它的員工,因此在拓展活動中比如遠足,不考慮什麽團隊建設,讓員工好好玩就行。谷歌也不懼怕出紕漏而杞人憂天。谷歌相信,真正的快樂只有在自由放任的環境中才能綻放。這樣的快樂多多益善,員工越快樂就越能幹。
谷歌認識到,對現有企業文化做出改變於企業的成功更為關鍵,因為對於大部分創意精英而言,停滯不前流於形式的企業文化就是他們的大敵。谷歌曾將摩托羅拉收入麾下,對此它體驗更深,但谷歌不會對摩托羅拉的企業文化大肆抨擊,因為那是對員工的一種侮辱。有的企業很強調著裝問題,但是谷歌竟然會說“別光著身子就行”。
谷歌認為,開創事業,必須聘請那些跟你誌同道合、甘願與你作出同樣犧牲的人。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擁有堅信自己定會成功的激情,也要擁有為夢想而實幹的理性。這不僅需要你潛心投入、堅韌不拔,更重要的是要心無旁騖。以色列的軍官在迎戰時不會大喊“沖啊!”,而是說“跟我來”。任何有誌於做創意精英領導者的人,都需要擁有這樣的態度。
谷歌流傳最廣的口號是“不作惡”。這句簡短的口號如今已經徹底滲透到企業文化的方方面面。這句話真誠表達了谷歌員工感同身受的企業價值觀與目標。在做決策時,谷歌員工經常會以自己的道德指針作為衡量的標準。與此同時,谷歌認為每家企業都應“不作惡”,這句話就如同北極星一樣為管理方式、產品計劃以及辦公室政治指明了方向。
※※※※※※※
有人問巴菲特,在收購企業的時候,他看中的特質是什麽。巴菲特回答說他,需要的是一位不依靠他的領導者。如果一位領導者的斐然業績是出於想帶領企業走向成功,而不僅僅是想讓企業攀上伯克希爾·哈撒韋這棵大樹,那麽巴菲特就會投資。
最卓越的企業文化都會立足高遠,偉大的企業文化的力量會讓公司的每一位成員不斷進步,會讓整個企業變得更強更大。企業文化最根本的價值就在於,它會成為員工與企業行事的基礎,從而防止企業偏離正確的軌道。
指數型組織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有一個崇高而熱切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宏大變革目標”(MTP,Massive Transformative Purpose),這樣的目標就是“值得傳播的思想”,或者“為10億人帶來積極的影響”。谷歌的企業文化對此做出了很好的詮釋。
我認為,只有這樣的公司,才稱得上偉大公司。之所以偉大,並非僅僅體現在經營業績層面,而在於其思想“值得傳播”“帶來積極的影響”。只有思想偉大的企業,才會造就出偉大的企業文化。這樣的公司才是我們所要投資的,因為它們才是真正的偉大。
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活。但審視清楚的人生又還有什麽意思呢?
來源 | 42章經(ID:myfortytwo)
作者 |
同理心與邏輯
這兩天,很多人分享了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在他孩子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節選翻譯如下(Credit to 奶牛denny):
"通常到這里畢業典禮的演講嘉賓都會祝你們好運並送上祝福。我不會這樣做,接下來我會告訴你為什麽。”
“在未來的很多年中,時不時地,我祝福你被不公正地對待,因而你會知道公正的價值。我祝福你會遭受背叛,因為它會讓你感受到忠誠的重要性。”
“很抱歉,但我會祝福你時不時地感到孤獨,因而你不會把朋友當作理所當然。”
“我祝福你有時會有壞運氣,因而你會意識到概率和運氣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並且理解你的成功並不完全是你應得的,而其他人的失敗也並不完全是他們所應得的。”
“而當你失敗的時候,時不時地,我希望你的對手會因為你的失敗而幸災樂禍,這會讓你意識到有風度的競爭精神的重要性。”
“我祝福你會被忽視,因而你會意識到傾聽他人的重要性。”
“我祝福你遭受剛剛好的痛苦,能讓你學會同理心。”
“無論我是否祝福你這些,它們都會發生。而你是否從中獲益,取決於你是否能從你的不幸中參透它們想要傳遞給你的信息。”
他這個分享很有意思,主題叫 「I Wish You Bad Luck」,主要講的其實是同理心這件事——你要遭受過苦難,才能理解別人的苦難。
這當然是個真理。
除此之外,在他的分享中還提到了蘇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活」。
我一定得沿著這個寫寫看,因為你要知道,我的微信簽名很長時間以來都是「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Empathy.」
我非常愛這兩件事情,以至於我一直覺得同理心和邏輯這兩門課應該放進中國小學生的必修課里,而且只有這樣才能解決現在社會中的大多數問題。
柯潔與道
在輸給 AlphaGo 之後,柯潔說自己:對人生的看法有了巨大的改變。
當時很多人覺得「至於麽?」,但我其實特別理解柯潔。
人的一生就是一個入道的過程,所謂的入道就是越來越理解萬物的運作法則。
這也就是蘇格拉底所說的「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活」。如果你不知道人生運作的法則到底是怎樣的,對你而言,一切事物的發生都是不可控的未知事件。
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把既定的規則錯認為了是原則或真理,而蘇格拉底這句話所講的就是,我們要不斷的審視人生,要不斷地尋求最本質的答案。
這追求最本質答案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推理的過程,通過從無數的歷史事件和真實情況中找尋規律,最終得出一個法則;而應用這個答案的過程就是演繹,用推理出的法則去預測和判斷其他條件下可能發生的事件和結果。
馬斯克所提的「第一性原理」是這個道理,查理芒格所說的「思維模型」其實也是類似的。也所以,42章經的 slogan 一直是「思考事物本質」。
那麽怎麽去尋找人生的法則?我認為人生過於虛無,以至於其本身是無法被直接「審視」的。
所以,要研究人生需要一個抓手。
每個人的「道」都會有一條主線索,這就是那個抓手。你得沿著這條線索去找人生的答案,這條線索往往就是你的工作、或某件你所熱愛的事情。
有的人以茶入道、有的人以武入道,在互聯網行業里,有的人以產品入道、有的人以技術入道,當然,也有人以投資入道。
在不斷地研習一件事情的過程中,你就會突然地靈光一現,找到某條可以運用於你自己人生的法則。
所以我特別理解柯潔,他的人生法則是建立在圍棋之上的,圍棋世界的顛覆,也會帶來他對人生理解的顛覆。
以投資入道
投資本身是審視人生的一個特別好的抓手,因為本來投資這件事就是需要我們去研究事物的運作法則。
比如我在 為什麽“持續賭小概率事件”的人才能成功?中探討了創業與投資中賭性和概率的問題,後來又在近半年後的文章 一個王興換三個陳歐,一個滴滴換十個小紅書 中把這個問題想得更清楚和徹底。
1)成功的幅度往往比頻次更重要。
2)但追求成功不意味著單純追求高風險,而是要追求高期望。
3)要想得到高期望,除了選擇大收益的方向,還要不斷鍛煉自身,努力提高實現理想結果的概率。
4)概率再高也不是必然事件,所以要給自己留充足的子彈,有足夠多的嘗試機會。
我通過研究投資總結了這四點,也幫我想透了人生、賭博、嘗試、概率等事件之間的關系。
再比如在 為什麽總是朱嘯虎?| VC的馬太效應 這篇文章里所講的馬太效應,人生何處不相逢?
在 怎樣的創業公司才能突破重圍?中我著重強調了稀缺資源的重要性。公司通過掌握稀缺資源形成壁壘,人也是一樣。人最稀缺的資源就是時間,所以最偉大的投資原理就是一句話,做時間的朋友。
此外,還有很多道理是我過去幾年接觸這個行業學到的。
比如:
在做投資的時候,我發現很多項目最後投資與否,與跟進的時間長短往往非直接相關,最終還是最取決於第一次的見面。所以說第一印象與見面的方式很重要。
所以我極少主動去認識那些比我高出一個 level 的人,因為這會讓我們的關系永遠停留在我弱他強的刻板模式之下。
比如:
我發現好的創業者和投資人都是隨著外部大勢而起,所以我特別註意尋找外部結構性的機會。
比如:
我發現很多創業者一開始不一定有特別多資源,但他做了以後慢慢就積累起來了勢能。
所以我發現,其實很多人都想做些事情,但都誤以為領頭很難,而且大家都害怕承擔風險,所以往往你大膽去做了,就會有各種人找上門來了。
比如:
我發現很多事情一定要自己投身其中,一定要把錢、資源、時間放進去,才能有切實的體會和收獲。
所以我會自己炒股票、買比特幣,多少不重要,重點是從真實的交易中學習,鍛煉心態和感覺。
比如:
做投資讓我見過太多的人。最終發現一個人的能力和他所在的位置高低無關,一個人的品行又和他的能力高低無關。每個人都是從普通人一點點奮鬥上去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局限性。
所以我敬佩每一個努力的人,也所以我沒有任何偶像。
比如:
很多時候資本市場中還是非常赤裸的利益關系。所以我學會了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想別人需要什麽,想我能為別人提供什麽,學會了站在利益分配機制中去尋找自己的位置。
比如:
我發現了匹配的價值。同樣的一塊錢,把它送給需要的人,而不是你最親近的人,創造的價值更大。
比如:
我發現共享單車最終竟然多到讓人偷也偷不完,發現小黃車竟然多到滿大街都是,以至於摩拜的定位系統的優勢都能不複存在。
這讓我再次印證了用極限法思考問題的重要性。任何將會發生的事情,都終將發生。
比如:
通過研究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團隊,我學會了應用控制變量法的重要性。
比如:
我發現很多規則最後都會因為人而改變,講再多道理,最終最厲害的還是:做一個有能力讓別人喜歡自己的人。Be a likable person.
比如:
這個圈子太小,以至於真的沒有任何秘密,以至於你做過的所有事情都會被記錄和評價。所以,如巴菲特所說,一個人真正的資產就是他的聲譽和信用。
比如:
創業公司要做 scalable 的事情,那麽我們個體也一樣,不要用體力賺錢,不要做用時間去計價的事情,要用腦力賺錢。
比如:
基金其實是靠杠桿賺錢,每個人也要學會撬動杠桿。
等等等等。
最後,再分享一個有意思的事,在「咖啡公社」這部電影中,導演伍迪艾倫還給蘇格拉底的那句話加了後半句。
Socrates said,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But the examined one is no bargain.
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活。但審視清楚的人生又還有什麽意思呢?
所以,經過審視的生活其實也不會簡單,但就如「老友記」中所說: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It sucks, but you're gonna love it.
(作者系中信建投證券資本市場部 陳友新 趙鑫)
近期中美貿易戰無疑已經成為全世界關註的焦點。無論美國還是中國,圍繞 著貿易戰雙方的一系列舉動都意味深長,深刻的體現出中美兩個大國關系的博弈 進入了新階段,對未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走向將產生長遠影響。
一、各顯神通,中美博弈新經濟未來
1、美國對中國新經濟亮劍
美國總統特朗普 4 月 8 號表示,中美將就知識產權保護問題達成協議。至此美國發起的貿易大戰終於揭開謎底,美國劍指知識經濟,意圖用知識產權這一利 器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壓制中國新經濟公司。
仔細分析兩國的貿易結構,中國對美出口中電子產品約占 1500-2000 億美 元,占對美貿易總額的 40%,這些電子產品的最終形態是蘋果手機等,這些產品 的定價權和大部分利潤都歸屬於美國公司,只不過由於跨國公司自身利益的原因, 這部分利潤並沒有全部流回美國。換言之這部分逆差是不用彌補的。
而美國用逆差來說事,目的很清晰,就是要為其優勢產業進一步進入中國打 開空間,讓以 GAFA(谷歌、蘋果、facebook 和亞馬遜)為代表的新經濟公司從 中國市場獲得更大利益。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繼續支撐美國跨國公司資本 套利的經營模式,另一方面,通過新經濟的大規模進入,形成對中國的新的順差 增長點,從而彌補美國本身宏觀賬戶的虧空,進一步將全球資源向美國集中,改 善其負債式發展的困境,同時打斷中國正在進行的新舊經濟動能轉換進程,把中 國按死在“美國代工廠”的位置上,算盤不可謂不精,用心不可謂不狠。
2、中國全面布局應對美國壓力
中國方面的舉措就更加意味深長。除了中國商務部對美國進行了快速強硬的 反擊外,國務院辦公廳、財政部、證監會在貿易戰前後發布的幾個文件,表明了 中國已經看清了美國的底牌,從全局的角度對美國的意圖進行應對。
首先是《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證監會關於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 證試點若幹意見的通知》該文件成文於 3 月 22 日,也就是美國 3 月 23 日打響貿 易戰的前一天,當天特朗普還簽署了針對中國的《知識產權侵權》的總統備忘錄, 算是真正亮劍。財政部於 3 月 28 日發布了《關於規範金融企業對地方政府和國 有企業投融資行為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了國有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直接、間接的形式對地方政府進行違規融資的財政紀律,力度空前。2 天後即 3 月 30 日, 國辦正式發布了中國存托憑證(CDR)的試點意見,同時中國證監會就相應的修 改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管理辦法公開征求意見。中美兩國似乎是心照不宣的各自安 排好了出牌的順序,並且都是與新經濟相關的。
美國希望通過知識產權壓制中國的新經濟發展,中國則一方面節流,通過嚴 肅財政紀律紮緊籬笆嚴防債務風險,另一方面開源,以 CDR 為突破口,探索建立 更具包容性的資本市場體系,以支持龍頭公司發展為試點,在制度完善後推廣開 來,形成中國新經濟發展的新局面,實現經濟新舊動能的平穩轉換。
二、任重道遠,攻堅克難尚需負重前行
從國際環境看,美國絕對不會給中國重起爐竈另開張的時間,一定會利用各 種手段來實現其遏制中國新經濟力量的目標。因此幻想著從零開始、一步一個腳 印的重新培養一批新經濟公司來 A 股 IPO 並不具備可操作性。從國內現狀分析, 國有資本尚需時間才能完成從傳統投資邏輯向新經濟投資邏輯的轉換,而民營資 本雖然能夠承擔較高風險,但由於其自身的期限約束,往往看重短期回報,難以 進行長期的戰略性投資。因此要突破中國所面臨的困境,不僅需要推進改革的決 心和勇氣,更需要凝聚起全民族的共識,以更加宏觀的理性思考來看待中國新經 濟的回歸與發展。
1、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是新經濟回歸的戰略目的
新經濟龍頭公司的回歸的戰略意義還是在於帶動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尤其 是通過這些公司回歸資本市場,帶動中國資本形成對新經濟的判斷能力和投資能 力,從以往傳統投資模式中走出來,切換到支持新經濟的頻道上來,防止重蹈 BATJ 因為在發展早期無法獲得人民幣資本而不得不出走海外的覆轍。用這些龍 頭公司的發展歷程作為 A 股投資者的教科書,從而為人民幣資本孕育出更多、更 好的 BATJ 夯實基礎。
有些聲音認為已經上市的公司過了高速發展期,回歸 A 股已經價值不大,有 讓 A 股投資者接盤的嫌疑,容易成為新一輪的割韭菜,應該培育那些還在初創期 的“獨角獸”來上市才是最佳方案。筆者以為這種擔心格局過於狹隘了,或者說 大可不必。
培育新的“獨角獸”上市,這個工作是要做的,但在中美大博弈的背景下,如果沒有 BATJ 這些巨頭在前面遮風擋雨,那些新的“獨角獸”根本抗不過美國的火力轟炸,所謂的培育會變成美元資本對中國企業的收割,那時候才是真正的割韭菜,而且是美國把全中國當作韭菜來割。放眼世界,除了中國有 BATJ 尚能 與 GAFA 相抗衡之外,日本、歐洲根本就沒有像樣的公司出現就是例證。
再說說增長這個事情。誠然這些新經濟公司已經過了它們自己的極速成長期, 但仍然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2017 年,騰訊收入 2380.14 億元,同比增長 56.23%; 阿里巴巴收入 1582.73 億元,同比增長 56.48%;京東收入 3623 億元,同比增長 40.2%;百度收入 848.09 億元,同比增長 20.21%。這些新經濟龍頭公司仍然處 於高速增長的過程中,增速仍高於目前 A 股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這也正是對於 中國投資者來說性價比最高的一個階段。雖然錯過了它們極速的成長期,但也同 樣規避了風險最高的時期。
還有關於接盤和割韭菜的論點,就更顯得有些鼠目寸光了。讓我們用數據說 話,2015 年至今,GAFA 累計平均漲幅 151.85%,BATJ 累計平均漲幅只有 97.64%, GAFA 的漲幅是 BATJ 的 1.56 倍。從行業對標的角度來看,這中間 BATJ 尚有 1.5 倍以上的空間。從具體公司來看,以業務最為相似的阿里、京東與亞馬遜來比較, 2015 年至今,亞馬遜累計漲幅 352.79%,阿里和京東分別只上漲了 61.17%和 69.53%。美國新經濟龍頭公司的漲幅遠高於中國的龍頭公司,也預示著中國龍頭 公司仍有價值上升的空間,接盤之說似是而非,貽害極大。
2、鞏固根據地是中國新經濟實現突圍的基石
BATJ 對於中國經濟的重要性無需多言,但這些龍頭公司都面臨著一個無法 回避的現實問題,即大多數公司都在海外上市,個別的在香港上市,與母國的資 本市場缺乏直接聯系,既無法讓自己的用戶直接享受到發展的成果,也無法為母 國的資本提供直接的投資機會。這樣的後果就是中國新經濟的龍頭公司在美國市 場的估值明顯低於同行業的美國公司,只有騰訊因為在靠近大陸的香港市場上市, 大陸與香港的資本流通相對便捷,才使其公司價值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體現。可見 回歸母國市場,既是新經濟龍頭公司發現自身公允價值的需求,也是中國資本進 軍新經濟、提升話語權進而帶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需求。
3、勇於擔當是突出重圍的必然要求
任何改革的推進都是有風險的,都是要付出成本的。如果因為擔心出現所謂的“風險”而裹足不前,就能夠解決新經濟發展的瓶頸麽?就能夠避免“割韭菜” 的怪圈麽?就能夠安然應對美國的壓力麽?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在每個經濟周期 的末端,都是各種矛盾複雜交織和危機頻發的時期,哪個國家能夠上下一心、以 勇於擔當的意誌率先實現重大的理論和制度創新,就有希望率先走出危機,開啟 複興的大門。英國如此、美國亦如此。中國的近代史昭示著固步自封只能被歷史 淘汰的真理,中國經濟的奇跡證明了惟有改革創新才是發展壯大的坦途。
改革開放把我們從一窮二白送到了世界第二,也正在把我們推向新經濟的高速路,中國道路正越走越寬,越走越遠。而一味迷信西方評判標準的結果則是蘇聯的解體、日本經濟的迷失和歐洲的一蹶不振。中國正是靠著 BATJ 這些公司在 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方面的大手筆、重投入才保持了與美國抗衡的力量。 行百里者半九十,中華民族越是接近複興的偉業,就會面臨越多的壓力和困難, 就越需要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不忘初心,負重前行,用我們的理性與智慧戰勝恐 懼和仿徨,奮力擁抱屬於新時代的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