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思考的碎片--七夕婚姻家庭零零總總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4fhs.html
思考的碎片--七夕婚姻家庭零零總總

1.soul mate
和@trustno1 探討過這個問題。他的觀點比較有趣既然是soul就沒有性別。其實也對。形而上就是靈魂層面的東西。屬靈的世界。那就是消滅的性別的差異。
但是確實還是存在這樣的瞬間你會體會到所謂的這是soul mate。
退而求其次其實你在某些層面上體會到soul mate 那個感受是遠超過所謂共鳴的。

2.定情物
七夕是中國式的節日。特意查了下什麼算中國式的定情物。
很多說法。
我稍微總結了下大約都是隨身物。比如髮簪,比如木梳比如羅帕比如玉珮比如香囊之類
其實香囊之類還未必適合定情物因為有時間限制。
所以定情物應該的定義是隨身物+長時間保留。這樣所謂紅豆之類的應該就不屬於這個範疇。

說到公司就一家譚木匠
其他沒啥好標的

3.女人和女主人
@trustno1 這個說法很棒。兩者差別太大了。

4.兒子和女兒

Bloomberg是女兒所以他最後選擇了要名聲而不是傳家。

這個@trustno1在Googleplus有很好的論述。角度是政治家的子嗣VS關鍵時刻的抉擇。

大讚!
從蛋炒飯分析到盧泰愚到戈爾巴喬夫


5.金句
今天看了小妖的似是故人來
1.至此,我要對愛我和我愛的人說一聲:如果愛我,請你永遠不要放開你的手。
2.有些人,一轉身,便是一輩子。

6.交集
這也是@trustno1給我很大的啟發。
要足夠大的交集當人和人之間沒有交集了那就是沒法玩了。

今天完成夏天的目標
游完100公里!
很有成就感。
Let me put that another way: The way to be happy is to like yourself and the way to like yourself is to do only things that make you prou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575

三十五歲祕書 記出一家人的小確幸 用公司帳概念 輕鬆掌握家庭現金流

2012-8-27  TWM




靠著訓練有素的記帳術,及嚴謹的理財態度,上班族林妙津將家中財務處理得井然有序,把「家庭利益極大化」當作理財目標。現在,她靠著每年八%的穩健投資收益及八位數存款,替家人建築一個安全的堡壘。

撰文‧歐陽善玲

某天清晨,我從好夢中醒來。看了身邊的小女兒Amanda一眼,頓時被她純潔的臉龐吸引住。透著微亮日光,有種難以形容的柔和、朦朧美,好像天使一般!我 忍不住拿起相機,把這畫面拍了下來,放在網路上與親友分享。此時,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刻。」三十五歲的上班族林妙津一臉幸福地說。八年前,她初嘗為人母 的喜悅,如今已有兩個漂亮、開朗的小孩。

過去幾年,她是位稱職的家庭主婦,現在則是一家外商資產管理公司的祕書。如果要她想像一下,人生中最幸福美麗的景色是什麼?答案肯定是給孩子一個沒有煩 惱、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但話說回來,想要達到這個境界,確保金錢無虞,家庭資金防護網牢不可破,絕對是最重要的前提。

「結婚前,我是有錢就花的享樂主義者。不要說從不記帳、對金錢沒有概念,喜歡的東西也是看中意就買,從不節制。」她說,「當時一人飽全家飽,只要對自己負 責就好。而且我有賺錢能力,錢花光了再賺就有,或是省吃儉用、餓幾頓也沒什麼大不了。」不過,林妙津有了小孩後,這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想法,有了一百 八十度轉變,「不論婚前或婚後,我和先生從未針對『家裡的錢該誰管』這件事進行討論;但很自然地,他將所有的錢都交給我管;而我也因為他的信任,以及對小 孩、家庭的責任感,徹底轉性。」管錢第一步 釐清家中現金流手握家中財務大權,林妙津對金錢的態度跟著認真起來。「我是一個很沒有安全感的人,有了小孩後,對『安全感』的要求變得更高;要讓我感到舒 適安穩,最基本條件就是沒有經濟壓力,過著資金不虞匱乏的生活。若要我訂出一個『安全量表』,我認為可流動資產部分,數字至少要五千萬元。」事實上,林妙 津的家庭經濟條件比一般上班族優渥,不過為求內心踏實,充分了解家中現金流向是她免於不安的第一步。而這當中最笨、卻最好用的方法,就是不偷懶,好好記 帳。

她說,「二○○一年,我擔任一家英商台北分公司的經理,當時總公司都會把帳務做好,不需要我額外花心思記帳、管帳。但我仍會好奇自己對公司的獲利貢獻如 何,加上年輕,有自行創業、開公司的想法,所以就試著將公司的開支項目逐一記錄下來,做成預算計畫。」林妙津記帳之後,發現很多有用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 是,自己對現金流向變得很有概念,能權衡各項支出的輕重及必要性,有效開源節流,而這也是家庭理財的首要任務。

後來因緣際會,林妙津到了美國,由於工作關係常需要跟會計師接觸,這段期間,她學會看懂公司帳目,更加肯定事先做好預算的重要。

防漏財 節約、補救雙管齊下尤其第一個小孩出生後,家庭收支跟先前截然不同,必須藉由記帳方式,掌握家中財務輪廓及生活面貌,避免不必要的開銷。「從會計項目與金 額可看出,沒有小孩時娛樂相關支出項目較多,金額也較大;有了小孩後,生活基本開銷就會比較多。」舉例來說,有小孩之前,林妙津家中外食居多,且選擇的餐 廳都相對高檔;服裝穿著上,也因為沒有照料小孩的顧慮,不需遷就行動方便、舒適或耐髒的衣服,而是極盡所能打扮,衣服平均單價也較高。

又像是住家方面,有了小孩後,安全舒服的居家條件,一定凌駕在品味、風格之上。諸如此類的生活改變,都可透過家庭帳一目了然。「詳細記帳,讓數字說話,就 能輕易找出財務破洞,防止漏財及不當花費。」她說,剛開始記帳時,要將花費分門別類、妥善編製各會計項目確實不容易,但可利用「食、衣、住、行、育、樂」 六大分類,初步設想日常開銷種類,執行起來就容易許多。

比方說「住」的部分,會計科目包括:房租、管理費、家事服務、家具家飾、水費、電費、公用電費、瓦斯費、室內電話費、網路費、爸爸手機費用及媽媽手機費用;「衣」的部分,則依照家庭成員編列,分別是爸爸治裝費、媽媽治裝費、姊姊治裝費、妹妹治裝費及洗衣費。

她分享,「衣」的部分因為是各自獨立記帳,所以「責任區分」明確。例如,兩個小孩的衣服費用不斷增加,原因可能是外套穿到學校,或出去玩的時候弄丟了,才會一直買衣服。找出問題後就對症下藥,像出門前多叮嚀幾次,或建立賞罰制度,小孩也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編列預算 每年國內外旅遊盡興玩另外,很多人抱怨明明沒花什麼錢,但錢就是留不住,存錢實在很困難。如果做好記帳工作,便可掌握錢的流向。「像車子的相關費用其實非 常高,基本支出就包括稅金、保險、保養、油資、停車費,如果一個不小心,還會有交通罰金及事故賠償等,更不要說偶爾去洗個車、美容一下。」林妙津補充,要 是不記帳,這些沒有直接「用在自己身上」的錢,就完全感覺不出來。

家庭帳除了有預警效果,還能幫助自己提早規畫家庭活動,像生日、節慶及度假旅遊等。尤其以家庭開銷比例來看,「樂」是年度重大支出,占總開銷約三成左右。這部分細項包括:禮物禮金、書籍費、美容美髮美甲、娛樂及度假費用。

這筆款項,向來是家庭財務支出重點,且牽涉到特定日子,如親友的婚禮、長輩生日或重要節慶,都必須事前規畫、排定行程,因此須連同預算一併考量。「像去 年,全家出國度假費用較高,但今年小孩有其他課程安排,暑假不會再到國外旅遊,費用就能省下來。」她強調,「儘管沒有國外度假計畫,每逢星期假日,小孩的 戶外活動也不少。後來發現,國內好吃、好玩的地方很多,女兒們玩得也很盡興,不一定要花大把鈔票去國外度假才叫享受。」現在,只要某項花費超過平均水準, 林妙津就會「警鈴大作」,找出漏財根源。如果是必要開銷,她就會在其他項目節省一些;如果是不必要的花費,她也會適時提醒家人,進行節制消費的動作。

除了生活所需六大項目,她的帳目還有「醫療保險」及「其他」共八類。醫療保險部分,扣除醫藥費、勞保、健保外,剩下便是家人的保險。「我的保險規畫很簡 單,首先家庭經濟主要來源、也就是先生的保額一定最高,因為平時家裡就有其他財務規畫,所以大人的保險我只買意外險。至於小孩,平時看病有健保就夠了,保 險部分我也只幫他們買儲蓄險。」保險重點在意外 投資重點在穩健林妙津解釋,家中收入扣掉日常生活八類支出後,剩下來的資金約八成進行投資活動,手邊現金只留兩成。正因為自己是有計畫的理財,所以就算突 然有手術等較大額的醫療開銷,或臨時要用大筆資金,都不至於手頭緊迫,拿不出錢來。

換句話說,保險的目的在「以防萬一」,如果發生意外,家中經濟支柱垮掉,才需要一筆較大資金去支應固定開銷。

「很多人急著幫小孩買保險,認為愈早買保費愈便宜;但其實小孩沒有賺錢能力,壽險保額對父母或家庭來說意義不大,不如幫他們把錢存下來,長大以後使用。」林妙津幫兩個小孩各自買了儲蓄險,一年保費約三萬多元。以去年醫療保險類支出來看,約占年度總開銷一五%。

記帳,是管控現金流的好辦法;而善用理財工具,則是將資產變大的不二法門。「家庭收入扣掉必要支出後,有八成資金投入股市及美國房地產。」林妙津說,過去 先生在美國工作,所以有機會在當地置產。以目前美國租屋行情計算,扣掉房貸、保險、稅金及管理費後,一年租金報酬率約七%。

投資熟悉產業 靠每年配息讓資產長大另外,由於先生在電子業上班,對於公司的上下游廠商、產品結構,以及整個產業生態都很熟悉,股票投資自然也以相關行業為主。林妙津算 了一下,股票部位每年報酬率約五到八%,「這些都是我們很有把握的公司,經營穩健,老闆樸實可靠,雖然不是讓你一夕致富的飆股,但每年穩健配息,股息殖利 率比銀行定存好很多,資產能穩健長大就很理想。」林妙津除了是家中財務大臣,為了讓先生在工作上全力以赴,她還身兼「康樂股長」,安排家中大小活動,且時 時機會教育,培養小孩正確的金錢觀。她分享,「像我常常跟女兒說,花錢買東西時,要先想一下有什麼方式,可以不花錢卻能達到同樣的效果。例如,想看的故事 書,可以先跟圖書館借;想玩的玩具,可以跟朋友交換。教小孩分辨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長大後自然就懂得勤儉節約,不會過度消費。」林妙津靠著 訓練有素的記帳術,以及嚴謹的理財態度,將家中財務管理得井然有序,「這是我老公的智慧。他將家中財務全權交給我處理,其實感受到的壓力更大,自己就會把 『家庭利益極大化』當作理財目標。」而眼前林妙津最大的理財目標,就是在台北市買一間適合家人居住的房子。她說,現在租的房子其實很理想,有公園綠地、學 區又好,最重要是社區鄰居結構相仿,都是有小孩,且年紀相當的小家庭。

「不過周遭鄰居之前買一坪四十萬元,現在卻要買到一坪一百萬元,雖然有能力負擔,卻也很難說服自己下手。」林妙津不改精打細算本性,除非有中意的物件,且價格也相對合理才會出手,否則她仍將持續為家庭財務把關,盯緊每一塊錢的流向。

林妙津

出生:1977年

現職:資產管理公司祕書

經歷:電子公司業務經理

學歷:台大外文系

家庭:已婚,育有二女

林妙津的

家庭財務計畫書

步驟1 家庭財務目標:

1. 短期:在台北市購屋(坪數約60坪,有公園綠地、學區良好的優質社區),目前居住地參考價約7000萬元。

2. 長期:流動資產(現金、股票)至少5000萬元。

步驟2 階段性財務目標:每年存款至少達到500萬元。

步驟3 可行性收支目標:1. 生活開銷占總收入30%以內。

2. 總收入的56%進行股票投資,挑選現金殖利率5%以上、經營穩健的公司。

3. 剩下14%當作緊急預備金。

步驟4 定期檢視程序:

1. 平日蒐集所有發票,分類歸檔,月底將所有明細登錄家庭帳,並檢討改善。

2. 每年檢視股票投資收益,追求穩定配息。

林妙津記帳表圖解

衣的記帳方式

類別 項目 1月 2月 3月 11月 12月 合計衣 爸爸治裝費 0 0 0 67,911 0 74,246 媽媽治裝費 0 0 9,595 10,448 9,232 63,977 姐姐治裝費 0 0 0 3,593 1,725 10,555 妹妹治裝費 0 0 0 1,639 1,715 7,271 洗衣費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2,000 眉角1 依家庭成員分類 有效管控每個人的消費頻率及預算。

眉角2 與上月比較 媽媽11月治裝費過高,下個月要少買一件衣服。

住的記帳方式

類別 項目 1月 2月 3月 11月 12月 合計住 房租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600,000 管理費 4,800 4,800 4,800 4,800 4,800 57,600 家事服務 4,000 8,000 4,000 4,000 4,000 52,000 家具家飾 0 0 55,000 7,480 0 66,530 水費 535 0 535 577 0 3,167 電費 1,516 0 1,204 989 0 11,412 公用電費 1,348 0 1,228 1,102 0 9,403 瓦斯費 829 0 1,041 270 0 4,461 室內電話費 292 362 216 271 292 3,816 網路費 85 506 990 899 899 8,539 爸爸手機 0 575 165 334 277 4,234 媽媽手機 1,152 334 246 1,170 626 10,354 眉角3 詳細列出子科目 這部分金額占總費用最高,分類也最雜,所以連社區「公用電費」也要記錄,可觀察是否有不當用電情況。

林妙津的私房管帳要訣

1. 將家庭開銷初步分成「食衣住行育樂」六項。

2. 每一大項之下,再依家庭成員細分子科目。

3. 每月累計加總後,再與上個月或去年同期比較。

4. 找出異常數字,並檢討原因。

5. 改善問題或節制消費,下個月再追蹤。

林妙津財務整理4心法

財務工具:善用記帳控管家庭現金流。

嚴控費用:大人只保意外險,小孩只買儲蓄險。

業外收入:股票只買穩定配息且自己熟悉的公司。

家庭教育:灌輸小孩「不花錢」也能解決事情的想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97

靠紀律存小錢 掌握危機賺大錢 單薪家庭 五十五歲擁三千萬富足退休

2012-9-3   TWM



過去在國營事業上班的陳金芳,全家只靠他一份薪水生活,他何以能在五十歲前擁有千萬元以上存款,五十六歲時年領八十五萬元利息安心退休?

原來,我們只要及早產生四個覺悟,訂下明確目標,五十歲後真的可不必再為錢煩惱!

撰文‧謝富旭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五十六歲的陳金芳,用這首宋朝無門慧開禪師的詩偈作為自己現在生活的寫照。

如果這首詩偈讓你「霧煞煞」,看看陳金芳退休的日常作息,就明白了:早上七點半,起床吃完早餐後,去住家附近象山健走。

九點半回到家,休息片刻後,騎腳踏車去台北信義區某家號子看盤。

十二點半回家,與太太下廚做午餐,飯後看完書報小睡片刻。

下午四點,騎腳踏車健身。

下午五點半,陪太太上攝影課。

晚上六點半回到家,與太太、女兒共進晚餐,享受天倫之樂。

偶爾去銀行打開保險箱,為心愛的二十幾只價值不菲的古董錶上鍊擦拭;或受邀去知名錶廠和錶店為員工上課。

這樣的生活看似平淡,卻是大自在。陳金芳的人生座右銘正是:「生命可以不完美,但要幸福、自在!」他不諱言,自己五十歲後,就不再為金錢煩惱。而今他能享受日日好時節的瀟灑愜意,一切基礎都建立在財富自由上。

為了接受《今周刊》採訪,陳金芳特別列了一張自己的財產清單:除了保留約新台幣五五○萬元作為台股與外幣的短線操作,其餘新台幣二千五百萬元平均配置在躉繳美元計價養老保單、澳洲昆士蘭州政府公債、韓國股市連動債保險、南非幣定存以及新台幣三年期定存。

「這是新加坡的理財專員為我規畫的,人家真的很專業,在如此低利息的年代,就是有辦法幫你生出每年三%到四%的穩定報酬。」陳金芳趁著到新加坡旅遊時,在 當地銀行開戶,現在每年坐領至少八十五萬元利息,「我與太太兩個人每年頂多花六十萬元,多出來的錢剛好可以拿來孝敬我母親,讓她每年出國玩。」陳金芳在國 營事業上班,但他沒有優惠存款利息,當過老師的太太,早在十五年前就辭職陪小孩子出國念書,也沒有享受到任何福利。之前家中所有開銷,都靠他包含年終與三 節獎金,一年約一四○萬元(退休前五年平均數)的固定收入支應。

覺悟一:存小錢靠紀律

存錢搭配跟會 三十二歲賺得第一桶金這份薪水得養家、養老母親、供女兒出國念書……對一個居住在台灣物價最高的台北市中產階級家庭而言,陳金芳竟能在五十五歲前還清房貸,並擁有三千萬元以上的現金,實在罕見。

這主要歸功於他在理財功課中的四個覺悟,每一個都讓他在人生不同的關鍵階段,財富累積大步前進。

陳金芳的父親從事除草劑代理生意,相當成功,但中年即因交際應酬過度,患上肝疾長期臥病在床。「我的母親很了不起,她白天在衛生所上班,下班後種菜養豬, 還要照顧我父親和三個孩子。」陳金芳說,母親不僅在節流上條理分明,帳簿巨細靡遺;在開源上更有一套,賣豬仔的錢成為家中經濟支柱,「我們家三個小孩從小 就要分攤很多農務。」母親辛苦持家的榜樣,深深烙印在陳金芳的腦海中。

為了分擔家計,陳金芳從台中一中畢業後,以師範大學為第一志願,讀完師大物理系,拿到每月八千元的獎學金,進入清華大學核子工程所攻讀碩士。

「從讀大學開始,我就很愛賺錢,經常兼完家教後回到寢室,已過了熄燈時間,只好拿著書本到餐廳念書。」求學時期,陳金芳的收入已與一個上班族相當,卻沒存 到錢。他搔搔自己後腦勺害羞地說:「因為我很喜歡一個女孩子,為了追求她,錢幾乎都花光了!」他自嘲說,「這大概是我這生賠最慘的一筆『投資』。」當完兵 出社會賺錢後,陳金芳自我要求至少把收入的二分之一存下來,參加同事的互助會。結婚後,他與太太商議,決定把家庭財務大權交給「最愛錢」而且「最懂錢」的 人處理。「那個人就是我,我管錢後第一件事就是:太太與我每天最多只能帶兩千元出門,這樣可以從支出源頭控管,也達到『彼此牽制』的效果。」陳金芳說道。

就這樣,一對上班族小夫妻,靠著紀律嚴明的存錢與跟會,才五年多,陳金芳三十二歲那年就存到第一桶金,在台北市買了戶小套房。數年之後,他賣掉小套房,在台北市信義區再購置一戶三十幾坪的公寓,居住迄今。

覺悟二:學經驗靠實戰

搭上瘋股浪潮 「最多買一半 獲利存一半」除了跟會,陳金芳也搭上一九八○年代末期全民瘋股的浪潮。「我鑽研當時最熱門的波浪理論,還滿準的,現在就不怎麼管用了。」他說。

一九八八年,證所稅復徵導致台股連續大跌十九天,陳金芳第一次遇到投資大考驗。「我大約有三十幾萬元的股票部位,眼睜睜看它每天一直跌,無法執行停損,就 一直抱到加權指數二千多點!」但是,這一波崩跌危機,陳金芳做了一個大膽決定:再拿二十幾萬元加碼買進太設、國建、亞聚、彰銀等原本套牢的股票。

「我不知道那算不算危機入市,那時候我認為,台股無量下跌,其實與經濟基本面無關,只是股民恐慌情緒使然。其次,我抱著要與我的持股長期抗戰的心態,所以錢就這麼砸下去了!」陳金芳解釋說。

結果,八九年至九○年,台股展開有史以來最瘋狂的牛市行情,陳金芳在這波行情中大賺數倍。雖然九○年台股從一二六八二點歷史最高點再次崩跌至二千多點,陳金芳卻僅受輕傷;之所以持盈保泰,他歸因於「最多買一半,獲利存下一半」的關鍵心法。

「買股絕不買滿,一定留一半的現金;每當賺錢時,把至少一半的獲利存起來,或用來多繳一些(當時利率較高的)房貸。」他解釋,「這是克制貪婪,對無知保持 警覺性最簡單的方法。」因此,即使在最高點一萬二千多點,他在獲利後持續減碼,因此台股部位也僅占總資金不到二成,所以後來崩跌時,損傷有限。靠著台股的 獲利與本業薪資儲蓄的累積,在四十三歲那年,他的現金部位首度突破了五百萬元。

覺悟三:守財富靠分散

投資外幣 只要利率夠高就不擔心不賺隨著資產的成長,陳金芳亟思分散風險之道。「因為女兒出國念書,接觸到了外幣,結果為我投資理財又開了一扇窗!」陳金芳投資外幣 的心法很簡單:先看利率,再看匯率。只要利率夠高,除非這個國家垮了,否則只要耐心等待,總有賺回來的一天。

二○○三年,他陸續把一半資金轉往外幣定存,分別買進紐幣(當時利率七.一%,新台幣定存利率僅二%)、澳幣(利率六.五%)與英鎊(利率六.二%),買進總金額達新台幣二百多萬元,一直抱到○六年才陸續出脫。

三年間,三種外幣帶進高達新台幣七十五萬元的匯兌及利息收益,同一期間如果只放新台幣定存,利息僅十二萬元。

四十二歲至五十歲,也是陳金芳職場最輝煌的時刻,職級與薪資每年提升。他記取父親生前的教訓,遠離不良嗜好,培養收藏古董名錶興趣,怡情兼保值;加上股市與外幣投資獲利,不僅繳清了房貸,也讓現金部位在五十歲前達陣一千萬元。

前幾年金融海嘯後,台股跌到四千多點,陳金芳又複製一九八八年證所稅事件賺危機財的手法,加碼二百多萬元買進台股,兩年多淨賺超過一倍。同時間他也趁低加碼澳幣與紐幣,獲利兩成以上。

「每個人一生會遇到好幾次市場崩盤的機會,你能不能掌握機會,不是靠運氣,而是在考驗你平常資產配置的基本功有沒有做好,有沒有累積足夠的理財知識,讓你有膽識危機入市。」陳金芳說。

覺悟四:賺大錢靠危機

趁金融海嘯加碼 兩年賺一倍「與其想靠買樂透發財,不如好好地學投資理財,一生中只要掌握住二至三次危機入市,就可以少奮鬥好幾年。」去年,陳金芳任職的國營企業推出優退方案,他衡量女兒已經出社會賺錢,自己的老本光靠每年孳息就可輕鬆過活,於是申請退休。

「人生就是三個二十五年,第一個二十五年被呵護;第二個二十五年要照顧別人,累得像頭牛;只有第三個二十五年才能做自己。」「我有好多夢想要實現啊,要當志工、做公益,把自己的專長與財富做更有意義的運用。」陳金芳感性地說。

想好要怎麼過人生的第三個二十五年了嗎?從訂定五十歲不必為錢煩惱的目標開始吧!

陳金芳

出生:1956年

現職:已退休

經歷:國營事業中階主管

學歷:清華大學核子工程研究所

退休後把大部分資產

放在養老險

──陳金芳現有資產配置

35%躉繳型養老保險

10%南非幣定存

12%新台幣定存

18%紐幣計價澳洲昆士蘭州政府債

10%台股短線操作

10%澳幣定存

5%其他

關鍵四覺悟讓陳金芳財富大躍進

覺悟一:

父親臥病在床,家中財務吃緊,從母親處學到存小錢也能理出大財富的道理。

32歲,存到第一個100萬元。

覺悟二:1988年證所稅復徵,股市連跌19天,股票套牢。因及早學習投資,從犯錯中摸索致勝方法,在台股第一次登上萬點後,獲利逾200萬元。

43歲,存到第一個500萬元。

覺悟三:懂得分散與多元化資產配置,是守富的不二法門。將一半的投資資金轉往外幣定存,匯差與利息兩頭賺。

49歲,存到1000萬元。

覺悟四:

掌握危機入市機會,可讓人生少奮鬥好幾年。金融海嘯逢低買進台股及原物料國家外幣,平均獲利一倍以上。

55歲,年領85萬元利息快樂退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55

真假家庭農場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984

家庭農場,一個充滿著美好生活想像的詞語,在現實中卻面目模糊,並遭遇產權、資金等諸多難題。

不管什麼形式,如何讓家庭農場聯結農業與各路資金,使農村土地煥發出農業意義的生命力,是關鍵所在。

「家庭農場」的第一次亮相,就是在「一號文件」中。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

這個充滿著浪漫美好氣息的詞語,迅速流行開來。農業部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國土地流轉面積約2.7億畝,佔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21.5%。全國33個農村土地流轉規範化管理和服務試點地區,家庭農場已超過6670個。

家庭農場到底是什麼?現實狀況又如何?南方週末記者採訪發現,由於中央並未作出明確規定,家庭農場依然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而各地興起的熱潮,主要分為三種,一是農民自己成為農場主,二是城裡人下鄉圓農場夢,三是城市資本下鄉。

城裡人下鄉記

「這能讓我內心安靜。」王菲(化名)喜歡站在自己的農場裡,聽著風吹松濤的聲音。這裡有花,有樹。周圍環繞著青石板壘起的牆。

2007年,重慶人王菲退休後,一次市郊徒步時發現了西山村天子寨。童年的農村生活記憶被當地情境激活,她與另三個朋友一起租下了這塊地。

擁有一個農場,這簡直是無數城市人的夢想。尤其是,隨著近年中國人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嚴重,越來越多城市人開始像王菲一樣,反向向農村流動。

有趣的是,自從6年前重慶被批准為統籌城鄉綜改試驗區以後,這裡對於各路資金進入農村一直保持著相對寬鬆的氛圍,各種試驗一直十分活躍。家庭農場自然也不例外,王菲身邊就有不少人以各種方式下了鄉。

不過,當初想像中的浪漫,很快遇到堅硬的現實,首當其衝的便是「錢」。

當時他們與村委會談妥,租地40年,租金35元/畝。44畝地,一次性繳納20年,約3.2萬元。沒想到,第一年,修路、拉電線、做水塘、買樹苗,花了約40萬,但果樹死亡近80%,損失15萬。

2009年,重慶市政府提倡全市種樹,於是他們改種香樟、水杉、桃樹等。這次又投入十幾萬,樹苗至今成活了約八成,但還需三四年,才能長成。花了十幾萬打井,卻不出水,導致高價做的水池也荒廢掉了。

現在,光農場一年的正常維護費,就要幾萬元。而其他股東心灰意冷,不肯再投入,就靠王菲夫婦每月不到五千塊的退休工資支撐。貸款的念頭也曾有過,但很快就放棄了,能不能貸到不知道,即使貸到了,也付不起利息,因為農場沒產出。

而陌生的農村,也讓城裡來的這些人充滿了不安全感。王菲的樹苗時常被偷,連雞、狗也難逃厄運,「最初一年,我們有200隻雞,到年底只剩六十多只了。」

想建生活用房,地方說政策不允許。好不容易村裡口頭答應,三個村幹部搶建房生意,搞得沒法動工。

更讓他們擔心的是林權和地權。

「希望辦下林權證,這樣才有安全感。就像蓋了房子要有房產證。」7年間,他們種樹花費了近20萬。但相關部門告知,需要先認定退耕還林,才可能爭取林權證。2011年,林業部門來調查取證後,卻一直沒有下文。

從村民手中租來的地,則是更大的麻煩。

2011年冬天,一名股東在山上被一個顫巍巍的老村民攔住要求還地,理由是當時是兒子簽的字,他沒同意。這個股東請他喝了酒抽了煙,才平息下去。

事實上,從2010年開始,就陸續有村民找上門要收回土地,即使當時明明已經簽過協議。

這讓沒有地權的股東們變得迷茫,不知道該怎麼辦。

「『一號文件』已經出台」,王菲將最後的希望寄託在政府身上,即使她並不知道家庭農場到底是什麼,她所註冊的也並非是家庭農場,「希望重慶快點出台家庭農場政策,幫幫我們」。

什麼都得自己幹的農場主

與王菲們不一樣,張澤城是土生土長的農民。而且,張是重慶首家工商註冊的微型企業家庭農場主,經營著20畝土地。

2012年3月以前,張澤城還在東莞做保安隊長,每月近4000塊收入。公司倒閉後,打工多年的張決定回家——一個距離東莞1700多公里的村莊,重慶市萬州區長嶺鎮涼水村7組。在外打工多年,他整天看家鄉的新聞,「電視裡說惠農政策很好,家鄉發展得很快」。

回家後,他準備種蔬菜,父母也來一起幹。

「最初的投入約3萬元。」張澤城說。包括購買菜種、建沼氣池、買肥料等等。其中政府給予微企補貼24000多元。

最大的成本則是土地流轉金。20畝土地,租金平均300元每畝,近6000元。一開始,即使願意掏錢,也租不到地——有人嘲笑他,「這年頭還回來種地,怕你虧得租金都付不起。」

後來,父母親出面,地總算租下來了。但地裡所有的活,幾乎都得張家人自己來幹。

2013年3月的一個早上,8點鐘,張澤城起床幹活了。他推著1400多元買來的耕田機下了地。在外打工多年,張澤城對農活早已生疏,「回來複習了近一年」。

初春的上午,陽光灑在地裡翠綠的油麥菜、萵筍上,他和父母正在地裡施肥。中午睡上一會,下午接著幹活。半夜他就得起床騎著摩托車去市場上賣菜。

這就是這位農場主的日常生活景象,幾乎所有的一切,都得自己動手。雖然中央與地方都並沒有具體規定,但這樣的職業農民的農場,顯然毫無爭議地正是「一號文件」所鼓勵的家庭農場。

不過,這樣的家庭農場,卻普遍十分脆弱。

讓張澤城最為擔憂的是,即使他勤奮勞作,即使他努力去參加政府組織的種菜技術學習,也難以避免風險。

2012年6月,他種的娃娃菜沒有生長,他認為買了假種子。現在,他又發現地裡的香菜不見長,損失已是必然。2012年,張澤城的農場每月收入約1萬塊。平分到5個人,才2000多元,「這比打工累,也賺得少」。

3月9日,凌晨2點多下起雨,隨後是冰雹,眼看要收割的油麥菜和萵筍被打得千瘡百孔,「就像被雞啄了一樣,全報廢了。」張澤城說,「損失3000塊吧。」

資金之困

除了風險,對這些由個人來支撐的家庭農場主們來說,另一個發愁的問題是資金。

即使是在最早發展家庭農場而且民間資本實力雄厚的寧波,這也依然是個普遍的難題。

寧波家庭農場主吳家輝養了500頭豬,現在維持豬場運轉的資金主要是來自早年做建築生意的積累,他用「勉力支撐」形容。

如果豬價很好,資金尚能周轉,可是一遇到豬價不好,錢就不夠用了。

一頭豬養到兩百斤的成本是一千五百塊錢,也就是說成本七塊五毛錢一斤,但最近豬價只能賣到每斤七塊一左右。「每賣一頭豬我要虧一百塊,賣出去越多虧得越多。但不賣會虧得更多,豬要吃,也可能得病。」吳說。

如果要擴大規模,錢的缺口就更大了。

吳家輝算了一筆賬。首先是造房子,基礎設施建設,然後需要引種。引種之後還有前期的費用,比如說產仔。從引種到豬出欄要花去一年時間,這一年完全是投入期,沒有盈利,第二年才可能收回成本。

吳家輝想去銀行貸款,第二年就能還回去。但是銀行需要房產證作抵押,而吳的農場雖然有十幾畝地,卻沒有產權證。他很羨慕周邊的工廠,「工廠廠房能辦產權證,可以用作抵押」。

寧波農業局經管處辦公室主任趙立新介紹,「寧波市政府目前還沒辦法,但區縣一級有。例如餘姚,政府出面擔保由銀行向農場主貸款,最高20萬元。」

不只是寧波,在全國各地都還沒有好辦法。即使偶有突破,也只是很小規模。

在家庭農場試點較早的武漢,允許使用土地承包經營權做抵押申請貸款。但是銀行對規模較小的企業,特別是農戶不願意放貸。因為現在農業風險很大,生產週期長,效益產出慢。

武漢市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局農村土地承包管理科科長王文才說,「我們與銀行協調過,也向上級部門反映。政府要求銀行對農戶予以扶持,但銀行有難處,只能繼續協調。」

而張澤城則把希望寄託在政府補貼上。

他所在的重慶萬州區,不僅農場成功申請註冊商標就能補助2000元,而且對微型企業家庭農場還有補貼傾斜。

「成立一個微企家庭農場,財政會補助30%-50%。」萬州區工商分局副局長向俊說,「一般農戶缺少抵押物,銀行這條路基本走不通。只能從微企扶持資金上想辦法,但最多只能有15萬元。」

資本下鄉悖論

渴望資本的農業,在「一號文件」的春風裡,盼來了各路工商資本。

咖啡館裡,杜敏穿著一雙布鞋,盤坐在沙發上,體型看上去像一尊佛。他的對面,一位諮詢者正說明來意:「現在大多數做農業的公司都是外行,所以必須找你幫忙。」

杜敏是重慶市碧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負責人。2008年開始,他與弟弟、弟妹、岳父母5人成立公司種蔬菜。到現在,他已有了3個蔬菜基地,在當地頗為出名。

這些天,找他合作的公司很多。他感覺到,「農業迎來了春天」。

據當地媒體報導,2012年重慶市就有一千多家企業涉足農業,資金規模約300億。

不過,農業的錢並不好賺。重慶市統籌辦對10家農業企業進行抽樣分析,發現這些企業累計投資已達25億元,累計利潤僅2.5億元。相當於投入10元,目前只掙回1元。

在杜敏所在的璧山縣,他眼見著身邊的同行「死了」一批又一批,從2008年到現在他是唯一的「倖存者」。

一大難題是找不到人幹活。這些資本下鄉之後,往往需要僱用許多農民幹活,可是農村留下的人並不多。杜敏的第一個蔬菜基地璧山農場,需要13個工人。但招了5年,也只招到12個。

現在,他的幾個農場裡僱用的工人加起來超過150個,但90%以上的年齡都在50歲以上,因為年輕人多進城打工去了。

更大的風險則在於價格波動,不過杜敏用直銷解決了這個擔憂。

他借鑑了美國的社區支持農業模式,客戶交納一年數千元的費用,公司將蔬菜直接配送到客戶家中。在連虧了兩年之後,直到第三年客戶超過400家時,公司扭虧為盈。「直銷避開了蔬菜價格波動,只要能壓低生產成本,就能賺錢。」杜敏說,「現在我們每公斤成本在6毛錢。」目前,其公司每年毛利約180萬。

但是,這些大資本,對於農村來說,又盼又恨,因為農業也往往容易被資本所傷害。

「如果只做農產品的話,效益太低。」李斌(化名)說。他是一家農業公司老總,其所在的公司屬於當地一家大型房地產企業。

李斌在重慶郊區「流轉」了近3000畝土地,準備搞觀光農業,而且計劃生產有機農作物供給高端市場。但他們也打算在這些地上再建一個高檔酒店。

對農業附屬設施用地規模,國土資源部、農業部規定最多不超過20畝。為了獲得更多的土地,李斌們的辦法就是「增減掛鉤」——如果將農民集中起來蓋樓房居住,退出的宅基地復耕為耕地,就能按一定條件「兌換」農村建設用地指標。「我們把整個流轉地的農民都遷出去,騰出來的指標,除了給他們蓋樓房,剩下的就能用來蓋酒店。」

早在2001年,《中共中央關於做好農戶承包地使用權流轉工作的通知》就提出,工商企業投資開發農業,應當主要從事產前、產後服務和「四荒」資源開發,不提倡工商企業長時間、大面積租賃和經營農戶承包地。

但資本下鄉圈地的衝動難以遏制。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面積達到2.7億畝,佔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21.5%。其中,流入工商企業的耕地面積為2800萬畝,佔流轉總面積的10.3%。

資本就像雙刃劍,為農業帶來動力的同時,亦帶來問題。

農業部在給南方週末記者的回覆中稱,工商企業直接經營農地後,為了贏利,多數會搞「非糧化」生產,有的甚至進行「非農化」建設。針對工商企業長時間、大面積租賃農戶承包地導致的「非農化」和「非糧化」問題,2013年「一號文件」進一步明確提出,「探索建立嚴格的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耕地(林地、草原)准入和監管制度」,規範企業租賃農戶承包地的經營行為。

重慶市農業委員會對外合作處負責人方玲介紹,目前,市裡並沒有出台工商資本下鄉准入制度。只要求企業要從事農業產業,而且充分尊重農民的意願。

她強調,下鄉企業必須進行農業生產,不能以農業名義從事非農產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22

家庭生活化運用、布袋戲不再傳統、金飾增添時尚感3D列印跳脫框架 賦予傳統商品新生


2013-04-01  TWM
 
 

 

手作盛行的日本,3D列印助長了這股風潮,日本家庭在生活上隨興地應用3D列印,令人驚歎。

而3C產品代工大國的台灣,在3D列印技術興起下,我們來看看,台廠又是如何應用3D列印,賦予傳統布袋戲與金飾業新的意義。

撰文‧賴筱凡、李洵穎

橫濱直擊》3D印表機走入家中玩具車、手機殼、眼鏡架、鈕扣隨印隨用如果你有一台3D印表機,你會拿它來做什麼?印一個專屬於自己的手機殼,替兒子印出一台玩具車,替老婆壞掉的眼鏡架印一個新的零件,這些東西都真實地存在於日本手作達人毛利宣裕的家。

距離東京一個半小時車程,為了一窺3D印表機為日本人家中帶來哪些革命性的改變,《今周刊》採訪團隊來到位在橫濱的毛利家。木造房子、簡單空間,隨處可見都是毛利宣裕親手打造的木製餐桌與櫥櫃。對於一個喜歡動手做家具的人來說,最近五個月來,他的生活有了重大的改變,原因是——「我們買了一台3D印表機。」毛利宣裕說。

放棄買機車 改買3D印表機桌上一字排開,玩具車、玩具鴨、手機殼、眼鏡架、鈕扣等等,這些都是毛利宣裕用3D印表機「印」出來的。會買下一台3D印表機,故事要從去年十一月的一個夜晚,兩個男人在居酒屋裡的對話講起。

毛利宣裕,三十九歲,3D印刷技術的專業工程師;山田真次郎,六十三歲,日本老牌模具廠INCS創辦人。他們曾經是一起在INCS打拚的同事,也是多年好友,「毛利先生從大學畢業,就到INCS來工作,我們交給他的任務就是開發3D印刷技術,一頭栽進去就是十七年。」去年十一月,又是一個兩人一起喝酒的日子,已經從INCS退休的山田真次郎,與毛利宣裕聊到3D印刷技術的發展,突然地,「為何不開一家工作室,買一台3D印表機,真正動手做,讓更多人可以認識3D列印?」這樣的念頭出現在兩人的談話中。他們決定一人出資一半,成立「東京創客」(Tokyo Maker)工作室。

毛利宣裕徵詢妻子同意後,「把原本存下來買摩托車的錢,拿來買3D印表機。」山田真次郎爽朗地笑著說。於是,花了四十三萬日圓,他們有了第一台3D印表機,不算太高階,卻足以改變他們的生活。

「這個是我用3D印表機印出來的第一個產品,玩具鴨。」拿著手上藍色、白色的玩具鴨,毛利宣裕說,這個玩具鴨整整花了他四個小時。線條簡單、角度圓滑,要用3D印表機印出一隻玩具鴨,算是入門第一課,真正困難的還在後頭:蒐集3D數據變成設計圖,成功列印出來。

就在採訪的開始,趁著聊天空檔,毛利宣裕從容地在電腦前調整設定,按下「確定」鍵後,一旁的3D印表機動了起來,一層又一層地將橙色的塑膠材質噴印在板子上。「現在正在做的是iPhone 5機殼,差不多一個小時就可以完成。」毛利宣裕說,為了試做iPhone機殼,他整整失敗了一個月,做了好幾回,就是沒能成功。

攤在桌上的失敗作品,不是因為受熱不均而彎曲變型,就是角度沒計算對,速度、溫度、角度都要逐一精算,為了強調個人化,毛利宣裕特地在機殼旁邊打上名字,機殼一印出來,上面就刻著他的名字。

個性化設計的手機機殼、兒子的玩具車,日益熟練製作技術後,毛利宣裕這次要嘗試難度更高的產品,妻子摔斷的眼鏡架。「以前,如果不小心把眼鏡架摔斷,可能得花一筆錢去重新配一副鏡架。現在,我們可以自己做。」山田真次郎說。

要什麼 3D印表機印給你為了替毛利太太做一副新的鏡架,他們先是在網路上找到適合的鏡架照片,再把照片傳給「東京創客」工作團隊的設計師中村翼。中村翼花兩個小時的時間做出3D設計圖,再傳到毛利宣裕的電腦裡。簡單調整好設定後,3D印表機動了起來,四個小時後,一副全新的鏡架就做好了,全部材料只花了六百日圓。

這就是3D印刷技術將帶來的革命性改變,「不管是已經停產的汽車零組件、摔壞的產品再造,3D印表機都能印一個給你。」身為日本最大模具廠INCS的創辦人,連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都曾開價一億美元要買他的公司,山田真次郎直言,3D印表機的普及全面顛覆人類,大量製造被個人化生產取代,不是不可能。儘管目前一般消費者難以達到像毛利宣裕的生產精細度,但成立「東京創客」,就是要教育更多人認識3D列印技術,連日本電視台NHK都聞名而來。

採訪近尾聲,高速運轉的3D印表機也慢了下來,一個刻著記者英文名字、獨一無二的手機機殼,在一小時的採訪過程中就製作完成。不用模具廠開模,也不需要大量生產才能印,這就是劃時代3D列印的魅力。

(賴筱凡)

霹靂國際》既維持品質又掌握神韻3D列印快速翻製素還真公仔聽到電視傳來「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熟悉布袋戲的朋友一定知道,這時「素還真」就要出場了。這位頭頂蓮花、身背寶劍、一身白衣飄逸的素還真,他的十二吋公仔可是運用先進的3D列印技術呢!

霹靂國際多媒體,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霹靂布袋戲。該公司旗下的大霹靂國際整合行銷副總經理許煌銘說,近三年來,公仔十分熱門,「只要一上架就被粉絲『秒殺』!」公仔市場需求供不應求,如何縮短生產時間、加快商品上市,確實曾令霹靂困擾。

許煌銘說,「好在3D列印解決了這個問題!」他表示,中華名偶執行長林清和是帶領霹靂進入3D列印領域的關鍵人物。林清和與許煌銘為熟識好友,霹靂會使用3D列印,就是許煌銘將林清和引薦給負責公仔的團隊認識。林清和對動漫相當有興趣,長年待在大陸,在當地動漫界另創一片天。

木雕偶頭神韻難維持 3D列印建功林清和去年無意間向許煌銘提及,可以嘗試由3D列印讓霹靂布袋戲的公仔加快生產、推出上市。這個提議確實讓許煌銘與霹靂行銷團隊十分動心。

於是,雙方便在下半年正式開始業務合作。很快地,十二吋素還真公仔是第一批運用3D列印技術的商品。由於只有偶頭的部分需要採用到3D列印,花費約六小時就完成原型(prototype),霹靂快速送交模具廠開模生產,就可以大量生產,同樣尺寸的布袋戲偶用手工雕刻得花上約莫半天的時間,若要大量雕刻,速度仍不及開模生產為快。這到現在仍是業界創舉。

以往偶頭是以木頭雕刻,純手工製造,無法大量生產,雖然也曾推出公仔商品,但因產能有限,量產的困難度也高。此外,過去因採手工雕刻,即使師傅按照標準作業程序製造,但布偶的神韻仍有差別,這可是會被重度粉絲一眼就挑出來。

為了維持商品相同品質,並且加快生產流程,霹靂如今改採3D列印,借重中華名偶,以及中華名偶母公司馬路科技的3D列印技術,使得公仔商品得以持續熱銷。目前的十二吋公仔,就是運用3D列印技術做出的商品。

挑戰全球首尊七十公分玩偶在採用3D列印經驗良好下,霹靂與中華名偶挑戰難度更高的任務,這次打算將3D列印應用在七十公分高(約二十七.五吋)的BJD。

什麼是BJD?它真正的名稱是「球體關節人形」(ball-jointed doll,簡稱BJD),泛指各種擁有球形關節的可動人形玩偶。這種人形娃娃體型細節精緻,關節的部位裝有球形的東西,能使人形盡可能做出許多接近於真人的姿勢與動作,類似芭比娃娃一樣的玩偶。

今年初,林清和主動向霹靂表達希望將業務合作範圍從公仔擴大到BJD。霹靂主動提供了兩尊布偶給林清和,那兩尊布偶,一是耳熟能詳的素還真,另一尊便是性感魅力女戰將的華顏無道。目前只完成了華顏無道的原型。

某一天,林清和帶來一組團隊,花了一整天拍攝華顏無道的照片。華顏無道被粉絲喻為史上第一位在螢幕前穿絲襪、馬靴的布袋戲角色,服飾繁雜,配件極多,拍攝工作相對耗時。為了維持原型與本尊布偶的相似度,照片經過篩選、刪減後,需要用到的照片還有二百餘張之多,拍攝完畢後,便一一掃入電腦製成3D圖檔。

參與華顏無道3D列印作業的馬路科技工作人員表示,在圖檔繪製完成後,輸入印表機由噴嘴射出成形,再將各零件如鎧甲、高跟鞋、耳環等一一切割、拼接,共計耗費一個月的時間,才完成華顏無道的原型。

雖然華顏無道的BJD仍處於開發階段,但霹靂應可算是全球第一家採用3D列印生產BJD的公司。採用3D列印的優點在於能夠快速商品化,加上塑膠成本低於木工,也能夠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以BJD為例,過去採用手工木刻,如今改為塑膠材料,粉絲的接受度如何還要觀察。

(李洵穎)

高雄貴金屬︾突破傳統手工局限 創意使命必達金飾設計不再受限模具 神像金身完美無瑕隱身在新北淡海地區某座住宅大廈裡的高雄貴金屬設計部,住家式的格局讓這個部門宛如是一間個人工作室。「這裡是公司的設計團隊,共有五人。」高雄貴金屬業務副總經理Doris King表示,該公司產品的設計創意都來自於這裡。

高雄貴金屬是一家在各銀樓間頗負盛名的黃金業者,最初是以回收廢金起家。四年前,Doris King因緣際會認識了3D列印服務廠商馬路科技總經理張昭明,從此加入3D列印的行列。Doris King說,高雄貴金屬早在四年前就向馬路科技購入一台雕蠟用的3D印表機。「我們應該是台灣第一家引進這種3D列印機台的公司。」有了3D印表機,高雄貴金屬開始「玩」起了各種黃金飾品的創意。Doris King說,傳統金飾受限於開模作業,因此成品總是密實的,呈現片狀或塊狀。但是,3D印列技術不受形狀限制,不論是想要某處鏤空,抑或打算呈現彎曲線條,3D列印都可以「使命必達」。而「傳統開模與鑄造過程,可是無法這麼隨興地讓你玩!」傳統神像至少需時一年 如今五十天可成高雄貴金屬在黃金飾品玩出心得來後,開始走向自創品牌之路:金飾的品牌是「歷代風華」,「生活金藝」則是擺飾的品牌。其中,在金飾部分,該公司去年推出第一組結婚套件,包括項鍊、耳環、手環與戒指。Doris King得意地展示這組主題為幸福的金飾套組,「這是以蝴蝶作為發想,因為『蝴』蝶音近幸福的『福』。」這組套件都是由3D列印技術製造出來,鏤空的設計,替金飾增添不少時尚感。

稍後,Doris King又拿出另一尊灶王爺金像,這也是運用3D列印技術做出來的。她說,目前在台灣,3D列印的應用以建立模型再開模量產居多,很少出現直接做出成品的情況。這尊灶王爺金像算是罕見。

灶王爺金像是一位客戶下單訂製的,原本想交由珠寶界較為成熟的香港製作,但香港卻沒人肯做,於是轉為委託高雄貴金屬製作。高雄貴金屬的設計師先去廟裡找了一尊實體灶王爺像,拍了照,將之一一輸入電腦,用3D CAD繪圖軟體形成3D數位圖檔並加以修整,再把檔案傳給客戶進行確認。

雙方在製圖、校圖、修圖等作業多次溝通,這樣來回共計花費一個月時間。待客戶滿意後,便進入3D列印流程。由於神像身長約二十八公分,因此3D列印須花費較長時間,待最後完成時,鋪上配方、雕蠟、電鑄等過程,又再經過二十天,合計這尊灶王爺金像,花費五十天的時間製成。

Doris King說,若依照傳統模式,由於複雜度高,沒有師傅願意接單打金;即使有師傅願意打,恐怕到成品出來,要花費一年時間,甚至於連開模具都開不出來,遑論產出成品。

Doris King表示,傳統手工黃金雕塑方法有它的限制性,比如鏤空的部分就不可能用傳統方法做出來,如此一來,很多設計的創意就沒辦法呈現在金飾成品上。3D列印則突破了這個瓶頸,讓金飾走出與以往不同的路。

(李洵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64

馬云: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YouthMBA週末茶座) 東方愚

http://www.zhanghua.cn/?p=5234

「你如果選擇了創業這條路,選擇了往前走,就沒辦法平衡(事業與家庭),你只是在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混為一談之間獲得樂趣而已。」

馬云在2010年的一次論壇中這樣說道。他說2008年和員工有過一次「非常失敗」的溝通,彼時在一個公開場合,一些員工問他工作和生活如何平衡,他一本正經、口若懸河般大談「平衡術」,「我很快越想心裡越不對勁,」他說,「晚上回到家就向大家道歉——我說謊了——我也沒有協調好事業與家庭的關係,我覺得事業和家庭是無法平衡的。」

中國互聯網第一代創業者、出生於1964年的馬云如今是家喻戶曉的企業家,他瘦小精幹、臉型酷似外星人。2011年初在在紐約曼哈頓的時報廣場戶外大屏幕上播放的時長60秒的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人物篇》,中,有四位企業界人士出現,馬云是其中之一,其他三位是王建宙、李彥宏和丁磊。

我接觸過幾次馬云,對他最感興趣,並非阿里巴巴或淘寶帝國將來會有多龐大,而是他的「婚姻平衡術」。這裡的「婚姻」,既指他和妻子張瑛的結合,也指阿里巴巴與雅虎之間的「婚姻」。事實上我們也可以把阿里巴巴和淘寶看成一個「婚介所」。

 

師兄妹與創業夥伴

2010年11月初,《楊瀾訪談錄》創辦十週年的派對上,楊瀾請來了馬云、馮小剛、李連杰等人。在互動過程中,他們被要求回答同一個問題:在你經營企業的所有理念當中,哪一條最適合於經營婚姻?

「樂觀和信任,」馬云說,「婚姻就像企業一樣,麻煩挺多的,在一起就要樂觀並相互信任。」

「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是:精於選擇,長期持有,」 楊瀾接過話茬,和坐在台下的吳征對視了兩秒鐘後說,「有時候欣賞比獎金重要,我老公就是這樣對我的。」

輪到馮小剛,他先是讚了一下妻子徐帆,然後不失時機地為他執導的即將上映的電影做起宣傳來,「《非誠勿擾2》中一句台詞:婚姻怎麼選都是錯的,長久的婚姻就是將錯就錯!」眾人大笑。

李連杰談的則是感恩二字。

儘管大夥兒在一起大談婚姻之道,但馬云與其他幾位還是有所不同的——楊瀾、馮小剛、李連杰都曾離過婚,他們現在經營的是第二段婚姻,而馬云和原配夫人張瑛一直走到了今天。

他們是如何結合,在婚姻中各自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

張瑛是是浙江嵊州市甘霖鎮人,到杭州師範學院(現杭州師範大學)讀書時結識師兄馬云。馬云雖出生在杭州,但祖籍浙江嵊州谷來鎮,他的父母年輕時來到杭州。如此說來,張瑛和馬云是很近的老鄉了。2008年初,張瑛的父親——甘霖人民醫院退休醫生張江去世後,當地嵊州鄉親在追悼會上看到過馬云。

馬云創業前後的故事眾所周知, 他畢業後分配至杭州電子工學院(現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任教,張瑛從杭州師範學院畢業後不久,與「馬老師」結婚。

中國企業家群體中,不少人創業前曾做過教師,除馬云外,本書中寫到的有劉永好、嚴介和、尹明善、郭廣昌等人。

馬云初次創業是1995年。一次到美國的機會,使馬云首次接觸互聯網,他感到新奇、興奮,回國後便創辦了「中國黃頁」(chinapages.com)這應當是中國第一家電子商務網站;一開始的三位員工是馬云、張瑛和何一兵。也就是說,像許許多多夫妻檔一樣,張瑛從一開始就是馬云的賢內助兼創業夥伴——此時他們的兒子三歲。

中國企業家群體中,夫婦二人是同校校友的也有不少,馬云和張瑛之外,本書寫到的還有郭廣昌與談劍(前妻,復旦大學)、段永平與劉昕(中國人民大學)、黃宏生與林衛平(華南理工大學)等夫婦。除了段永平南下創業時劉昕仍在校讀書時,其他幾位女人都是與男人一起創業,譬如郭廣昌和談劍是復星初創時「五劍客」成員,林衛平則支持黃宏生辭去公職到香港創辦創維。

1995年的時候,江澤民提出了國有大中營企業改革的思路。那麼在民營經濟坐標中,這一年又是怎樣的一個年份呢?

這一年,32歲的潘石屹和新婚不久的第三任妻子張欣共同創辦了SOHO中國;38歲的張茵和她的第二任老公劉名中在東莞創建了玖龍紙業;已經和前妻董春蘭離婚三年、33歲的史玉柱正登上事業的第一個巔峰,號稱兩年內要完成百億元產值;26歲的黃光裕則正和杜鵑商量著結婚事宜,他的國美電器這一年在北京的門店擴張至了10家……

馬云於1999年創辦阿里巴巴的時候,發動了自己之前的同事與朋友等16人,加上他們夫婦二人,組成了最初的創業團隊,這一團隊後來被坊間稱之為「十八羅漢」,他們砸鍋賣鐵般四處籌錢,最終於馬張二人的家中,宣稱馬上開始做「一件偉大的事情」。

當然,由於整個過程都進行了錄像,當馬云後來獲得成功時,「十八羅漢」的故事被符號化了——不少人驚嘆於一個奇蹟誕生前「冥冥中的暗示」,沉吟於「創業教父」精神鴉片式的勵志啟示錄,而對其路徑選擇的技術性解剖寥寥無幾。

 

適時歸隱

1999年10月底,英國年輕人胡潤製作的中國大陸第一份富豪榜在美國《福布斯》雜誌發佈,這是一份50人的榜單,排在第50位的是資產超過5000萬元人民幣的張朝陽。「就在榜單要發佈的時候,」胡潤後來在與我合作出版《胡潤百富榜:中國富豪這十年》一書時回憶稱,「《福布斯》當時的主編勞裡·米納德注意到阿里巴巴剛剛獲得以高盛為代表多家國際金融機構共500萬美元投資的消息,他對我說,將來的富豪榜上一定會有這個小個子中國人的名字。」

馬云第一次出現在胡潤百富榜上是2005年,他以30億元的財富位居富豪榜第36位。他同時還登上了這一年的「胡潤強勢榜」,「我沒那麼強勢吧,」馬云看到這一榜單後苦笑道。當胡潤告訴他「強勢」其實是英文Power即影響力的意思時,他才有些釋然。

可是,就在2004年底,他勸妻子張瑛從阿里巴巴中國事業部總經理的位子退下,回歸相夫教子的生活。張瑛在「阿里系」的人緣不錯,就這樣離開,不少人甚為不解,馬云說:「外人看到阿里巴巴CEO的夫人在公司任職時,會以不一樣的眼光看你。」

再來看張瑛隱退的時點。2001年到2003是阿里巴巴最為艱難的三年,馬云擔心人心渙散,在公司開展起「延安整風運動」等運動,「通過運動,把和我們沒有共同價值觀和使命感的人統統開除出我們公司。」2004年9月, 阿巴巴巴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人事調整。馬云稱這次調整主要是希望阿里巴巴向更專業的方向邁進。不久後,張瑛離開阿里巴巴。

張瑛是一個有商業頭腦且重情義的女人。1999年底加入阿里巴巴的李治國在2004年年中離開後不久創辦了口碑網,雖然開局還算順暢,但資金很快用完了;張瑛聽到後,給李治國轉賬200萬元,要知道,這個時候的張瑛剛剛被馬云勸退到家中,這200萬元後來被定義為借款。

有趣的是,2005年3月,eBay在中國市場推出了「客齊集」,這是與口碑網類似的分類信息網站。馬云有了一種緊迫感,隨後與李治國多次洽談,在2006年10月收購口碑網,李治國等於重回「馬家軍」。他後來曾調任阿里「云計算」項目負責人,不過2010年再次離開阿里巴巴,轉型做天使投資人。

對於張瑛「歸隱」,與其讚揚馬云當時「去家族化」的英明,不如說這是他經歷過「十八羅漢」草莽創業階段後,開始對管理的重新思考。他一直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缺乏安全感使得他愈戰愈勇,也助長了他強勢的脾性。

在宣佈張瑛辭職的決定時,馬云則稱這是張瑛自己的決定。

當然,單從家庭和事業平衡的角度來說,張瑛回到家中也是一件好事。「這幾年來,」馬云在張瑛離開阿里巴巴不久後說,「我太太幾乎沒有自己的生活,沒有朋友圈子,天天泡在公司。」

這也就不難理解,本文伊始馬云聲稱的「那些說事業和家庭可以平衡的人是在撒謊」的論調。在1990年代中國民營經濟野蠻生長的年代,夫妻上陣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對他們來說,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

「我是坐在馬桶上衝著淋浴的時候在想工作,我晚上做夢的時候也是想的這些事,」馬云說,「但是我得到的是快樂,我得到家人的支持,他們也知道假如我不想的話,他們也會不幸福。」

「李嘉誠現在還是每天早上忙死忙活的在忙,比爾·蓋茨也一樣。」馬云接著說,「有的時候你所想的並不是你想要的,你得到的不是你所想的。但是你今天把你得到的好好的欣賞它,這是福分,你可以為別人包括為大家為自己帶來快樂,也為別人帶來快樂是挺好的,想清楚了這是你的命,我想清楚了。」

很有意思的是,2011年6月初,楊瀾採訪了來中國訪問的比爾·蓋茨,楊瀾的一個問題是:你一生中最聰明的決定是創建微軟還是大舉慈善?「兩者都不是,」蓋茨狡黠一笑說,「找到合適的人結婚才是!」

我想起來2007年4月的博鰲亞洲論壇上,有人問下一個比爾·蓋茨是誰,在場的比爾·蓋茨自告奮勇回答稱:亞洲的馬云。儘管他指的是財富和創新精神,但是他們的婚姻觀也是相近的,結合起來就是:找到合適的人結婚,並給她以合適的角色扮演。

 

阿里式婚姻觀

「永遠記住,客戶第一,老婆第一,老公第一。很多人說父母第一,但我想結婚以後,應該永遠另一半第一,父母也會理解的。所有在座的親朋好友,是不是這樣?」

這是2010年5月10日,馬云在阿里巴巴員工集體婚禮上對新婚員工們所說的一句話。從2005年開始,馬云宣佈將每年的5月10日定為阿里日,這一天,阿里巴巴對員工家屬開放,同時舉行集體婚禮。

馬云似乎從不放過任何宣揚阿里巴巴公司文化的機會。在2010年的這一次員工集團婚禮上,他所有的講話均是以公司的六大價值觀的邏輯來詮釋婚姻——客戶第一、團隊合作、信任、敬業、激情、擁抱變化。

客戶第一:花了這麼多時間把對方娶來,花了這麼多時間想嫁給他,結婚之前的話和結婚以後的話是不能改變的。

團隊合作:婚姻是兩個人的事情。結婚的那一天,也是麻煩開始的那一天。這個麻煩呢,從第一天起到最後你離開這個世界,永遠不會停止。但是生活的快樂,生活的意義,也就是你們之間的矛盾帶來的快樂。

信任:即公司文化中的誠信,,假如你們兩人之間沒有信任,那麼一定走不久,走不長。今後不管對你的父母,對你的孩子,永遠不要隱瞞。

敬業:堅持到底,愛他了,娶她了,嫁給他了,就不要說他(她)不好,就堅持一個他(她)吧。生活永遠是這樣,它的不完美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激情:婚姻最高的價值,最高的境界,或許不是激情,平淡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家庭生活。從激情到愛情,再從愛情變親情,這才是最高境界。

擁抱變化: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但是永遠有積極、樂觀的心態看待它,只有陽光的心態才能面對挑戰。

「在我們家,張瑛永遠是NO.1(第一),」馬云說,「在張瑛眼中,誰永遠是NO1(第一)呢?」「馬云!馬云!」台下阿里巴巴的員工高呼。如果你置身其中,如果去掉現代元素,你或許恍如身處毛澤東時代,聽毛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情景。這是馬云「公開的秘密武器」,至少創業至今屢試不爽。

2011年的「阿里日」的集體婚禮上,共有327對新人參加,其中有62對夫妻雙方都是阿里人,這兩個數字均創下阿里巴巴集體婚禮的新紀錄。馬云的證婚詞是:「我的證婚期限是90年。90年之後,你們愛改嫁的改嫁,愛娶誰娶誰,但是在這90年之內,你們的約定不能變,你們願意接受這個挑戰嗎?」

在晚會最後,馬云換上了一身休閒裝,戴上墨鏡和鴨舌帽,高歌一曲Unchained  Melody (電影《人鬼情未了》的主題曲)。他為新婚夫妻們寫了一段祝福語,最後一句是:「快樂工作,認真生活。」

 

離婚傳聞

關於馬云和張瑛婚變的傳聞,在2009年一度甚囂塵上。這一年的9月10日是馬云45歲的生日,也是他創辦阿里巴巴十週年的日子。在慶生會上,一副搖滾扮相的馬云唱了一首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今夜愛無限)。當年阿里巴巴創業的「十八羅漢」,基本上都來了。站在台上,大有緬懷過往崢嶸歲月的架勢。細心的人掐指一數,明明是16位啊,缺倆人。缺誰?一位是孫彤宇(前淘寶網總裁),一位是馬云的太太——張瑛。

「怎麼不讓夫人過來呢?」有人問。

「她就坐在台下啊,我們夫妻倆沒必要同台獻醜吧。」馬云一笑。

此時,一場關於馬云離婚的傳言正在場外蔓延。傳言稱,馬云9月8日現阿里巴巴股票超過2億元人民幣,是為了「作為對與張瑛離婚的補償」。

事實上,馬云減持阿里股票,以公告形式進行瞭解釋。「可以給自己、家人一點小小的階段性成就感。」馬云說,「如果把10年當作一個創業階段的結束的話,另一個激動人心的新時代即將開啟」。他同時承諾,180日內,他不會再有任何減持行動。

但阿里巴巴還是被撞了一下腰,9月9日,股價下跌近7%,這是2009年5月以來的最大一跌。阿里巴巴公司,一邊不厭其煩,對外界稱馬云售出的股份只是「小不點」,大可不必驚慌。一邊則開始採取行動,以減少馬云離婚傳聞可能對股價的進一步影響。

「傳言十分惡劣,是對阿里巴巴和馬云家庭的傷害,」一位阿里巴巴的老員工在公司內部網上發貼說。跟貼者開始拉起家常,各抒己見。「不排除某些競爭對手刻意所為,」有員工義憤填膺。

馬云倒是一顆平常心,當有記者向他求證離婚傳言時,他笑而不語,就像什麼也沒有發生一樣。這讓人想起他一次在央視《對話》節目做嘉賓時說,很喜歡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風清揚這個角色:「我最欣賞風清揚的『出手無招』.」

儘管中國企業家為補償前妻而套現股票者前仆後繼,但馬云離婚傳聞從一開始就像一場鬧劇。而如果說一則創始人離婚的傳言能將公司股價推向懸崖的話,要麼這家公司早已岌岌可危,要麼就是想當然高估了緋聞的力量。

除了像阿里巴巴十週年這樣的場合,張瑛現在很少出現在公眾面前。他們的兒子現在英國留學。正如馬云對新婚員工們的叮囑一樣,馬云在家裡一樣對妻兒倡導阿里巴巴六大價值觀。2010年4月,兒子過18歲生日,馬云對他說:不管你以後犯任何錯,只要你講真話,老爸一定支持你、理解你,跟你溝通。

阿里巴巴2010年的營收為55.6億元人民幣,淨利潤為14.7億元,淘寶網的年在線交易額達到了4000億元。馬云事業如芝麻開花節節高,家庭也算幸福。但是2011年中,他面臨著創業十多年以來最大的挑戰,或者說他的「另一場婚姻」正遭遇危機——由於阿里巴巴未經董事會批准,私自將支付寶的所有權轉至馬云控股的一家內資公司, 這引發了共持有阿里巴巴73%股權的前二大股東雅虎和軟銀的強烈不滿。

遙想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向雅虎出讓35%的股份時正值「七夕」,馬云興高采烈地說,「阿里巴巴與雅虎相戀七年,如今在中國的情人節裡,終於結合到了一起。」現在,這場「婚姻」的第七個年頭,它們之間的恩愛成為歷史,這是「七年之癢」嗎?

馬云的「偷天換日」讓人想起大他將近20歲的娃哈哈集團創始人宗慶後在和法國達能爭奪合資公司控股權時的情景。在中國特殊的政經語境中,結局其實可以預料:中方最終勝出。但是,與娃哈哈不同的是,阿里巴巴是一個全球知名公司,其創始人被貼上缺乏契約精神的標籤,要比宗慶後當年大打民族主義牌更讓人失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66

零電視家庭 茶怪老作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hk/2013/05/blog-post_30.html
由今個月起,我家成為了零電視家庭。聽說美國有五百萬個zero-TV households,不知道香港有多少,我有個朋友是,我認識的唯一一個。跟親友說起,人人投以難以置信目光,原因1)我沒看電視很久了,2)用tablet,可取代之,3)小朋友看電視無益,4)省地方,5)廳的主角應該是人,不是電視。你喜歡哪個解釋,由你選擇,好似Life of Pi的結尾一樣,反正對於自小電視送飯的人來說,家裡沒有電影就如海難生還般不可思議。個人最喜歡No. 4、5。單位實用面積在我來說,應該減去傢俱佔用了的面積,假如掉了電影省卻三個階磚,我家就大了三個階磚,這個策略我頗為著迷,以至兒女的玩具數目少得可憐。另外,如果吃過晚飯一家人圍著個火爐,時聊天,時閱讀,很有凝聚力。可惜香港天氣太熱,用不著火爐,又無理由圍著部冷氣機。這是美中不足之處,至少可以面對面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71

任正非「家庭成員永不接班」背後的故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399.html

導讀:這是作者親歷華為4月28號「家族成員永不接班」的事件現場經歷的一些背後的故事,關於為什麼發,和為什麼這個時候發的一些親身經歷。

9:00 到了辦公室,遲到了。因這幾天給華為黑馬特訓營授完課,處於極度疲乏中。

進辦公室,見任總正與EMT秘書處的秘書們在聊天,談笑風生,精神飽滿。任總的臉上貼著紗布,剛看見以為是掛著藍芽耳機。

或許是沒有看見,或許是看見了,彼此沒有打招呼,這也是他的一貫風格,他不理我,我也不會搭訕,他從來不玩虛的。

9:45 正在吸煙室吸煙,秘書MM通知任總召見。回到辦公室,帶上記錄本,進入任總辦公室。

坐定,第一句話如往常一樣:「過來了」?

我問:臉受傷了?答:動了個小手術。

接下來,如往常一樣聊天,所聊話題:商學院教育、創業家精神及創業能力培養、軍事、團級幹部蹲點、大學生教育與就業、信任危機與危機管理、紅十字、火星一號、曠野生存。。。。話題有點散,一點不聚焦。

唯一聊到公司的話題是徐直軍副董事長前幾天關於美國市場的講話,印象最深的是任總提到的一段歌詞:「紅塵呀滾滾,痴痴呀情深,聚散終有時,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至少夢裡有你追隨,我拿青春賭明天,你用真情換此生,歲月不知人間多少的憂傷,何不瀟灑走一回」。

看得出,任總有點疲憊,聊天過程中,由軍人坐姿,變為斜靠在沙發上。

10:30,結束聊天,帶著任總贈送的袋裝豆腐乾,離開他的辦公室。

豆腐乾是四川所產,品牌忘了,記得包裝袋上有一行小字:來自小平故里。剛進辦公室時送一袋,臨走前又追加一袋。味道很好吃,據說是尼姑做的。

12:00 秘書MM來通知:任總在辦公室請大家吃飯。共8人,套餐,有湯、玉米、花生、葉菜、筍片,任總買單,每份120元,餐廳對老闆下手也夠狠的,難怪公司的大領導也要跑到員工餐廳排隊就餐。

今天中午又沒吃飽。後悔當初派代表參加的合理化建議沒被採納。

其實,在公司的幾天,已經大致知道今天有文件發佈,亦知道了大致的內容。但一直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焦躁和期待。

與公司級文件發佈權限的秘書MM,同一辦公室,什麼時候發佈,「核按鈕」就在她手裡。

一個下午,更多地關注她的一行一動。但她若無其事,進進出出,忙忙碌碌。MM你好淡定阿!

17:52 在公司內網「公司文件夾」的「總裁辦電子郵件」中,出現了《任總在員工持股代表大會的發言摘要》,文件編號2013-56號。

約20秒後,此文件出現在《心聲社區》論壇的「華為家事」板塊中。

此時,路經任總的辦公室,已關門。

18:00 本文首次出現外部媒體上,是《創業家》雜誌的新浪官方微博:「【華為內部郵件!之前,他們的記者打過電話,很顯然,他們在趕時間,沒有耐心地聽本人講下去。微博得全文:任正非:家族成員將永遠不會接班.今天下午 18左右點宣佈,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宣佈其家族成員將永遠不會接班,華為5-10年內一定不會上市。」並附來自《心聲社區》的文件截屏。

提示一下,《創業家》組織的華為-黑馬特訓營第二期27日晚剛剛結束,牛文文社長的微博為證:「華為特訓班第二期結業了,三天三夜沒出華為,吃住上課在百草園培訓中心,和華為的高管、顧問、員工密集交流學習,恍若華為人。做媒體十幾年,總想著走近神秘華為報導傳奇華為,這段時間作為一個創業人走進了華為,反而覺得華為如水,靜水潛流。創業的華為,令人尊敬,引人學習。」抱歉,我不會截屏。

然後,然後,天下人都知道了。

弱弱地回答幾個問題:

1.為什麼華為選擇這一天發?

這份文件是3月30日形成的,一個月後才發出,這符合華為的慣例。總裁

辦和EMT文件都是幾經反覆,徵求意見,修改補充,才正式公佈的。尤其是任總的文章,一個月以後甚至更長時間,都是常態。

在這份文件後,多處出現「。。。。。。」,因為這是一份摘要,在此之前,相信華為的中高層管理者已先於員工看到了「全本」。這也需要時間。

2.為什麼選擇節前發?

為了利用放假減少外部對這份文件的關注、炒作。還有別的考慮嗎?沒有了!

真的沒有了。

3.為什麼選擇這個時點發?

其一,任總給文件發佈權限秘書的授權是:「你下班前」。想一想,秘書MM

如果在4:00發出了文件,任總肯定知道她早退了。借給MM三個膽,她也不敢,華為的考勤制度可不是吃素的。何況,連這點智商都沒有,還能做總裁辦秘書?

其二,在18:00前發出,也是為不影響員工的正常工作。員工因這封郵件而奔走相告,思緒難平,百感交集,必定影響工作,降低效率,破壞氛圍。這不符合華為的核心價值觀,也不是華為人的做派。其實,文件公佈後,在華為內部並沒有引起多大的波動,截止24:00,《心聲社區》上的點擊只有1000餘條,目前(29日20:00)也僅有1萬1千多次點擊,147條回覆,與那些動輒幾十萬的熱貼相比(當天就有一條37萬多點擊的熱貼),顯得很冷清。與外面鋪天蓋地的熱議相比,公司內部平靜如水,靜水潛流。為什麼這樣?華為就應該這樣,理解不了,說明您他太不瞭解華為了!用陰險心理解讀別人的人,得出的永遠是陰暗的結論。

4.為什麼以這種方式發出?

文件是以「總裁辦電子郵件」發出的,文件密級:內部公開。即面向全體員工,這裡面並不包括外部媒體等。既然是內部公開,肯定也出現在《心聲社區》,而後者對社會限制開放的,只要想看,一個終端,一個有線或無線接入方式,再加上一個小學及以上學歷的人。華為絕沒有主動地向某位員工或外媒發郵件—任總喜歡的是自媒體。

當晚,回到百草園,一杯鐵觀音,一支柔和七星,伴隨著網絡上鋪天蓋地的

轉發、評論、解讀、質疑、狂讚、猛貶。。。。。

21:17發了一條:「答某人:我在百草園的房間裡,面對電腦中一位軍人的一篇講話稿,致以軍禮!」—-本人是軍人的後代。

24:00 我困了,該洗洗睡了!

晚安!華為!晚安!任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898

SENSE隨筆130612神聖的家庭婦女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12/sense%E9%9A%A8%E7%AD%86130612%E7%A5%9E%E8%81%96%E7%9A%84%E5%AE%B6%E5%BA%AD%E5%A9%A6%E5%A5%B3/

SENSE隨筆130612
神聖的家庭婦女***
A字人執筆

“男主外,女主內。” 結婚居家,相夫教子,仍然是不少職業女性求之不得的歸宿。 當大家對 “過往的好日子” 緬懷不已之時,究竟 “過往的好日子” 是何時消逝的呢?

工業革命前,女性在就業市場上的確渺無踪影,但並不代表她們遊手好閒。 當時的社會,所有家庭成員都要按性別和年齡分擔養家的工作。***
歐洲未婚的女性不是在自己家中,便是在別人家中做傭人,農場做雜工或者是當學徒。 結了婚的女人都在家中幫忙,農人的妻子下田工作,並親自運送農產品往市集出售; 城市裡工匠的妻子則作為丈夫的助手協助生產。 除了參與生產外,女人還要處理家庭糾紛和管理財務。 十八世紀一本青年讀物寫道:“只有傻瓜才會娶一個只吃飯不幹活,專靠丈夫養活的妻子。”。

現代以前,專門料理家務的女人反而並不是主流,女性雖然事必要負責家務,但卻是她們完成 “正事” 以後的事。*** 農人田裡、工匠作坊中和小商人店內的工作繁多,女性 “主內” 的時間其實不多,為了協助丈夫賺錢養家,妻子只有把孩子留在搖籃內任其哭鬧,有點錢的家庭或可以把孩子放在奶媽家中。 妻子協助丈夫養家比照料小孩重要。

十九世紀開始,工業為女性提供了更廣闊的就業空間,女性的職業再不限於傭人一途。 女性可以成為工人,意味女性可以賺得薪水, 這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女性走出家庭,從事 “男性”的工作,“拋頭露面” 當工人,此事惹來非議,被標籤為 “不守婦道” 和 令家庭破裂 的罪人。

資產階級眼中, 要讓妻女“抛頭露面”的男人被視為沒有出息。工人階級就算沒有這種“尊嚴”觀念,但已婚女性還是以家庭為重,並不能因為工作而犠牲作為母親和妻子的職責。 一個能夠獨力養起全家的男人,不該讓妻子外出工作,她的真正任務應該是料理家務。
“神聖的家庭主婦” 這概念應運而生。***

1851年英國人口普查,職業分類出現了 “家庭主婦” 一欄。 其時女人被稱頌為把一生都投入到家庭 “神聖的工作”之中:布置溫馨的居室,教養子女,給予家人愛和情變成女人的職責。男人在外工作賺錢,女人則管理 “甜蜜小家”。

“家庭主婦”的概念建立在拒絕 “現代個人主義原則” 的基礎之上,為了家人和家庭而存在的女性與合同制的社會格格不入,女性應該只是家庭的附屬品。****
正因如此,女性不配擁有政治、經濟獨立和思想獨立的權利。**** 一旦女性成為了獨立的個體,勢必導致家庭婦女形象消失,加快家庭秩序的崩壞,在兩性間產生混亂 。因此必須禁制女性外出工作和接受教育的權利,令女性順從丈夫的意志。

另一方面隨著普及教育與醫療,女性分別擺脫了教會與傳統的束縛。 女性接受教育,得到了 “個人”觀念。*** 公共衛生的推行,女性得到醫生的專業建議餵養小孩,效果有目共睹,傳統方法漸失去影響力。

二十世紀女性教育提高,到了六十年代,女性外出工作再也不是件羞恥的事,可被接受為次要的任務,從屬於家庭職責。 跟著的幾十年,女性在她們的職業生涯中更投入,外出工作不再是權宜之計,而是實現個人價值和身份的合適手段。

另一方面, “消費主義” 鼓吹舒適、娛樂和個人幸福的價值觀,摧毁了 “神聖的家庭主婦” 以家庭為重,犠牲小我的精神。 新的價值是以享樂、性慾和個人自由為中心,*** 家務看起來,彷彿是男人控制女人的手段。

女性以職業成就自我,最終擺脫了家庭與的束縛,不再從屬於男人了。 ***
1990年,80%的法國人認為不從事工作的婦女不可能在生活中成功。 女性為實現自己而工作的洪流已經形成,不能回頭了,女性也不能回到 “過往的好日子”了。

參考書目
第三類女性:女性地位的不變性及可變性
La Troisième femme (1997)
by Gilles Lipovesk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028

美國家庭資產配置情況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941

花旗銀行總結的一份表格展示了美國家庭資產配置情況。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1%最富裕階層負債率只有20%左右,而高達80%的中低收入階級負債率接近160%。同時最富裕階層的住房在資產中佔比只有10%,而中低收入階層卻高達65%左右。

與美聯儲用的DSGE模型結論相反,窮人更「傾向」於消費。對於富人來說,增加一元錢收入,可消費亦可儲蓄;對於窮人來說,增加的一元錢,其中大部分是必須消費的,以維持生存。當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無論怎麼無節制消費(並不是無理智消費)也達不到窮人的消費率。從這個角度來說,窮人的邊際消費傾向更大。由於富裕階層每個月有來自美聯儲850億美元的債務貨幣化「補助」,貧窮階層的的購買力被逐漸轉移至富裕階層。在過去的五年中貧窮階層的消費支出持續在收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