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慕冰: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金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8706
来源:网易财经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今日在2015陆家嘴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在大局稳定、总体向好的背景下,银行业也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需要积极主动做好应对。
一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对银行业发展战略的挑战。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缺乏新的增长动力;国内经济也面临下行压力,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出现差异性变化,需要银行根据自身竞争优势和业务定位找准发展方向。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对银行业应变能力的挑战。随着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存款保险制度正式推出等改革不断深化,银行业经营的制度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做大规模吃利差的发展模式变得越来越难以持续,需要银行顺应改革潮流稳妥推进转型。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对银行业风控能力的挑战。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从长远来看,有助于银行业防范和化解风险、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利润源,但短期内可能引发局部不良贷款上升,加大风险防控压力,需要银行正确把握发展重点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四是金融业态演变对银行业创新能力的挑战。一方面,传统金融创新步伐加快,跨市场产品、民间借贷、影子银行等比较活跃,融资渠道多元化趋势进一步显现;另一方面,P2P贷款、众筹融资、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新业态迅速崛起,需要银行立足于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开拓创新。
周慕冰表示,这些风险和挑战对银行业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近期银行业风险暴露持续增多,利润增速快速放缓。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连续14个季度上升;净利润同比增速已从去年的10.5%进一步降至4%以下。
他指出,下一步,要坚持用好增量与盘活存量并重。目
前中国经济体系中的资金存量非常巨大,但资金供需中仍然存在结构性问题,一些资金的使用效率偏低,导致资金面“总量多、流量少”。要改变这一局面,既要用
好增量,优化新增贷款投向,又要大力提高存量资金使用效率。要进一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信贷资产流转业务;积极采用市场化手段,多渠道、批量化处置不良
资产,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为新增贷款腾出空间;在加强风险防控的前提下,通过回收再贷、贷款重组,以及发放并购贷款等推动低效企业兼并重组等方式,充
分盘活沉淀在低效领域的信贷资源。
周慕冰还表示,银行业还将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释放活力与效率。一是继续推动扩
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推进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村镇银行设立实现常态化,成熟一家,设立一家,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断完善多
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银行业机构体系。二是继续推进银行开展事业部制、子公司制、专营部门制等改革,推动管理模式、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和绩效考核模式的
深度转型,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三是继续推进简政放权,优化监管服务,为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创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发言实录:
尊敬的杨雄市长,肖钢主席,项俊波主席,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探讨关于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
的一些看法。银行业与实体经济是相互依存、同生共荣的关系,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是银行业的天然职责。当前,银行业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部署,坚持主动适应经
济发展新常态,统筹谋划推进改革开放,多策并举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发展。
一,银行业改革开放取得积极进展,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
二是银行业务治理体系改革成效明显。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结构持续完善,决策科学性和制衡有效性进一步提升;在巩固信贷风险管控
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覆盖非信贷和表外资产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各主要商业银行均已建立同业业务专营部门和理财业务事业部,业务治理的针对性和规
范性进一步增强;信托业保障基金和小额贷款公司协会等行业组织正式设立,行业自律和自我救助能力进一步强化。
三是政策性银行改革取得新进展。目前,三家政策性银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均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意,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将在增加公共产品供给中发挥更加有效
的作用。开发银行组建住宅金融事业部,进一步加大了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力度;进出口银行继续发挥在支持外贸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
农业发展银行积极服务“三农”,特别是支持粮棉油收储、农业开发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为地方开展水利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
四是银行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去年9月,银监会修订出台了新的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遵循中外一致原则,调整了外资银行准入条件;以准入前国民
待遇加负面清单方式,进一步扩大对港澳银行业的开放。全面探索上海自贸区银行业改革开放新举措,截至2015年5月末,扩区后的上海自贸区共设有41家法
人机构,营业性网点超过300家。此外,积极推进广东、天津、福建三个新设自贸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信贷增长保持合理水平,有效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年初以来,银行
业贷款持续较快增长,今年1-5月,在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少增1万亿元的背景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0%,比年初提高0.3个
百分点;人民币贷款比年初增加5.29万亿元,同比多增7830亿元。与此同时,存量贷款也在不断优化。银行业通过加快不良资产核销处置、信贷资产转让、
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盘活沉淀的信贷资源,有效提高了资金周转速度。
二是大力保障重点工程和项目的合理资金需求。银行业积极支持“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实施,制定了支持重点建设项目的信贷综合服
务方案;进一步加大对铁路、公路、重大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信贷投放力度。有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还根据战略定位和业务特征,着力为企业“走出
去”提供差异化、特色化服务。
三是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一方面,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转型转产、技术改造等环节的信贷支持和服
务;严格落实《绿色信贷指引》,积极构建绿色信贷监测统计、考核评价体系等长效机制,有效促进了节能环保行业发展。2014年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
余额约6万亿元,同比增长15.7%,贷款所支持的项目预计年节约标准煤1.7亿吨,形成二氧化碳减排约4亿吨。另一方面,积极支持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
产业。创新科技创业企业金融服务模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试点设立科技信贷专营事业部、科技支行和与外部创业投资机构合作,研究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投贷联
动金融服务模式,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
四是积极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2014年9月和2015年3月,银监会联合人民银行、住建部根据市场发展态势,两次调整房地产金融服务政策,支持居民
家庭购买首套和改善型自住房的贷款需求。目前,房地产贷款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末,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6%,比各项贷款增速高3.6个百分
点,其中首套房贷款比重约九成。
五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度,推动信贷资源向小微企业、“三农”倾斜。将银行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工作目标由以往
侧重贷款增速和增量的“两个不低于”调整为“三个不低于”,从增速、户数、申贷获得率三个维度,引导金融资源惠及更多小微企业。推进“三农”金融服务长效
机制建设,不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网络体系,努力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截至2015年5月末,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
实现“三个不低于”:用于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1.7万亿元,同比增长15.8%;贷款户数与申贷获得率均高于上年同期。涉农贷款余额24.8万亿元,同比
增长11.9%。目前,全国58.9万个行政村实现基础金融服务覆盖,占比达92%。
二,银行业保持稳健运行,但也面临风险与挑战。
在着力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银行业始终坚持防范风险不松动,切实做到“强服务、防风险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目前,银行业经营发展保持稳健态势,银行业各
项经营管理和风险监管指标稳步向好,资产负债平稳增长、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损失吸收和风险抵御能力不断增强。截至5月底,银行业总资产达到180万亿元,
同比增长13.0%;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33万亿元,增长10.8%。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39%,保持在较低水平。资本回报率和资产回报
率分别达到17.8%和1.29%;成本收入比为26.7%,比年初下降4.9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保持在212%的较高水平;资本净额达11.8万亿
元,资本充足率为13.13%,同比增加1个百分点。银行业监管有效性持续增强。在完善分类监管、加强并表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监管工具箱,出台了商
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等一系列既切合实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监管规则。批准六家银行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优先股等新型资本补充工具顺利推出。有针对性组
织开展负债业务、表外业务、信托业务、信息安全等一系列现场检查,提升检查精确度,及时发现和堵住了一批漏洞。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坚决打击非法集资行为,
果断取缔了部分非法金融组织,监管的有效性持续增强。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大局稳定、总体向好的背景下,银行业也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需要积极主动做好应对。一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对银行业发
展战略的挑战。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缺乏新的增长动力;国内经济也面临下行压力,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出现差异性变
化,需要银行根据自身竞争优势和业务定位找准发展方向。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对银行业应变能力的挑战。随着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存款保险制度正式推出等改革不
断深化,银行业经营的制度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做大规模吃利差的发展模式变得越来越难以持续,需要银行顺应改革潮流稳妥推进转型。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对银
行业风控能力的挑战。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从长远来看,有助于银行业防范和化解风险、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利润源,但短期内可能引
发局部不良贷款上升,加大风险防控压力,需要银行正确把握发展重点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四是金融业态演变对银行业创新能力的挑战。一方面,传统金融创新步伐
加快,跨市场产品、民间借贷、影子银行等比较活跃,融资渠道多元化趋势进一步显现;另一方面,P2P贷款、众筹融资、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新业态迅速崛
起,需要银行立足于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开拓创新。
这些风险和挑战对银行业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近期银行业风险暴露持续增多,利润增速快速放缓。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连续14个季度上升;净利润同比增速已从去年的10.5%进一步降至4%以下。
三,主动适应新常态,促进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下一阶段,银行业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坚决把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积极促进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主要抓好五个并重:
一是坚持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立足于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在继续保持合理贷款增速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大力推行绿色
信贷,积极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的能效项目。加快业务模式、机制、流程和产品创新,提供更多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需求、更多与“互
联网+”时代特征相契合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二是坚持支持重点领域与支持薄弱环节并重。一方面,积极服务经济社会重点建设领域,主要包括:支持“三大战略”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支持民生、交通、农
业、网络、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支持养老家政健康消费、信息消费、旅游休闲消费、绿色消费、住房消费、教育文化体育消费等重点消费领域
建设;支持企业“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务实合作。继续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民生金融业务,促进金融与
互联网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
三是坚持用好增量与盘活存量并重。目前我国经济体系中的资金存量非常巨大,但资金供需中仍然存在结构性问题,一些资金的使用效率偏低,导致资金面“总量
多、流量少”。要改变这一局面,既要用好增量,优化新增贷款投向,又要大力提高存量资金使用效率。要进一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信贷资产流转业务;积极采
用市场化手段,多渠道、批量化处置不良资产,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为新增贷款腾出空间;在加强风险防控的前提下,通过回收再贷、贷款重组,以及发放并购
贷款等推动低效企业兼并重组等方式,充分盘活沉淀在低效领域的信贷资源。
四是坚持解决融资难与融资贵并重。针对企业反映突出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去年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十条指导意见及实施方案,银监
会就改善续贷管理、清理规范收费等提出了相关监管要求。目前,社会整体融资利率略有降低,但相对于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仍然偏高,银行业将继续抓好既有政
策的落地实施,协调推进融资难和融资贵两个问题的解决。一是继续落实好解决倒贷问题的有关政策措施,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合理设定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
科学运用循环贷款、年审制贷款等业务品种,有效解决企业借助外部高成本搭桥资金续借贷款问题。二是加强存贷款定价管理,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准确反映每笔贷
款的管理成本、资金成本和风险成本。继续严格落实不准以贷转存、不准存贷挂钩等“七不准”、“四公开”要求。三是进一步清理规范收费。对于不服务只收费
的,坚决取消并查处;对于能在利差中补偿的,不再另外收费;对于必须保留的补偿成本性收费,严格控制收费水平;对于巧立名目,变相收费增加企业负担的,一
律取消。银行业正在对支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政策落实情况开展全面自查和严格督查,深入查摆问题,边查边纠。对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的良好实践,加强总结、宣
传和推广普及。
五是坚持支持实体经济与防控金融风险并重。银行业要高度关注经济新常态和金融市场化改革中金融风险变化的规律和特征,将风险管理关口前移到业务拓展阶段,
切实加强各类风险防控,努力做到防范信用风险与防范流动性风险相结合、防范表内风险与防范表外风险相结合、防范自身风险与防范传染性风险相结合、防范单体
机构风险与防范整体风险相结合,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质效的金融服务。
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银行业还将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释放活力与效率。一是继续推动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推进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村镇
银行设立实现常态化,成熟一家,设立一家,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断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银行业机构体系。二是继续推进银行
开展事业部制、子公司制、专营部门制等改革,推动管理模式、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和绩效考核模式的深度转型,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三是继续推进简政放
权,优化监管服务,为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创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在经济新常态和深化金融改革的背景下,银行业挑战和机遇并存,相信只要我们把握好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根本,守好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这个底线,与时俱进地推进改革创新,就一定能为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場外配資平臺陸續“熄火”:維持存量暫停新增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5199.html
場外配資平臺陸續“熄火”:維持存量暫停新增
一財網 安卓 2015-07-14 19:28:00
從7月13日起,配資平臺開始陸續暫停了配資業務,而一些仍在開展配資業務的平臺也選擇將股票配資的字眼從網上主頁上隱去,或改以“投資”的名號。同時,也有一些線下的配資公司選擇繼續觀望。
7月14日,“我們已經暫停了配資業務。”牛牛bank運營總監黃宗源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說,“既然國家定性場外配資是違法行為,我們就不做了。”團貸網CEO唐軍對也本報記者如此表示,其公司的配資業務目前只維持存量,不再新增增量。
7月12日,證監會緊急發布《關於清理整頓違法從事證券業務活動的意見》([2015]19號)(下稱“19號文”),對開立虛擬證券賬戶,借用他人證券賬戶、出借本人證券賬戶,代理客戶買賣證券等行為進行清理。
從7月13日起,配資平臺開始陸續暫停了配資業務,而一些仍在開展配資業務的平臺也選擇將股票配資的字眼從網上主頁上隱去,或改以“投資”的名號。同時,也有一些線下的配資公司選擇繼續觀望。
緊急叫停
7月9日,A股市場上演大幅反彈,上證綜指開盤跌至3373.54點後探底回升,午後強勢爆發,一度大漲近7%站穩3700點,前續爆倉的投資客“賭徒心理”再次爆發,瘋一般回歸配資行列。
“上周四、周五好多人電話我們要求加倉,其實還是之前爆倉的那些人,當然這樣的客戶經歷一輪洗禮以後,本錢都沒有以前多了,只能期望通過更高的杠桿挽回之前的損失。”深圳一家配資公司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說。
“最近確實好多人打電話給我們要求配資,但我們考慮到之前的風險,同時也收緊了風控措施,比如我們以前的警告線一般是配資額的1.06倍或1.07倍,現在基本在1.09倍以上,以前平倉線是1.1倍,現在是1.3倍以上。”黃宗源說。
此前從事配資業務的P2P平臺PPmoney已經從網站上撤掉了股票配資的標識,PPmoney總經理胡新昨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證監會對股票配資業務的新規出臺後,我們的業務會調整為維護存量客戶,暫停新配資業務。”
胡新透露,上周末,隨著抄底行情的火爆,主動咨詢、提交配資申請的新增客戶數量明顯增加,而公司也在此前剛剛調整了杠桿,有1~5倍不等,借款利率從過去的每月1.4%~2%調整為每月1.2%~1.7%。
“配資公司目前大體分為傳統的線下配資業務和新興的線上配資業務,近來股市單邊下挫給不少配資平臺帶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我們配資業務的主要資金來源是公司自有資金和平臺上‘股票寶’產品。”胡新說。
唐軍也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只維持存量,不再新增增量,“存量大約4億元左右。”他說。
同時,也有些配資平臺表示,先觀望監管層有無後續動作,再考慮是否叫停該業務。“我們配資的規模不大,目前還在做,沒有暫停,但利息提高了。”廣州一配資公司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說。
而福建一家配資規模在5000萬~6000萬元的配資公司老板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要看看後續情況。據了解,該配資公司的借款利息達到每月1.8%。“不能說停就停啊,有些客戶的配資帳戶里面股票還在停牌,有的按照停牌價計算,股票總市值甚至超過警告線,進不去出不來。”他抱怨道。
創新可納入監管
對於證監會日前出臺的清理場外配資業務新規,一位從事配資業務多年的人士認為:“配資業務本身是市場一種自發性的創新,監管層可以規範其運作,將其納入監管體系,比如HOMS虛擬子賬戶全部實名制,分倉單位交易留痕等。”他說。
他認為,由於場外配資的杠桿較高,前期通常達到1:4,甚至1:5,所以,自6月15日以來兩三個跌停幾乎把場外配資都震出來了,而此後的下跌則是觸發了場內配資的平倉線、公募私募續而踩踏性拋售,以及惡意做空力量的煽風點火。
“今年5月初和去年12月底、今年1月初,市場有過兩三次較大的跌幅,不少配資賬戶也爆倉了,後續市場又開始繼續上漲,不能把所有的罪名都按在場外配資的頭上。”他說。
近日,華泰證券一份研報估計:前期場外配資規模峰值預計在1.2萬億~1.5萬億元左右,隨著前期市場調整和平倉逐漸爆發,中性假設下預計配資規模回落至8000億元左右,從結構來看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券商與信托對接的配資,以HOMS和券商資管結構化產品為代表,預計目前存量規模在1500億元左右;第二是商業銀行對私募等機構進行的配資,同樣走信托通道,杠桿比例1:3左右,目前規模預計在5000億元左右;第三是信托自身發行結構化產品進行的配資,預計1500億元左右。
編輯:林潔琛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財政存量資金盤活暴露三大問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4815.html
財政存量資金盤活暴露三大問題
一財網 陳益刊 2015-10-09 11:16:00
由於地方財政存量資金清理範圍未包括財政專戶,因此一些地方將國庫資金轉移到財政專戶的做法,也導致存量財政資金難以被盤活。
受經濟增長放緩,政府財政收入增速快速下滑,而加大力度盤活財政存量資金並統籌使用成為一大應對之策。
為了監督和推動中央部門和地方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審計署在6月、7月、8月份的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政策措施貫徹落實跟蹤審計(下稱“穩增長審計”)中,披露了部分中央部門和地區清理盤活存量資金方面存在的問題。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發現,三次穩增長審計發現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些部門單位通過做賬、將國庫資金轉到專戶等手法來避免閑置資金被收回;盤活不到位、進度慢,資金下達慢的現象普遍;盤後資金未及時支出形成“二次沈澱”。
做賬、專戶不盤活
盤活財政存量資金意味著一些部門單位手上的閑錢要被收回去。對此,一些部門通過做賬、將國庫資金轉移至專戶等手法來留住閑錢。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工作的通知》,對於部門預算結轉結余資金,在2012年及以前年度項目結轉資金,應當作為結余資金管理,由同級政府收回統籌使用。
因此,一些部門通過做賬,把2012年及以前年度的項目結轉資金改成2013年,來避免資金被收回。
比如,7月穩增長審計發現,農業部、環境保護部將部分2012年及以前年度結轉資金填報為2013年度結轉資金,導致財政部少收回上述單位財政存量資金8687.81萬元。
由於地方財政存量資金清理範圍未包括財政專戶,因此一些地方將國庫資金轉移到財政專戶的做法,也導致存量財政資金難以被盤活。
比如,7月份穩增長審計發現,陜西、青海、貴州、廣西省本級和個別市縣2015年違規將國庫資金70.82億元轉入專戶存放,至6月底尚有16.3億元未支出。
審計署在今年6月份的《國務院關於2014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中披露,18個省本級財政專戶存量資金至2015年2月底有2145.69億元,其中600多億元結存超過2年。
盤活不到位、資金下達慢
連續三個月的穩增長審計中,一些部門和地方財政存量資金“盤活不到位”的表述頻率最高。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發現,盤活不到位的情形主要有巨額財政存量資金未被收回統籌使用。
比如,8月份穩增長審計報告稱,截至2015年6月底,國稅系統地方財政補助經費累計結轉結余53.96億元,其中結轉超過2年以上的資金17.5億元,未及時盤活。內蒙古自治區未統一收回盤活使用29個部門預算財政結余資金8.28億元,導致財政資金繼續沈澱。
6月份穩增長審計報告稱,截至6月15日,廣東省財政廳尚未將369.98億元存量資金納入預算安排。按規定這筆資金要納入預算管理,優先用於償還到期政府存量債務。
除了一些部門和地方盤活財政存量資金不到位,資金下達進度慢也導致資金趴在賬上。
比如,8月穩增長審計報告稱,民航局2015年部門預算中,安排使用以前年度公共預算結余資金1.31億元,用於飛行標準審查、適航維修審查等94個項目。截至2015年7月底,由於預算指標下達滯後等,上述94個項目預算仍未執行。
審計抽查黑龍江、吉林和遼寧3省本級,3個省會城市本級及黑龍江省甘南縣、吉林省德惠市、遼寧省綏中縣,截至2015年6月底,收到的2014年及以前年度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資金仍有38.32億元未下達,收到的2015年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資金有79.94億元未按規定在30日內下達。
這也反映在中央財政支出預算批複和下達偏慢。
8月份穩增長審計發現,截至2015年7月底,政府性基金預算中,中央本級預算批複49.95%,實際支出僅31.35%,其中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三峽水庫庫區基金和旅遊發展基金等3個基金共計133.35億元全部未下達。
此外,截至2015年7月底,在一般公共預算中,除據實結算等特殊情況外,有10個專項轉移支付中234.99億元尚未下達,其中文化產業發展、排汙費支出2個專項轉移支付年初預算共計48億元全部未下達。
盤活資金“二次沈澱”
審計發現,已經盤活的財政存量資金未及時安排使用,甚至形成了“二次沈澱”,影響了資金使用效益。
7月份穩增長審計發現,10個省清理收回作“暫存款”管理的228.39億元存量資金未及時安排,至6月底形成的實際支出不足三成。
8月份穩增長審計發現,截至2015年7月底,已列入稅務總局2015年預算中安排使用的以前年度結余資金20.59億元實際支出僅4.43億元。
審計發現,一些中央專項資金長期結存成普遍現象。
7月份穩增長審計發現,安徽、江西、寧夏、內蒙古自治區等地方存在中央專項資金長期結存。
比如,2010年11月和2012年1月,安徽省先後收到中央財政下撥的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獎勵資金6000萬元、清理化解其他公益性鄉村債務補助資金6.05億元。截至2015年6月底,上述專項資金仍有6.3億元結存在省財政廳。
編輯:楊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成都寫字樓存量高企 租金已連跌3年機構稱會再跌3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8343.html
成都寫字樓存量高企 租金已連跌3年機構稱會再跌3年
一財網 李秀中 2015-10-16 19:55:00
世邦魏理仕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成都寫字樓市場存量達到632.5萬平方米,與北上廣深存量相當,幾乎是緊隨其後的重慶的寫字樓存量的一倍,未來四年,成都寫字樓市場仍不容樂觀,市場平均租金將繼續承壓。
由於近幾年成都規模龐大的城市綜合體項目集中上市,寫字樓市場供應和存量連續高企,導致寫字樓租金已經連續下跌了3年,而房地產研究機構預計,成都的寫字樓市場租金還將再跌3年。
世邦魏理仕周五(16日)發布的成都房地產第三季度數據顯示,成都寫字樓市場存量達到632.5萬平方米,與北上廣深存量相當,幾乎是緊隨其後的重慶的寫字樓存量的一倍。仲量聯行周一(12日)發布的三季度數據則顯示,成都寫字樓市場存量約746萬平方米。

來源:世邦魏理仕
巨大的市場存量和高企的市場供應,導致租金市場持續下跌。世邦魏理仕稱,趨緊的經濟環境和企業自身經營狀況的不樂觀使得租戶承租能力不斷下滑,不少業主只能“維持租金”和“留住租戶”的兩難抉擇中選擇後者。至第三季末全市平均租金同樣本環比下跌至每月每平米79.8元。
但是,這還是賬面租金。世邦魏理仕華西區研究部負責人朱建輝表示,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不少業主通過增加免租期以及裝修期等優惠條件來吸引租戶,受此影響,寫字樓市場有效租金跌幅加劇,導致寫字樓市場賬面租金與有效租金差距逐步拉大。
世邦魏理仕的統計顯示,今年第三季度,成都寫字樓市場有效租金約為每月每平米72.5元左右,而仲量聯行直接統計的是有效租金,它的數據顯示,成都第三季度寫字樓市場平均有效租金為每月每平米66.6元。
這已經是成都寫字樓租金市場連續三年下跌。仲量聯行的報告顯示,從2009年第四季度開始,成都寫字樓市場租金連續增長10個季度,期間租金漲幅達33.3%。從2012年第二季度開始至今,租金已經持續下跌13個季度,跌幅達19.7%。
不僅如此,世邦魏理仕還預計,未來四年,成都寫字樓市場仍不容樂觀,市場平均租金將繼續承壓,難有上漲空間。預計到2018年,成都寫字樓市場租金將下滑到每月每平方米73.8元(賬面租金)。
仲量聯行稱,未來在宏觀經濟預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甲級辦公樓市場業主將面臨更激烈的市場競爭,項目表現差異化也將愈加明顯。在過去的兩年,大部分業主已經大幅度降低有效租金,以提升入駐率。
實際上,自2014年下半年,受小額貸款、投資理財公司紛紛倒閉退租等因素影響,成都部分甲級辦公樓開始出現較明顯的租戶退租現象。仲量聯行的統計顯示,2015年上半年凈吸納量僅7.2萬平方米,同比跌幅近50%,其中第二季度僅1.4萬平方米。
仲量聯行認為,雖然今年第三季度成都甲級辦公樓凈吸納量達約6萬平方米,較有明顯改善,但是只是回到正常水平。由於空置率仍然處於高位,市場壓力仍然較大,整體租金水平將繼續下探。
編輯:李秀中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社區O2O的增量與存量,機會在哪?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19/154771.shtml
一批人老人退出了,一批新人又進來了,社區O2O市場的進進出出已經成為常規現象,目前來看當然還是進入市場的多,退出市場的少。大家都覺得社區市場有機會,但多數人只是憑感覺,真正把社區市場理解透的仍比較少,不過有時候一條路走到黑也許就到了羅馬了,懂的多的人未必能成功,但至少也得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不是麽?
在[O2凹凸社]的前一篇《社區O2O創業百態:三教九流》中總結過目前社區O2O行業的創業氛圍,那更進一步看為何有這麽多創業者想進入社區O2O市場呢?社區O2O的吸引力在哪?機會又在哪?
社區O2O的吸引力
這兩年社區O2O吸引不少創業者和大公司的關註,主要還是大家都認為這塊市場很有機會,從宏觀市場層面更容易理解為何這麽多創業者爭先恐後的進入社區市場。
第一,互聯網市場已經非常成熟,移動互聯網市場已也進入成熟期,也就是說無論是互聯網還是移動互聯網市場,都已經沒有太多的淘金機會了。創業者們需要找新的方向;
第二,在O2O的大趨勢下,商圈O2O發展也已經進入BAT的寡頭競爭時代,創業機會也寥寥可數,社區是O2O自然發展的延伸方向,所以很多創業公司自然的將目光盯上了社區或上門O2O;
第三,房產市場進入轉型期,各大房產巨頭紛紛通過旗下物業公司去加碼挖掘後房產時代社區市場價值,智慧社區和社區O2O成房地產新的發展方向;
第四,國家推動智慧社區建設,社區養老、社區醫療等是民生重點服務,房產、家電、IT等相關巨頭紛紛加碼智慧社區項目;
第五,電商零售向社區市場延伸,外賣、生鮮、便利店成為電商新的發展方向,社區電商市場成為電商巨頭的重點關註的方向之一;
第六,生活服務消費需求日漸旺盛,上門服務市場崛起,互聯網公司欲整合各類垂直的上門服務,不經意間自己的雙腳就已經跨進了社區市場。
第七,傳統物業服務已經跟不上市場變化,社區環境存在諸多問題,越來越多的物業公司都在積極主動的改變;
第八,社區O2O的機會不局限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大城市,二三四線城市也有機會,。
在多重宏觀環境的相互作用下,是的,社區市場的吸引力不斷增強,越來越的人和公司開始進入到社區市場,而社區市場本身就有非常多的機會,然而,很多人不禁會問社區的機會究竟在哪?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社區市場的“增量”和“存量”兩個方面來看。
增量:社區O2O豐富了社區市場價值
社區O2O增量市場的意思是指在沒有社區O2O之前,傳統的社區市場幾乎不存的新興市場或者是已經存在但之前與社區沒有緊密的關系。這里需要強調一點,“社區增量”並不是一個嚴格的市場定義,只是便於社區O2O從業者理解思考的一個代名詞,因為互聯網早已在悄無聲息中影響了社區市場,所以無法絕對性的界定究竟哪些是社區O2O之前沒有的,哪些又是社區O2O之後才出現的,很多社區服務是介於兩者之間的。
可以被視為是社區O2O增量的服務有很多:智慧社區、信息服務、社區社交、社區電商、社區物流、旅遊地產、分布式公寓、精品長租、打車拼車等,以及上門洗車、修車、大廚、美業、寵物、按摩等。不難看出,社區O2O所帶來的社區增量市場非常豐富,而且很多項目是社區O2O中的重點發展方向。
在社區硬件建設改造方面有智慧社區項目;
提升社區信息服務方面有很多針對物業和住戶的APP;
希望打開社區社交市場的人和公司非常多;
生鮮、外賣等社區電商零售的競爭日益激烈;
社區地產的增值服務升級愈發多樣化;
共享經濟下社區出行價值被挖掘;
上門服務的創新發展為社區帶來更多新市場。
然而,雖然社區O2O給社區市場帶來許多看起來潛力還不錯的增量市場,但從現階段的實際效果來看,增量市場的表現仍不及預期。
智慧社區仍處在試點階段,並沒有在全國範圍內成為社區的標配;
社區信息化的推進也沒那麽順利,社區APP很多但同質化嚴重,物業和用戶都不買賬;
社區社交更是毫無進展,甚至連概念都快都沒人相信了;
社區電商目前仍處在燒錢階段,而且越燒越多,短期內看不見盈利的可能;
房產增值服務市場剛開始進入萌芽期;
至於上門O2O去年開始死傷一片。
社區O2O增量市場的價值還沒開始顯現,但沒關系,市場發展中是需要經過嘗試歷練的,而社區增量僅是一方面,社區市場更大的部分在於存量市場,社區存量市場的改造升級的空間非常大。
存量:變量升級,潛量誘人
社區存量市場可以分為“變量”市場與“潛量”市場,變量市場是指已經經過社區O2O改造升級的存量部分,而潛量市場是指尚待挖掘或存在巨大價值的存量部分。在某些方面,社區存量市場中的變量市場與增量市場有許多相似和相關之處,因為互聯網為社區帶來新業務的同時也在優化老業務,而新業務與老業務之間既有相似之處也有相關關系。
社區(存量市場中的)變量市場其實是對很多傳統社區服務項的升級改造:便民支付、社區便利店、社區廣告、二手、廢品、社區停車等,以及上門維修、洗衣、下水、換氣、送水、開鎖、家政等眾多服務項。在社區O2O的大環境之下,很多傳統的社區服務的市場價值被放大了。
例如,繳費充值更便捷了,社區便利店電商化,社區廣告價值提升,社區停車與公共交通結合產生化學效應,上門洗衣、維修、家政等服務的服務意識、效率和價值等都得到了增強。
社區存量與增量市場是從橫向角度去理解整個社區市場,若從縱向角度去看,其實存量市場中的社區便利店與社區生鮮、外賣同屬於社區電商這一縱向的垂直細分市場,而洗衣、維修等與按摩、大廚等同屬於上門O2O行業,所以才說社區存量市場中的變量部分與社區增量市場有很多相似或相關之處。
社區存量與社區增量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社區存量市場是已經證實確實存在的市場需求,而社區增量市場更多還處於試探性的階段,例如,家政服務確實需要,但究竟有沒有提供上門按摩的必要呢?
其實,社區(存量市場中的)潛量市場才是那些巨頭公司特別看重的部分,潛量市場是指那些價值具大但目前仍未挖掘的了的市場,包括:社區養老、社區醫療、社區金融、智能家居、社區教育、社區二手、社區廢品、社區大數據等,這其中每塊市場都潛藏著巨大的價值,尤其是養老、醫療、金融、智能家居等部分。
雖然有很多雙眼睛都在盯著社區潛量市場,但真正有能力吃下潛量市場的公司並不多,社區市場尚不成熟,外界條件有很多限制,要想挖掘潛量市場,最起碼要先在社區增量市場和變量市場有所作為。
社區的增量與存量(變量+潛量)市場的切入點很多,現在的問題是很多公司單點切入了之後又不知道該如何發展,實際上深入去看,社區O2O真正可以帶來盈利的項目並不多,最賺錢的部分在潛量市場,而要想熬到可以搶占潛量市場的規模實力並不容易,在那之前還是先想辦法活下去吧。
文/王利陽 微信公號:O2凹凸社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王利陽,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深圳出租車改革: 出租車將無償運營,但存量牌照怎麽辦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220

深圳最早實施了出租車牌照拍賣的制度。(視覺中國 劉有誌/圖)
在網約車的沖擊下,曾經堅挺無比的出租車牌照管制制度終於松動。包括深圳在內的十幾個城市已經宣布出租車經營權使用無償化,但現在面臨的問題是:以往拍賣出去的牌照將如何回購?
在2016年3月23日舉行的2016年深圳市交通運輸工作會議上,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員會(以下簡稱“深圳市交委”)對外公布,將實施出租車經營權使用無償化。
過去,深圳的出租車經營權多以拍賣方式發放,出租車企業為獲取經營權向政府支付的拍賣費用被稱為“牌照費”,這是出租車公司運營的主要成本。企業獲得出租車牌照後,再將牌照承包給司機運營,司機向企業上繳承包費、管理費等,俗稱“份子錢”。
深圳此舉只是順應潮流。此前,從2015年開始,杭州、南京、武漢、蘇州、無錫等城市已陸續出臺政策,停止征收出租汽車經營權有償使用費。
3月21日,住建部官網發布信息,廢止實施了18年的《城市出租汽車管理辦法》,此舉被外界認為是在給出租車新規鋪路。
早在今年兩會上,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就曾表示,將改革出租車經營權的管理,實行經營權期限制和無償使用,同時,改革“份子錢”的制度,鼓勵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企業與駕駛員的利益分配。
深圳市政協委員王雪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經營權無償化已屬大勢所趨,當前出租車制度深化改革的最迫切障礙,在於如何處置歷史上已經支付過“牌照費”的存量牌照。王雪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教授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課程,長期關註出租車改革。
“牌照費”的前世今生
深圳市前副市長張思平曾公開表示,出租車牌照拍賣費用加大了租車公司的成本,在互聯網約租車興起之後,一度成為導致兩個業態之間不公平競爭的門檻之一。
互聯網約租車興起後,“牌照費”往往成為傳統出租車從業人員“攻擊”互聯網專車的依據。“每天睜開眼兩百多的‘份子錢’就等著我,不跑夠這麽多還賠錢呢”。
自從網絡約車興起後,出租車司機熊鵬禮的收入變得大不如前,他認為由於“份子錢”的存在,政府應該對互聯網約車進行嚴格管制。
事實上,出租車行業的進入門檻一度不需要高昂的“牌照費”。1988年之前,深圳出租車牌照由政府審批發放,共發放出租小汽車牌照2285輛,無使用期限,每個牌照僅收1.9萬元。
這些最便宜的牌照被深圳最早的一批出租車公司獲得,少量流入個人手中。
“這樣容易出問題,為什麽給你審批不給我批?”深圳市政協委員王雪對南方周末記者介紹,早期深圳出租車經營權近乎零成本,但是這種模式並不合理,因為會給尋租留下空間。
1988年9月,深圳首次以競投方式出售140個小汽車營運牌照,成交總額為2716萬元,平均每個牌照19.4萬元。這一模式借鑒了香港經驗,在全國範圍內實屬首次。王雪認為,這也是在出租車管理模式中引入市場機制的開端。
此後,隨著城市規模逐步擴大,城市人口持續膨脹,深圳又陸陸續續投放了一定數量的牌照,雖然牌照費的“單價”一路走高,但參與競拍的企業有增無減。目前,深圳參與運營的出租車公司已多達84家。
“在當時是公平的,價高者得,不容易滋生腐敗。”她說,無論企業還是個人,如果認為價錢合適,都可以參與競拍,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在這個過程當中,參照城市人口與汽車保有量比例,一直保持著出租車牌照數量的總量控制。“車少了打不到車,車多了出行低峰期就沒生意,而且還會造成交通擁堵。”王雪說,城市交通承載力造成的出租車投放數量限制,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按照國際慣例,普遍實行70%滿載率的總量控制標準。但是這僅僅是一個經驗數值,經不起市場的考驗。
總量控制決定了出租車牌照成為稀缺資源。到了2007年,拍賣的車牌成交價每個高達54.25萬元,使用年限僅為12年。相當於企業一個月要給政府繳納三千多元牌照費,這些費用也在很大程度上以“份子錢”的形式轉嫁到了司機身上。
這意味著後來的行業進入者需要承擔更高的運營成本,2005年至2011年,就先後有4家出租車公司因經營不善破產。但是,法院先後3次拍賣破產公司擁有的479個車牌,仍然拍出了87.68萬的均價,其中最貴的一個牌照為96萬元。
熊鵬禮介紹,一位司機朋友早年以較低的費用拿到一張牌照,後來價格漲了4倍多,於是他將牌照租給兩個司機倒班,自己坐收份子錢。“在家啥也不幹,一天幾百塊進賬,靠一個牌照就能養活一家人了。”
由於極為稀缺,出租車牌照後來又衍生成為金融工具,可以作為銀行貸款的抵押物。“銀行、擔保公司都認,因為大家都知道牌照值錢。”
出租車公司出於對手中牌照稀缺性被稀釋的擔憂,對政府投放新牌照持反對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約束著出租車總量增長。
存量牌照難題
王雪引用官方數據解釋,深圳出租車“份子錢”月平均為11743元以內,牌照費占比最高只有3000元,占比並不算高。這說明,“份子錢”更多承擔的是牌照的稀缺性溢價。
政府出於保護出租車司機利益的目的,對“份子錢”繳納上限做出指導,月繳定額不超過11743元,這本為最高額度的數值,但很多出租車公司便直接按照這一數字收取費用。
網絡約租車的出現,打破了出租車總量限制造成的公共交通運量不足。理論上講,私家車在城市中本就存在,轉化成約租車不會給城市交通增加新的壓力。
深交委3月23日新聞發布會公布的數據顯示,相較於深圳1.6萬輛出租車,深圳的專車、快車等網約車已有5萬多輛。出租車牌照的稀缺度驟降。
湖南人夏正武在深圳做過近20年的出租車司機,很長一段時間生意不錯,壓力不算特別大,後來網絡約車普及後,生意慢慢蕭條,漸漸承擔不起每個月近12000元的“車份錢”。1年前,他開始嘗試做專車司機,向汽車租賃公司租借車輛,每個月租金只有6000元,只有出租車公司的一半。
他身邊也有朋友選擇自己買車加入網絡約車,長期來看成本要比租車開要劃算,只是前期一次性投入較大。夏正武觀察,周圍有接近一半的出租車司機轉行做了專車司機,甚至出現了公司里的出租車無人承租的現象。
深圳一些出租車公司在幾年前便開始轉型,有的轉做大巴車的精細化運輸,有的則醞釀與互聯網公司合作。
經營權放開後,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已經支付過競拍費的存量牌照該如何處置?王雪最早在2015年10月份政府組織的一次座談會上得知,深圳有意用回購的方式收回此前拍賣發放的出租車牌照。此後,還組織了幾次關於回購方案的聽證會。但是由於歷史原因,這一問題異常複雜,回購細節很難讓多方滿意。
經營權放開的城市當中,都面臨著回購存量牌照的難題。寧波市對原一次性繳納營運權有償使用費且使用期限未滿的,按照剩余時間折算出相應的余額予以退還。僅此一項,全市財政每年減少收入3500萬元左右。2016年還要退還市區出租車經營主體3000多萬元。
而最早實施經營權無償化探索的杭州局面更為複雜,主城區9910輛出租車共分承包、買斷、半買斷、掛靠、半掛靠、自營6種經營模式。其中掛靠、買斷、半買斷經營關系的車輛占到40%,理清其中的產權關系就已經耗費很大精力。在此基礎上,杭州一次性退還近1億元有償使用金。
實行經營權拍賣制度的深圳市,回購經營權的方案制定也極為棘手。需要回購的牌照中,1988年首批拍賣的牌照,每個價格為1.9萬元,而歷史最高拍賣紀錄為90多萬元,加上每個牌照剩余年限有所區別,如今這些牌照的價值千差萬別。該按照初始價格回購,還是統一價格,很難協調。與此同時,牌照在二級市場也存在交易,牌照幾經流轉,屬性業已發生變化。
“出租車公司在商言商,肯定是希望補的錢越多越好,政府拿著納稅人的錢也不能亂花,也在反複討價還價。”王雪說。
房屋租賃新政:用足存量房,允許商業用房等改建租賃住房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9854.html
在去庫存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大背景下,住房租賃市場獲得政策刺激。
5月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措施,推進新型城鎮化滿足群眾住房需求。
會議指出,實行購租並舉,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有利於加快改善居民尤其是新市民住房條件,推動新型城鎮化進程。
為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國務院常務會議共推出四項舉措,分別從房源、公租房貨幣化補貼、稅收優惠以及市場規範方面,給予住房租賃市場支持。
打通存量房與租賃市場通道
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一個前提,就是房源的籌措問題。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發展住房租賃企業,支持利用已建成住房或新建住房開展租賃業務。鼓勵個人依法出租自有住房。允許將商業用房等按規定改建為租賃住房。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強調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原因之一就是市場上有不少存量房閑置,包括新房和二手房,需要采取措施解決閑置問題。

今年1月,陜西省政府發布《關於進一步做好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打通保障性安居工程與存量商品房通道,支持各地通過購買和長期租賃方式,把適合或經改造符合公共租賃住房條件的存量商品房,轉為公共租賃住房房源。同時,通過適量建設公共租賃住房,充分利用社會存量住房,將保障面保持在23%。
“適量建設”和“充分利用”,兩個不同的說法,在張宏偉看來,也表明了我國保障房市場的變化,“不再大規模集中建設公租房,而是通過適當的方式,到租賃市場上去解決居住問題。”
類似說法,在2015年10月,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出臺的《關於推進公共租賃住房貨幣化保障的指導意見》中也出現了。該指導意見明確表示,要推進公租房房源籌集由新建,向市場長期租賃、收購方式轉變。從2016年起,減少公租房新開工建設量,確需增加公租房供應的地區,應結合當地實際,主要通過在市場長期租賃和購買方式籌集。
為了加快公租房的分配速度,陜西省還提出實施預分配等措施,確保在項目竣工前6個月編制完成配租配售方案,竣工驗收後3個月內完成分配入住。到2016年底,力爭使2013年底前開工的公共租賃租房入住率達到90%以上,以後年度照此類推。
截至2015年11月末,陜西全省商品房屋待售面積為599.24萬平方米,以現有的增速計算,全省待售房屋去庫存周期約為21個月。而安徽省將力爭用3年時間,在消化新增商品房的前提下,再化解商品房庫存2500萬平方米左右,將房地產庫存調整到合理區間。
推進公租房貨幣化
在住房租賃市場上,公租房是其中的特殊部分,同時屬於住房保障的範疇。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明確, 推進公租房貨幣化,政府對保障對象通過市場租房給予補貼。 保障對象,包括了在城鎮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新就業大學生和青年醫生、教師等專業技術人員,凡符合條件的應納入公租房保障範圍。
我國住房保障有實物保障和貨幣補貼兩種方式,此前多以實物保障為主,隨著住房供求關系緩和以及住房租賃市場的一定發展,開始向貨幣補貼轉變。
數據顯示,到2010年底,全國累計用實物方式解決了近2200萬戶城鎮低收入和部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實物住房保障受益戶數占城鎮家庭總戶數的比例達到9.4%,還有近400萬戶城鎮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享受廉租住房租賃補貼。
而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又進行了一輪規模空前的保障房建設,按照規劃,到“十二五”末,全國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左右。
此前就有專家向記者表示,貨幣補貼是國外住房保障的主流,尤其在歐美發達國家,政府不會參與供應,也就是不補磚頭補人頭。
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出臺的《關於推進公共租賃住房貨幣化保障的指導意見》中,也明確表示,鼓勵發放住房租賃補貼,對符合條件的公租房保障對象,可通過發放住房租賃補貼的方式支持其在市場上租賃住房。
而政府投資的公租房要加快推進租補分離、分檔補貼和管辦分開、市場運作機制。安徽省方面表示,要力爭通過3~5年時間,基本形成符合安徽實際的公租房貨幣化保障機制。
陜西省也提出,加大公共租賃住房補貼發放力度,支持保障對象通過租賃市場解決住房問題。同棚戶區改造上也大力推進貨幣化安置,制定並公布本地實施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的政策措施,歸集房地產開發企業提供的存量商品房,建立棚戶區改造安置房房源庫,確保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率不低於50%。
除此之外,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提出,要完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增加租賃住房用地供應;強化監管,推行統一的租房合同示範文本,規範中介服務,穩定租賃關系,保護承租人合法權益。
張宏偉說,從鼓勵住房租賃市場發展的政策面,尤其是金融政策面來看,未來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REITs)的推進速度會加快。或者是說,一些配套性的金融政策會出臺來支持現在的租賃型住房的發展。
安徽方面就提出,要積極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公租房項目試點,探索通過REITs等模式,深化公租房投資運營機制改革。
張宏偉表示,金融支持住房租賃市場的發展,尤其在市場成熟度較高的城市,比如北上廣深,以資產管理為特征的業務市場空間會更大。
所謂的資產管理,首先就是閑置住房租賃業務的整合、運營、管理,同時,利用金融手段來實現資產在運營過程中的增值。“未來應該是這樣一個趨勢,包括配套的措施也會出臺。我了解很多開發商和房地產服務類企業,都在向這方面轉型。”張宏偉說。
用中醫上門出診服務搶奪8000億存量的市場,誰來買他的賬?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14/157418.shtml
用中醫上門出診服務搶奪8000億存量的市場,誰來買他的賬?
甄不多
移動互聯網+醫療是為了讓資源得到更好的配置,但創業者不能過度迷信互聯網,線下服務才是王道。
與其他行業的互聯網創業相比,移動醫療項目因受國家政策限制發展得略顯緩慢。而自去年下半年資本市場不斷出現“互聯網資本寒冬”的聲音後,移動醫療的發展就顯得更加艱難。然而彼時,羅峰創辦的“看中醫”卻在“不太看好”的情況下獲得了5000萬元A輪融資。
看中醫成立於2015年6月,羅峰的初衷是通過提供中醫上門出診服務切入移動醫療市場,進而打造中醫領域的健康管理生態閉環,即線上主要做健康大數據管理,為用戶提供健康咨詢,並引導用戶購買產品和服務,線下則通過不斷擴張,讓診療環節回歸診所。
羅峰告訴i黑馬,移動互聯網+醫療是為了讓資源得到更好的配置,但創業者不能過度迷信互聯網,線下服務才是王道。
中醫的標準化
羅峰出身於中醫世家,多年來管理家族連鎖門診的經驗,讓他深知沒有標準化的傳統中醫市場存在巨大痛點。在他看來,傳統中醫開連鎖門診大多是為了節流,但如果門診與門診之間不能實現病人的共享、醫生資源的共享、病人病例的共享、信息的共享,這種連鎖就毫無意義,因為它無法令病人與醫生更有效率地實現對接。
鑒於此,去年6月份他著手組建團隊創辦了“看中醫”,其目標是用標準的理療手段去治療頭疼、失眠等“非標準的病”,讓傳統醫療資源在互聯網上達到最優化配置。
具體而言,看中醫主要瞄準預防市場,以亞健康狀態人群為目標用戶,以病癥作為標準化入口,在線上形成標準化訂單,在線下通過預約上門或到店就診兩種方式為用戶提供標準化服務,包括傳統的“望聞問切”診法、物理調理以及對癥開方。
目前看中醫平臺上擁有20多萬用戶,1700多位醫生。
“全民皆病已經是現在社會的常態,這是時代賦予中醫的機會。”羅峰說。
線上獲客線下服務
據統計,中醫存量市場巨大,有4000億的市場存量,而保健養生、休閑放松人群也有4000億的市場存量。但是如何撬動這些存量用戶,使之不斷轉化為平臺用戶,並進一步轉化為付費用戶是擺在看中醫面前的難題。
羅峰的做法是選擇退後一步,不再只做醫療輸出,而是做健康管理。通過用戶輸入、戴智能設備抓取等途徑,看中醫可以通過後臺算法形成用戶身體代謝、免疫力、睡眠質量、工作質量、體質等維度的健康數據,並為其提供詳細的解決方案。用戶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和健康狀況篩選合適的中醫上門服務或預約線下門診。
“這種做法可以令許多觀望用戶轉化為付費用戶。”羅峰透露,在看中醫平臺,用戶從觀望狀態到付費購買醫療服務不會超過一個月。
此外,與其他移動醫療創業主要依靠第三方平臺提供服務不同,看中醫在北京擁有一家線下門診,不僅能提供賣藥、出診、掛號等全套資質,而且其本身也是個巨大的變現通道。“依靠醫療服務和醫藥售賣,看中醫創辦以來一直處於盈利狀態。”羅峰說。
目前,看中醫正在洽談B輪融資,下一步計劃在山東、四川、河北、浙江等城市拓展中醫線下服務輕連鎖,讓更多門診接入看中醫的SAAS系統。“這一輪融資中,我們會表現出更大的爆發力。”羅峰稱。
[本文作者甄不多,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題圖來自123RF。]
看中醫
移動醫療
贊(...)
分享到:
存量博弈盤局難改 關註國企改革和業績驅動個股
A股市場的休整仍在繼續,7月19日滬深兩市股指繼續呈現窄幅震蕩整理的走勢,成交量繼續萎縮,上證指數已經連續4個交易日出現了陰十字星形態,不過午後券商股以及創業板指數的止跌回升,也同時意味著股指短期大幅下跌的概率並不高,存量博弈格局之下A股寬幅震蕩的走勢或仍將持續一段時間,等待突破盤局時機的最後來臨。
從市場全天的走勢來看,股指整體呈現窄幅震蕩、探底回升走勢,釀酒食品、銀行等板塊領跌一度令股指承壓,但午後券商以及創業板的崛起則使得股指見底回升。上證指數最後報收3036.60點,下跌6.96點,跌幅0.23%,成交1872億元;深成指報收10778.25點,上漲16.25點,漲幅0.15%,成交3295億元;創業板指數報收2273.72點,上漲23.85點,漲幅1.06%,成交939億元。
東方證券策略分析師鄒慧等認為,雖然市場震蕩和博弈局面短期內不會改變,但不必過於糾結短期調整,既然反彈的“樂章”已經響起,那麽可以繼續“跳舞”。從投資角度出發,繼續建議收縮與聚焦,把握確定性,不盲目追市場熱點和板塊輪動。而國企改革將成為下半年市場的機會之一。市場中期的機會依然孕育在改革與穩增長、創新與監管兩對矛盾的解決中。其中,改革方面下半年供給側改革包括國企改革不會缺席。
從經濟基本面來看,二季度GDP同比增速維持在6.7%,略超市場預期,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更是達到6.2%。但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開始下滑,1-6月份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僅9%。東方證券認為,工業增加值超出預期一方面跟季節效應有關(如果按照季調後的數據來核算,6月份工業增加值略有回落),另一方面可能跟對研發、技術轉換等新產業核算調整有關。從目前的社融和M2的增速來看,下半年貨幣仍會繼續維持在寬松的環境,而如果要提高社融的增速,下半年可能還是要再次降準。現在的焦點在於何時降準,這也是很多投資者關心的,二季度的數據出來後,短期降準降息的可能性並不大。目前GDP數據處於目標之上,而央行對匯率和通脹有所顧忌。從過去的經驗來看,財政一般會從9月份開始逐步發力,因此降準的時點可能會在9月份或10月份。
隨著時間逐步進入中報公布期,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也開始受到投資者的日益關註。浙商證券策略分析師詹詩華認為,從中報預報情況來看,上市公司整體繼續高增長,內生增速並不低,其中上半年中小創業績維持高增長,農林牧漁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貢獻較大。已披露中報業績預告的公司凈利潤(上下限平均)增速為35%,中小板為38%,相比一季度有提高;創業板為50%,相比一季度有下滑,並購推高業績增速,中小創內生增速較高。A股沒有並表或重組的公司樣本業績增長26%,低於全體35%的增速;中小板沒有並表或重組和有並表或重組的兩個公司樣本業績增速分別為26%和71%,創業板分別為47%和58%。
上半年A股(剔除石油和金融)凈利潤增速有望維持在10%。銀行業增長1%左右,非銀金融下滑30%左右,預計A股整體增速1%左右。預計2016年創業板業績增速在40%以上,根據Wind一致預期推斷創業板2016年凈利潤增速為43%,根據上半年凈利潤推斷全年增長50%左右。
而中報預告業績內生增速邊際改善且超市場預期的公司主要分布在醫藥生物、電氣設備、化工、機械設備等行業。可重點挖掘上半年業績高增長且環比一季度改善、估值相對合理、近期漲幅不大的公司、機構配置較低的公司。
1.27萬億地方結余存量資金首次披露 今年要花掉5440億
市場猜測已久的地方財政結轉結余存量資金總額首度披露——約1.27萬億元。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了財政部網站近期公布的2015年全國財政決算發現,2014年匯總的地方財政除國庫集中支付結余外的結轉結余資金為12677億元,其中2015年使用7236.07億元。
這一具體數據來自於《2015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決算表》的註釋。該註釋稱,根據現行規定,地方財政結轉結余當年不列預算支出,在以後年度實際使用時再列預算支出;國庫集中支付結余按權責發生制當年列預算支出。2014年匯總的地方財政除國庫集中支付結余外的結轉結余資金為12677億元,表中使用結轉結余及調入資金7236.07億元主要是2015年使用的這部分資金。
所謂一般公共預算結轉結余資金,是指一般公共預算尚未下達地方和部門、留在各級財政部門的結轉結余資金,不含上級專項轉移支付結轉結余資金。
地方財政結轉結余資金12677億元在2015年支出7236.07億元之後,意味著地方財政結轉結余資金還剩余5440億元,而根據去年財政部發布的《關於推進地方盤活財政存量資金有關事項的通知》,一般公共預算結轉結余資金已按權責發生制核算的事項最遲要在2016年底前使用完畢這筆錢,這意味著剩余的5440億元資金有望在今年花掉。

近些年經濟下行壓力下,中央要求采取積極財政政策,加大財政支出力度,但全國財政收入增速下滑,地方財政收入捉襟見肘,財政收支矛盾突出。
然而,一方面是財政資金緊缺,另一方面不少財政存量資金趴在賬上睡覺,這引起國務院高度重視,李克強總理多次在去年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部署盤活財政存量資金。
2015年1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工作的通知》發布,督促地方加快盤活財政存量資金。財政部隨後出臺多份文件,力推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對於地方不支出的結轉結余資金進行收回。
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國財政收回存量資金3658億元,調整用於保民生、補短板、增後勁。
事實上,根據2015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決算表,2015年地方財政使用結轉結余及調入資金為7236.07億元,這筆錢並非在年初預算中,也正是這筆錢的使用保證了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收支平衡。如果剔除這部分支出,2015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決算數達不到預算目標(為預算數的98%),且比上一年決算數增長數字滑落為個位數(7.9%)。
盡管如此,盤活財政存量資金仍面臨不少挑戰,一些財政資金被盤活後卻沒被統籌使用。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去年審計署的三次穩增長審計發現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些部門單位通過做賬、將國庫資金轉到專戶等手法來避免閑置資金被收回;盤活不到位、進度慢,資金下達慢的現象普遍;盤後資金未及時支出形成“二次沈澱”。
今年6月份,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在作《國務院關於2015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時表示,審計發現,由於專項資金管理權限分散在不同部門,按項目下達、分條線考 核,主管部門對統籌整合存在“三不願”:擔心失去行政管理權不願整合、擔心職能被調整不願整合、擔心機構人員編制縮減不願整合,基層政府存在“三不敢”: 怕失去專項支持不敢整合、怕得罪主管部門不敢整合、怕影響業績不敢整合,導致財政資金統籌整合要求難以完全落實,也使大量財政資金無法發揮效益。
7月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要改革完善財政資金績效管理,從制度上促進盤活存量資金,推動重大決策部署落實和重大項目加快落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