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納斯達克的互聯網「軍團」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截至本月10日,本年度表現最佳的30只互聯網類股都上漲了80%以上,排名第一的Netflix漲幅高達292.16%。

但全球商業雜誌Quartz科技報導記者Christopher Mims認為2013年是硅谷失落的一年,因為這一年來,金融工程學、併購和規避監管在硅谷大行其道,硅谷的傳統——創新不再是這個行業今年標誌性的代名詞。
全年沒有誕生一款有突破性的產品,谷歌眼鏡也不例外。

為證明自己的觀點,Mims列舉以下8大結論:
1、手機研發原地踏步。

從更深的層面看,上圖這款大塊頭的iPhone掩蓋了這樣一個事實:蘋果的設備越來越泯然眾人,和競爭對手的放在一起也不再那麼出挑了。
2013年是智能手機成為大眾化商品的年份。
和老版本比起來,即使是高端的產品——蘋果和三星最新款的主打手機也沒有什麼飛躍。
因為過於追求酷炫的3D效果,iPhone 5S的iOS7系統還讓一些用戶身體不適。
前庭系統疾病協會執行董事Cynthia Ryan稱,iOS7的3D效果可能導致「強烈的噁心、頭昏和眩暈」,有時是源於一般的視覺問題,但也可能是視覺與前庭的感覺出現矛盾衝突所致。
她還說,這些病症「表明,如果觀看者已經有前庭系統功能紊亂的病症,就會更嚴重。」
而且,iOS7系統感覺更像微軟發佈的產品,不少老版iPhone無法適配新系統,只得淪為報廢品。
蘋果的強勁對手三星也沒能真正推陳出新。Galaxy S系列的新成員還在沿用廉價貨的設計。
很多用戶都不待見新款手機的所謂「簡易模式」,就算電子元件功能強大,但手機的界面有時運行不暢。
谷歌神秘的超級手機Moto X今年亮相,它是款不錯的Android機,但還算不上什麼顛覆。
大眾化的潮流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好處,那就是智能手機將成為街機。
波士頓的移動公司Jana預計,明年在中國可能只花20美元就能買到一款智能手機,和高端電視產品一樣在向白菜價靠近。
2、可穿戴設備讓人失望。

谷歌的眼鏡式設備戴起來好像一頂視頻攝像頭的頭盔,只不過它不像別的攝像頭那樣有小燈閃亮提示你在錄像。
有位業內專家評論說,要是戴著這樣一副谷歌眼鏡上街,他都覺得丟臉……
實質上,谷歌眼鏡就是一項還在尋找應用領域的科技,侵犯隱私除外。
智能手錶應該是今年最令人失望的產品。各大電子製造商都在研發這種產品,但電池和顯示屏成了設計師的攔路虎。
業內測評一再認定現有型號不適合大範圍推廣,索尼和三星發佈的智能手錶也都沒能一炮走紅。
3、老牌巨頭還在節節敗退。

微軟的Surface RT平板虧損將近5億美元,這本該是微軟雄心勃勃寄望超越iPad的產品。
去年《名利場》爆料,一些內部人士指責,現任首席執行官鮑爾默(Steve Ballmer)是微軟「失去十年」的始作俑者,認為他一手打造了微軟如今糟糕的企業文化。
可惜,另一位業內巨頭英特爾的形勢也不樂觀。原因不只是英特爾不再創新,還因為滿足市場需求的微處理器利潤比以往低。
智能手機的先驅之一黑莓今年的表現用「虧」一個字就能概括。
截至今年11月30日的第三財季,黑莓虧損44億美元,虧損規模遠超上季度的9.65億美元。
相比起來,惠普雖然近年來收購Autonomy失敗,管理層又頻頻換將,起碼今年後半年的業績還挽回了一點面子,第四財季的營業收入同比減少,但減幅已經低於分析師預期,控制住了下滑趨勢。
4、併購取代創新。

今年9月初,微軟達成收購諾基亞手機等業務的協議。要是幾年前傳出這樣的消息,大家應該會感到震驚,現在卻讓人覺得在移動設備領域落後的微軟前途未卜。
除了推出新品,今年有關蘋果的重磅消息莫過於一些讓世人驚訝的避稅招數。
而今年谷歌讓人遺憾的舉動應該是撤銷了允許員工每週利用一天時間經營業餘項目的政策。
別小看這項被稱為「20%時間」的公司規定,當年谷歌的工程師就是利用這20%的時間成功推出了Gmail、Google Talk等項目。
谷歌此舉自然在內部引起爭議,員工們不禁要問,是否谷歌還能對自下而上的創新活動敞開懷抱?
5、硅谷的「老大」更傲慢。

有企業家聲稱硅谷應該成為美國獨立的一個州。
但正如美聯社今年年初的報導指出的,科技業過去20年取得的成就部分建立在許多人失業、變得貧窮的基礎之上。
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University of Leuven)的經濟學家Maarten Goos估計,在歐洲消失的760萬中產階級人士工作職位之中,有三分之二是科技的犧牲品。
雖然富有國家的製造業還沒有真正大範圍自動化,但咖啡調配機器人這樣的角色可能會對服務業求職者的就業構成威脅。
一些硅谷的公司甚至明確表示,他們的目標就是實現零工人,屆時無需任何提供勞動保護。
租車服務公司Uber的首席執行官還堅持疏遠顧客的做法,稱該公司大幅上調價格不過是為了保證能在繁忙時段提供服務。
同時,美國科技業上演著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的戲碼。
以蘋果為首的美國科技企業為避開稅收監管紛紛遠走他鄉,蜂擁奔向對企業稅網開一面的愛爾蘭;Uber和AirBnB這類公司又表明,自己的商業模式取決於規避國內某些州的監管。
6、社交媒體變「勢利」。

今年11月7日,繼Facebook之後又一家社交媒體巨頭Twitter在公開市場上市。為了確保有盈利的實力,向股東們證明自身價值,Twitter恐怕也要走上Facebook的道路。
Facebook為了增加收入、提振股價頗費心機,瞄準了移動廣告這塊蛋糕。所以,不管用戶喜不喜歡,Facebook網站的廣告會更多。
其實這兩大社交媒體網站早有影響體驗的問題:Twitter有大量機器人操縱的殭屍帳號,Facebook有所謂「邊際排名」(Edgerank)的算法,它會根據用戶的新動態確定信息的排序。
7、媒體參與炒作成風。

在媒體推波助瀾的支持下,比特幣今年的市值至少翻了10倍。
管理大數據也列入了IBM這類業內巨頭的發展大計,不過大部分公司要面對的數據還不算那麼「大」。
在今年最後一個重大西方節日到來之前,亞馬遜成功地發起了一場公關活動——無人機送貨。
雖然華爾街日報報導稱,亞馬遜利用無人機配送的計劃在2020年以前都不會成為商業活動,但美國CBS新聞節目《60分鐘》(60 Minutes)專門花了至少15分鐘時間報導亞馬遜的這項計劃。
以晚7點30秒插播廣告收費逾10萬美元的價格計算,這等於《60分鐘》免費給亞馬遜做了市價約300萬美元的廣告。
8、斯諾登事件投下巨大陰影。

前美國國安局(NSA)員工斯諾登今年好好地讓大家見識了NSA的觸角伸得有多遠。
也許現在我們看到斯諾登曝光的文件揭秘已經不那麼震驚了,但科技業才剛剛體現斯諾登事件的後續影響。
既然硅谷的企業必須通過NSA可以訪問的節點發送數據,這些公司現在就必須證明,自己的云服務不會把客戶的秘密拱手送給美國的間諜頭子。
對國外的客戶,這種證明尤為重要。
思科已經將季度業績不佳歸咎於俄羅斯和巴西的客戶害怕NSA竊取情報。
思科還警告,這也會影響其他許多美國公司,稱這將威脅物聯網的未來。
其實,只要想一想我們這個世界的每樣設備都可能成為間諜的工具,就會覺得思科的擔憂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