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國九條」:股市的失落與期待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0688

十年後,中國再次出台資本市場頂層設計文件。但要再刺激出一個綿延數年的政策大牛市,並不容易。

如何讓中國股市真正建立市場秩序,成為對「新國九條」最大的期待。

2014年5月12日,週一,陰霾已久的中國股市迎來罕見的放量普漲,滬深兩市上漲均超過2%,兩市成交總量超過1700億元,資金合計流入11.91億元。

此前的週五,5月9日,國務院發佈《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在時隔十年之後再次對資本市場作出頂層設計。

這份文件被市場稱為「新國九條」,整個市場都在期待著它能重振萎靡的股市——2004年,國務院也曾發佈過一份被市場稱為「國九條」的文件,此後,股市一路大漲,衝破6000點,達到史上最高位。

新舊「國九條」

除了國務院發文這個動作本身強調了這份文件的份量之外,公佈的內容卻只是一份中規中矩的文件,並沒有多少新意。

不過,這一次投資者們恐怕要失望了。

除了國務院發文這個動作本身強調了這份文件的份量之外,公佈的內容卻只是一份中規中矩的文件,更多的只是綱領和原則的重申,具體政策上並沒有多少新意。許多市場人士都將其稱為:「正確的廢話」。

新國九條與老國九條相比起來,遜色許多。

2004年1月31日發佈的第一份「國九條」,全稱叫《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對中國股市來說極為重要的股權分置改革,由此發端,因為這份文件首次明確了「積極穩妥解決股權分置問題」的政策目標。

正是從那時候開始,中國股市成功地解決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問題,為進一步市場化掃清障礙。從這個意義上說,老「國九條」奠定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迄今最為重要的一個分水嶺。

股市也以隨後多年的直線上漲,呼應了這一政策紅利。在2007年10月16日,上證指數一度衝到6124點,為中國股市有史以來最高位。

當然,不可忽略的一個大背景是,中國經濟在此期間走出了最為漂亮的一波增長週期。

很快,隨著金融海嘯的爆發等原因,A股一路下跌,迄今為止一直在2000點關口反覆掙扎。

此時,不僅中國資本市場本身積累的各種矛盾和利益衝突頻繁爆發,內幕交易、虛假信息披露、財務作假等問題不斷打擊著投資者的信心,而且宏觀經濟增長乏力也已成為明顯趨勢。

這個關口,新的頂層設計橫空出世。

十年之後,新國九條的政策含金量卻遠不如前,只能算得上是對資本市場近年重點工作方向和方針的一次集中闡述。

新國九條與新一屆政府「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的思維一脈相承,在具體措施上,唯一的看點只能算得上再次強調了註冊制。

不過,自從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金融改革銜枚疾進,從審批制向註冊制改革已經成為從市場到監管層的共識,剩下的懸念只是怎麼改革怎麼過渡。

正因如此,大多數研究機構都預測新政策不會對股市造成多大的刺激。

近十年的上證綜指走勢圖。 (曾子穎/圖)

市場為什麼被點燃

拉起這波小行情的,大多只是私募、游資等資金體量較小的投資者。

市場還是沸騰了。

「煤飛色舞」,是資本市場的直接反應。週一,煤炭、有色板塊單日漲幅分別高達8.26%、5、48%,領漲股市。

「跌得實在太深,終於能找到一個理由炒一把了。」深圳一位私募人士如此解釋。他買進的有色板塊,價格已經跌到生產成本線附近,「估值反正已經夠低了,炒一把就跑吧。」

不過,拉起這波小行情的,大多只是私募、游資等資金體量較小的投資者。

深交所盤後公佈的數據顯示,煤炭、有色個股的買賣席位大多數都是券商營業部,也就是私募和游資們的集散地。而一些資金規模較大的機構,並沒有參與,有的甚至還趁著上漲拋售了一部分煤炭和有色股票。

文件出台的背景,是市場信心極度低迷。

A股IPO在暫停一年半後,最近有了重新啟動的跡象——從2014年4月18日開始,發審會已經重新開始運作,截至5月12日,證監會網站上已有312家排隊上市的企業進行了預披露。

密集的預披露,讓市場產生了恐慌,認為很快將會有大量企業密集發行新股,股市將會因此失血。因此,4月至今,本已萎靡多時的股市進一步向下震盪,2000點岌岌可危。

在許多市場人士看來,文件在此時出台,微妙地透露出監管層的緊張。由此,他們更加堅定地把2000點視為牢不可破的政策底。

但是,保險等資金規模較大的「護盤機構」依然按兵未動,意味著目前市場的表現還在監管層的容忍範圍之內。

「小傢伙」們歡呼雀躍,「大傢伙」們卻未入場,這也讓指數的上升變得並不確定。市場能沸騰多久,難以得到肯定的答案。

最大的期待

新國九條強調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描繪了一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新秩序,這對中國股市的健康成長至為關鍵。

《重振信心更勝一時行情》,這是新華社就此刊發的一篇文章的標題。

該評論認為,新國九條「為茫然中的資本市場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並且一再強調這既是中國資本市場的總體規劃,更是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做出的全局性部署,「要放在全局通盤理解」。

這是因為,新國九條強調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並且描繪了一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新秩序。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認為,在未來5年-6年內,全力打造多層次資本市場,從場內到場外、從公募到私募、從股權到債權、從現貨市場到衍生市場,將是一個全方位的戰略性佈局。

但這個佈局如何能「真正」落地,健康成長,讓市場既期待又擔憂。

中國股市自建立以來,一直被指稱「政策市」,通過控制IPO的開與關、股市稅費的收與減等行政措施,政府對股市提供了如襁褓嬰兒般的呵護,也讓這個市場雖歷經30年發展,始終難以走向正常。

比如,由於資本市場缺乏專業投資者,政府著力扶持了一些投資機構,以期形成一支成熟而專業的力量。其中許多機構,卻在政策的呵護下走向了畸形,一次次爆出內幕交易醜聞,這讓中國股市的道德風險普遍高於發達國家。畸形的股市又帶來另一個普遍問題,很多投資者並不願意自己承擔風險。每次指數一下跌就會響起「救市」的呼籲聲,即為佐證。

針對上述痼疾,新國九條既提出了加強投資者權益保護,也提出了投資者要學會承擔投資風險,可具體措施依然模糊。如何讓中國股市真正建立市場秩序,成為眼下人們對新文件最大的期待。

正如在2014年5月10日舉行的「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證監會投資者保護局局長李量所言:「我提出一個概念,為資本立心,為資本注入靈魂,這個靈魂就是要回歸到實體經濟,回歸到投資者權益的優化回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5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