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消息人士稱,美聯儲將擴大對大型銀行銀行現貨商品業務的審查,這些銀行將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等。
該消息人士稱,美聯儲正在審查所有使銀行參與商品市場的法律和監管條款。為了降低金融系統內的潛在風險,美聯儲7月份後對美國大型銀行商品業務的審查開始擴大。美聯儲7月份表示,它將重新考慮2003年批准花旗、摩根大通等美國大型銀行將業務擴展至原材料市場的決議。
美國法律禁止銀行從事非金融業務,除非它們得到了特殊豁免權。
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在2008年轉變為銀行之前一直是美國兩家最大的證券公司。
1999年的一項法律也豁免了它們1997年9月30日之前存在的任何商品業務。
美聯儲可能會在解釋「豁免權」的時候縮小範圍,這可能限制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恰巧在1997年增加的商品業務。
美國大型銀行的一些商品業務活動可能被歸為單獨的「商業銀行」投資豁免權,但這些豁免權的期限僅為10年。Federal Financial Analytics的執行合夥人Karen Shaw Petrou稱,
美聯儲「正努力整頓豁免權,使之與商業銀行業務相符,並擴大它的適用範圍。」
在美聯儲審查美國大型銀行商品業務之際,美國的立法者和監管者也擔憂這些大銀行參與商品市場的擔憂。美國民主黨參議員Carl Levin稱:
「銀行參與商品市場和建立商品頭寸將引發許多問題。」
但是,美國的大型銀行也表達了反對。高盛CEO Lloyd C. Blankfein表示,現貨商品部門是其為客戶提供關鍵服務的「核心」。他稱:
「我們的現貨商品業務在市場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我們擁有好的信譽,是受監管的公司。如果我們退出現貨商品業務,這將對市場產生不利影響。」
另外,美國其它組織也表達了對銀行退出現貨商品業務的擔憂。美國商會(Chamber of Commerce)和波音公司在給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信件中稱,如果美國大型銀行被迫退出商品業務,它們將面臨風險對沖方面的困難。美國商會稱,
如果大型銀行失去現貨商品交易對手的身份,那麼「我們管理風險的能力將嚴重受到影響」。
「我們很可能被迫用自己的資本來管理這些現貨商品庫存,我們對衝風險的選擇將會減少,成本也更加昂貴,並且風險對沖的效果也會降低。」
初看題目確實有點危言聳聽,但是實際上確實存在這樣的現象。我所說的國際資本市場主要指香港市場,因為香港市場是中國國企上市融資的主要目的地。我並不是說在香港市場上沒有上海國企的身影,而是上海國企並沒有很好地利用香港市場。
首先,我們羅列一下在香港市場上市的上海國企。其中H股主要有上海醫藥、上海電氣、東方航空、上海石化、海通證券,從名單來看,清一色的都是A+H的公司,而且絕大部分H股都是在A股以後再發行H股的,其中的主要原因我認為是替代在A股市場的再融資,因為A股市場多少有大額融資恐懼症。紅籌股更少,主要就一家上海實業,這是流行在各省市在香港市場設立窗口企業的產物,之後就只有一家被上海實業收購的破產地產公司,就數量來看真的少得可憐。其實香港市場的開放性和不計較上市前的財務狀況等因素,可以使得一些初創公司能很好的利用上市融資做大做強。其中上海還是有個別代表性的公司,就是以復旦大學為北京的上海復旦和復旦張江,這兩家是香港創業板H股的高價股,業績和估值都得到香港機構認可的公司,假如這兩家公司如果是紅籌的話,我相信發展會更好。
其次我們來一下其他上海主要國企,如上海寶鋼、上海汽車、上海港務等公司都沒有選擇在香港市場上市,為什麼?我現在想通了,因為上海有上海交易所,上海交易所為了打造國內主板市場,利用行政方式強制留下了所有上海大型國企在上海交易所上市,這就是政績。但是國內資產市場不市場化,低效率,過度行政化,導致了在國內市場上市的大型國企沒有得到很好的估值和低廉的融資成本。我相信假如寶鋼,上汽在香港市場上市,股價和市值一定會比A股的高。而且香港最近幾年的融資成本都很低,比如大型國企在香港發行債券的年利率都不超過3%,比國內融資成本低一半以上。
然後,我們再看一下為什麼紅籌上市更好。因為H股受到香港和中國證監會的雙重監管,比如再融資需要經過中國證監會的審批通過,而紅籌股只受到香港證監會的監管,香港市場監管比較市場化,所以紅籌上市能更好利用國際資本市場的各種便利。其中我認為做的最好的是北京的國企,當中的原因當然有北京無交易所的因素,北京的國企在香港國企中佔了很大比例,我們這裡不談那些大型央企,比如北京控股、首鋼、同仁堂都在香港有多家上市公司,其中多數為紅籌股,比如北京控股除了自身為紅籌股外,還收購了多家殼公司,然後重組和收購,比如北控水務、北京發展等,這些公司股價表現非常良好,同仁堂在香港有H股同仁堂科技,紅籌股同仁堂國藥,股價一直在創新高。當然,這些國企的高管都很好的利用香港資本市場,也增加了自身的資產。
最後,我想說,為了上海更好的建立國際金融中心,放手讓上海的國企去國際資本市場闖蕩。利用市場化的機制,通過收購兼併,分拆上市等把公司做大做強。
(個人觀點 僅供參考)
據華爾街見聞網消息,2月份一再經歷交易價暴跌的比特幣全球大型網上交易平台Mt.Gox網站2月25日已無法正常登陸。向服務器發出訪問主頁請求後,頁面並未顯示任何數據,這意味著服務器還在發揮作用,但網站已經沒有任何內容。截至發稿時,該網站仍處於無法登陸狀態。
這一情況似乎從側面證實了Mt.Gox的破產傳聞。
據經濟觀察網報導,2月25日,有比特幣的資深玩家透露,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台Mt.Gox由於系統漏洞損失大量比特幣無法彌補客戶損失而申請破產保護。
同時,包括國內比特幣交易網站BTC China在內的多家交易網站專門就「Mt.Gox破產」發表了聯合聲明。這份聲明中稱「這次 Mt.Gox 用戶的信任遭到的無情背叛是由一家公司的醜惡行為造成的,並不會影響比特幣和電子貨幣行業的應變能力或價值。」
聲明表示,各交易平台應該為比特幣保管者設立高門檻,包括:適當的安全保護措施,由第三方定期進行審核和測試;商業實體所需的充足的資產負債表和儲備;透明、負責的客戶曝光渠道;以及不得利用客戶資金進行自營或在槓桿交易中進行保證金貸款。
聲明指責,作為金融服務提供商,Mt.Gox 完全沒有滿足上述基本要求。
事實上,Mt.Gox自2013年中便開始風雨飄搖。
據21世紀網報導,Mt.Gox自2013年夏天以來遭遇一連串的技術問題,去年6月甚至凍結了美元的取款。
據前述華爾街見聞網報導,2013年11月月中以來,比特幣跌幅14%。而近來,該平台亦常常出現無法正常兌幣取款的故障,並連續推遲恢復正常的日期,令投資者對該平台失去信心,紛紛拋售。
2月7日,Mt.Gox發生技術故障,用戶無法正常取款,整個平台不得不暫停交易。受此影響,比特幣兌換價當日一度下跌25%。
2月10日,Mt.Gox發佈解釋聲明後不久,比特幣盤中數秒內又大跌80%。投資者認為這對Mt.Gox交易平台又是一次嚴重打擊。
而就在2月21日凌晨,Mt.Gox平台比特幣風暴再起。Mt.Gox在網站上發表聲明,近來公司在試圖解決提現問題。除了技術問題外,Mt.Gox公司還面臨安全問題,因此需要將辦公室遷回以前的所在地Shibuya。這些問題導致Mt.Gox用戶依然無法正常提款。
Mt.Gox曾在發表的聲明中稱:「比特幣軟件中存在一個漏洞,黑客可以利用該漏洞修改交易信息,比如讓一個本來已經發生的比特幣交易看起來像沒發生……這會導致系統重新發送比特幣……」
接連不斷的故障極大地影響了用戶信心。數據顯示,聲明發佈幾個小時內,Mt.Gox比特幣由260多美元暴跌至110多美元,跌幅50%左右。
據前述經濟觀察網,比特幣交易所Mt.Gox的首席執行官馬克·卡佩爾斯(Mark Karpeles)已經在博客中宣佈退出比特幣基金會。過外媒猜測,卡佩爾斯離職與Mt.Gox接連不斷出現的安全漏洞有一定的關係。
據瞭解,受這一事件影響,國內比特幣價格也出現了較大波動,截至發稿時,國內比特幣交易網站BTC China的交易價格已從24日的3700多跌至3300多元。
點解中國到現在都無大型信貸違約,以我愚見,是因為中央還在放水,再加上民間資金流,儲蓄率都相對健康及高。至於放水的原因,我想是他們對整體全球經濟復蘇都不太確定,我本人也有同感。
雖然現時美股創新高,但金融體制中還有很多問題,我們會不斷繼續聽到大銀行會給監管機構罰龐大數額的款項。大銀行是社會的命胍,因為大部分大小企業及個人的錢都主要在它們袋中,所以放水低息年代還要持續一段長時間。在這情況下,中央是不可在這時候容許金融混亂,所以大型信貸違約是不可能發生,但這樣對一個要建立國際標準的金融環境是一個退步的做法。我好希望有一天中國投資及投機者都學習到high risk high return這個定律。
前兩星期在中文FT看到一篇關於中國信貸違約的文章,現與讀者一同分享:
中國為何仍未出現大面積信貸違約?7/31/2014
英國《金融時報》 fastFT 報道
經濟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預測中國信托產品會出現大面積違約。這些信托產品賣給散戶,用它們來融資的通常是中國最脆弱的借款者。然而,預期中的違約為何遲遲沒有發生?
根據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的數據,中國總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已經從2008年的1.5倍攀升至現在的逾2.5倍。
這些債務很多以信托產品的形態存在,它們被用於為那些國有銀行避而遠之的借款方和項目提供融資或再融資——這些項目包括建成卻無人居住的“鬼城”住宅區、無法產生現金流的基建項目、以及處境艱難的鋼鐵廠。
那麼,違約為何沒有發生?
幾個月以前,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的分析師曾預計,中國會在今年4月到7月間開始出現違約——這一時段是信托貸款的還款高峰期。
而在這一時段結束之際,美銀美林的分析師在一份新的研究報告中指出:“5月份和6月份有問題信托產品的報道確實增多了。然而,到目前為止並未出現正式違約現像,這是由於這些壞債極有可能已被展期或紓困。”
由崔偉(David Cui)領導的美銀美林分析師團隊分析了已被報道的一些案例。他們的統計發現,可能違約的信托產品案例“自去年11月11日以來,從平均每月出現1.2起,增加到5月份的7起以及6月份的12起”。
然而,雖然這些產品周而復始地將中國投資者的存款輸入不健康企業,從實際的違約情況看,中國卻處在令人恐懼的平靜局面中。
對此,崔偉和他的團隊認為他們找到了答案。他們表示:“在57起被報道的潛在違約案例中,大約45%的案例還在處理之中;25%的案例已經被信托公司用自有資金償還;20%的案例由資產管理公司或其他‘第三方’企業償還;10%的案例被打包為新的產品或者被延期償還。盡管存在種種負面新聞,到目前為止還不存在信托投資者資金虧損的已知案例。依我們看來,這已大大增加了相關道德風險。”
換句話說,中國政治體制中的各方自己可能都沒意識到,他們正在密切“配合”,為一系列實際上是中國版次貸的投資產品一再紓困。這會進一步促使散戶將更多資金投入這些回報更高的產品,因為他們相信政府會支持這些產品。然而,政府也會有不再支持它們的一天。
譯者/何黎
Email: [email protected]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eningconsultants
570 total views, 21 views today
在對沖基金行業里,強者恒強,富者更富。
根據一份由對沖基金數據和新聞服務商Absolute Return對產業資產的最新調查,對沖基金巨頭們控制的資產規模已超過以往任何時候。
Absolute Return的“10億美元俱樂部”每年根據管理資產規模,對美國所有管理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對沖基金進行兩次排名。有305家對沖基金進入今年7月的排名,它們的管理資金總數達到1.84萬億美元,相比今年年初的293家和1.71萬億都有所增加。
其中,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仍然是美國現在管理資產規模最大大的基金公司,JP摩根資產管理(J.P.Morgan Asset Management),奧奇-齊夫資本管理集團(Och-Ziff Capital Management)以及黑石投資(Black Stone)緊隨其後。
根據Absolute Return報告,這份名單中三分之二的公司,今年的管理資產規模有所增加,相較於六個月前增長了8.38%。但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的增長率沒能達到平均增長率。今年上半年共有50家基金公司的增速不及平均水平,這些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平均只增加了7.76%。
Ray Dalio領導的橋水基金(Bridgewater)沒有受這一趨勢影響,其資產管理規模的增長最多,2014年上半年增長了66億美元。而該公司最近又推出了一項新的“最優組合”策略,這很可能將繼續推高該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該公司資產管理規模,包括非對沖基金資產在內,已達到1630億美元。)
各種規模的對沖基金現在已經恢複到了危機前的水平。根據HedgeFund Intelligence今年7月1日的統計,全球對沖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已達到 2.869萬億美元,而之前的歷史紀錄是2008年6月的2.697萬億美元。
(實習生 戴博 編譯)
油價跌的太兇猛,終於有人沒能扛住。歐洲最大的對沖基金之一Brevan Howard計劃清盤旗下規模達6.3億美元的商品基金。
從上周三有消息稱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將決定不減產以來,WTI已經大跌了16%,今天早盤跌破65美元,創2010年5月以來的新低。黃金和白銀也疲弱不堪。
在油價暴跌的重壓之下,Brevan Howard計劃清盤旗下的商品基金。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這只基金去年虧損了4.2%,今年截至10月底又虧了4.3%。Brevan Howard是歐洲最大的對沖基金之一,管理的資產規模約370億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