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藥控股 Fat_Johnson
http://xueqiu.com/4133659208/24483020國藥控股在2012年業績之後,就開始跌,到現在為止跌了不少了。
我們之前的評級,就給了「賣出」,這次至少沒錯。說實話,我覺得我在研究國藥控股上,也算是最有心得的,這個是我最得意的一個,至少到目前為止。
最近大行也都開始大幅下調了盈利預測,不過還是比我給的高不少。有大行同行開始推薦「買入」了,理由是跌了太多,下行空間有限。不過我覺得基本面上沒有太多支撐。國藥控股處於政策最風頭浪尖上。而且,說實話,我覺得6-8%的毛利率,對這個行業來說,過高了。在研究
$L'Occitane(00973)$ 歐舒丹的全球運輸,從普羅旺斯的工廠,到全世界的各個店舖,運輸費用也不過是收入的4%。況且,藥大部分都是高值的,運輸成本應該更低才是。此外,在省級市場上,國藥控股的競爭力並不強,這一個觀點,是我最近提出的。在研究國藥控股的信用評級報告(中債網,因為國藥控股發債了)時,也發現兩點比較有意思——
1)跟外資藥企的關係更緊密,但與本土藥廠的關係不夠緊密。國藥控股的2012年top10產品,除了一個丹紅注射液是步長的,其餘都是外企的。但中國2012年的藥品銷售排行榜中,有一大半都是本土生產的「中國特色藥品」。這樣看來,本土藥企把大部分生意都給國藥在各省的競爭對手們了。隨著專利藥慢慢都到期,仿製藥出來,國藥控股的增長倒也是個問題吧?那為什麼外資會把生意給國藥控股做呢?外資嫌麻煩,只談一家——但是本土企業更精打細算,找性價比高的本土分銷商,實際上,那些省級的經銷商,規模也都不小。
2)國藥控股在北京上海廣州江蘇,關了很多藥店,當然又新開了一些。藥店生意難做,未來也難做。前一陣子我去調研了一番,好多藥店都門可羅雀,生意慘淡的很。不過國藥控股之前也沒太指望藥店賺錢。
國藥一致的另類金融模式 傑晟JasonZheng
http://xueqiu.com/8222772875/247084157月22日,國藥一致(000028.SZ)公佈了非公開增發A股股票預案,由控股股東國藥控股全額認購,發行價格為26.07元/股,發行股份數約7400萬股,融資約19.4億元。若本次再融資實施成功,國藥控股所佔股權將從目前的38.33%提高到51%。
為何淨利潤連年增長的國藥一致此時需要融資,而且採取向大股東定增的方式?此中究竟,不妨考察一下國藥一致的商業模式。
負債率真相
按公司披露,「本次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擬用來償還公司債務和補充流動資金」,也有觀點解讀為融資還貸後將為公司減少利息支出逾億元。但筆者認為,事情遠不止這麼簡單。一方面,國藥控股趁機提高持股比例,雙方以後利益更趨一致,的確雙贏。但另一方面,特別是考慮到公司的成長,對原有股東來說,付出的股權攤薄成本顯然高於公司繼續舉債對利潤的攤薄成本,如果融資所得用於償還債務,則是下策。實際上,筆者認為,公司的上述理由只是為推動融資成行的藉口,也許短期可行,但長期,必然是在做大淨資產的情況下,借更多的錢,做更大的生意。
如果說通常意義上的資產負債率高達80%左右是國藥一致此次定增的理由,那麼此前任何一年都比2013年更有迫切需要,因為公司資產負債比率自2007年以來,實際上是逐步下降的(見圖1)。但更應該注意的是,如果剔除無息負債,無論單純從借款的角度,還是從加上應付銀行承兌匯票以及賣斷式保理後的廣義上的計息負債的角度看,的確需要補充自有資金,因為計息負債率5年以來實際上翻了一倍,計息負債總額相當於總資產的40%,利息支出負擔攀升。同時,在總體資產負債率略有下降的情況下,這意味著,免於承擔利息支出的無息槓桿不斷萎縮。
從年報中可以看到,在計息負債中,除不斷增加的銀行借款以及來自控股股東相關的委託借款、財務公司借款,以及發行短期融資券外,公司還採用了不少需要支付銀行費用的銀行承兌匯票結算方式,公司應付票據中,銀行承兌匯票佔比遠較商業票據高,以2012年末為例,合併報表應付票據中,開立銀行承兌匯票餘額約7.7億元,約佔全部應付票據的70%,估計是對大型醫藥製造企業的優勢品種或進口專利藥開出的。近年,為加速資金回籠及美化報表,更新增了賣斷應收賬款的保理融資,雖然從報表上看,賣斷式保理已「出表」不作為負債,費用計入成本以低毛利為代價,但本質上只是換了一種融資方式。
然而,這一切是否意味著公司就失去了競爭力呢?
查看原圖需要投入資本的類金融模式
醫藥批發企業作為中間商,加速周轉提升效率,延伸服務豐富價值鏈,這些都是應有之義,對背靠國藥集團的地區龍頭來說,自然做得不錯,按理說,規模效應下帶來的效率及服務提升,形成不入賬的「無形資產」,理應帶來供應鏈中的優勢地位,但為何近年的無息槓桿不斷萎縮、計息槓桿不斷上升呢?
對於中間服務商來說,如果能夠形成供應鏈優勢,擁有淨佔款(應付預收類款項大於存貨應收預付類款項),這意味著拿別人的錢做生意,即便毛利率和周轉率都不高,由於資產較輕,仍然可能是一門賺錢的生意。
但在醫藥批發行業,情況則相反。中國醫藥製造企業並非以若干大型企業為主,而是大量的議價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雖然國藥一致作為「兩廣」地區醫藥批發龍頭,按理說應該能夠形成有效議價及佔款能力,但中國的醫院特別是大中型醫院佔全部醫藥流通終端醫藥消費量過半份額,在資金結算週期方面,擁有更強勢的話語權。因此,整體上,醫藥批發企業非但不能形成佔款,反而是處於供應鏈中墊款的角色。
正因如此,這些年來國藥一致醫藥批發業務雖然發展迅速,但為上下游墊款的增長速度也很快。而這些墊款資金來源,除了公司利潤留存(公司為了業務發展,分紅率較低),而又多年未曾股權融資,就必須依靠有息負債了。
類似的是,在醫藥批發集中度極高的美國,由於醫藥製造集中度也很高,大型醫藥製造企業議價能力強,即使是合計佔據超過90%市場份額的三大醫藥批發企業麥克森藥物批發(MCK)、卡迪納醫藥(CAH)、美源伯根(ABC),也是處於淨墊款的角色,儘管美國金融工具比中國更豐富,但以上三者的表內借款及債券佔據總資產的比例(下稱「狹義計息負債率」)仍然不低,CAH和ABC大約是10%,而龍頭MCK由於毛利率較高,事實上也意味著證券化或賣斷的應收款佔比較少,狹義計息負債率更是高達30%。
由此,國藥一致的墊款類似於銀行提供給客戶的貸款,其醫藥批發業務,實質上不只是「物流」業務,更是「金融」業務。
低成本計息槓桿穩住高ROE
既然是類金融模式,在適當的周轉率及毛利率下,如果有適當的資金成本以及槓桿比率,也可能取得較高的ROE。事實上,以上三家美國醫藥批發巨頭,近年ROE都保持在大約20%的較高水平。而國藥一致,ROE更連續多年高於20%。
ROIC(投入資本回報率)的計算公式本來為各類口徑下的收益除以權益與計息負債之和,但實際上,調整之後,分母也可以是淨有形資產與淨運營資本之和,對醫藥批發行業來說,固定資產佔比較小,而淨運營資本在這裡就主要表現為墊款了,毫無疑問,用ROIC來衡量墊款的效率再合適不過了。
從ROE=ROIC×(計息槓桿倍數+1)來看,雖然過去若干年墊款規模越來越大,也就是投入資本越來越高,而在醫改大背景下醫藥批發毛利率有所下降的前提下,公司的ROIC呈下滑趨勢,但由於計息槓桿倍數的提升,ROE卻保持了相對的穩定(見圖2)。
但計息槓桿倍數的提高並不是唯一原因,如果不是因為計息成本率較低,在息稅前ROIC逐年下滑的情況下,稅前ROIC的下滑速度會更快,這時候即便增加計息槓桿,稅前ROE也會跟著下滑。根據測算,如果2012年的計息負債成本率調升50%,2012年的稅前ROIC就會從約10.7%下降到約9.2%,稅前ROE更會從約35%下降到約30%。從算術平均測算的角度來看,其多年來的年化平均計息負債成本率大約在5%上下波動,由於公司沒有披露平均計息負債餘額,算術平均由於時點的原因多少拉低了成本率數字,但另一方面,從公司披露的借款利率來看,也的確較低,比如2012年短期借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42%,長期借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54%,而2012年新增加的融資工具短期融資券實際年利率則僅為4.45%。
可以說,較低的資金成本是需要墊款的醫藥批發企業的一項競爭力,不排除因為資金成本低,國藥一致批發業務主動形成淨墊款的角色。因為,如果有比同行低的資金成本,就可以通過給上遊客戶縮短資金結算週期,收取服務費或降低進貨成本,穩定醫改降藥價背景下的毛利率,通過給下遊客戶延長結算週期,獲得合作關係,這樣就擁有了比同行更強的競爭力。從這個角度,國內醫藥批發企業的平均資金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醫藥批發業務的毛利率,由於美國、日本的資金成本要比國內低,因而同類企業的毛利率也要略低
(註:因這裡是墊款給上下游提供資金便利,融資成本決定了行業的最低毛利率,因此平均資金成本低的國家的醫藥批發企業,要求的毛利率會相對低些,這跟同一競爭環境下,低融資成本的企業擁有更高的淨利潤率是不同的邏輯。)
而國藥一致之所以有相對低廉的計息負債成本,一方面是公司的借款來源多樣,除了銀行借款,還有來自國藥集團財務公司的利率較低的短期借款,而且,部分銀行借款以及發行的短融券,因為有國藥控股的擔保,利率也比較低。從這個意義上,若此次定增成功,國藥控股持股比例提升到51%,國藥一致將能得到大股東更大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國藥一致從2009年開始與金融機構開展了不附追索權的應收賬款保理(賣斷應收賬款),金額從2009年的幾千萬元上升到2012年的約8.6億元,儘管犧牲了毛利率,但快速回籠資金從而提高了周轉率,並且美化了資產負債表,有利於繼續獲得金融機構較好信用評級。再者,公司2012年發行的低利率短融券,除母公司對相關公司的擔保狀況外,受合併報表高負債率的影響並不大,因為該等金融工具發行主體是母公司實體,並不以合併報表的虛擬組織來衡量負債水平。
工業為商業補充「資本金」
國藥一致實際上並不僅是一家醫藥批發商業公司,本身還有製藥工業業務,而且盈利能力還比較強,佔據半壁江山。根據測算,國藥一致的工業板塊,ROIC差不多是商業板塊的2-3倍,由於投入產出比高,在坪山基地開工建設之前,工業板塊能提供超過自身淨利潤的自由現金流,而商業板塊,由於墊款的不斷增加,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大,自由現金應該是遠小於淨利潤的,而多年來,國藥一致的分紅比率一直較低,實際上,工業板塊的自由現金,留存在公司,充實資產淨值,支持商業板塊規模擴張。
儘管醫藥批發沒有「金融」之名,無需滿足監管部門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但實際上,因為公司需要向金融機構借款,因而資產負債表的狀況非常關鍵,公司並不能無限度地提高負債率特別是計息負債率,如果自有資本不夠強大,並不能借到低成本的資金。
從這個意義上,不只是因為有大股東的信用支持,自身現金流強勁的工業板塊,也是國藥一致批發業務能夠迅速做大的因素。
不過,目前工業板塊「坪山基地」在醞釀多年之後,似乎有開工之勢,後續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醫藥批發業務的墊款資金缺口仍在擴大,公司也已經通過多種方式,解決資金來源,若繼續增加計息負債,恐怕財務上也存在風險,信用級別恐怕下降,計息負債成本率也可能會上升。
由此觀之,國藥一致的確是需要資金。而且國藥一致批發業務的商業模式,決定了公司必將繼續維持較高的負債率特別是計息負債率,向大股東國藥控股的融資所得資金長期看不可能用於還債降低負債率,反而可能是在做大淨資產的情況下繼續舉債擴張。
對國藥控股來說,由於此前持股比例不高,並不願意國藥一致公開發行攤薄其控股比例,定增則提高其控股比例。對國藥一致來說,定增既解決工業板塊製藥「坪山基地「的資金來源,也為商業板塊醫藥批發業務解決墊款資金來源,也可能獲得大股東更緊密的信用及資金支持,雖然短期內ROE會降低,其他股東股權益會被攤薄,但長遠看,似乎是一種「三贏」的局面。
註:本文發表於最近一期《證券市場週刊》,本人曾經持有一致B,但幾個月前已經出清。目前沒有持有任何頭寸的國藥一致或者一致B或者國藥控股的股份或衍生品,本文不作估值參考,僅探討醫藥批發企業的商業模式。
中國藥企非洲打假記
http://www.ifengweekly.com/display.php?newsId=6941「尼日利亞是我們第一個開展防偽標籤項目的國家,目前正在生產第一批產品。我們的計劃是6月中旬將第一批藥物運抵尼日利亞,貨到後我們在第一時間啟動市場推廣。」
日前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針對中國製藥企業因為「中國假藥」的問題,中國桂林南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桂林南藥」)開始在非洲推出針對本公司生產的抗瘧疾藥物的手機短信防偽驗證手段。對此,桂林南藥方面向《鳳凰週刊》作出上述表態。
此前,有關「中國假藥肆虐非洲」的傳聞不絕於耳,但鮮有中國藥企對此作出反應。桂林南藥的這一行動,拉開了中國藥企在非洲打假的序幕。
與非洲企業合作進行短信防偽
2012年,有傳言稱非洲的假藥來自中國和印度等國家,假藥主要指中國在非洲市場上抗瘧疾的藥物。因為瘧疾是非洲傳播範圍最廣的傳染性疾病之一,非洲大陸有超過6億人遭受瘧疾侵襲,其中大部分是兒童。據英國《衛報》報導,在坦桑尼亞和烏干達假冒偽劣的抗瘧疾藥物有1/3來自中國,並引述烏干達國家藥物管理局首席檢察官的話說,「中國假藥在烏干達氾濫」。報導甚至提到,2007年從中國出口的假冒藥用糖漿在巴拿馬造成上百人中毒身亡,2008年受污染的中國抗凝血劑肝素導致149名美國人死亡。
該消息很快引起大陸官方的高度重視。中國外交部非洲司司長盧沙野回應稱:「有關中國假藥充斥非洲的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同時,他還闡述了中國之於非洲的友好和援助,以表達中非之間的友好關係。新華社也引述烏干達衛生部副部級官員的話為「中國假藥」澄清。
雖然爭議不斷,但均基於共同的認識——不論數量如何,來自何處,「中國假藥」在非洲的確是存在的。有質疑稱,「中國假藥」大多從中國進口,除了抗瘧疾藥,還包括抗生素、緊急避孕藥等;但也有分析指出,「中國假藥」有很多來自不同渠道,不排除有人盜用「中國製造」的標籤在本地製造假藥。
「我們對於中國假藥的認知主要也通過媒體,公司對此並未做過專門的研究調查。」 桂林南藥董事長虞哲敏向《鳳凰週刊》坦言,但是「中國假藥」對其還是造成了一定影響,「對中國藥品的不信任一旦形成,就需要花很多時間去解釋和遊說」。而針對醫生和藥劑師這些受教育程度高且在當地社會地位較高的專業人士,要重新建立他們的信任很不容易。
雖然目前尚未遇到自己的藥品在非洲被仿冒和對藥品進行召回的情況,但是為了保持在非洲市場的佔有率和競爭力,桂林南藥必須防患於未然。除了繼續鞏固已經形成的藥品召回及藥品不良反應等管理制度,桂林南藥開始推出手機短信防偽驗證手段。
但事實上,早在幾年前,桂林南藥就產生了對藥品進行「防偽」的意願。據虞哲敏介紹,桂林南藥有個產品叫做青蒿琥酯片,這種藥物曾經在非洲和東南亞的認知度非常高。上世紀9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非洲市場當時還沒有其他同類產品,青蒿琥酯片在市場上幾乎處於壟斷地位。但是仿冒藥也隨之而來,尤其在東南亞地區,有的不但仿冒包裝,就連為了防偽製作的「激光防偽標籤」也被仿製,幾乎能夠以假亂真。為了打擊假藥,該公司專門收集多方信息整理出了一套「打假」培訓課件,教授買家如何區別真偽。
然而,桂林南藥在打假的過程中發現,當地人的假藥防範意識非常薄弱。此外,由於當時經驗和技術的限制,很難找到合適的平台,因此該打假計劃一度擱置。直到最近,桂林南藥通過第三方渠道聯繫到了兩家公司,雙方嘗試著開展合作。其中一家是名為mPedigree Network Nigeria LTD的西非網絡公司,它試圖採用先進網絡技術來鑑別非洲和亞洲的假冒藥物。
談及防偽系統的具體模式,相關負責人表示,首先由mPedigree將自行開發的隨機編碼打印出來製成防偽標籤。桂林南藥購買這些預先打印好的防偽標籤後,將其貼在抗瘧疾藥物包裝上(一個防偽編碼只能使用一次)。消費者購買後可刮開防偽標籤上塗層進行驗證,如果產品為真,系統會自動回覆短信告知「這是真藥」。由於短信在非洲的普及率相當高,賣家提前在網上預註冊了這些防偽編碼,使得客戶操作起來十分方便。據瞭解,目前市場上還有幾種防偽技術,但相比之下操作起來比較複雜,在非洲不太實用。
對於這樣的短信打假模式,虞哲敏表示,他們有著相應的市場戰略和推廣計劃。「除了尼日利亞,接下來會考慮去加納和肯尼亞,因為這三個國家可以對產品標籤和短信號碼實現共享。目前這兩個國家的具體實施計劃表還在完善當中。」
中國藥企遭遇准入難題
藥品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在出口領域一直有著很高的准入門檻,非洲地區的藥品市場過去基本被西方企業壟斷,很長一段時間被稱為「中國製造」未能進入的最後一塊處女地。一度非洲的藥品也非常昂貴。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中國製藥企業把質量高且價格低廉的藥品出口到非洲,這樣不可避免地搶佔了部分本屬於西方跨國企業的市場,中國藥企也逐漸成為瑞士諾華和法國賽諾菲這些知名跨國藥品公司強大的競爭對手。
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醫藥外貿出口額達到476億美元。目前,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額每年都實現超過20%的複合增長率,增幅遠高於國家整體外貿進出口的總水平。其中,中國對非洲、俄羅斯、大洋洲等新興市場的醫藥出口不斷增加,去年的出口增幅更是高達 20%。
然而,相比「Made in China」,非洲普通民眾更多接觸的還是來自印度的藥品。這主要是由於非洲大部分地區經濟欠發達,在醫藥市場能夠獲得的有限利潤不高,因此許多中國的大型藥企更加看重歐美市場,能夠在非洲活躍的中國醫藥企業大多規模不大。
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003年8月18日發佈的《藥品進口管理辦法》中,從報批到抽檢,詳盡規定了中國藥品出口的資格以及流程。據《辦法》介紹,企業若想自行出口並在非洲各國銷售的藥品,必須首先在當地國家藥監部門(類似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取得註冊批准,並委託當地具有GSP證書合法醫藥公司進行分銷。此外,非洲各國藥監部門會對當地市場銷售的藥品進行監管,沒有註冊的藥品是不能合法銷售的;當地藥監部門也會對市售藥品開展質量抽檢等措施監測藥品質量。
然而,中國藥企在出口過程中仍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問題。由於藥品的特殊性,其在合法銷售前必須先註冊,即便在經濟不夠發達的非洲也是如此。中國藥品在註冊過程中最常碰到的問題是英文資料準備的欠缺。國內許多藥廠的產品不錯,卻很難能拿出一套符合當地藥證法規的英文註冊資料——這裡面涉及對中文資料準確的英文翻譯以及採用藥典質量標準的差異。這是由於國產藥品以中國藥典為基礎,而非洲國家通常只接受美國藥典、英國藥典或者國際藥典標準。有些中國供應商的產品資料由於不符合當地藥證法規要求,最後只能抱憾放棄。
市場准入後,以桂林南藥為例,其抗瘧疾藥品需要通過UNICEF、VPP等國際非政府組織或MISSION PHARMA等全球性藥品採購商供應進入非洲市場,這樣的渠道須委託第三方藥品檢驗機構對採購藥品進行質量抽檢以保證藥品質量安全。
除了經過上述途徑進入國外市場以外,中國藥品還有一條「綠色途徑」。比如同屬於抗瘧疾藥物生產商的北京華立科泰醫藥公司,它走的是與桂林南藥截然不同的官方途徑。中國國家領導人出訪非洲時曾多次將華立科泰的藥品作為禮品贈送,因而通過中國商務部、衛生部和科技部等相關部門的「帶路」,華立科泰的藥物也順利打入非洲市場。
隨著中國藥企不斷地摸索出口模式,也同樣要適應紛雜的國際準則。最近的消息是,歐盟2011年針對原料藥進口問題頒佈的2011/62/EU號新指令(即「62號令」)將於今年7月正式執行。據62號令要求,所有出口到歐盟的藥品均需出具出口國監管部門的書面聲明,並保證符合「出口國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等要求。面對62號令,中國藥企的洗盤格局在所難免——在62號令正式施行之前,如果有中國藥企還沒有拿到國家監管部門提供的證明,那麼其藥品將很難會出現在歐洲市場。
無論進入哪國市場,中國藥企無疑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這樣無論面對怎樣的准入門檻,都不會將自己處於被動位置。如此看來,桂林南藥的做法可以說是中國藥企為自身正名的開端。
2016年的國藥股份
來源: http://xueqiu.com/2164748441/27140265
08年底曾經寫個一個五年後的一致藥業,現在回頭看看,有不少預測都落了空,甚至連公司名字都被改了,不過好在股票還沒有虧錢,也算是有個基本安慰了。這次吸取教訓,來過短期一點的預測,給$國藥股份(SH600511)$ 算一個兩三年的命,看看會錯多少一、簡要現狀1、按照昨天18.62的收市價計算,國藥股份總市值89.2億;2、2012年收入85.9億,凈利潤3.36億;2013年前三季度收入74.5億,凈利潤3.30億,凈資產收益率為16.85%;13年年報預計3月20日公布;3、截止13Q3末,公司現金8億、短期借款3.5億、長期借款為零、在建工程2.5億;4、根據中銀國際王軍分析師的估算,股份12年3.36億凈利潤中62%來自於麻醉藥相關業務(其中麻藥分銷占六成出頭,來自宜昌人福和青海制藥的制藥收益占接近四成);其他醫藥批發業務貢獻了26%的凈利潤;國瑞藥業的工業凈利潤占比為10%;倉儲物流占2%;二、預測一:2016年前解決與國藥集團的同業競爭1、股份在11月3月份公告說“國藥集團表示,在未來5年內,條件成熟時會解決國藥控股與國藥股份的同業競爭問題公司”,我的預測是不太會拖到最後一天,希望這個預測不會錯得太離譜2、消除同業競爭的方法1)可能性一,通過國控借殼股份回歸A股的方式消除同業競爭。不少人預期國控借殼股份回歸A股,我的觀察是對國控這種優質公司而言,港股市場的再融資渠道比A股還順當(國控去年的閃電增發不到一個月就搞定了);另外同類公司港股的估值也顯著高於A股了,所以從國控大股東的利益角度推測,國控真的會全力推進回歸A股的工作嗎?2)可能性二,有最終把國藥股份搞成一個麻藥平臺+國藥集團的第二第三終端分銷平臺的可能性嗎?(第二第三終端是指社會藥房和社區診所等除醫院藥房外的終端)A)麻精藥品業務相對獨立,也是國藥股份的傳統根底業務,估計剝離國藥股份麻醉藥業務概率太小,就是不知道是否有國藥股份進一步整合國藥集團麻藥資產的可能性。目前國藥集團在股份還有兩塊不錯的麻藥資產:a)國藥集團工業有限公司在順義和廊坊有兩個麻藥生產基地,擁有瑞芬太尼等好品種;b)青海制藥剩余的股權(目前國藥股份僅持有青海制藥47%的股權)。從資本市場估值的角度看,這部分資產的註入不僅會消除股份與集團在麻藥方面的關聯交易,更重要的是這將幫助使得國藥股份成為一個貫穿麻藥全產業鏈的獨特公司B)推測股份成為國藥集團第二第三終端業務平臺的可能性有兩個原因:a)劉勇董事長上任後全力推進的零售分銷平臺業務,就是定位於對第二第三終端的藥品分銷的,而且最近開始試營業的BTB平臺國藥商城,針對這個事市場的;b)劉勇同時兼任國藥股份董事長,國大藥房董事長,在國控內分管這部分業務的發展是偶然的嗎?C)零售業務方面,國藥集團最大的資產就是目前排名全國第一的國大藥房,現在在國藥控股下面,兩年後這部分資產有整合到國藥股份,從而與股份的零售分銷平臺形成合力的可能性嗎?3)國瑞藥業會被剝離嗎?制藥是目前國藥集團的瓶頸,也是未來幾年發展的重中之重(這可能也是國藥一致最近強勢的根本原因),新投產的國瑞新廠是國藥集團工業大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規劃的產值超過10億人民幣(12年的產值才2億),但問題是目前的國藥集團內的制藥業務分布相對零散,不知道國藥集團或者下屬的國藥控股是否有集中其制藥資產的必要性?假如國控真的整合其旗下的制藥資產,國瑞藥業是否有被剝離到致君的可能性呢?如果真有可能的話,這種剝離會在何時進行呢?會等國瑞藥業發展壯大之後再剝離嗎?三、預測二、兩年後國藥股份現有的麻藥業務的凈利潤有翻翻的可能性嗎?1、根據王軍的推測12年國藥股份3.36億的62%,大約2億來自麻藥相關業務,其中麻藥批發業務利潤1.2億,從宜昌人福和青海制藥產生的的投資收益大約8000萬2、批發業務方面,未來兩年的凈利潤能保持25%以上的增長嗎?(麻精藥品可能是中國制藥中少數幾個沒有被過度濫用的細分領域,其中的以癌痛鎮痛為代表的鎮痛藥市場甚至是嚴重的undersupply的)3、股份參股20%的宜昌人福是中國最大的麻藥生產企業,未來兩年有保持25%凈利潤增長率的可能性嗎?4、股份持股47%的青海制藥集團是中國中低端麻醉藥的龍頭企業,也是本次麻藥價格上調的最大贏家,12年的收入為2.5億,凈利潤才1740萬,與宜昌人福28%的凈利潤率相去甚遠,大幅提價後的青海制藥,到2016年有超過5億收入和15%凈利潤的可能性嗎?5、除了參股上遊的制藥企業外,國藥股份這個占據了85%麻精藥品一級批發市場份額的家夥,有參控股二級批發商的可能性嗎?四、預測三、兩年後的國瑞藥業有凈利潤翻翻的可能性嗎?1、12年國瑞藥業的收入才區區2.3億,凈利潤3500萬,13年由於新廠搬遷、營銷中心遷址等等原因,增長基本停滯2、12年4月份就申報的首仿藥物無水乙醇還會再等一年嗎?(給藥監局的官僚們鼓鼓掌,再研究研究)3、依達拉奉和克林黴素磷酸酯的優質優價14年能見分曉嗎?4、展望2016年的國瑞藥業,有實現5億收入,一億利潤的可能性嗎?五、預測四、會有其他的小驚喜嗎?1、在醫藥分開的大背景下,以第二第三藥品終端批發為重點的零售分銷平臺,能在今明兩年內迎來一個真正的臨界突破點嗎?2、得到外資藥企大力支持,占盡優質處方藥品種優勢和配送網絡優勢國藥商城,至今看起來還慘不忍睹,兩年內能給股東們來一個驚喜嗎?同樣是國有體制的致君能夠把制藥搞得這麽有聲有色,股份的同誌們有沒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突破一下國企搞不好互聯網這個怪圈呢?3、在高速發展的口腔用藥市場尚擁有先入優勢的前景口腔,能夠在2016年突破2億的收入嗎?六、預測五、股價會創出歷史新高嗎?1、最近一年多數強勢醫藥股已經創出歷史新高,但股份現價與歷史新高(28.75)卻還有接近50%的距離2、從股東人數看,國藥股份為18760是最近三年的新低,對比11年3月底的28898,下降不少,但股價卻基本上還在一個三年的大平臺上慢慢的折騰,不思進取3、從持股市值看,目前國藥股份的人均持股市值是27.6萬,與多數長線大牛股相去甚遠($恒瑞醫藥(SH600276)$ 為272萬,$國藥一致(SZ000028)$ 為126萬,$雲南白藥(SZ000538)$ 為380萬),不知道兩年後的國藥股份有沒有可能性接近國藥一致今天的水平4、從情緒上看,在雪球上最近半年關於國藥股份的討論好像大幅減少,門庭冷落的程度與好像與去年6月份的國藥一致差不多了七、說明1、上述預測全部是基於公開信息的合理推測和不合理YY,請朋友們一定明辨,我的建議是朋友們可以批評借鑒我的部分觀察角度,但結論和判斷請一定留給你自己2、國藥股份是我的中長線持倉,所以看法不可能絕對客觀,球友們註意風險控制,千萬不要被壞人誤導了;3、我的觀察是:股價的中短期走勢與公司中長期基本面的變化如果不是完全沒有關系,也是非常弱的關聯關系。所以,不要將公司基本面的變化與股價的短期波動聯系在一起。4、良好的倉位控制是化解個股判斷風險的一個好方法5、部分參考資料:http://xueqiu.com/2164748441/26994126http://www.cncm.com.cn/cncmweb/articl_content.aspx?id=1388&picid=2 …http://web.yyjjb.com:8080/html/2013-12/30/content_203287.htm …
同仁堂國藥(HK8138)速記 枯榮小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2ux3q.html1、2004年成立,2007年獲得同仁堂股份及同仁堂科技海外獨家代理權,2010年集團重組非中國業務,將幾乎全部海外業務整合至國藥旗下。但不包括英國、香港業務少數股權、台灣及菲律賓特許經營權。
2、2014年一季度末,同仁堂科技、股份合計持有公司72.29%股權。管理層中的丁永玲2013年-14年數次買入股份至5月09日末的20萬股,林曼數次買入股份至19萬股。兩人買入均價在9元附近。對於國企背景而言,管理層對股價的訴求相對較高。
3、同仁堂品牌由集團授權國藥在非中國區使用,至2021年。到期若股權超過51%,則自動無償續約10年。但同仁堂的品牌授權並非獨家。在香港、台灣、菲律賓、英國及日本還有若干授權經銷商。但集團已經不會再授權給其他經銷商。
4、同仁堂國藥產品銷售是通過各地區設立的零售店進行銷售,但不同於普通的藥店。上市時的36家零售店舖中,有30家提供中醫保健服務。包括:診斷諮詢、調劑、針灸及推拿治療。零售店中提供2000種產品,包括1100種中成藥及900種中草藥。其中中成藥中500種為「同仁堂」品牌。另外還有些批發業務。同時,同仁堂通過贊助等多種方式,扶持香港等地對於中醫以及「同仁堂」品牌的認知程度。投資同仁堂的邏輯根基之一,就是認可中醫文化產品能走出國門,其實消費群體可能都是國人或海外華人。說走出國門,可能更像是伴隨華人走向世界。就零售模式而言,這種從診斷諮詢入手的策略是很不錯的,特別是中醫消費文化需要培育的國家地區。另外,還包括成立保健中心、收購中醫藥中心等方式。就像醫院藥房銷售應會比OTC藥房好做,OTC有些類似快銷品,消費者主導。
5、公司在香港的業務佔絕大多數,2013年佔收入63.9%,比例還在提升。香港中藥市場估計2013年在119億港幣左右。市場競爭比較分散,同仁堂2011年佔市場6.2%份額,與第二名差距不太大。但在安宮牛黃丸這個產品細分市場,同仁堂2011年佔到94.2%的份額。
6、公司核心產品只有兩個,其中安宮牛黃丸是最重要的產品。公司在大埔成立GMP認證藥廠,設計產能在2013年、2014年為:100萬粒、135萬粒。2013年實際銷量在85萬粒左右。預計2014年實際產量在120萬粒。由於國內唯一一家採用天然麝香的產品,同仁堂的牛黃丸在2011年零售價490元港幣/粒,超出第二名接近5倍。這個溢價能力印象深刻。2010年建議零售價為435元,2011年為490元,2012年年末未為670元。不過至今好像尚未大幅度提價,主要原因也多少與國內反腐有一定關係。
7、安宮牛黃丸這個東西很有趣,心腦血管疾病本身發病率高,急性的中風後果也很嚴重。不清楚安宮牛黃丸的真實療效,但妙在「怕中風」上。想起王老吉涼茶,本身其實並沒有太強的下火功能,但是這個「怕上火」的定位是很妙的。不討論療效問題,至少可選的競品並不多。可惜的是,保質期只有五年。有些人炒作1993年前的犀牛角版,那是比較純粹的炒作了。如果能像茅台那樣,越老越好,那其投資屬性就會起來,渠道甚至消費者都會在順週期中層層囤貨。當然,反過來也好,在逆週期中,也就表現出更好的平穩性。
8、這個產品配方不是絕密的,但是天然麝香的渠道似乎是有保護壁壘。林業局為什麼僅供給這幾家少數核心中藥企業,有些疑問。一方面的確是量供應可能有限,一方面可能有歷史遺留的問題。不管如何,這種差異性,導致同仁堂的該產品壁壘客觀存在。從原料供應來看,似乎同仁堂並不太擔憂短期內的天然麝香供給能力。
9、靈芝孢子粉膠囊產能在2012年為20萬盒,生產了11萬盒,利用率55.5%,主要是終止了向國內出售業務。這塊業務看起來沒有太強的壁壘,但是同仁堂品牌對其有光環效應。
10、由於產品集中且核心,公司的毛利率及淨利潤率水平遠超母公司。1季度毛利率71.82%,淨利潤率41.18%。由於費用率的固化(特別是營銷費用率,反映了公司的壁壘深度,除了造假外),公司一季度毛利幾乎全部轉換為了淨利潤,這是比較恐怖的業績。當然,裡面有原因是一季度的費用分攤可能更少所致。歷史上看,一季度的確存在費用率相對較低的情況。
11、可以理解為,香港業務是成熟的市場,而海外其他整體而言,還是個拓展期的市場。2013年公司在香港業務的分部利潤率(未扣除總部費用)達到驚人的61%,而海外市場僅16%左右。這說明,公司還處於海外的擴展期,回報率尚未達到最優水平。海外方面,還有不少國家尚未註冊產品成功,這個過程長達3-5年。
12、一季度收入1.608億港幣,同比增長30.8%,淨利潤6640萬港幣,同比增長79.1%。零售渠道比去年底增加3家,至42家。但新開3家分別位於澳門、加拿大多倫多及英國利茲。同店增速比去年後兩個季度應有下降,至10.2%。但不清楚同店計算口徑,是一年以上?
13、同店及收入、淨利潤的增速指引是大概雙位數。由於提價能力暫時沒有(2012年那次提價太猛),而展店情況稍慢於上市時預計。因此公司收入增速的確有逐步下降的可能。
14、按照靜態PE32倍,今年預計動態PE26倍左右。此前的下跌,一方面是收入增速逐季下降(產能放量結束,提價暫無可能,展店略低預期),一方面也是前期高估值下的回歸。另外,香港零售市場萎靡,特別是高端消費品市場的不景氣,也影響了信心。從同店來看,的確影響了同仁堂,但是情況遠好於珠寶、高檔服裝等。5月份香港市場更加突出,連抗週期的化妝品都出現同店倒退。這個時候需要看看同仁堂在第二季度的表現。
15、從根本上來說,同仁堂國藥在集團中,的確是個很好的資產。產品核心,壁壘高,盈利能力很強。缺點是太集中於香港,受整體市場有一定壓力。另外就是在各國的產品註冊、消費文化習慣等,存在發展緩慢的風險。
16、估值上似乎處於中間值,對於創業板企業而言比較高了。但是需要考慮公司的品牌壁壘(這類極高毛利率和回報率公司,最大的殺傷在於品牌壁壘的破裂,其慘烈程度極高,例如張裕)的確極其深厚,產品目前還比較單一,在香港、澳門外市場其實還處於投入階段。
【幹貨】中醫藥:經典老國藥市場大盤點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979
中醫藥:經典老國藥市場大盤點 作者:譚敏
CFDA近期舉行研討會,希望喚起人們對老字號品種的記憶,但您更關心的,是這些經典國藥的市場情況,本篇為此而來。
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舉辦了醫藥企業篇“老味道、老故事、老品牌——堅守誠信的力量”主題研討會,希望通過對老字號企業的品牌老故事的宣傳,喚起社會公眾對傳統的美好記憶,夯實道德誠信。
CFDA的宣傳是要講故事,新康界則喜歡看市場,今天,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部分經典老國藥的市場情況。
| | | 阿膠 | | | 安宮牛黃丸 | | | 冰硼散 | | | 大活絡丸(片等) | | | 跌打萬花油 | | | 定坤丹 | | | 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 | | | 狗皮膏 | | | 龜齡集膠囊 | | | 虎標萬金油 | | | 華佗再造丸 | | | 藿香正氣水(液等) | | | 六神丸(膠囊等) | | | 六味地黃丸(片等) | | | 馬應龍麝香痔瘡膏(栓) | | | 牛黃解毒片(丸等) | | | 牛黃上清丸(片等) | | | 片仔癀(膠囊) | | | 七厘膠囊(散) | | | 清涼油 | | | 人參再造丸 | | | 烏雞白鳳丸(口服液等) | | | 雲南白藥膏(氣霧劑等) | | | 紫雪散 | | |
註:上述品種按同一配方計算。
中藥最傳統的劑型是膏丸丹散,但這些劑型由於服用不便或口感不好等原因逐漸被新的劑型所替。有些品種是新老劑型都有不錯的市場,如牛黃解毒丸與片,雲南白藥膏與氣霧劑;甚至有些品種目前能在市場上見到的只有新劑型了,如七厘散已經相當少見,但七厘膠囊卻不少,同樣的還有藿香正氣散已經幾乎見不到了,但藿香正氣水(液)卻相當常見。當然,也有一些依然是最原始的劑型,例如安宮牛黃丸。
高價區
中成藥走高價路線到如今已不足為奇。說起很貴的中藥,以往可能只能說些參茸貴細的中藥材,但現在隨口還是能說幾個特貴的中成藥出來。
1、安宮牛黃丸
提起安宮牛黃丸,一般想到的都是同仁堂。事實上,安宮牛黃丸絕不止同仁堂一家,但名聲最響、價格最貴、市場份額最高的的確是同仁堂。中康資訊CMH數據顯示,同仁堂的安宮牛黃丸2013年在中國市場(不含港澳臺,下同)銷售額達5.5億(按零售價統計,下同)。價格方面,因其是唯一一個允許使用天然麝香的安宮牛黃丸,故價格一直比較高,自2012年大幅提價(提價60%)後,目前其“木盒金衣”的價格是560元/丸。
但對於同仁堂安宮牛黃丸的銷售神話能否繼續,業內是抱有疑慮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安宮牛黃丸被當作“救命神藥”,但實際上真正服用的機會並不多,市場存量會越來越大,今後一兩年時間,如果安宮牛黃丸不提價的話,業績增速進一步下滑的可能性較大。
除了同仁堂外,廣藥白雲山、世一堂、胡慶余、馮了性、廣譽遠等二十多家企業均有生產,但除了廣藥白雲山的產品將有可能對同仁堂造成影響,其他的銷量都非常小。
與同仁堂不同,廣藥白雲山的安宮牛黃丸定價才80元/丸,還進了基藥,在市場推廣上也與同仁堂的做了區別,主要宣傳其預防中風的價值顯著,廣藥白雲山是要把
安宮牛黃丸打造成定期服用的預防用藥,而非“救命藥”。當然,要達到這個目的,僅是市場宣傳還不能做到,還需要臨床研究的數據支撐,這就需要等安宮牛黃丸
預防中風方面的循證醫學研究結果了。
2、阿膠
阿膠本來的價格還挺親民的。但經過阿膠龍頭企業東阿阿膠10多次提價(從132元/公斤的價格飈升至2000元/公斤),帶動了整個阿膠行業的價格上升。現在阿膠的價位已經相當高了。
目前,中國阿膠市場被東阿和福牌兩個同為“中華老字號”的品牌占據了絕大多數份額,中康CMH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阿膠市場規模約35億元,這兩家企業就分別占了19億元與14億元。而且,兩者的同比增長情況也十分接近,福牌以29.8%略勝東阿(27.6%)。
3、片仔癀
片仔癀也有著500元/粒(3g)的高價格。主要原因是其使用的原材料基本都是名貴中藥材,而且片仔癀也是少數允許使用天然麝香的藥品。近年來,片仔癀也多次以原材料價格上漲為由提升價格,還曾出現一個月內兩次宣布提價(分別針對外銷和內銷)。
與安宮牛黃丸、阿膠不同,片仔癀是獨家品種,沒有競爭者,或者說它是與其他品種的藥物競爭。CMH數據顯示,2013年,片仔癀在中國的市場規模達3.5億元。
低價區
老國藥有不少產品給人價格低廉的感覺,所以盤點的時候,只能選擇很少部分的藥物。
1、馬應龍麝香痔瘡
這也是一個含麝香的藥物,但是價格就低廉了許多——10g規格的零售價在10元以下。這也是一個獨家品種,雖然也嘗試過提價,但最終因為進入了基藥目錄,目前價格依然難以提升。哪怕今年有了低價藥目錄,也與馬應龍麝香痔瘡膏沒啥關系,因為低價藥目錄是“排外”的——外用藥難以衡量日用量。
雖然價格沒有提上來,但馬應龍麝香痔瘡膏(栓)2013年在中國的市場規模也達4億元。
另外,與片仔癀一樣,馬應龍也做起了藥妝,而且這當中的故事還有點意思:馬應龍麝香痔瘡膏,它的起源是四百年前的八寶眼粉;而四百年後,由於有人把痔瘡膏當眼霜用,使得馬應龍重新拾起八寶眼粉,並在那基礎上研制出了八寶眼霜。目前,八寶眼霜的價格比起馬應龍麝香痔瘡膏就高出許多了。
2、清涼油
要數價格低廉的老國藥,這是肯定不能漏的。現如今這種產品仍能以1元價格買到,而且其質量也廣受稱贊。所以,即使是如此低廉的價格,2013年清涼油還是有1.7億的市場規模。
清涼油的生產廠家很多,其中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的是上海中華藥業,2013年市場規模約1.3億元,同比增長14%。這個產品與大部分價格低廉的藥物相似,因為產品價格低廉,基本都是采取經銷商代理的方式。但隨著市場的變化,經銷商代理的諸多弊端顯現,中華藥業最近開始調整市場策略,希望能直面終端,與連鎖藥店建立合作關系。
只是如此之低的價格,能給予終端的利潤有限;至於提價,雖然同類產品中也不乏十多元或幾十元的,但習慣於清涼油如此低廉價格的消費者以是否會產生抵觸心理?
顯然,像清涼油這樣的經典老國藥想重新煥發生命,挑戰不小。
3、牛黃解毒片(丸)
這又是一個家喻戶曉的經典老國藥,同樣價格相當低廉,就連價格相對較高的同仁堂也就5元/10片左右。牛黃解毒片(丸)2013年在中國的市場規模約1.6億元,但生產廠家眾多,即使是占據較大份額的同仁堂、漳州片仔癀、亞寶藥業、德康制藥的牛黃解毒片(丸)產品也就一兩千萬的規模。由此可見這個產品的市場競爭之激烈。
中價區
其中,從價格角度來看,中等價位與低價區的價格界線在哪呢?為了便於盤點,新康界就將主流品牌、品規在十元以上的產品算做中價區了。
1、烏雞白鳳丸
前些年,烏雞白鳳丸的廣告很常見。不少女性遇到痛經、月經不調等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吃些烏雞白鳳丸。近年來,烏雞白鳳丸廣告少見了些,與之同步的是這個市場的快速萎縮。前些年,市場巔峰時,曾出現過一個品牌的烏雞白鳳丸就賣了十多億元一年,但如今,整個烏雞白鳳丸的市場規模也就4億左右,而生產企業還有八九十家之多,其中,同仁堂、陳李濟這樣的中華老字號銷售規模稍大一些。
烏雞白鳳丸出自明代藥方,也是個經過歷史洗滌的品種。而近年來的大起大落,業內人士認為這與產品的市場推廣有很大關系——當年的銷售巔峰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廣告砸出來的,後來廣告投入少了,銷量就下來了。另外,當年在宣傳上,除了烏雞白鳳丸一直以來在婦科疾病上的作用外,還“開發”出美容、美顏等新功效,吸引了更多的消費者。但這些新“開發”的功效,一直沒有得到醫學界的認可,甚至是被駁斥。
那麽,現在的市場規模是不是這個經典老國藥真正的市場價值?當年的銷售巔峰是否還可能重現?
2、六味地黃丸
早在漢代,張仲景就在《金匱要略》中記載了八味地黃丸,到了宋代,著名的兒科醫生錢乙把當中的肉桂、附子兩味壯陽藥去掉,形成了六味地黃丸,成為滋補腎陰之藥。
目前,六味地黃丸的價格普遍在10~15元/瓶左右,價格不算高。但市場規模並不算小,也有21億左右,市場份額最高的是宛西制藥和同仁堂的,兩者合占整個六味地黃丸一半左右的市場份額,剩余的市場則由兩百多家企業瓜分。
與烏雞白鳳丸有些相似的是,六味地黃丸也曾經有段時間往“保健品”的方向奔去,但同樣受不被醫學界認可。(來源:新康界)
|
國藥一致基金行為分析 b_ing
來源: http://xueqiu.com/4939534471/35746441
前兩天和
@醫藥商業 兄大概聊了聊嘉實基金持倉情況,這里再詳細的對一致近5年來的基金行為做個概括性描述和總結,最後再重點看看嘉實系在最近兩年中的變化情況。
在上證指數2007年6124點見頂後,2008年股指出現了65.39%的跌幅,2009年上漲近80%,此後出現了長達近5年的調整。國藥一致在08年和09年穩定的取得了營業額27.16%、27.12%的增長;凈利潤21.97%,24.22%的增長。這為國藥一致在09年股指的大幅反彈中率先突破07年高點奠定了基礎,並成為明星級股票。到2010年底明星基金雲集,其中廣發旗下兩只基金廣發聚豐持倉905萬股、廣發策略持倉420萬股;長城旗下兩只基金長城安心回報持倉700萬股、長城消費增值持倉234萬股;博時精選持倉496萬股;招商優質持倉417萬股;易方達旗下三只基金易方達持倉400萬股、易方達積極成長300萬股、易方達價值持倉200萬股;中銀旗下兩只基金中銀增長持倉384萬股、中銀價值持倉137萬股;國投瑞銀持倉290萬股……
2010年年底前的大概環境就是這樣。以此為基礎,我們來看看接下來的四年期間的漲漲跌跌,基金的進進出出演繹的一些列變化。這里國藥一致有幾件大事要強調一下:
1. 2011年初,抗生素濫用問題被人大代表在兩會上提出,隨後就出現了史上最嚴的抗生素限制政策出臺,國藥一致當時的工業主要品種為頭孢。
2. 2012年在大家普遍預期一致凈利潤出現下跌的情況下,開年的一季報居然出現了營業額21.21%的增長、凈利潤39.61%的增長,奠定了一致全年的增長基礎。
3. 2013年年初在醫藥股普遍大幅上漲的基礎上,一致居然從37左右一路下跌到27,並在20日均線正好達到最低點的時候宣布停牌,然後大股東宣布以20日均價20%的價格以近20億的資金全部增持,持股比例從38.33%一下上升到51%(大股東幹的漂亮!)。
4. 2014年下半年國企改革轟轟烈烈地被提上臺面,宋總掌盤的中國建材集團和中國醫藥集團被列為央企改革試點的頭兩家企業。
2011年在大盤下跌和限抗的背景下,大批基金開始從一致撤退。導致了半年23%的跌幅,到2011年中的時候,博時、易方達、招商優質以以及國投瑞幾乎銀全部撤退。有點意思的是廣發在一路下跌中居然增持了280萬股;長城增持100萬股;更有意思的是嘉實三只基金減持170萬股的情況下,2010年底新成立的嘉實主題新動力居然在第一季度國藥一致就成為了僅次於國藥股份的第二重倉股票,持倉量達1029萬股。
到2011年下半年,上證指數跌幅超過20%;同時期國藥一致繼續大幅下跌,跌幅也達到了20%。在如此暴跌的情況下,基金幾乎步調一致的選擇了抱團取暖,倉位幾乎沒有太大變化,唯一的大的變化是匯添富均衡進入,持倉達到530萬股;另外嘉實研究精選加倉100萬股,華寶興業加倉128萬股。可見在
熊市機構由於倉位限制原因,容易出現集體抱團取暖情況,由於缺乏增量資資金,股價卻並非機構所能掌控,極小的成交量都能帶來股價的大幅下跌。2012年在開年的第一季度,在經歷的持續1年的近50%的下跌後,熊市再次出現踩踏事件,國藥一致再次出現20%的下跌。任何微小的變化都能帶來股票價格大幅震蕩。4月國藥一致季報出,幾乎出乎所有人意料,營業額增長21.21%,凈利潤增長近40%,奠定了2012年的確定性,國藥一致開始不管大盤變化穩步上漲。時間到了2012年中,在如此確定性的情況下,廣發聚豐繼續增持100萬股,持股達1328萬股;然後國投瑞銀、泰達、華夏大舉殺入。但有意思的是匯添富撤退、嘉實旗下的主題新動力卻減持了463萬股、另外長城安心減持90萬股。
下半年國藥一致繼續不顧大盤緩步攀升,最後兩個月先大幅下跌14%,然後上漲25%。到2012年底,廣發聚豐大幅減持828萬股,倉位只剩下500萬股;但景順大幅殺入,旗下兩只基金增持達1300股;華夏進一步加倉。
基於2011年和2012年的操作來看,
廣發聚豐笑到了最後,堅持的守候和低位加倉使得其成功躲避了熊市的絞殺。而相對來說嘉實混合新動力、匯添富醫藥、長城安心在經歷了2011年的大幅下跌後,心有余悸,在2012年如此確定性出來之後居然還是選擇了減倉,表現出了相對短淺的眼光。另外
股票上升途中的大跌然後大漲,伴隨的往往是基金的分歧,表現是一部分出,一部分進。2013年上半年是個毀三觀的半年。當時的醫藥股大幅上漲,而國藥一致在業績持續表現平穩的增長情況下,居然出現了大幅下跌。最有意思的是有一天在接近收盤的時候,萬樂一類新藥獲準臨床的時候被遊資拉了三個多點,但公司居然為此停牌一天,並對投資者諄諄教誨,請不要炒作。到年中的時候,景順居然斬倉出場;上投摩根、長城、也是大幅減持;而2012年過早出場的嘉實主題新動力終於引來了回調時機,再次大幅接入,加倉180萬股至729萬股,並帶來嘉實系的一堆兄弟,包括嘉實策略混合、研究精選、價值優勢,以及嘉實掌控的社保一零六等。此後嘉實系在國藥一致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但不到一年的時間里,
景順表現出了極不嚴謹的投資邏輯,顯得相當的不成熟;而同期的QFII國投瑞銀、以及上投摩根也表現的像個大散戶。到2013年下半年,大股東增持確定後,緊緊壓著一致股價的壓力釋放後,迎來了一波波瀾壯闊的上漲,嘉實系整體加倉將近75萬股;社保116加倉至900萬股;石油天然氣企業年金加倉至406萬股;國投瑞銀認錯後再回來了……
不難發現,
2013年整體最大的贏家是大股東,其次是嘉實系。另外有兩點:
1.
大股東對股價的影響能力是非常重大的,股價感覺被壓制的時候,分析大股東的意圖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2.
當股價的影響因素從混沌走向秩序的時候,會形成一股強力,帶著股價狂漲或者狂跌。2014年上半年伴隨著國藥一致的大幅下跌,嘉實系再次大幅加倉近500萬股,持倉總量達到近3000萬股,除去大股東持股,占流通股近25%。(
@醫藥商業 這里我又仔細算了一下,2014年年中嘉實系共19個基金倉位以及掌盤的社保一零六基金持倉大概是2978萬股,除去大股東占股,共流通股為12280萬股,所以流通股總數近25%。數據來源是新浪流通股)社保116增持100萬股,持倉達1000萬股;華寶興業增持200萬股,持倉達434萬股。但這並沒有阻止一致的大幅回調,國投瑞銀退出;石油天然氣企業年金退出、華夏優勢減持153萬股。
這里我們可以看出
嘉實系非常看重一致,並喜歡在回調時候增持,表現出相當高的成熟度。而反觀
QFII國投瑞銀的表現,進進出出忙的不亦樂乎,持倉不動真有這麽難嗎?下半年由於社保持倉不進入基金持倉,同時年報未出,我們只能通過一些蛛絲馬跡來探尋一下機構的持倉變化。目前確定的變化包括:
1. 社保116在第三季度減持近100萬股,第四季度未知。
2. 嘉實系主題新動力第三季度減持70萬股,第四季度接著減持近100萬股。
3. 嘉實系2014年下半年成立的醫療保健基金,第一倉位為國藥一致,持倉227萬股。
4. 嘉實價值優勢第四季度減持60萬股。
5. 嘉實系策略混合第四季度增持32萬股。
5. 國投瑞銀核心企業股票基金下半年進場,持股達249萬股。
由於其他基金相對來說較大的華夏優勢在Q3也只有400萬股,豐和價值340萬股,在過去1年里相對穩定,並且持倉較少,這里我們不做過多分析了,很明顯嘉實系對國藥一致的未來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這里我們只對上嘉實系做個大概的分析:
1. 嘉實系掌盤社保106於2013年開始建倉,到2013年年末大694萬股,2014年年中沒變化,其後Q3小幅35萬股。2014年底情況未知。
2. 策略混合Q4小幅增持32萬股,2014年底達477萬股。
3. 研究精選Q3小幅增持19萬股,達到455萬股,2014年Q4從前十名持倉股中退出。永輝超市和國藥一致都是屬於批發和零售業,2014年年中,批發零售業占基金凈值14.51%,其中永輝超市5.83%、華東醫藥5.21%、國藥一致2.62%;2014年Q3批發零售占基金凈值16.84%,其中永輝超市8.41%、華東醫藥5.07%、國藥一致3.02%;2014年Q4在金融地產占比從0大幅提升到26.51%的同時,批發零售依舊占比高達18.72%,其中永輝超市占比8.00%,華東醫藥占比5.51%,海寧皮城占比4.29%,剩下只有0.92%,國藥一致幾乎可以肯定被減持至少達300萬股,估計2014年底持倉量在150萬股左右。
4. 主題新動力第三季度減持70萬股,第四季度接著減持近100萬股,2014年底持倉為267萬股。
5. 醫療保健第四季度新進,第一倉位為國藥一致,2014年底持倉227萬股。
6. 價值優勢Q3持倉不變,四季度減持60萬股,2014年底持倉159萬股。
7. 主題混合Q2批發和零售持倉占比基金凈值共6.02%,其中華東占比4.90%、國藥一致占比1.04%、國藥股份占比0.09%,Q2國藥一致持倉188萬股;Q3批發零售達8.70%,其中華東醫藥占比5.23%;Q4進一步增長到11.83,其中華東醫藥占比5.49%。大概率國藥一致有所增持,估計2014年底持倉量在250萬股左右。
8. 優質企業Q2批發和零售持倉占基金凈值共4.55,其中國藥一致占比1.64%、華東醫藥占比1.63%、恩華藥業占比1.29%;Q3批發零售下降到3.52%;Q4進一步下降到2.13%。2014年底其持倉大概率不到100萬股。
9. 增長混合Q2批發和零售持倉占比基金凈值共1.60,其中華東醫藥占比1.50%,國藥一致占比0.09%;Q3批發零售占比3.78%,其中國藥一致持倉為143萬股,占比2.36%;Q4批發零售占比3.18%,估計2014年底持倉量大概保持不變在140萬股左右。
10. 泰和混合2014年底大概率保持Q2時候的持倉量128萬股左右。
2014年下半年估摸著整體減持的大概600萬股、增持的大概在400萬股左右。結果如何,等基金年報出了再詳細探探。嘉實系至2013年起表現出來的對國藥一致的情有獨鐘確實很有意思,這個值得我們後續繼續關註。國藥一致2015年的確定性依舊很強,如果員工持股是作為壓制2014年後半年股價的因素,當靴子落地,是不是會引發上漲共鳴呢?如果企業管理層利益和中小股東走到一塊時,一致是否會產生出釋放凈利潤的動力呢?在當前整體部分大盤股和中小創業板股出現明顯泡沫時候,如果出現系統性回調,一致是否能夠獨善其身呢?如果醫療改革和招標繼續利空醫藥行業,一致是否還能在逆境中成長嗎?如果處方藥在網上銷售的發展超乎預期,國藥集團該怎樣做自己的B2C,並保證自己的物流網絡不被侵蝕呢?如果阿里的醫療網布局大幅超過市場預期快速成長,中國醫藥集團又會拿出什麽樣的競爭策略呢?未來都是在不確定性中成長的,讓我們拭目以待
![[笑] [笑]](http://js.xueqiu.com/images/face/20smile-smile.png)
。
國藥集團混改方案獲批 國藥股份率先試點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2/4573216.html
國藥集團混改方案獲批 國藥股份率先試點
一財網 王蔚佳 2015-02-06 11:21:00
國藥集團旗下擁有國藥控股、國藥股份、國藥一致、天壇生物、現代制藥、中國中藥6家上市公司。
國藥股份、天壇生物和現代制藥5日晚間均公告證實,已於日前接到通知,內容有關公司實際控制人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以下簡稱“國藥集團”)已獲得國資委就《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試點方案》(以下簡稱“試點方案”)的批複。
國藥股份公告顯示,批複原則同意國藥集團試點方案的有關內容,並明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試點的基本原則,要求堅持依法合規,強化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遵循國有資本和非公資本的平等保護和共同發展原則,實現股東權益的最大化;同意選擇國藥集團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國藥集團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首批試點單位之一;要求國藥集團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並履行相關審核程序。
不過,天壇生物、現代制藥等A股上市公司均沒有被納入國藥集團實施國資改革工作的首批試點單位。
這就意味著,以國藥集團方案為標誌,央企改革試點開始進入正式操作階段。
公開資料顯示,國藥集團是由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企業,2013年營業收入已超過2000億元,旗下擁有國藥控股、國藥股份、國藥一致、天壇生物、現代制藥、中國中藥6家上市公司。
2014年7月15日,國資委決定在包括國投、中糧等首批6家中央企業中開展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董事會制度、混合所有制、紀檢派駐等“四項改革”試點;其中,在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中國建築材料集團公司開展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試點——而市場普遍預期,在央企改革試點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空間最大。
國藥集團總經理佘魯林此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專訪時曾確認,國藥集團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將更多考慮靈活的市場化運作,包括更多資本方式,也不排除推出更多上市公司的可能。
此前,作為商業平臺的國藥控股已經在香港上市,而中國中藥作為中藥上市平臺的準備已經非常明確,化學制藥平臺的現代制藥和中生集團的生物制品平臺路徑已經非常清晰。
“在各自平臺裝入相關資產,並打包優勢資源上市的想法,其實這些年一直在集團內部是很明確的,只不過之前政策限制太多,‘解綁’後相關工作都會很快推進的。今日,有國藥集團內部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而對市場關註已久的國藥旗下優質資源國藥中生上市問題,佘魯林對《第一財經日報》透露,“國藥中生的問題是市場化和國際化,在實現了這兩個目標後,才將考慮資本化的方向。”
國藥股份5日晚間公告表示,將根據後續進展及時披露混改試點情況。
編輯:於百程
食藥監曝9批中藥產品含致癌物 涉及國藥控股子公司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3162.html
食藥監曝9批中藥產品含致癌物 涉及國藥控股子公司
一財網 王悅 2015-10-27 17:35:00
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在全國範圍內組織對黃柏、延胡索等中藥材及中藥飲片進行了專項監督抽檢,分別從藥品生產、經營和使用環節進行了抽樣,共檢出9批不合格產品含有非食用物質金胺O,上市公司國藥控股下屬廣西中藥飲片有限公司被涉及。
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科學家屠喲喲將中醫中藥推向了國際舞臺,輿論場風光,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藥產品頻曝安全隱患事件,難過質量大關,也正因此,經過數十年努力,目前國內還尚未有任何一款中藥產品進入國際醫藥主流市場,產品遭遇尷尬境地。
銀杏葉事件之後,中醫藥材又陷質檢安全漩渦。
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下稱“食藥監”)在全國範圍內組織對黃柏、延胡索等中藥材及中藥飲片進行了專項監督抽檢,分別從藥品生產、經營和使用環節進行了抽樣,共檢出9批不合格產品含有非食用物質金胺O,上市公司國藥控股下屬廣西中藥飲片有限公司被涉及。

抽檢不合格中藥產品信息如下:
重慶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研究院檢驗,發現標示為安國市萬聯中藥飲片有限公司、安徽易元堂中藥飲片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滬昆中藥飲片有限公司、亳州市長生中藥飲片有限公司、亳州市貢藥飲片廠、國藥控股廣西中藥飲片有限公司6家藥品生產企業生產的7批黃柏檢出金胺O;經廣州市藥品檢驗所檢驗,發現標示為安國市輝發中藥飲片加工有限公司生產的1批延胡索、運城市風陵渡開發區華昌藥業有限公司售出的1批延胡索檢出金胺O。
據了解,金胺O是一種化學染色劑,曾發現被用於劣質黃柏、蒲黃、延胡索等中藥材、中藥飲片的非法染色,他對人體具有一定毒性作用,長期過量食用易損傷肝腎,國際癌癥研究所(IARC)甚至將其列為人類致癌化合物。
事實上,有毒物質金胺O並不是第一次在我國的中藥產品中被檢測出。
早在2012年9月,國家食藥監就發布通告稱,在中國重要的中藥材產區和主要集散地安徽,有12家涉案企業涉嫌用化工色素金胺O進行染色等問題。
中藥產品頻出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成分複雜,導致質量難控。
在業內人士看來,傳統中藥存在兩個“不清楚”:一個是作用物質不清楚,另一個是作用機理不清楚。它們帶來的問題就是盲目,導致質量控制困難。
“如果中藥的質量控制只是依賴人的經驗,就無法保證質量和恒一性。這也是中國中藥發展的大障礙。” 沃特世公司(WAT.NYSE)質譜業務營運副總裁Brian Smith告知記者,在屠喲喲帶火了中藥概念之後,這家美國的上市公司嘗試從中藥的質量把控產業鏈中掘金。
“我們希望可以通過與中國科學家的合作,在中醫藥的質量控制過程中采用更全面的測試方法,包括指紋圖譜分析、多組分定量分析、農藥、重金屬以及微生物汙染檢測等,從而堅定中藥產品是否摻假,並且驗證產品質量。” Brian Smith對記者補充。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13 Mar 2016 - [業績公布] 同仁堂國藥(8138)近三年業績 + 財務分析數據
若想得到更多最新訊息,請Like已有超過10,800個Fans的「紅猴FACEBOOK」(按此),謝謝支持!同仁堂國藥(8138)(公司網址)主要在香港、澳門及海外市場(「非中國市場」)從事零售及批發中藥產品的分銷商,並以「同仁堂」品牌經營。集團於上週五公布至去年12月全年業績,近三年財務分析數據如下。
大家若有興趣對上市公司作業績財務分析DIY,並取得Microsoft Excel Templete,請參閱我的最新著作「港股A餐」,各大書局有售,或可到「超閱網」(按此)網購。
(按一下下圖可放大)
證券投資組合管理服務 (按此,再往網頁左下方)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