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4年成立,2007年獲得同仁堂股份及同仁堂科技海外獨家代理權,2010年集團重組非中國業務,將幾乎全部海外業務整合至國藥旗下。但不包括英國、香港業務少數股權、台灣及菲律賓特許經營權。
2、2014年一季度末,同仁堂科技、股份合計持有公司72.29%股權。管理層中的丁永玲2013年-14年數次買入股份至5月09日末的20萬股,林曼數次買入股份至19萬股。兩人買入均價在9元附近。對於國企背景而言,管理層對股價的訴求相對較高。
3、同仁堂品牌由集團授權國藥在非中國區使用,至2021年。到期若股權超過51%,則自動無償續約10年。但同仁堂的品牌授權並非獨家。在香港、台灣、菲律賓、英國及日本還有若干授權經銷商。但集團已經不會再授權給其他經銷商。
4、同仁堂國藥產品銷售是通過各地區設立的零售店進行銷售,但不同於普通的藥店。上市時的36家零售店舖中,有30家提供中醫保健服務。包括:診斷諮詢、調劑、針灸及推拿治療。零售店中提供2000種產品,包括1100種中成藥及900種中草藥。其中中成藥中500種為「同仁堂」品牌。另外還有些批發業務。同時,同仁堂通過贊助等多種方式,扶持香港等地對於中醫以及「同仁堂」品牌的認知程度。投資同仁堂的邏輯根基之一,就是認可中醫文化產品能走出國門,其實消費群體可能都是國人或海外華人。說走出國門,可能更像是伴隨華人走向世界。就零售模式而言,這種從診斷諮詢入手的策略是很不錯的,特別是中醫消費文化需要培育的國家地區。另外,還包括成立保健中心、收購中醫藥中心等方式。就像醫院藥房銷售應會比OTC藥房好做,OTC有些類似快銷品,消費者主導。
5、公司在香港的業務佔絕大多數,2013年佔收入63.9%,比例還在提升。香港中藥市場估計2013年在119億港幣左右。市場競爭比較分散,同仁堂2011年佔市場6.2%份額,與第二名差距不太大。但在安宮牛黃丸這個產品細分市場,同仁堂2011年佔到94.2%的份額。
6、公司核心產品只有兩個,其中安宮牛黃丸是最重要的產品。公司在大埔成立GMP認證藥廠,設計產能在2013年、2014年為:100萬粒、135萬粒。2013年實際銷量在85萬粒左右。預計2014年實際產量在120萬粒。由於國內唯一一家採用天然麝香的產品,同仁堂的牛黃丸在2011年零售價490元港幣/粒,超出第二名接近5倍。這個溢價能力印象深刻。2010年建議零售價為435元,2011年為490元,2012年年末未為670元。不過至今好像尚未大幅度提價,主要原因也多少與國內反腐有一定關係。
7、安宮牛黃丸這個東西很有趣,心腦血管疾病本身發病率高,急性的中風後果也很嚴重。不清楚安宮牛黃丸的真實療效,但妙在「怕中風」上。想起王老吉涼茶,本身其實並沒有太強的下火功能,但是這個「怕上火」的定位是很妙的。不討論療效問題,至少可選的競品並不多。可惜的是,保質期只有五年。有些人炒作1993年前的犀牛角版,那是比較純粹的炒作了。如果能像茅台那樣,越老越好,那其投資屬性就會起來,渠道甚至消費者都會在順週期中層層囤貨。當然,反過來也好,在逆週期中,也就表現出更好的平穩性。
8、這個產品配方不是絕密的,但是天然麝香的渠道似乎是有保護壁壘。林業局為什麼僅供給這幾家少數核心中藥企業,有些疑問。一方面的確是量供應可能有限,一方面可能有歷史遺留的問題。不管如何,這種差異性,導致同仁堂的該產品壁壘客觀存在。從原料供應來看,似乎同仁堂並不太擔憂短期內的天然麝香供給能力。
9、靈芝孢子粉膠囊產能在2012年為20萬盒,生產了11萬盒,利用率55.5%,主要是終止了向國內出售業務。這塊業務看起來沒有太強的壁壘,但是同仁堂品牌對其有光環效應。
10、由於產品集中且核心,公司的毛利率及淨利潤率水平遠超母公司。1季度毛利率71.82%,淨利潤率41.18%。由於費用率的固化(特別是營銷費用率,反映了公司的壁壘深度,除了造假外),公司一季度毛利幾乎全部轉換為了淨利潤,這是比較恐怖的業績。當然,裡面有原因是一季度的費用分攤可能更少所致。歷史上看,一季度的確存在費用率相對較低的情況。
11、可以理解為,香港業務是成熟的市場,而海外其他整體而言,還是個拓展期的市場。2013年公司在香港業務的分部利潤率(未扣除總部費用)達到驚人的61%,而海外市場僅16%左右。這說明,公司還處於海外的擴展期,回報率尚未達到最優水平。海外方面,還有不少國家尚未註冊產品成功,這個過程長達3-5年。
12、一季度收入1.608億港幣,同比增長30.8%,淨利潤6640萬港幣,同比增長79.1%。零售渠道比去年底增加3家,至42家。但新開3家分別位於澳門、加拿大多倫多及英國利茲。同店增速比去年後兩個季度應有下降,至10.2%。但不清楚同店計算口徑,是一年以上?
13、同店及收入、淨利潤的增速指引是大概雙位數。由於提價能力暫時沒有(2012年那次提價太猛),而展店情況稍慢於上市時預計。因此公司收入增速的確有逐步下降的可能。
14、按照靜態PE32倍,今年預計動態PE26倍左右。此前的下跌,一方面是收入增速逐季下降(產能放量結束,提價暫無可能,展店略低預期),一方面也是前期高估值下的回歸。另外,香港零售市場萎靡,特別是高端消費品市場的不景氣,也影響了信心。從同店來看,的確影響了同仁堂,但是情況遠好於珠寶、高檔服裝等。5月份香港市場更加突出,連抗週期的化妝品都出現同店倒退。這個時候需要看看同仁堂在第二季度的表現。
15、從根本上來說,同仁堂國藥在集團中,的確是個很好的資產。產品核心,壁壘高,盈利能力很強。缺點是太集中於香港,受整體市場有一定壓力。另外就是在各國的產品註冊、消費文化習慣等,存在發展緩慢的風險。
16、估值上似乎處於中間值,對於創業板企業而言比較高了。但是需要考慮公司的品牌壁壘(這類極高毛利率和回報率公司,最大的殺傷在於品牌壁壘的破裂,其慘烈程度極高,例如張裕)的確極其深厚,產品目前還比較單一,在香港、澳門外市場其實還處於投入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