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riesl0501.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121370
中國高鐵災難是一個非常可悲的故事!它直刺每一個國人的心窩!其實,我貓王的日記早已提出過,中國各地有過度建設的跡象,又提出過國人的大中國自我主義過份膨脹!當日香港年青人圍堵立法會反高鐵,有說:“香港人唱反調!香港人自願被邊沿化!香港人不想與祖國接連!”諸般指摘,當時,我只表示過我支持高鐵的興建,卻不願看到極速的通貨膨脹!
我貓王這個老頭雖然思想有點左傾,且經常與維園啊伯為伍,不過我也認識到一點金融史料!人們縱使知道急速基建的惡果,卻不知基建其實是凱恩斯主義財政政策(Keynesian fiscal policy) 的重要工具,基建活動亦養活很多人口,明眼人都看出國內很多基建都是急速上馬的!對於一個雄心壯志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決心是難能可貴的,可是,正是這股火紅的心使到很多人民陷入絕境,倘記當年珠海市長梁廣大投資接近50億人民幣修建的珠海機場,一年吞吐量還不足相距不到5分鐘航程的香港機場一個月的吞吐量!雖則說50億今天來說已算不了什麼,問題是過度基建肯定為地方帶來財政負擔。更有笑話,是以貨幣的現在價值(present value)及未來價值(future value)來 衡量基建,如果這條高鐵在十年以後才建,它會耗費雙倍的貨幣!天呀!所謂專家們竟然把個人理財的理念放進宏觀經濟策略的考慮!莫說今天的一磈錢的價值與十 年後的不一樣,再講,若言今天的經濟好,基建在勞工短缺時創造的就業只使通脹加劇,若言今天陷入經濟衰退,那基建創造出來的就業率就難能可貴了!所以,官 員為著自己的貪嗔癡,務求在自己任內霸王上馬,速戰速決的完成基建,殺掉會生金蛋的雞,何罪可當! 最後,我貓王惋惜這堪稱為人禍的事件,弄至如此多人的傷亡!而本文亦不是推介任何股份!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11/2MMDcyXzQwMDg2Mw.html
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然。
僅1年多時間,團購網站團寶網從6名員工發展到了2000多人。而在僅半年時間內,其月營業額又經歷了從3000萬元到500萬元的自由落體。
2011年12月,團寶網資金鏈出現危機,無法正常結算合作商家的欠款,並開始大規模裁員。截至目前,團寶網拖欠的員工工資與商家貨款的金額達到1000萬元。短短時間內,曾經的先行者風采全部灰飛煙滅,由先驅很快變成行業「先烈」。
這 只是團購網站倒下的開始。多位團購行業的合作商家表示,不僅是團寶網欠款,而且現在排名前3的團購網站也在拖欠商家的貨款,資金鏈也開始緊張。億邦動力網 總編輯賈鵬雷認為,團購網站只有做出相應的變化,真正地做好服務,才有獲得新生。同樣,如果不解決用戶忠誠度,只提供價格導航,那麼它們同樣是在劫難逃。
從先驅到「先烈」
用「一夜回到解放前」來形容團寶網的命運並不過分
「團寶網清完所有的員工工資、合作商家欠款之後,會繼續開展業務。」2月7日,在一片嘈雜的討薪、討賬現場,團寶網國內業務部總監李偉這樣告訴眾人,團寶網還會從頭再來。
原本是1月29號開始上班,因為創始人、CEO任春雷沒找到資金來結清貨款,團寶網一直推遲到2月7日才「開門」算賬。
2 月6日,團寶CEO任春雷在新浪微博上表示,「團寶將會為消費者和商家提供一系列嶄新的團購服務。」但無論團寶如何轉型,它已經元氣大失。2月10日的 Alexa排名顯示,近三個月來,美團的排名是486、拉手是733、團寶是1295。近一個月來,美團是477位、拉手是1045、團寶是4045位。 團寶網一份內部數據亦顯示,2010年第四季度,團寶的Alexa排名是6368名。
用「一夜回到解放前」這句話來形容團寶網的命運並不 過分。目前,團寶網的在職員工約有100人,這一數字比2010年第3季度的200名員工還要少。並且,這100名在職員工不少是為了等待即將補發下來的 工資,幫助完成合作商家的結款,然後再選擇離職。而願意「死心塌地」跟隨團寶的人屈指可數。
「合作商家對團寶的信任會大幅下降,接下來的合作會非常謹慎。」團800聯合創始人胡琛告訴記者,這一次團寶的信譽受到很大損害,再加上員工流失所剩無幾,要想重新起步,頗有難度。
實際上,自2011年下半年開始,團寶網就開始走下坡路。據前文所述的業務經理透露,2011年9月到11月,團寶網每個月的營業額在600萬-700萬元。而就在此前的3個月,每個月營收至少2000萬元。
2010 年10月底,團寶的資金鏈開始告急。一位在團寶呆了近2年的員工告訴記者,「之前,業務經理在提交『還款單』之後,只要QQ和商家說一聲即日可以打款,就 不用再惦記這件事情。2011年10月底,給商家打款的週期開始變長。QQ告訴商家之後,過了很多天,商家就會說沒有收到款。拖延情況到12月份更加嚴 重。」
在最後的兩個月,團寶的日子並不好過。一份團寶內部的營銷記錄顯示,2011年12月份,團寶網主做實物類團購的國內業務部的毛利 是33萬元,營業額是302萬元。而一位國內業務部的銷售經理告訴記者,國內銷售部的營業額佔到整體營業額的60%,在毛利中佔據的比例則更高一些。從這 一比例來估算,2011年12月,團寶網的總體毛利是50萬元,營業額約500萬元。
2012年1月份的營業額可能更是「慘不忍睹」。在 2011年12月、2012年1月,團寶網的大部分員工不是在與商家協商欠款歸還時間,就是與人事商量何時離職,打單已經成為一件奢侈的事情。龍年春節期 間,團寶網雖然正常運行,用戶還在上面進行團購,但基本沒有多少營業額。
「業務經理都告訴自己的合作商家,讓他們不要發貨,不要提供服務。」團寶網國內業務部的一位業務經理告訴記者,那時,還不知道公司能不能挺過這一關,這樣做是對公司和商家負責任。
團購縮影
這也只是團購網站折戟的開始
「團寶的歷史就是團購網站的縮影。」一位不願透露行業的團購網站高管告訴記者,團寶網的倒下並不意外,這也只是團購網站「折戟」的開始。
2010 年3月上線的團寶網,在團購行業一直都位前10。根據百度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團購網站關注度排行上,拉手網是14.48%,美團網是9.49%, 糯米網是5.45%,聚划算是3.12%,團寶網是2.71%。根據團800的數據顯示,2011年1-2月,團寶網的銷售額是1104萬元。2011年 3月份,團寶的營業額有1240萬元。
一位團購網站的高管告訴記者,自己的網站也一直把團寶當作重要的競爭對手,會對它進行流量數據的監測。
2011年春節之後,團購網站開始沖規模,意欲使用互聯網「唯快不破」的大法吃掉其他團購網站。於是乎,團購網站成了電視、公交、地鐵、樓宇等媒介的廣告大戶,團寶也不例外。任春雷曾公開宣佈,2011年,團寶投入5.5億元用於市場推廣。
短時間內,廣告效應凸顯。根據團寶網內部的一份營業額統計表,2011年4月,團寶網的營收接近2500萬元。此時,嘗到甜頭的任春雷對這一數字並不滿意,他給團寶網訂下的任務是一個月5000萬元。
2011年5月,團寶開始加大廣告投入力度,邀請何潤東、秦嵐、於娜等明星做形象代言,在央視、分眾傳媒、航媒、地鐵廣告、戶外車體廣告等媒介上「狂風暴雨」式的推廣。
此時,採取了「激進」打法的團寶網,資金儲備並不充分。團寶網於2010年4月、12月進行了兩次融資,總共融資不到3億元。
那時的任春雷相信,團購網站如此之火,融錢並不是問題。他當時不會預測到,融錢卻成為團寶倒下的原因。2011年3月,任春雷曾表示正在籌備C輪募資。2011年5月,任春雷赴美融資失敗。
資本市場率先對團購行業顯現謹慎。2011年5月,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朱嘯虎稱,現在團購網站已經很難拿到資金了,並且,資本市場開始要求團購網站盈利。
而 衰退的跡象被團購的一片興盛「遮住了眼睛」。2011年4月,美團關閉了赤峰、龍岩、玉林、馬鞍山等四個城市的分站。當年6月初,高朋網開始裁員。這一消 息迅速波及到整個團購行業。到了7月下旬,開心網裁撤了100多名員工,南京、寧波、鄭州、廈門等12個城市站點開始被「調整」。此時,窩窩團也開始了裁 員。
但是,團寶網並沒有開始採取「緊縮」的策略,反而想借助廣告效應來推高流量,趁機做大。團寶網一位高管的微博顯示,那時,他對團購還滿懷信心,認為團購只有1年多的時間,才剛開始,還會繼續保持高速發展。
在「行業拐點」初現的5月,團寶網
還在延續3月的策略,即瘋狂擴張。一份來自團寶內部的數據顯示,團寶網編輯設計部一共有55人,其中,2010年入職的僅2人,2011年1月和2月共入職5名,3月入職13人,4月入職10人,5月入職5人,6月入職12人,7月入職7人,其餘2名不詳。
前文所述的國內業務部業務經理坦承,「大量員工招聘進來之後,人均的流水並沒有提到,毛利反而下降了。後來,公司不再進行大範圍擴張,養這麼多員工就是成本,給公司造成了不小的壓力。」
到2011年下半年,團寶的境況就江河日下。 「同樣一個項目,上半年的時候有1000多個人團購,但到了下半年,就只有100個人團購。」團寶網北京分公司的一位業務經理告訴記者。
資本的冬天讓任春雷無法短時間內找到「救命錢」來給團寶補血。在沒有後續資金入賬的情況下,每個月就靠著10%的毛利,以及之前留下來的「餘糧」來維持員工工資及公司的運營支出。
就這樣,團寶 「挨餓」了幾個月,還是無可奈何地等來了自己的命運。
失效的「三段論」
能夠保證活下來最有力的因素是必須盈利
「團 寶給其他的團購網站以很大的警醒,讓大家知道倒下可能就是一夜之間。」胡琛認為,包括團寶在內,團購網站幾乎都犯了同樣的錯誤。在。com時代,互聯網創 業有三段論:規模做到第一,就可以最快上市,上市之後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但是,這三段論並不適合現在的互聯網,更不適合團購。
他告訴記者,團購行業的淨利率很低,競爭激烈時,甚至是賠本賺吆喝,自身的造血能力很低。如果沒有資本的支持,那麼死亡的概率很大。
團寶就犯了這樣的錯誤。雖然這個錯誤整個團購都犯了,但是由於團寶沒有找到第三輪融資,因此,這樣的錯誤對團寶就是致命一擊。
「2011 年上半年,只要是還不錯的團購項目,公司都會拿錢來補貼,以求打出名氣,做大流水。」團寶網的一位負責人事的員工告訴記者,對銷售人員的考核上,團寶也是 以規模為中心。從2011年7月開始,團寶網對銷售人員的考核才改為「在流水的基礎上,按照毛利來提成。」2010年,考核是按照單子數量進行提成。
胡琛認為,對團購網站來說,能夠保證活下來最有力的因素是必須盈利。其他團購網站應該吸取教訓,不然「倒下」只是先後的問題。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團寶在管理上的混亂、不規範尤為突出。一位團購行業人士透露,在向外人吆喝的過程中,團寶網並沒有練好內功,是「自己淘汰了自己」。
「每天都有很多招聘,先是人事把關,然後是各個部門的組長、經理。」團寶網北京分公司的一位員工告訴記者,那個時候,每個管理人員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人員招聘,帶新人上。由於精力的大量消耗,許多人在業務上,以及內部管理上有些力不從心。
但是,在人員大擴張的時候,正是需要加強管理的時候,而各業務部門的總監經常在外地四外奔波,任春雷四處尋求融資。這讓整個公司的中層管理經常處於「真空」的狀態。
不僅如此,中層、高管的離職亦讓團寶的管理團隊不穩定。2011年初,團寶網市場總監任勇攀離職;當年9月,副總裁蔣虹離職;11月初,客服總監離職。
前文提及的團寶網國內業務部業務經理告訴記者,由於是創業公司,管理上並不成熟,特別是人員規模超過2000時,許多高管對如此規模員工的管理並無經驗。
並且,2011年上半年,在大擴張之時召進來的員工大多對團寶沒有多少認同感,忠誠度不比創業初期的那些員工。這些員工大多是「85後」,對工作與公司並沒有「由內而生」的責任感,往往說辭職就辭職。
在團購行業的產品與服務並無差異的情況下,團寶也在尋求差異化。但從結果來看,這些創新收效甚微,有些甚至還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2011年9月28日,團寶網推出效仿Swoopo競拍模式的「財迷老道」網站,但是這一活動不僅不賺錢,甚至連用戶的眼球都沒有賺著。
針對流量下滑,任春雷曾經做過一次變革,將團購項目3天結束,改為長期在線,永不結束。這讓團購項目太多,每個項目能夠在首頁上展示的機會大大減少了。並且,那些好的項目卻無法得到充分的展現,這讓用戶的體驗大幅下降,營業額也大幅下滑。
2012-2-16 NM
寶珊道廿四號乃永隆銀行創辦人伍絜宜、伍宜孫家族大宅,上個禮拜以十八億九千萬元易手,賣得個好價也。
呢間大屋係永隆創辦人伍絜宜喺一九五三年以十八萬五千蚊向陳梁四好女士買入者。到咗一九七三年以一百五十萬轉手俾伍宜孫。十八萬五千蚊買入,十八億元賣出,六十年間回報率係幾多,唔該各位自已計啦! 伍宜孫為人慳儉,入住大屋後無特別裝修,只係用佢醉心嘅盆栽點綴吓。○五年佢騎鶴西去,後人亦無即刻賣家檔,等到今時今日至放出嚟。佢哋咁做法有乜指導意義? ○八年海嘯前伍家標尾會,以3.1倍PB賣永隆銀行俾招商銀行,一鋪袋兩百億。睇怕未來四、五十年啲銀行都冇可能再見番呢個價錢矣。賣銀行後四年再賣大屋,佢哋以行動同大家講緊啲乜,各位收到否?
伍家盆栽移民加國
講開伍宜孫醉心盆栽,佢生前喺粉嶺置有農場、僱用專人種咗數以百計嘅盆栽,從用嘅盆,到一草一木一石都至為講究。佢更加著有專書分享心得。 九七過渡,文革打砸搶破壞文物之殷鑑未遠,伍老闆將呢批盆栽送咗去加拿大。楓葉國家特別頒咗個獎俾佢以示嘉許。時移世易,現今字畫文物莫不以天價成交,伍老闆醉心之盆栽都理應有價啩?
|
||||||
這一次,台灣該跟DRAM說 Bye Bye了嗎? 這個問題,將反覆出現在這篇文章裡,無論是投資者、政府官員,還是社會大眾,都該想想,台灣從二○○一年世界先進退場,不再研發自有技術後,這過去十一年 的DRAM發展歷程,究竟為台灣留下了什麼? 二月二十七日,全球第四大DRAM製造廠,日本爾必達(Elpida)公司無預警向東京地區法院聲請破產保護。這,意味著日本經濟產業省不再支持背負四千 四百八十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一千六百億元)鉅債的爾必達。 第二天,台灣相關半導體廠股價全數重挫。二月二十九日,經濟部長施顏祥火速宣布,將透過三大策略協助DRAM產業,包括研發經費補助,提供金融支持,並協 助上、中、下游整合。政府將再一次對DRAM業提供融資協助。 關鍵數字一:投資九千億,報酬率卻負二五% 故事的情節,和二○○八年時,政府計畫成立台灣創新記憶體公司(TIMC),打算投資一千億元金援記憶體產業的故事,幾乎一模一樣。但,數字顯示,台灣大 方投資DRAM產業,投資報酬率卻低得嚇人。 從二○○一年到二○一○年,力晶、茂德、華邦、華亞科、南亞科等五家DRAM廠,共投資九千零四十八億元。這五家公司目前帳上的長期債務相加,金額高達一 千五百四十四億元。 只要能賺進更多現金,負債不是問題,但分析台灣五大DRAM廠財務狀況發現,二○○一年到二○一○年以來的淨利總合,是虧損二千二百四十五億元,等於十年 來,平均一年虧掉兩百多億元,投資報酬率是負二五%。 關鍵數字二:每年補貼全球三百億,享受便宜貨 現金流量表顯示,從最近十年以來,台廠賺進的現金,減掉投資流出的現金,這五大廠全都是負值,總共流出三千一百六十一億元的現金,等於每年流出三百多億元 現金。現金流出的意思,是指DRAM廠賺進來的現金,還不夠填補買設備投資流出的現金支出,等同左手賺來的錢,右手又因為投資花完了,股東根本享受不到利 益。 以茂德為例,不計募資找進來的資金,茂德共流出三百七十四億元的現金,是茂德目前資本額的近一.五倍多。現金不斷流失,逼使DRAM廠必須不斷向台灣資本 市場募資,才能維持生存,台灣人等於每年花三百一十六億元補貼全世界,使用便宜的台灣DRAM。 關鍵數字三:市占大減逾七成,僅剩六%多 根據研究機構顧能統計,DRAM龍頭三星(Samsung)的勢力卻仍不斷擴大,顧能分析師王哲宏分析,去年第三季,三星市占率已達四四%,「這是英特爾 退出DRAM產業以來,單一廠商在DRAM產業市占率的最高紀錄。」 但,台灣自有DRAM品牌全球市占率,在二○○八年第四季達到二三.二%的高峰,但到去年第四季,全球市占率只剩六.三%。 九千億元的投資,超過十年的努力,卻換來白忙一場。 攤開歷史,台灣政府一次次投資DRAM產業,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台灣投資DRAM的初衷,是為了要穩住台灣PC產業的地位,但是卻犯了錯用SWOT分析的謬誤,低估了產業風險。 此外,台灣其實是有機會自己深耕技術的,但賺短錢,也讓台灣一直倚賴找大廠技術授權。 一九九○年代,DRAM產業大好,一九九五年,茂矽被投資人戲稱為「卯死」(台語諧音),因為只要買到茂矽股票,就有機會大賺,一九九五年,茂矽每股盈餘 (EPS)衝上十二元,讓台商捧著權利金,找國外大廠合作。自力研發的路難度高,賠錢機會大,走國外技術授權,獲利更快。 於是,當二○○一年台灣唯一堅持自我研發DRAM的世界先進正式退出市場後,台灣DRAM變成無根的豆芽菜。 「現在的結果,其實當年就可以預見。」一位半導體廠高階主管觀察。 荒謬的劇碼自此展開。 二○○一年之後,台灣沒有自有技術,一旦景氣壞到谷底,技術母廠倒閉,台灣DRAM廠就得再找新的合作夥伴,再花一大筆錢更新製程。 舉茂德的例子來說,就一路從德國英飛凌(Infineon)、韓國海力士(Hynix)、日本爾必達都合作過。一有大廠破產,台灣廠商又要再付一次代價, 現金不斷流出。在兩兆雙星的目標下,政府只得一次次協助DRAM業找資金過關。 「別人是做Value add(加值),成本一千元收一千一百元,我們是做cost reduction(打折),別人賣兩千元的東西,我們賣一千七,還覺得自己很賺錢。」一位半導體業總經理觀察,沒有從基礎建立根基,台灣政府卻想把豆芽 菜變成大樹,衍生出一堆怪現象。 怪象一:變DRAM次殖民地出錢蓋廠,產能卻是美、日享用 現在台灣五家DRAM廠中,仍由台灣廠商占大股,握有主導權的,只剩下南亞科一家。台灣廠商每天喊著要政府紓困,但結果是讓美國和日本便宜取得DRAM製 造基地。 台灣最有成本競爭力的華亞科和瑞晶,最大股東分別是美光(Micron)和爾必達,他們分別把自己手上的標準型DRAM製造拋到台灣來,政府花台灣納稅人 的錢打造DRAM產業,受益的卻是美、日廠商,形成台灣人出錢蓋廠,產能卻是美、日廠商享用的怪現象。 一位半導體業者形容,「台灣是次殖民地,殖民地還要出錢保護,次殖民地連錢都不用出。」 怪象二:變國際大廠提款機不只提供工廠,還提供資金升級 去年爾必達急缺資金時,全世界只有台灣還能讓爾必達掛牌募資,爾必達不但以二十一元的高價掛牌,掛牌價幾乎就是最高價,而且掛牌一年後就破產,等於是讓台 灣七千五百名投資人替爾必達奉上四十二億元經營資金,平均一個股民損失接近五十六萬元。 爾必達因為接受日本政府援助,條件之一,就是不能把資金搬出日本,因此爾必達雖然把DRAM製造中心搬到台灣,卻無法投資金升級設備,還得靠瑞晶的台灣員 工自己賺來的錢,自己升級設備。 怪象三:救命夥伴竟陣亡比台廠短命,技術也不夠完整 從二○○八年以來,所有人爭論的焦點在於,「台灣如果取得爾必達的自有技術,就一切有解。」 但事實是,台灣原本計畫投入千億元合併的爾必達,雖然擁有自有技術,卻比南亞科、華亞科還要短命,破產時的負債,也不比台灣廠商少,這是因為DRAM競 爭,已經走向多種技術布局競賽。 王哲宏觀察,現在全世界前三名的廠商,都早已跨入其他記憶體技術。美光和爾必達市占率相差不到一個百分點,但美光就有爾必達沒有的NAND FLASH產品,這是手機上常用的記憶體主流,爾必達卻只有PC用記憶體。 過去五季,美光只有兩季小賠,爾必達卻嚴重失血,去年第二季甚至單季淨損四百八十九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一百七十七億元)。 爾必達的敗因之一,就是因為技術布局不夠完整,沒有搭上NAND FLASH起飛的風潮,「爾必達NAND生產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東騰創投董事長王安亞觀察。 如果,當時台灣政府真的買下了爾必達,並且讓台廠倚靠爾必達做技術轉型,恐怕更是越幫越忙。 「持續把錢投在這個領域,台灣只是自己消耗自己。」一位半導體業者直言,政府應該拒絕再救DRAM產業,讓廠商把資金和人力投到其他更有價值的應用領域。 當年DRAM是PC關鍵零組件,值得台灣大力投資,如今連PC市場都開始萎縮,從爾必達聲請破產保護就看得出,這次連日本政府都不一定要留爾必達。 這是花掉逾十年時間,九千億元學費,學到的一堂課。 不管最後台灣產業是否決定要向DRAM業告別,想清楚自己的策略,才是關鍵。搖擺不定,傷的不僅是廠商,付出代價的,還是所有納稅人。 【延伸閱讀】僅3年,台廠市占從23%慘跌到6%——各區域DRAM營收市占率 2008年第4季南韓:44.8%台灣:23.2%美國:16.9%日本:11.1%德國:4.0% 2011年第4季南韓:69.1%美國:12.3%日本:12.3%台灣:6.3% 資料來源:集邦科技整理:林宏達 【延伸閱讀】放棄技術自主,埋下敗因——台灣DRAM產業大事紀 萌芽期:發展自有技術1989:德州儀器和宏?皉X資成立台灣第一家DRAM廠德??1990:政府投資58億元,研發DRAM1994:次微米計畫完 成,世界先進成立,發展台灣自有技術DRAM1998:美國美光控告台灣傾銷DRAM 轉變期:購買國外授權2001:世界先進退場,台灣發展自有DRAM技術之路重挫;取得國外母廠技術成為主流2001:東芝、富士通、日立退出標準型 DRAM市場2002:政府提出兩兆雙星計畫,希望半導體產業產值能達1兆元 萎縮期:不堪虧損退場2008:台灣五家DRAM廠共虧損1,592億元,創歷史新高2009:政院推動台灣創新記憶體公司計畫整併台廠取得爾必達技術, 但整合破局2011:力晶宣布淡出標準型DRAM;茂德財報難產,面臨下櫃命運;華邦轉型2012:美光成為華亞科最大股東,台灣主導DRAM廠只剩南亞 科1家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整理:林宏達、蕭勝鴻 |
北京時間5月1日消息,《福布斯》雜誌網絡版撰稿人海頓·薩烏夫尼斯(HaydnShaughnessy)今日撰文稱,蘋果和亞馬遜的成功讓許多公 司都竭力試圖找出,到底是什麼東西允許這兩家公司無視管理理論的基本原理,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文章指出,如果企業想要變得像這兩家公司那樣成功,那麼就 需要改變理念,構建平台和生態系統,吸納更多的人才。
以下是這篇文章的全文:
蘋果和亞馬遜正在強迫分析師改寫規則手冊。在過去,這兩家公司都未遵守線性增長模式。蘋果的業績看起來幾乎令人無法置信,遠遠超出了人們能夠衡量的範疇;而身為實體零售商「破壞者」的亞馬遜則已經涉足生產自己的設備,隨後發展出了一個應用社區和一個內容製作社區。
傳統的理念是,公司應把重點放在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上,而不僅僅是選擇自己希望做的事情。但是,這兩家美國企業中的翹楚正在為我們指示另一條道路,它們所取得的成功讓許多公司都竭力試圖找出,到底是什麼東西允許這兩家公司無視管理理論的基本原理,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在昨天說過,其基石在於平台、生態系統、連接器(如RSS和API等)、云和新的領導形式,這五種動量允許新的事物發生和出現。但是,它們是如何 做到這一點的呢?無論對大公司還是小公司來說,需要吸取哪些根本性的教訓或是採取哪些正確的措施呢?這當然是個很複雜的問題,但以下是挑戰者需要優先考慮 採取的行動。
1、核心競爭力理念已經死亡;如果沒有的話,那麼就殺死它。
核心競爭力的理念是在企業希望成為綜合性大企業集團的時代中成長起來的,這種理念發展的過程伴隨著大量的證據,證明一旦一家公司試圖走出自己真正瞭 解的領域以外,一旦試圖利用自身尚未掌握的技能,那麼就會蒙受痛苦。無論是今天還是未來都好,一家公司都需要對交互活動進行管理,而且需要大規模地管理, 這是基本的技能。掌握了這種技能以後,亞馬遜式的成功就會變成可能。
想像一下,是那些新的工業/商業經濟學平面帶來了這種改變呢?
a.今日的通信是即時進行的,其間蘊含著龐大的信息,而人們正致力於創造想法、產品、概念和個性。取得巨大成功的公司都創造出了自己的平台,這種平 台允許其有能力管理這些大規模的、全球化的以及即時性的通信。至於具體的例子,Siri和Kindle都是大規模交互活動的界面,Facebook也是如 此(但在沒有設備或界面創新的情況下,Facebook是否能擁有商業化的未來還有待觀察)。
b.生態系統經常都能創造出終端產品。消費者實際上消費的東西是一個應用或是一本書,又或是一種交互活動。取得巨大成功的公司都創造出了自己的平 台,使得這些交互活動能在平台上發生,而交互活動則可以越來越多地縮窄客戶需要的品牌。平台的所有者不需要創造產品或是服務,需要做的僅僅是讓平台能發揮 作用。
你可能會說,核心競爭力仍舊活得很好,我們只需要為其找到一個平台即可。但是,這樣做只是假裝已經發生的企業經營體系重大轉變尚未發生,而蘋果和亞 馬遜的挑戰者們需要做的事情是,模仿或是自己重新創造這種轉變。在企業經營體系包含什麼內容的問題上,它們需要一種新的感覺,而核心競爭力在客戶關懷或發 明或品牌化等方面並不擅長。只有為大規模的交互活動創造和管理平台才能做到這一點。
2.創造平台
高管團隊從四年前就開始希望解答的問題之一就是,蘋果是如何將數十萬名開發者吸引到自身平台上去的?是如何獲得這些免費勞動的?又是如何獲得那些擁護者的?許多目睹了這一切發生的公司作出的結論是:蘋果擁有設計上的優勢,而這種優勢是我們無法複製的。
生態系統業務戰略已經將我們拒之門外。
當然,亞馬遜複製了這種優勢。這家公司利用了開發一個評論社區的經驗,現在已經建立起了一個應用社區以及自身的銷售商生態系統和作者生態系統。確切地說,亞馬遜還已經創造出了一種設備,能像iTunes那樣控制數字版權管理,讓電子出版成為一種可靠的、低摩擦力的業務。
那麼你可能會問,是否需要一種設備和數字版權管理價值鏈條才能運作這一切呢?答案是否定的。圍繞著AdWords/AdSense,谷歌擁有一個充
滿生氣的生態系統。在全球範圍內存在一個龐大的社區,這個社區中的人將自己稱為SEO(搜索引擎優化)專家,他們已經圍繞著PR(PageRank)創造
了一個教育性的生態系統。有一些機構將會為你創造拷貝、內容營銷策略和思想領導策略,使你的注意力集中在谷歌返回頁面上。谷歌並未聘用其中任何人,也根本
不向其付錢。它不過是創造了一個機會。
在我看來,有能力為大量小型企業和數量較少的較大型企業創造機會,這就是平台和生態系統戰略的精髓。為了創造一個成功的平台戰略,你需要的是歷史 ——蘋果已經擁有一個開發者社區。亞馬遜則擁有播種和開發其評論社區的經驗。為了培育一個生態系統,則你需要的是擁有以匿名的方式與更多人群相處的經驗, 但這種相處並非通過合同,而是通過各種條款。誰擁有這種能力呢?每一家在公共網站上擁有一個註冊按鈕的公司都可以。
在人們將如何圍繞著一個經濟機會來展開互動的問題上,這種平台是最根本的一套規則——它支持規模很大的互動,因此需要穩健性;最好的平台是無縫的、 永遠不會出故障的,因此它需要投資。但是,從一個平台的本質來看,它是一套做生意的規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公司新的企業和生態系統操作系統的規則手 冊。
平台和生態系統增長的一個初步要求是一種不同類型的人類能力。
3.以廣闊的視野來看待才能
在X-BoxKinect面世時,首先發生在它身上的事情之一就是適應性。外科醫生開始使用它來模仿手術,動漫家和SpotlessFilms的布萊恩·羅賓斯(BryanRobbins)等電影製作人則利用它創造出了動作捕捉性能。
與人類的自我稱讚相比,實際上人類的能力還要更高一些。我們陷入了一種模式化的精神狀態。工作,朝九晚五,目標,指令,諸如此類。
在過去50年時間裡,最強大的發明就是互聯網,而這種現在我們所有人每天都在使用的東西,在最初不過是由一個人在業務時間創造出來的。
當今我們身邊最意義深遠的改變之一是,人們正在接受良好的教育,聰明而又有能力,但卻擁有高度的挫敗感。大量的人才不得不每天朝九晚五的上下班,然後被強制性的工作更多時間來顯示自己願意這樣做。但他們也想要自己的生活。
蘋果讓編碼員能尋找新的機會,亞馬遜則讓作者們有此機會。但是再看看其他公司吧,MapMyFitness是那些優先考慮健康問題的人提供機會,福 布斯是為那些希望成為觀點創造者的人創造機會,銀行能為想要實現財務控制的人們提供機會——如果銀行會考慮其客戶的能力以及如何真正提高這些能力,那該有 多好。
事實是,科技正在促進創造力和能力能以更加廣泛的方式表達出來,這也就是新的生態系統的成長方式。希望採用平台和生態系統策略的公司必須要問一些問題,那就是:我能釋放什麼樣的才能,我將吸納哪些被挫敗但卻具有創造力的人群,我能解放的「經濟殺手」在哪裡,諸如此類。
4.創造生態系統
在通用電氣推出其健康創想(healthymagination)計劃時,這家公司明確地說明了這項計劃的用途,那就是在癌症診斷、護理和治療領域 中培育一個新的生態系統。通用電氣曾投入1億美元資金,目的是只是為治療乳癌而培育一個生態系統。其原因何在?原因就是通用電氣承認,就目前而言,該公司 正在解決的問題對任何一家公司來說都太大了。下面是通用電氣計劃的優勢和劣勢,我希望能藉此說明生態系統的現況和未來。
通用電氣的第一輪融資指向五個知名組織,而且該公司與每一個組織都在種子融資的問題上展開合作。大型公司通常不會這樣做,但通用電氣正在嘗試一條不同的道路。
這樣做的優勢是:謙遜、尋求知識以及找尋新的合作夥伴。劣勢則是:這項計劃不會產生能被我認為是範例的結果。
通用電氣的行動可以明確地表明,許多大型公司都有自己的道路。但通用電氣沒有去做的事情是實現生態系統的能量,它的投資大體上來說都侷限在現有的乳癌領域中。
通用電氣已經創造了5個新的合作夥伴,但可能需要5萬個才能構建生態系統。通用電氣需要與成千上萬個組織進行按比例的互動,所有這些組織都需要某種 類型的一項計劃,來參與解決重大的問題。想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對市民科學(CitizenScience)或DIY生物學(DIYBiology)進行 投資,因為市民科學和DIY生物學代表著潛在的創造力、受抑制的教育以及我們需要利用的聰明才智和能力。
當通用電氣能與5萬名生物學家按比例地進行交互時,我相信,該公司馬上就能取得進展,粉碎現有的診斷和治療模式。這就是生態系統的構建。
在娛樂領域中,存在有公司(比如說谷歌/YouTube)創造這些龐大的生態系統的可能,但這種策略可能會被更加廣泛地採納。這種策略將會蔓延至內容領域(亞馬遜和福布斯),應用軟件(蘋果、Android),以及醫藥和衛生保健等領域。
在科技讓更多人變得有能力的情況下,構建生態系統將會幫助推翻更多範例。大型公司將會變成一種渠道,創新將在這些渠道中流動,在能讓大規模互動成為 可能的平台上得到管理。這種平台和生態系統應該會迫使我們重新考慮人才的工作和作用,事實上已經開始迫使我們這樣做。我們正在等待挑戰者公司門追趕上來。
款普通的針織襪出口價格僅0.25美元,而增加幾項專利技術的襪子售價卻能達到10倍。嚴寒的外貿「冬天」,一些企業正在通過研發投入和專利搶佔有利地位。
這也可以從一組數據獲得佐證。國家統計局、科技部、財政部昨日發佈數據稱,2011年我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8687億 元,比上年增長23%;經費投入與GDP之比為1.84%,高於上年的1.76%。而我國的研發重鎮主要是江蘇、廣東、浙江、上海等地,它們的經費投入強 度均達到或超過全國水平。
研發投入帶來高利潤
據國家統計局社會科技和文化產業統計司副司長賈楠介紹,R&D投入力度和強度是國際通用的反映一國科技投入規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標。2006年以來,我國R&D經費投入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投入強度從2006年的1.39%持續提高到2011年的1.84%。
這樣逐漸走高的數據也與我國近年的專利成就相印證,2009年,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首次超過國外在華發明專利授權量;2011年底,我國已擁有國內發明專利35.1萬件,首次超過了國外在華發明專利擁有量。
華為公司日前給《第一財經日報》發來的一份數據就顯示,其每年堅持在研發領域的投入不低於當年銷售收入的10%,2011年的研發投入為237億元 人民幣;超過44%的員工專注在研發領域(62000多人)。2011年,華為的PCT申請量居於全球第三。同行業的中興通訊在這方面的成績也毫不遜色。
如果說科技公司的研發是應有之義,那麼一些輕工業產品也在增加技術含量則是可喜的變化,本報記者近日在佔據我國襪業產量65%的浙江大唐鎮採訪時注 意到,即便是普通的襪子也都在追求更多的功能,進而攫取更高的利潤。作為龍頭企業的浙江襪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文均說,其生產的襪子最貴的一雙出廠價達 200元,除了原料上佳之外,其增值的部分就靠功能和技術。
大唐鎮宣傳委員宋健珍稱,有家原本做襪業的企業增加了手套業務,但並不是傳統的手套,而被稱為「i手套」——觸屏專用手套,因為伴隨蘋果手機等觸摸 式電子產品的流行,戴著普通手套無法令觸屏產品感應,尤其是冬天不便。該公司的研發團隊就研發出拇指、食指和中指指尖部分加入傳導材料製成的觸屏感應型手 套,可讓人們在戴著手套保暖的同時順暢地操作觸屏類電子設備。
提升研發投入的效率
研發投入換來專利,繼而帶來巨額利潤。這也是西方一些成功企業的商業邏輯,不過我國目前的研發投入總額相比國外還有差距,投入的產出比以及研發效率亦有不小提升的空間。
此前,中國歐盟商會就發佈《創新迷途:中國的專利政策與實踐如何阻礙了創新的腳步》報告,稱儘管中國專利數量增長迅速,但質量並未得到相應發展,高質量專利佔比偏低。雖然其結論有所偏頗,但同樣可資提醒:投入的數量提升,也應該伴隨著投入的質量提高。
在國內,無論是研發投入還是專利數量主要還是和自己人比,只有走出國門到海外,其實力才會得到更加確鑿的檢驗。一家美國律所的合夥人湯姆·歐文 (Tom Irving)從事醫藥領域的知識產權服務三十年,他曾告訴本報,一些中國生物醫藥企業研發水平相當高,他們律所也幫不少中國企業代理海外申請專利,成功 率也頗高。他認為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實力已有較大的進步,中國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也並不少,尤其是它們在中醫藥領域的研發,非常有助於在國際上拓展市 場。
去年,各類企業經費支出為6579.3億元,比上年增長26.9%。它們已經成為我國創新的主體,如果說企業的研發投入主要是基於利潤,那麼國家財 政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則是立足於多重效應。2011年,國家財政科學技術支出4902.6億元,比上年增長19.2%;財政科學技術支出佔當年國家財政支出 的比重為4.49%。其中,當然會有一部分被用於獎勵技術創新、專利申請等。這在相當程度上起到了槓桿作用,刺激企業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研發。
上述報告曾提到,一些中國企業、官員和學者為了達到專利申請量的指標,以獲得財政支持和業績評估,提出了一些低質量的專利申請,以至於有聲音傳出, 乾脆取消這種獎勵,或許可以降低造假的可能。不過,專注於知識產權業務的美國飛瀚律所管理合夥人林藝思說,其實對科技創新的獎勵補貼還是有必要的,因為它 確實可以一定程度上鼓勵企業創新,哪怕有些瑕疵。(記者繆琦對本文亦有貢獻)
2、1932,市場結構的重大變化
3、熊市結束的信號
A.在1932年,投資者對於正面新聞充耳不聞,只關注負面新聞,而且無論是正面新聞還是負面新聞,都已經無法引起市場的大幅度波動了。大家都疲倦了,投機者已經離場了,市場的波動性開始下降。
B.物價開始企穩,去庫存化接近尾聲,當物價開始從通縮中走出來的時候,證券市場也開始觸底反彈了。當然,這是金本位下的情況,未必適合於當代。
C.必須指出的是,在這一時期,用流動性上找熊市見底的信號,或許將一無所獲,當美聯儲降低貼現率的時候,股價繼續大幅度下跌。
D.所謂的安全資產大幅度下跌,比如煙草和食品板塊,安全資產的下跌,意味著抱團取暖的投機客的離場,這往往意味著熊市見底。
E.散戶離場,持股集中度提高,機構進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e6zb.html
1、1949年6月,大牛市的前夜
2、1932-1949的美國股市
3、1949年的市場結構
4、熊市見底的跡象
A.市場對好消息視若無物,同時對於壞消息,也反應並不劇烈。大家都心如止水了。
B.物價開始企穩,汽車和賭博的需求開始上升,低價商品的需求上升。
C.流動性放鬆與股市反彈在這一次熊市見底中,保持了高度同步。
D.持股的集中度達到頂峰,散戶已然出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e84v.html
1、1982年8月,14年低迷之後
2、1982年市場結構的變遷
3、熊市終結的徵兆
| ||||||
全球策略大師麥可‧波特的顧問公司Monitor倒閉,可給了全球一個震撼教育,波特叱吒三十年來的理論也都被大肆檢討。然而,管理學權威司徒達賢卻當頭棒喝:「公司靈不靈和理論靈不靈是兩回事!」該檢討的,是我們長久以來看待「大師理論」的錯誤態度! 撰文‧楊卓翰 因人廢言,是華人社會一個常犯下的謬誤;在管理學界,更是如此。哈佛策略教授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創立的顧問公司Monitor十一月申請破產,在管理學界引起洶湧大浪。因為波特正是過去三十年的策略大師,如果他的公司都經營不善,又要我們怎麼相信他所提出的管理學理論? 價值鏈才是波特的真正價值因此波特最有名的「五力分析」最近被拿出來鞭屍,而長期發表波特論文的《哈佛商業評論》,甚至哈佛商學院都被拖下水。「可惜Monitor沒有早點破產,這三十年來管理學院的學生就不用再被五力分析給荼毒了!」︽富比世︾專欄作家丹寧(Steve Denning)除了數落波特,更主張全球商學院應該即刻停止教授波特的理論。顯然,波特現在不但公司不保,影響世界三十年的理論,也將毀於一旦! 不過,Monitor的破產與波特理論的價值,這麼就能輕易畫上等號嗎?「兩回事!在好的時候把他捧得跟神一樣;壞的時候,就把他講得一文不值,這種心態很不健康。」政治大學商學院講座教授司徒達賢直率地評論。他曾二度幫波特的書寫序,也曾在美國與波特會面;國內研究波特的管理學者中,就屬司徒達賢最具權威。 「教授與企業家的關係,就像拳擊教練與選手的關係。教練可以發揮你的所有潛能,讓你變成世界級的選手。」但是講到上場,又是另一回事,「我可以指導你,不代表我可以打敗你。你要我上場,兩秒鐘,砰!」司徒達賢指出,創業也有各種條件,例如執行力、產業專業知識這些成功條件,教授不一定會有。 「而且,波特推出五力分析時是一九七九年,他那個時候是三十二歲,怎麼可能有人三十二歲就寫不容質疑的聖經?會不會考慮不周?一定會。」司徒達賢早在波特《競爭策略》的序裡就強調,大師絕不是理論顛撲不破,而是他的「見人之所未見」。司徒認為,波特的原創價值不會被輕易磨滅,特別是眾人爭論的重點「五力分析」,只是波特理論架構中的一部分。 「大膽一點說,所有會說五力分析有用或沒用的人,就是沒仔細看波特。」司徒發出質疑:「大家都一直在攻擊他的五力分析,我就覺得好奇怪,五力是他的策略重點嗎?怎麼會呢?就是名字取得響亮,大家印象只知道這個而已。」波特當初以產業經濟學的角度切入策略管理,歸納出如規模經濟、進入障礙等企業獲得超額報酬的方式,取名為五力分析,寫成《競爭策略》一書。從來未曾有人將這些特性應用在企業策略上,波特也因此一炮而紅,成為多數人了解波特的終點。然而,這卻只是波特理論的起點。 一九八五年,波特出版了《競爭優勢》。在這本書中,他闡明五力分析也僅止於分析,不過是讓自己比對手了解五種競爭力。企業真正的競爭優勢,源自於「它能為客戶創造的價值」,並且導出一套用「價值鏈」來分析企業競爭力的理論。 價值鏈就是把企業創造價值的活動,切成一段一段的流程,確認每一單位的「價值」與「成本」,找出創造價值最具優勢的部分強化、捨棄賺不了錢的部分。最後決定企業價值鏈的,就是客戶,因此企業優勢也就在於能幫客戶降低成本、創造價值。 「這個架構,比起五力分析更深、應用更廣,用這個架構去解釋很多其他的事情。」除了司徒自己就延伸波特的架構建立了「策略矩陣」來分析公司的管理流程,宏碁董事長施振榮在一九九二年提出的「微笑曲線」分析產業鏈上中下游的價值,也和波特的價值鏈理論不謀而合。 不過司徒不邀功:「價值鏈是他的原創。沒有他,策略矩陣我也想不出來。所以,我們應去學別人的優點,不是去挑缺點。」 問題在硬套理論的那個人 「像很多人說五力沒辦法分析現在的網路產業,但是用價值鏈發展出來的策略矩陣就可以。例如Google做出Content(網路內容),廣告主就是他的顧客,Google一樣要用價值鏈分析市場,做出差異化,光套五力分析當然行不通。」司徒分析,波特還有許多例如群聚概念、企業社會價值(CSV)等實用的理論,也都能夠活用在網路時代的產業。 「問題不在理論,而是在硬套的那個人。」司徒最後指出,「所有的理論,當你只會硬套的時候,你會發現它都不好用,這不應該是國內企業學習的態度。」他呼籲學界和企業界,應該要將知識內化後,才能解決問題。再用自己的智慧「不因人廢言」,可能才是波特讓我們學到更重要的一件事。 麥克.波特的價值鏈是什麼? 企業基本設施 人力資源管理 技術發展 (差異化優勢) 採購 為客戶創造的利潤 採購原料 (可能有成本優勢) 生產作業 出貨後勤 (可能有差異化優勢) 行銷與銷售 售後服務 →挖掘並保持企業擅長的成本優勢及差異化優勢,才能比競爭者更能創造出客戶的價值資料來源:天下文化《競爭優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