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利率的水平下,房產是相對較好的投資產品,但風險也不小。上海房產在過去的三年裡,年收益率沒有低於15%的。房地產的收益率主要由資產回報率和租金 回報率組成。上海房租的年回報率一般在5%。兩者之和是20%,也就是說,上海房地產資產年收益率在20%。但目前從銀行貸款的融資成本是6%以下,因為 按揭利率是6%以下,因此通過運用銀行貸款與市場利率之間的套利,賺取利差可達15%。
借錢投資-槓桿原理賺錢
在我們做生意或投資時,我們往往談回報率,意思是你在這個生意或項目中的每一百元錢每年為你賺進多少元。一般生意投資賺錢的多少與資本總投入有關,往往是資本總投入的一個百分比,不管這個總投入是借來的或者是自己的。
對於一個投資者計算回報率有兩種方法:
資產總值回報率:
一個用100萬元買的一個房子,第一年增值10萬元,租金收入5萬元。其回報率為15%
現金投入回報率:
一個100萬元的房子,用20萬現金+銀行貸款80萬買回來。第一年增值10萬元,租金5萬元。還銀行貸款5萬元。雖然其資產總值回報率還是15%。但如果計算20萬現金投入的回報率=10萬增值+5萬租金-5萬利息/20萬現金投入=50%
借錢投資用槓桿原理將自己有限的資本
放大,不但使自己的錢努力為自己賺錢,而且用人家的錢來為自己賺錢。我有個朋友在2000年在上海化了100萬元買了一套房子。三年後這套房子升值至200 萬。我朋友100萬資本三年的投資回報率是100% (不算租金收入)。假如我朋友換一種方式投資。同樣100萬資本,買三個房子,貸款200萬。三年後 出售三個房子得600萬,去掉100萬本金,30萬銀行利息(按5%銀行利息算)200萬貸款,利潤270萬。這種方式投資100萬資金三年的投資回報率 是270/100 = 270%。是不借錢投資的2.7倍。
會借力使力的物理學家發明了滑輪,人就可以用以前一半的力氣提起同樣的重物;會借錢生錢的人,距離財富也會更近些。放貸者聲稱借貸的都是有錢人。
現在商業社會裡是否敢於借錢投資是測試一個人的知識,眼光,膽略。很多人雖然有好的想法,但不敢去實踐,冒險。所以他們只能是小富即安。而機會與成功總是留給那些敢於冒險和創新的人。
在 西方,借貸能力是一個人的信譽及資產的標誌。銀行是根據你的抵押資產多少及償還能力來決定是否借錢給你或借給你多少。西方將債務分為優良債務及不良債務。 所謂優良債務是通過借錢的槓桿作用使你賺錢(扣除借貸成本後),使得財富增長收益遠大於借貸的成本,也遠遠超出於單靠自己本金投入所取得的收益。說白了用 他人的錢來生錢。不良債務是借錢買享受或買不產生收益或產生的效益小於借貸成本的資產,結果使自己的現金流減少,也造成資產減少。
借錢投資的原則:
投資收益必須大於借錢的成本
借錢的目的是用錢的槓桿作用來放大自己的資本能力,賺更多的利潤。但借貸是有成本的所以我們必須在決定借貸前仔細分析計算,確認投資產生的效益必須大於貸款的開銷,否則就是不良借貸。
投資風險在可控制範圍內
有 些投資項目不是很穩定,風險很大,這時要分析計算自己的風險究竟有多大,自己是否可以掌控,一旦出現變數我是否還是否可以掌控,一旦出現變數我是否還有能 力還貸?比如借貸炒股票,期貨風險很大,自己沒有方法能力控制局勢發展。西方社會一般不提倡借錢投資股票,期貨。澳洲一個說法是「你只能拿你平時用不著, 輸掉也不影響你生活的錢去炒股」 而不是拿你的生活費,買住房的錢去炒。而買房就不一樣,房產升值穩定,即使有些短期的價格波動,房子還在,你自己住在那 裡,什麼都不怕。而不像股票一個股下跌可能跌得什麼都沒有。
自己有償還能力
借貸最重要的原則,不管投入的項目多麼好,你必須得有償還能力。如你沒有償還能力最終資金鏈斷裂,你就全軍覆滅。我一個澳洲朋友曾經一階段通過借貸手上持有16套房子,然後80年代末利息上升到17%,每月還款額急劇增加,最後全給銀行收繳。
借款多少為宜?有些借款你還本金加利息,有些借款你只要還利息,借了錢要確認你有能力還。在西方,銀行審查你的借款資格的依據標準是:還款一般不高於你收 入的1/3。不論是貸款買房還是買車,都必須滿足每月收入扣除支出仍有結餘的條件,而貸款年限、貸款成數以及結餘多少等,則需要根據家庭的實際情況而定, 合理的貸款比例因人而異。
但是,企業家商學院官方微信公眾平台主編認為:需要關注兩個指標,一是家庭的資產負債比率,即家庭債務與家
庭資產之比;二是每月還貸比,即每月還貸額與家庭月收入之比。兩個指標在50%以下是安全的,保守一些,則控制在30%左右。
怎麼做你能融到更多的錢?
銀行-如銀行願意借給你這是首選。利息低,又不欠人情。一般銀行也不會向你提前還款,除非你自己要求。
民間借錢管道,不外乎跟親朋好友借錢、標會、典當、或找地下錢莊融資。
生財首先要有個好的理念。其次要用被證明了的成功方法。借錢生財是用借別人的錢加上自己的知識,眼光,膽魄來加速達到你的財務自由。
人生的初級階段是為錢而打工,但人生的高級階段是讓錢為你賺錢,尤其是善於利用他人的錢來為你賺錢。這樣你的成功不再侷限於你有限的資本。
借錢投資增加你的資產持有的最快,最有效地辦法。寧波企業家提醒你,在做這一事情以前,你要三思,做好你的準備,積累你的知識經驗,確認你投入的項目是為你帶來豐厚收益的。要不然借貸既能放大你的收益,也能放大你的賠本買賣。我不希望我的朋友看了本文後去做不理性的借貸投資行為。
在目前利率的水平下,房產是相對較好的投資產品,但風險也不小。上海房產在過去的三年裡,年收益率沒有低於15%的。房地產的收益率主要由資產回報率和租金回報率組成。
上海房租的年回報率一般在5%。兩者之和是20%,也就是說,上海房地產資產年收益率在20%。但目前從銀行貸款的融資成本是6%以下,因為按揭利率是6%以下,因此通過運用銀行貸款與市場利率之間的套利,賺取利差可達15%。
借錢投資-槓桿原理賺錢
在我們做生意或投資時,我們往往談回報率,意思是你在這個生意或項目中的每一百元錢每年為你賺進多少元。一般生意投資賺錢的多少與資本總投入有關,往往是資本總投入的一個百分比,不管這個總投入是借來的或者是自己的。
對於一個投資者計算回報率有兩種方法:
資產總值回報率:
一個用100萬元買的一個房子,第一年增值10萬元,租金收入5萬元。其回報率為15%
現金投入回報率:
一個100萬元的房子,用20萬現金+銀行貸款80萬買回來。第一年增值10萬元,租金5萬元。還銀行貸款5萬元。雖然其資產總值回報率還是15%。但如果計算20萬現金投入的回報率=10萬增值+5萬租金-5萬利息/20萬現金投入=50%
借錢投資用槓桿原理將自己有限的資本
放大,不但使自己的錢努力為自己賺錢,而且用人家的錢來為自己賺錢。我有個朋友在2000年在上海化了100萬元買了一套房子。三年後這套房子升值至200 萬。我朋友100萬資本三年的投資回報率是100% (不算租金收入)。假如我朋友換一種方式投資。同樣100萬資本,買三個房子,貸款200萬。三年後 出售三個房子得600萬,去掉100萬本金,30萬銀行利息(按5%銀行利息算)200萬貸款,利潤270萬。這種方式投資100萬資金三年的投資回報率 是270/100 = 270%。是不借錢投資的2.7倍。
會借力使力的物理學家發明了滑輪,人就可以用以前一半的力氣提起同樣的重物;會借錢生錢的人,距離財富也會更近些。放貸者聲稱借貸的都是有錢人。
現在商業社會裡是否敢於借錢投資是測試一個人的知識,眼光,膽略。很多人雖然有好的想法,但不敢去實踐,冒險。所以他們只能是小富即安。而機會與成功總是留給那些敢於冒險和創新的人。
在西方,借貸能力是一個人的信譽及資產的標誌。銀行是根據你的抵押資產多少及償還能力來決定是否借錢給你或借給你多少。西方將債務分為優良債務及不良債務。 所謂優良債務是通過借錢的槓桿作用使你賺錢(扣除借貸成本後),使得財富增長收益遠大於借貸的成本,也遠遠超出於單靠自己本金投入所取得的收益。
說白了用他人的錢來生錢。不良債務是借錢買享受或買不產生收益或產生的效益小於借貸成本的資產,結果使自己的現金流減少,也造成資產減少。
借錢投資的原則:投資收益必須大於借錢的成本
借錢的目的是用錢的槓桿作用來放大自己的資本能力,賺更多的利潤。但借貸是有成本的所以我們必須在決定借貸前仔細分析計算,確認投資產生的效益必須大於貸款的開銷,否則就是不良借貸。
投資風險在可控制範圍內
有些投資項目不是很穩定,風險很大,這時要分析計算自己的風險究竟有多大,自己是否可以掌控,一旦出現變數我是否還是否可以掌控,一旦出現變數我是否還有能 力還貸?比如借貸炒股票,期貨風險很大,自己沒有方法能力控制局勢發展。西方社會一般不提倡借錢投資股票,期貨。
澳洲一個說法是「你只能拿你平時用不著, 輸掉也不影響你生活的錢去炒股」 而不是拿你的生活費,買住房的錢去炒。而買房就不一樣,房產升值穩定,即使有些短期的價格波動,房子還在,你自己住在那 裡,什麼都不怕。而不像股票一個股下跌可能跌得什麼都沒有。
自己有償還能力
借貸最重要的原則,不管投入的項目多麼好,你必須得有償還能力。如你沒有償還能力最終資金鏈斷裂,你就全軍覆滅。我一個澳洲朋友曾經一階段通過借貸手上持有16套房子,然後80年代末利息上升到17%,每月還款額急劇增加,最後全給銀行收繳。
借款多少為宜?有些借款你還本金加利息,有些借款你只要還利息,借了錢要確認你有能力還。在西方,銀行審查你的借款資格的依據標準是:還款一般不高於你收 入的1/3。不論是貸款買房還是買車,都必須滿足每月收入扣除支出仍有結餘的條件,而貸款年限、貸款成數以及結餘多少等,則需要根據家庭的實際情況而定, 合理的貸款比例因人而異。
但是,企業家商學院官方微信公眾平台主編認為:需要關注兩個指標,一是家庭的資產負債比率,即家庭債務與家庭資產之比;二是每月還貸比,即每月還貸額與家庭月收入之比。兩個指標在50%以下是安全的,保守一些,則控制在30%左右。
怎麼做你能融到更多的錢?
銀行-如銀行願意借給你這是首選。利息低,又不欠人情。一般銀行也不會向你提前還款,除非你自己要求。
民間借錢管道,不外乎跟親朋好友借錢、標會、典當、或找地下錢莊融資。
生財首先要有個好的理念。其次要用被證明了的成功方法。借錢生財是用借別人的錢加上自己的知識,眼光,膽魄來加速達到你的財務自由。
人生的初級階段是為錢而打工,但人生的高級階段是讓錢為你賺錢,尤其是善於利用他人的錢來為你賺錢。這樣你的成功不再侷限於你有限的資本。
借錢投資增加你的資產持有的最快,最有效地辦法。寧波企業家提醒你,在做這一事情以前,你要三思,做好你的準備,積累你的知識經驗,確認你投入的項目是為你帶來豐厚收益的。要不然借貸既能放大你的收益,也能放大你的賠本買賣。我不希望我的朋友看了本文後去做不理性的借貸投資行為。
「盡信書不如無書」,很多在商學院教授的管理理論,睇落好高深,說穿了都是暗合人性的。如果能夠更人性化地理解,就更加接近現實的情況。
管理學上有個理論,說明在大公司、大機構(科層組織)為何充斥著那麼多不稱職的人?就是「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
彼得原理並不是聖彼得,或者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發明,而是由加拿大人勞倫斯·彼得(Laurence J.Peter)提出。他總結了大量企業失敗的個案,得出一個結論:
每一個職工成績表現好就會升職;其後,如果繼續勝任則繼續升職,直至他所不能勝任職位,他就會停止升職。
由此推論:每一個職位最終都將被一個不能勝任其工作的職工所佔據。
大家覺得,是否這樣呢?更多的情況是:有能力走人的員工,在等不及升職前,已先行離去,留下的庸才就「廖化作先鋒」頂上,加速了將員工推上不稱職位置的道路。
由於大機構的升遷,除了極彊化的制度外,更有人事之間的傾軋,往往並不是將最稱職的人帶上,而是將能幹的人迫走。
另一個多不稱職員工的原因,是近年流行的「職位膨漲」(title inflation),就是升職不升薪,表面上張咭片是VP,實際上做著Sales Manager的事;而Sales Manager其實是Sales Executives黎。
如果管理層是清醒的話,VP給予SM的工作,SM給予SE的工作,可以減輕「不稱職」帶來的損害,可惜的是不稱職的管理層,卻愛將VP的工作交給SE做,所以……
剛買了iPhone5s,又想買iPhone6怎麽辦?近日,就有網友發現,在淘寶網上居然出現了將iPhone5s改成iPhone6的業務。
網店:“5s改6”210元
記者在淘寶網上輸入“5s改6”後進行搜索,竟然出現了137件寶貝,記者發現,在淘寶上銷量最高的一家店鋪iPhone5s改iPhone6的月銷量在39筆,改裝一部iPhone5s的價格在210元到348元不等。
記者點進鏈接後發現,鏈接里“5s改6”還有好幾種套餐,有的帶排線的後蓋,也有不帶排線的後蓋;而且還有黑色、銀色和金色可以選擇。記者還發現,改裝後的iPhone5s除了外形上和iPhone6相似以外,其他功能都跟5s沒有任何區別。
原理:換個後蓋
“其實5s改6就是把5s的後蓋換成6的圓弧形後蓋,手機大小以及手機按鍵位置都沒有變。”今年25歲的淘寶店主李先生告訴記者,其實iPhone5s改iPhone6很簡單,就是將5s的後蓋取下來換成跟iPhone6一樣的圓弧形後蓋。“有帶排線的後蓋在換的時候就要註意裝好開機排線、音頻排線等各種排線;如果不帶排線的後蓋,換起來就跟平時換手機殼一樣。”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像這類“5s改6”的業務看起來很冷門,但想改裝的人卻不少。李先生告訴記者,有很多人來咨詢iPhone5s改成iPhone6的業務。有些動手能力強的就買回去自己換,有些怕把手機弄壞,就會寄給他們,改裝好以後再寄回給買家。
官方:改後不保修
雖然大家都喜歡趕iPhone6的潮流,但改裝後的手機到底能不能很好的進行售後服務呢?記者撥通的蘋果官方的售後服務熱線,接線員姜先生告訴記者,蘋果售後只針對沒有改動過的蘋果產品進行保修,如果顧客擅自拆下iPhone手機的後蓋,售後檢測到的話,售後將不會進行保修。
“不要輕易對手機進行任何的改動。”采訪中,姜先生告訴記者,如果顧客喜歡iphone6的外形,可以去買一個跟iphone6外形相似的手機保護殼,但千萬不要拆開後蓋。商報記者 黃亞蕓
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風雲變態中
論藝150819
股價的構成原理
Create執筆:市場理論 (一)
投資者每日面對不斷變化的股價,並且作出買賣決策, 意圖在長時段中從市場獲得資產增值, 因而有需要思考最基本的 「股價構成與變動」的道理。
市場上, 最為投資者採用以考量「目標股價」的方法, 可以下列公式表達:
股價 = 每股盈利 X 市盈率 ***
〈拆解公式〉
Def. 「每股(預期)盈利」 : 這是投資者對股票背後公司實際業務的 預期盈利, 除以發行股數。
對個別投資者來說, 「每股盈利」既可以是專業分析員經過對公司業務透徹瞭解後,以精密的財務模型得出來的估算; 亦可以是道聽途說的 “內幕”消息。
無論如何, 這反映了股票的「基本面」: 市場參與者對公司實質業務的預期或投射。****
但是 “未來” 經常躲藏在迷霧裡面, “預算” 又談何容易. 當投資者對公司未來業務無從估量的時候, 那麼保持中立,假設未來不會發生任何變動,也是一種權宜之計. 那麼, 乾脆以 “過往的每股盈利”去考量目標股價,也就成為通常的做法了.***
Def.「市盈率」: 這是有關投資者願意為股票付出甚麼價錢的想法,呈現為每股盈利的倍數。
將上述公式反過來看:
「市盈率 = 股價 / 每股盈利」,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
市盈率是從交易行為折射出來的一個模糊概念, 反映了股價的「心理面」: 市場參與者對股票的鍾愛程度。 無論微觀或是宏觀, 即無論對於個別投資者或是對於整體市場, 這種想法都有其實踐意義.
在日常生活意義中,這等同於購入一盤生意時買家願意付出的 “頂手費” 的想法依據:幾多年才可以回本。****
“X號”: 從象徵意義來看, 這表明 股價 是由 “基本面”及 “心理面” 交義影響所造成的。*****
算術上加號代表兩個運算項的總和; 乘號的意義則是兩者構成一種倍數放大的關連。 股價作為一項乘積, 是基本面及心理面相互影響,產生放大效果的產物。
〈變動原是永恆〉
“基本面的改變” 指投資者更改對公司盈利狀況的預期。
每當有關公司營運的新資訊流入市場, 分析員便會對盈利預測作出調整, 透過撰寫報告與市場溝通。 基於分析員接受相同的專業練訓,定量計算方式也有一定的基準, 在絕大部份情況下,分析員群體對新資訊的解讀方式是一致的, 對盈利預測的變化方向亦相同.
主要分歧存在於估算幅度,那是由於定量計算上的主觀成份不同所造成。**** 此部份差異造成對目標股價的歧見, 相對於心理面變化造成的影響來說,比較輕微及易於了解掌握, 即其 “可預視能力 predictive power”較高。***
“心理面的改變” 指投資者對公司鍾愛程度的變化.
那是較為複雜的部份, 投資者願意付出的價錢,反映在市盈率上面, 是從主觀心理出發的。 影響價值觀的因素眾多:從對 特定企業運營的看法, 整體行業前景, 競爭狀況, 相關板塊變動, 甚至經濟大氣候榮衰, 最終都會歸納到心理面變化上面。*** 這涉及投資世界極端複雜的本質,正所謂「萬種行情歸於市」。
由於心理變化本質上難以量化, 而投資大眾行為上的交互影響更加難以捉摸, 此部份的預視能力很低。 惟因心理因素易於用來 “成敗論英雄”, 其「解釋能力 explanatory power」也就反而較高了。
基本面變化導致心理面變化
人類心理本身已然相當脆弱,再加上社會性動物固有的 “羊群心態” 的放大效應, 對事物變化經常反應過度. “幡動” 催促 “心動”, 而心動的幅度原則上沒有限制, 前人有言:「從極端到極端, 是股價的本質. 」***
以例述之, 某公司公佈的業績遠低於市場預期,分析員自然會大降其盈利預測。 當分析報告發表之後, 投資大眾更會因為失望情緒放大其運營前景的負面看法, 反映在市盈率上面,只願付出較低的倍數去買入這支股票。
心理面變化導致基本面變化
這事較為隱晦. 每當股價遭逢意料之外的大幅變動, 投資者自然疑問 “有否錯失了公司資訊”。 每每在尋找失落資訊的過程中,觸動分析師和投資者重新思考公司的基本面。 由於人類思考本身的不完整性, 在這過程中會形成新的偏見,傾向相信股價變化蘊含了自己未有考慮的因素。 此時, 經調整的理解模式和盈利預測會投入股價走勢, 從而加疊了變化的動力。
以上相互影響的力度令市場永遠變動不居, 從不出現 “合理價” 的勻衡狀況。
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風雲變態中
論藝150819
股價的構成原理
Create執筆:市場理論 (一)
投資者每日面對不斷變化的股價,並且作出買賣決策, 意圖在長時段中從市場獲得資產增值, 因而有需要思考最基本的 「股價構成與變動」的道理。
市場上, 最為投資者採用以考量「目標股價」的方法, 可以下列公式表達:
股價 = 每股盈利 X 市盈率 ***
〈拆解公式〉
Def. 「每股(預期)盈利」 : 這是投資者對股票背後公司實際業務的 預期盈利, 除以發行股數。
對個別投資者來說, 「每股盈利」既可以是專業分析員經過對公司業務透徹瞭解後,以精密的財務模型得出來的估算; 亦可以是道聽途說的 “內幕”消息。
無論如何, 這反映了股票的「基本面」: 市場參與者對公司實質業務的預期或投射。****
但是 “未來” 經常躲藏在迷霧裡面, “預算” 又談何容易. 當投資者對公司未來業務無從估量的時候, 那麼保持中立,假設未來不會發生任何變動,也是一種權宜之計. 那麼, 乾脆以 “過往的每股盈利”去考量目標股價,也就成為通常的做法了.***
Def.「市盈率」: 這是有關投資者願意為股票付出甚麼價錢的想法,呈現為每股盈利的倍數。
將上述公式反過來看:
「市盈率 = 股價 / 每股盈利」,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
市盈率是從交易行為折射出來的一個模糊概念, 反映了股價的「心理面」: 市場參與者對股票的鍾愛程度。 無論微觀或是宏觀, 即無論對於個別投資者或是對於整體市場, 這種想法都有其實踐意義.
在日常生活意義中,這等同於購入一盤生意時買家願意付出的 “頂手費” 的想法依據:幾多年才可以回本。****
“X號”: 從象徵意義來看, 這表明 股價 是由 “基本面”及 “心理面” 交義影響所造成的。*****
算術上加號代表兩個運算項的總和; 乘號的意義則是兩者構成一種倍數放大的關連。 股價作為一項乘積, 是基本面及心理面相互影響,產生放大效果的產物。
〈變動原是永恆〉
“基本面的改變” 指投資者更改對公司盈利狀況的預期。
每當有關公司營運的新資訊流入市場, 分析員便會對盈利預測作出調整, 透過撰寫報告與市場溝通。 基於分析員接受相同的專業練訓,定量計算方式也有一定的基準, 在絕大部份情況下,分析員群體對新資訊的解讀方式是一致的, 對盈利預測的變化方向亦相同.
主要分歧存在於估算幅度,那是由於定量計算上的主觀成份不同所造成。**** 此部份差異造成對目標股價的歧見, 相對於心理面變化造成的影響來說,比較輕微及易於了解掌握, 即其 “可預視能力 predictive power”較高。***
“心理面的改變” 指投資者對公司鍾愛程度的變化.
那是較為複雜的部份, 投資者願意付出的價錢,反映在市盈率上面, 是從主觀心理出發的。 影響價值觀的因素眾多:從對 特定企業運營的看法, 整體行業前景, 競爭狀況, 相關板塊變動, 甚至經濟大氣候榮衰, 最終都會歸納到心理面變化上面。*** 這涉及投資世界極端複雜的本質,正所謂「萬種行情歸於市」。
由於心理變化本質上難以量化, 而投資大眾行為上的交互影響更加難以捉摸, 此部份的預視能力很低。 惟因心理因素易於用來 “成敗論英雄”, 其「解釋能力 explanatory power」也就反而較高了。
基本面變化導致心理面變化
人類心理本身已然相當脆弱,再加上社會性動物固有的 “羊群心態” 的放大效應, 對事物變化經常反應過度. “幡動” 催促 “心動”, 而心動的幅度原則上沒有限制, 前人有言:「從極端到極端, 是股價的本質. 」***
以例述之, 某公司公佈的業績遠低於市場預期,分析員自然會大降其盈利預測。 當分析報告發表之後, 投資大眾更會因為失望情緒放大其運營前景的負面看法, 反映在市盈率上面,只願付出較低的倍數去買入這支股票。
心理面變化導致基本面變化
這事較為隱晦. 每當股價遭逢意料之外的大幅變動, 投資者自然疑問 “有否錯失了公司資訊”。 每每在尋找失落資訊的過程中,觸動分析師和投資者重新思考公司的基本面。 由於人類思考本身的不完整性, 在這過程中會形成新的偏見,傾向相信股價變化蘊含了自己未有考慮的因素。 此時, 經調整的理解模式和盈利預測會投入股價走勢, 從而加疊了變化的動力。
以上相互影響的力度令市場永遠變動不居, 從不出現 “合理價” 的勻衡狀況。
為什麼人們一戴上VR(虛擬實境)頭盔,就忍不住嘴巴張大,露出看來有點好笑的「VR臉」?這項能受到國際大廠集體關愛的技術,到底是什麼原理?用起來是什麼感覺? 還有,為什麼有的VR頭盔必須連線電腦、有的是只需要手機?又為什麼紙板做的VR眼鏡只要新台幣數百元,高階VR頭盔竟然要價近三萬元!傳說中,使用VR竟然還會暈車?沒試用過的人,還真的難以想像。 戴上近500元頭盔: 視線無死角,360度都有風景為了研究VR是什麼,我在網路賣場眼花撩亂各式VR頭盔中,挑了一個不到五百元的平價VR頭盔。這個裝置沒有任何電線晶片,只是一個塑膠殼加上兩片鏡片,等於是Google紙板VR眼鏡的塑膠版本。 只需要把智慧型手機塞進頭盔前方的插槽,執行App應用程武,就能進入VR世界。我這才發現,不論是蘋果iPhone.還是Google Android系統智慧型手機,竟然都已有數百個免費VR應用程武可下載。 打開潛水App,哇!我馬上置身海底。 往前看,鯨魚在我前方游泳;往上看,海水透出瀲濫波光:往後看(是的,載著頭盔整個人往後轉),赫然冒出了一位潛水夫。我,被海水包圍了。 打開雲霄飛車p,我踏上了刺激的樂園探險,當列車往左彎,我忍不出往右傾,當列車往右拐,我又忍不住倒向左邊。我,好像真的坐在雲霄飛車上。 好酷!這到底是什麼原理? 原來,VR應用程武利用手機內建的方向慼測器,慼應出頭部往前後左右上下轉動,以手機處理器運算出相應方向的顯示畫面,手機螢幕畫面透過頭盔鏡片匯聚成3 D影像,讓人以為自己就身在場景中。 穿上數萬元裝置: 逼真到冒冷汗,追趕跑跳也不會撞牆那麼,數萬元的VR又是怎麼一回事? 我特地跑到展示中心體驗市面上售價最高的HTC Vive。 整套設備包括頭盔、兩支手持控制器,以及天花板上安裝的一對黑盒子威應器。 頭盔裡不需要塞手機,卻需要拉線連接電腦。高階VR頭盔內建螢幕,以提供比手機更精細的畫質;運算仰賴效能遠比手機強大的高規格電腦,以提供更快速的運算:搭配手持控制器,則能享有射擊彊屍、3D作畫的互動功能。比起使用平價VR只能站在原地,天花板感應器能協助高階VR定位,在屋內追趕跑跳,也不怕撞牆。 我持著雙槍頑強抵擋來自四面八方的彊屍攻擊,一直到被左後方彊屍偷襲才G G (遊戲結束)。逼真的畫面,讓我卸下裝備時不只一身冷汗,真的連手都還在發抖。 體驗過後,我不免好奇:明明電視、電影早就能播送影像或實況轉播,3 D電影也可以創造出3 D影像,為什麼使用VR 卻能享受前者無法提供的臨場感,好像打開哆啦A夢的任意門,瞬間進入另一個時空? 如何模擬真實感? 感測使用者想看什麼,顯示對應畫面「如果人們慼受到的真實,就是人們摸到、聞到、嘗到、看到的感覺,那麼真實其實就是大腦所解析到的電子訊號。「臉書旗下VR設備商Oculus首席科學家阿伯列許(Michael Abrash)說。 VR技術要模擬真實感,就是餵給大腦訊號,讓大腦以為所感覺到的真實發生。過去人們只能看到攝影鏡頭所拍下的視角、只看得到螢幕框中的內容,但VR 技術讓人們可以自己決定看什麼方向,藉此愚弄大腦以為人在現場。 當腦部以為你站在高塔,身體會忍不住因懼高而寒毛直豎;當腦部以為你在搭雲霄飛車大轉彎,身體為了對抗離心力會忍不住偏向一側。不只有視覺刺激,還激發了掌管方位、動作、情緒的大腦皮質區域,創造出比閱讀、看影片還要身歷其境的體驗。 也因此,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白倫森(Jeremy Bailenson)研究發現,由於VR經歷實在太真實,竟有辦法讓使用者有如受震撼教育般,徹底改變行為與想法,影響力比電視、電影還要大! 有一天,不戴頭盔也能看虛擬影像使用VR頭盔時,將 真實世界的視野完全遮 蔽,在安全顧慮下,使 用時間、地點受到諸多 限制。如果能將頭盔拿掉,就是VR的進階技 術AR(擴增實境)想 達成的目標。事實上, 包括高盛證券等研究機 構都分析,AR市場規 模預估比VR高出四倍 以上,甚至要等到AR 技術成熟,才可能讓泛VR技術真正普及。 一旦這天到來,將不 用再戴著厚重的VR頭 罩,只須戴著透明AR 眼鏡,虛擬世界就能與 日常生活無縫接軌; AR與VR結合形成的 MR(混合實境) 將把泛VR技術推向全 面普及。 撰文者蔡靚萱 |
擺脫非對即錯的思維模式,或許會打開一片新的天地。
文丨陳菲菲(90後獨立策劃人,《胸大吾腦》制片人&創始人)
我們總認為世間具有兩面性,在常規的思考方式下,非黑即白,錯與對,對立而又統一。這種思維模式也是我們的慣性思維,但有時候灰色卻巧妙而又隱忍地出現,常常化解一些無法用對立的視角去看待的問題。
任正非曾說過:灰色領導力,一個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產生的,是從灰色脫穎而出,方向是隨著時間與空間而變的,它常常又變得不清晰,並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適當的灰度,是我們處理事物的關鍵性要素,並使其達到和諧狀態,這種和諧的過程也許是“妥協”,但妥協更代表著一種包容與格局,這種狀態就是灰度。
我自認為是一個不低頭、不服輸之人,處理事物時,更會愛憎分明,喜好也頗為直接明了。而”灰度原理“卻打開了我的另一個認知維度,也許兩點之間線段反而最長,從願景到產品的實現,不是直線型的,而是產品叠代與自我認知的升級。我們常常有偉大的願景,想成為可以創造、改變世界的公司。在從願景到產品實現這段過程中,殊不知是天堂到地獄的自我蹂躪,很多創始人出現的問題是邏輯自洽常常被起初的願景所蒙蔽,在做產品時不願自我突破,摒棄了應有的開放性,而喪失了發展空間。而灰度原理更像是混沌理論,“一切事物的原始狀態,都是一堆看似毫不關聯的碎片,但是這種混沌狀態結束後,這些無機的碎片會有機地匯集成一個整體。”
前段時間,我和投資人朋友小聚,他面帶憂愁地連聲嘆氣,嘴里一直念叨著“致命的小事”。他是一個極具智慧的投資人,有著自己的投資邏輯和獨立判斷能力,決策性很強,但是最近常常被“致命的小事”困擾。他所謂的“致命的小事”就像是“蝴蝶效應”——一件看似毫不起眼的瑣事都能讓事情的發展軌跡發生巨大變化,哪怕不是在大的層面的決策。也許誰都逃不過所謂的“宿命”,但是你或許可以掌控你想操作的事情,“費斯汀格法則”暗示了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的。這讓我想起了一個俗套的例子,同樣是半杯水,悲觀的人面對水時會感嘆道:只剩下半杯水了;而樂觀的人則會說:幸好還有半杯水。同樣一個事物,每個人對待事物的處理方式以及態度的不同,結果也就大不一樣。其實”費斯汀格法則”與“灰度原理”在本質上有著很強的相關性,內核都是以思維方式去影響事物的發展路徑,而以一種“曖昧”的心態對待事物是個有趣的過程。
有時候,好的開始不一定預示著好的結果,而不好的開端也許是成功的一半。在商業的叢林里廝殺,除了些許銳氣,還得像《瘋狂動物城》里的閃電,雖然是只說話急死強迫癥的樹懶,但是片尾開跑車飛馳而過引人捧腹大笑,這背後是閃電在瘋狂動物城里自有的生存法則。在創業之路上,到達目的地有時候需要爬過山丘,渡過沼澤,而並非一蹴而就,在達到目的的同時,內心的積澱也會更為醇厚。
第一性原理這個詞最近很火。為什麽呢?
來源 | 黃曉傑MJ
文 | 黃曉傑MJ
我們在解決事情時,要回歸到事物的本質上去。當我們用第一性原理回歸事物本質,做建模,進行工程化分解的時候,我們只要進行非常嚴密的思維推導,就可以得到這個事物背後的創新。
第一性原理這個詞最近很火。為什麽呢?
原因出自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馬斯克在很多領域進行了非常多顛覆性的創新,所以很多人問過馬斯克,你為什麽能夠做這麽多的創新?他的解釋是:“我是用第一性原理來思考這些問題的。”
▌第一性原理,是在解決事情時,要回歸到事物的本質上去
第一性原理是亞里士多德提出來的。亞里士多德認為,在每一個體系的探索中,都存在第一性原理,存在基本的命題和假設。
第一性原理還有另一個說法,叫演繹法。亞里士多德提出的三段論,正是通過演繹推理對事物判斷,得到結論。和第一性原理或者演繹法的概念相對的,是經驗參數。經驗參數是通過大量實驗得到規律性的數據,它是歸納法。把經驗參數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就是所謂的“傳統思維”。
傳統思維和第一性原理相比,有什麽特點呢?第一,點狀思維。很多人考慮一件事情,不是按照第一性原理的方法去做本質、原型的思考,而是進行點狀、脈沖式的思考。第二,經驗主義。我們做任何事情,第一反應是去想過去的經驗是什麽,第二反應是去想別人的經驗是什麽。在量子物理領域,也有存在第一性原理,它很接近於反映宇宙本質的原理。第一性原理計算不需要任何參數,只需要一些基本的物理學常量,就可以計算出結構和性質。把第一性原理運用到我們做事情的過程當中,就是我們在解決事情時,要回歸到事物的本質上去。我們可以給一件事情建立模型,通過科學、邏輯、嚴謹的方式,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創新。
下面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第一性原理要怎麽應用,一個是特斯拉的案例,另一個是蔡文勝搶註FM365.com的案例。
特斯拉電池成本和火箭發射成本如何做到降低十倍?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說,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傾向於去比較,別人做過什麽,我們就跟著做什麽。這樣做的結果是,某個行業可以因此產生細小的叠代,卻無法實現真正的創新。但馬斯克不這樣,他是運用第一性原理去解決公司在打造產品時遇到的問題的。前些年,馬斯克決定做特斯拉的時候,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是電池的價格非常貴,一千瓦時要600美元。他咨詢了很多專家和同行,得到的反饋是:因為電池技術沒有發生本質上的革新,所以電池以後還是會這麽貴,不會發生變化。馬斯克就在這個時候運用了從第一性原理去來思考這個事情。他問自己:電池到底是由什麽組成的?答案非常簡單,電池是由鐵汞鎳和一些結合物組成的。他最終可以把一千瓦時動力電池的成本降至80美元/kWh,幾乎變成了之前價格的十分之一。他回歸事物本原,用一個極其簡單的方法,就把這個問題給解掉了。
馬斯克開的另外一家公司,叫SpaceX,這家公司主要制造可重複發射的火箭。馬斯克希望,在我們有生之年,SpaceX能把人類帶到火星。這家公司也把火箭的發射成本降低了90%。
那麽,在馬斯克運用第一性原理去做這些事情的背後,有沒有一些共性呢?共同點有這幾個:
1.人們乍聽這個目標,都覺得不太可能實現。我第一次聽說SpaceX想在我們有生之年把人類帶到火星,像在聽科幻小說,覺得它不可能實現。
2.傳統經驗傳遞出來的信息,是這個目標沒有可實現的路徑。你去問所謂的專家、權威,他們都會告訴你:這不可行,沒有方法實現。
3.解決問題的方法優美而簡單。就像馬斯克解決電池的方法,大家一聽都會覺得太簡單了,簡單到大家會認為“這是答案嗎?”
這就是馬斯克的思考方式。他運用第一性原理,從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一層一層地剝開事物的本質,然後從本質出發,一層一層地往走。
美圖董事長蔡文勝的第一桶金:成功搶註FM365.com。現在美圖秀秀的董事長蔡文勝,早年是通過投資域名實現了他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他投資的域名,累計價值超過了一億美金。其中一個特別有名的案例,是蔡文勝在2003年成功搶註了FM365.com這個域名。這個案例也可以用第一性原理來分析。
FM365.com註冊於1999年10月21日,它是聯想花重金打造的門戶。後來,聯想準備放棄互聯網業務,就忘了去給這個網站交費。當時,可能有10萬個人在等著2003年10月21日,想在FM365.com域名過期這天把域名搶註下來。在這件事上,很多人都沒有做好基本的調研。實際上,域名服務商不同,域名掉落的時間也不一樣,FM365.com掉落的時間是70天之後。而那10萬個人里面,只有1萬人知道這個時間,所以他們淘汰了9萬個競爭對手。那麽,即使等到70天之後,FM365.com又到底會在哪一天的24小時中,具體哪個時間掉落呢?當時,這個域名在美國的一個服務商手里,掉落的時間是美國時間中午12點,對應國內的淩晨三點。這個時間點又把9000人淘汰掉了,最後只剩下1000人和蔡文勝搶這個域名。蔡文勝要怎麽才能戰勝999個對手呢?他想了非常多的辦法。第一步要做的,是填寫信息。他在12點之前填好了所有的信息。第二個動作,是租服務器。當時蔡文勝在廈門,他讓技術人員查了一下網絡路徑,發現從廈門連到福州,再從福州連到上海,最後從上海連到美國,整個連接的路徑非常長。他幹脆跑到上海租了一臺服務器,直接從上海連美國,優化了幾秒鐘。那在域名掉落的時候,11點59分59秒,我要怎麽比別人更快按下搶註的按鍵呢?這個問題只能通過技術來解決。蔡文勝找到工程師做了一個外掛,這個外掛可以實現1秒鐘點1000次(今天的搶票系統,最早是從蔡文勝做起的)。他還是有一點擔心,即使我比別人快,就一定能贏嗎?當時是2003年,網速很慢,轉換搶註時填寫的100個字節的網站信息,需要很長時間。所以蔡文勝把信息全都簡化了,填上了數字1,砍掉了三分之一或者是二分之一的字節數。最終,蔡文勝從十萬人中脫穎而出,成為了唯一一個把這個域名搶到手的人。
多年前我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就對蔡文勝特別佩服。我覺得他太聰明了,怎麽會有這麽多的技巧和方法去做事情?他做事情這麽牛,有沒有一些思維方式能夠提煉出來,幫助我們解決別的問題?直到我理解了第一性原理之後,我才發現,這件事其實是可以通過演繹法完整地推導出來的。
蔡文勝搶註FM365.com的模型推導
首先,我們可以對這個任務進行基本的定義,把“域名開放註冊設計”定義為T0,“提交符合規範的完整信息”定義為T1。誰能讓T1減T0的值最小,誰就可以搶到這個域名。99.9%的人連T0是什麽時間都不知道,所以大部分人都失敗了。
那麽,到底該如何從1000人里面脫穎而出呢?
在這里我們需要進行一個基本的模型建構,分析一下T0到T1中間包含了什麽步驟:
第一步,信息的填寫;
第二步,點擊提交按紐;
第三步,請求提交到服務器。
如果能把T0到T1的時間縮到最短,就贏了。具體該怎麽縮短呢?先看第一步,我們能不能在T0之前把信息填完呢?這就是蔡文勝用的方法,他在12點之前把信息填完了。第二步,有沒有方法讓我點擊提交按紐的時間幾乎縮短到0?蔡文勝的方法就是通過外掛,讓按鈕1秒鐘點1000次,變成1次/1毫秒。此外還有沒有進一步的方法,把請求提交到服務器的時間變得更短?蔡文勝的解決方式,是去上海租一臺服務器。甚至更狠一點,蔡文勝可以直接在美國租一臺服務器,遠程遙控。他還把所有的信息都簡化了,從100個字節變成50個字節,這樣就又快了一點。他後來還想了一個別的方法,在做域名的時候直接找域名服務商要特殊的通道,通過直聯的方法去加速。
通過特斯拉和蔡文勝搶註FM365.com這兩個案例,我們可以學到的是,當我們用第一性原理回歸事物本質,做建模,進行工程化分解的時候,我們只要進行非常嚴密的思維推導,就可以得到這個事物背後的創新,根本不需要有多聰明。
▌做營銷,該怎麽使用第一性原理?
今年年初,我給我們的市場負責人布置了一個任務:為暴風魔鏡在2017年的整體營銷做一個有效規劃。
市場部門出的第一版,對市場有三點分析:第一,移動互聯網紅利消失。小米為什麽能做起來呢?核心是依靠移動互聯網紅利,但是這個紅利現在沒有了。第二,社交紅利消失。杜蕾斯是依靠這個紅利在微博寫段子獲利的,這個紅利也消失了。第三,大部分用戶對VR沒有認知。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麽是VR,什麽是暴風魔鏡。
最後的結論是,如果要做,需要大額費用。
市場部第二版的規劃,找到了一些空間,給出了兩點分析:第一,直播還有些紅利。第二,今日頭條還有些紅利。今日頭條今年的確特別牛,日活也非常高,同時還在大量扶持第三方內容。所以,這一版的營銷規劃的結論是,通過病毒文章在頭條傳播,同時打造自己的VR網紅。
第二版的問題在於,今天在微博上能做到杜蕾斯這樣的營銷有第二個嗎?我認為沒有。你怎麽能保證,你寫的段子和你寫的病毒式文章就能寫好呢?這個概率恐怕是萬分之一。你請網紅,你要怎麽打造自己的網紅呢?如果打造不出來,你去用別人網紅的流量,有用嗎?我覺得也沒用。
後來,我決定自己去做。我去向一些營銷高手咨詢,他們都給我出了很多新點子,但是我覺得我用不起來。因為這些方法對他們來說是合適的,他們有方法、有創意、有資源去做這樣的事,但是我做不到。我從來沒有做過廣告和營銷,也不知道怎麽傳播。我就想,我能不能通過第一性原理的方法來思考?這個建模非常簡單。我們做營銷的本質就是這樣一件事,通過營銷接觸到我們的潛在用戶,但是我們苦於沒有觸角。媒體平臺在這個時候就變得很重要,我們的潛在用戶在看媒體平臺。所以,我們只需要通過媒體平臺買廣告位,就可以幫助我們觸達現在用戶。這實在是最最簡單的模型。這應該是傳播的第一性原理。通過這個模型,我認為自己已經找到了最原點的假設。接下來,我問了自己四個問題:我們的潛在用戶是誰?他們使用什麽媒體平臺?他們被誰影響?我們如何搞定影響他們的人?
首先,第一個問題是我們的潛在用戶是誰?最終統計的結果顯示,我們的潛在用戶有三個特點:18-35歲的年輕人、80%偏男性、偏沿海城。這樣的潛在用戶,或者說這樣的數據,對我們營銷有什麽本質幫助嗎?我覺得沒有,一點用處都沒有。
我找到了另外一個模型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個模型是技術采用生命周期。《跨越鴻溝》這本書里面講到,科技剛誕生的時候要經過幾個步驟的發。Step1:愛好者。當技術不是很成熟的時候,是大量的愛好者喜歡鼓搗。Step2:早期使用者。他們可能不一定那麽懂技術,但可以率先采用這個技術,非常有遠見地發現這樣的技術很有效,很有價值。Step3:早期大眾。Step4:晚期大眾。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早期使用者和早期大眾之間存在一個巨大的鴻溝。而愛好者和早期使用者的共同特征是:對價格不敏感。他們對產品的成熟度不敏感,只要技術夠先進就行了。但一旦到了早期大眾的階段,這些用戶都是實用主義者,他們更關註:你有什麽實用價值?成熟嗎?有社會服務嗎?價格足夠低嗎?很多技術,都是因為沒有跨越這一鴻溝,最後成了小眾產品。目前的VR,就是處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它已經征服了愛好者,也有大量的早期使用者。這些早期使用者是誰呢?很多垂直領域的使用者,包括教育、醫療、房產、汽車、旅遊等領域,這些領域都在大量使用VR。因為他們發現這樣的體驗可以大幅提升效率。比如,在醫療領域,過去很多學生沒辦法上手做實驗,現在在VR里可以做到。所以說,今天,我們的潛在用戶就是第一類和第二類,根本做不到第三類。如此,我們就搞明白了我們的用戶是誰,是科技愛好者和早期使用者。他們會用垂直的VR平臺媒體,會上發燒友論壇,也會參加各種各樣的行業峰會。如果這個模型成立,我的方法就會非常簡單:只要通過這樣的一些媒體精準影響到我的潛在用戶,就能達到我的目的。
我得出了三條簡單的結論。
第一,ToM模式,對媒體。我發現最大的空間是什麽呢?是我們自己。目前,最大的VR媒體在微博上的粉絲都不超過1000個,而我們微博上的粉絲都超過10萬了。所以,暴風魔鏡的第一品牌就是第一媒體。
第二,ToC。跟小米的模式一樣,讓發燒友參與產品的改進,去征服發燒友。
第三,ToB,通過行業峰會影響垂直行業的合作夥伴。
怎麽做呢?很簡單。我讓市場負責人去做線下活動,並在前段時間做了一次,發現真的特別有效。有一個東北的VR協會,組織了一個600多人的峰會。我們也去參加了,做了開場演講。會後有很多媒體和分銷商就過來問:你們產品這麽好,我們能不能合作,做你的代理商。一場會議就解決了幾百號人的影響力問題。而且,這些人還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人,對行業有非常大的影響。
我們算了一下數學題。科技愛好者和早期使用者,這樣的用戶不會超過1000萬人。如果我們一年組織50場這樣的活動,一場活動可以影響200人。而這些人是意見領袖,他們可以影響1000人。這樣,一年就可以影響到1000萬人。所以,像我這樣的外行,完全不懂營銷。從第一性原理去思考這個問題,最後可以不花一分錢,就精準影響到我想影響的人。
▌暴風魔鏡如何用第一性原理做產品?
2016年上半年最火的詞是VR。下半年很多媒體開始集體唱衰VR,很多人就猶豫,說VR到底是不是一個偽命題?或者是,現在做VR的時機是不是太早了?這些問題看上去貌似是無解的。我做的事情第一步還是建模。VR這個行業,本質上是一個加速循環的行業。這個加速循環的最小的環是什麽呢?是硬件加內容。如果你做得足夠好,就可以征服用戶。用戶越多,他們能幫你貢獻的收入就越多。收入越多,就可以吸引更多的開發者。開發者越多,就可以開發更好的硬件和內容。這個環路一旦啟動,就可以變成一個指數級增長。這是VR行業的一個核心模型。為什麽過去這個模型始終沒有啟動呢?原因在於之前的硬件和內容不到位,硬件體驗很差,缺少行業標準。從本質上來說,我們希望能讓我們的早期大眾用戶接受VR硬件和內容。他們的要求是這樣的;第一,我要求實用性,你到底可以給我提供什麽樣價值的服務;第二個是成熟度;第三個是配套服務;第四個是價格。這樣分析下來,我們就要做到這三點:第一,硬件的體驗好一倍,價格降低一倍,內容豐富十倍。如果能做到這三點,我們就可以成功地把環路徹底打通。一旦這個環路循環起來,資本、媒體、廣告就都會追捧VR行業。這個環路是第一性原理。
那什麽樣的硬件體驗才算好呢?就是VR設備的清晰度要高,用著不暈,重量要輕。接下來我想分享一個我們最近對做產品進行的思考,就是我能不能使用第一性原理思考的方式,去解決VR視頻高清加秒播的技術問題,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我跟我的產品經理和技術提出了這個要求,他們給我的結論是:不可能。原因是什麽呢?VR做360度全景視頻,碼率至少是今天普通視頻的四倍。但今天平均的網絡帶寬,只支持普通的高清視頻。我跟團隊說,還一定有空間。他們給我的第二版,是把264的編碼變成265,節省30-50的帶寬,找更好的CDN的服務商去優化CDN,把流暢度提升一倍。但第二版仍然是點狀思維。最後,我們用第一性原理的方法,先建模。把“用戶點擊一個視頻的時間”定義為T0,“用戶看到視頻的第一楨的時間”定義為T1,把T1-T0的時間完整分解。那麽,這中間經歷了什麽步驟呢?第一,獲取文件列表;第二,連接到CDN;第三,下載,解碼,顯示。在獲取列表上,我們花了多少時間,能不能優化?我們有沒有實現每個人在不同地區使用不同的運營商,聯速都足夠快?第二個是CDN。除了查北京、上海、廣州聯CDN的時間以外,我們知不知道新疆的用戶聯上去要多久?下載要用多長時間?接著,下載能不能優化?怎麽優化?我們可以先從下載模塊的速度上進行優化,再從源頭上進行優化。在VR里面,我們有沒有別的編碼方法,比如說用立方體編碼,把原始碼率進一步壓縮。解碼方面,我們能不能針對低端機型去做優化?最後一個是顯示,現在的方法是,一秒鐘的視頻包含了24楨或者是30楨,我們能不能把30楨變成15楨,或者是1楨?所有環節全部優化的結果是,流暢度提升了3倍,我認為我們今年至少還可以再提升一倍。
▌你應該如何用一套工具化的方法使用第一性原理?
我講了很多的案例,大家會覺得好像是聽故事,那麽,是不是存在一套工具化的方法可以讓我們去使用第一性原理呢?我做了一些總結,它也是一個基本的思考框架。
第一步,建模。這就跟我們解一道數學題,做一個化學實驗、物理研究是一模一樣的——回歸基本概念,回歸基本原理,回歸良知,回歸人性,回歸商業本質,多問為什麽。
1.回歸基本概念
什麽是回歸基本概念?我有一次聽58的姚勁波做分享,58內部成立了一個事業部,各項目垂直化,由一個大平臺進行統一管理。另外,58拆分了瓜子二手車和58到家。接著是收購、投資公司,在重點公司里面參股,還把自己的業務還給了別人。很多人聽了會覺得有點蒙,說這個動作好像太多了,一會兒垂直化,一會兒拆,一會兒合,一會兒投,到底背後有沒有什麽核心邏輯呢?後來我發現,其實只要搞懂兩個核心概念就能徹底理解了。第一個概念是跨邊網絡效益。58同城本質上是一個跨邊的網絡平臺,有需求方,有供給方。普通消費者越多,商家越開心;商家越多,普通消費者越開心。這個網絡效應跟淘寶是一樣的。第二個是平臺效率。業務性質越相似,流程越接近,效率越高。58的大平臺就是為了提升流程和效率。拆分瓜子二手車和58到家,也是因為這兩個業務放在58的整個體系中效率太低,所以必須要拆分。 面對紛繁複雜的事物,如果我們能回到基本概念去理解,就能明白某個事情為什麽要那麽做。
2.回歸基本原理
馬斯克之所以要做火箭,就是因為他2002年在度假的時候讀了一本書,了解了火箭推進的基本原理,後來又讀了很多書,把火箭基本上搞明白了。我剛才講的營銷,也是回歸事情最最基本的原理去理解,特別簡單。
3.回歸良知
我們做商業,做到後面很容易脫離良知。前段時間,鏈家的老板左暉做了一段分享。除了完善鏈家過去的體系,他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讓鏈家提供真房源。很多房產網站提供的都是假房源,因為這樣可以起到導流的作用。左暉在鏈家網站推出真房源之後,公司業績連續三個月業績持續下滑,跑了很多用戶和經紀人,但他就覺得這件事是對的。他始終在問自己這幾個問題:房地產平臺對社會的意義是什麽?鏈家的存在對行業而言有什麽意義?我們有沒有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服務?三個月之後,當用戶發現鏈家提供的房源雖然少,但都是真房源的時候,就開始不斷地回頭。這才成就了今天的左暉。
4.回歸人性
古往今來,甚至是未來一百年,人性都不會發生變化,底層需求還是那些,貪吃、懶惰。所有的互聯網產品的出現,就是為了滿足人性的這些需求。
5.回歸商業本質
利他的部分,是公司要為用戶提供好的產品和服務,提升效率和體驗,降低價格。利己的部分,是你必須賺到錢。
6.多問為什麽
在用第一性原理進行建模的過程中,大家會碰到很多常見的問題,會被不可能束縛,被經驗束縛,還有就是被欲望遮蔽雙眼。人們沒有真正地回歸事物的本質,由著自己的欲望去做事情。
第二步,要進行工程化分解。例如,我們要怎麽把大象關進冰箱里?這里有三個步驟:打開門,把大象放進去,關上門。這三個步驟一個都不能少。
第三個步驟,就是在工程化分解之後找到提升的空間。這些可以優化的點可能非常非常多,你要抓大放小,還要做因果的邏輯推導。在這個時候,研究行業案例、分析行業歷史、跨界思考、進行頭腦風暴,都非常有效。
▌一個笨小孩的學習之路
很多人對學習這件事挺上癮的,平時也會看很多的書和文章。我跟大家一樣,也是一個學習愛好者。接下來我講一講我過去學習的經歷。從小我就不是一個特別聰明的人,學習成績在班里排10名左右。我不覺得自己在智商上有比別人強的地方,也不是一個好學生,我是被父母逼著學習的。我的大學專業是計算機,畢業之後當了五年的碼農,做的是音頻、視頻底層的相關技術。創業之後,我發現創業對人的要求太高了,要懂用戶、產品、技術、營銷、管理……這讓我被迫學習了很多知識。我養成了看書的習慣,歷史、傳記、商業等所有類型的書我都會看。每年,我至少讀20本以上的書,多的時候會讀30本、50本。我的這個習慣,是受我合夥人的影響。他特別喜歡看書,看完以後會跟我分享收獲。我還喜歡看財經節目,參加了很多創業培訓班。每天,我好像都有知識積累和進步,以為自己正在變得越來越厲害,能力越來越強。
直到我創業做暴風魔鏡的時候,我才開始反思我到底學到了什麽。我是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了實際的工作問題,並將之變成方法論和習慣呢?我覺得很少,可能不會超過5%。第二,我的工作因為我的學習改變了嗎?好像沒有。最後仔細反思,我學的這麽多東西,好像對我的創業和工作沒有實際幫助,這個結論讓我非常非常失望。 我學新知識上了癮,以為自己學到了很多新知識,事實上這只是一種幻想。我覺得我學到的門派、知識和經驗之間是沒有相融的。舉個營銷的例子。韓都衣舍在互聯網服裝領域做得非常好,他們的觀點在互聯網時代徹底改變了營銷。但是OPPO的老板說,無論時代怎麽變,營銷的本質從來沒有發生過變化。為什麽呢?原因其實很簡單。第一,人性從來沒有發生過變化。第二,人們只願意接受他想接受的信息。
查理·芒格反對學一堆無用的知識。他認為,人類最本質的智慧都在我們初中、高中和大學的基礎課程里面,比如博弈論、戰略論、心理學、概率論、進化率等等。他認為只要把這些基礎理論學會了,做投資就會變得很簡單。要堅決按照這些原則去做事情,多學習,多思考。創業也是一樣的,你不要總是去盲目地做事情,而是要按照原則和理論去做事情,一旦做了就要堅決,這樣你才能贏。
再舉個例子,李叫獸研究生還沒有畢業的時候做了一家公司。李彥宏特別欣賞他,想讓他去百度,他不答應,李彥宏就把他的公司買了下來。現在李叫獸成了百度最年輕的VP。
李叫獸為什麽能成功呢?因為他堅信理論,知行合一。他對理論的應用已經到了有點變態的程度,有時候吃飯都會用決策論做決定。在他還在大學里面的時候,有一次社團活動要編一個群發的短信。本來這個事特別簡單,五分鐘就能搞定。他說不行,我要用金字塔原理來編輯這個短信。金字塔原理講究結論先行,進行自上而下的表述,這樣做出來的信息傳播最有效。李叫獸同時也是一個戰略高手。他做“李叫獸”這個微信公眾號,就是站在戰略論的角度,找到了自己差異化的競爭優勢。他特別擅長做總結,特別擅長知行合一,但是好像沒有人認可他。他去面試,面了很多家公司,別人都說你學的東西太虛了,沒有用。他說我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寫文章,用營銷理論分析案例。“李叫獸”的文章非常非常精彩,那個公眾號做了不到兩年,就成了這個領域非常牛的大號,最終引起了李彥宏的關註。
為什麽我們學習了那麽多知識,後來卻發現沒有用呢?這是因為你的知識轉化率低。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人們沒有理解、缺少經歷、對知識的重視度不夠。但我認為,原因可能是人們缺少經歷。
再跟大家講另外一個理論,叫“象與騎象人”。幾乎所有的人在研究心理學的時候,都認為自己是理性動物,事實上當你真正仔細去分析,會發現其實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的大部分事情都非常像一個人騎在大象上。騎象人是意識,大象是潛意識。我們天真地認為是意識在控制我們,但其實不是。我們90%的言行是依靠潛意識的,10%是依靠意識。當我知道這個道理以後,我就明白了為什麽很多學習是無效的。
▌從一萬小時定律到刻意練習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基礎理論很重要,但是我們要如何練習呢?《異類》這本書提出的“一萬小時定律”受到了很多人推崇,但是其實這里面有很多悖論。很多人從小開始學象棋,下了一輩子還是臭棋簍子;很多人踢了一輩子足球,還是不行。這是為什麽呢?是因為他們沒有做刻意練習。過去堅信一萬小時定律的人,可以試著把這個方法升級一下,變成刻意練習。比如,看教科書,做教科書里面的練習。當我研究教科書的時候,我發現教科書其實特別牛。哪怕你很笨,過去沒有什麽經驗,但是教科書至少能讓你學會基本的方法。教科書里面包含了基本概念和公式。它不但告訴你方法,還告訴你案例和解題步驟。最後還要做習題。這種設計模式能讓一個資質很一般的人在某個點上進行刻意練習,學會高深複雜的東西。
那麽,非教科書的最大問題是什麽?為什麽大家學不會?比如《從0到1》,里面講了很多的概念,“壟斷”、“指數級發展”等等,但是這本書里面沒有公式、方法、習題。大部分非教科書是講概念和案例,大家看的時候會覺得很high。但是書一合上,概念和案例全都不記得了,方法也不知道。我總結出來的方法是這樣的:我們今後看書,要把核心思想歸納出來,之後再進行工具化。大家知道為什麽西方的管理特別牛嗎?原因就在於他們做到了工具化。在全球範圍內開麥當勞不需要有多高的智商,它有標準流程,一二三,任何人都可以操作。這就是工具化。
▌學習的第一性原理
第一,是要學少數的“絕對真理”。
一定存在少數的絕對真理,這些真理在你有生之年跨領域去用,都是絕對有用的。這些“絕對真理”是跨越時間的,今天是對的,今後還是對的。“絕對真理”的第二個特點是普世性、跨領域性,在任何行業都能成立。我推薦大家看《窮查理寶典》,這本書收錄了查理·芒格過去20年來主要的公開演講,講的核心都是“絕對真理”。
第二,每天要進行刻意練習。
你在生活中所有的地方,都可以做刻意練習。《道德經》里有一段話:“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只有堅信理論,刻意練習,勤而行之,一個人就會變成上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