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派李旭青:「千元市場才是大頭」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7/23/230063.html
如何看待國產手機當前的處境?國產手機是否會重蹈10年前銷聲匿跡結局?南都記者從酷派手機品牌市場部負責人李旭青得到了不一樣的答案。
「技術引導國產」
南方都市報(下稱南都):酷派何時放棄功能手機,當時基於怎樣的考慮?
李旭青:前年不做2G手機,去年不做非智能的3G手機,90%多以智能機為主。這主要是基於公司領導對廠務的發展、趨勢的發展把握,還有考慮到運營商的需求。
目前,酷派已有4G產品出來,在美國上市。
南都:銷售這塊除了電信運營商綁定外,其他渠道還有哪些?這些渠道佔比如何?
李旭青:主要是運營商綁定銷售,運營商對整個行業的主導能力非常強。在中國,智能機的銷量取決於運營商。
也有社會渠道及電商渠道。我們有跟京東合作,還在天貓開了個店。其實運營商們也在做電商。電商不一定是你的主要渠道,但電商一定是你的主攻渠道。電商做起來可以解決很多營銷困難。
南都:國產3G手機市場份額能超過50%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李旭青:市場反應速度快。不過,今年開始國際品牌也開始推千元機。國產手機去年能達到799元,今年能達到599元,(主要是)價格優勢。
南都:國產手機會否重蹈10年前銷聲匿跡的結局?
李旭青:不一定。先分一下國產品牌,一種是靠廣告驅動型,OPPO、金立。一種是渠道驅動型。天宇、夏新算是廣告加渠道驅動型。廣告驅動型在3G智
能機時代正在快速消亡,OPPO、金立等,活不下去了,投入大量廣告來實現溢價。2G賣不出去,庫存大量積壓虧損。銷售賣不出去,這種企業很快會淘汰。
渠道驅動型的,給予渠道大量的利潤,一個環節就給予百分之二三十的利潤,送到全國各地渠道。零售商也願意大量賣你的產品,能夠迅速崛起。但是智能機時代,運營商的價格就定在那裡,沒有那麼高的利潤。渠道的轉化率就很有問題了。
「中華酷聯」(中興、華為、酷派、聯想)很少投廣告,不依靠廣告,基本上依靠研發,抓住每次行業變革機會,抓住運營商的需求,把產品渠道拓展起來,
非常穩健。酷派每年把10%-15%的收入投入研發。如果是把這筆錢拿去做廣告,當行業一旦變革,你就會失去發展的機會。現在的格局是技術性企業來引導整
個行業,引導整個國內品牌的。
「300多元的產品,我們肯定不做」
南都:現在,智能機價格競爭是不是超出預期了?
李旭青:也不能說超出預期了。這個市場競爭確實非常激烈。價格競爭是市場手段,你要在這個市場領域生存發展的話,價格競爭不可避免。但價格戰本身沒有錢賺,沒有錢投入研發,沒有錢做好產品出來。惡性循環,越做越糟。
酷派有一個中高低端產品配置。在低端產品領域,比如千元機,在這個紅海市場,我覺得酷派可以參與價格戰。在中高端領域,特別是3000塊以上的,酷
派是不打價格戰的。酷派一定要做高端產品、高端市場,因為高端市場對價格不敏感,比的就是你的應用、你的體驗,比的是你的品牌價值、產品價值。
南都:互聯網公司跑過來做手機,影響大不大?
李旭青:看一個企業的成功,要持續地看。360其實沒什麼實際的東西,他就是跟手機廠商捆綁,把360的東西內置到產品裡面。小米模式,要看看,是否能夠持續發展。他的第一款產品取得成功,但是你的第二、第三、第四款產品能否取得成功?
酷派有個觀點,互聯網跟手機是兩個產業鏈,每個產業鏈都有各自的特殊要求,跨到另一個產業鏈的話,我覺得可能會破壞其中的規律。你不一定能夠取得很大的成長。
現在小米,產品質量、售後體系、服務,都跟不上,會出很多問題。他已經有庫存壓力了。我們希望持續看小米怎麼樣。互聯網企業自己做整個產業鏈,我們認為沒有太大機會的。他的目的是搶佔互聯網入口嘛。想做得好,對他們來說是個挑戰。
當然,在推動用戶體驗方面,能持續優化產品體驗。對消費者,它的用戶群,瞭解更多一點,這是他們的優勢,能持續優化產品。營銷這塊,除了周鴻禕之外,也沒見有誰擅長。
南都:中小手機廠商還有得玩嗎?
李旭青:我覺得他們玩不大。你看吧,第一,你要做大的話,得跟運營商合作吧,這個門檻,進不去的;第二,沒有價格優勢。我告訴你,就算你(中小手機
廠商)不賺錢,你加上自己(製造智能機)的成本,差不多四五百塊錢,再拿去零售渠道,也要賣到500多塊錢。這樣的話,其實你跟品牌廠家的價格是一樣的。
「中華酷聯」已經出到500多塊錢了,還送幾百塊錢的話費。那你同樣的價格,還有什麼競爭優勢呢。他還是基於聯發科的,包括屏幕(等配件)都比正規廠家要
差。
還有一點,現在大家都在互拼硬件,拼硬件是個很恐怖的事情。拼硬件的話,未來要不了一兩年,又要死一批企業。拼硬件拼價格的話,又要陷入2002、
2003年的格局。所以,像酷派,為了市場佔有率,我會有一些千元的,但是會控制超低端的價格,比如說630塊到1200塊的。未來300多塊錢的智能
機,酷派肯定不會做的,我們不會做太低端的產品。
「在中國,千元市場最大」
南都:國產手機廠商,目前還沒有掌握核心技術,比如操作系統或對上下產業鏈的把控,怎麼辦?
李旭青:這個核心技術,我告訴你未必的。比如說蘋果,他的操作系統是自己的,他的CPU還是別人的。我們看三星,他的研發能力是比較強的,他的
CPU是自己的,他是自己在做。但是除了這兩個,包括諾基亞,還有其他廠家,都只是在某個方面,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一定要做自己擅長的東西,比如我們做軟
件方面的二次開發。
其實未來,核心競爭力就是品牌的競爭。中國目前在手機這塊沒有一個國際性品牌,這是當務之急。包括華為、中興也開始做品牌。為什麼?你跟別人做貼牌,你都是為別人做嫁衣。
南都:據說蘋果和三星把手機行業90%或99%的利潤瓜分了,這兩個數據哪個是準確的?
李旭青:稍微有點誇張吧,但是毫無疑問的,他們兩個佔了大頭。90%應該不成立的,有可能是80%,或者85%比較合理。他們也沒有完全權威的數據。但是確實,整個產業鏈,他們賺走了大多數利潤,這一點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南都:酷派每款手機淨利潤有多少?
李旭青:酷派早期注重高端細分市場,3000塊以下是不做的,這一塊的利潤是非常高的。但是,酷派現在戰略轉型,要做領導型廠家,那你首先,這個市
場佔有率要高,需要在市場佔有率和利潤率之間做個平衡。千元左右的價格區間,在中國,這塊市場是最大的,而且運營商重心也是放在千元區間裡。所以說,你要
在這個區間擴大市場份額,你才能說你是領導品牌。
南都:那酷派在千元機這塊,利潤有沒有10%?
李旭青:淨利潤可能沒那麼高,酷派的研發費用是非常高的。
App個人開發者已死?月入僅千元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7338.html刷不起榜、被破解、被山寨、國內用戶不願付費……諸多問題困擾著國內的App開發者。創意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個人開發者吐槽App開發創業之難,月均收入僅千元;未找到商業模式,移動互聯網投資大幅放緩
「如果繼續下去,我可能某天死在電腦前,而我的搭檔可能就要離婚了。」手機遊戲開發者黃峻在微博裡寫道。
刷不起榜、遊戲被破解、找不到國內付費用戶……一年的創業非但沒有讓黃峻實現起初的夢想,賺不到錢的現實反而使他頭髮白了大半。
同黃峻一樣,大部分當初扎堆進入手機應用開發行業的創業者們,正在為「活下去」而掙扎。來自艾媒諮詢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1月底,僅有23.3%的開發者能從應用開發中盈利。
資本也度過了那段「為移動互聯網痴狂」的歲月。App開發者獲得融資的難度愈來愈大。「App開發已死。」作為國內最早App應用開發者之一的朱連興斷言。
「個人開發者已死」
在創業的一年時間裡,黃峻「開發到凌晨4點,早上9點起床」,「一年內頭髮白了大半」。如此操勞換來的是平均每月1000多塊的收入。
1月23日,33歲的黃峻發表了一篇題為《個人開發者之死》的長微博。在這篇迅速引發眾多同行共鳴的文章中,黃峻傾吐了自己開發手機遊戲近一年來的消沉與絕望。
黃峻的創業故事始於2012年年初。那時,看到手機遊戲「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後,已在上海做遊戲開發近10年的黃峻,決定辭去月薪1萬多的工作,與一個同處遊戲圈的朋友開始創業。
「每天蹲在家裡鼓搗」了近3個月後,黃峻推出了第一款App作品——《萌萌推金幣》。限免(限時免費,App應用常見的推廣方法之一)第一天裡上千個的下載量,一度讓黃峻歡欣鼓舞。
開始按每次2.99美元的標準收費後,《萌萌推金幣》的下載量開始銳減。不久,其他開發者的推金幣遊戲也陸續上線。
此時,一家找上門的App推廣公司跟黃峻達成了「四六分成」的協議。「他們就是發了幾條微博、上傳了個視頻,根本沒起到效果。」讓黃峻感到氣憤的是,如此一來,不僅推廣公司白白賺走了幾百塊錢,還耽誤了遊戲推廣的最佳時機。
不過,坦白地說,黃峻和他的朋友並沒有太多的推廣手段——他們只能在微博或遊戲論壇上發下帖子。但根據黃峻1月28日的監測,5個付費下載推金幣遊戲的用戶,無一來自國內。對於如何吸引捨得花錢的國外用戶,黃峻有些束手無策。
當時,也有刷榜公司「開價每天5000元並保證進入國內遊戲榜的前10」,但作為草根創業者的黃峻,覺得太貴了,刷不起。
經受過此次打擊後,黃峻又決定開發一款「求合體」類型的遊戲。當開發到一半的時候,他尷尬地發現,國內一個完全同類型的遊戲已經出來了。權衡再三後,不忍放棄的黃峻決定繼續開發下去。
2012年底,被命名為《Graveyard Keeper》的遊戲上線了。他為這款遊戲設定的盈利方式是「免費下載、賣道具、收廣告費」。
然而《Graveyard Keeper》的下載量依然寥寥。雪上加霜的是,國內一個網站發佈了該遊戲的破解版。
他向破解方懇求說,「拿掉吧,我代表一家老小感謝你」。破解方連著幾句「好」後,再無太大的行動。
對於黃峻,這意味著半年的辛苦又付諸東流。在創業的一年時間裡,他「開發到凌晨4點,早上9點起床」,「有時覺得頭暈到床上躺會兒後,又坐到電腦前面」,「一年內頭髮白了大半」。如此操勞換來的是平均每月1000多塊的收入。
「如果繼續下去,我可能某天死在電腦前,而我的搭檔可能就要離婚了。」黃峻說,他已經決定春節後告別遊戲開發,找個公司去上班。
開發中的「牆」
個別成功的案例使很多人萌生了一夜成名的幻覺,當這些懷揣夢想的開發者正式踏入App開發的大門,便會發現推廣困難、山寨成風、國內用戶不願付費等數道牆,橫矗在前方。
當前,像黃峻一樣的國內App應用開發者已達數百萬之眾。而根據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的觀察,部分開發者投身App開發,並非經過深思熟慮,而是基於非理智的衝動。
李易稱,「『憤怒的小鳥』等遊戲的爆紅以及媒體上連篇累牘地報導的創業成功者,使很多人萌生了一夜成名的幻覺,甚至是錯覺。」他所舉出的事例是,一個已做到上海某地產項目副總的年輕人,還沒找準開發方向,就「非要辭職來玩移動互聯網」。
對此,2008年App Store剛推出時就涉足開發的朱連興頗有體會:一個女記者採訪完朱連興後不久,就從他的團隊挖走幾個工程師成立App開發公司;行業外的公司或機構,看到App開發的如火如荼後,「一拍腦門」就找到朱連興做外包,「有個打算推出一款搭車應用的老闆,提出在應用裡再加上微博、微信等100多項功能。」
當這些懷揣夢想的開發者正式踏入App開發的大門,便會發現推廣困難、山寨成風、國內用戶不願付費等數道牆,橫矗在前方。
30歲剛出頭的張翮,正在推廣耗費幾十萬元的運動計時App——「益動GPS」。「推薦靠跪求。」張翮說,他最近幾天都在QQ上反覆向幾家App推薦網站的編輯們陳述應用的優點,以爭取應用被推薦,對方有的當天回覆,有的隔天回覆,有的直接不理睬。
1月25日,主打女性生理週期計算的「大姨嗎」創始人柴可,向200多位同行分享他「如何獲得用戶」的經驗。這位27歲的年輕人說,其團隊通過傾聽女性用戶的反饋、揣摩女性心理等方式,已獲得了500多萬的用戶。
但他最近也遇到了件讓自己煩心的事——應用被「山寨」了。此前不久,App Store裡上線了一款名字與「大姨嗎」僅一字之差、而且界面完全相仿的應用。「起先向對方發去律師函後,這款應用下架過一段時間。」柴可說,幾天後,山寨應用再次悄悄上線了,「我正準備與他們打官司。」
柴可打官司的底氣在於他之前為應用註冊了商標,「那些沒有註冊商標的應用,遇到被山寨的情況,基本無能為力。」
「這個行業裡已經沒有了道德底線。」朱連興說,除山寨、抄襲成風外,契約精神也屢屢被無視,「國內外包業務的違約率相當高。」
據朱連興回憶,他曾接過一家公司App開發的外包,價格為3萬元。他的業務員帶著寫完後的源代碼去交接時,對方要求業務員「先把源代碼放下,回去開張發票」。
而當業務員帶著發票返回,對方卻以源代碼裡有錯誤為由退貨。朱連興懷疑,在此期間內,「他們已經把源代碼複製走了。」
朱連興正在猶豫到底是否起訴對方,「取證非常困難,而且律師費可能花5萬元左右」。而這個合同的總價不過也只有3萬元。
資本市場的冷淡
目前國內大部分的App應用都沒有看清自己的商業模式。2010年、2011年兩年瘋狂的投入卻沒有換來回報後,投資人變得謹慎和理智。
「很多草根創業者和團隊,都缺乏商業訓練,就是不知道怎麼去掙錢。」21世紀天使資本投資總監楊海濤說,目前國內大部分的App應用都沒有看清自己的商業模式。
楊海濤認為,部分開發者仍然是拿著以前做互聯網的理念在經營App應用,「以為做大用戶規模,賺錢就自然而然地到來。但在移動互聯網上,如何把用戶轉換成利潤,現在很多開發者仍看得不是很清晰」。
這種情形與2000年前後的那場互聯網熱潮有些相仿,在那場「全民互聯網投資」的熱潮中,不少企業針對互聯網的投資打了水漂,其中包括聯想與TCL這種「傳統」科技業製造廠商。那場熱潮中,幾乎所有網站在起始階段都沒有看清自己的商業模式,甚至包括門戶網站。
個人開發者吐槽App開發創業之難,月均收入僅千元;未找到商業模式,移動互聯網投資大幅放緩
艾媒諮詢的調查顯示,2012年,16%的開發者選擇將付費下載作為主要的盈利模式,56.6%的開發者選擇的盈利模式為「免費下載+應用內嵌入廣告」。
「移動廣告的投放額呈增長趨勢,但投放分佈上,兩極分化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艾媒諮詢CEO張毅稱,廣告商更加青睞那些擁有成千上億用戶規模的App巨頭,「那些只有幾萬、十幾萬用戶的應用,拿到的廣告正呈下降趨勢。」
沒有成熟盈利模式的情況下,部分中小創業者只能以「自己的積蓄和承接外包」等方式維持生存。而許多大型互聯網公司進入App行業後發動的人才爭奪戰,則加大了其經營難度。
據柴可透露,原本在他公司的一個工程師每個月工資8000元,但一家大公司直接開出2.8萬的月薪將其挖走。而張翮則稱,為了不漲工資就能留住人,他「給期權、管吃管住、放寬考勤、還會送一些廣告商提供的衣服和滑雪工具」。
國內創業環境的確很艱難,刷榜成為慣例了,特別在遊戲App上。為了一時好看,利用風投的資金做出樣子。資金一斷,名次就又掉下去。合合信息聯合創始人陳颯
艾媒諮詢的調查顯示,截至2012年11月,實現盈利的手機應用開發者的比例為22.3%,而2012年上半年時,這一數字僅為14.8%,「這種短期內的好轉是以惡意廣告、惡意扣費等方式犧牲用戶體驗獲得的。不代表行業發生好轉。」
同時,根據調查,2012年,30.9%的開發者預計其年收入低於1萬元,年收入在1萬—5萬之間、5萬—10萬之間的比例分別為15.5%和17.7%,而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則不足3.4%。
考慮到「真正好的應用很少、應用盈利能力不算太強」等因素,去年楊海濤看了100多個App應用,「一個都沒投」。
投中集團此前發佈的數據顯示,2012年國內移動互聯網行業披露案例46起,相比2011年減少37.8%;投資總額5.94億美元,相比上一年度增長17.4%——移動互聯網投資大幅放緩的趨勢一覽無餘。
「2010年、2011年兩年瘋狂的投入卻沒有換來回報後,投資人變得謹慎和理智。」李易稱,移動互聯網已屬於投資圈內一個炒濫了的話題,App應用的投資和開發已經開始去泡沫化。
有的開發者則感嘆稱,現在開發者向上獲得投資、向下獲得用戶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了。再考慮到手機新技術更新速度減慢導致的App幾無創新空間,已經轉向開發音頻二維碼技術的朱連興甚至斷言,「App開發已死」。
而張翮則說,他現在每天都在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活下去」。
■ 訪談
在一些「成功者」看來,移動互聯網仍大有可為。雖然仍未找到清晰的商業模式,但他們已不再過多地去考慮生與死的問題,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用戶體驗及資本操作上面。10多年前的那場互聯網熱潮給了他們這種底氣——熱潮中不少依靠「燒錢」存活下來的網站,最終還是找到了合適的商業模式。他們是如何看待這場新的移動互聯網熱潮?對於這個行業,他們如何評價?
陌陌王力:移動互聯需時間
陌陌科技聯合創始人、COO王力表示,目前暫不考慮盈利
從搭訕獲得靈感
新京報:創始人最初選擇做這個是什麼考慮?
王力:這個點子是CEO唐岩想出來的,有次在廣州的一個飯店,想認識不遠處的女孩,但搭訕不太符合性格,就想有個手機可以定位在那多好。後來瞭解了一下,國內沒有這個形態的產品。
最早的想法比較簡單,以前傳統互聯網上想認識一個人很難,需要在網站論壇上很長時間接觸,現在人壓力大,時間碎片化,需要一個更加輕量化的產品。
新京報:陌陌和微信、米聊等競爭者的差異化在哪,怎麼勝出?
王力:我們是2011年8月份推出,微信比我們早大概1年,最開始是做語音對講,沒有社交模塊。我們是走移動社交的路子。在這個領域還沒有競爭者。
不太想用傳統廣告模式
新京報:做到現在有考慮盈利嗎?
王力:畢竟才一年多,不太考慮這方面的事情。移動互聯本來就是新東西,需要時間。
現有的傳統廣告模式,不太想做。我們也預留了廣告位,今後可能放一些自己產品信息的宣傳。用戶規模做到一定程度再說吧。
新京報:現在App的創業環境和兩年前已經大不一樣了。
王力:我們當時氛圍還是比較寬鬆,沒有這麼多大的互聯網公司跳進來,現在這個階段再介入,已經非常激烈了。不過創業公司,最好的地方是可以頻繁試錯,做決策立即拍板,大公司做不到。
做著做著就有模式出來
新京報:對新進入者,有什麼建議嗎?
王力:方向比較重要,可做盤子、想像空間比較大。方向不對的東西,怎麼努力沒有用。比如社交是一直都存在的命題,每個人都需要。其他也沒法說,創業方向不一樣,起步時間不一樣,所以借鑑意義也不大。我們不是創業成功者,現在都還在起步階段,就開始給人家布道真挺傻的。
新京報:雖然模式還不清晰,你們自己對陌陌的未來,有沒有準確的構想?
王力:馬化騰做騰訊差點賣掉,哪能想到靠增值服務做這麼大,互聯網就是做著做著就有模式出來了。陌陌才開始,沒有很宏偉的構想。
我們倒是有一個文化理念上的想法,現在城市裡人與人比較冷漠,能夠讓這些人,和另外一個人建立溝通交流,恢復溫情的東西。
新京報記者 劉夏
合合陳颯:行內刷榜成慣例
合合信息聯合創始人陳颯表示,「極其痛恨反對」刷榜
盈利模式為收費下載
新京報:許多App都在盯著做名片這一塊,你們的名片全能王名氣好像最大,怎麼脫穎而出的?
陳颯:用軟件進行名片識別是一項很有門檻的技術,需要多年技術累積以及對上億的數據樣本進行分析。名片全能王創業團隊裡很多都是模式識別領域的資深研究人員,公司也已經申請了相關專利。
新京報:現在主要盈利模式是什麼?資金狀況如何?
陳颯:我們的產品從一上市就是收費的,主要在應用商店裡針對用戶下載收費,但也有一些免費的體驗版本。
名片全能王現在已覆蓋了大部分手機廠商,包括諾基亞、摩托羅拉、HTC、中興、華為。由於我們產品可為手機廠商增加賣點,預裝會向其收取一定的費用,這是收入來源一部分。
刷榜虛假不可持續
新京報:目前App創業環境並不十分乾淨,刷榜盛行,你怎麼看?
陳颯:國內創業環境的確很艱難,刷榜成為慣例了,特別在遊戲App上。為了一時好看,利用風投的資金做出樣子。資金一斷,名次就又掉下去。
雖然刷榜對我們公司的產品影響已經不大了,但我極其痛恨反對這種方式,因為是虛假和不可持續的。特別不希望開發者採用。
新京報:哪種App未來會有較好的前景?
陳颯:不僅僅侷限在移動上面的,可以把手機、平板、PC各個平台打通的產品,我比較看好。
我們現在也在這方面嘗試,剛出爐的掃瞄軟件,就可以覆蓋各個終端識別,正在和掃瞄儀廠商談合作,今後通過銷售進入企業端,幫中小企業進行日常管理。
新京報記者 劉夏
谷歌股價首破千元大關 市值仍比蘋果低1300億美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04852013年10月18日對谷歌來說絕對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在這天,谷歌宣佈與競爭對手Facebook合作,今後會出售台式機版本的Facebook服務廣告,谷歌還公佈要調整國際市場戰略,轉向基於地點的搜索。而最搶眼的應該是,谷歌的股價在這一天首次突破了1000美元。
在標普500成份股公司之中,谷歌是第二家股票交易價邁上1000美元的公司,第一位是今年9月突破千元的價格零售商Priceline.com(目前每股1048美元)。
其他股價過1000美元的公司還有經營豬肉加工處理的Seaboard(目前每股2828美元)和真正的王者——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目前每股17.54萬美元)。

此前一天,谷歌發佈了今年第三季度財報,當季淨收入環比增長36%,營業收入增加12%,與二季度令人失望的表現判若兩人。
谷歌財報暴露了廣告費率下降的問題,好在出售的廣告增加了更多。
不管怎樣,谷歌讓大家看到,收集與出售消費者個人數據絕對是有利可圖的生意。

湯森路透統計,季報公佈後,20多位分析師上調了谷歌股票的目標價。
投行Evercore就將谷歌的目標價調升至每股1100美元,認為谷歌的廣告行動沒有出現此前擔憂的那麼多負面因素。
瑞信的分析師Stephen Ju還預計谷歌的股價可以漲到1200美元:
我們依然認為谷歌是形勢最好的公司之一。
到了18日,谷歌的股價坐上了直升機,一天之內上漲14%,沖上1000美元大關,午盤漲至每股1011.41美元,刷新了谷歌今年7月15日創下的每股924.69美元自身最高記錄。
本年度至今,谷歌股價上漲43%,18日當天市值就增加了400億美元,而競爭對手雅虎的全部市值也不過340億美元。
九年前第一天在納斯達克亮相時,谷歌的上市交易價是每股85美元。IPO以來,谷歌的股票總體穩步升值,如今漲幅已達1089.89%。

儘管股價破千元,以市值排名,谷歌季軍的位子還沒有改變,目前市值2960億美元,第二名埃克森美孚為3850億美元。
高居榜首的依然是蘋果:4620億美元。
不過,谷歌和蘋果的差距已經縮小,去年兩家公司的市值還相差4000億美元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市前五年裡,谷歌的市值都高於蘋果。
現在,谷歌與蘋果的市值差距相當於1個Facebook、將近5個雅虎或者7個Netflix的市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