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沒人敢用到產業龍頭 曲道奎孵出市值千億王國 中國機器人 崛起全靠他!

2015-02-02  TWM
 
 

 

成立十五年的中國機器人公司,從沒人敢下訂單,到被韓國三星航太子公司看上尋求技轉,如今登上中國機器人龍頭廠地位,一手打造瀋陽新松的曲道奎是如何辦到的?

撰文‧林宏文

若說機器人是二○一五年科技界最重要的趨勢之一,那麼你一定得認識他——被稱為「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第一把手」,還入選「一四年中國科技十大創新人物」,他是瀋陽新松自動化集團總裁曲道奎。

語氣低而穩,眼神卻透露一絲堅定,在得知自己入選有「中國科技界奧斯卡」之稱的十大科技創新人物後,曲道奎聊起公司的目標,「有了創新成果和產品,更重要的是,要能形成經濟利益,必須推向市場,為國民經濟利益做出貢獻。」曲道奎說的,無非是要推動機器人的商品化,真正讓機器人走出實驗室,而這件事,他也一直在努力。因為瀋陽新松作為中國第一家率先掛牌上市的機器人公司,○九年至今,市值已高達二五○億元人民幣(約一二五○億元新台幣),營收也持續擴大,一四年光前三季營收就達十.○八億元人民幣,有機會突破一三年的十三.一九億元人民幣,再創新高。可是,在亮麗成績的背後,曲道奎卻是扛著「創業救國」旗幟,背負著將中國機器人公司推向世界的大任。

啟蒙:兩年德國行的震撼

瀋陽新松的命名來由,是為了紀念曲道奎的師父——「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一九六一年在山東出生的曲道奎,從小成績優秀,後來考上中國科學院。那時蔣新松是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所長,也是中國第一批發展機器人的專家,而曲道奎正是他最得意的學生。

一九九二年,曲道奎到德國薩爾大學當訪問學者,那是他第一次親眼目睹工業機器人在工業大國將創造的經濟價值有多高,德國快速地發展工業機器人,甚至推廣到整個工廠的智慧化,在在都震懾了曲道奎。

兩年後,曲道奎返回中國,立志建立中國的機器人產業,他被指派成立數十人的研究團隊。當時,他卻四處碰壁,「別說外國人不相信,連中國人都不敢相信我們能做出好機器人。」那是一段有些難堪的回憶,曲道奎帶著團隊去大公司推銷,說中國做出自己的機器人了,對方卻當笑話看。認知到現實後,曲道奎一度賭氣,「知識分子就是這樣,受不得氣,你說我做不出來,我就非得弄點名堂來。」但冷靜一想,他們不能和外商硬碰硬,策略就是要避開主戰場,敲邊鼓。

團隊改打游擊路線,「大訂單、主流訂單做不到,就爭取小的、非主流的訂單。」像鄉村包圍城市,先撿外商不願意做的,為求突圍,而相對初階的搬運機器人(AGV),就成了他們打出名號的代表作。

一九九五年,團隊開發出二十台搬運機器人,以低價優勢拿到瀋陽金杯汽車公司的第一筆訂單,後來還被三星航太子公司看上,向他們尋求技轉,逼得外商機器人降價圍堵,從此一炮而紅。九九年,中國政府剛好推出鼓勵研究成果走出實驗室,曲道奎的團隊就從中科院獨立出來,成立公司。

可惜,蔣新松沒來得及看到公司成立,九七年就過世了。因此,二○○○年自動化研究所獨立,曲道奎便以「新松」為名,而中科院自然成了瀋陽新松的最大股東,瀋陽也成了中國發展機器人產業的重鎮。

起飛:市場將十倍速成長

「機器人是很多男生的夢想,我也是從小就很有熱情,很喜歡研究。」曲道奎笑說,比起一般人創業、開公司是為了賺錢,但瀋陽新松的團隊是出於興趣,一群人全是「偏執狂」,決心要開發出比市場所有對手更超前的技術與產品。

打從瀋陽新松創立以來,發展策略很明確,就是「兩頭在內、中間在外」。所謂兩頭,指的是研發創新與服務自己做,中間的生產製造則給外包商做,如此,資源都放在研發與服務上,創造的附加價值更高。

此外,曲道奎把業務、成熟的產品授權給其他主管管理,自己只管新技術的產品開發,「我的性格是做過的事就沒興趣了,一直想做新東西,這很不理性,剛好機器人也不理性,發展也沒有規則可循。」去年,中國工業用機器人市場達三.七萬台,在全球銷售量占五分之一,首度成為全球最大市場,但曲道奎認為,中國市場的需求預估有十倍速的成長。不只工業用機器人有市場,「目前大家只看到機器人需求的冰山一角,未來除了大家熟悉的製造業及服務型機器人,還有國防安全的市場,這些中國機器人產品都還在初期發展階段,商機相當大。」如今,光在全中國就有三十幾個機器人產業園區,投入企業不計其數,但都屬低階產品,技術層次不高,在控制器、馬達等關鍵零組件更是遠遠落後。「他們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台達電機電事業群副總裁張訓海透露,中國不少機器人公司,包括瀋陽新松的初階控制器,都是向台達電採購。

相對地,無法掌握關鍵零組件,也可能成為中國機器人產業的致命傷。「中國企業最大毛病,就是只看中國市場。」所以,一四年第四季台灣自動化展時,曲道奎還親自飛到台北,尋求兩岸更深度的合作。而台灣能否更進一步因中國機器人市場起飛而受惠?曲道奎絕對是箇中關鍵角色。

曲道奎

出生:1961年

現職:瀋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公司總裁、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學歷: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889

鴻海搶推電子錢包 全靠這家小公司

2015-06-01  TCW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宅男工程師所打造的電子錢包系統,竟然能獲得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青睞,成為鴻海進軍行動支付領域的秘密武器!

鴻海內部人士表示,自二○一四年六月開始,郭台銘幾乎每週末都會找新創團隊在土城總部DEMO(展示),從中找尋能夠讓鴻海從科技製造轉型為科技服務的潛力新秀。即使他本人不在,也會指派旗下次集團總經理接手。

其中負責網通相關業務的G次集團,由鴻海副總裁、亞太電董事長呂芳銘所率領,在購併了亞太電信、4G開台之後,一直想辦法要找新的加值電信服務,藉以吸引會員、鎖住用戶。最新的布局,就是電子錢包,鴻海集團去年底透過旗下寶鑫創投,投資一家資本額僅五千萬元的小公司暘碁資訊二○%股權,由鴻海旗下3C線上購物平台富連網總經理陳鵬列名董事。

勝過二十家業者它獨吸引郭董,掏腰包注資

一位鴻海內部人士表示,鴻海在網通的布局從硬體基礎建設、電信頻道到電子商務都已經完成,但還缺好的軟體服務,能夠同時整合金流與終端消費者的行動支付領域,就成了整個生態系的最後一塊拼圖。

根據權威科技調查研究機構顧能(Gartner)報告預估,今年全球行動支付的交易規模已達到四千四百億美元,預計至二○一八年將再成長一倍,來到九千一百八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十七兆元)的驚人數字。

「行動支付將會是所有行動服務『之父』,」暘碁資訊另一位投資者、共贏科技執行長歐明哲觀察。近年來投資網路新星愛瘦身、群策法律事務所有成的他,認為未來的行動服務都要透過支付來完成。

據了解,鴻海原本是想自己跳下來做,後來透過國碁亞太注意到暘碁資訊所開發的電子錢包軟體MoneyCoin,雙方談授權合作談了近四個月,呂芳銘把它介 紹給郭台銘,才促成了這樁投資案。未來不只富連網,鴻海集團內其他與零售消費相關的事業,例如甫開幕的三創,都將導入此系統。

只是台灣的行動支付業者多達二十家,從金融、網路、電信等業者都在建立自己系統,暘碁資訊憑什麼讓鴻海看上?

第一,是它的技術能力。暘碁資訊創辦人朱俊宇,今年才三十八歲。原本只是一個幫財經媒體寫看盤系統的軟體工程師,累積到第一桶金之後跳出來創業,從餐廳的 櫃檯收銀系統做到門禁辨識管理,手上握有金融、零售以及安全感應三大領域八項專利技術。這三個領域,剛好正是行動支付的基礎。

相較於其他的行動支付業者,有些是專注在後端的系統建構,例如五大電信商共同投資的群信數位、藍新科技;有的是擁有大量的應用情境,如網購業者 GOMAJI,拿下了一千五百多家餐廳的獨家合約,但沒有後端的技術支援,暘碁是少數能夠從後段到前端都能掌握,提供一條龍服務的。

「比起Apple Pay與支付寶,我們更專注在『錢包』的功能上,」朱俊宇說。MoneyCoin把信用卡、儲值卡、門票、優惠券、會員卡等平常塞得鼓鼓的東西,通通整合到手機上,只要透過QR Code(二維條碼)一掃,就能同時完成結帳、積點、紅利兌換等動作。

第二,是他異業結盟的能力。

中信銀數位金融處副總經理周郭傑指出,電子錢包技術只是基礎,最重要關鍵,在於能否串聯消費店家、銀行與電信業者,以及終端的消費者,「這方面的執行力,MoneyCoin算是做得相當好的!」

朱俊宇的能耐,在於他能跳脫出工程師的技術思維,幫店家開發出SDK(軟體開發套件),直接內嵌在POS機(收銀系統)上,大幅降低店家導入新收費方式的 門檻,同時他還幫店家打造各種可以與電子錢包結合的行銷工具,提高誘因。目前全台灣已有六百多個品牌、兩千五百個店家成為其合作夥伴,其中包含便利商店、 百貨公司、計程車隊等,食衣住行育樂通通兼顧。

他還與負責張惠妹、五月天等藝人演唱會售票系統拓元合作。過去演唱會最讓人詬病的,就是搶票困難。「十分鐘內有三十萬人進來搶兩、三萬張的票,沒有一家系統可以支撐得住,」朱俊宇說。

不同其他競爭者它獨開放工具,做大版圖

為此,他開發出與PayPal同等級的平行運算技術,可以同時處理一千多台銀行主機,即時動態調整,分散資訊流,將能終結今年初江蕙封麥演唱會所引發的搶票慘劇。並且,票券直接進到手機裡,不用再另外取票,大幅減低時間成本。

甚至,有別於其他競爭者都想維持一家獨大的局面,朱俊宇還幫銀行與電信業者建立收費閘道,開放給其他的電子錢包業者來使用。「我們想打造的,是一個集合各方業者的『付籌者聯盟』,」朱俊宇笑著說。

今年五月,行政院的「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正式推行,未來這個戰場將會是更多新創業者的必爭之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797

三星惡意挖角官司 律師陳玲玉磨四年終獲勝 台積電捍衛營業祕密 全靠她領軍

2015-09-24  TWM

纏訟四年,台積電控告梁孟松一案終獲勝訴;過程中,負責該案的律師陳玲玉幾度扮演偵探角色訪查證據,也曾在日本的「櫻吹雪」裡苦思法理做筆記,終於留下一樁破紀錄的經典判例。

撰文•林宏文

經過四年纏訟,台積電控告研發處前處長梁孟松洩漏營業祕密給競爭對手三星一案,日前由最高法院判決台積電勝訴,禁止梁孟松於今年底前至三星工作。

這次判決,是我國法院首度做出「競業禁止滿期後仍限制離職員工為競爭企業工作」的案例。「四年來的努力,終於讓大家了解到,營業祕密的保護有多重要!」消息傳來,台積電委任的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陳玲玉開心地說。

二度登門 請陳玲玉出馬由於事涉機密,判決書並未上網公告;但在判決定讞之後,陳玲玉終於能夠一吐四年來的心路歷程,從中,仍能看見這場官司幾度峰迴路轉的關鍵轉折。

陳玲玉是國內知名的大律師,在此之前,將近十年已不再親自到法院出庭辦理訴訟案。四年前,也就是二○一一年八月,時任台積電法務長的杜東佑︵Dr. Dick Thurston︶來找她,談到過去台積電幾乎不曾告過員工,但梁孟松的案子影響層面確實很大,希望請求法院禁止梁孟松在三星工作,邀她負責此案。

當時陳玲玉覺得,這場官司要打贏的機會不大,因為一方面梁孟松是在○九年二月離職,已過了競業禁止的兩年期限;另一方面,台灣法院過去從來沒有任何一件依據︽營業祕密法︾而「禁止離職員工任職對手公司」的案例,因此先是婉拒了杜東佑的請託。

不過杜東佑並未死心,不久後又再次拜訪,告訴她,台積電很重視這個案子,並提及美國其實已有一些藉「禁止離職員工為對手工作」來保護營業祕密的判決,杜東 佑還特別說服陳玲玉說,「這個案子,台灣沒有別人,只有你才做得到。」這一次,陳玲玉心動了,尤其聽到美國已有相關案例,採取「不可避免的揭露原則」 ︵the inevitable disclosure doctrine︶,也就是說,當一名離職員工至前雇主的競爭對手任職,而且其工作領域與任職前雇主時相同,由於須運用同樣的知識經驗工作,即使該員工有 心遵守對前雇主的保密約定,基於人的記憶無法切割,員工勢將「不可避免地」使用或洩漏前雇主的營業祕密。

「而且,不僅美國已有這種案例,甚至美國三星公司也曾援用這個原則,而成功取得法院禁止三星的離職員工為競爭對手工作的禁制令。」陳玲玉說。於是,一向喜歡接受挑戰的她,決定接下這個重任。

「若能透過台積電這個案子,讓台灣的司法界、產業界及學術界一起思考如何防止營業祕密被洩漏的具體方法,並為台灣產業營造出一個能夠保護營業祕密的環境,正是進行這個訴訟最大的意義。」她說。

密集蒐證 卻連輸兩場官司接下重擔後,陳玲玉的第一步就是蒐集證據,證明梁孟松在三星有侵害台積電營業祕密之虞。例如,當時媒體做了許多梁孟松離職後動向的報導,但 報導只是「傳聞」,不能作為法庭的證據,於是,陳玲玉與台積電的團隊必須進行具體訪談查證,只要有可能作為證據的線索或人員,都要抽絲剝繭追查,甚至登門 拜訪。在法庭上,台積電提出的證物高達一七二個,鉅細靡遺地列出梁孟松有可能洩漏台積電營業祕密的各種直接或間接的相關事證。

陳玲玉笑說,自己除了要研究法律條文,還要蒐集證據,並兼做心理分析、探索人性,推敲梁孟松與三星的行為動機,「所以,我除了律師的角色外,還是心理分析 師及偵探的綜合體,這是我律師生涯前所未有的經驗。」不過,訴訟案一開始,陳玲玉卻先吃了兩場敗仗。首先是台積電向智慧財產法院提起假處分,請求禁止梁孟 松在三星工作,但被駁回。其後台積電再向智財法院對梁孟松提出保護營業祕密的本案訴訟,請求梁不得洩漏台積電的營業祕密,不得將台積電研發人員的資訊提供 給三星,且禁止他在今年底以前在三星工作。但是智財法院一審認為,禁止赴三星工作的要求是剝奪工作權,僅判決梁不准洩漏台積電的營業祕密和人事資料。

連續輸掉兩場官司,陳玲玉坦承,「雖不意外,但仍失落。」然而她也說,她擔任律師那麼久,一直堅持一個理念,就是追求「善念與法理兼具的商道」,雖然這個 案子是台積電主動提起的訴訟,但其實背後有個善念,這就是她和台積電前後任法務長杜東佑及方淑華的最高共識:「即使沒有贏,過程中,對營業祕密的保護,也 可以給台灣一個省思機會。」在遭逢敗訴之際,陳玲玉以「人無絕境,只怕絕望」來鼓勵自己。雖然假處分及第一審都輸了,但判決書的內容其實認同「不可避免的 揭露原則」觀點,法官只是認為台積電需要提出更強的證據,以及更充分的論述基礎。

陳玲玉認為,梁孟松在台積電工作十七年,是公司特意栽培的研發主管,而且他帶過好幾個模組,還參與一些業務領域,有如交響樂團的指揮,他去競爭公司三星 後,三星還把他放在與台積電相同的部門,擔任大型積體電路部門的副總裁,這些都構成了可能侵害營業祕密的要件,而︽營業祕密法︾第十一條明白規定:「營業 祕密有被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合理限制 台積電二審逆轉勝陳玲玉說,為了使第二審有逆轉勝的機會,她很清楚,必須在最後辯論庭,以情、理、法說服庭上的三位法官。

第二審審理時,台積電對證據蒐集已做得相當完整。至於法理論述,陳玲玉當時不斷地反問自己,︽憲法︾第十五條確實保障每個人的工作權,而梁孟松的兩年競業禁止期也確實過去了,該如何將論述基礎建構得更完整?

為了準備高等法院三十分鐘的辯論演講,陳玲玉為此思考許久,有時甚至難以入睡;為了讓自己放鬆,她在法院開庭辯論的十天前還特別安排與夫婿洪三雄一起去日 本賞櫻。「可是面對滿園盛開的櫻花,我卻只看到梁孟松的臉,想來想去都是這個案子,一上車就趕快拿出筆記,把想到的事情記下來。」陳玲玉從另一個角度思 考,台積電的營業祕密應受保護,與梁孟松已離職多久理應無關,癥結應在於「當下」台積電的營業祕密有沒有被侵害的可能。而且︽憲法︾第二十三條也規定,人 民的權利可因公共利益而依法律限制之,就像人民財產權應受保護,但政府若要進行公共建設而開設捷運,仍可依法徵收土地。

贏得官司 宣示意義大於實質而且,台積電的請求並非完全剝奪梁孟松的工作權,只是要求「合理限制」。也就是,在今年底以前,梁孟松可以到三星以外的其他公司或學校工作,就是不能去三星,而且時間上也只限制到今年底。

在提出更充分的證據以及更完整的法理論述之後,智財法院二審終於認為,梁孟松在今年底前如繼續為三星服務,台積電的營業祕密有被侵害之虞,因此逆轉改判准許台積電全部的請求。

成功打贏這場為時四年多的仗,陳玲玉說,台灣企業及法院對營業祕密的保護都將因本案而有更深入的認識。「營業祕密的重要性,有時候更大於專利,例如可口可 樂的配方就是營業祕密,許多公司的產銷與商業模式也是營業祕密,更重要的是,許多科技公司透過嘗試錯誤︵try & error︶後,最後找到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品質更好的方法,也是營業祕密。這些都不見得可以透過專利來保護,但卻是公司最核心的競爭力。」在她看來, 台積電贏得這件訴訟可說是「遲來的正義」,可惜因訴訟費時,今年底的「禁止期限」將至,最終判決難免有「宣示性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之憾,但也留給未來更多 業者為保護營業祕密而努力辯護的空間。

陳玲玉嘆了一口氣說,台灣的科技業目前正處在一個關鍵時刻,許多優秀員工成為鄰近國家高薪挖角的對象,原因就是他們腦袋裡蘊藏著極富經濟價值的營業祕密。台灣企業員工不斷被挖角,營業祕密被侵害的事情也將不斷發生,對營業祕密的保護,還有賴大家的持續努力。

劃時代判決

台積電告梁孟松一案大事紀1992年 梁孟松加入台積電2009年 辭職,並與台積電簽訂兩年競業禁止條款2010年 梁孟松任教於三星贊助的韓國成均館大學2011年 7月加入三星,任職研發副總2011年 8月台積電向智慧財產法院對梁孟松聲請假處分2013年 智慧財產法院一審判決,梁孟松可任職三星,但不得洩漏營業祕密2014年 智慧財產法院二審判決,禁止梁孟松在2015年12月31日以前,以任職或其他方式為三星提供服務,但梁上訴最高法院2015年 最高法院判決他在「競業禁止期限結束後」,今年底前仍不准到三星工作,全案定讞

陳玲玉

出生:1951年生

現職: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學歷:台大法研所碩士

婚姻:已婚,育有一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015

解密「企業急救大師」背後30年老外班底 他敢救瀕死黑莓 全靠這組王牌

2015-01-11  TCW

三度挑戰重整企業難題,黑莓總裁程守宗曾被CNN選為年度CEO,用團隊默契提高執行力,讓黑莓營收終止連九季衰退,觸底反彈。

逆轉勝,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卻有一個人,願意賭上自己的職涯、名聲,三度挑戰「企業重整」的難題。

故事的主角,是兩年多前接下黑莓(Blackberry)總裁暨執行長的程守宗。

二○一五年耶誕節前,程守宗給股東送上了大禮:第三會計季度營收約新台幣一百八十一億元,比前一季成長約一二%,是連九季衰退後,首度觸底反彈。其中,軟體服務營收年增率達一八三%,轉型終於有成效。

「的確,這是我做過最困難的企業重整!」他說,「但我就像是急診室裡的醫生,病患來時不問『為什麼』,只是迅速、冷靜的協助他。」

最困難,因黑莓市占率的快速隕落,二〇〇八年它是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占率超過四成的第一品牌,去年中卻已低於〇.五%;一度嚴重虧損,淪落到拍賣市場裡,而低價多功能的中國手機品牌傾巢而出,更讓它的復甦雪上加霜。

《華爾街日報》說,黑莓屢戰屢敗,連最支持它的美國白宮都打算棄用;外資高盛、企管顧問公司甚至是台灣同業,都沒人看好黑莓的重振之路。

卻有一群人,決心與他一起挑戰別人眼中的不可能。

11位成員中半數是老面孔

攤開黑莓的高階經營團隊名單,十一位成員中有五位是程守宗多年戰友,負責人資的執行副總裁惠特(Nits White-lvy)從程取得碩士後第一份工作就與他共事,企業工程事業群執行副總裁何比利更與程共事超過三十年。

若再加入中階主管,這次一起挑戰重整黑莓的老戰友們大約有四十人。在這群老外組成的團隊,與他共事時間最長有三十六年,後期加入的如黑莓營運長比爾德 (Marty Beard)也超過十五年。團隊專長從行銷、媒體公關、營運、人資到技術研發等領域,在程守宗的徵召下,陸續加入黑莓。

多數性格好戰,不在意薪水

「我們喜歡挑戰『重整企業』,它很困難,你必須有『好戰』〈competitive〉的性格,相信可以做到別人認為你做不到的事情。」兩度與程守宗一起重整企業的比爾德說。大樹底下好乘涼,從來不是這個團隊成員的選項。

然而,重整企業的工時長、待在虧損企業的薪水空間也有限,就算性格好戰,也不足以支持這群人長年跟著他。他們為什麼願意再參與企業重整?

「我一聽說John(程守宗英文名)出任黑莓執行長,就立刻打開電腦,下單買進黑莓股票(當時尚未加入黑莓),」比爾德透露:惠特則說:「二〇一四年John要我來幫忙,我立刻就答應了,連薪水多少都沒有問。」

這可不只是基於老友情懷,而是程守宗過去的成功經驗。

他曾把一家只剩下兩週營運現金的瀕危企業,讓德國西門子願意高價購併;也曾經讓外界認定「七〇%會倒閉」的賽貝斯(Sybasc),一年內就轉虧為盈(見表)。

要攻克重整難題,老戰友是他的關鍵牌。

防內鬥,人事採三三三布局

重整企業時,他把經營團隊分為三類,清楚分工。第一群人負責找問題,成員以原公司的中階主管為主,他們最了解公司的問題,只是原本不在有影響力的位置上。

第二群人以專業技能見長,例如這次找來前Sony-Ericsson技術長,以其對手機的全盤認識,助黑莓切入物聯網領域。第三群人負責執行,他們就是程守宗的老戰友,有多年互信基礎,一個指令下來,不須太多質疑與辯論就執行到位。

特殊的「三三三」人事布局,三組人馬功能不同,避免猜忌內鬥,也加速執行時的效率。

「說服內部(指重整前的團隊)改變方向,比說服外部人相信要困難多了!」程守宗說,「幫我執行策略的人必須相信,無論我做出多困難的決定,都是為了全體公司著想;不願意配合的人,足以毀滅整個公司的復原。」

老戰友願意跟隨,富貴險中求是另一個誘因。

賽貝斯是程守宗第二個企業重整成功的案例,市值在十二年間增長十五倍;黑莓股價在他接掌後,最高漲幅曾超過一倍,如果黑莓成功轉型,自然會引發資本市場競 逐,員工薪酬也增加;「如果真的一定要走企業重整這趟旅程,我寧可與互信的人們一起工作,一起嘗試讓好事發生。」他說。

他坦言,要在手機市場中讓黑莓強勢回歸的難度非常高,但如果把其四萬四千個專利與資料安全的長處應用在物聯網,如遠距醫療、無人車等攸關安全與隱私的領域上,黑莓的優勢就能有新戰場。

美國C N N曾以「黑莓不死,要歸功於他」為由,選他為二〇一四年度CEO。儘管沒人能保證黑莓會靠物聯網重返榮耀,但已經看到一線曙光,程守宗與他的重整團隊,正努力擦亮蒙塵的招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01

股價兩年漲逾4成,全靠三項神器助陣 微軟大反攻 被看好「再超越蘋果」

2016-01-18  TCW

二○一五年底開始,《時代》雜誌與彭博,紛紛喊出「微軟重現威風」。股價證明,軟體龍頭正從低迷中甦醒,執行長納德拉歸功三武器。

一月七日,美國媒體彭博(Bloomberg)專欄作家福克斯(Justin Fox)發表觀點:壓賭微軟再度超越蘋果,原因是,前者轉型有成,但後者的iPhone成長欲振乏力,而且可能後繼無人。

預言微軟再起的金口不只彭博:二○一五年十二月中旬,重量級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在報告上以斗大標題寫著「糾正錯誤」,向客戶認錯自己看走眼;《時代》雜誌則「認真的說」,微軟第三任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不只把巨人變酷了,它也正重返黃金盛世。

股價是強力證明:自二○一四年二月初納德拉接班,至二○一六年一月十二日為止,股價從約三十六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一百元)攀逾五十二美元,漲四成多。比 起千禧年後股價幾乎只徘徊三十美元,近兩年表現大有起色。近來投行分析師紛紛調升目標價,平均落在六十至六十五美元,最高是德意志銀行的七十美元。

Win10打底建功平板、筆電單月預售翻倍

《時代》在專訪中請納德拉總結一下二○一五年的三大贏招,他點名作業系統Windows 10、雲端產品與人工智慧技術。記者葛斯曼(Lev Grossman)打趣:「這一答便看出,為何他是執行長,而非科技記者。」因為前者關心策略、後者只想打探今年話題最強的擴增實境產品 Hololens(編按:全方位圖像運算裝置,可將全像影片投射在實體環境,與之互動)。

儘管如此,納德拉的回答已把微軟再起的緣由講清楚,同時,他也把未來股價可能再漲三成的機會點明白。

先說Windows 10。二○一五年發表時,科技專刊《連線》(Wired)便預言:「它標示一個重要開始。」不只是微軟破天荒免費放送作業系統,更因為它終於落實整合 PC、手機、平板電腦與遊戲機的目標。「很多人告訴我,這是第一次全公司上下聽得懂彼此的語言。」納德拉對《時代》自承。

他說,外界批評微軟的缺陷之一就是,每一組團隊都自創語言、自擁代號。在PC獨大時代,所有產品開發藍圖都繞著PC走,各自為政問題不大;但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相繼問世後,互不理解的下場就是開發出一代又一代破碎不連貫、漏洞百出的作業系統。

科技界毒舌天王莫博士(Walt Mossberg)評點微軟重大突破時,稱許Windows 10迷途知返,是一項優秀的打底產品,不僅加速平板電腦銷售與性能,也讓微軟十月第一次推出筆電就奏捷。據統計,最新版本surface系列發布後,單月 內線上預售量幾乎翻一倍,成長率達四五%;同期蘋果iPad的成長率驟跌至一七%。

雲端平台成長快營益率可能還贏過亞馬遜

不過,貢獻股價的超強力武器當屬雲端平台Azure。它就像亞馬遜的雲端運算服務(AWS),代管、維護客戶的伺服器。打從亞馬遜十年前開展這塊業務以 來,外界只知獲利甚豐,無緣一窺底細,直到二○一五年四月亞馬遜首次公布,AWS營收儘管僅占全體七%,卻貢獻獲利約四成!自那時起,亞馬遜的股價一飛沖 天,到年底飆漲逾七成。

Azure亮相近六年,微軟亦不曾披露明細,但分析師莫德勒(Mark Moerdler)預估,年營收約十億美元,兩年後有望衝破七十億美元,且營益率可能還高過亞馬遜。美國金融雜誌《霸榮》(Barron's)說,投資人 買進雲端運算概念股毫不吝嗇,對亞馬遜如此,對成長速度更快的Azure當然也不手軟。

虛擬頭盔即將登場已有建築、教育潛在市場

除了上述兩大勢頭正旺的業務,開發逾五年、可望在二○一六年第一季上市的Hololens則是分析師寄望股價再漲三成的推進器。

連線》曾走訪門禁森嚴的Hololens專案實驗室,見證這副頭盔開發團隊解釋,未來它可能如何改變世界:好比一把鑰匙,打開一道大門後,就會進入一個隨處都有感測器,隨時只靠語言、手勢運作就能源源不絕產生大數據的新天地。

在影音短片中,Hololens將操作指南投射到一段堵塞的下水道,向技工顯示擰動扳手的具體操作方式;投影身體部位到指定區域,讓學生可以觀察器官、肌肉組織與骨骼結構,還可虛擬操作手術。看起來至少已經有兩個潛在市場。

Hololens結合眼球追蹤、動作感應、3D成影與形體辨識等技術,是納德拉上任後積極促成跨部門合作的結晶。因此,《連線》評論,它也是微軟進入納德 拉時代後最大膽、最冒險的計畫, 因為「並非me too產品,而是獨一無二的真正體驗。結局若非揭幕新時代,就是重回衰退。」

對於Hololens所肩負的沉重期望,納德拉說:「我承認,當初我們平白錯失今日所見的行動商機;我不信我們會再看錯未來五年的行動商機。……但要全力以赴豁出去。」

【延伸閱讀】亞馬遜仍是雲端王,但微軟營收成長最快

全球雲端服務商市占率

亞馬遜 29%微軟12%IBM 7%Google 6%其他46%

資料來源:綜效研究集團 整理:邱碧玲

撰文者邱碧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490

兩顆陽春喇叭,就有百萬音響環繞音效 最炫音效技術 全靠欺騙你的腦

2016-03-21  TCW

想像看3D電影時,當銀幕上太空船爆破,彈射的碎片飛到眼前,總讓人忍不住撇頭閃躲。但若仔細聽,這時的聲音卻缺乏如影像般的擬真立體感。

運用Ambidio技術重新編寫過的聲音,在電影中爆破碎片飛至時,你能感受到爆破音浪噴到耳邊;聽Ambidio模擬蚊子聲,你能清楚感受到牠在頭的四周環繞,又遠又近的飛舞。當電影《地心引力》片中男主角透過耳機對女主角低語,你也能感受到,這聲音正在「耳、朵、裡、面」響著。

如果手邊有台收音機,你會看到Mono(單聲道)與Stereo(雙聲道或稱立體聲)的選擇按鈕。六十年前的人們只能聽Mono,這一甲子來,我們聽的是Stereo。而未來主流,將是由台灣女孩吳采頤命名的Ambidio(沉浸聲)。

這技術可以嵌在影音或聲音檔案中,能燒錄在光碟裡,用一般的音響、播放器就能享受。這技術也能寫成程武安裝在電腦中,任何的音樂通過此程式播放,立刻能有環場音效。

到底,是什麼原理?

不靠喇叭,靠運算讓你聽到立體聲

人腦,是依據左右耳聽到的聲音時間差、響度差、外耳廓形狀影響,來辨識出聲音的方位。當你的左後方有一隻貓在喵喵叫著。在沒看到貓的情況下,叫聲由貓嘴發出,聲音來到你耳朵時,右耳聽到的比左耳多一點點的秒差,由於被頭擋住,右耳響度梢弱、聲波也梢有變形。最後,聲波繞著耳廓輾轉傳進耳裡,由大腦解讀,讓你判斷出:貓在左後方。

吳采頤解釋,現在市面上讓聲音更逼真的方武不外乎兩種:一,買很多喇叭,讓左後方的喇叭放出喵喵聲。二,以程武虛擬出有好幾個喇叭的效果,讓左後方的虛擬喇叭放出喵喵聲。但所有思考架構都是如何用喇叭來模擬真實聲音。Ambidio則跳脫喇叭框架,藉由運算調整時間差、響度差,把大腦需要的方向判斷資訊放進音訊裡,讓聽者的大腦解讀聲音來源。

換句話說,她的劃時代顛覆做法:是藉由「欺騙你的腦」,你就能完全臨場感受到貓在你正後方喵喵叫的情境。

一般音響的最佳聆聽角度,是一對喇叭與人臉前方的六十度夾角,當頭晃來晃去偏離中心點,立體聲效果就大打折扣。但Ambidio的聆聽角度是一百八十度,將人包覆、沉浸在聲音中,也就是說,頭再怎 晃、人再怎麼動來動去,都能聽到一樣逼真的環場音效。

這麼一來,只要一對陽春的喇叭,或是筆電、電視以及部分手機與平板電腦內建的兩顆喇叭,就能用Ambidio技術聽到媲美家庭環繞音響多顆高級喇叭的音效。

商機大,從行動裝置到VR都能賣

而當這個技術直接應用在高檔電影院設備裡,也能讓原本就很優異的音響效果,表現得更為逼真。

這個技術,讓製片廠想在預告片、整部電影中內嵌Ambidio處理過的聲音,筆電族也將有意願購買Arnbido安裝程武。

包括Netfix等網路影音串流服務商,Twich等線上即時轉播遊戲對戰的業者,講究跨行動裝置影音享受,都是未來商機龐大的潛在應用。黑眼豆豆(The Back Eycd Peas)靈魂人物威爾(Will.i.am)更預測,Ambidio將是當紅的VR(虛擬實境)產業中最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

換句話說,現在的聲音產業有多大,未來的商機只會更龐大!

撰文者蔡靚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171

從非法屠宰變大廠最愛 全靠一紙關鍵認證 嘉一香》就算貴一成 也讓新東陽、麥當勞買單

2016-07-25  TWM

一年殺二十萬頭豬、二千多家客戶,電宰豬肉龍頭嘉一香,即使價錢比市場多一成, 也無懼美豬來襲,更將養豬模式複製到對岸去,它如何拚出年收三十億元的養豬王國?

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瘦肉精)的美豬進口,以取得台灣進入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門票」再次成為關注焦點,部分豬農擔憂低價美豬將衝擊國內市場而群起抗議,有一家豬肉供應商價格比市場多出一成,卻仍無所畏懼,憑什麼?

國內電宰豬肉業龍頭嘉一香,每年殺二十萬頭豬,在台灣共有兩千多家客戶,一年營業額超過三十億元,占全台豬肉冷藏及冷凍市場達三成。國小畢業的嘉一香董事長陳國訓,雖然講不出高深的經營策略,卻能讓鼎泰豐、麥當勞等高規格廠商買單,背後沒有祕密,只是一個供應商為了達到客戶的嚴苛要求,提升自我品質管理後,獲得的果實。

陳國訓把在台灣累積的品管經驗,複製到中國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去年五月,嘉一香在中國已投產營運,陳國訓預估今年中國子公司的營業額將達三十億元新台幣,直逼嘉一香在台灣的成績。

堅持溯源

契作的牧場 逾七成有產銷履歷「兩年前食安問題爆發後,大廠都繃緊神經,對生產流程要求越來越高,所以生意也都往我們這邊跑!」陳國訓驕傲地說,但他也坦承,與其說大廠都找上嘉一香,不如說是大廠在鞭策嘉一香,他舉例:「新東陽向我們進黑豬肉二十多年,現在也要求來源牧場必須獲得產銷履歷認證才行,我們也為此找了兩家牧場。」一批豬隻剛從牧場運進嘉一香屏東廠,經過消毒和獸醫檢查後,七十頭豬隻被暫放在標有「隆豐牧場」告示板的柵欄中;傍晚屠宰後,每隻吊掛的屠體都標示著豬隻編號,這是產銷履歷的基本流程。其實,嘉一香早在二○○八年,就已經是獲得產銷履歷認證的屠宰及分切工廠。

陳國訓表示,雖然多數客戶未要求嘉一香的契作(契約合作)牧場必須獲得產銷履歷認證,他仍要求牧農提供完整生產流程批次紀錄,包含飼料或用藥紀錄等以供追溯。原因在於,一一年嘉一香開始出貨加熱豬肉製品,到比台灣更早重視產銷履歷的日本,當時日本客戶就已要求完整溯源制度。

目前,嘉一香契作牧場三十家,就有二十三家通過產銷履歷認證。「我們與嘉一香合作四、五年了,他們一開始就要求我們做產銷履歷認證,對我們的生產流程紀錄要求嚴謹。」登豐畜牧場負責人、同時也是中華民國養豬理事會會長許益銘說。

講究衛生

不只區隔生熟食廠房 餐廳也分開嘉一香還進一步管理源頭「飼料」,陳國訓要求三十多家畜牧場得統一向嘉一香購買添加天然海藻、活菌、備長炭,不但代替抗生素、磺胺劑的飼料,也增加豬隻免疫力,他說:「我必須從源頭控管,為了讓豬農願意用我的飼料,我向他們購買豬隻的價格,一公斤比外面多四塊半。」陳國訓最自豪的,不僅是獲得產銷履歷認證,而是獲得台灣優良農產品認證(CAS),因為這是他從原本非法屠宰豬商走上模範生的第一步。

走進嘉一香廠區,生食與熟食的生產工廠、運送路線都嚴格區分開來,連生產熟食和生食的工人吃飯餐廳也得分開,為的就是防交叉感染。

另外,像是屠宰完成的豬肉必須放在五度C以下的預冷室、分切時人員必須在十五度C以下的工作環境作業,以防止細菌孳生,這些都是遵守CAS、ISO22000、HACCP(食品安全管制系統)等認證的規範。

一切的開始,來自嘉一香的第一張大單。一九九五年,為了得到專門提供國軍豬肉罐頭的斗南欣欣食品(現改為欣欣生技)青睞,對方提出的要求,就是擁有CAS認證。

嘉一香大手筆將屠宰廠從不合規範的果菜市場地下室,搬到新北市樹林區設廠。為了達到CAS所要求的低溫分切、屠體低溫冷藏,以及環境衛生改良等,光設備投資就高達近二億元。終於如期拿到訂單,也讓陳國訓體悟到,爭取大廠商下訂單的祕訣其實很簡單,重視品質管理就能勝出。

「他的衛生管理符合規範、空間格局區分明確,比較不會有汙染。」日前到嘉一香屏東工廠參觀的桂冠總經理王正明說。

人道電宰

砸七倍錢買設備,讓麥當勞買單另一項讓陳國訓驕傲的品質提升,是嘉一香獲得「人道屠宰」認證,也因這項改革拿到麥當勞訂單。

下午六點,走進嘉一香電宰場,豬隻正排隊走上全自動人道電昏機,機器按照豬隻重量釋放電量,豬隻瞬間昏厥。

「這一台機器就要八百萬元新台幣!」陳國訓解釋,傳統使用的手動電昏機只要一百萬元,但人工調動電量,如果電量太高,豬的骨髓會爆裂,太低則豬隻會驚恐掙扎,不但不人道,而且豬隻緊張也會造成微血管破裂,使肉質乾硬,甚至營養流失。嘉一香只好重金採買人道電昏機,也因此於一二年獲得人道屠宰認證。

「因為我們有人道屠宰,麥當勞才會找上我們。」陳國訓回憶:「麥當勞第一次來查廠,我們沒通過,因為有一隻豬在走去電昏機前滑倒,對方覺得這樣代表豬隻緊張,品質會不好。後來我們就把地面改成止滑,過半年才通過。」嘉一香至今仍是麥當勞的豬肉供應商。

「義美、黑橋牌……,都是我們的客戶。」陳國訓細數自己在台灣累積的兩千多家客戶,似乎已經將台灣市場做到飽和,於是轉戰中國市場。

看準俄羅斯市場豬價是台灣四倍,去年陳國訓和友人合資投入五億人民幣,在鄰近俄羅斯的中國黑龍江齊齊哈爾市設廠,並複製了在台灣累積二十年的品質管控經驗,除了申請ISO22000、HACCP等認證,也將他最自豪的人道屠宰技術置入。

嘉一香董事長特助譚茂松強調,未來中國廠還將注入人道飼養的方式養豬,讓豬隻品質更上一層樓。

當國內還在為開不開放美豬入台吵得沸沸揚揚,陳國訓已擴展版圖到對岸,他自信地說:「預估今年中國廠營業額,可達三十億元新台幣!」

陳國訓

出生:1954年

現職:嘉一香董事長

經歷:家族養鴨事業、豬肉攤販

電宰豬龍頭銷售密碼

>> 一年殺20萬頭豬

>>2000多家客戶,包含鼎泰豐、麥當勞、黑橋牌等>> 一年營收30億元,市占三成不斷升級把關品質 讓大廠搶合作

設備升級

投資兩億元升級生產流程設備,取得CAS認證,受到大廠青睞的機會高。

工法升級

突破傳統採「人道屠宰」,電宰出來的豬肉肉質較鮮嫩。

豬農如何突圍》

台灣豬的最大麻煩,不是美豬叩關「其實台灣早就開放美豬了,只是沒有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瘦肉精)的豬肉!而且,台灣進口的歐洲豬肉,比美國豬肉還便宜,所以民眾要便宜也是買歐洲豬肉啊!」嘉一香董事長陳國訓表示,開放美豬換取TPP門票,其實對內銷影響不大。

其實,不管美國、丹麥或加拿大,豬肉價格都遠低於台灣,本土豬肉雖然成本高,但是只要能提升自家豬肉附加價值,消費者願意買單,就能站穩內銷市場。

台灣養豬青年聯盟發起人之一盧建男提出,台灣應該仿效先進國家,由活體拍賣改「屠體評級」,部分取代以往僅由豬隻外型決定價格,而是根據屠體內部肌肉、油花等分布,再由承購商拍賣價格;另外社團法人台灣農業標準學會祕書長廖震元也建議,還得配合加入「肉品分級」制度,根據肉質色澤、脂肪肥瘦等做評比、定價。讓好的豬肉在市場上能賣出好的價格,也才能鼓勵豬農為了賣到好價錢,更重視飼養流程等。

台大食安中心執行長許輔則建議,豬農還可以藉由建立透明完善的「產銷履歷」機制,取得民眾青睞。

豬農真正的最大困境是外銷。1997年,台灣爆發豬隻口蹄疫,至今仍被列為口蹄疫疫區,外銷停擺近20年。台灣曾是僅次於丹麥的第二大豬肉出口國,一年出口總值高達16億美元,2015年卻只剩990萬美元,養豬場數也只剩20年前的三分之一不到。

「我有個夢想,我希望台灣豬肉能重新外銷至日本。」盧建男說出台灣所有豬農的心聲。如何重新讓台灣從口蹄疫區除名、重回外銷市場,才是當務之急。

撰文 / 黃家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493

身高全靠遺傳,後天影響不大?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3959

Wuttichai Suksara來自泰國,18歲就高達2.2米,他是全球最高的排球運動員,要穿56碼的鞋。(東方IC/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4月6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身高全靠遺傳,後天影響不大?》)

最新研究表明,對人類身高有直接和間接作用的基因多達400個。身高幾乎完全是由遺傳決定的。如果說過去的研究只能解釋身高的十分之一的遺傳影響機制,那麽現在的研究可以解釋五分之一的身高遺傳機制了。

人的身高是生物學性狀之一,千百年來,人們認為身高的主要決定因素是遺傳、飲食和環境因素綜合形成的。但是,在人類認識了基因的作用後,開始認為基因在決定身高中占主要作用,於是在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後,開始尋找與身高相關的基因,並且通過尋找這樣的基因,獲得了更多的身高基因與健康、疾病有關的信息和知識。

多基因作用

由美國和世界其他300個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對25萬人的基因組進行研究,於2014年10月初步完成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關於人類身高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項目,並且由美國最大的人體性狀遺傳研究協會(GIANT)公布了這項研究成果。

這項研究發現,對人的身高有直接和間接作用的基因區域多達400個,之前研究人員認為,與人類身高相關的基因區域可能有200多個,但2014年發表的研究結果大大超出了之前的估計。這項研究是從253288個人的基因組中收集並分析數據的。研究人員分析了約200萬個常見基因變異,然後從這些基因中篩選出了697個與身高有關的基因(分布在424個基因區域),是當時與性狀特征和疾病有關的最大數目基因。

參與這項研究的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博德(Broad)研究院的約珥·希爾施霍恩(Joel Hirschhorn)博士(也是GIANT協會主任)認為,根據研究結果,可以認為,人類的身高幾乎完全是由遺傳決定的。如果說過去的研究只能解釋身高的十分之一的遺傳影響機制,那麽現在的研究可以解釋五分之一的身高遺傳機制了。

早在2007年,這個研究組就在探索人類身高的遺傳作用時發現了第一個常見身高基因,而2014年發表的研究結果則表明,人類80%的身高突變來自於遺傳,即基因。而且,以往的大規模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表明有許多基因影響了身高,這說明大多數遺傳來自常見遺傳突變,而不是稀有突變。但是,由於之前的研究規模不夠大,難以得出明確的結論,但現在能得出結論了。

在發現的與697個與身高有關的遺傳變異都定位在與生長有關的基因中,這與預期相符,但也有一些發現出乎意料。例如,現在證實了以前鑒定的許多基因與骨骼生長調控有關,但也發現有一些基因與兒童不明原因的骨骼異常生長綜合征有關。

例如,mTOR基因是眾所周知的與細胞生長相關基因,但是之前的研究並未將其與人體骨骼生長聯系在一起,現在發現它有這樣的作用。還有一些其他的基因參與了膠原蛋白(骨骼組成部分)和硫酸軟骨素(軟骨組成部分)的代謝,以及生長板中基因活性網絡,生長板(growth plates)是指長骨末端附近的生長組織區域。與骨骼生長有關的基因都決定或影響著身高。

進一步的認識

在2014年的研究結果發表後,希爾施霍恩等人又與加拿大蒙特利爾心臟病研究所、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皇後學院和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員等近280個其他研究團隊合作完成了另一項更為深入的研究,研究結果於2017年2月1日在線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

這項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尋找低頻率發生和罕見發生變化的基因,這些基因變異直接改變蛋白功能,而且往往對身高具有更強大的影響。由於這些基因難以發現,以及它們編碼的蛋白功能的變化也難以測定,因此需要大量的統計學研究人員參與。

這次研究獲得了更多的人的基因,提供基因的誌願者人數達到七十多萬。同時,由於國際團隊的通力合作,研究人員對這些龐大人群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有更深入的發現,初步表明有83種以前未發現的基因在影響人的身高,盡管這些基因的變異是不常見的,但是它們對人的身高的影響比以前發現的基因都要強烈得多。例如,這些基因中的一些可以調節2厘米以上的身高,這種量化作用是從來沒有發現過的。此外,這項研究也發現了幾個以前未知的與身高相關的生物學通道的基因,它們都參與骨骼生長。

這次的研究取得更深入的結果的重要原因是采用不同於2014年研究的新的基因檢測技術。2014年的研究采用的是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這種研究方法是可以對大量人群的基因組進行快速掃描,以尋找和追蹤一種特定性狀的標誌物。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的優勢是,善於發現常見的基因變異體,但是經測定,幾乎所有鑒定出的基因變異體改變身高不到1毫米。

另外,全基因組關聯研究也有弱點,最大的弱點是並不善於捕捉到不常見的但具有更大影響的基因變異體。而且,全基因組關聯研究追蹤到的基因變異體往往多數位於基因的蛋白編碼部分的外面,這就很難找出和確認它們影響到哪些基因。

研究人員對711428個成年人的基因進行外顯子芯片的檢測,開始時有46萬人參與研究,隨後約有25萬多人用於驗證前期的發現。最終,研究團隊鑒定出83個不常見的與成年人身高相關的變異體。在這83個與身高相關的基因變異體中有51個低頻率變異體(在不到5%的人中發現到),有32個罕見的變異體(在不到0.5%的人中發現到)。

通過這些結果,研究人員認為可以解釋27.4%的身高遺傳力(heritability),而2014年的研究結果能解釋五分之一的身高遺傳機制。24%的這些新發現的基因變異體對身高的影響超過1厘米,而且相比於常見的變異體一般產生的影響,它們產生的影響更大。但是,常見的基因變異體仍然控制著大部分的身高遺傳力。

另外,包括SUSD5、GLT8D2、LOXL4、FIBIN和SFRP4等在內的基因在以前並不知道與骨骼生長有關聯性,現在研究也證明了它們的確影響身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675

中電港燈全靠利潤保證計劃(2017/6/1)林本利

2017-06-01  NM

前文提到中電和港燈這兩間享受利潤保證計劃(即管制計劃)的公司,透過舉債擴大資產值去賺取准許回報,每年股東資金回報可以超過20%,甚至30%。然而,控制中電和港燈的兩間上市公司,即中電控股和電能實業,每年的回報卻沒有這麼高。背後原因,是近年兩間公司海外業務表現極其不濟,大大拖累上市公司表現。

2008年財政年度,中電及合作夥伴在香港管制計劃下的固定資產是794億元,可賺取103億元准許利潤。之後政府將准許回報由13.5%至15%調低至9.99%,中電在管制計劃的利潤大減兩成多。但公司透過擴大資產值,准許利潤很快便回升。到2016年財政年度,管制計劃下的固定資產已增加至1,069億元,可賺取106億元准許利潤。由於中電向外舉債289億元,故要扣除9億元的利息及其他細微的調整項目,故實際利潤是97億元,當中87億元屬於中電控股的利潤,其餘9億元屬於擁有30%青山發電公司股權的南方電網所賺。十多年前,特區政府已表明會調低兩電的准許回報,故此兩電大舉進軍海外市場,希望在海外投資賺取更多利潤,以抵銷准許利潤被削。在2012年,中電本身管制計劃業務固定資產是636億元,其他境外固定資產是707億元,較本地的固定資產還要高。可是,中電的投資眼光卻十分差劣,連同其他合營及聯營公司的投資,在海外總共投資超過1,000億元,投資回報連3%至4%也沒有,還要不時為資產作出巨額減值。到2013年,中電與國企南方電網合作,以240億元購入美資埃克森美孚持有的60%青山發電公司權益,各佔30%。同年,中電大幅減持境外固定資產,由638億元減至350億元。由於過去舉債發展境外業務,中電的銀行及其他貸款高達516億元,每年財務開支20多億元,遠高於管制計劃下289億元及9億元的數字。中電在境外投資的金額遠多於香港,但去年只帶來40億元利潤,遠不及本地所賺的87億元。若然中電專注香港業務,每年大幅增加派息,而非大舉進軍海外,相信股東的投資回報會更高。至於控制港燈的電能實業,過去幾年同樣夥拍長江基建和長和大舉進軍英國,斥資過千億元收購每年只賺4%至5%的公用事業資產,希望透過舉債的槓桿效應將回報提升至10%以上。近年由於英鎊急挫,由12元兌一英鎊下跌兩成多,電能實業單是匯價已虧損一大筆。可幸電能實業的管理層十分聰明,在2014年初將港燈分拆上市,成立港燈電力投資,大賺500多億元,現在全靠手上持有巨額現金,股價才能企穩。但由於已售出三分二港燈股權,故此每年利潤大跌,2016年只賺64億元,當中12億元來自港燈,現時市盈率超過20倍。去年港燈管制計劃下的准許利潤為49億元,銀行及其他貸款310億元,扣除8億元利息及其他調整後,仍然賺41億元。但港燈電力投資只能分派36億元,主因是上市公司負債較管制計劃為高,需要負擔更多利息支出。中電及電能的管理層在海外的投資表現極其不濟,全靠利潤保證計劃才能維持業績,實應向全港市民致謝,並且不應每年收取數以百萬,甚至千萬元計的酬金。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210

C觀點 - 施永青 住屋全靠政府資助可以嗎? (2011年10月18日)

1 : GS(14)@2011-10-18 22:40:29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77446
如果香港不想行這條社會主義道路,應該令需要政府資助的人愈來愈少才是。愈多人需要政府資助,表示愈多人在向下流。未來的特首,應領導香港人走出這個困局。
香港現時有不少財政盈餘,特首要解決住屋問題,最方便的是用錢去解決。但這會令人民誤以為,住屋上的問題可以交由政府去解決,自己不用操心。另一方面,社會亦會因而把大部分的精力投放在財富的重新分配問題上,反而忽略了如何去創造新的財富。最後,可供分配的財富愈來愈少;分得怎樣好也沒有用。
因此,未來的特首,應帶領香港人與時並進,不斷提升全球競爭的技能;這樣,香港人才能往上流動,才能不斷改善生活。此外,政府應盡量用宏觀的政策,如調較土地供應量,或訂定賣地使用限制,來協助市民置業;而不是單靠直接的資助。這樣,市民就可以憑自己的努力置業,不至於非靠政府資助不可。這樣市民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才能生活得更有希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3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