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京津冀市場一體化 “箱包之都”白溝變身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8477.html

京津冀市場一體化 “箱包之都”白溝變身

一財網 章軻 2015-10-18 09:00:00

目前,白溝新城物流每天始發貨運車輛200余班次,日吞吐量5000多噸,貿易範圍覆蓋全國各地,同時與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業務往來,日均接待客流量達15萬~25萬人次。

10月17日,一條北京東南部地區通往河北的道路——良常路,正加緊進行建設前期準備。這條路與河北省規劃路京白路連接,直達“箱包之都”保定白溝。

這也是在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框架下,北京與河北的交通對接項目,將為百姓去往涿州影視城、白洋澱和白溝等地區提供便捷的交通出行路線。

產業轉移最大受益者

“京津冀一體化,首先是交通一體化。”當日,在出席2015(第四屆)中國市場大會時,河北省保定市市長馬譽峰說,《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將保定列為中部核心功能區,明確提出推動京津保地區率先聯動發展,打造京津保地區一小時交通圈,加大京津保地區生態過度帶建設,“這對保定來說至關重要,也意味著白溝未來的發展充滿商機。”

統計數據顯示,白溝擁有箱包企業近400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50多家,形成了從原輔材料生產到成品銷售的龐大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年產箱包7.5億只,是全國最大的箱包產銷基地。有250多家企業在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直銷窗口或公司。

此外,在白溝周邊半小時車程範圍內還有容城服裝、雄縣紙塑包裝、安新制鞋、高陽紡織、蠡縣皮毛、安國中藥材等全國知名的特色產業,形成了優勢互補、相互帶動的產業格局。

經過30多年發展,目前,白溝箱包產業已形成一個輻射周邊10個縣(市)、50多個鄉鎮、500多個自然村,從業人員達150萬人的區域特色產業集群,擁有電商1.5萬余家,2014年經營額達80多億元,為之配套的30多家快遞公司日發貨量近18萬件。

白溝也是京津冀一體化產業轉移的最大受益者。

作為承接北京大紅門地區商戶進駐的第一站,河北白溝大紅門國際服裝城總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服裝城依舊保留著“大紅門”的三個大字,既尊重並認同大紅門在服裝產業方面的價值和影響力,也讓大紅門商戶們增強親切感和歸屬感。

河北經濟最活躍地區

近年來,新規劃建設的白溝新城主要經濟指標均以20%至30%的速度增長,直接出口創匯連續三年增速達100%,成為保定市乃至河北省經濟最活躍、也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這里采訪時了解到,去年以來,白溝新城啟動規劃了占地7平方公里、總投資500億元的和道國際華北城項目,並把該項目作為承接北京產業轉移的載體和平臺,根據北京產業轉移的需要進行“一對一”的開發建設。目前,總投資50億元、建築面積110萬平方米的國際箱包交易中心和原輔料交易中心已投入運營。

目前,白溝新城物流每天始發貨運車輛200余班次,日吞吐量5000多噸,貿易範圍覆蓋全國各地,同時與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業務往來,日均接待客流量達15萬~25萬人次。

今年6月,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考察白溝時表示,白溝30年的經濟增長軌跡,是新結構經濟學理論的最好印證,也是研究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成功案例,值得經濟學界學習、思考並總結其規律。

“我個人非常看好白溝的發展,也相信白溝會抓住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以及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機遇,為白溝的經濟發展以及京津冀的經濟發展、進一步為中國、為世界的經濟發展作業出貢獻。”林毅夫說。

中國商業聯合會會長姜明也表示,白溝借改革開放的東風,已成為北方的一個重要商貿集散地。在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白溝具有交通優勢明顯、產業基礎雄厚、物流體系發達、商業氛圍濃厚、投資政策優越等優勢,白溝的發展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編輯:姚君青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978

美食之都

有傳香港年底引入袋鼠肉。本Blog早幾個月提過,雖然袋鼠肉有益、價格較便宜,但仍不能代替吃牛肉。

澳洲菜,變化很少,與澳洲的地理和歷史有關。每當談到澳洲料理,大家只能想起燒烤。燒烤的肉品可能是牛、豬、火雞、袋鼠……但當大家到澳洲的扒房吃晚餐,打開餐牌,便發現袋鼠扒並不「入流」,甚至在餐牌上找不到袋鼠扒的蹤影。

澳洲沿海有豐富海產。要吃海鮮,自然想起昆士蘭省的黃金海岸和凱恩斯,但大家別要忘記「天然之島嶼」塔斯曼尼亞。談到各樣美食,維省冠絕全澳,尤其是日本料理,不論是家庭式或高檔料理,應有盡有。位於市中心的Kanzen,是丘仔吃過最美味的日本料理。

墨爾本有數之不盡的美食,選擇不比香港少。食肆能夠經營三代依然屹立不倒,就多得沒有地產霸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906

創業者說:成都是圓夢之都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2613.html

陳琪琳現在業界小有名氣了,他的新風凈化系統受到很多人關註。“我回來創業時只有一個Idea。”陳琪琳說,現在空氣凈化設備都是內循環,室內空氣渾濁,怎麽能讓室外新鮮空氣凈化後輸入室內呢?

於是,帶著這樣的想法,在外打工多年的陳琪琳回到成都成立了成都炫森科技有限公司,現在他的團隊已經從1個人擴展到9個人,其中包括4名教授,並取得了上百萬元的投資。今年4月李克強總理視察成都時,陳琪琳還向總理作了介紹。
目前炫森同時研究開發智慧家居系統。陳琪琳介紹說,公司研發的智慧家居系統由太陽能提供能源,可控制家里面的水電氣等智能設備。“比如室內空氣汙染了或者煤氣泄漏的時候,門窗會自動開啟,通風系統會智能啟動,系統還會自動關閉煤氣閥門。”

出乎人們意料的是,陳琪琳其實只有高中學歷。在成都蓬勃的創新創業浪潮中,越來越多的像陳琪琳這樣的創業者帶著夢想投身其中,還有很多外地人紮根成都成了“蓉漂”。無論學歷高低還是年齡大小,來到成都,都可以創業,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

不論學歷和年齡

去年5月30日的“創業天府·菁蓉匯·郫縣”專場活動上,來自成都工業學院的吳洪臣的“成工聯合校園服務項目”進行了一分鐘路演,獲得了兩家機構50萬元的“支票”。當時他還只是一名大二的學生。

他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學校最大的超市因為房租上漲的問題而關閉,他發現了一個空白市場:學校宅男多,尤其是住高層的同學不願下樓,而學校小賣部的商品價格都比外面高,吳洪臣提出打造“成工易購校園超市”。

於是,吳洪臣找到了誌同道合的合夥人,建立起了QQ群、入駐美團外賣、做APP、租用倉庫,搭建起各個宿舍的網點,通過一系列營銷事件為全校學生所知曉,發展十分迅速。

根據吳洪臣的想法,校園超市服務只是第一步,也不僅限於成都工業學院,他要將這個項目打造成為校園市場綜合服務的平臺,包括團購、廣告、旅遊、培訓等校園市場的眾多領域,只要有大學生需求的就有相應的服務。

同樣是成都工業學院的學生麥洋在當天的路演活動上帶來了“智能控制穿串機”的項目,其開發初衷在於“四川人愛吃麻辣串串,但穿串串很麻煩”。這個技術可以在一小時穿1600~2000串,是人工速度的16倍。

有想法、有夢想的還不只是這些年輕的大學生。創夢空間科技公司董事長潘希鴻介紹說,有一名攀枝花學院的退休教授,這位年近70歲的老人一直在研究通過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再轉化為動能,他研究的電動自行車可以將太陽能瞬間轉化為電能,不需要存儲的過程。

“他很執著,最初找到我的時候,我並沒有接受,但是後來他告訴我,他的研究取得了突破,後來我們就給他提供了免費的場地,支持他的研究和創業。”潘希鴻向《第一財經日報》介紹說,他說他不研究出來死不瞑目。

陳琪琳也是在潘希鴻的支持下得以發展起來的。潘希鴻說,“小陳當時只有一個想法,而且第一代產品非常粗糙,現在已經是第三代產品了。和智慧家居結合,正在與傳統門窗企業洽談合作,準備反向收購。”

這些創業者有夢想,也有決心。在吳洪臣打造“成工校園易購”之前,成都工業學院也有一個類似的水果網上銷售平臺“淘果子”,但是後來關閉了。吳洪臣認為,創業這個事情需要決心,很多失敗的例子是大學生沒有決心。

實際上,當時路演之前,有指導老師告訴吳洪臣,他的這個項目並不被看好,在其他地區已經有了類似的項目。但是吳洪臣認為,很多投資者選擇投資主要是看人,看創業團隊,而他是認真和執著的人,要做就決心把事情做好。

成都“創業天府”行動計劃就是要把更多俗稱創新創業“新四軍”的青年大學生、科技人員、海歸人才、企業連續從業者,加快轉變成創業者,轉變成企業家,轉變成城市發展的新型商業力量,以此提高城市競爭力,讓城市有更好的未來。

菁蓉國際廣場打造成為中韓創新創業園

 

多方引導和扶持

創新創業熱潮被激發出來之後,政府的引導和扶持至關重要。

成都搭建了“創業天府·菁蓉匯”系列活動,由主體活動、訓練營、創享會、大賽和“蓉漂茶敘”組成,搭建了“創客、導師、投資人、高校、政府”五位一體的對接平臺。2015年以來,已舉辦菁蓉匯主體活動20場、訓練營25場、創享會108場、創業大賽1場,舉辦“蓉漂茶敘”9場,近300家創投機構、6200余家企業及團隊、40多萬人次參與,促進意向投資100億元,帶動舉辦各類市場化創新創業活動1200余場。

通甲優博創始人徐一丹說自己就是菁蓉匯的粉絲,他參加過一場路演,旁聽了二十多場次,個人收獲也很大。“用軟件開發和互聯網行話來形容,成都的政務服務很高效,我們通過菁蓉匯實實在在獲得了收益,比如接受創業輔導、路演輔導;菁蓉匯也是一個城市創業品牌,通過參加菁蓉匯,通甲優博的企業品牌聲量得到快速傳播;作為菁蓉匯優勝企業,能夠很容易地對接優質資本,也能獲得專項獎勵資金。”

成都打造了菁蓉國際廣場(中韓創新創業園)、天府菁蓉中心、菁蓉小鎮3個雙創引領區;圍繞市內重點高校打造了若幹個以環高校知識經濟圈為主體的雙創集聚區,各區(市)縣立足特色優勢產業打造雙創特色區,初步形成了“3+M+N”的雙創空間格局。

武漢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夏亞民參加去年成都舉辦的創交會時就感嘆,目前,各地都在為創新創業者提供發展空間,“一般做法都是鼓勵各類機構去發展孵化器,但是成都已經采取行政杠桿的方式來解決。成都高新區一次性就購買了幾十萬平方米的孵化器空間,然後通過招標委托市場力量去專業化運營,為創新創業的團體提供專業的服務。”

徐一丹說,科技團隊發展很快,外部資源相對緊缺;今年他們剛搬入天府菁蓉大廈新辦公區,當時團隊擴容、原有場地無法滿足研發需求,他們向天府新區提出申請後,迅速得到批複並很快入駐菁蓉大廈,還獲得政策框架內一定租金優惠,解了燃眉之急。

除了資金上的扶持和創新創業載體的建設,成都推動創新創業更是系統的全方位的體系建設。比如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成都高新區依托盈創動力打造國內一流的多層次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引進了50多家國內外知名金融服務機構入駐。

不僅如此,成都高新區完善了全產業鏈公共技術平臺體系規劃,重點建設了一批基於研發、設計、測試等關鍵環節,且市場需求大、產業支撐能力強、技術領先的公共技術平臺。

在一系列政策的助推下,這些成都創業創新企業不僅創造了新經濟,而且在市場上也連續創造了財富神話。最新的莫過於,廈門華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將作價18億元收購數聯銘品100%股權。項目完成後有望成為近年來國內大數據行業最大一宗收購案。而數聯銘品就是成都一家成立不到三年的創業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129

哪里才是真正的“美食之都”?粵浙蘇得前三甲

中國享有“烹飪王國”的美譽,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影響深遠。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國逐漸形成了八大菜系,包括蘇菜、閩菜、川菜、魯菜、粵菜、湘菜、浙菜、徽菜,各有特點,共同組成了中國的美食文化。

那麽,在中國的大地上,哪些地方的食品最好吃,是真正的“美食之都”呢?

世界中餐業聯合會近日發布的《中國餐飲行業發展報告(2016)》介紹,在最新評出的“美食之都”榜單中,廣東、浙江、江蘇、湖北、湖南、遼寧、安徽、福建、四川、山東為前十名。粵浙蘇奪得前三甲。

普洱學院副教授王俊傑介紹,這前十名有的在餐飲規模和經濟效益方面占有優勢,有的在品牌效益方面占有優勢,有的在傳統美食方面占有優勢。但他同時表示,由於經濟、政策、飲食習慣等方面的原因,我國美食之都建設還很不平衡,西部和東部地區有明顯的差距。

王俊傑認為,飲食文化是我國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餐飲業不斷發展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今天來看,打造一批美食之都不僅可以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而且可以宣傳中國,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

王俊傑介紹,專家們從餐飲行業的規模、經濟效益、品牌效益和傳統美食的保護與傳承四個指標制定了美食之都的評價指標體系,遵照科學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可比性原則及操作性原則,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標準,對美食之都建設制定了二層指標體系。利用簡單數據分析法、線性權重法、模糊綜合評判法、因子分析法對選取的吉林、遼寧、黑龍江、山西、山東、河北、河南、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25個城市進行了樣本分析並得出結論。

評分結果顯示,廣東、浙江、江蘇、湖北、湖南、遼寧、安徽、福建、四川、山東美食之都建設的評分為前十名。這些省份,有些由於經濟比較發達,帶動餐飲業的發展,從而在美食行業建設方面占有優勢,如廣東、江蘇、浙江、山東;有些為歷史文化名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飲食文化歷史久遠,例如山東、浙江、四川、湖南、湖北;有的在保護傳統文化方面做得比較好,例如浙江和四川在申遺方面做得比較突出。

對廣東、四川、山東、江蘇四省進行的分析顯示,廣東美食行業規模較大,如有中山海港、廣州酒家、深圳嘉旺鳳凰樓等一批餐飲企業,經濟效益很好,餐飲收入位居全國第一,但其在百強餐飲企業和申遺方面做得還不夠,百強餐飲企業僅有3家,申遺只有一項。

江蘇百強餐飲企業有8家,位居全國第二,中華老字號有8家,位居全國第二,而申遺方面做得還不夠,只有1項。

山東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中華老字號和餐飲收入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中華老字號有8家,位居全國第二,餐飲收入位居全國第二。但數據顯示,餐飲規模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四川在中華老字號和申遺方面有明顯的優勢,中華老字號有9家,位居全國第一,申遺有5項位居全國第三,需要提升餐飲規模和餐飲收入。

“總之這些省份都各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只要發揮自身的優勢,找到其不足,在不遠的將來,這些省份中一定可以打造出一批美食之都。”王俊傑說,美食行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美食行業在連鎖規模、品牌效益、人員素質、傳統美食保護和傳承等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中國要建成美食之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395

長沙當選2017年“東亞文化之都” 官方稱將斥資3億確保名副其實

夜幕下的長沙(圖片來源網絡)

2017年“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活動終審工作25日在京舉行。經評審委員會評審,長沙市當選2017年“東亞文化之都”。8月下旬在韓國濟州舉辦的第8次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上,三國文化部長將共同為當選城市授牌。

據湖南當地媒體報道,這是湖南省第一張“文化標識”的國際名片,為湖湘文化與世界接軌拓展了更廣泛的空間。為此長沙市委市政府將斥資3億元,增加文化投入,確保“東南亞文化之都”名副其實。積極承辦“東亞藝術節”;創建東亞文化之都文獻資源中心;建立中日韓多語種“數字東亞文化之都”網站;創辦“東亞文化論壇”、“東亞文化之都”市長峰會等。還將籌劃包括音樂藝術、體育賽事、美術攝影、非遺交流等十大系列百場活動。

據了解,“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活動旨在貫徹中日韓領導人會議聯合聲明,提倡“東亞意識、文化交融、彼此欣賞”精神,推進文化務實合作的國家行動和國際戰略。三國每年分別選出一個城市,共同當選。自2013年啟動以來,這項評選活動已連續開展3屆。每屆“東亞文化之都”評選均吸引了多座城市積極申報參與。

歷屆“東亞文化之都”:

2014年:中國泉州、日本橫濱、韓國光州

2015年:中國青島、日本新潟、韓國清州

2016年:中國寧波、日本奈良、韓國濟州

(綜合來源:新華社、新湖南客戶端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883

有樓萬事joke(四):納米之都


呢集算係搞笑版《星期X檔案》:CCTVB唔講唔知,原來我城人均居住面積150呎,劏房戶人均48呎,而俾「真・港豬」住的豬欄就有50至80呎!
閱讀更多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129

為什麽全國都羨慕成都人的生活?從三個維度看“休閑之都”生活美學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1-18/1184636.html

成都方所書店

每經記者 謝孟歡 攝影記者 張建

詩人納喬姆•希克梅曾說道:“人的一生中有兩樣東西永遠不會忘記,母親的臉龐和城市的面貌。”

城市承載了人們生活成長最溫暖的記憶,並在時間的懷抱中烙印歷史文化、傳承民族精神。“腹有詩書氣自華”,不只是人,城市也會因文化而充滿魅力。

在倫敦,滿載歷史的文化遺跡處處散發著千年歷史積澱;
在紐約,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成就時尚的“世界之都”;
在香港,“東方之珠”美譽下,隨處可見文化與創意的結合;
在成都,厚重的城市文化底蘊交織著新的時尚生活方式。

城市的文化特質在引領著城市人的生活美學,而城市人的生活又在推動著城市的經濟文化發展。成都被稱為“休閑之都”,有著4500年建城史,成都人之於生活美學,有著十分厚重的經濟文化根基,今天,我們講三個故事,通過這些微觀的維度,帶大家“逛逛成都”,也透過成都,去領略一座城市的生活美學。

成都民謠歌曲表演

A 音樂
“成都大概是中國最適合做原創音樂的城市”

對於酷愛原創音樂的小趙來說,成都是“聖地”。在成都求學四年,他和朋友一起組樂隊、寫原創,“成都的音樂氛圍特別好,而且具有很強的包容性。”說到對成都原創音樂環境的感受,小趙毫不猶豫地告訴記者。

小趙來自內蒙,在他的眼里,玩音樂 “其中一個‘指標’便是有沒有朋友一起玩”。這並非簡單的愛好,而是需要環境的培育,成都具備這種環境。

小趙告訴記者,成都對於音樂人的支持很大,政府政策頻頻出臺,很多公司也會定期舉辦活動,從大學生、民間音樂愛好者里面選拔人才並予以支持,“成都在音樂方面的人才也確實很多,這和成都的文化氛圍和生活方式分不開。”小趙感嘆到。

小趙只是成都音樂環境的一個縮影。從成都走出去的李宇春、張靚穎、張傑等華語音樂壇上的明星,無不展示著成都這座城市的音樂活力,而不斷湧入成都的各類音樂人,則體現出成都原創音樂環境的魅力。“每年都會有很多甘肅、新疆、雲南的音樂人來到成都駐紮。”

小趙只是成都音樂環境的一個縮影

“成都的音樂氛圍最好的點,就是不管專業非專業,愛音樂的人都在用全力愛。”小趙說,成都有家酒吧每年都會舉行“平凡人演唱會”,給業余音樂人提供展示平臺,很多“平凡人”對音樂都很執著。“三年前我們樂隊表演的時候,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一個阿姨從50歲開始學美聲並開了演唱會,很讓人震撼。”他回憶到,成都整個音樂圈都會給人一種活力。

近期,成都演藝中心的落成,為成都原創音樂提供了更大的展示平臺,正如此前香港演藝協會主席陳淑芬表示,“以前做演出選擇北上廣,現在必然選擇成都。”

“成都大概是中國最適合做原創音樂的城市了。”小趙對記者感嘆道。

作為“音樂之都”的成都,在音樂產業上的發展勢頭正勁,其2017音樂產業市場收入預計突破320億元。而記者從原創音樂票務網站“秀動網”查詢到,僅2018年1月,成都的原創音樂演出就達44場,其中最多的時候一天有7場表演。

B 戲劇
“戲劇繁榮的現場回歸,選擇成都不會錯”

坐標北京的繁星戲劇村已開業8年,是國內最具活力的小劇場集群之一,年演出量達1000余場,年觀眾30萬人次,積累了數十萬的戲劇觀眾,可謂是戲劇界的“明星”。

2017年7月,繁星戲劇村落戶成都,將為成都帶來定期豐富的戲劇盛宴。“成都繁星戲劇村項目落成後,預計一年將實現500場左右的演出,這是要常態化的。”北京天藝同歌有限公司董事長樊星告訴記者。

走出北京,為何第一站就選在成都?

在樊星看來,成都的文化氛圍濃厚,市民對高質量的演出有著強烈需求。“觀眾需要劇場,劇者更需要劇場。”繁星戲劇村的落戶,不僅能為成都觀眾帶來戲劇,更能為成都的戲劇人才提供舞臺。

成都東郊記憶

樊星選擇很是謹慎,“在決定入駐成都前,我們還收到了上海、杭州等城市的邀請。此前,我們在成都考察了一年多的時間,成都文創顯示出來的實力和雄心讓我們印象深刻。”他告訴記者,成都是一座歷史悠久、獨具魅力的城市,這里不僅有充滿活力的天府文化,還有豐厚的藝術人才資源以及旺盛的藝術需求,這些都非常吸引他們。

從大麥網數據看出,從2018年1月到5月,幾乎每個月都有戲劇、舞臺劇的演出,其中,一月份的很多話劇表演已顯示票已售罄。不難看出,戲劇在成都的市場面不小。


“未來我們將在成都成立自己的院團,向全國觀眾提供優質內容,讓誕生在成都的文化產品走向全國。”樊星告訴記者,戲劇自古以來便是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要做的就是讓戲劇繁榮的現場回歸。“我相信,成都不比北上廣差,更多的文創企業、藝術家、藝術人才會選擇來這創作,並紮根在這兒。”

在樊星眼中,成都是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但更是個適合發展戲劇的城市。“一個標簽、一個口號是不能概括成都的,不同層面有不同標簽,戲劇是適合成都發展成長的。”

C 書店
在成都逛高顏值書店已成為一種標配

即使僅來過成都一次,張帆便為這座城市著迷。“超級羨慕成都的小夥伴,能時刻在這麽美的書店放松自我。”這是張帆在逛成都方所書店時所配發的朋友圈內容。作為習慣打卡於所到城市書店的她,張帆對成都的喜愛不無道理。

成都方所書店

“一入成都,浸潤書香”,成都的書店聚集度一直很高。據《2017—2018中國實體書店業報告》顯示,2017年成都書店數量已達到3463家,居全國第二,僅面積1000平方米以上的就超過20家,空閑的時候選擇去逛書店,已經成為很多成都人生活的一部分。

“讀書一直是成都人自在生活的方式。”此前,方所創始人毛繼紅在2017國際書店論壇上表示。2015-2016年度,成都市居民紙質閱讀量為7.1本,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5本。亞馬遜中國2017年發布的“閱讀電子化程度城市排行榜”中,成都位居全國第二,可見,“愛讀書”的成都,書店市場潛力可觀。

“愛讀書”也正滋養著實體書店在成都的發展。方所、西西弗、言幾又、鐘書閣、文軒BOOKS等“高顏值”書店的先後入駐,越來越多的實體書店到來,也不斷印證成都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

成都故宮文物展

2017年10月,由知名設計師青山周平設計的侘集•本屋也在成都亮相,“希望通過書店,做一個城市微縮的樣子,讓大家走進書店的同時感受成都的城市文化。”青山周平說。

當城市滋養著書店的同時,書店也會反哺城市。

新華文軒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大利就說,成都的書店對城市整體文創氛圍助力,“書店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之一,閱讀是城市精神面貌的寫照,在成都濃郁的氛圍下,成都的文化面容也將進一步提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297

立論:內鬥之都 VS友善獅城

1 : GS(14)@2012-02-08 23:37:1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05139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656

講膠所手記:香港真係僭建之都!

1 : GS(14)@2012-02-29 22:38:26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index/15307/20120229/60298
2 : GS(14)@2012-02-29 22:38:55

真係聽他一席話,勝挖十年料!前日,星球老闆「星球有錢人」出嚟盡訴心中情,絕對係星球人語錄,句句入肉!
不過,各位行家、同僚記住,大笑之餘,快啲起步鬥快摷啲有乜嘢僭建Case,因為據星球老闆講,成個香港通街都係僭建,夠大家寫至少一年半載云云。YY唔知星球老闆講真定講笑,但睇佢「兇」有成竹咁對住全港傳媒嘅鏡頭咁「兇」大家,似乎唔係講笑囉!
其實正如YY之前講過,好多有錢人家嘅豪門大宅,留意,係「吼屎」(House)喎,都好興向下發展,冇畀人踢爆or暫時未畀人踢爆,皆因仲未同朋友反枱、未夠班做黑材料,又或者本身冇乜朋友冇招呼人返屋企玩咋!
向上發展呢?梗有啦!聽講,南區某有錢人屋苑,裏面嘅「吼屎」就僭建到好張揚,其中一間係靚仔明星嗰間,唔知係咪用咗放佢嘅巨型機械人公仔嘅呢?咁點解冇乜人知?梗係啦!因為嗰個位只會係後排嗰幾幢Apartment嘅住戶望到㗎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013

黃溢洋﹕ 貴租動搖香港時尚之都地位

1 : GS(14)@2012-08-09 14:39:00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0809/News/ec_ecp1.htm

Chloe董事總經理黃溢洋在上海工作8年,他說內地年輕富裕一輩,分得清奢侈品和時尚的區別,令時尚品牌對上海信心大增。相反香港太過依賴自由行遊客,擔心港人「又愛又恨」的心態令香港處境尷尬。(李萌攝)

港租金高 品牌店擴張困難
回想10年前的時尚界,黃溢洋說外國品牌進入中國時,例牌就是要先借道香港,在香港站住腳後才有信心去內地開店。如今,香港的地位正受動搖,「外國品牌不一定要先來香港,而是選擇直接到內地開店。」
導致這個轉變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香港近年來一直被詬病的,硬件設施建設停滯不前。「香港的租金太貴了,這麼高的租金,不是每個品牌都願意承受的,慢慢就會形成惡性循環。」
在黃溢洋看來,外國品牌在上海以及內地的信心愈來愈大。以Chloe為例,過往其在中國比較低調,但今年一年就在上海新增3間門店,明年還會繼續擴張,在內地開設5至8間新店。「像上海這麼大,開10間8間分店是很容易的。但時尚品牌若要在香港擴張,一般不會再多開一間店,而是擴大同店面積,將1層變2層再變成3層。」
過度依賴自由行 本地需求被忽略
此外,黃溢洋指出,香港零售業太過依賴自由行遊客,忽略了激發本地需求,長此以往會出現兩頭不覑邊的尷尬處境。「香港對於自由行是又愛又恨,但這真的沒辦法。內地遊客一進店,真的是瘋狂購物,受姨媽姑姐拜託,人手一張清單。但香港人進來可能就買一個皮夾、一支香水,香港銷售員也是很現實的。」
黃溢洋出生在香港,11歲舉家遷居澳洲,僑居期間他學會用拼音打字。闖世界,必然有其艱辛。黃溢洋最初來上海時,由於Agnes b.的外資公司未成立,在上海沒有自己的辦公室,聘請助理時也要借用朋友的辦公室。
雖然一人身兼數職,負責所有的營運、市場推廣和策略制定,不過從他的爽朗笑容來看,這一切無非是為其經歷增添厚度,他對年輕人說:「有夢想就要來到上海,這個城市要你自己去探索,隨時會有很多驚喜。」
(港人上海打拚系列)
明報記者 李萌
2 : GS(14)@2012-08-09 14:39:18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0809/News/ec_ecp2.htm


品牌大陸開店 首要搶佔地舖

黃溢洋表示,時尚品牌來中國首先要做的就是,搶佔商場地舖最靚的位置,以彰顯品牌地位。「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內地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主要還是看你的店開在商場哪一層。如果開在一樓(即香港的地舖)就是國際大牌,開在二樓就要稍欠一點,所以在上海開舖要很小心。」

黃溢洋稱,當大家都在搶一樓(地舖)靚位,租金自然茘升,現時在這些首選位置,租約期滿後被業主要求加租五成的,可謂相當普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8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