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創業者說:成都是圓夢之都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2613.html

陳琪琳現在業界小有名氣了,他的新風凈化系統受到很多人關註。“我回來創業時只有一個Idea。”陳琪琳說,現在空氣凈化設備都是內循環,室內空氣渾濁,怎麽能讓室外新鮮空氣凈化後輸入室內呢?

於是,帶著這樣的想法,在外打工多年的陳琪琳回到成都成立了成都炫森科技有限公司,現在他的團隊已經從1個人擴展到9個人,其中包括4名教授,並取得了上百萬元的投資。今年4月李克強總理視察成都時,陳琪琳還向總理作了介紹。
目前炫森同時研究開發智慧家居系統。陳琪琳介紹說,公司研發的智慧家居系統由太陽能提供能源,可控制家里面的水電氣等智能設備。“比如室內空氣汙染了或者煤氣泄漏的時候,門窗會自動開啟,通風系統會智能啟動,系統還會自動關閉煤氣閥門。”

出乎人們意料的是,陳琪琳其實只有高中學歷。在成都蓬勃的創新創業浪潮中,越來越多的像陳琪琳這樣的創業者帶著夢想投身其中,還有很多外地人紮根成都成了“蓉漂”。無論學歷高低還是年齡大小,來到成都,都可以創業,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

不論學歷和年齡

去年5月30日的“創業天府·菁蓉匯·郫縣”專場活動上,來自成都工業學院的吳洪臣的“成工聯合校園服務項目”進行了一分鐘路演,獲得了兩家機構50萬元的“支票”。當時他還只是一名大二的學生。

他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學校最大的超市因為房租上漲的問題而關閉,他發現了一個空白市場:學校宅男多,尤其是住高層的同學不願下樓,而學校小賣部的商品價格都比外面高,吳洪臣提出打造“成工易購校園超市”。

於是,吳洪臣找到了誌同道合的合夥人,建立起了QQ群、入駐美團外賣、做APP、租用倉庫,搭建起各個宿舍的網點,通過一系列營銷事件為全校學生所知曉,發展十分迅速。

根據吳洪臣的想法,校園超市服務只是第一步,也不僅限於成都工業學院,他要將這個項目打造成為校園市場綜合服務的平臺,包括團購、廣告、旅遊、培訓等校園市場的眾多領域,只要有大學生需求的就有相應的服務。

同樣是成都工業學院的學生麥洋在當天的路演活動上帶來了“智能控制穿串機”的項目,其開發初衷在於“四川人愛吃麻辣串串,但穿串串很麻煩”。這個技術可以在一小時穿1600~2000串,是人工速度的16倍。

有想法、有夢想的還不只是這些年輕的大學生。創夢空間科技公司董事長潘希鴻介紹說,有一名攀枝花學院的退休教授,這位年近70歲的老人一直在研究通過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再轉化為動能,他研究的電動自行車可以將太陽能瞬間轉化為電能,不需要存儲的過程。

“他很執著,最初找到我的時候,我並沒有接受,但是後來他告訴我,他的研究取得了突破,後來我們就給他提供了免費的場地,支持他的研究和創業。”潘希鴻向《第一財經日報》介紹說,他說他不研究出來死不瞑目。

陳琪琳也是在潘希鴻的支持下得以發展起來的。潘希鴻說,“小陳當時只有一個想法,而且第一代產品非常粗糙,現在已經是第三代產品了。和智慧家居結合,正在與傳統門窗企業洽談合作,準備反向收購。”

這些創業者有夢想,也有決心。在吳洪臣打造“成工校園易購”之前,成都工業學院也有一個類似的水果網上銷售平臺“淘果子”,但是後來關閉了。吳洪臣認為,創業這個事情需要決心,很多失敗的例子是大學生沒有決心。

實際上,當時路演之前,有指導老師告訴吳洪臣,他的這個項目並不被看好,在其他地區已經有了類似的項目。但是吳洪臣認為,很多投資者選擇投資主要是看人,看創業團隊,而他是認真和執著的人,要做就決心把事情做好。

成都“創業天府”行動計劃就是要把更多俗稱創新創業“新四軍”的青年大學生、科技人員、海歸人才、企業連續從業者,加快轉變成創業者,轉變成企業家,轉變成城市發展的新型商業力量,以此提高城市競爭力,讓城市有更好的未來。

菁蓉國際廣場打造成為中韓創新創業園

 

多方引導和扶持

創新創業熱潮被激發出來之後,政府的引導和扶持至關重要。

成都搭建了“創業天府·菁蓉匯”系列活動,由主體活動、訓練營、創享會、大賽和“蓉漂茶敘”組成,搭建了“創客、導師、投資人、高校、政府”五位一體的對接平臺。2015年以來,已舉辦菁蓉匯主體活動20場、訓練營25場、創享會108場、創業大賽1場,舉辦“蓉漂茶敘”9場,近300家創投機構、6200余家企業及團隊、40多萬人次參與,促進意向投資100億元,帶動舉辦各類市場化創新創業活動1200余場。

通甲優博創始人徐一丹說自己就是菁蓉匯的粉絲,他參加過一場路演,旁聽了二十多場次,個人收獲也很大。“用軟件開發和互聯網行話來形容,成都的政務服務很高效,我們通過菁蓉匯實實在在獲得了收益,比如接受創業輔導、路演輔導;菁蓉匯也是一個城市創業品牌,通過參加菁蓉匯,通甲優博的企業品牌聲量得到快速傳播;作為菁蓉匯優勝企業,能夠很容易地對接優質資本,也能獲得專項獎勵資金。”

成都打造了菁蓉國際廣場(中韓創新創業園)、天府菁蓉中心、菁蓉小鎮3個雙創引領區;圍繞市內重點高校打造了若幹個以環高校知識經濟圈為主體的雙創集聚區,各區(市)縣立足特色優勢產業打造雙創特色區,初步形成了“3+M+N”的雙創空間格局。

武漢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夏亞民參加去年成都舉辦的創交會時就感嘆,目前,各地都在為創新創業者提供發展空間,“一般做法都是鼓勵各類機構去發展孵化器,但是成都已經采取行政杠桿的方式來解決。成都高新區一次性就購買了幾十萬平方米的孵化器空間,然後通過招標委托市場力量去專業化運營,為創新創業的團體提供專業的服務。”

徐一丹說,科技團隊發展很快,外部資源相對緊缺;今年他們剛搬入天府菁蓉大廈新辦公區,當時團隊擴容、原有場地無法滿足研發需求,他們向天府新區提出申請後,迅速得到批複並很快入駐菁蓉大廈,還獲得政策框架內一定租金優惠,解了燃眉之急。

除了資金上的扶持和創新創業載體的建設,成都推動創新創業更是系統的全方位的體系建設。比如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成都高新區依托盈創動力打造國內一流的多層次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引進了50多家國內外知名金融服務機構入駐。

不僅如此,成都高新區完善了全產業鏈公共技術平臺體系規劃,重點建設了一批基於研發、設計、測試等關鍵環節,且市場需求大、產業支撐能力強、技術領先的公共技術平臺。

在一系列政策的助推下,這些成都創業創新企業不僅創造了新經濟,而且在市場上也連續創造了財富神話。最新的莫過於,廈門華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將作價18億元收購數聯銘品100%股權。項目完成後有望成為近年來國內大數據行業最大一宗收購案。而數聯銘品就是成都一家成立不到三年的創業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1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