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以不變應萬變(2012年06月30日的日記)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8jp.html
 

股友小D,腦子靈,悟性強,善於學習新東西。

    今天(星期六),他前來小坐,談及他的新方法:看著期指做A股。他說,A股之所以走熊,是因期指被做空所致。據此,只需盯著期指走勢來判斷A股即可。他用這招,屢屢得手,好不快活!叫我不妨試試。呵,年輕人,腦子就是好使!

    小D這個觀點及方法估計來自網上幾個名家高手,他們也是這麼說的。

    股指期貨與A股現貨確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從根本上講,它們的關係是以現貨市場為主導的,不可本末倒置,所以——

    一、A股跌跌不休是因為本身具有下跌空間,期指做空得逞只是個助跌現象而已。反過來,它也會助漲。然而,根本性趨勢不是期指決定的,任何期貨也都如此。太陽可不是公雞叫起來的。

    二、你諸多機構合謀做空期指,開空倉。我要問,那誰開多倉呢?開多倉就都不是機構?都是傻B?都是魚腩?既然趨勢不是你幾個什麼機構決定的,難道你可以永遠做空漁利?

    由於A股日益壯大,流通市值天量增加,各方越來越多的力量參與博弈,格局複雜,難道你幾個機構聯手就能翻云覆雨,永遠可在期市與股市兩頭輕輕鬆鬆地、毫無風險地套利?

    三、期指是A股的誇張反應及反映,所以它在任何點位上的期望值也是——零。

    四、我們是小散,根本就沒法知道機構正在搞什麼陰謀,它們在期市與股市兩頭設圈套,而你只在股市裡,得知的信息絕大多數又都是滯後的,硬要屁顛屁顛地跟著它們,總有一天非掉入陷阱不可。

    總之,「看著期指做A股」本質上屬於趨勢操作方法,它不適合我,我也不適應它。我腦子反應慢,還是以不變應萬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25

東隧合理回報 非一成不變 林本利

2013-01-17  NM
 
 

 

東隧於2010年8月向政府申請大幅加價四成,私家車收費由每程25元增加至35元。2011年6月行政會議否決東隧加價,公司於是申請仲裁,結果敗訴。最近政府公開仲裁庭的裁決理由,這對關心公用事業收費和回報的市民來說,是富有教育意義的。

今次已是東隧第三次申請仲裁。政府是在1986年批出30年專營權給東隧,以「建造——營運——移交」(BOT)模式興建和營運東隧,直至2016年將隧道移交政府。1997年首次仲裁,仲裁庭裁定東隧30年專營權內,股本內部回報率的「合理但非過多」的水平應為每年15%至17%。根據仲裁結果,東隧隨即在1998年調高收費,私家車收費每程由10元增加至15元。到2002年,東隧以回報率未達15%為由,再次申請加價。申請被拒後,東隧提出第二次仲裁。2005年仲裁結果維持1997年的裁決,認為「合理但非過多」的股本內部回報率是15%至17%。仲裁庭指東隧若不加價,便無法在30年專營期內取得15%的回報率,故此批准東隧再次加價,私家車收費由每程15元增加至25元,增幅為67%!今次第三次仲裁,筆者擔任政府一方經濟專家證人。仲裁員審視過東隧和政府兩方面提交的資料和專家報告,以及傳召雙方的專家證人在聆訊中作證,最後作出否決加價的裁決,並提供裁決理由。東隧要求加價的理據,主要是防止利潤跌至低於被視為合理的內部回報率幅度的下限,即15%。東隧指若在專營權餘下的幾年有效期內不加價,股本內部回報率將為14.33%,並不合理。

政府一方認為對上兩次的裁決理由,對今次的仲裁並無約束力。政府理據的「重點」,就是當釐定專營期內的合理但非過多的回報時,應考慮實質(real)而非名義(nominal)內部回報率,特別是有關投資項目開展以來香港經濟出現的重要轉變。簡單來說,實質回報率是名義回報率減通脹率。上世紀七十及八十年代,香港通脹高企,1982至1985年的平均通脹率是每年8.3%,1976至1985年的平均通脹率更高達8.9%。倘若1986年投資興建東隧時,股東預期的合理名義回報率是15%,而預期通脹率是8%,那麼當時預期的合理實質回報率大約是7%。香港在97回歸後經濟下滑,1998至2004年出現六年通縮。由1986年推算至2016年,平均通脹率不到4%,遠低於1986年之前的平均水平。由於實際通脹率低於預期,東隧的實質回報率超過9%,已達到合理實質回報率。因此,若以實質回報率計算,東隧賺到的回報率早已超越合理水平。正如仲裁庭所述,沒有理由不考慮實質回報率而只考慮名義回報率;而名義回報率亦非一成不變,會隨着時間過去和經濟環境轉變而作出調整。筆者以為今次仲裁庭的裁決,符合經濟學和財務理論,亦應作為日後釐定合理回報的重要參考。香港司法獨立和法治精神是成為國際仲裁中心的重要元素,投資者可以透過仲裁去解決商業糾紛,港人實應好好珍惜。(按:本文資料來自政府向立法會提交的公開文件,不涉及在仲裁中取得的機密資料,亦與政府無關。)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865

OPEC料將維持產油目標不變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338

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將繼續保持一年半以前定下的整體日產3000萬桶石油目標,預計歐美季節性需求增長將使油價始終高於每桶100美元。

本週四出席OPEC會議的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委內瑞拉石油部長都暗示對目前的供需狀況表示滿意。
 
利比亞石油部長Abdelbari al-Arusi稱
 
一切都會和一如從前,我們會維持生產水平。
 
安哥拉石油部長José́ Maria Botelho de Vasconcelo說,產量和價格都不錯。
 
伊拉克石油部長Abdul-Kareem Luaibi稱供應形勢良好,
 
OPEC不想讓削減產量引起衝擊,這會對全球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OPEC經濟學家預計今年7-9月油耗量為每日8925萬桶,將走出4-6月的年內低谷:每日8805萬桶。
 
國際能源業管理諮詢公司PFC Energy市場主管Jamie Webster預計,OPEC可能下半年將價格保持在每桶95-120美元。
 
OPEC重要成員沙特去年因美國頁岩油開採量高漲被迫減產至每日910萬桶,今年4月日產量已增至930萬桶,為五個月來最高水平。
 
金融時報稱,分析師和交易員都預計沙特5月產量會再創新高,增至日產940萬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32

50年生活方式不變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30721/18342083

在中銀大廈內,碰到財資界老總P,佢平時最喜歡打高爾夫球,問佢入咗會未?入邊間會,大家明白啦,當然係最近成為新聞主角嘅香港高爾夫球會。財資P話:「入會冇幾耐咋,輪候咗20年先至做咗5日(Five Day Member)會員,入會費35萬元,再等一輪可以轉為全費會員(Full Member),再交15萬元,總共就係50萬元,唔算貴咯,但依家啲反對派嘈生晒話要逼政府收回粉嶺球場,咁我又要睇定啲嘞,唔急於交15萬做全費會員噃,如果要total loss嘅話,蝕35萬夠啦。不過要講多一句,特區政府要遵守《基本法》嘅大原則嘅唧,五十年生活方式不變吖嘛,馬照跑舞照跳,波當然照打,冇理由要一間百年歷史球會收檔㗎,簡直係貽笑國際嘅bloody joke!」
行到渣打銀行外,碰到CFO(財務總監),又問佢係唔係會員,佢話入會十幾年啦,得閒先至會到粉嶺打波,因公司事忙,驚住在球場碰到公司主席就唔好意思啦。對於收回球場有何看法呢?佢連忙耍手擰頭:「我要保持低調,個人當然反對,但點敢公開講,想俾記者咬死呀?」記者不是野狼,唔會咬死人啩,點知財務P反應快,「當今豺狼當道,唔出聲為妙!」
財經界人士就是如此怕死,高球會主席張建東最近不在公眾場合出現,有傳聞話係去咗美國做手術,唔知幾時先至返嚟處理呢件事呢?次日在飯局碰到退休董事長M,問佢應唔應該拆球場起公屋,佢話:「唔反對噃,我做總經理時已申請入會,直至做到董事長退休,足足等咗二十二年都入唔到會,拆球場於我無損!」咁啱財務R坐在附近聽到,佢和應話:「我又係等咗超過二十年都入唔到會,拆咗佢啦!」
哦,入唔到會嘅有一肚氣,可以理解。球會嘅公司會籍可以買賣,炒到千幾萬,他日有乜依郁,肯定損失慘重。入會二十幾年嘅會計師L打電話嚟話:「香港係資本主義社會,商界精英肯俾錢嘅話,自然有若干平常人享受不到的權益,如果要完全消減差異,以公平為藉口拆掉球場,唔係搞馬克思主義係乜?背後嘅涵義就係將全香港變為公屋區域,唔准有豪宅,焚化爐建於山頂,堆填區設於西九龍海皮,所有私家會所變成人民公社,咁至算係真正公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647

《華盛頓郵報》的變與不變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119.html

以下是公開信全文的中文翻譯版:

《華盛頓郵報》的僱員們:

你們都知道這則新聞了,而你們當中的很多人也會對此有所顧慮。一個家族已經擁有這個公司達數十年之久,而且這數十年來無論在順境和逆境當中,這個家族一直真誠行事,堅持原則,做重要價值觀的守護者。因為這個家族做得如此出色,你們對這次改變的顧慮也是很自然的。

那麼,讓我從關鍵的地方說起。華盛頓郵報的價值觀不需要改變。這份報紙仍然是對讀者負責,而不是對擁有它的人的一己利益負責。我們會繼續追隨真相指引的方向,我們會努力工作,爭取不犯錯誤。如果我們錯了,我們會迅速而完全地坦白承認。

我不會領導華盛頓郵報的日常工作。我在另一個華盛頓(譯註:指亞馬遜總部所在地,華盛頓州西雅圖市)生活的很開心,並且在那裡有一份我熱愛的全職工作。此外,郵報已經有了一個出色的領導團隊,他們對新聞業的瞭解比我多。他們同意留下來,對此我十分感謝。

當然,在接下來的年月裡,郵報會有改變。無論有沒有新的老闆,這種改變都會發生,而改變也是必要的。互聯網正在改造著新聞業的幾乎所有元素:縮短新聞流程;侵蝕長期可靠的收入來源;催生新型的競爭對手,它們中有一些只承擔很少——或者根本不承擔新聞採訪的成本。我們面前沒有一份地圖,指明一條前進的路徑也並不容易。我們需要發明創造,這也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實驗。我們的試金石是讀者,要理解他們關心什麼——無論是政府、地方領導人、新餐廳開業、童子軍、商業、慈善、州長或者體育——然後進行逆向思考。對於這個發明創造的機會,我感到很興奮,也很樂觀。

新聞業在一個自由社會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而作為美國首都的本土報紙,《華盛頓郵報》顯得尤其重要。我想特別指出,作為郵報所有人的格雷厄姆家族展現出了兩類勇氣,我希望能夠學習。第一種勇氣是,他們會說:等一等,要確認,不要急,再找個信源,因為新聞報導關乎實實在在的人,這和他們的聲譽、生計及家庭都利益攸關;而第二種勇氣是,他們會說:追蹤報導這件事,不管代價有多大。我當然不希望有人威脅說要把我的身體零件放進榨乾機(譯註:榨乾機是美國常用的擰乾衣物的設備。在五角大樓文件事件中,尼克松政府司法部長約翰•米切爾曾對當時的《華盛頓郵報》老闆凱瑟琳•格雷厄姆發出「榨乾機」威脅),不過有了格雷厄姆女士的榜樣,如果他們真的這麼幹,我會準備好的。

我最後想說的一點,跟郵報或者這次所有權的轉手都沒有關係。我很高興能在過去的十幾年間裡和唐(譯註:指華盛頓郵報公司董事長兼CEO唐納德•格雷厄姆)變得如此熟悉,他是我見過的最好的人。

你真誠的

傑夫•貝索斯

                   財新記者 王嘉鵬 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146

說史131031 天變地變「薯」不變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10/31/%E8%AA%AA%E5%8F%B2131031-%E5%A4%A9%E8%AE%8A%E5%9C%B0%E8%AE%8A%E3%80%8C%E8%96%AF%E3%80%8D%E4%B8%8D%E8%AE%8A/

說史131031
世界貿易血淚史(一) 天變地變「薯」不變
Tony執筆

視野不同,Sense和價值就有所不同。 在全球化的時代裡,國與國,地區與地區,甚至人與人都彼此相關,所以我們看事情更不能沒有「世界觀」。 承認這種世界觀的存在,也就是同意在複雜紛亂的事件背後,存在一個龐大且變化緩慢的結構性關係,一個巨大的系統和力量,它對個別事物的影響從未停止。***

世界貿易經濟令不同民族在很長的歷史時間裡相互連結,全球化程度在今天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這一「世界新秩序」其實不是今日才有,多元化也不是晚近的新發明。現代化、全球化,早在五百年前就已開始。
《貿易打造的世界》一書深刻指出經濟活動不可能脫離社會、文化環境,貿易史是有血有肉的,即使沒有生命的商品,也有其受時空制約的生命史。

本文且看看貿易商品中馬鈴薯這令全球人口暴增之美洲作物, 大家會否估到最初其實是形象頗為低賤的東西嗎? 在十八世紀更早時,在 那不勒斯(即意大利拿玻里),怒不可遏的平民將一整船馬鈴薯丟落海,深信這些來自秘魯的塊莖作物有毒。但同時間,倫敦的時髦男女對它卻趨之若騖,將其磨碎撤進食物享用,無他,深信它有催情作用也。

馬鈴薯的名稱由來是它的長相類似馬兒身上掛的鈴噹 。根據馬鈴薯的來源、性味和形態,人們給馬鈴薯取了許多有趣的名字,例如:意大利人叫 “地豆”,法國人叫 “地萍果”,德國人叫 “地梨”,美國人叫 “愛爾蘭豆薯”,俄國人叫 “荷蘭薯”;我國雲貴一帶稱 “洋山芋”,廣西叫 “番鬼茨薯”,山西叫 “山藥蛋”,東北各省多稱 “土豆”,廣東、香港才叫 “薯仔”。 鑑於名字的混亂,植物學家給它取了個世界通用的學名「馬鈴薯」

馬鈴薯在1550年代由西班牙軍人於秘魯安地斯貧瘠山區發現,即使在原產地,馬鈴薯都被視為二流食物。 天災人禍反倒為馬鈴薯締造出頭良機,因其特性正符合危機時期人類的需求,再配合天時地利人和,如今馬鈴薯已是全世界第二大糧食作物。***

馬鈴薯能成為山區重要作物,出於四個原因:
1. 在極高海拔地區能照樣生長 [地利],可敵寒霜摧殘 [天時]
2. 單位卡路里產量大(大過稻米,更大大超過小麥或其他穀物),含多種維他命。(維生素C是蘋果的10倍,維生素B是蘋果的4倍,各種礦物質是蘋果的幾倍至幾十倍不等。)
3. 照顧成本極低,高地居民可有時間砍樹、採礦,採集山區產物與低地居民換取紡織品、陶器、水果,及換取低地居民不攻擊他們。(地位低,弱勢才被迫住山區。) [人和]
4. 易於貯存,其他作物失收時不用挨餓。

西班牙水手將馬鈴薯帶到菲律賓,航行途中更因有馬鈴薯可吃而不致得壞血病。及後馬鈴薯在亞洲攻城掠地,凡因人口增加要往山區拓殖,馬鈴薯和玉米的地位就特別舉足輕重。****

但在歐洲,卻因 “馬鈴薯只適於奴隸食用”這根深柢固的觀念作祟,老百姓延遲了數百年才開始普進食用它。
1600年後歐洲人口急增,出現空前的糧食危機,植物學家、改革人士、皇家專門調查委員會開始想到用馬鈴薯解決這危機。但1770年時,仍發生上述一船馬鈴薯運到那不勒斯救濟饑荒卻遭拒絕的事。 在法國,到了十九世紀初,仍有人深信馬鈴薯會造成麻瘋。通常要在某地蒙受嚴重苦難之後,這作物才能得到民眾的全面接受。

愛爾蘭作為歐洲第一個以馬鈴薯為主食的地方,其故事正是如此。 征服愛爾蘭的英格蘭人為平定一連串叛亂,於是燒倉庫、玉米和大麥田及殺取牲畜以餓死頑強抵抗之愛爾蘭人。 在一片焦土上,馬鈴薯的優點正好被突顯,它生長在小塊田地下和可密集存放在農民小屋裡,因此可躲過火燒,加上沒有犁或耕畜的人也可輕易栽種,它便成為愛爾蘭之主食 ( 男性成人一天消耗3.2公斤馬鈴薯,此外除了牛奶,幾乎不需再吃其他東西。),並因此使人口得以迅速恢復。
就算極度貧窮的地域,人口卻有增無減,全靠這易種及從不失收的美洲作物。 根據保守估計,馬鈴薯的引進在1700年至1900年間至少造成舊大陸四分之一的人口增長以及促進了歐洲的城市化過程。

在1845年至1848年之間,一場名為「晚疫病late blight」的瘟疫襲擊了歐洲的馬鈴薯種植業。愛爾蘭受災最重,導致了一場大飢荒,至少有一百萬人因此死亡,超過二百萬人出逃,其中大約四分之三移民到了美國。

十八世紀認為馬鈴薯大有可為的人,希望其價格愈來愈平,用以餵飽大量窮人以實現自己的想法,當中包括歐陸國家軍隊的指揮官(因為軍費增加速度大大快於稅收增加的速度)和英格蘭新興工廠伍老闆(需要大量勞動力生產更便宜的產品以攻佔市場) 。
須知「軍隊要吃飽才能長途移動」,馬鈴薯產量高又易於貯存,確是軍隊之最理想糧食。在「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1778~1779年)時期,雙方陣營都極為仰賴這種神奇塊莖,因而有人戲稱之為「馬鈴薯戰爭」; 馬鈴薯作物耗光,該戰爭亦隨之告終。

在許多英格蘭工人眼中,愛爾蘭人是願意過著野獸般生活的低工資對手,而他們最喜愛的食物也證明了這點,因為英格蘭人都拿馬鈴薯來餵豬! 對於城市工人,吃到有錢人吃的白麵包是他們夢寐以求的 “身分象徵”,可悲的是當麵包佔去工人愈來愈大的開支比重,他們再也沒錢買肉類及乳酪,而馬鈴薯正可取代其營養供結(當然最緊要係平宜!),所以馬鈴薯必需多吃。

現代大快餐企業麥記,成立最初向一百七十五家供應商取得新鮮馬鈴薯,員工得花許多時間削皮,再切成條狀以製薯條。連鎖店的激增,維持各店的薯條品質實在是件難事。於是改用冷凍薯條,可確保品質一致,也可降低成本。販售冷凍薯條後,顧客也未注意到口味有何不同。因此,炸薯條成為麥當勞利潤最高的餐點之一,甚至比漢堡包更高。麥記多年來食品推陳出新,但炸薯條一直不變,套餐中地位從未動搖,相信與馬鈴薯的生產優勢不無關係。

薯條,促進速食業的成長,也改變了美國人的飲食習慣。 除了乳製品和麵粉外,馬鈴薯一直是美國人食用最多的食品。1960年,美國人每人每年約消耗81磅新鮮馬鈴薯,四磅冷凍薯條。2002年這個數字變成49磅新鮮馬鈴薯,30多磅冷凍薯條。其中,9成冷凍薯條購自速食店,薯條已經成為美國地區銷售最廣的食品。再加上薯片也被世人瘋狂喜愛,當真是 “天變地變「薯」不變!”

馬鈴薯被「發現」三百年後,在歐洲的栽種面積和食用人口遠超過它的原產地。它以窮人食物的身分,征服世上最富裕的大陸!它在版圖上每一次擴張,都讓新使用者覺得是迫於無奈而接受之。而另一方面亦是默默地起革命,救人於水深火熱天災人禍之無名英雄!

資料來源:
《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
The World That Trade Created: Society, Culture, And The World Economy, 1400 To The Present》 (2005)
作者: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 & 托皮克Steven Topik
譯者:黃中憲
出版:如果出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503

蛇年收官之二,城投不變大王旗

來源: http://xueqiu.com/4779794911/27407257

最近重讀《三國演義》,看到諸葛孔明六出祁山,陰差陽錯,功業未建,抱恨而終。祁山就是諸葛亮的滑鐵盧,一切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定數,每每讓後人看到此處不免扼腕長嘆,為諸葛先生感到惋惜。股市如戰場,炒股也經常發生類似的悲喜劇,做多做空都會遇到,下面,我給各位看官講一件發生在本人身上的滑鐵盧事件,聊搏各位一笑,也算本人在春節喜慶之時奉送給各位的一份佐餐笑料。謹以此文激勵雪球上的空軍戰友們年後繼續攻城掠寨,快意恩仇;兼為堅守各種爛臭而一年顆粒無收的多頭朋友們,在這喜慶的大年除夕奉上一份心靈平衡雞湯;並祝各位看到此文的朋友們春節快樂,馬年吉祥如意,馬上應有盡有!話說滬市有一個上市公司名叫$城投控股(SH600649)$ ,是上海地方國資控股企業,以房地產業務為主,業績一般,融資慷慨,分紅吝嗇,股價常常莫名其妙的大漲大跌,明顯可見巨莊大鱷出沒的痕跡。當然這是我現在得到數次教訓之後的觀感,但以前並不知道,所以陰差陽錯地與它發生了三次有驚有險、損兵折將、啼笑皆非的邂逅。第一次邂逅2012年初,本人在小打小鬧地試水融券做空一年之後,自我感覺良好,也自認有了一些心得。當年3月,城投控股剛進入融券名單,看到它在完成一輪反彈後開始形成頭部,並連續小陰線下行,大有破前期低點的架勢。我一向重視趨勢,不太看重股票的基本面,當時連它是幹什麽的都不知道;一看此股空頭趨勢已成,恰好有幾千股券,就毫不猶豫地融券賣出了,但沒過幾天,此股就象打了雞血一樣瘋漲,將我徹底套死了;後來又經過分紅送股,好在10送3除權後貼權下跌,我在半年到期後虧損百分之十幾還券認賠出局。幸虧當時融資融券還在試點階段,券商提供的此股券源非常有限,所以沒釀成大虧。不過,因為在這個股票上失手過,所以我經常會習慣性地關註一下此股,從而又為下一次邂逅埋下了禍根。第二次邂逅2013年5月份,我融券做空房地產股,建了一些空頭倉位,相關過程和思路我在《萬科多頭送我一套萬科的房》一文中進行了披露(http://xueqiu.com/4779794911/24569047),其中提到了城投控股的一筆烏龍操作造成虧損。經過是這樣的,當時我融券賣出了一些房地產股,看到城投控股也有券,想著上次在這個股票上失手了,這次一定要扳回一局,心底里多少有一點報一箭之仇、解心頭之恨的意味,所以將券商提供的10萬股股票全部給融券賣出了,很不幸,賣出沒幾天,我就又被套住了,後續我一直關註該股有沒有券,想繼續融券加倉。某一天,終於看到有券,我心中狂喜,怕被別人搶走,立即下單融券賣出,但是不幸得很,忙中出錯了。當時的交易界面在買券還券界面,我急切下單,忘記將它切換到融券賣出界面;下單時,看到提示融券余額10萬股,我誤以為是有10萬股的券可融,就現價一筆吃掉了。回頭查賬戶持倉余額時,發現城投控股的空倉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原來的10萬股空倉也不見了,我楞了半天才搞明白發生了烏龍指,我將融券賣出操作成了買券還券,即時成交,等於是將已經發生虧損的10萬股城投控股止損了結了,賬面虧損立即產生,幾萬元打了水漂。我的所有做空虧損都是持有到期平倉產生的,從未主動進行過止損操作,這次烏龍指實際上是做了一次陰差陽錯的止損操作。當然,我到現在都不承認自己進行過主動止損,這次操作是個烏龍,純粹是個意外。事後諸葛亮,回頭再看,這次烏龍卻是一次因禍得福;烏龍清倉後,此股繼續大漲,6月3日最高到了7.96元,烏龍止損反而減少了損失;但因為一錯再錯壞了心情及因禍得福的慶幸,沒有及時在高位再試圖建立新的空倉,又踩空了6月下旬的大跌行情。禍福福禍就這麽完美地在一個股票上進行了一次現實演示,使你不得不感嘆造化弄人。第三次邂逅2013年7月下旬,我開始建立新一輪房地產融券空倉,所謂好了瘡疤忘了痛,7月24日,看到一筆6700股城投控股,我絲毫沒有猶豫,在7.2元融券賣出。見圖:此筆交易第二天即開始獲利,第四天就可獲利約百分之十,但我都太貪心,沒有及時了結,而是繼續加大倉位,零零碎碎又抓到一些券。在此後震蕩向下直到8月23日踩破半年線創出6.41元的最低點的過程中,有多次獲利了結的機會,我都無動於衷。當我憧憬該股要擊穿半年線破位時,它卻在創新低後的次日直接翻轉大陽線向上突破,一騎絕塵而去,將我的空倉嚴嚴實實地包了餃子,直到10月15日最高到過10.27元。在上沖及後續的高位震蕩過程中,就再沒有融到券;在前段時間的下跌過程中,又零星融到了一些券。最後,城投控股合計持倉2.58萬股,平均成本每股7元。2013年12月17日,@心碎的浪漫 朋友@ 我,他在9元多全倉融資買入了城投控股被套住了,問我意見,我回複他說:“真是火星撞地球啊!你的多倉是虧的,我的空倉也是虧的;區別在於你重倉是高位買的,眼巴巴等著它漲哩,我輕倉配置2.58萬股低位7元賣的,眼巴巴正盼著它跌哩。萬能的雪球各位大神幫幫我們兩個倒黴蛋吧!”此後雪友們熱情回帖討論,當然也不乏不解和調侃的言論(http://xueqiu.com/2754033872/26656267)。但此後城投控股的股價明顯將天平向我傾斜了,一路下跌,於2014年1月10日最低跌穿7元到6.99元,我如果在7元附近平倉,只損失手續費和不到半年的利息。但我又一次犯混了,我想,你都跌穿7元了,再跌一點我連手續費和利息都不虧了,說不定還能賺一點。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城投控股卻從此開始反彈了,最高到了8元以上。前幾天,就是2014年1月24日,我的第一筆城投控股6700股空倉半年到期了,必須還券,我一生氣,直接將2.58萬股空倉以8元的價格全部還了拉倒,沒到期的我也認了,我服你了,行嗎?見圖:魯迅先生詩曰“城頭變幻大王旗”,但城投控股的城頭虎踞龍盤,大王旗永不落;盤踞其上的巨莊大鱷敵友不分,多空不懼,來者通殺。我剛才在找到“心碎的浪漫”朋友的帖子準備鏈接時,發現這位朋友已經不知什麽時候刪除了他@ 我的主帖(http://xueqiu.com/2754033872/26656267),看來,城投控股也讓他傷透了心,他已經默默地刪帖離去了,我很為他惋惜,願這位朋友一路走好,馬年轉運,在新的一年里投資順利!$城投控股(SH60064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450

英國央行:維持利率和資產購買規模不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8742

英國央行今日宣布維持0.5%的基準利率和資產購買規模不變,符合預期。(更多全球財經資訊,請加微信號:wallstreetcn) 由於並無明顯跡象表明英國經濟強勁複蘇的步伐在放緩,英國央行的決策者們仍需在未來數月就何時開展2007年以來的首次加息作出決定。市場大體預期英國央行將在今年末或於明年初開始加息,並且很可能在美聯儲加息之前進行。 不過,今日早些時候公布的貿易數據顯示,5月英國商品貿易赤字意外擴大,意味著出口並未如英國央行和政府預期的那樣實現加速增長。此外,工資增長仍然疲弱,顯示英國經濟有待在不刺激通脹加速的條件下繼續進一步複蘇。 在6月24日的國會聽證會上,卡尼也表示在升息之前可以等待經濟吸收更多閑置產能,並強調升息時點將根據經濟數據決定。 而且即便是開始加息,利率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回到歷史平均水平。6月27日,卡尼在接受BBC的采訪時表示,在2017年初,英國利率可能會達到2.5%左右的水平。這一水平可能成為英國利率的“新常態"。從中期來看,利率不可能升到5%的歷史平均水平。 舊常態並不是新常態。如果經濟想要達到完全就業、滿足通脹目標,以往的常態太高了。 據華爾街見聞實時新聞: 英國央行維持0.5%的基準利率不變,符合預期。 英國央行維持3750億英鎊的量化寬松規模不變,符合預期。 英鎊/美元延續了決議公布前的跌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993

澳洲聯儲維持利率不變 稱中國樓市走軟構成挑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684

Australia

澳洲聯儲維持利率在2.5%不變,符合預期。(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澳洲央行目前維持利率在歷史低位的2.5%。IG市場策略師Evan Lucas認為,澳洲聯儲至少將在明年3月前將利率保持在紀錄低位。

澳洲聯儲公開聲明稱,貨幣政策仍然寬松;經濟數據顯示經濟正在溫和複蘇;在一段時間內維持利率穩定仍是最審慎的做法。

提及未來經濟前景,該行稱,中國房地產市場走軟構成短期挑戰。預計未來一年經濟增長將低於趨勢水平。

在礦業方面,澳洲聯儲稱,礦業投資支出開始明顯下滑,礦產行業以外的投資計劃改善。預計非礦業投資近期只能溫和增長。

此外,該行還表示,以歷史標準來看,澳元匯價偏高,澳元匯率為經濟均衡增長提供的支持不夠。

數據顯示家庭支出有回升跡象。同時,勞動力市場仍有一定程度的閑置產能,預計失業率還需一段時間才會下降。

澳洲國民銀行高級貨幣策略師對路透社表示:

改善的投資前景可能將被提及,這也有望為澳元提供一些支撐。

澳大利亞央行行長在上個月的政府經濟委員會聽證會上對經濟前景感到相對滿意,若今日的政策聲明有新的內容,那將是個驚喜。

利率決議公布前,澳元兌美元交投於0.9333。決議公布後,澳元無明顯反應:

澳元

 

持續更新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450

“美聯儲通訊社”退縮:低利率“很長一段時間不變”是我自己分析的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343

昨天美股波動很可能是因為美聯儲通訊社《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引起的,現在這篇文章的作者JON HILSENRATH承認,有關“利率保持相當長一段”時間是他分析出來的。到底會發生什麽,只有美聯儲自己知道。

《華爾街日報》跟蹤報道美聯儲政策的記者Jon Hilsenrath認為,今天公布的FOMC聲明將保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維持低利率”。而這是根據對美聯儲官員講話的分析,以及之前報道得出的結論。

由於對美聯儲政策有非常準確的解讀和預判,Jon Hilsenrath被冠以“美聯儲通訊社”。昨天他的文章出爐後,引發美國股市反彈

今天JON HILSENRATH給出他解讀美聯儲政策的邏輯。

·越來越多的美聯儲官員口風轉向,他們不再保證在10月份結束購債後,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保持利率”。他們要依據經濟表現而不是日歷表作出決定。“相當長一段時間”表示似乎把政策與日歷表綁定在一起。更重要的是,當下一個購債結束時,他們無法把“相當長一段時間”與QE掛鉤,這使得有更多動力修改前瞻。這就是為什麽美聯儲這一次會激烈討論措辭。

·在會議之前美聯儲似乎沒有對改變措辭達成一致。波士頓聯儲主席Eric Rosengren認為10月份是修改措辭的好時機。他說:“假設經濟如我們預期的發展,我們將在10月份停止購債。這將給我們重新思考措辭的機會。所以我認為現在更少的強調前瞻指引,更多的關註經濟數據。” 亞特蘭大聯儲主席Dennis Lockhart說:“我不認為需要過快的改變指引。”

·美聯儲希望經濟數據是可依賴的。迄今為止的數據顯示勞動力市場改善速度放緩,通脹依然低於2%目標。8月份失業率為6.1%,而7月份上一次FOMC會議時,6月失業率也是6.1%。投資和支出數據表明美聯儲預測下半年近3%的經濟增長率在穩步實現。7月份時,美聯儲判斷勞動力市場依然有疲軟跡象,利率應在接受購債計劃後相當長一段時間保持低點。

·自6月份美聯儲主席耶倫開始對“相當長一段時間”表示加修飾以來,她就警告如果勞動力市場和通脹像上半年一樣比預期更快的恢複,加息可能比預期提前。而這一點耶倫在Jackson Hole經濟學家年會上又再次強調。

·美聯儲本次會議還有其他事情要做。美聯儲官員要最終確認“退出計劃”,並制定一套利率管理機制,以應對最後到來的加息時刻。(具體內容會在FOMC會議紀要中找到)他們還要為10月份結束購債做準備。

Jon Hilsenrath結論是:耶倫是一個做事有條不紊的人,美聯儲在通常的時候是一個反應緩慢的機構。對於“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辯論還沒有完全成熟和對外溝通。耶倫近幾個月修飾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表述,但沒有提出要改變它。此外美聯儲現在有其他事情要幹。如果美聯儲改變“相當長一段時間”表述,同時宣布退出計劃,將震驚市場對美聯儲在加息道路的判斷。

耶倫下一步最符合邏輯的行動,是堅持利率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保持低利率”的措辭,並同時附加強力的條件:即如果勞動力市場保持快速改善的速度,將會改變之前的看法。

維持當前的前瞻指引,有利於釋放結束購債計劃和正式的退出策略信號。當耶倫統一美聯儲內部意見之後,她還有時間釋放改變“保持相當長一段時間”措辭的信號。

雖然耶倫上臺後沒有表現的像市場預期那麽鴿派,但這不意味著她一下子變成鷹派,這只是說明她不是一只“鴿子”。

美聯儲是否會采取這些措施?只有在房間里開會的人才知道。我們其余的人只要看最後的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2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