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再懷舊:星巴克還值錢嗎?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866.html

7月2日,美國亞特蘭大和奧斯汀的星巴克門店內開始販售辣味根啤、乾薑水和檸檬麥酒三種軟飲料,由星巴克咖啡師用特製碳酸飲料製造機調製,售價與星巴克咖啡相同。此前星巴克還剛剛宣佈同達能集團合作,於2014年春季率先在美國門店推出希臘風味酸奶。在北京王府井,星巴克乾脆直接開出了一家「美食體驗店」,每天供應約17種新鮮烘焙的西式糕點和現場製作的西式簡餐,包括千層麵、奶油蘑菇湯等。9月,星巴克在美國一些城市推出了Starbucks Evening活動,每天4點之後店內會提供酒和比薩、雞翅、培根卷等食物。

在此之前,星巴克賣書賣音樂賣杯子賣茶。華爾街和投資者喜歡看到這樣。

星巴克發佈的2013年第三季度財報也沒有辜負他們的期望。公司運營利潤增長幅度達到了25%,營收也同比增長13%至37億美元。在並不理想的大環境下,星巴克遍佈全球62個國家的門店同店銷售提高了8%,其中7%得益於客流量的提升。「這是星巴克成立42年歷史上最好地實現了創紀錄全面增長的季度報表。」舒爾茨在財報發佈會上這樣評價說。

我們所熟悉的星巴克以製作咖啡聞名。咖啡大師會把密封袋裝的咖啡豆裝進咖啡機頂部的巨大豆倉裡,這些咖啡豆或許來自中國云南的種植基地,然後在美國經過特殊配比和深度烘焙。因為公司在幾年前陸續在全球範圍內用Verismo全自動咖啡機替代了之前的La Marzoccos半自動咖啡機,現在,只要按下一個鍵,熱咖啡就會自動流出。最多半分鐘,一杯拿鐵就製作完成了。

每天,在全世界超過1.8萬家星巴克門店裡,咖啡流水線飄出濃郁的醇香味道,經營咖啡生意讓星巴克始終透著一股浪漫氣息。這家公司同時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零售品牌之一,10年前,星巴克全球的分店還只有7000家,2006年11月,舒爾茨在接受CNBC記者採訪時提出,星巴克要在全球開出4萬家連鎖店。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星巴克絕對算得上成功。自從1992年上市以來,星巴克的股價在12年間翻了26倍,金融危機席捲之後的5年裡,它在華爾街的表現依舊強勁,目前它的市盈率超過沃爾瑪、可口可樂或百勝集團。即便經歷了2007年至2008年因虧損而導致的短暫的擴張停頓,舒爾茨也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再次讓星巴克回到了快車道上。

整個2013財年,星巴克計劃在全球淨增1650家新店,同時保證運營利潤率較2012財年提高1個百分點。舒爾茨甚至已經拿出了更為激進的2014財年新計劃—1400家新店,運營利潤率在2013財年基礎上再度提升1.5至2個百分點。

舒爾茨每天要喝5杯咖啡,他戲稱自己的血液都「變成咖啡色了」,咖啡狂人同時讓全世界熟知的還有另一種深入骨髓的基因—從1987年舒爾茨花380萬美元收購6家星巴克門店開始,他就從未停止過將星巴克打造成全球第一的計劃。增長對他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儘管這種追求有時候會改變星巴克。

霍華德·畢哈在It Is Not About Coffee一書中曾講述過一個故事,他為星巴克在2001年左右制定了一個目標,新店3年內銷售額要增加10萬美元,當時是65萬美元,畢哈說事實上這個目標沒有任何基礎,但結果是3年後增加了15萬美元。實現目標的最主要手段是星巴克使用了半自動咖啡機,他承認這個決定到今天都「富有爭議」,但這大大加快了公司提供產品的速度,讓星巴克成功贏得投資者的青睞。畢哈是為星巴克開拓全球生意的舒爾茨的搭檔。

現在,舒爾茨在繼續這樣做。很明顯的一個跡像是,他正在不斷增加在咖啡館內出售食品的可能性。事實是從2008年舒爾茨重返CEO崗位之後,他就在做這樣的嘗試。「對於我們來說,這只是一個開頭。你可以想像,我們必須學會在店內經營食品業務,顯然這會對咖啡業務構成補充。」舒爾茨在電話會議上說。

星巴克喜歡將自己比作社會學家雷·歐登伯格所說的「第三地」,它賣的從來都不僅僅是4美元一杯的高價咖啡。同時,這家公司以獨特的文化而受到尊敬,比如它的員工被稱為Partner,他們每個人都有機會拿到股權而成為公司的合夥人,甚至連兼職員工都有健康保險。這些都是讓舒爾茨深感驕傲的地方。但如果你現在走進西雅圖或者上海的一家星巴克咖啡館,可能會發現一些跟幾年前不同的樣子。

2013年8月的一個工作日的早晨,上海宜山路創新大廈,和所有寫字樓的晨間景像一樣,不少公司人匆匆推開位於底層電梯旁的星巴克玻璃門,買上一杯咖啡。這間寫字樓也是星巴克中國區總部的所在地,是2006年星巴克中國從亞太區分離出來之後設立的,其地位與亞太區並列,直接向美國總部匯報。星巴克甚至把其所在樓層的電梯樓道都鋪上了原木色的地板。

這間店並不算大,木製桌椅和沙發,輕鬆的音樂和咖啡的氣味讓人在早晨感到振奮,抬頭可見小黑板上寫著「今日推薦」,夏天通常是各種口味的星冰樂。櫃檯對面的貨架上陳列著各種馬克杯、VIA咖啡以及點心。總之就是你可以在每一家星巴克看到的樣子。在收銀台的側面,排隊等待的人群大都在打量著玻璃櫃檯裡的點心。「需要搭配一份我們的特色早餐嗎?」每一位顧客點完咖啡,店員都會微笑詢問。從2012年起,星巴克正式在中國各地門店陸續開賣早餐。

除了早餐,現在你在星巴克中國的門店裡甚至還能買到蕎麥涼麵,星巴克會根據一天不同的時段來調整玻璃櫃檯內食品的陳列。「我們能做的是儘量讓食物產品線變得豐富多樣起來。」星巴克中國產品及市場推廣副總裁韓梅蕊說。2011年,星巴克在上海成立了產品研發中心,這是公司第一次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目的就在於不僅僅像以往那樣從美國引入三明治、瑪奇朵和藍莓麥芬,而是研發符合本地口味的食品和咖啡飲料。

在商業歷史上,從來沒有哪個零售品牌達到4萬家這個數字,麥當勞目前也只有3萬多家門店。中國這樣的市場是幫助舒爾茨實現偉大夢想的重要部分, 2013年第三季度,星巴克在中國及亞太地區的同店銷售額增長了9%,同北美市場相當,遠高於歐洲及其它地區的增幅。2014財年計劃的1400家店中,將有700家位於中國和其它亞太地區,屆時,中國將成為星巴克除本土之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場。到2015年,星巴克在中國運營的門店將從現在的超過800家,增長至1500家。這意味著未來2年,星巴克在中國開設新店的數量接近其過去13年的總和。

星巴克的菜單正在不斷被豐富起來。2013年春節,在經過一年的消費者調研及產品測試之後,星巴克在中國推出了第一杯靈感來自中國的咖啡產品—福滿栗香瑪奇朵。為了在春節這個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裡做出好的營銷計劃,韓梅蕊和上海研發中心的同事開了無數冗長的討論會。之後,隨著情人節的臨近,桃花如意拿鐵緊接著上市。

以這兩款飲料為開端,星巴克上海研發中心的本地化創新會成為一種常態,未來將會在中國持續根據季節和特定節日推出不同的新品。除了飲料之外,韓梅蕊的另一項產品開發任務是同食品供應商一起研發適合中國消費者口味的食物,比如星冰粽,還有最近每家星巴克門店都在醒目位置張貼了大幅海報的心意添圓滿月餅禮盒。

這讓人有點難以想像。在星巴克上市路演中,舒爾茨還曾經說過「星巴克永遠不會提供食物,那會稀釋體驗」。2007年,一份舒爾茨寫給公司高管的備忘錄被洩露在星巴克愛好者社區Starbucksgossip.com上。在備忘錄裡,他批評星巴克已經「忘本」了。他抱怨標準化的店舖設計讓星巴克在增長的同時失去了過去那種社區小店的溫暖感覺。「星巴克的體驗已經變得商業化了」,舒爾茨說,他呼籲管理層要重新「回到核心」。

但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舒爾茨最終還是在增長和懷舊之間向前者做了妥協。

星巴克之所以激進拓展食品品類的原因在華爾街無人不曉,對於所有零售商來說都一樣:如果收入增長只來自於新開門店而非同店銷售額,那麼星巴克就絕不是一家有價值的公司。在財報發佈會上,星巴克首席財務官Troy Alstead指出,食品銷售對公司的幫助是「驚人」的,功能飲料也同樣貢獻不少。當季星巴克全球同店銷售額遠超分析師此前預期的5.8%。

最近,星巴克剛剛提升了其美國部分飲料產品的價格,但這次提價卻恰逢咖啡價格暴跌。「一家星巴克的直營店中咖啡僅佔總運營成本的10%,提價是為應付不斷上漲的租金、人力和非咖啡食品成本。」星巴克發言人吉姆·奧爾森(Jim Olson)說。如果細心觀察,你會發現星巴克一直在想盡辦法悄悄壓縮成本,比如在中國,木製的攪拌棒被換成了綠色塑料的,牛奶供應商從進口品牌換成本土品牌。

星巴克還必須保證效率,這樣才能保證繼續增長。「我們想要確定的是,增加食品沒有拖慢服務的速度。」舒爾茨說。一個罕見的被曝光的失敗案例是星巴克曾經推過一款新飲品Sorbetto。製作這種飲品的機器每天都需要花一個半小時進行清潔,最終這款產品被放棄了。

如今,咖啡機已經從半自動變成了全自動。一位星巴克店員對《第一財經週刊》說,星巴克對於員工製作咖啡的時間有明確要求,最長不能超過30秒。如果是製作冰飲,打冰的時間也要利用起來調製下一杯飲品。而相比之下,星巴克的競爭對手Costa還在使用半自動咖啡機。和全自動的相比,這種咖啡機更強調員工手工製作的經驗和技巧,咖啡的口味也會更濃郁。全自動咖啡機不僅可以讓星巴克提高製作飲料的速度,同時員工經過簡單培訓也可以快速上手,實在是太符合快速擴張的需要了。

在這輪繁榮之前,星巴克遭遇的那場危機事實上也有著風和日麗的開端。2007年,星巴克的收入有兩位數的增長,並有2500多家新店開張。但這一年星巴克的股價卻跌了一半。原因是華爾街已經對這家公司未來的擴張空間感到擔憂。到2007年年末,星巴克在美國店舖的客流量首次出現下滑。2008年8月,星巴克發佈季報,當季公司虧損670萬美元,這是星巴克1992年上市以來的第一份虧損財報。

舒爾茨要使星巴克「光復」那些已沉澱的、優雅甚至古典的基因,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尋找靈魂」。他重新擔任CEO後調低了2008財年與2009財年的開店計劃,並不惜重金在美關閉600家店面並裁員1000人。「我們必須足夠謹慎,避免再次擴張過度。」舒爾茨說。隨後,速溶咖啡、冰激凌在星巴克被推出,短短一年之後,星巴克就扭虧為盈,每年的開店計劃,尤其是海外市場和其它增長指標也再次被提上日程。

曾經有人問過舒爾茨,為什麼他如此堅持甚至不惜妥協來保證星巴克的增長。他的回答是,如果你不迅速壯大,就會面臨被其它連鎖品牌擠出去的下場。

根據歐睿諮詢的統計,在中國,連鎖咖啡店的市場規模從2007年的12.8億元快速膨脹至2012年的64.6億元。而與此同時,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則從2007年的72.7%下降到2012年的60.2%。排在第二的麥當勞自2008年起,已經攫取了超過13%的市場份額。

競爭加劇首先提升了物業的壓力。2013年6月,星巴克1999年進入中國的首家店—星巴克北京國貿一期店搬遷至國貿三期。主要原因是迫於續約租金高漲的壓力。「這兩年有其它的競爭對手,比如 Costa、太平洋咖啡還有很多韓國的咖啡店也進來了,業主的選擇性多了,如今星巴克的競爭優勢被分散了。」商業地產服務公司睿意德執行董事聶綺冰對《第一財經週刊》說。而2015年1500家的目標意味著星巴克在未來兩年時間內幾乎每天都要有1家新店開出。

除了物業,競爭帶來的另一個結果就是對客源的爭奪。星巴克自2年前開始在中國推出會員計劃—星享卡。但和美國類似移動支付充值消費積點的會員計劃不同,星享卡採取預付88元享受125元價值的形式,包括免費贈飲以及禮券。

每一個在星巴克消費的顧客結賬時,店員都會問:「請問您有星享卡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下一句肯定是:「需不需要辦一張呢?有優惠噢。」為了配合星享卡的推出,星巴克花了許多力氣在門店就這一套話術營銷體系培訓員工。「這項客戶忠誠計劃效果很顯著,設計也符合年輕公司人的需求,比如生日邀請券、親友邀請券等。」星巴克上海五角場店店長楊震說。

讓韓梅蕊感到意外的是,星享卡在一些星巴克新進入的二三線城市格外受歡迎。星巴克長春店開業第一天就超額完成了指標,很快就需要重新訂貨了。「事實證明,星享卡對我們之後進入新市場是一個很好的工具。」據韓梅蕊透露,目前星享卡在中國的會員數量已經超過了6位數。

而在美國,星巴克則希望用更加便捷的移動支付吸引消費者。2012年,星巴克任命Adam Brotman為首席數字官,直接向董事長報告,並與移動支付公司Square達成戰略合作關係。這一合作讓星巴克超過7000家店的顧客們可以通過手機購買大杯拿鐵。

「作為一名星巴克的常客,我知道咖啡師們是如何努力地想要減少我們等待的時間,同時儘量做到個性化,比如他們會記住某些老顧客口味的偏好,」Forrester電子商務及渠道戰略分析師Denée Carrington告訴《第一財經週刊》,「而手機支付無疑可以提高效率,並提升星巴克一直強調的『體驗』。這是一個鎖定消費者的新途徑。」如今,星巴克在美國地區店內銷售額的10%來自移動支付。

最新的消息是,星巴克將在其位於硅谷的門店中推廣無線充電咖啡桌,由Duracell Powermat提供技術支持。星巴克已經不僅僅是一家咖啡店,不少人在擔憂,星巴克如果丟失了它的咖啡味道,會不會是一種危險?而在投資者們看來,這種轉變是勇於創新的代表。

在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電影《網上情緣》中有一句台詞,每個人一進星巴克就面臨六種選擇:口味?杯型?溫度?加不加糖?加低脂還是脫脂奶?要不要低咖啡因的?而如今,這個選擇變得更加難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458

麥當勞標準化的秘密:麥當勞訓練員完全手冊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806.html

1、對訓練員本身的要求

訓練員必須熟悉餐廳所有工作站的工作標準;

各個工作站訓練負責人由各個工作站的訓練員擔任。

訓練員工作職責:

1、 訓練其他的員工,使其成為一名優秀的服務員

2、 執行訓練經理安排的訓練工作

3、 對被訓練人的成績負責,並給予回饋

4、 能以身作則嚴格執行各個工作站的工作標準

5、 對在訓練的員工給予正確的指導

6、 執行工作站的鑑定。

餐廳每月訓練流程:

 

培訓經理在設定每月的訓練目標的時候,能應先分析餐廳本身的培訓需求,根據餐廳不足做到有目的培訓安排,儘可能地提高培訓效率。

餐廳訓練需求通常情況:

一、新進員工的培訓

當有新進員工加入我們的團隊時,這個員工可能對MZM一無所知,不管怎樣,我們都應該給予MZM全面系統的培訓,經過培訓和鑑定。待其能夠100%掌握MZM工作標準之後,才能夠獨立上崗。

1、 餐廳培訓經理根據人員需求分析確定人員需求數量

2、 張貼招募啟示

3、 培訓經理面試應聘人員

4、 通知面試通過人員辦理相關證件

5、 制定新進員工的培訓計劃,安排培訓時間和人員

6、 與排班人員溝通,將培訓安排編入排班表

培訓時間由餐廳培訓經理安排

新員工報到,由餐廳培訓經理做職前的簡介

培訓負責人和即將帶訓的新員工之間做好溝通

運用訓練四步驟開始對員工進行培訓

完成培訓,通過鑑定以後,培訓負責人做培訓記錄,建立追蹤考核檔案

以後定期對已訓練工作站的工作標準進行追蹤

二、維持工作標準的訓練

每個月餐廳的績效考核和神秘顧客調查對我們的工作標準會做一個全面客觀的評估。這樣我們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我們的工作標準究竟在哪些地方下降了,哪些地方又出現了新的問題。神秘顧客和績效考核將調查表反饋回餐廳。餐廳訓練經理組織各個工作站訓練負責人召開訓練會議,分析失分的原因,找出機會點,討論並制定當月的訓練計劃和訓練目標。

三、員工提升到管理人員的訓練

餐廳經理提前將預備管理人員名單交餐廳訓練經理作能力評估

訓練經理將評估結果反饋給店經理,並且與店經理進行溝通

店經理將決定人選提交訓練經理

訓練經理作訓練安排和執行訓練

四、各個工作區的交叉訓練

低峰期,某些工作站可能因為當班人員準備物料,工作站缺少人手,因此,適當地進行工作站之間的交叉訓練,將有助於餐廳的營運。訓練經理觀察餐廳每日樓面上的人員安排,將每個時段樓面上的人員安排記錄下來,與值班經理溝通,分析是否需要進行哪些工作站上的交叉訓練,訓練經理作訓練安排和執行訓練。

訓練四步驟

第一單元:準備

Ø 溫習服務員工作站培訓資料

Ø 檢查訓練時所需要的材料(工作站培訓資料、產品圖片、設備、物料)

Ø 思索在培訓時應該注意的重點項目(重要數據、人身安全、清潔消毒、設備操作)

Ø 訓練者保持自在愉快的心情並讓學習人員接受且樂於學習

Ø 訓練者自我介紹與培訓時間安排

Ø 工作站簡介:

讓學習人員瞭解工作站的特殊性

介紹此工作站地點、人員、設備、原料

第二單元:呈現

Ø 用培訓資料,共同學習,討論,強調重點,並解答疑難

Ø 強調人身安全的重要性

Ø 強調清潔消素養和隨手清潔的重要性

Ø 對機器設備表現出愛護的態度,並說明設備愛護使用的重要性,示範正確程序,利用服務員工作站培訓資料,一次一個步驟,並解釋該動作原因

Ø 鼓勵學習人員發問,並清楚地解說直到讓學習人員明白

Ø 實作技巧:

A、 集中學習人員的注意力

B、 講解時注視學習人員,語氣、表情應真誠、友善,讓對方感到自在

C、 要求對方複述操作流程,以確定學習人員瞭解操作流程

第三單元:實際操作

Ø 讓學習人員自己做,培訓人員在一旁提示指導

Ø 觀察學習人員是否遵守清潔消毒、安全事項

Ø 讚賞鼓勵學習人員良好的練習表現,發現操作錯誤,立即給予修正,再次示範特定步驟

Ø 以問題形式強調操作重點

Ø 讓對方持續練習,逐步減少指導,直到操作程序可正確連貫為止

第四單元:追蹤

Ø 提問題要求對方複述操作要點,以此判斷學習人員對工作站的流程及營運標準的瞭解程度(注意:使用開放式的問題)

Ø 在鑑定時,用培訓資料逐步檢查學習人員的操作流程,並確定學習人員操作是否100%的符合營運標準

Ø 如有錯誤立即給予正確指導,必要時則重覆實際操作說明或指導練習

Ø 流程鑑定完成以後,口頭提出相關問題,例如食品保存期限,設備溫度、清潔與消毒流程、餐廳人身安全、團隊合作、溝通與協調等提問,依此確認學習人員有正確的認識

Ø 鑑定過程中對於學習人員的進步以及成功應給予正面、積極的肯定

Ø 鼓勵學習人員經常閱讀相關餐廳資料,以持續地維持標準操作流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459

為什麼媒體人是屌絲?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791.html

科技擾亂甚至重塑了新聞業的商業模式,這事不再是什麼秘密。但是讓人困惑的是,這場混亂並沒有製造出新聞業的新霸主,卻反倒帶來了很多盧瑟。

快速回顧下:第一次打擊是類似CraigsList這樣的線上選擇奪取了報紙的傳統業務,這部分業務大概佔到了大報們50%的收入。接下來的打擊在於,讀者都去了網上,報紙們卻沒能將印刷廣告的錢引到數字廣告上去,如圖下圖顯示的一樣(圖表來自The Atlantic):

1
 

(圖表內容:報業的廣告量:印刷廣告的跌落,數字廣告的微弱增幅)

那麼結果就是,報業的僱員數量是這樣的走勢:

2
 

The Atlantic的編輯曾經說,「目前為止,我們這類雜誌還沒有一個(商業)模式是起效的。」 Pew Research Center2013年的報告中說,全國的新聞類媒體厄運纏身前途灰暗,簡直就像在重現工業的衰退。

報紙的擁躉們正焦慮於:也許不久我們就能發現某個美國的城市並沒有它自己的城市小紙了。我們同情關切一個城市失去自己的報紙而遭受的現實打擊。但是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我們更想知道為什麼佔有大市場的大報紙們沒能利用這些小報紙的鬥爭。

為了說明為什麼我們會期待這件事情,我們來看看科技如何改變音樂產業的。和報業一樣,線上銷售對音樂產業收入的衝擊是巨大的:從2000年到2010年,文檔分享和數字音樂貢獻了整個音樂產業一半的收入。

但是與此同時,線上產業在文件和排行榜的銷售將音樂家們造就成了頂級的富豪階層。拿音樂會門票收入來舉例,排名前1%的賺錢能手——例如Justin Timberlake、Rihanna等人,他們在門票收入中賺得的份額從1982年的26%提升到了2003年的56%。

3
 

(圖表內容:頂尖藝人門票收入份額的攀升,1982-2003。)

1981年經濟學家Sherwin Rosen提出的「巨星效應」理論通常可以用來解釋這種利潤的集中化。這個理論提出:在類似音樂產業這樣的行業中,消費者可以聯合起來享受同一個商品。(我買了Beatles的CD,我不會阻止你也來享受Beatles,同樣我們也可以一起去參加Beatles的演唱會。)在這種行業中,科技可以讓巨星們去服務於更廣的市場同時收入更多,然而這同時也搶佔了那些小演員丟失掉的客戶。

作家Eduardo Porter進一步解釋了音樂產業中的巨星效應:

「(巨星效應)完美地貼合了音樂產業——這個從1980年代開始遭受過數次科技衝擊的產業——的增長動因。首先,MTV將音樂帶上了電視。然後Napster將音樂帶上了互聯網。蘋果讓所有的粉絲們可以買下單首歌然後帶走它們。每一次突破都讓藝人們達成了更廣泛的粉絲基礎,於是指向了更廣泛的聽眾群、更大的份額的音樂會收入。「

新聞,和音樂一樣,也是可以聯合消費的。報紙的讀者群可以從一萬增加到千萬,而且作者們並不需要為讀者群擴大了1000倍而付出任何額外的工作。上一輩的新聞工作者其實已經掌握了輕鬆取得全球聽眾群體的能力。所以到底為啥現在最有才華和名望的一群新聞業者在扒垃圾?

排開印刷物的話,新聞業界在電視節目主持人中倒是出現了巨星效應,例如Anderson Cooper,他們的秀賺了超過一千萬美金。這還沒算上他們其它的收入來源。CNN的Fareed Zakaria,據傳言演講費已經高達每小時75000美金。

可是印刷物卻沒能將它的讀者群轉為收益。除了數得清的幾個特約作家能夠在報紙之外的地方依舊保持廣泛的知名度(例如紐約時報的Paul Krugman 和 Tom Friedman),很少有記者能夠擁有一流的辨識度。

特約作家成為最有名的一幫記者,這事完全毫無意義。他們的照片總是被印出來,他們用一種極具個人特色的方式寫作,報紙用他們的臉和觀點來打廣告。相比之下,記者們都用一種完全沒有特色的「這是新聞」的口吻寫作,這口吻倒是貼合了直到1920年記者才有署名權的事實。這也許符合報導著「客觀事實」的新聞記者們的客觀事實,但是卻對消費者們從主流媒體轉向博客瀏覽新聞一事毫無個人貢獻。

出版新聞是一項辛苦的工作。但凡是能在阿富汗政局中插科打諢講腐敗段子,或是能在美國大選裡插一段小說故事的人,都能成為巨星。沒有人想出賣新聞作為公共服務的理想,但是為了拯救這個行業,也許現在是時候讓頂級才能的記者們想辦法去賺到五位數的演講工資。

譯者的一些多餘的話:

可能屬於「站著說話不腰疼」,作為公關圈裡不太入流的一枚角色,我對媒體有著十分強烈的興趣,理想主義也好,虛榮情結也好,我認為能夠做一件影響很多人的事情,無論如何都是值得敬畏的擔當,其中的責任、角度、價值、態度、取捨、堅持……都是如同磁石吸引鐵屑一樣讓我滿懷尊重的行業元素。當然,我亦明白葉公好龍的含義,圍牆內外,總有不如人意的地方被遮蔽起來,空有貪羨,而缺客觀。伯通兄在公眾微信帳號(公眾微信號:weibanbao)上分享的那篇《媒體人,你為什麼還沒轉行》,也講出了媒體圈內的苦酸和浮躁,我在Priceo Nomics上看到這篇文章,亦覺天下偌大,相逢之處都是如此似曾相識,作者AlexMayyasi也是媒體中人,他在傳媒業變革更加劇烈和動盪的市場,傳回來同樣的訊號:媒體或許不會消亡,但是媒體上留給從業者的容量正在縮減,攜著去而不返的趨勢。但是理想,終不是壞事,收入很重要,可能也最重要,但總有些其他的東西,催人奮武。相比中國年過四十的媒體人大都轉到了一份坐辦公室的管理崗上,我在歐洲看到許多白髮蒼蒼卻仍以不遜於年輕人的身手掛著相機活躍在前線的記者,愈發敬佩。

我曾發過一條微博說,新聞業薪酬太低了,十幾年前南方週末記者的收入,也比現在大多數媒體主編高,而十多年物價漲多少?所以,我建議老總們,與其抱怨招不到高水平下屬,不如把薪水提高一倍,還招不到就調高兩倍,再招不到調高三倍,再招不到,清盤算了,你肯定有問題。這種說法禁不起推敲,只是表達一種情緒,但卻觸到同行敏感神經,引起共鳴——我很少聽到不抱怨薪酬的同行。第二天有朋友跟我說,她所在某著名媒體公司,工資奇低,但一有招聘消息,簡歷就多到爆棚,不乏國外名牌大學畢業生來應聘。後來,我在此基礎上又發了一條微博,但沒有點名字,很快,不同媒體的人紛紛認領,「普遍認為」在說自己。那幾天每遇朋友都會問,「你們那會給員工開高薪?」

但一個做銷售的朋友很不以為然,我解釋說,「做內容的工資太低,雖然剛入行時工資不低,但做幾年下去,同齡人工資都翻幾番了,編輯記者工資卻總保持穩定。」「不對,這是因為媒體和其他行業不同,比如銷售,入行越久客戶資源越多,業績越好,也可以說『水平』越高,哪像做內容的,越做水平越差,低到一定程度,就只能當主編,還指望人家給你高薪?」她把我說笑了,「也對哈,連我也能當主編,這行當真不咋地。」

她的觀點雖然極端,但有幾分道理,在中國從事新聞業,很需要激情,而激情又只屬於年輕人,上年紀激情自然少,激情少自然跑不動,跑不動自然沒好稿,60後搞不過 70後,70後正跟 80後較勁呢,90後上來了,為了保持收入和地位,大家就只能從級別和「位子」上找出路,只能爭當「職業主編」、「職業副主編」,好多曾經很優秀的記者,一經上位,業務能力就自由落體地般下降,只有兩個能力在漲,一是把關,二是搞人,給這樣的人高薪,天理不容。但也不是這麼簡單。如果薪水真是問題,其根源在於新聞媒體的定位,而不是一兩個老總是否慷慨。

表面上,報紙和雜誌都在市場上賣,和賣彩電賣服裝有本質上的一致,但事實上,報紙雜誌的生產和銷售又常常脫節,生產車間和銷售終端始終無法建立有效溝通。生產車間不能準確瞭解產品為什麼好賣,為什麼不好賣,只能以「同行怎麼說」,「網上反響多大」,「有多少轉載跟帖」,來描述自己的工作;銷售終端則常以自己理解做銷售:「我們是給中國 XXXX人看的」,「我們XXXX」時間長了,生產車間裡的人會看輕銷售,「做自己的稿,讓他們忽悠去吧」。你所在的媒體是不是這樣?

銷售信號沒有有效反饋給生產人員,所以生產車間很難定義員工「好」還是「不好」,是不是你需要的,也無法給員工一個合適的「價格」,長此以往,工資激勵信號在編輯團隊往往失靈(只有計件工資還保持著)。而以「文人」為代表的編輯部,往往對自己能力高度自信,然後對工資獎金普遍抱怨,抱怨時間長了,氛圍變了,各自為政了,看起來只有一個主編,事實上,很多媒體是由 N個主編在管生產,這樣的產品面目自然是模糊的,面目模糊的產品,自然賣不了好價錢,賣不了好價錢,自然沒錢提薪,而賣了好價錢,銷售部門又會抱怨,「我們把土豆賣出黃金價,還要給生產土豆的人高工資嗎?」所以,會出現 sales拿高薪和高佣金,內容生產者過著清貧的文青生活。

基於不同看法,會產生兩種模式,一種是內容過得去,把銷售和渠道做強,大家可以看到,機場、一線城市,有很多成功案例;一種是把產品做好,以好的產品去引領銷售和渠道,有收益再投入製作環節,讓優秀員工拿到有尊嚴的薪酬,再把產品搞得更好。如果是我的話,肯定選第二種。但坦率說,我也沒有找到秘訣,我只能說看到一些問題,如果我有機會做一家公司,會努力解決好這些問題。

據我所知,相當多的媒體生產車間,不怎麼講究效率。這裡說的效率不是指按期交稿,付印。我理解的效率是一個生產體系的良好運轉,比如先清晰描述產品特質,將這種特質分解到每個版塊和每個欄目,每個版塊和欄目都有清晰而可操作的描述,員工能按這些描述生產內容,主編——產品控制者,能準確判斷內容是否符合產品標準。這個時候,主編是要「獨裁」的。我曾開個玩笑,即使白痴當主編,哪怕按「白痴標準」製作雜誌,雜誌的面目也是清晰的,說不定好多白痴會來買雜誌。從概率上看,清晰的產品總要超過模糊的東西。所以,主編,哪怕是「白痴」主編,最重要的功能也是產品標準控制者。之後的工作才是獎懲,對「優勝者」以人為本,對平庸者予以提醒或淘汰。

基於此,媒體人要想獲得制度上的高薪酬,從根本上取決於所在媒體的市場化程度——既然你在市場中賣產品,就要按市場規玩遊戲。也可以說,未來,一個成功的媒體公司,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解決生產車間與銷售終端之間的溝通,誰能把兩者有效整合一起,誰就能讓自己的產品獲得更好市場份額。也不要用美國的市場來套中國市場,基於上述分析,中國媒體市場表面上群雄並起,事實上依然高度不充分競爭,空間還有很多。

最後,我不得不提一個人,就是我以前的老闆勘良先生,他在幾年內把《Vista看天下》打造成新聞時政雜誌中的NO.1,他最出色的工作之一,是將生產車間和銷售終端有機統和,在這一機制的幫助下,《看天下》成為新聞雜誌的標竿,在 10塊錢以上價格雜誌中,穩居市場銷售第一。這也是勘良先生對媒體業的貢獻之一。我有幸參與了這個模式的建立,如果說我對市場的感覺還算靈敏,也是在這個模式中學到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460

連番出錯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31006/18451452
今年啲傳媒機構好似輪住出錯,令當事人(例如總編輯)非常尷尬,恨不得搵窿捐,例子之一係「信報」在九月十七日頭版頭條,大字標題「鷹派棄掌儲局毆美股揚」,將「歐」變為「毆」,意思大不相同,為何如此,只能以「鬼掩眼」嚟解釋。例子之二就係九月三十日,無綫電視新聞報導日本政府打算在十月提高消費稅,由5%加到8%,同時會推出刺激經濟措施高達五萬億日元,折合係「港幣3900萬港元」,真係俾無綫嚇死,五萬億日元相等於3900億港元就差唔多,三千九百萬港元對日本經濟何來甚麼刺激呀?呢段新聞播完又播,無綫新聞部嘅財經編輯走咗去邊?但最好笑嘅還是十月一日「明報」新聞網站居然、突然將「特首即將致辭」,誤寫為「特首即將辭職」,「致辭」與「辭職」相差好遠噃,唔係「鬼掩眼」呢個藉口可以解釋錯誤呀嗎?
左丁山寫專欄,大意錯字當然唔止一次,有時諗番轉頭,欲速則不達,爭住快,快快快,最有信心之時最易出錯,好似上次寫冼為堅博士間「萬雅珠寶」是私人「公司」,點知,印出來之後,竟然係:「萬雅不是私人公司」,明明改過原稿,點解刪漏一個「不」字呢,唯有仰天長嘆,鎖你鎖你。
寫錯字,猶可脫身,理念錯了,就吟詩吟唔甩,近日有人寫和黃負債近萬億,和黃最後總要負責,未免強辭奪理,又有基金經理寫電能負債過多等等,在資產負債表上不見之負債,都入埋和黃、電能條數,其實十分牽強,可能作者慣咗係只議論,無實際金融工作經驗之故。
左丁山在銀行負責貸款年代,對大集團附屬公司或聯營公司或合資公司貸款,理論上當然為咗最佳保障,向呢類公司之最終控股公司索取擔保(parent company guarantee),但永遠得個桔,借款人之紐約總公司唔會睬你嘅,經多番談判,頂多只能拿到Letter of Responsibility,或者係較弱嘅Letter of Awareness,放在檔案,以示已經盡咗最大努力,保護銀行利益。但熟悉法律嘅律師會同我地講,呢類文件未必受法庭認定有效,有等於無。到了後來,借貸對手實力越強,越係大鼻,貸款全部係non-recourse(不能向母公司追討),完全係項目貸款(project financing),借不借由得你,世界上多的是銀行。以今天和黃、電能之聲譽及實力,左丁山幾難相信佢地嘅附屬公司、合資公司舉債,會提供母公司擔保,未睇過貸款協議,就說甚麼和黃、電能要為非本身負債負責純屬猜測,無理據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495

古井集團改制簡史 Cedric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nsfl.html

古井集團改制簡史 Cedric

 

整理自各種新聞

 

一度改制:2002年 試圖通過MBO進行集團改制

  2002年,古井集團改制欲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改制,第二步是重組。 當時古井集團制定了「全體員工持股、管理層持大股」的改制方案,即在古井集團的不良資產剝離之後,保留優良資產,經過評估作價,以淨資產為基數,讓出60%的國有股對外出售給戰略投資者,餘下40%作為職工持股。

    同年9月,安徽省國資委下發了特急文件,要求省內地市的國資部門對於國企產權轉讓情況自查。隨後,古井集團制定的先期改制方案被有關部門否決,亳州市政府開始全面接手古井集團改制事宜。

 

二度改制:2005年 合肥產權交易中心掛牌 未達成意向

   200511月,古井集團100%股權以10.8億元的底價在合肥產權交易中心開始第一次掛牌轉讓,但由於在轉讓價格上存在分歧,在規定時間內未能達成意向。

 

三度改制:2007年 二次掛牌 再次剎羽而歸

   20071月,古井集團第二次公開掛牌轉讓,轉讓底價仍為10.8億元,在歷經29天的公開掛牌後再度流標。

     2007217日,古井集團公告啟動第三輪招標。

     2007413日,古井貢酒公告稱,其控股股東古井集團100%國有產權轉讓評標已結束,國際飲料控股有限公司(IBHL)被確定為中標候選人。 

     與此同時,王效金因涉嫌違紀被亳州市紀檢委帶走調查

     2007621日,毫州市宣佈終止古井集團國有產權轉讓計劃。

 

四度改制:2009年 國資委成功轉讓古井集團40%股權給PE

 

     20081016號,安徽宿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王效金被判處無期徒刑。王效金上訴。

     2009年初,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對王效金受賄案作出終審判決,維持原判。

 

     2009622日晚間,古井貢(000596.SZ)發佈公告稱,經亳州市國資委與合肥市產權交易中心組成的受讓文件評審小組評審,確定上海浦創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浦創」)為公司控股股東安徽古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40%國有產權掛牌轉讓的意向受讓方。

    2009730日,安徽省毫州市政府與上海浦創股權投資有限公司舉行合作簽字儀式,安徽古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40%國有產權轉讓上海浦創投資有限公司。據「古井貢」在兩個月前發佈的公告,轉讓40%股份的具體價格為465億元人民幣。

 

 

關於上海浦創投資

     關於上海浦創投資有限公司的背景,只能挖到復旦大學教授史正富這個人。

 

    關於史正富此人,可以參見如下文章: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077

經濟學者的另類旋轉門

史正富:最富教授有點失控

作者:南方週末記者劉薇

發自:上海、安徽、廣東、北京、浙江

最後更新:2012-08-2711:45:59

來源:南方週末


古井集团改制简史 <wbr>Cedric

史正富主要投資的企業。(何籽/製圖)

標籤史正富最富教授股權投資

 

他是一位經濟學教授,與張五常、樊綱等人關係密切,甚至曾幫他們理財

他控制著結構複雜的投資集團,投資近20家企業,以65億身家躋身胡潤百富榜。

他在學者與投資人兩個身份之間自如轉換。現在,他夢想專心做回學者,但已經騎虎難下。

 

我準備再過兩年就退休。」201289日,深圳君悅酒店33層咖啡廳,58歲的史正富對南方週末記者說。他臉上深深的皺紋間寫滿滄桑,「2008年以來,我做得有點累。

 

史正富是一位經濟學教授,現任復旦大學新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與張五常、樊綱、張軍、林毅夫、張維迎等中國經濟學界紅人交往甚密,甚至幫他們中的一些人打理富餘資產。

 

他同時還是一位神秘的生意人、超級富豪,擁有至少12年私募股權投資史,其間投資了山東中軒、古井貢、奇瑞汽車等19個項目,自稱操盤資金規模超過35億元人民幣。2008年他在胡潤百富榜上的財富為15億元,3年後這一數字躍升至65億,他因此被稱為最富教授

 

就在接受採訪前三天,他間接持股26.6%任第一大股東的南大光電,以「2012年以來最貴發行價」66元在深交所成功上市,當天暴漲近24%。以收盤價計,史正富與妻子翟立持股市值接近8.5億元。

 

史正富為何決定急流勇退?他是如何完成財富積累的?在最富教授的名頭背後,他的經歷映射出中國學界和資本圈怎樣的獨特現實?

 

對史正富的評價,學術圈的朋友與其公司下屬及所投資企業高管截然相反。(東方IC/圖)

 

我的理想一直是做個學者

 

在美國的八年成為史正富轉型的重要時期。當時美國資本市場正經歷私募股權投資發展的一波高潮,史深為周圍的資本氣息所感染,系統研究黑石等投資機構的發家史,當時的心情是敬佩加好奇

 

進入投資界並不在史正富最初預設的人生軌道里。他的故鄉在安徽滁州來安縣,其父曾在鎮上開過小飲食鋪子,每天早晨賣油條。

 

19782月,24歲的史正富到復旦大學報到,此前他是江蘇省軍區的一名軍人。他的班上一共有62名同學。史的專業是政治經濟學,這並不是他一個人的選擇,當時中國的經濟學,只有政治經濟學。讀完本科、研究生,史正富留校任教。

 

史正富是個聰明、活躍,對經濟學痴迷的人。他的同班同學、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張暉明對南方週末記者回憶稱,當時復旦大學學生會的黑板報比賽非常有影響,經濟系多次奪得第一,史正富是積極參與者。

 

讀書期間,史正富一度表現出研究經濟學的天賦和造詣,他的論文多次在權威學術期刊《經濟研究》發表,並曾獲得1988年度孫冶方獎(中國經濟學界最高獎項)。中國本科生們用的《政治經濟學教材》第12版,即由尚在讀研究生的史正富和導師蔣學模共同編著。史正富調整了教材的結構和內容,以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企業活動闡述政治經濟學體系。

 

史正富是學生們比較喜歡的少數幾個青年教師之一,前衛、活躍,任何東西都不接受現有說法。經濟學家張軍說,他比史正富晚四年考入復旦大學,日後與史成為好友兼同事。

 

我的理想一直是做個學者,組織一批人,研究中國的制度變遷,拿幾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史正富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命運卻被不可控的力量,推向另一個方向。

 

1987年,史正富到美國留學。在美利堅大學(AmericanUniversity拿到經濟學博士後,又在馬里蘭大學攻讀社會學,本想學成回國繼續經濟學的教學和研究,卻因故未能成行。

 

在美國的八年抗戰,是史正富職業轉變的重要時期。

 

1987年到1995年的美國資本市場,正經歷私募股權投資發展的第二波高潮,1989KKR收購RJR納貝斯克公司等經典案例,帶動了美國股權投資槓桿化熱潮。

 

史正富深為周圍的資本氣息所感染。國內第一個知道巴菲特的肯定是我,上世紀80年代我就把他的投資史倒背如流了!史正富激動地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在美期間,他系統研究了黑石、KKR、摩根士丹利以及高盛等投資機構的發家史,當時的心情是敬佩加好奇

 

據史正富稱,他還曾在美國勞工部研究局做了一年研究助理,也在社會上教些書,並與中國留美經濟學會交往密切。這個赫赫有名的留學生組織,網羅了包括林毅夫、錢穎一這類當時在美留學、日後成為中國經濟學界標竿的人物。對學界和企業界都有接觸的史正富,成為這個關係網裡的美國接待站。史正富說,當年馮侖去美國,也是我接待的。

 

驗證下經濟學理論的可靠性

 

當時復旦大學教師圈之外的一些有錢的學者,如樊綱、張五常等,也曾把富餘的資金交給史正富打理。復旦大學一位熟識史正富的人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史當時給大家的回報承諾是四年翻番

 

1995年終於回到國內時,史正富發現學界風氣已經大變,很多潛心做學術的人都下海了。在幾個同學的慫恿下,他也躍躍欲試,想通過實踐,驗證一下經濟學理論的可靠性

 

他和同學一起創辦了華夏西部經濟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簡稱華夏西部),最初想做企業諮詢。這是我的長項,美國大公司怎麼運作,我都很清楚。這是史正富一貫的自信,美國資本加中國機會,這是多好的想法!

 

現實卻告訴他:好想法還要有現實的土壤。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國企正陷入困境,企業改制在摸索中前行,民營企業剛剛起步,中國企業家或企業官員們,大都還沒有引進國際服務和資本的意識與需求。

 

花了一年半時間,幫一家中國企業談美國的投資,1億美金的項目,合同都簽了,最後中國公司說不要這個錢了,我們白忙活一場。史正富說。

 

諮詢生意無疾而終,華夏西部開始嘗試項目投資,這成為史正富涉足投資界的前傳。安徽滁州信託投資公司和江蘇華陽水泥廠,是此階段史正富公開寫入簡歷的兩個項目。他還曾分別到這兩個投資企業擔任管理者。

 

水泥廠的投資並不成功。一位史正富曾經的合作者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史正富管理水泥廠期間,清退了原來的管理層,這導致工人們圍住他要打人。後來水泥廠轉手,史正富投了7000萬,只賣了4000萬。

 

不過,史正富極少公開談及其投資失敗的一面,他更喜歡換個角度來強調自己的收益:水泥廠的項目讓我把企業財務知識和工廠管理流程都學到了。我現在看企業,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之後,史正富受《經濟學人》雜誌一篇文章的啟發,在當時中國互聯網的孕育期,快進快出投資了包括8848(中國最早的電子商務網站)在內的四家互聯網公司,通過倒手迅速賺了一筆錢,填平了以前的債務。

 

直到2000年成立上海天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中軒生化,他的股權投資之路才正式拉開帷幕。

 

史正富進入投資界初期時,PE這種私募股權投資方式(指投資於非上市公司股權,或者上市公司的非公開交易)才剛剛在中國萌芽。因為還沒有規範和成熟的運作模式,早期PE的資金來源主要是熟人和朋友。復旦大學的不少老師,都曾是史正富募資的對象。復旦大學一位熟識史的人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史給大家的回報承諾是四年翻番

 

當時復旦大學教師圈之外的一些有錢的學者,如樊綱、張五常等,也曾把富餘的資金交給史正富打理。史正富和張五常是關係要好的朋友,張喜歡攝影,史的辦公室掛著不少張拍攝並簽名的照片。

 

史正富現任妻子翟立曾在福建教育電視台擔任製片和主持人,翟在影視界的資源,也源源不斷地被引薦給史正富。

 

隨著史正富的生意越做越大,很多機構投資者也成為他的募資對象。在同華投資集團的官方網站上,聲明同華基金的資金來源中,機構投資佔主要部分,包括多家大型國企和國有投資公司、大學基金會、專業基金會、知名海外投資基金以及其他各類企業的機構投資者。

 

史正富在安徽的投資項目最多。圖為其在投資古井集團的簽約儀式上。(東方IC/圖)

 

憑直覺投資了19個項目

 

史教授看項目憑直覺,史正富的一位前同事對南方週末記者說,他常教導我們,看一個企業能不能投,看它的廁所幹不乾淨就行了。

 

史正富進軍投資界,始於2000年出資650萬元創辦的上海天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這家公司日後更名為同華投資集團,並發展出數十家支脈公司,成為史正富資本運作的主要平台。

 

據公開資料的統計,史正富夫婦擁有同華集團全部股權。在同華集團下面,還有大大小小各類公司,為史正富個人擁有或與翟立共同所有,這些公司有的在內地註冊,有的在香港註冊,還有一些在英屬維爾京群島註冊,有些看上去名字很像或只有一字之差的企業,實際是兩家獨立註冊的公司。利用這些公司之間股權套股權的複雜結構,史正富玩著幾十個億的資本遊戲。

 

小公司,都是熟人,有個項目,大家就湊錢開始投。史正富如此輕描淡寫。

 

他的第一個投資項目,是中國最大黃原膠生產企業、位於山東淄博的中軒生化。黃原膠被譽為工業味精,是目前世界上生產規模最大且用途極為廣泛的微生物多糖。

 

一個搞生物的朋友介紹的項目,一看就很有前景。史正富當時的合作夥伴劉亞對南方週末記者回憶稱,三個人合夥,於2000年初出資5700萬元人民幣,收購中軒生化40%股份並成為第一大股東。

 

此後五年,中軒生化迅猛的發展速度證明了史正富的眼光。從投資初期逾1億元的銷售額、4900萬的利潤,到2005年逾6億元的銷售額、2.5億元的稅前利潤,中軒生化成為佔據國內黃原膠市場八成以上份額的牛企2006年,借助國際投資機構華平,史正富再次以2000萬的極少資金,最終共持有中軒96%的股權。這次收購使其教授投資者的身份獲得業界認可和讚譽。

 

中軒生化一度成為史正富的財富之源。他曾對媒體表示,截至2010年,僅中軒生化的分紅就有8億元人民幣。

 

中軒生化之後,史正富又陸續投資了華菱重卡、浙江三星、南大光電、奇瑞汽車和古井貢等項目,其最近的一筆投資,是2011年斥資1.2億元投資的安徽格瑞德液壓挖掘機項目。

 

史教授看項目憑直覺。史正富的一位前同事對南方週末記者說,他常教導我們,看一個企業能不能投,看它廁所幹不乾淨就行了。

 

史正富在PE界得到認可後,於2009年當選為上海股權投資協會首屆理事長。這一協會由太平洋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華寶投資有限公司等13家股權投資機構發起設立,上海市市委常委、副市長屠光紹彼時出席了揭牌儀式。

 

2000年初至今的12年間,史正富共操盤19個項目,運作的資金量超過35億元人民幣。不過,其中只有南大光電是唯一成功IPO(首次公開募股)的公司。也就是說,史正富的成績單,在低價買入股權-IPO上市-高價出手套現為賺錢邏輯的私募領域,算不上出色。但是放在經濟學界,他顯然是最會賺錢的人

 

投資竅門

 

在獲得資金和項目時,史正富的學者身份,為其完成了絕佳的信譽背書。彼時,經濟學家在中國正受到電影明星一般的追捧。

 

梳理史正富12年投資史,其選擇的項目多集中在長三角一帶,尤以故鄉安徽居多。

 

2003年,史正富斥資2.4億投資了位於安徽馬鞍山的華菱重卡、2007年又投資8000萬獲得位於安徽巢湖的奇瑞汽車2.5%的股權,2009年安徽亳州古井貢集團改制時,史正富又斥資4.6億元拿下其40%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

 

與家鄉政商兩界的密切關係,是史正富投資生意的重要脈絡,其在華夏西部任職時,就曾在老家擔任滁州信託總經理。

 

安徽一位知情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安徽淮北市現任市長牛弩韜與史正富關係非同尋常。在史正富的眾多飯局上,牛弩韜都是座上賓,而史在馬鞍山和亳州投資時,牛恰在兩地任職。

 

史正富在安徽的另一個重要牽線人是原安徽省投資集團(簡稱安徽省投)總經理錢進。錢進2007年退休後,還曾到史正富的投資公司工作。對於南方週末記者的採訪請求,錢進在電話中予以婉拒。

 

不過,在史正富參與的幾個投資項目中,看得到安徽省投的身影。而且安徽省投也是史正富投資項目所需資金的積極支持者。南方週末獲得的一份雙方的合作協議中,史正富承諾,若標的公司不能如期上市,將支付對方投資本金和等同於投資額8%的年收益。

 

史正富給南方週末記者的說辭是,他最早投資華菱,是看中了其創始人劉漢如的能力,後來的項目,都是安徽方面看我這個復旦的教授還有點本事,經人介紹,找上門來

 

史正富另外一個熟絡的官方投資合作夥伴,是上海浦東新區科學技術委員會。史正富的夫人翟立在浦東科委下屬的浦東創新研究院擔任副院長。這個由浦東新區政府批准、浦東科委設立的研究院,是非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其全資子公司上海浦創投資有限公司現執行董事長亦是翟立,正是該家公司後來操作了古井貢集團的大手筆投資。

 

雖然史正富注意維護和官方的良好關係,但他內心有知識分子的清高,並不刻意討好官方。史正富一位前同事這樣評價稱。

 

史正富投資生意風生水起的十年,正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十年。政策對轉軌體制的決定影響,催生了大眾對權威解讀者的飢渴需求和絕對信任。於是,經濟學家罕見地受到電影明星般的追捧,甚至有人可以在電影院裡開收費不菲的講座而台下座無虛席。

 

在獲得資金和項目時,史正富的學者身份,為其完成了絕佳的信譽背書。

 

去馬鞍山,都是市委書記、市長出面組織聽史教授講課,很給面子。史曾經的同事說。

 

史正富曾在2003年投資了浙江天台一家特種材料生產企業,該企業負責人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在眾多的投資者中選擇史正富,是因為他氣派很大,說話侃侃而談,又是美國回來的。

 

據其介紹,復旦教授到天台的投資,縣裡非常重視,曾專門為這個項目新批了個產業園,還以4.5萬元一畝的優惠價格向史正富提供了近200畝土地,用於建設新廠房。

 

也許是因為生意,也許是因為理想,史正富一直和學術圈保持著密切聯繫。

 

2003年,他創辦了新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這個掛靠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的校內註冊研究機構,每年的研究經費和研究者的薪水,都由史正富個人支付。史正富還個人出資400萬,在2007年組織經濟學界出版了一套中國改革叢書,系統總結中國改革開放30年經驗,這套書後來被全部翻譯成英文出版,在學界引起較大反響。

 

資金鏈吃緊,有點失控了

 

一系列麻煩,曾讓同華投資的資金鏈一度非常緊張,另一位熟識史正富的知情人士對南方週末透露,2011年底,同華投資賬面只剩下幾十萬現金。

 

儘管12年間史正富投資了19個明星項目,但目前成功IPO的只有南大光電一家。此外便只有其2003年投資的華菱重卡,在7年後通過上市公司星馬汽車實現間接上市。除此之外,2007年其投資的奇瑞汽車至今未能上市,史正富和合作夥伴神州學人為此簽署的對賭協議也剛剛調整到2013——如果奇瑞屆時仍未上市,同華將面臨溢價50%回購股權的資金壓力。

 

巧合的是,真正的滑鐵盧,恰是中軒生化項目。這家他最早投資、曾讓其頗有斬獲的項目,卻在2008年後,成為一隻燙手山芋,至今仍因各種原因未能上市。

 

現在投資界的手法一般是大面積撒網,重點盯住一兩個最有前景的項目,但史正富卻喜歡重倉進入,一年也就投一兩個項目,持股比例通常比較高,他寄望於一旦成功上市的可觀回報率。道傑資本總裁俞鐵成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說。他在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的一個合作項目上和史正富結識。這種投資風格和他的性格非常相關,史是個強勢的投資人。

 

於是,史正富也必然面臨一個難題,這也是困擾中國創投市場的一個羅生門」——創業者和資本的關係。這一問題在中軒生化項目上表現尤為突出。史正富希望給投資企業帶來他自認為先進的知識和管理方法。譬如面對中軒生化長期持有大量現金的問題,史正富認為僅僅放在銀行享受利息是不合理的,投資人應介入中軒生化財務投資,為其提供資金管理專家支持,而這恰恰觸碰到企業創始人最敏感的地帶——中軒創始人周福祿對資本和上市強烈牴觸。矛盾發酵和升級的結果是兩敗俱傷,中軒生化上市未果不說,反陷入虧損境地。

 

類似的矛盾在其他企業也有顯現。一位史正富的前下屬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在古井貢調整管理層後,史正富也和對方面臨不睦處境「2012年初史正富去古井貢,打電話沒人接,召開總裁會,約誰誰不來,最後在市長市委書記干預下,總裁會才開起來,所有人都不說話,只開了15分鐘就草草結束。 

 

史正富的最大特點就是不願與別人分享,合作之初是朋友,合作中當我是敵人。史正富投資的一家江浙企業的負責人對南方週末記者如是說。

 

史教授愛聽京劇、愛喝茶,推崇毛澤東,骨子裡是毛澤東式的管理思想,強勢專斷,和所有合作者最後都鬧得很厲害,沒有一個是和和氣氣的。另一位熟識史正富的知情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一系列麻煩,曾讓同華的資金鏈一度非常緊張,2011年底,同華投資賬面只剩下幾十萬現金,史正富迅速進行了融資,才使公司度過危機。

 

史正富是如何暫時度過危機的?他採用的仍是股權質押這一常用手法。

 

工商資料顯示,在同華現金流吃緊的2011年前後,史正富曾將其在華菱汽車的全部股權質押給中國農業銀行淄博臨淄支行,申請總額為5.99億元的綜合授信額度提供質押擔保,而臨淄恰是中軒所在地。2012417日,史正富亦將同華控股在同華創盟的1000萬人民幣股權,質押給天津同華共贏科技發展有限公司,11天后,又將同華創盟在上海浦創的5億元人民幣股份,悉數質押給同一家公司。而同華控股、同華創盟和上海浦創,均為史正富夫婦實際控制的公司,而同華共贏是一家20123月新成立的公司。

 

不過,學者朋友對史的評價截然相反。他的朋友張軍稱史正富是個書生,在人情世故上不老到並缺乏經驗。他的早期合作夥伴劉亞東也認為,史博士是溝通能力比較強的人,也是個願意讓利的人,但和企業家溝通,可能需要的時間比較長。

 

張軍甚至稱史正富對學術一直有情懷他早就說要徹底回到復旦教書,但生意繁忙,一拖再拖

 

「2008年以後,有點失控了。」201289日,史正富向南方週末記者坦承。倏然間他的臉上露出一絲微笑。在交談時,他似乎也在反思過往:股大股小都是次要的,創業者還是得當主角;事情要以溝通為主,不能強行推;有的事情要逐步地來,一邊學一邊干。

 

史正富總結過去12年資本運作經歷時,慨嘆很多人際關係完全和以前天真爛漫的想法不一樣企業界的人和做學問的人,完全是不一樣的人格

 

要同時在兩個領域唱好戲、兼有兩種人格,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打算過兩年退休,他說,我想認真開始寫一本關於美國資本市場的書,其實這裡面挺黑的。這和我以前認為的不一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38

2013-10-9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nt0c.html

  繼續做一些經濟史的梳理,歷史的梳理,對於我們理解現實或許不無裨益吧。

1、資產價格的凱恩斯主義

   從92年開始,美國的消費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資產價格上漲,在2001年之前,美國依賴於股市的上漲的財富效應來刺激消費。而在2001年之後,則依賴於房地產市場的上漲來刺激消費。

   但是這種刺激的結果是美國居民儲蓄率的下滑和負債率的上升。

   從宏觀上看,這是以居民的赤字來代替政府的赤字,所以也有人將其稱之為資產價格的凱恩斯主義。也正因為這種財富效應,使得資產價格在近年來開始成為央行的調控目標之一。

    這個過程在短期來看,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過程,資產價格上漲——消費增加——企業淨利潤增加——資產價格繼續上漲。

    但是這個自我實現的過程是有極限的,由於在這一時期,居民的實際收入上漲緩慢,消費的增長是建立在負債增長和儲蓄率下降的基礎上的。這種增長是有極限的。一旦資產價格下跌,負債卻是剛性的,就會導致居民的負債率的飆升。整個泡沫也就就此破滅了。

     

 

2、金融美國和製造業美國的矛盾

   實際上存在兩個美國,一個是製造業的美國,另一個則是服務業和金融業的美國,這兩個美國的利益是有矛盾的。

   對於製造業美國而言,它需要弱勢美元來降低它的出口價格。而對於金融美國而言,他需要強勢的美元來吸引外資的流入來推升資產價格。

   從1992年開始,美國開始加速向著金融美國的方向發展,強勢的美元吸引了大量的外國資金湧入,製造業則在強勢美元之下持續萎縮。大量的資金湧入壓低了美國的利率,讓美國的資產價格不斷上漲。體現在公司淨利潤分佈上,就是製造業的淨利潤佔所有公司淨利潤的佔比不斷下降,而金融業淨利潤佔比不斷上升,一度高達40%以上。

   金融美國是在1992年後開始迅猛擴張的,美國快速金融化導致的是製造業的萎縮,而製造業的萎縮帶來的是美國經常賬戶的赤字大量增加,隨著中國的崛起,這一赤字增加的尤其迅猛。

   而缺乏實體支撐的金融業,最終只能在危機中收場。

 

3、美國的利率

   之前在考慮美國的利率時,將美國在1984年之後的利率下跌歸結於資本開支需求的下降。這種論點是有缺陷的,事實上,美國的低利率很大程度上源自於中國和日本對於美國國債的大量購買。

    日本和中國為美國的債務融資,才讓美國政府的刺激政策不至於引發利率的上漲而導致資產價格的崩盤。

    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上說,目前美國政府對於財政政策的謹慎,很大程度上源自於對於利率上揚的恐懼,對於美國來說,資產價格的財富效應對於居民消費極其重要。利率一旦上揚,會導致資產價格的崩盤,而導致整個經濟的萎縮。

     也正因為此,即使強勢美元會對已經脆弱的製造業造成打擊,美國政府依然堅持強勢美元的政策,以繼續吸引外國資金的流入,來維繫低利率,進而維繫資產價格。

     金融集團對於美國政府政策的綁架,使得製造業美國越加式微了。到了現在,曾經的製造業第一強國,怕是只剩下一個骨架了。唯有一些高新技術產業還在那裡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39

智破黑天鵝 名人堂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3/10/blog-post.html
梅兄外遊,小弟代筆兩個星期。

2001911慘劇,事後傳媒怒罵中情局,搜集情報不力。爾後十多年,暫再無飛機直插大樓,是否眾特工忽然醒目十倍,或得力於大數據科技,分析情報效率急升?非也,只是飛機安檢標準提升。

曾跟梁特首出席同一大型金融宴會。入場無人核實身份,隨身物件無人檢查。彼此一箭之遙,不禁驚訝保安之鬆懈。反觀坐機赴美,行李驗屍咁驗。上機前於登機閘口,脫鞋搜身,細搜隨身行李,連水樽內幾滴水,也絕不放過。安檢嚴格如此,恐怖分子焉能輕易故技重施?

這跟常人思維大異。每出大問題時,例必呼天搶地、悲不自勝歸因:「點解咁都估唔到?真是『鬼掩眼』!」「點估到美國政府會唔救雷曼?滙控(005)會跌到33元?非戰之罪,天亡我也!」對於常人,加強預測未來的能力,化身「未出茅廬,就能預知天下三分」的預測之王,是免於大難、飛黃騰達的不二之門。

捉錯用神,斯之謂也。特此推薦「黑天鵝」作者塔雷伯(N. N. Taleb)新作「反脆弱」。裏面不少看似離經叛道的思維,細心體會,多隱含應對亂世的法門。其中一點,就是篇首例子所闡析:與其依賴預測茫茫不可知、極其複雜的未來,不如聚焦降低判斷出錯時,所帶來的傷害。我戲稱之為「安全氣袋思想」。

地球70億人,上兩百個國家,不管情報機關有多少資源,也不可能準確偵知每個恐怖分子所在。但只要安檢得法,無武器可偷運上機,就算恐怖份子能夠避過政府耳目登機,強行發難,無刀無槍,赤手空拳,就算是葉問再世,也難敵全機乘客反抗。

加上強化駕駛艙艙門,恐怖份子不得而入,欲操控飛機無從。這跟汽車的安全氣袋,有異曲同工之妙。就算將地球有史以來的車禍起因、經過,化成所謂大數據,輸入電腦分析,也不一定能預測何時何地會再「炒車」。安全氣袋的發明,只聚焦於當汽車猛烈衝擊時,提供緩衝,等頭顱不會猛撞硬物,減低出事時的傷害。

又例如建核電廠,誰能保證九級地震不會發生?福島事件後,科學家的用神,由預測地震、海嘯出現的機率,轉移至萬一出事時,如何不造成大災難,例如將反應堆建於地底,一旦輻射洩漏時,可以立即在頂部灌上水泥封蓋,對環境的影響,可以大幅減低。

一言以蔽之,塔雷伯這個風險專家,「黑天鵝思想」之父,提倡「不依賴預測,只聚焦佈陣」。跟「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李靖點評「孫子」「神要」的一句話,完全暗合:「靖曰:『「孫子」千章萬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於人』而已。』」以「我」為先,減低判斷出錯時傷害,便是「不致於人」的奧義。

(原載於信報2013年10月 2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40

2012年10月6日 日記 Cedric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nqou.html

2012106日 日記 Cedric

 

    今天全天都在看《公司金融》做公司金融的作業。

 

    公司金融中討論永續增長年金(perpetuity)的內容常被用來作為股票估值的工具。該工具假設現金股利就是一個永續增長年金。

 

    我今天曾經嘗試著用該工具來做一些粗略的估值,由於直接假設股利增長率(g)脫離了基本面分析,而與基本面分析更接近的是假設未來的ROE,所以,我嘗試著通過假設ROE和派息率(β)的方式求出股利增長率。另外,是否存在一個最優的β值使得對某個給定的ROE,股票的現值最大?

 

 

    這會兒突然發現之前考慮的過程忽略了一個因素。但是這會兒又熄燈了,明早再繼續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41

2013-10-7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nra2.html
 

讀書,看數據,把1950年後的經濟史略微梳理了一遍,寫一點小筆記。歷史總是告訴我們:日光之下,並無新事。中國今日所經歷的事情,日本和德國在1971年已經經歷過一遍了。只是之後的故事,因為我們不受美帝控制,則會有所不一樣吧。

1、二戰後的三波工業化浪潮

  從1950年算起,這個世界算是經歷了三波工業化浪潮了。

   美帝在二戰結束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當時英國的工業實力猶存。

   而當時的德日,則在戰爭結束之後還是一片廢墟,在1950年,日本還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在農業部門,而德國則有20%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在這種背景下,日本和德國有有著極低的工資水平。

   極低的工資水平,和人為被壓低的匯率,使得日本和德國得以通過出口迅速崛起。日本和德國崛起的最重要的時間段是1965-1971年,在這段時間內,日本和德國的外貿順差迅猛增加。其勞動生產率也迅猛提高,這一點也可以在其人均用電量上窺見一斑。

   但是日本和德國的迅猛增長,使得其積累了巨大的外匯儲備,帶來了巨大的升值壓力,當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元開始大貶值的時候,日本和德國開始結束了他們的高增長時期。日本和德國的工業化,算是第一波工業化了。

    日本和德國工業的高速增長期,在1971年左右,宣告結束。但是日本和德國的貨幣升值和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卻給了亞洲四小龍機會。台灣等地區的經濟,正是在日元升值之後,才開始崛起的。於是他們再次重複了日本和德國的故事,只是因為其體量比較小,並未對整個世界經濟秩序造成巨大衝擊,所以並沒有遭遇廣島協議這樣被強迫升值的事情。亞洲四小龍等東南亞國家的迅速工業化,算是工業化的第二波浪潮了。

    第三波工業化則是中國的工業化了,他也重複了日本和韓國的故事,龐大的農業部門給工業部門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使得資本能夠在長時間內壓低工資。而人為低估的貨幣,則更增加了這種成本上的優勢。成本上的優勢帶來了更高的利潤率,而更高的利潤率則帶來了投資,而投資的增加則增加了生產效率,這又反過來提高了淨利潤率。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但是這個良性循環的背後,是整個世界的產能過剩越來越嚴重,這使得成本較高的企業,不得不不斷的淘汰出局。這表現在了美國和英國的去工業化上。

 

2、從產能過剩到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

    產能過剩對於美國製造業的衝擊是巨大的,因為產能過剩,使得產品價格一直面對著向下的壓力,而工人的工資卻無法達到發展中國家那麼低的水準。這使得美國有大量的企業,在日本和德國加入競爭之後,開始陷入了困境,並逐步開始了去工業化。

    去工業化的高峰期發生了1979-1982年左右,以鋼鐵業為例,美國鋼鐵業的產量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不可逆的巨大下降。這一時期則正好是沃爾克執掌美聯儲實施緊縮政策的時期。

    之後美國企業的淨利潤率開始回升。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兩個:

     其一,大量缺乏競爭力的企業被淘汰,剩下的都是更有競爭力的企業。

     其二,製造業的不景氣,使得美國的實際工資水平一直停滯不前,甚至在下降,這對於非製造業是有利的。他們不需要面對國際上的殘酷競爭,低工資對於他們提高淨利潤率有利。

     這導致了美國的產業結構不斷的向著非製造業便宜,反映於數據上,是製造業淨利潤在總淨利潤佔比的不斷下降。

   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了德國和日本。他們也出現了以本國貨幣計價的工資水平的停滯不前甚至下降。工資水平的停滯不前甚至下降,並沒有改善其製造業的處境,因為中國等國家的加入,使得整個工業品的產能過剩程度不斷增加,工業品價格不斷下跌,這使得他們的淨利潤也不斷下降,實際工資的停滯,只是讓他們的淨利潤率下滑的更少而已。這使得企業的投資動力不足。

    但是工資水平的停滯不前,改善了其非製造業,尤其是服務業的處境。英國也是如此了,基本就剩下三產了。

    服務業是不太需要資本支出的,其勞動生產率的進步也遠低於製造業。這導致了兩個現象,一個是發達國家的投資佔GDP的比重不斷下降;另一個現象則是勞動生產率的下滑。

    主流學界(如真實經濟週期理論)將發達國家經濟增速的放緩歸因於技術進步的放緩。但是這种放緩可能更多的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產能過剩導致的投資激勵不足更有關係吧。

 

3、中國的情況

   我們剛剛走完1971年前日本走過的歷史階段,日本當年經歷的事情,我們都經歷了一遍,最大的不同是,我們沒有被迫那麼快的升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速度目前還要快於貨幣升值的速度。

    在貨幣沒有那麼快升值的時候,我們的出口依然可以保持一定的競爭力,但是產能過剩對於出口產品價格的壓製作用還是擺在這裡,實際工資的上漲壓力也擺在這裡。

     因此製造業的淨利潤率的總體下滑,也是一個大趨勢。製造業淨利潤率的下滑,會降低企業的投資激勵,這會壓低投資在GDP中的佔比,使得GDP的增速變慢。

      而更慢的經濟增速,將壓低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速度,從歷史上看,勞動力成本的猛增,往往與快速的經濟增長密切相關。在美帝進入慢速增長之後,其實際的勞動力成本是停滯甚至下降的。

      相對溫和的勞動力成本上漲,會使得活下來的那些企業,以及服務業,重新獲得高一點的淨利潤率吧。當然,這一過程必然伴隨著壞企業的逐步淘汰和好企業的逐步擴張。

    本文只是隨筆,在日後的研究中,會把這些問題做實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42

2013-10-9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nsba.html
在做導師的東西,預計明天可以做完。然後開始繼續做GDP增速和股市回報率的東西。

   這幾天讀了一些新的材料,覺得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稍微深入了一些了。經濟史的好處是讓我們對於現實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偶爾有一些小想法,隨手記一下。

1、大宗商品價格與工業化

   從歷史上看,石油危機的發生雖然與國際政治尤其是中東戰爭密切相關,但是似乎與德日的迅猛工業化也關係頗大。如果不是德日的迅猛工業化帶來的巨大的石油需求,那麼石油危機的影響也不會如此之大。

   而大宗商品在這最近十年的超級牛市,其原因也與中國的迅速工業化有關係。

   歷史上看,大宗商品原材料的價格的迅猛上漲似乎與迅速工業化密切相關聯。

   這種迅猛上漲無疑對於企業的ROE會產生相應的影響。

 

2、GDP增速、人工成本和企業盈利

   從歷史上看,無論是日本、美國還是德國,其人工成本上漲幅度都與GDP增速正相關。在GDP快速增長之初期,由於農業部門還有大量的剩餘勞動力,所以GDP增速雖然很快,但是勞動力成本卻不怎麼上漲。這個時候是經濟最美好的時期,淨利潤迅速增長,ROE也不錯,淨利潤率也在提高,投資在加速,勞動生產率也在提高。

   這也正是我們過去的黃金十年裡發生的事情。

   但是隨著GDP的增長,勞動力的緊缺開始凸顯,人工成本的迅猛上漲會擠壓企業的淨利潤率,企業淨利潤率的下滑會使得部分企業關門,企業投資也隨著淨利潤率的下滑而下滑了。而隨著投資的下滑,GDP的增速也開始下降了。但是在這一時期,人工工資的上漲也擴大了內需,促進了經濟從外需推動轉向內需推動。但是這對於企業的淨利潤率而言,是一個重大的考驗。

    而在這一時期中倖存下來的企業,如果其成功的進行了產品的升級或者其所處行業不必面對更激烈的國際競爭(比如服務業),則其可能維持其產品的毛利率不下滑甚至上漲,那麼漲幅偏慢的人工成本,將對企業的淨利潤率形成正向作用。而未能實現產品升級的企業,其毛利率則會趨於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或許可以觀察到總的投資增速的放慢,和總淨利潤率和ROE的回升,但是這種回升是建立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之上的。

 

3、GDP增速和收入分配

    美國的GDP增速,在1973年之後,基本就要靠著政府的刺激拉著,1982年,沃爾克上台搞緊縮,把一大堆落後產能淘汰了。然後美國企業的淨利潤率開始回升了,但是美國的就業,卻在其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就業崗位是由服務業創造的。而服務業的崗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麥當勞這種工作,其收入低,保障差。

    在這個過程中,美國公司淨利潤在GDP的比重不斷增高,而美國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拉大,而股市卻在這個過程中創了新高。

    財富分佈的變化,與股市的估值變化或許不無關係吧。當然,美國財富分佈的變化的數據,我也正好找到了一本相關的書,有空翻一翻了。

 

   雜七雜八的東西看了不少,後天還是開始幹正事,把GDP增速和股市回報率的這篇小東西搞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