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3-10-9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nt0c.html

  繼續做一些經濟史的梳理,歷史的梳理,對於我們理解現實或許不無裨益吧。

1、資產價格的凱恩斯主義

   從92年開始,美國的消費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資產價格上漲,在2001年之前,美國依賴於股市的上漲的財富效應來刺激消費。而在2001年之後,則依賴於房地產市場的上漲來刺激消費。

   但是這種刺激的結果是美國居民儲蓄率的下滑和負債率的上升。

   從宏觀上看,這是以居民的赤字來代替政府的赤字,所以也有人將其稱之為資產價格的凱恩斯主義。也正因為這種財富效應,使得資產價格在近年來開始成為央行的調控目標之一。

    這個過程在短期來看,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過程,資產價格上漲——消費增加——企業淨利潤增加——資產價格繼續上漲。

    但是這個自我實現的過程是有極限的,由於在這一時期,居民的實際收入上漲緩慢,消費的增長是建立在負債增長和儲蓄率下降的基礎上的。這種增長是有極限的。一旦資產價格下跌,負債卻是剛性的,就會導致居民的負債率的飆升。整個泡沫也就就此破滅了。

     

 

2、金融美國和製造業美國的矛盾

   實際上存在兩個美國,一個是製造業的美國,另一個則是服務業和金融業的美國,這兩個美國的利益是有矛盾的。

   對於製造業美國而言,它需要弱勢美元來降低它的出口價格。而對於金融美國而言,他需要強勢的美元來吸引外資的流入來推升資產價格。

   從1992年開始,美國開始加速向著金融美國的方向發展,強勢的美元吸引了大量的外國資金湧入,製造業則在強勢美元之下持續萎縮。大量的資金湧入壓低了美國的利率,讓美國的資產價格不斷上漲。體現在公司淨利潤分佈上,就是製造業的淨利潤佔所有公司淨利潤的佔比不斷下降,而金融業淨利潤佔比不斷上升,一度高達40%以上。

   金融美國是在1992年後開始迅猛擴張的,美國快速金融化導致的是製造業的萎縮,而製造業的萎縮帶來的是美國經常賬戶的赤字大量增加,隨著中國的崛起,這一赤字增加的尤其迅猛。

   而缺乏實體支撐的金融業,最終只能在危機中收場。

 

3、美國的利率

   之前在考慮美國的利率時,將美國在1984年之後的利率下跌歸結於資本開支需求的下降。這種論點是有缺陷的,事實上,美國的低利率很大程度上源自於中國和日本對於美國國債的大量購買。

    日本和中國為美國的債務融資,才讓美國政府的刺激政策不至於引發利率的上漲而導致資產價格的崩盤。

    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上說,目前美國政府對於財政政策的謹慎,很大程度上源自於對於利率上揚的恐懼,對於美國來說,資產價格的財富效應對於居民消費極其重要。利率一旦上揚,會導致資產價格的崩盤,而導致整個經濟的萎縮。

     也正因為此,即使強勢美元會對已經脆弱的製造業造成打擊,美國政府依然堅持強勢美元的政策,以繼續吸引外國資金的流入,來維繫低利率,進而維繫資產價格。

     金融集團對於美國政府政策的綁架,使得製造業美國越加式微了。到了現在,曾經的製造業第一強國,怕是只剩下一個骨架了。唯有一些高新技術產業還在那裡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