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3-10-7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nra2.html
 

讀書,看數據,把1950年後的經濟史略微梳理了一遍,寫一點小筆記。歷史總是告訴我們:日光之下,並無新事。中國今日所經歷的事情,日本和德國在1971年已經經歷過一遍了。只是之後的故事,因為我們不受美帝控制,則會有所不一樣吧。

1、二戰後的三波工業化浪潮

  從1950年算起,這個世界算是經歷了三波工業化浪潮了。

   美帝在二戰結束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當時英國的工業實力猶存。

   而當時的德日,則在戰爭結束之後還是一片廢墟,在1950年,日本還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在農業部門,而德國則有20%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在這種背景下,日本和德國有有著極低的工資水平。

   極低的工資水平,和人為被壓低的匯率,使得日本和德國得以通過出口迅速崛起。日本和德國崛起的最重要的時間段是1965-1971年,在這段時間內,日本和德國的外貿順差迅猛增加。其勞動生產率也迅猛提高,這一點也可以在其人均用電量上窺見一斑。

   但是日本和德國的迅猛增長,使得其積累了巨大的外匯儲備,帶來了巨大的升值壓力,當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元開始大貶值的時候,日本和德國開始結束了他們的高增長時期。日本和德國的工業化,算是第一波工業化了。

    日本和德國工業的高速增長期,在1971年左右,宣告結束。但是日本和德國的貨幣升值和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卻給了亞洲四小龍機會。台灣等地區的經濟,正是在日元升值之後,才開始崛起的。於是他們再次重複了日本和德國的故事,只是因為其體量比較小,並未對整個世界經濟秩序造成巨大衝擊,所以並沒有遭遇廣島協議這樣被強迫升值的事情。亞洲四小龍等東南亞國家的迅速工業化,算是工業化的第二波浪潮了。

    第三波工業化則是中國的工業化了,他也重複了日本和韓國的故事,龐大的農業部門給工業部門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使得資本能夠在長時間內壓低工資。而人為低估的貨幣,則更增加了這種成本上的優勢。成本上的優勢帶來了更高的利潤率,而更高的利潤率則帶來了投資,而投資的增加則增加了生產效率,這又反過來提高了淨利潤率。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但是這個良性循環的背後,是整個世界的產能過剩越來越嚴重,這使得成本較高的企業,不得不不斷的淘汰出局。這表現在了美國和英國的去工業化上。

 

2、從產能過剩到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

    產能過剩對於美國製造業的衝擊是巨大的,因為產能過剩,使得產品價格一直面對著向下的壓力,而工人的工資卻無法達到發展中國家那麼低的水準。這使得美國有大量的企業,在日本和德國加入競爭之後,開始陷入了困境,並逐步開始了去工業化。

    去工業化的高峰期發生了1979-1982年左右,以鋼鐵業為例,美國鋼鐵業的產量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不可逆的巨大下降。這一時期則正好是沃爾克執掌美聯儲實施緊縮政策的時期。

    之後美國企業的淨利潤率開始回升。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兩個:

     其一,大量缺乏競爭力的企業被淘汰,剩下的都是更有競爭力的企業。

     其二,製造業的不景氣,使得美國的實際工資水平一直停滯不前,甚至在下降,這對於非製造業是有利的。他們不需要面對國際上的殘酷競爭,低工資對於他們提高淨利潤率有利。

     這導致了美國的產業結構不斷的向著非製造業便宜,反映於數據上,是製造業淨利潤在總淨利潤佔比的不斷下降。

   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了德國和日本。他們也出現了以本國貨幣計價的工資水平的停滯不前甚至下降。工資水平的停滯不前甚至下降,並沒有改善其製造業的處境,因為中國等國家的加入,使得整個工業品的產能過剩程度不斷增加,工業品價格不斷下跌,這使得他們的淨利潤也不斷下降,實際工資的停滯,只是讓他們的淨利潤率下滑的更少而已。這使得企業的投資動力不足。

    但是工資水平的停滯不前,改善了其非製造業,尤其是服務業的處境。英國也是如此了,基本就剩下三產了。

    服務業是不太需要資本支出的,其勞動生產率的進步也遠低於製造業。這導致了兩個現象,一個是發達國家的投資佔GDP的比重不斷下降;另一個現象則是勞動生產率的下滑。

    主流學界(如真實經濟週期理論)將發達國家經濟增速的放緩歸因於技術進步的放緩。但是這种放緩可能更多的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產能過剩導致的投資激勵不足更有關係吧。

 

3、中國的情況

   我們剛剛走完1971年前日本走過的歷史階段,日本當年經歷的事情,我們都經歷了一遍,最大的不同是,我們沒有被迫那麼快的升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速度目前還要快於貨幣升值的速度。

    在貨幣沒有那麼快升值的時候,我們的出口依然可以保持一定的競爭力,但是產能過剩對於出口產品價格的壓製作用還是擺在這裡,實際工資的上漲壓力也擺在這裡。

     因此製造業的淨利潤率的總體下滑,也是一個大趨勢。製造業淨利潤率的下滑,會降低企業的投資激勵,這會壓低投資在GDP中的佔比,使得GDP的增速變慢。

      而更慢的經濟增速,將壓低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速度,從歷史上看,勞動力成本的猛增,往往與快速的經濟增長密切相關。在美帝進入慢速增長之後,其實際的勞動力成本是停滯甚至下降的。

      相對溫和的勞動力成本上漲,會使得活下來的那些企業,以及服務業,重新獲得高一點的淨利潤率吧。當然,這一過程必然伴隨著壞企業的逐步淘汰和好企業的逐步擴張。

    本文只是隨筆,在日後的研究中,會把這些問題做實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