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名作家+課程化內容” 成知識付費平臺圈地新目標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2-07/1191176.html

就在不久前,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作家格非解讀古典名著的音頻課正式落戶“新世相讀書會”。緊接著,《畢飛宇和你一起讀經典》 音頻節目在“豆瓣時間”上線。值得一提的是,這兩位中生代實力派作家的音頻作品“處女秀”,都選擇了站在“風口”的網絡知識付費平臺。

有人說,感謝不再免費的互聯網,音頻已經可以賣錢了。從2016年知識付費元年開始,到知乎、果殼、喜馬拉雅FM、得到的相繼出現,再到2018年1月百度正式以“百度小課”入局,知識付費賽道“選手”正在不斷增加,而新一輪爭奪重要作者的圈地目標已經指向名作家和他們帶來的文學課。

知識付費的賽道上,“選手”正在不斷增加

“在《雷雨》 的第二幕里,有一段繁漪與周萍的對話。周萍說:”如果你以為你不是父親的妻子,我自己還承認我是我父親的兒子。‘繁漪說:“哦,你是你父親的兒子。’”畢飛宇坦陳,自己讀這一段文字還是大學時,這兩行“字”飛快從眼前滑過去了,“但有一天,當我在劇場里,聽到這兩句臺詞,我承認,我的雞皮疙瘩都起來了。我深為曹禺先生的才華所折服。”由此,畢飛宇提出了一個關於閱讀的命題———如果沒有語言的“音”,如果沒有“聽”,你真的能夠“讀懂”《雷雨》 麽? 他表明的觀點是,閱讀不必一目十行,“讀出聲”有時顯得尤為重要。

有意思的是,畢飛宇的“讀”書論,除了對 《雷雨》 的感性解讀外,多少也道出了知識付費平臺密集推出各種名作家解讀名著的付費音頻欄目,為何會如此受當下讀者歡迎。這些“音頻課”很多是收費的,越來越多的作家和學者正被知識付費平臺“請出山”去做了主播,成了網紅。作為交換,這些網絡知識付費平臺向作家們開出可觀的“稿費”,稍有知名度的作者,一期節目的稿費可以輕易破萬。

有觀點認為,如今各種圖文和視頻令受眾感覺目不暇接,每個人接觸的信息已太多,多到不得不放棄“互聯網免費”這一看似天經地義的事情,轉而花錢去購買、主動篩選信息和內容。當眼睛的時間已經不夠用的時候,依然空閑的耳朵成了內容供應商爭奪的又一個戰場。去年,就連網絡知識付費平臺標誌性人物之一羅振宇也宣布,視頻節目《羅輯思維》 下線,以後只能在他自己的 App“得到”上聽到相關音頻。

用戶冷靜下來之後,如何滿足他們的更高要求

業內人士表示,知識付費平臺這一模式經歷了近兩年的火爆,也因“碎片化、娛樂化、收割粉絲”等引來了猛烈的非議。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的觀察是,知識行業在快速洗牌,用戶在走向冷靜,目的在明確,要求在變高。在一番試水後,“名作家”+“課程化內容”的組合,成了各大平臺最需要爭搶的資源,加強對傳統出版行業的滲透,爭奪作家成為了必然趨勢,而平臺鎖定的拉流量的作者幾乎和傳統出版業的目標作者高度重合。

豆瓣在去年推出的付費音頻項目意外賣得不錯,這個叫做“豆瓣時間”的產品,成功地邀請到作家白先勇,上線《白先勇細說紅樓夢》,在成功學和心靈雞湯泛濫的音頻產品中,以談古典文學的方式取得了成功。

很多人承認,這是一種非常高效的提升自我的學習模式。捧個手機,就能隨時聽到作家們、教授們隨堂示範,還能互動留言。從作家的角度來說,作為文學與學術的創作者和研究者,以前的方式是通過出版著作獲得相應的稿費和版稅,現在又多了一個與讀者分享所得的方式,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率先進入收入“千萬俱樂部”,“動動嘴著就把錢給掙了”。很顯然,這是一種雙方都樂見其成的方式。

然而,訂閱模式類似於健身房。為了擁有更好的形體,越來越多人去辦了年卡,但大多數人在開始幾周之後,便把卡扔在了抽屜深處。同樣,有不少人買了不少知乎 Live、得到專欄、喜馬拉雅的視頻音頻節目,最後卻越來越少去點開。因此,在內容組織上,對網絡付費音頻這一新生事物的制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專業要求。比如,在最開始便要向用戶展示明了,自己提供的內容來自哪位作家,請他來講的意圖,及他的講述究竟與聽者現有的知識積累之間能作怎樣的聯系———在音頻這一形式里,不存在快速瀏覽這一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884

梵高名作 活現海港城 黛安

1 : GS(14)@2013-07-17 01:00:56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AF%E5%9F%8E/101993
海港城正門長樓梯換上一襲向日葵新裝,朝氣勃發。對藝術有認識嘅朋友,相信一眼就睇出,呢幅係藝術大師梵高嘅名畫作品《向日葵》。
黃色巨鴨啱啱先闊別香江,海港城話咁快搵咗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合作,喺「海港城‧美術館」開辦「活現RELIEVO」展覽,將五幅以三維高端技術仿製嘅梵高名畫,帶到香港作首次展覽。黛安噚日獲邀出席開幕禮,並有幸認識梵高嘅曾姪孫Vincent Willem van Gogh。
Vincent係梵高博物館董事會顧問,噚日黛安問佢,梵高芸芸作品中,點解揀出呢五幅嚟香港參展,佢解釋話,因為呢幾幅畫都代表住梵高每一個重要嘅創作階段,而當中佢最鍾意曾叔祖父1890年畫下嘅《盛開的杏樹》,認為色彩鮮艷,最能代表梵高喎。


仿製品像真度高


雖然呢幾幅係仿製品,但無論用色、亮度、質感同比例等每項細節,都接近原作,仲得到梵高博物館品鑑認證。聽講負責製作嘅富士公司,一共用咗七年進行細微調校,連貼喺原作背後、記錄畫作借出次數嘅貼紙同印章都模仿到十足,認真細心。
噚日黛安亦遇另一名正發展梵高品牌生意嘅姊妹麥詠欣(Vivian),佢手上戴住嘅瑞士腕錶,錶底竟暗藏梵高畫作,原來此錶乃紀念這位藝術大師160歲生辰而推嘅限量作。Vivian同黛安講,現時忙於籌備明年喺京滬港澳四地,舉行梵高真蹟畫展,細節仲傾緊,作為梵高迷嘅黛安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359

畢加索名作 下周來港首展

1 : GS(14)@2015-03-29 11:51:56





【本報訊】紐約佳士得5月12日舉行「展望過去」拍賣會,全場焦點是畢加索大作《阿爾及爾的女人(「O」版本)》(圖),估價高達逾11億元,一旦成功售出,會是拍賣史上最高價值的藝術品。該幅天價拍品更率先下月2日至9日在港展出,讓港人先睹為快。佳士得發言人表示,畢加索1954至1955年創作了15幅《阿爾及爾的女人》系列作品,各版本冠以A至O的編號。有關畫作靈感取自19世紀大師歐仁.德拉克羅瓦(Eugene Delacroix),畢加索從而創新了一種奇異的風格,融合了立體主義、野獸派、新印象派等元素。「O」版本是系列中最後一件及完成度最高的創作。■記者蔡朗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328/190931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061

台名作家陳映真北京出殯

1 : GS(14)@2016-12-03 05:11:23

在北京病逝的台灣著名作家陳映真,昨於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辦告別式(圖),多名親友和大陸文壇作家送別。陳映真上月22日病逝,終年79歲。北京八寶山殯儀館大禮堂昨掛起悼念陳映真輓聯,一邊寫着:「真愛中華民族奉爍金年華力推祖國統一」八寶山殯儀館鄰近多名中共領導人下葬的八寶山革命公墓。陳映真本名陳永善,1937年於台灣新竹出生,於1985年創辦雜誌《人間》,開創台灣報道文學,以倡導社會公平正義的左翼立場,影響一代年輕人。他1988年參與成立中國統一聯盟,擔任創盟主席。2006年6月移居北京,同年9月中風,過去10年一直卧病治療。他在2010年獲選中國作家協會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是首名加入此協會的台灣人。陳有好友曾推動他返台灣故里,他也點頭允諾,惜未能離世前「落葉歸根」。《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02/198521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058

《老夫子》作者逝世L.A.圖書館緬懷名作

1 : GS(14)@2017-01-06 02:07:46

知名漫畫《老夫子》風靡華人圈半個世紀,筆名「王澤」的作者王家禧於元旦清晨過世,終年93歲;不少書迷對此感到十分不捨,紛紛在相關新聞下留言悼念。《老夫子》充滿想像力的畫風和詼諧的劇情,一直深受海內外華人讀者喜愛。而位於美國洛杉磯近郊、有許多華人使用者的蒙特利公園市立圖書館(Monterey Park Bruggemeyer Library),也把這套經典作品納入館藏中。駐洛杉磯記者:陳志豪實際走訪蒙市市立圖書館,的確發現大多數來館使用者都是華裔民眾。館內有不少華文收藏,而《老夫子》不但蒐集完整,狀態仍維持得很好。負責中文書籍管理的館方人員王小姐(Maggie Wang)表示:「蒙市有超過百分之七十的居民都說中文,所以我們對中文書籍的需求量一直很高......而《老夫子》一直是我們這裏很熱門的作品」。從架上一半《老夫子》都被借走的情況看來,這本老漫畫果然魅力猶存。王小姐透露,館方會針對存書的流動率,來做更有效的保護以及管理,像《老夫子》就被妥善地用書套包好,並且會定期的維護保養,「它的借閱率非常好,所以我們會使用塑膠包膜,來保護像這一類比較熱門的書籍」。但另一方面,王小姐也透露:「這樣的書我們更要小心維持,因為很難買到他(王家禧)的作品。從現實層面來說,書店如果賣得好就會進,賣不好就不會進......畢竟他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作者了,所以我們現在其實不太容易買到」。也有市民因為看到王家禧過世的新聞,想要來看看《老夫子》,重溫當年的回憶。34歲的黃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表示自己以前都是在網上看到別人擷取的《老夫子》內容,一直都覺得很有趣,但是從來沒有機會翻閱過老夫子的漫畫。黃先生說:「我看到他(王家禧)過世的消息,今天特地來找這本漫畫......雖然我並沒有看過太多,但是對《老夫子》的藝術(畫風)形象覺得挺深刻的」。對於這本多數人都覺得幽默風趣的漫畫,黃先生也從他的角度強調:「《老夫子》的畫風很犀利,我認為作者其實在裏頭藏了許多諷刺時政的內容」。王家禧的《老夫子》陪伴許多華人一同成長。對於一代大師過世,王小姐感到十分可惜。不過她表示,目前還沒有感受到民眾對《老夫子》有需求量增高的趨勢,但是館方會持續注意民眾的需要。而黃先生則是希望大家都能夠來看看這本老漫畫,除了緬懷這位宗師之外,也能感受一下不同的畫風。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05/198873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4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