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于樹權斬件買賣的故事

這個故事其實是圍繞一連串的交易,主角主要有3位,分別是于于樹權、永恆策略(764,前海岸集團、丰采多媒體、中國星投資)以及聯夢活力世界(8100,前活力世界)。

(1) 永恆策略交易

2013年6月3日
,永恆策略的全資附屬公司港建財務有限公司貸款7,000萬予民信融資有限公司,年息10%,民信融資有限公司由於樹權持有,於樹權是于文鳳哥哥,于文鳳的東西在這一篇舊文章已經談過,根據這份公告,他改名為於鎮華。但這張公告有甚麼特別? 如果細心讀這張公告,再多翻他所提過的資料,會有更精采的發現。

其實早在2012年1月,永恆策略向於樹權購入港建財務有限公司全部股權連銷售貸款32,294,875元,作價33,069,172元,如果合起來看,就是于先生自己利用上市公司的資金輸送利益給自己。這還不止,2月,永恆策略又投資於樹權持有的高富民企業諮詢服務有限公司2,700萬可換股票據,年期3年,到期日會用20%溢價贖回,複利率為6.26%,如全數兌換,則可持有這公司22.5%股權,相信這交易都是把高富民企業諮詢服務搞成上市公司,來玩財技,但用的錢就是上市公司的錢,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人的關係是非常緊密。以上的交易,于先生套現約60,069,172元,但這麼大的現金他用來做甚麼?

實際可能用於EDS Wellness(8176,前稱富麗花譜、中國金豐集團)的重組上。

富麗花譜早於2002年上市,但不久業務即出問題,並需供股集資,以解財困,但於是無補,不久即被申請破產,港交所亦曾譴責。最終原股東成功重債債務,公司在2008年復牌,並易名中國金豐集團。其後公司業務一路發展,盈利一路提高,又進行收購,但應收款收不回來,集資後來也不順利,最後在2011年2月大股東把股權按予周焯華及鄭丁港控制的太陽國際財務有限公司,太陽財務更多資料可參考這兒,股東也出售股份,1個月後因沒錢償還,被大手拋售股份,但仍解決不了問題。但最終也是重蹈覆轍,又陷於財困,業績也延發。於樹權可能就在2012年進入上市公司,利用以上金錢解決債務問題,並擔任董事總經理,之後核數師也發現了很多問題,2009年的可疑交易也終止。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根據資料,其實太陽國際財務有限公司背後的財團,其實和中國星集團背後老闆也有很多商業關係,此造成這一派人士入主誘因。

在2012年3月27日,於樹權控制50%的高富民融資提供2,000萬利息12%的融資予中國金豐,可見他在永恆策略取得的資金開始投入進去了。如果細心發現,在5月,公司遷址至觀塘嘉域中心(後易名樂基觀塘工業大廈),這個物業其實就是永恆策略當年向財困的嘉域集團(186,前隆輝集團)購入的,最後出售予大鴻輝集團,這交易有賤賣嫌疑,更多可以參看這主題這篇文章。不久,公司也變至現名,不過,公司其他可疑交易的款項也是拿不回來

但可能以上債務仍未解決,或者是幫于先生解套,於是永恆策略在2013年又認購已把股份100合1股的後的1元換股價(還原至最原始價是0.001元,合股前0.01元)。認購4,000萬可換股債券,成為該公司大股東,同時多次提及、原由于樹權持有的港建財務有限公司又提供4,000萬貸款供其營運,初步解決周轉問題,看來重組有望。

(2) 聯夢活力世界交易
不過,看來于先生真的很沒有空,其實他在6月初由永恆策略取得融資後,又進行另外一個交易,不過要細心發現才能看到。

在2013年6月6日,民信融資有限公司向聯夢活力世界購入荃灣富源工業大廈7樓的物業,作價1,300萬,如果留心前文後理,于樹權是持有民信融資有限公司的控股權的,所以可以說是于樹權買了一項物業,但是這項業務巧合地也和它有很多交集。

之前我們也談過,他曾經是這家公司的大股東。至於這項物業,細心發現,其實就是當年旗下Elipva集團的物業。

2004年,公司股東包括大股東聯夢中國及力寶(655,前萬眾財務)透過認購新股集資,取得Elipva集團的控股權,但後來經營不善,業務已虧得沒有了。2006年底,于樹權認購公司可換股債券,成為大股東,不久並任執行董事。2008年更擔任主席。但是在2008年3月,公司把Elipva集團30%股權出售回予原行政總裁,作價只是10萬坡元。其後聲稱為于樹權朋友的Lui Siu-man(譯音呂少文)又以30萬購回70%股權,估計最後他們有一些協定吧,交易完成後,最終他亦退出公司。至於這交易,相信都是順便把這交易的所有東西完全清理,于先生得回值錢的全部業務及資產,上市地位就留給他人處理,股權那些就當順便賺一點錢吧。這合起來就是一單很完整的交易了。

這種斬件式的交易,在以上的上市公司常常出現,不過其隱名性常使人難於追查。但這兒只是全貌的一部分,這堆上市公司還有更多聯繫,如果未來有時間,將會談更多這堆公司更多的關係。請繼續留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250

1972年8月21日: 合和(0054)上市

之前合和房地產(288)上市,雖然最終失敗,激起筆者找尋回合和實業(54)上市的情況。

合和地產的創始主要是因為1962年胡應湘父的士大王胡忠,因為政府增發的士牌,多申請了的士,所以他旗下的中央建業有限公司決意置地建產,把物業底層設停車場,之上則作住宅,由剛取得建築牌照的胡應湘主其事,其後獲得厚利,萌生開拓地產業的念頭,1965年,因經濟不景,的士業務蕭條,地產市道亦不振,故胡應湘決意自行發展,胡忠在1967年解散車隊,並出售所有的士牌,結束該項業務。1972年,股市暢旺,胡忠決意協助其子成業,利用個人資產向銀行借取1,500萬,成立合和地產,取得資金後即大舉發展,另外亦為另外一名子女胡應濱成立大寶地產(269,後易名海暉國際、凱暉國際、中國木業、中國交通資源),其後取得愉景灣發展權。

合和地產上市時,股本為7,500萬股,每股面值2元,即1.5億,已達合和公司持股80%,餘銀行股東佔股20%。在1972年8月上市時,以5元發行2,500萬股,集資1.25億元,即上市時市值已達5億元,以當時恆指約400點,和現時的水平比較,換算成現時市值,大約已經有250億元,堪稱當時的大股票。

當時這公司的物業,包括現時合和中心的地皮,當年稱樓高51層,預期在1974年落成,預計耗資1億元,但是最後要在1980年時才建成,更變成66層,成為香港當年最高的物業,投入的金額估計只有更高。其餘包括位於現時觀塘的合和大廈及干德道的康威園、雲景台及柏麗園等。至於當時部分物業,更轉租予軍部,年收入400萬,可以見到合和當年規模真是不小的。

上市招股的8月8日至11日,筆者翻查報紙報導,這公司在報紙上非常低調,廣告也少亦不多,但反應是非常熱烈,配合當時信和地產被黃氏家族收購停牌10日的利好消息刺激,地產股遭瘋搶,認購最後一日人龍處處。最後認購額達到30億港元,換成現時幣值真的會達到1,500億,為當年認購金額最大的新股之一,加上當年同時亦有幾隻新股如信德發展(242)、萬邦航運(158)使香港當時的銀根變得緊張,拆息亦變得高企,由此可見當年的盛況。

在上市當日,股市熱潮突然冷卻,股市下跌約4%,但無損購入此股的熱情,一開市股價已上至11元,升6元或120%,市值11億,換成現時幣值達550億元,因股市逐步向下,股價亦向低流,最低股價8.2元,升3.2元或64%,但收市少量回升,報8.75元,升3.75元或75%,市值8.75億,換成現時幣值,市值可達437.5億,一個股市王國誕生了。

其後股份5送1,股本增至1.2億股,加上股市熱潮關係,股價節節上升,在1973年2月23日,股價在全年業績前攀上29元的高位,市值增至34.8億元,較上市價5元,調整後已上升約6倍。以當年指數換算計,市值逾500億,有但其後業績出來,股價又回降,加上當年假股票事件,合和是導火線,造成股價進一步崩跌,加上他投資的保利建築,亦因做假帳亦被除牌,禍不單行之下,在一年多後的1974年年底,股價降至不足1元的水平,至0.65元,跌幅超過98%。

由於他手上的物業多以大型商業發展為主,專注灣仔地區的發展,特別是合和中心耗用大量時間的資金,在其他華資地產發展商於利用手上資金低潮吸納大量地皮之下,合和缺乏貨如輪轉的物業,周轉上自然較吃虧。加上其具遠見的作風,例如過早涉足中國及東南亞,缺乏草根經驗,並無吃進香港於1980年代對普通住宅需求的大浪,進入新界的大型農地發展,反而投入回本期長的公路建設及基建投資,雖不乏創見,但利潤較少,於是集團逐步落後。其後分拆亞洲電力上市,利用所得資產進軍東南亞,興建高架鐵路,最後受亞洲金融風暴影響,泰國的高架路爛尾,又未取得賠償,其業務受到重大創傷,幸而基業未損,仍保住廣深高速公跌、合和中心及灣仔本業,於是憑2003年後的經濟復甦,公拆合和公路(737),其後也逐步回復,但和1973年盛況相差太遠,但已較其兄弟幸運。

至於大寶地產,由於大寶地產投資巨大資金於愉景灣發展,預期把之發展成渡假項目,由於回本期太長,於是造成重大債務,並錄得虧損,最後輾轉項目落入予香港興業(480),並改為住宅項目,其後把它打造成外國人在香港宜居之地,之後又進軍海產及天然資源開採,業務一直沒有起色,最後只剩下耀輝冷藏庫。

至於其上市地位,初由蔡世亮的海裕國際(240,前金佑地產、後易名i-China,後由惠記(610)購入並注入建築業務,更名利基控股)旗下的海嘉實業(506,現中國食品、中國糧油)因其耀輝冷藏庫的資產購入,順帶購入上市公司,並易名為海暉國際,其後海暉國際再購入母公司海裕國際的冷倉公司,成為一家業務良好的香港冷倉企業。其後蔡世亮引入袁天凡,最終演變造成一場股東爭奪戰,後由蔡世亮購回袁天凡股權了事,造成蔡世亮資金緊張,埋下盜用公司資金的伏線,後因亞洲金融風暴影響,資金周轉不靈,危機終於暴露,最終被揭發盜用公款,但最終獲撤銷控罪,但上市王國就煙消雲散。最終由首鋼的曹忠接手,轉營山西公路業務,並有各個富豪及中國金融機構入股,如果有機會再向大家談談這一些東西。

所以,如果要保持公司發展,長短棍要得宜,不要把重要資金投入過分長回本期的項目,協調好長短期現金流入的進度,否則周轉始終會不靈。

資料來源:
1. 合和實業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88%E5%92%8C%E5%AF%A6%E6%A5%AD


2.  利基控股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8%A9%E5%9F%BA%E6%8E%A7%E8%82%A1


3.  大寶地產發展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5%AF%B6%E5%9C%B0%E7%94%A2%E7%99%BC%E5%B1%95


4. 負債10億計 昨缺席聆訊
股壇老手蔡世亮被頒令破產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020404/2525604


5.白松露宴觸發   胡應湘姊弟情仇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855

6. 胡應湘弟被永亨追債296萬 胡應濱為旗下公司擔保貸款
http://www.hkhotdog.com/archiver/?tid-11662.html

7. 蔡世亮父女涉串謀偷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090614/12875375


8. 萊蒙集團(3688)招股前需注意的事項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23075


9. 合和地產招股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0606/LTN20130606008_C.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270

外國傳聞: 金山能源(0663)疑出售煤礦業務予趙明?

2012年6月7日,公司停牌,以待一宗非常重大出售的公佈。

根據外國網友報料,Seeking Alpha 的其中一篇文章稱,估計是出售山西恆創實業有限公司、山西普華德勤冶金科技有限公司、顎爾多斯恆泰煤炭有限公司的控股公司的控股公司Triumph Fund Limited。根據這篇文章稱及經筆者於山西工商查詢稱,售山西恆創實業有限公司、山西普華德勤冶金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薛振東和原賣主趙明,其實有一定的關連。甚至有部分相片稱,趙明實際上仍是這些礦業的持有人。不過巧合地山西恆創實業有限公司、山西普華德勤冶金科技有限公司均未有通過2012年的年檢。所以這篇文章推論,這些礦業的買方可能真是趙明,不過以往績看來,他可能用人頭的機會比較大。

至於趙明,他在美國的上市公司Puda Coal 已經被美國證監調查其欺詐投資者,懷疑他私人把上市公司的礦權抵押取得貸款,並私下出售煤礦,詳細可看這兒的文章。關於這些礦產的來源,實際上有可能部分來自非合法的途逕取得的資金購入,並利用金山能源為載體注入,但最後因為事發敗露,這家公司的控股權,亦已轉入北大青鳥(8095)為首的財團。所以這可以視作為清理門戶的機會。

今次出售的原因很可能包括:(1)煤價大降,錄得虧損、(2)公司業務受到不合法的阻撓、(3)公司登記被取消、(4)降低負債比率、(5)將業務集中於新的能源業務等等,價錢方面相信以承債為主,價格可以壓得比較低,雖然那博客質疑趙明資金的來源,但我相信,這一堆財技人很多上市公司例如匯力資源(1303),過幾個月,隨便再估價,並找一家上市公司脫手,相信也不是難事,另外他亦留意到,入面有一個人是美國價值投資基金Legg Mason的人,所以他有可能推測資金來源或者來自這些美國投資者,難道一個騙局玩了這麼多次,真的有人相信?

雖然,文章希望未來賠償資金予Puda Coal 股東,但是我仍覺得機會不大。

至於那篇質疑的啟示的文章,可參看這兒:
http://seekingalpha.com/instablog/6460311-unemon1/1935102-an-intriguing-theory-about-puda-coal-group-capital-operation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657

蔡東豪專欄:《蘋果推翻政權》小錯誤

今日蔡東豪專欄,筆者留意到有一段東西:

「從嚴格消費者權益立場看,蘋果售後服務或者是有問題,不過沒證據指證蘋果歧視內地消費者,其全球售後服務政策相差無幾,而且相比其他國際和內地品牌,蘋果的售後服務可能是最好。

關於筆者加粗的兩點,他講的東西是有一些問題的,我懷疑他連這些資料來源也沒有看過,只留意外國文章紀錄,他的外國文章在此。當時我特地把中國內地央視攻擊文章找出來紀錄,所有保留的文章如這兒,以下均是照錄他稱攻擊文章原文,筆者只作少量解釋。

(1) 關於售後服務政策方面


『由於蘋果手機高度一體化,維修難度大,蘋果公司對於出現故障的手機,除攝像頭、振鈴等少數部件外,一般不做維修,而是「以換代修」。對於這種處理方式,蘋果的售後人員都稱之為「整機交換」。

  令人奇怪的是,蘋果售後人員雖口口聲聲說是「整機交換」,但在實際執行時,卻並沒有更換整機。江蘇顧先生發現,蘋果售後為他「整機更換」回來的新手機,使用的竟然是原來的舊後蓋;同樣,山東趙女士也發現,蘋果售後給她更換回來的新手機也使用了原來的後蓋;這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北京甄女士身上。

  甄女士:「我覺得我很質疑,它為什麼後背板不換?」

  蘋果售後給出了這樣的解釋。福州蘋果授權服務中心售後人員是是而非的回答:「後蓋是不是整機的一部分?機器的一部分?我不好回答,公司這麼規定的。」

  蘋果售後工作人員說,用戶「整機交換」時要想更換後蓋,只有一個辦法:那就得另外付錢。

  秦皇島蘋果授權服務中心售後人員:「後蓋的話是580元。」南京蘋果授權服務中心售後人員:「後蓋是單獨的,你另外換的話是500多元。」
....

記者調查發現,蘋果在全國執行統一的售後政策,如在保修期內因故障更換整機,都延用原來的後蓋。然而,在其他國家,蘋果的售後政策卻大不一樣。

  中央電視台駐美國記者賈犁:「在美國,蘋果手機的保修期是一年,在這一年中所有非人為損壞蘋果公司都將為消費者免費提供一台新手機,當然也包括手機的後蓋。

  中央電視台駐英國記者王夢飛:「在英國,換手機的時候,手機的後蓋也是連帶一起更換的。」

  中央電視台駐澳大利亞記者許靖:「在澳大利亞,如果蘋果公司的產品出現質量問題,蘋果公司將為消費者更換一個新的產品,那麼這個新的產品有可能是翻新的產品,但是我們沒有聽說有保留後蓋的做法。

  中央電視台駐韓國記者曾文甫:「如果韓國的蘋果用戶發現自己的手機出現問題的話,那麼只要在保修期一年之內,蘋果公司就會給客戶免費更換手機的服務,並且是不會拆開後蓋,也就是說是一個整體的全新手機。

  記者在多個國家的調查發現:蘋果手機在保修期內出現故障換機時,都是連同後蓋一起更換!

  同樣是蘋果產品,同樣是整機交換的售後政策,為什麼在中國和其它國家會有兩個不同的標準呢?

  南京蘋果授權服務中心售後人員:「他不就賺中國人的錢嗎?在國外他就給人家免費換一個新的,(在中國)後蓋他就不給你換。」

  消費者顧洪斌:「為什麼中國的消費者會低人一等?這個對中國消費者就太不公平了。」』

如果要給錢才能換後蓋,而其他是免費可以更換,這是否「相差無幾」?  相信讀者會非常清楚。

(2) 蘋果的售後服務可能是最好

我國《移動電話商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第二十一條明確規定:換貨後,商品三包有效期自換貨之日起重新計算。

  ....

  不僅是蘋果手機,蘋果的其它產品也存在「三包」有效期縮水問題。即使連後蓋一併更換,蘋果公司同樣也不執行中國三包規定,新換的產品保修期最多只延長90天!

...
  記者調查發現,蘋果電腦產品的保修也是在執行蘋果公司自己的政策!蘋果電腦無論是整機還是主要部件,都是保修1年。而我國《微型計算機商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電腦整機保修1年,主要部件包括主板、驅動器、顯示卡、CPU、硬盤、電源、內存保修2年。

  北京蘋果授權服務中心售後人員:「咱們這就是(保修)一年。」

  記者:「主要部件呢?」

  北京蘋果授權服務中心售後人員:「主要部件沒有說,就整機一年。」

  記者:「三包規定不是說,筆記本主要部件保修兩年嗎?」

  北京蘋果授權服務中心售後人員:「這個蘋果沒有嚴格的規定。」

  同樣,蘋果Ipad也在拒不遵守中國三包規定!


  記者:「Ipad是保修一年。那主要部件呢?」

  北京蘋果授權服務中心售後人員:「Ipad整機保修一年,已經包括你的所有的任何原部件。」

  天津蘋果授權服務中心售後人員:「這個過了一年保修期就不能再保了。屏幕壞了也保不了了。主板壞了呢?也保不了。」

  對於Ipad主要部件為什麼不執行兩年的保修期,蘋果售後工作人員回應稱,這是因為Ipad並不是電腦,不能按電腦三包執行。

  Ipad到底是什麼樣的產品呢?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官方網站查赫然顯示:美國蘋果公司在中國CCC認證時,多款iPad的產品名稱都標註為「便攜式電腦」,即國家三包中提及的「筆記本微型機」!


相信他連法也不合的話,很難相信他的售後服務可能是最好。這又是他作為「高產作家」找資料疏忽的其中一個例證。筆者還是建議他不如減產,寫他自己熟悉的東西,常常順口開河亂寫,他可能真是食得大頭菜太多,又發夢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675

[惡搞文]人頭大: 「投身財技界最多做老千」

參考文章於此,其原文如此

「投身財技界最多做老千」
大傻仔

大頭蔡在專欄說,稱錢志健的投行朋友在長江中心上班,碼頭工人佔領長江中心時,雖有不便,但認為要撐基層,因為香港社會越來越兩極化。
大頭蔡話,壹仔創辦初期,有一期封面故事他今日仍記得,是關於年薪逾百萬的打工皇帝,當中大都是金融界人士。我很羨慕這些人,以金融才俊為奮鬥目標。在金融界做出成績,等於出人頭地,享受到高質生活水平,大傻仔認為,他實際上是個財技人,用實業作門面,實際仍是搞他的財技運作,欺騙一眾讀者,這樣的高質生活,比老千莊更可恨。
時移勢易,在一個由不同型式霸權統治的香港,錢志健道破今日香港人不多人談論的問題:金融才俊認為自己也感無奈,因為他們完全唔知自己是個老千,還以為自己賺好多錢,實際上是做了打手幫人欺騙更多錢換來,這樣做值得嗎?
才俊瞓身半生,24小時工作是等閒事,過程中付上親情、感情、健康,還有的是眾多股民的一生;最後換來的,原來是做一個「還可以」的中產,還要受大傻仔日日起底爆罵。香港真的變了,正如大傻仔還年輕,奮鬥目標不是年薪達到多少,最重要是趁早上車買樓,更重要的是不要亂呃小股東的錢,大頭蔡的榜樣最好唔好亂學。如果讀幾多書,仕途風光,但最終只能做中產,仲有被人話是大老千,才俊應盡快享受一下,這就是等價交換。
大傻仔話,死老千寫的野完全是一知半解,隱惡揚善,輸股東錢仲話咁撚多廢話,有人之前輸左77億唔講的?! 我想他為這少少人工要背上輸左股東錢這個「戰績」,真是頭都大!

大傻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676

關於格力空調技術性的幾點看法 jin888555

http://xueqiu.com/9864931797/24100296
最近關於格力空調技術性的討論比較多,筆者是多年持有格力的工科技術人員,這裡多說幾句,以前我沒多說,是考慮自己長期持有格力股票,未來可能會在低位繼續增持,所以儘量不發表一些看多言論。

首先,家用空調領域,甚至於整個民用產品領域幾乎都不是技術比拚的主戰場,真正的技術擂台還是在軍用領域,所以說對於民用產品來說,絕大部分公司所謂的技術領先僅僅是相對業內來說,我們投資人討論技術問題不應脫離這個前提。

第二,格力的家用空調技術國內第一,這個當無疑問。一個非常有利的論據是,其實格力一直在為軍方研發空氣製冷設備及部件,當然這個消息一般比較敏感,不敢多說,說多了沒好處,美國找這個藉口制裁你一下,那格力空調再想出口就難了。

第三,同為亞洲國家的民用產品領域,日本和中國一樣,對產品幾乎都是屬於改善型的研發,就是說他們不停的對某一產品進行改善,本人的職業,呵呵,每天就在做這些工作,當然你別跟我抬槓,舉個反例跟我爭論,我的意思是絕大部分。這些改善型的技術很容易被模仿照抄,所以說,對於投資來說,一個民用公司的技術領先,僅僅是一個很弱的理由,一個輔助性的理由,關鍵的買入理由還是要看財報。

結論,對於絕大多數投資人來說,作為技術外行,你無論援引多少技術文章,來論證什麼技術觀點,對於他們是既無效果,他們也沒多大興趣,總之,這可以說是一件很沒意義的事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731

「領導者攔截」:「長壽花食品」 定位理論做投資

http://xueqiu.com/1604871976/24095110
$長壽花食品(01006)$ 是《定位》原著作者之一的裡斯在中國的公司做諮詢的公司。裡斯中國給出長壽花的定位似乎是「玉米油領導者」。

我最近把它當成一個投資標的在觀察,原本是很希望「長壽花」和「長城汽車」一樣成為又一個上市公司經典定位案例的。(長城汽車5年80倍,想想就興奮)

但最近一直在超市等渠道觀察「長壽花玉米油」的鋪貨和銷售情況,目前來說,情況不是特別樂觀。同時看到食用油的巨無霸金龍魚等對手也積極的在「玉米油」這個新品類參與競爭。「金龍魚玉米油」、「西王玉米油」等等眾多產品在貨架上的競爭,看不出「長壽花」的有什麼特別的優勢。不禁讓人有些擔心。

主要擔心的是食用油領導者益合嘉裡公司(金龍魚)可能對其的封殺和攔截。長壽花的規模和品牌實力差距太大,類似朝鮮和美國的差距。

領導者的攔截:特勞特搞的「九龍齋酸梅湯」曾經在北京市場很快就做到1個億,但是後來的擴張並不順利。(《定位》另一個作者特勞特中國公司諮詢的案例)

我個人看法:「九龍齋酸梅湯」虎頭蛇尾的表現主要因為飲料巨頭康師傅等及時推出「康師傅酸梅湯」等,在「九龍齋」還立足未穩的時候對於「酸梅湯」品類的封殺,其它因素是相對次要的因素。《定位》明確說:領導者攔截,時間是關鍵。你得在新產品還沒在潛在客戶的心智裡紮根之前就主動去攔截……

營銷戰中的攔截行動與帆船比賽中的攔截戰術差別不大:絕不要讓對手擺脫你的阻攔,進入開闊水面,你無法預測以後的結果,也根本不知道之後的風向。領導者只要攔截住對手的行動,就能永遠走在前面,無論風向如何。



除了特勞特和燕京啤酒合作的「九龍齋酸梅湯」案例,裡斯的「長壽花玉米油」案例很可能也會因為領導者金龍魚玉米油的及時攔截而難以取得大的發展。玉米油品類可能難以成為主流食用油。「酸梅湯」也明顯不是主流的飲料品類。

從這個角度看「王老吉」或「加多寶」某種程度也是幸運的案例。一開始沒有遇到康師傅或者娃哈哈這樣的巨頭的攔截。誰也想不到一個涼茶飲料新品類能迅速做到幾百億的規模。而當「王老吉」品牌已經超越可口可樂成為「中國第一罐」的時候,再像旺旺一樣推出「老翁涼茶」來參與就是螳臂擋車了(王老吉和加多寶已經進入開闊的水面,無法攔截了)。九龍齋酸梅湯則沒有那麼幸運了。

王老吉和加多寶已經成為「涼茶飲料」的代表品牌進入顧客心智,但「長壽花玉米油」還沒有真正在顧客心智裡建立自己的陣地。


善於攔截和封殺跟隨者的領導者品牌有個名字叫「品類殺手」。類似的案例還有互聯網遊戲領域「$騰訊控股(00700)$ 」對「$盛大遊戲(GAME)$ 」和「聯眾遊戲(棋牌)」的封殺和攔截。騰訊的產品(微信,門戶,郵箱……)還殺了一大堆的互聯網企業……

古人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諮詢公司的軍師已經智慧如諸葛在世。但是想想孔明的六出祁山……

個人看法,歡迎高手拍磚。

@黃金的意志 @影武者 @嗎中 @週年洋 @特勞特定位中心 @天天靜心課 @八戒炒股 @陸上小白龍 @閒看花 @德榮 @不明真相的群眾
查看原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740

上海比亞迪五星級4S店草根調研 Jack_He

http://xueqiu.com/4463662382/24099674
$比亞迪(SZ002594)$ 昨天去一家上海比亞迪五星級4S做了草根調研,瞭解情況如下:
1、現在最熱銷車型是S6、速銳和F0,F0AMT版目前不清楚上市時間(意味著3個月內希望不大)
2、思銳很受歡迎,目前棕色版需等10天,黑色版等1個月,價格無優惠;這家4S店上市10天已經售出20輛車,銷售情況非常好。但結合店內觀察,很多思銳的客戶應來自與G6客戶的轉移。比亞迪共有800家4S店,假如一半的店即400家能做到月銷量10~15輛,月銷量就可以達到4000~6000輛,思銳將是一款非常成功的車,上量速度估計超預期。
3、秦繼續跳票,根據經銷商的判斷,比亞迪平均6~12月上市一輛新車,由於思銳5月上市,秦至少要到12年底了。
4、4S店的形象跟不上比亞迪科技創新智能的形象,由於這家是5星電,幾乎代表了比亞迪最優質的經銷商,但整體工作人員的形象氣質基本還是屬於農村打工者(無意貶低),通常而言什麼樣的銷售人員,代表了什麼樣的客戶對象,就衝著這個形象問題,就很難吸引稍微高端一點的消費者。所以個人感覺,比亞迪急需提升經銷商形象。可以參考起亞推廣K5,在城市核心位置專設K5銷售店,以後比亞迪完全可以把速銳、思銳、秦、e6單獨組一個銷售網,專門針對熱愛科技、追求技術的消費者。最坑爹的是店內居然還放了兩輛東方風神的車,經銷商是同一個老闆,隔壁就是東風的店,就這一問題我問銷售人員這樣放沒有問題麼,回答是「最多來了開走就是了」,經銷商敢如此大膽,感覺比亞迪的渠道管理還是有些問題。渠道已經成為比亞迪的軟肋。
5、銷售人員對今年目前的銷售水平感到滿意,結合比亞迪2013年以來20%~30%的增速,全年實現老王的50萬輛應該是大概率,但要做到60萬輛估計很困難,比亞迪今年看來有點養肥4S店的意思,先讓大家賺錢,然後提升店舖形象,等14年整體車型更新換代再追求量的增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741

談談市淨率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xueqiu.com/9206540776/24099075
市淨率指的是每股股價與每股淨資產的比率。

理論上來說,如果一家公司破產清算,那麼它 的價值應該等於淨資產。

但實際上,在正常運營的公司中,有些公司盈 利能力低下,淨資產都是一些過時的機器設備或產 品,清算時根本不值錢,這些公司的內在價值可能 遠小於淨資產;而另一些公司,淨資產很少,卻憑 藉著強大的品牌、專利、技術優勢等等,盈利能力 遠遠超過社會平均水平,這些公司的內在價值遠高 於淨資產。

這就是為什麼在股市中,有的股票1倍市淨率 都嫌貴,而有的股票3倍市淨率卻還覺得便宜的原 因。

衡量盈利能力最重要的指標是淨資產收益率, 即淨利潤和淨資產的比率。單獨看一家公司的市淨 率基本沒有意義,需要結合淨資產收益率來看。一 家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越高,其合理的市淨率也應 該越高。

在一定的條件下,淨資產收益率和市淨率之 間,我認為大致上有一個合理的比率:8%(個人 觀點,對其他人來說,這個值也可能是10%)。也 就是說,如果一家企業的ROE保持在8%,那麼其合 理的市淨率為1倍;如果一家企業的ROE保持在 16%,那麼其合理的市淨率為2倍;依次類推。實 際上,這個8%是股票當前的回報率,對應著12.5 倍的市盈率。

之所以說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是有原因的,比 如一家公司在留存大量淨利潤的情況下,仍能保持 非常高的淨資產收益率(這必然導致較快的淨利潤 增速),那麼8%的比率可能就不合適。具體的案 例可以參考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當時可口可樂 30%左右的淨資產收益率,5倍的市淨率,巴菲特 仍然覺得非常便宜。

另一種情況是,如果一家公司現在的淨資產收 益率很低,但淨利潤增速很快(會有一個淨資產收 益率逐漸提升的過程),那8%的比例可能也是不 合適的。

似乎有PEG的影子,呵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742

程序化交易 諸葛就是不亮

http://xueqiu.com/2325980630/24094230
程序化交易在國外非常興盛,一般來說,程序化有幾大類。
  1、搶帽子的:比如計算好某個品種的價差,符合無風險套利,然後進行編程。當市場波動有先有後的時候,出現這種交易機會,馬上成交。其實這是在做價差或者某個比價的極值。目前這種交易方式在國內也有非常多。比如股指期貨的期現套利,比如一些商品的價差交易。
  這種程序化交易的本質是速度。利用成交推送,100檔買賣盤提升交易速度,利用機器比人反應快,迅速在出現合適對盤價格的時候自動成交。原先有很多人手工做,現在他們都失業了。因為再快也快不過電腦。
  但這種程序化其實缺陷也相當明顯:
  A:衝擊成本高導致盈利瓶頸。很容易理解,市場出現極值的時候,很多都是來自於遠月合約或者是瞬間機會,如果運作的資金很大,那就會導致衝擊成本過高。換句話說,本身搶帽子就是在上下影線裡掙點辛苦錢,資金量大,那個上下影線就都是自己打的了;
  B:對硬件要求高。幾乎所有此類的程序化交易者都對線路的速度提出極高的要求。比如原先摩旗的軟件做期現套利,有些券商最初只能穩定在20秒左右完成300筆申報,而有些券商經過硬件升級,網絡提速,專用席位之後,可以把交易速度提升到4秒以內,最快的是光大,號稱最慢4秒。試想如果以這樣的機器去搶20秒才能完成報單的機器,是不是永遠成交主動呢?前些日子,有個華爾街回來的做高頻的,現在在國內某小期貨公司開戶,服務器上同樣的策略做內外盤套利,只有跟小期貨公司對接的國內盤不掙錢,因為差了幾百個毫秒。你沒看錯,就是毫秒。
  C:因為有A的原因,所以搶帽子的程序化交易都會選擇儘可能多的策略來分散資金。
  這種類別的程序化交易幾乎是最簡單的程序化交易,他們的交易成功率很高,但是盈利不大。而且,一天出現幾千筆申報但只有有限幾筆成交,非常常見。

第二類,做交易策略的。
  這一類現在越來越多,而且,在國內衍生品交易逐漸活躍的情況下,會更多。一旦有了期權,甚至期權的期權,那就會非常非常多。
  先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比如美油和布油。兩者都是油,相對就有價差區間。程序設計者會用數理統計的方法,把美油和布油的價差的波動區間計算出來,給出一個置信區間,比如99%。即在99%的時候,美油和布油的價差波動是在某個區間之內,那麼就認為這個區間就是這個價差的上下波動區間。當價差觸發上限的時候,做空這個價差,觸發下限的時候,做多這個價差。ICE交易所應該就有美油布油的價差合約,就是把這種策略做成的交易品種。原先的程序化就是時刻計算這個價差,然後在自己設定的區間上下限進行交易。完全自動開平倉。
  有人就會問,這跟搶帽子有區別麼?
  光看布油和美油這個,好像都是搶帽子,區別就在於搶帽子是基於一些無風險套利的條件,因此搶帽子抓住了,就掙錢。而這個,布油美油的價差去年年中曾經到過20塊還多。其實挺可怕的,因為曾經有過美油貴啊。
  這種交易策略都是基於一些相關聯品種,進行大量的數理統計運算,計算出概率。說白了這是個靠概率贏錢的遊戲。但是也有一些弱點:
  1、需要大量的策略。所有的策略都是基於大概率,但一旦發生不可測時間,俗稱黑天鵝,那這個策略立刻就不符合概率了(除非原先的置信區間設置的不敏感)。因此,一般來說,發生了突破上下限的時候,這個策略也廢了。因此這需要大量的策略備用。2011年,我的一個朋友邀請我加入他們的量化團隊,主要是以A股和期指的對沖交易,希望我能夠負責策略提供。我知道當時他們有10多個交易員,每個人大致上負責上千萬甚至幾千萬的資金,專用一些策略。一旦他們的策略出現故障,立刻就需要有新的策略補上。我拒絕了,因為我深刻的知道朋友的痛苦:他晚上起夜上廁所估計都在想:要是10點半強勢弱勢對沖這個策略不行了的話,是不是可以考慮在下午2點半收盤前搞?
  2、止損的問題:幾乎所有的非無風險策略都會面臨一個止損的問題,為什麼我會在這裡寫?因為這個基於數理統計的策略,止損實際上相當不容易做。假設是符合概率的,那應該做的其實並非止損,而應該在概率保護的情況下加倉。但又因為我們不能死,不能承受結果的話,哪怕發生的概率再小都不應該嘗試,所以這個度非常難以把握。
  注意我沒有說宏觀出現什麼什麼。沒有說基本面變化了策略要變,沒有這些問題。都不需要這些內容。量化交易的核心就是觀察結果,對結果進行交易,而不是去交易原因。
  這種量化的策略有明顯的好處,比如客觀,機械,可靠,而且可以容納相當大的容量。在這條路上走,最終比的還是腦子。因為所有的策略都是人想的。
  祝我的朋友一切順利。

  輪到談談趨勢類的程序化交易。我一度非常痴迷。但這些年發現,還是人更可靠。
  我相信每一個學習技術分析的人,都會憧憬,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指標,劃幾條線,編一個程序,符合我們的買入標準就買入,符合賣出標準,就賣出獲利。多好。
  我們在睡覺,機器在掙錢。聽上去很不錯。
  我相信有一些A股大神也在販賣自己的程序,號稱一年收益率多少多少。其實我是不信的。因為如果我有這樣的一個程序的話,我會在屋裡偷偷摸摸的運行,把全世界都掙到口袋裡。但立刻就會有人反駁,我的程序你去跑,歷史回溯非常棒。是麼?趨勢類的程序化交易最大的問題有幾個方面:
  1、T+0:這是必須的。當天認錯權都沒有,你說個屁程序化啊?!去年融券規模逐漸變大之後,我認識的一個量化團隊,也是華爾街回來的,專門做融券,因為可以當天買券還。但是證券公司也很痛苦,他們成交量巨大,但是掙不到融券的費用。我又跑題了。sorry。
  2、判定的法則:這是最關鍵的地方。很多忽悠人的人會說,你看,當價格上穿某均線的時候就買入……請住嘴。一秒鐘上穿,一秒鐘下穿就在這個位置來回晃,你怎麼辦?這就是為什麼所有的所謂回溯都很好的策略之所以好的原因:當你回溯的時候,你只看到了價格跟均線只交叉了一次,實際上,在哪天,可能交叉了無數次!
  3、流動性:一個趨勢性的東西再好,也要有流動性支持。同樣的好策略,螺紋上非常棒,你去試試看早秈稻?
  4、假如有人願意把自己的交易體系做成程序,讓你順利的從頭跑到尾,那他為什麼不自己做?而非要用程序呢?這其實是個悖論。所謂程序,不過是比人自己的約束力更強。也更機械。去年一個期貨圈短線天王級人物在微博上感慨:「自己瞎雞巴做,再看看程序化交易死拿著螺紋的空單,是不是人要被機器廢了?」你要是相信這真是他心裡想的,那你就太天真了。因為他在日內,就會幹掉機器。比如在某個關鍵的價位形態特別好的突破之後被他死死摁住,於是程序化們砍倉了,剛好成了他獲利平倉的對手盤。因為,機械就意味著死板,不懂應變。而這個市場,唯一不變的就是永遠在變。
  除非有一天機器擁有自我進化的功能,不然人腦還是最牛的東西。
-

  美國人在這幾年不斷在數據分析上做出重大的突破,比如雲計算。這些最基本的思維也體現在了程序化本身。
  在美國的投機界,每天會有無數計算機在分析人們的行為模式,在對某些重要的講話做關鍵詞剖析。這些分析,靠人腦臨場反應,可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因為讀完USDA的報告,沒有1分鐘,是絕對不可能的!!有興趣的人可以再6月12日夜跟我一起看,看看在13日凌晨0點0分多少秒你可以反應出這個報告是多還是空。
  機器能,即便機器的能是基於事先的分析原理設定,那看上去也比你隨口說一個字多或者空更科學。
  因為事先可以制定一些閱讀標準,比如數據比較,比如某些關鍵詞。於是報告剛剛公佈,瞬間就被一些機器讀出到底應該多還是空,於是程序啟動。
  我們經常看到的美股分鐘圖暴漲暴跌,外盤黃金秒殺,都是這個因素。
  很多傻X說這是超級大主力。我勒個去,我證明不了超級大主力一定不存在,你非要這麼想,那就這麼想吧。
  最初這種交易模式相當精準。後來用的人多了,人們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初期如果你獲利不平倉,後邊就要賠錢了。所以,老手們其實都知道,這種基於某個人的講話的秒殺,一般前面走的都是錯的。比如暴漲,一會兒會回來的;暴跌,一會兒也會回來的。why?超級主力怎麼搞的這麼累?既然都能精準到定點打擊,為何不做的有些持續性?
  這是因為那些力量就發洩那麼短短一段時間。於是機器們自己也聰明了,我在前面第一個反應,後邊的兄弟們幫我推上去,我立刻就獲利平倉。
  於是你會發現這樣的機器越來越多,於是行情越來越短。除非是真正的利空和利多,會有持續的資金進來表態,那時候市場的波動才有趨勢性。
  這種模式中國人並不陌生。你沒看到巴菲特寫了一封信感激一下收到的免費西裝,於是這個公司連續好幾個漲停板。當年股改的時候,在第三批股改股公佈之後,公佈股改方案就意味著連續漲停板,大家都是這麼反應的。
  其實我們沒自己想像中那麼高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7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