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談股論金,侃天侃地(港股那點事) 港股那點事直播間

http://xueqiu.com/4091164142/29091193

開放+共享+共識,追尋有趨勢的價值——格隆

股金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1、佛誕祝福

後天是香港假期佛誕日。格隆祝福所有有信仰的朋友快樂:有信仰,意味著你會有所畏懼,你做事會有基本的分寸、原則和不可踰越的底線,你會更謙遜、平和、從容且善良——上面這些,都確定無疑會給你帶來幸福感!

2、關於Sell in May

非常多的會員朋友在與格隆探討是否要「Sell in May」。五月似乎已經成為多數資本市場的詛咒期。無論打開電腦還是手機,無論是看短信、微信、郵箱還是網站,幾乎所有投行、專家、媒體都在勸誡自己的客戶「Sell in May」——這幾乎已成了海外市場一個默認的公理和慣例:每年進入5月,所有投行與媒體都會開始宣傳「Sell in May」,而且這麼說,錯的概率很小。內地A股這些年也開始受到感染,並創造出「五窮六絕七翻身」的股諺。不少會員朋友心存疑惑與格隆探討:按道理,一旦某種模式,無論是盈利模式,還是避險模式,為全市場所掌握和執行,這種模式一定會失效。很簡單,如果每年5月下跌是確定的,一定會有「聰明人」提前做規避動作,會在4月就開溜。當多數人都變聰明了,這個開溜的時間會更向前挪到3月,如此往復,最終導致所謂的「Sell in May」完全失效。

嚴格來說,所謂「Sell in May」,實際是一種擇時策略,其立足的統計規律前提是每年股市11月初至翌年4月共六個月期間的平均表現要明細超越另外六個月,基於此派生出投資策略是在每年萬聖節後(即10月底或11月初)買入股票(俗謂HalloweenIndicator)並持有至翌年4月底為止;之後賣出股票(Sell in May)持現或貨幣市場基金至10月底為止,如此循環往復。但稍微懂統計學的人都知道這種統計區間與樣本的粗糙性與隨意性,真實的數據也完全不支持這種統計規律:以美國過去20年為統計週期,採用「Sell in May」遵循的半年休息半年投資方法的收益率為263%,低於全年買入並持有(也即buy and hold策略)的315%的收益率的。即使不是按半年統計,而是按單月統計,過去20年美國股市表現最差的月份分別是8月、6月、2月與9月,4月與3月反而成為20年中平均表現最好的月份。

「Sell in May」這個模式在香港同樣不成立。如果同樣以過往20年為統計週期,「Sell in May」投資法的收益率為135%,低於很懶惰的「buy and hond」方式。如果按單月統計,過去20年恆指表現最好的月份是2月、7月、4月,表現最差的則是1月、3月與8月,5月6月兩個月份反倒是中規中矩,其中5月過去20年的指數平均表現一直是正收益,沒有絲毫「被詛咒的月份」的痕跡。如果實在要找美國、香港乃至歐洲主要股市的一個時間統計規律,那就是:每年的四季度的所有月份,這些股市的表現都不錯,過去20年都如此——看來冬天才是投資的安全季。

今年港股4月的表現確實不盡人意,但這其中多少有些巧合:美聯儲的QE退出(美國人的退出是堅定的,本週三發佈的美國2014年第一季GDP環比年化增長率僅0.1%,大大低於市場預期,但隨後美聯儲的貨幣聲明決議仍確定QE規模將進一步縮減100億美元)、中國的經濟下滑在一個時間段同時發生並出現共振,另外還加上烏克蘭這種超級地緣事件湊熱鬧(中國內地對烏克蘭這個事很少全面介紹,其實從這個事一開始發生,格隆就重點提醒過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視,這個事情的影響力可能比國內GDP數據的下滑還要大),至於A股放開IPO,港股指數重磅股騰訊互聯網金融業務被打壓、中移動營改增等衝擊,只能算是花絮了。5月會不會繼續4月的殺跌?天知道!但從格隆跟蹤的重點公司以及市場整體估值水平看,左邊確定在過去,右邊是否到來了,還不確知,但今年的5月,很可能是播種的季節,而不是倉皇出逃的季節。就像本期「港股那點事」封面上佛學院背後的曙光——因為很多確定性很高的風口行業如彩票、環保、新能源、支付、互聯網,乃至醫藥乳業這些傳統穩定消費品行業的許多好公司都已具備相對確定的長遠價值與空間(格隆未來會鬥膽逆勢逐期把這些被殺出明顯價值的公司逐個拎出來)。既然是風口,風總會來的,據說南美洲亞馬遜原始叢林裡的一隻蝴蝶煽動一下翅膀,就可能在遙遠的太平洋上掀起一陣颶風——誰能保證,阿里巴巴很快在北美遞交的招股書(據說是下周初遞交),或者騰訊的一拆五,不是那隻蝴蝶的翅膀?

3、關於交易的學問(之一)

最近一個多月來,很多會員朋友在和格隆交流一個同樣的問題:在格隆匯溝通探討後,選到了很多好股,為什麼選到了好股,到手的利潤卻留不住?偶爾選錯了股票,卻被一套到底?簡而言之,怎麼把錢賺到手?格隆一般只是從基本面分析行業與公司,不推薦公司也不涉及買賣與交易層面——但這並不表示交易技巧不重要。怎麼選擇公司,格隆已經談了很多很多,未來也會繼續就此做深入研究,此處不再贅述,下面格隆粗線條談談一些我認可的交易層面的「格隆軍規」供大家參考:

(1)、會買的是徒弟,會賣的才是師傅。以格隆看來,任何一個投資者進入市場,必須建立並不斷修正完善適合自身的立體盈利模式,這個立體盈利模式分三個子系統:選股系統、交易系統、執行系統。選股系統決定你買什麼;交易系統決定你怎麼買,怎麼賣;執行系統決定你如何執行上述兩個過程與動作:三個系統缺一不可,既相互獨立又相互支撐,共同構築成一個封閉的完整投資系統:三個子系統,任何一個子系統有明顯瑕疵或者短板,你的投資之桶就是個盛不住水的破桶:木桶原理告訴我們,一個桶的盛水量,取決於這個桶最短的那塊板子。多數人之所以投資之桶裡裝不住水,是因為他只有選股這一塊板,另外兩塊板要麼很短,要麼幹脆就沒有;

(2)、買就是為了賣。買股票不是娶媳婦,不需要白頭到老的浪漫與承諾。華爾街的統計數據顯示40%的大牛股在爆發之後最終會回到最初的爆發點。你問我另外60%?天知道!也許有少量鳳毛菱角成為了所謂的「偉大的公司」,但更多也許比回到爆發點還糟:它們很可能呆在地下十八層地獄;

(3)、現金是最安全的資產(如同巴菲特在昨晚的股東大會上說的:現金是氧氣,99%的時間你不會注意它,直到它缺席!)。當你擁有現金的時候,所有下家都會圍著你求著你,所以永遠不要擔心買不到好東西,只要你肯出價。一旦你把現金變成了股票,就等於把褲子脫下來露出屁股等著別人來踢——請相信我,前面圍著你的99%的下家都會有興趣上來踢一腳。簡而言之,買完股票後,你考慮的所有問題只有三件事:賣,賣,還是賣!

(4)、把買和賣都變成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時點——這是投資的一種基本品德與修養。這樣雖然做不到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的花哨(格隆建議永遠不要嘗試去這麼做),也可能只能賺取平均以上的利潤,但會天然幫你過濾和彌補判斷上的失誤風險。證券市場不是星光大道這樣的才藝展示舞台,你需要做的只是悶著頭悄悄賺錢就好了,傻子才四處吆喝成功賣在了最高點;

(5)、你自己的成本價是一個其他任何人都不知道,唯有你自己知道(也許你老婆也知道)的數據。除了止盈止損,這個數據多數時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所以不要以你的成本價做為賣出的考量因素,最好徹底忘掉它;

(6)、在漲的時候(任何時點)賣股票,永遠、永遠、永遠是對的;

(7)、如果買入的公司上漲到了你買入時預設的估值目標,或者公司與你當初選擇該公司的十條理由中的三條活以上出現反向變化,或者你自己問自己在該價位還想不想買,答案是否定的時候,賣出;

(8)、短期近乎垂直急速拉升,賣出。拉得越快,賣得越快——這個世界沒有雷鋒,讓你感覺舒適和爽的人一定是想砍你的人。華爾街的諺語是:投資如同性愛,高潮時就是最後時刻;

(9)、止損止盈賣出。止盈賣出的原則是:如果盈利超過20%,無論如何都要考慮開始賣的問題了——20%真的是暴利。當然,為避免錯失牛股,如果某公司短期(比如1-2周)就強勢上漲超過30%乃至更多,則可以繼續保留觀察。如果你的持倉在盈利後回撤超過15%,肯定也要賣了。止損的賣出原則就很簡單:虧損超過7-8%,必須止損賣出——還是那句話,山永遠在那裡,你必須先保證自己活著。放手任由虧損擴大幾乎是多數人的通病。如果你的虧損超過了20%或更多,你一定沒有勇氣和能力去砍了。你剩下的工作只有一件:等死;

(10)、最後是執行系統。這個最簡單但也最難:設定一些基本閥值點,比如虧損7%止損,比如盈利較多的股票從高位回落超過10%或者15%堅決賣,等等,然後堅決執行——這一點非常重要。華爾街之所以沒有新鮮事,就是因為市場實際是人性的反應。貪婪、恐懼是人的本性,這些本性週而復始,市場也就一次一次重複著同樣的故事。

簡而言之,投資的本質是反人性的,你做不到聖人,就只有一條路可走:用紀律約束自己,做個機器人,到點就賣!

4、再談關於穩妥的消費品以及現代牧業(1117)

老實說,熊市裡分享公司研究是需要勇氣的:傾巢之下,豈有完卵!這也是很多關心格隆匯的朋友提的建議:近期就分析宏觀,這個多容易,反正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這種投機取巧做法,與格隆一直希望的乾貨原則實在衝突——不畏浮云遮望眼,弱市恐慌狀態下多做紮實的研究,反而是能夠挖出金子的。格隆多做一些挖礦的工作,是不是金子,留給大家去研判,也未嘗不可。本著弱市尋找一些相對靠譜的行業與公司的原則,格隆前期陸續給大家分享了醫藥行業的朗生醫藥(0503)、中國先鋒(1345),以及乳業行業的雅士利(1230)。今天格隆將另一家乳業公司現代牧業(1117)再稍稍展開——去年10月份格隆就詳細重點分析過現代牧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前期的「港股那點事」。

現代牧業是目前三家大型牧場上市公司中經營歷史及業績可追溯性最久遠的公司——這在香港非常重要。換句話說,現代是最可靠的一間公司。市場上有很多對輝山乳業及原生態的數據質疑,在此格隆不評論輝山乳業及原生態如何做到如此靚麗的業績及經營利潤率,而是換一個角度來分析及評價現代牧業與眾不同的價值。

大家最近應該都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現代牧業在公佈完第一季度近乎完美的業績後,連跌3天,很多人認為是原奶價格已經到頭,利好盡出(也有人認為是被輝山這個最大的競爭對手拖累所致)。總之各種情緒造成了公司K線圖來了一個180度大轉彎——基本面(主要是原奶價格、牧場場齡、下游品牌奶的拓展)在未來可預見時間內明顯會繼續向好,股價與估值卻大幅下調,這裡也許就存在分歧的機會。

首先格隆稍微再談一下市場對原奶價格的恐慌。在上幾期中,格隆有明確指出因為較大的國內供需缺口及進口大包粉因使用用途不一致性所造成的不完全替代,將令整體行業於近一兩年保持高位運行,肯定不會出現市場所預期的原奶大掉頭。現代牧業等三家原奶公司的股價紛紛從今年年初的歷史高位跌落近30-50%。按照這樣的跌法,隱含的假設是原奶的價格要從目前的5塊多跌到3塊半,這明顯是不合理也是不可能會發生的。市場似乎被去年原奶的一波大漲給寵壞了,期望明顯過高。回想下過去更長的歷史,原奶價格的漲幅基本是抵抗飼料通脹的,因為其易變質性使得其溢價能力相對較弱,過去每年也就2到3個點的增幅。簡而言之,對於現代牧業等公司今明後三年能在現有高基數的情況下,依舊保持中單位數增長是最可能的狀況,不可能指望象2014年那樣暴漲。

與13年、14年相比,現代牧業的一個明顯變化點是其牧場的場齡。我們都知道,一個單一萬頭牧場早期需要較高的資本投入,並且通常需要2-3年的基本培育期,而到了第四年,農場將進入高速增長的階段,直至到第七年淘汰結束。從現代牧業的農場運營年份來看,目前平均值剛好是4年左右。這就意味著,現代牧業經歷過8年多的資本投入,牧場擴張及培育,終於迎來其豐收的時刻,也就是利潤充分釋放的階段——這個階段正常會持續三年以上。所以市場所擔憂的利好盡出是不成立的。一季度的爆發性增長只是高速增長階段的一個開始,而不是黃金時代的完結。

現代牧業的另一個變化是公司產業結構的調整:它不再是一個純上游的原奶企業。現代牧業是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做自有品牌奶的。一群樸實的養牛人並沒有像那些在中國零售市場上久經沙場的商人高調的推廣及宣傳,而是單純的將自有品牌常溫奶外包給第三方銷售。從無到有,僅靠口碑的宣傳加上過硬的產品質量,令現代牧業的自有品牌奶在2013年的完整財年完成3個億的銷售。並且在北京及上海地區的業績完全不亞於蒙牛的特侖蘇及伊利的經典。出乎意料高漲的市場反饋,加之與蒙牛合作巴士奶項目因蒙牛與達能合同排他性所導致的完結,使得2014年成為現代牧業大力發展其品牌奶的關鍵一年。據瞭解,現代牧業今年將會全國性的鋪設銷售網店。除了維持第三方外包的銷售公司合作之外,現代牧業也成立了自己的銷售團隊。據悉,在新銷售團隊中,現代牧業還招兵買馬了一部分老蒙牛的明星銷售團隊。公司年初給出了6個億的銷售目標,這個應該大概率能完成,不排除超出預期很多而帶給市場驚喜的可能。根據市場對經營利潤的一致預期,目前現代牧業的PE估值僅14倍,這基本是一年前公司的估值水平,彼時原奶還遠沒漲這麼多,而且公司還面臨著GGR與鼎輝退出等不確定性(這應該就是公司副主席兼行政總裁高麗娜女士在3月底個人以3.51元港幣增持142萬股的原因)。以目前公司態勢,回到過去三年19倍的平均PE水平並不過分,如果考慮到公司今年下游自由品牌奶能完成6個億的銷售目標,,自有品牌的銷售佔比將從去年的10%大幅跨越到15%以上,屆時現代牧業的估值將會很自然的從純上游大型牧場向下游高估值順延,可以給予更高的溢價水平。

5、關於巴菲特股東大會以及巴氏投資哲學感悟

2014年度巴菲特股東大會在北京時間5月3日晚間21點拉開帷幕,全球的投資人又迎來期盼已久的巴菲特和查理-芒格連續六個小時的「投資分享盛宴」。格隆匯會員在現場的會員不下20人,其中不少會員都發來諸多即時的現場圖片與內容,令格隆在萬里之外也能如同身臨其境。面對巴菲特和芒格這兩個投資大師的精彩報告,格隆這種小不點實在是不必再畫蛇添足。本期就適當分享格隆印象比較深刻的兩位大師的一些言論。

(1)巴氏投資哲學感悟之一:活得長是王道!巴菲特今年87歲,芒格90歲。歷經這麼多年的投資風雨,兩位大師一直活下來了,而且活得很好!

(2)巴氏投資哲學感悟之二:我們很多時候賺的是一個大趨勢的錢。撇開巴菲特的投資天賦,如果不是在美國這樣一個雖經歷波折,但社會財富仍不斷被創造,國力長期蒸蒸日上的國度,而是在一個動不動改朝換代,社會財富不斷被毀滅再重來的社會,很難想像巴菲特能這麼成功。所以在股東會上有人問巴菲特會不會把公司註冊地遷出美國以迴避高額稅收,巴菲特的回答非常精闢:公司不可能在其他任何的地方取得如此的成功,只有在美國才可能。

(3)巴氏投資哲學感悟之三:追求長期可持續的利潤而不是暴利。在股東詢問巴菲特哪家公司會是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最大競爭對手時,巴菲特說,其他公司沒法複製伯克希爾哈撒韋策略的一個原因是,這是一個緩慢,而且艱難的慢慢致富的辦法。

(4)巴氏投資哲學感悟之四:不輕易主動對市場趨勢,尤其是頂或者底做做判斷。在金融危機發生最初幾個月,巴菲特就介入並與一些大型美國公司包括高盛與通用電氣等進行一次性交易。此外,伯克希爾公司也向哈雷戴維森與蒂芙尼等企業進行較小投資。在股東會上,巴菲特明確表示,從現在所知來看,「我們遠不如將所有資金保留到金融危機真正見底時。時機預測或許能顯著改善,唯一的問題在於我從來不知道如何確定市場何時見底」。

(5)巴氏投資哲學感悟之四:充分認識自己和自己的能量圈邊界,在能量圈內做投資而不要踰越。有股東現場問一個人如何計算出自己的能力圈?巴菲特表示,他非常瞭解自己能力圈的邊界,但自己對其他人實在沒有什麼建議,每個人都有必要意識到自己所具有的能力和知識,但是能力只是一個相對概念,很多CEO也不知道自己能力圈的起點以及終點。

(6)巴氏投資哲學感悟之六:現金是最安全和救命的資產。有股東詢問為什麼伯克希爾麾下的能源集團保留所有的現金?巴菲特回答稱能源公司有更多收購機會,我們將永遠在手頭留出200億美元現金,不能指望別人和銀行。巴菲特強調「現金是氧氣,99%的時間你不會注意它,直到它缺席」。

(7)巴氏投資哲學感悟之七:幸福很可能與你的財富沒有那麼大關係,你不需要為此在市場上做出過激的冒險行為。會場有股東詢問巴菲特的消費觀,巴菲特的回答是:「我的生活不會因為我花更多的錢就變得更快樂。更多的財富和收入有一個極限,一旦超越這個限制,更多的消費將與幸福負相關。」

6、2014年巴菲特致股東的信

——巴菲特在今年的信中清楚說清楚了「投資是什麼」,「什麼時候投資」,值得一讀在讀!

「像做生意一樣對待投資,是最聰明的。」--本·格雷厄姆,《聰明的投資者》

引用本·格雷厄姆的話作為這封信的開場白是合適的,因為我很感激能從他那瞭解到關於投資的想法。我在後面會談到本,甚至很快會談到普通股,但首先我想和你聊聊,在很久以前我曾做過的兩個小小的非股票投資。儘管它們都沒有明顯地改變我的淨值,但還是能帶來些啟發的。

這故事始於1973至1981年的內布拉斯加州,當時美國中西部的農場價格暴漲,因為大家普遍認為惡性通貨膨脹要來了,而且小鄉鎮銀行的貸款政策還火上澆油。然後泡沫爆了,導致價格下跌50%甚至更多,摧毀了那些舉債經營的農民和他們的債主。在那場泡沫餘波中倒閉的愛荷華州和內布拉斯加州的銀行,數量比我們最近這次大蕭條中倒閉的還要多五倍。

在1986年,我從FDIC(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那買下了一個400英畝的農場,坐落在奧馬哈北部50英里處。這花了我28萬,此價格比前幾年一家倒閉了的銀行批給農場的貸款還要少得多。我根本不懂怎樣去經營一個農場,好在有個熱愛農活的兒子。我從他那得知這農場能生產多少蒲式耳的玉米和大豆,經營費用會是多少。通過這些預估,我計算出這農場當時大概能有10%的正常回報。我還認為生產力會隨時間而提高,農作物價格也會越來越高。後來這些預期都得到了印證。

我不需要有與眾不同的知識或智商來得出結論,這項投資不會有向下的趨勢,而是有潛在的,會實質向好的趨勢。當然了,可能偶爾會歉收,或是價格有時讓人失望。那又如何?總會有些非常好的年份嘛,我完全不會有任何壓力去賣掉這塊資產。現在,28年過去了,這農場的收入翻了三倍,它的價值已是我支付價格的五倍甚至更多。我還是對農活一無所知,最近才第二次去實地看了看。

在1993年,我做了另外一個小投資。那時我還是所羅門的CEO,所羅門的房東賴瑞·西弗史丹告訴我,有個清算信託公司打算要賣掉紐約大學鄰近的一塊商業地產。泡沫再次爆破了,這次波及到商業地產,這個清算信託公司專門用於處置那些倒閉儲蓄機構的資產,正是這些機構樂觀的貸款政策助長了這場鬧劇。

這裡的分析依舊簡單。就像那農場的例子中,該資產的無槓桿當期收益率大約為10%。但資產正被清算信託公司低效率經營著,如果把一些空置的商店出租,它的收入將會增加。更重要的是,佔地產項目約20%面積的最大租戶支付的租金大約為5美元一英呎,而其他租戶平均為70美元。9年後,這份廉價租約的到期肯定會帶來收入的顯著增長。這資產的位置也是極好的,畢竟紐約大學跑不了。

我加入了一個小團體來收購這棟樓,賴瑞和佛瑞德·羅斯也在其中。佛瑞德是個有經驗的高級房地產投資者,他和他的家族將管理這項資產。這些年也確實由他們經營著。隨著舊租約的到期,收入翻了三倍,現在的年分紅已超過我們初始投資額的35%。此外,原始抵押分別在1996年和1999年被再融資,這種手段允許進行了幾次特別分紅,加起來超過了我們投資額度的150%。我到今天為止還沒去看過這項資產。

從那農場和紐約大學房地產獲得的收入,很可能未來幾十年內還會增長。儘管收益並不具有戲劇性,但這兩項投資卻是可靠且令人滿意的,我會一輩子持有,然後傳給我的孩子和孫子。

我說這些故事是為了闡明一些投資的基礎原則:

·獲得令人滿意的投資回報並不需要你成為一名專家。但如果你不是,你必須認清自己的侷限性並遵循一套可行的方法。保持簡單,不要孤注一擲。當別人向你承諾短期的暴利,你要學會趕緊說「不」。

·聚焦於擬投資資產的未來生產力。如果你對某資產的未來收入進行了粗略估算,卻又感到不安,那就忘了它繼續前進吧。沒人能估算出每一項投資的可能性。但沒必要當個全能者;你只要能理解自己的所作所為就可以了。

·如果你是聚焦於擬投資資產的未來價格變動,那你就是在投機。這本身沒什麼錯。但我知道我無法成功投機,並對那些宣傳自己能持續成功的投機者表示懷疑。有一半人第一次扔銅板時能壓對寶;但這些勝利者如果繼續玩下去,沒人能擁有贏利為正的期望值。事實上,一項既定資產最近的價格上漲,永遠都不會是買入的理由。

·通過我的兩個小投資可以看出,我只會考慮一項資產能產出什麼,而完全不關心它們的每日定價。聚焦於賽場的人才能贏得比賽,勝者不會是那些緊盯記分板的人。如果你能好好享受週六週日而不看股價,那工作日也試試吧。

·形成自己的宏觀觀點,或是聽別人對宏觀或市場進行預測,都是在浪費時間。事實上這是危險的,因為這可能會模糊你的視野,讓你看不清真正重要的事實。(當我聽到電視評論員油嘴滑舌地對市場未來走勢進行臆想,我就回想起了米奇·曼托的尖酸評論:「你都不知道這遊戲有多簡單,直到你走進那個演播廳。」)

我的兩項購買分別是在1986年和1993年完成。決定進行這些投資的時候,當時的經濟狀況、利率或是下一年(1987和1994年)的證券市場走勢,對我來說都不重要。我已經記不起當時的頭條新聞,或是權威人士說了些什麼,不管別人怎麼說,內布拉斯加州的玉米一直在生長,學生也會聚集在紐約大學。

在我的兩個小投資和股票投資之間,有個重要的區別。那就是股票會讓你知道所持股份的實時定價,而我卻從沒見過對我農場或紐約房地產的報價。

證券市場的投資者有個極大的優勢,那就是他們的持股有寬幅波動的估值。對於一些投資者來說,確實如此。畢竟,如果一個穆迪的朋友,每天圍著我的財產對我喊出報價,願意以此報價來買我的農場,或將他的農場賣給我,並且這些報價會根據他的精神狀態,在短期內劇烈變化,我到底該怎樣利用他這種不規律的行為來獲利?如果他的日報價令人可笑地低,並且我有閒錢,我就會買下他的農場。如果他喊出的報價荒謬地高,我要麼就賣給他,或是繼續耕種。

然而,股票的持有者往往容易被其他持股者的反覆無常和不理性所影響,搞到自己也不理性。因為市場上的噪音太多了,包括經濟狀況、利率、股票的價格等等。一些投資者認為聽權威人士的意見很重要,更糟糕的是,還認為參考他們的評論來投資很重要。

那些擁有農場或房子的人,能夠默默持有資產幾十年,但當他們接觸到大量的股票報價,加上評論員總在暗示「別一直坐著,來買賣吧!」,他們往往就會變得狂熱起來。對於這些投資者來說,流動性本來是可以擁有的絕對優勢,現在卻變成了一種詛咒。

一個閃電崩盤或是其他極端的市場震盪,對投資者所造成的傷害,並不會比一個古怪且愛說話的鄰居對我農場投資的傷害來得大。事實上,下跌的市場對真正的投資者來說,是有幫助的,如果當價格遠低於價值的時候,他手裡還有錢可用的話。在投資的時候,恐懼的氛圍是你的朋友;一個歡快的世界卻是你的敵人。

在2008年底發生的,嚴重的金融恐慌期間,即使一個嚴峻衰退正在明顯地形成,我也從未想過要賣出我的農場或是紐約房地產。如果我100%擁有一項具良好長期前景的穩固生意,對我來說,哪怕是稍微考慮要拋售它,都會是非常愚蠢的。我持有的股票就是好生意的一小部分,那為什麼要賣出呢?準確的說,每一小部分或許最後會讓人失望,但作為一個整體,他們一定能做好。難道有人真的相信,地球會吞沒美國驚人的生產性資產和無限的人類創造性?

當查理·芒格和我買股票時,我們會把它當成是生意的一部分,我們的分析與買下整個生意時所思考的內容非常相似。我們一開始會判斷自己能否容易地估計出,資產未來五年或更久的收入範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並且處於與我們估算底線相對應的合理價格內,我們就會購買這股票(或生意)。但是,如果我們沒有能力估算出未來的收入(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會簡單地繼續前行,繼續尋找下一個潛在標的。在我們一起合作的54年裡,我們從未因宏觀或政治環境,或其他人的看法,而放棄具有吸引力的收購。事實上,當我們做決定時,這類因素想都沒想過。

但至關重要的是,我們認清了自身的能力圈邊界,並乖乖地呆在裡面。即使這樣,我們還是在股票上和生意上都犯了些錯誤。但它們發生時都不是災難型的,例如在一個長期上升的市場中,基於預期價格行為和慾望導致了購買。

當然,大多數投資者並沒有把商業前景研究當作是生活中的首要任務。如果夠明智的話,他們會知道自己對具體生意的瞭解不足,並不能預測出他們未來的獲利能力。

我給這些非專業人士帶來了好消息:典型的投資者並不需要這些技巧。總的來說,美國的商業一直做得很好,以後也會繼續好下去(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會有不可預測的忽冷忽熱出現)。在20世紀,道瓊斯工業指數從66上漲到11497,不斷上升的股利支付推動了市場的發展。21世紀,將可以看到更多的盈利,幾乎必然會有大量的收穫。非專業人士的目標不應是挑選出大牛股,他或他的外援都是辦不到的,但應該持有各種生意的一部分,總的合起來就會有很好的表現。一個低成本的S&P500指數基金就能滿足這個目標。

這是對非專業人士說的「投資是什麼」。「什麼時候投資」也是很重要的。最危險的是膽小的或新手的投資者在市場極度繁榮的時候入場,然後看到賬面虧損了才醒悟。(想起巴頓·比格斯最近的觀察:「牛市就像性愛,在結束前的感覺最好。」)投資者解決這類錯時交易的方法是,在一段長時間內積攢股份,並永遠不要在出現壞消息和股價遠低於高點時賣出。遵循這些原則,「什麼都不懂」的投資者不僅做到了多樣化投資,還能保持成本最小化,這幾乎就能確信,可以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實際上,相對於那些知識淵博,但連自身弱點都看不清的專業投資者,一個能實事求是面對自己短處的純樸投資者可能會獲得更好的長期回報。

如果「投資者」瘋狂買賣彼此的農地,產量和農作物的價格都不會增長。這些行為的唯一結果就是,由於農場擁有者尋求建議和轉換資產屬性而導致的大量的成本,會使總的收入下降。

然而,那些能從提供建議或產生交易中獲利的人,一直在催促個人和機構投資者要變得積極。這導致的摩擦成本變得很高,對於投資者來說,總體是全無好處的。所以,忽視這些噪音吧,保持你的成本最小化,投資那些股票就像投資你願意投資的農場一樣。

我該補充一下,我的財富就在我嘴裡:我在這裡提出的建議,本質上與我在遺囑裡列出的一些指令是相同的。通過一個遺囑,去實現把現金交給守護我老婆利益的託管人。我對託管人的建議再簡單不過了:把10%的現金用來買短期政府債券,把90%用於購買非常低成本的S&P500指數基金(我建議是先鋒基金VFINX)。我相信遵循這些方針的信託,能比聘用昂貴投資經理的大多數投資者,獲得更優的長期回報,無論是養老基金、機構還是個人。

現在說回本·格雷厄姆。我在1949年買了本所著的《聰明的投資者》,並通過書中的投資探討,學到了他大部分的想法。我的金融生涯隨著買到的這本書而改變了。

在讀本的書之前,我仍在投資的環境外徘徊,鯨吞著所有關於投資的書面資料。我閱讀的大多數內容都使我著迷:我嘗試過親手畫圖,用市場標記來預測股票走勢。我坐在經紀公司的辦公室,看著股票報價帶捲動,我還聽評論員的講解。這些都是有趣的,但我並不為之顫抖,因為我還什麼都不懂。

相反地,本的想法能用簡練易懂的平凡文字,有邏輯地去闡明(沒有希臘字母或複雜的公式)。對我來說,關鍵點就是最新版第八章和第二十章的內容,這些觀點引導著我今日的投資決策。

關於這本書的幾個有趣花絮:最新版包括了一個附錄,裡面描述了一個未被提及的投資,是關於本的幸運投資的。本在1948年,當他寫第一版書的時候進行了收購,注意了,這個神秘的公司就是政府僱員保險公司Geico。如果本當時沒有看出還處於初創期的Geico的特質,我的未來和伯克希爾都將會大大的不同。

這本書1949年的版本還推薦了一個鐵路股,當時賣17美元,每股盈利為10美元。(我佩服本的一個原因就是他有膽量使用當前的例子,如果說錯了就會讓自己成為被嘲諷的對象。)某種程度上,低估值是由於當時的會計準則造成的,那時候並不要求鐵路公司在賬面盈餘中體現出子公司的大量盈餘。

被推薦的股票就是北太平洋公司,它最重要的子公司是芝加哥,伯靈頓和昆西。這些鐵路現在是北伯林頓鐵路公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伯克希爾現今完全擁有北伯林頓鐵路公司。當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北太平洋公司的市值約為4000萬美元,現在它的繼承者每四天就能賺這麼多了。

我已記不起當時花了多少錢來買《聰明的投資者》的第一版。無論花了多少錢,都可以強調出本的格言:價格是你支付出去的,價值是你所獲得的。我做過的所有投資當中,買本的書就是最好的投資(我買的那兩本結婚證除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2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