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代工搾油起家高級手工皂轉型 德記油坊老店開拓網路新商機

2011-1-17  TCW




桃園龍潭的百年老店德記油坊,過去人聲鼎沸的打油現象雖然不再,但靠著第四代接班人張瑞榮的創意,從油品轉型高級手工皂,不僅成功變身,也為老店帶來新生命。

撰文‧黃筱雯

小時候睜開眼,映入眼簾的是祖母在梳妝台前梳頭,她用梳子蘸了點苦茶油,輕輕梳在髮上,我就在滿室苦茶油香中醒來。」德記油坊第四代、今年四十五歲的張瑞榮回憶過去,臉上不時掛著微笑。

張瑞榮的家,是桃園縣碩果僅存的百年德記油坊,從清光緒年間開始到現在,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位居龍潭鄉老街巷弄內,但憑藉著對油的堅持,每天仍舊持續製 油,香醇質佳的麻油、苦茶油吸引許多老主顧每天上門打油,桃竹苗一帶甚至南到彰化,都有許多愛好者,更一度外銷至日本!

但近十年養生風潮興起,進口的葵花油及橄欖油取代了傳統麻油與苦茶油,過去天未亮就排滿長長人龍打油的情況已成回憶。第四代張瑞榮、張兆鼎這幾年接班後, 投入心力於油的副產品|| 手工皂上;承襲張家歷代對品質的堅持,手工皂推出後廣受歡迎,一年可銷上千塊。即使今年轉作限量,仍有人想與張瑞榮合作,將手工皂代理至大陸、美國及馬來 西亞等地販售。

手工搾油,辛苦無人知一八八一年,德記張家以替人代工搾油起家,第一代掌門人張德勤時代,那時龍潭一帶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土地,並種滿了花生,「小時候我們最常接觸的就是花生油,還會在堆滿花生殼的倉庫內玩耍。」張瑞榮說。

張瑞榮的父親,也是第三代當家張國雄回憶,因為家家戶戶都來搾油,一天可以搾上幾百公斤的花生,因此工時也長,每天天還未亮就開工,一直忙到晚上八、九點才能休息,旺季甚至會連續工作近二十小時。

過去花生油普及,但在一九八○年代後,許多農田轉為工業用地,花生田消失,花生油漸漸被芝麻油及苦茶油取代,搾油代工量銳減,德記開始專營自製油品及花生 片販售。農校出身的張國雄,為獲得穩定原物料,遠赴花蓮教導原住民栽種苦茶樹,並與他們合作收購,芝麻台灣種植稀少,為了顧及品質,德記油坊使用的芝麻是 從日本進口,一公斤要價八十元,僅能搾出○.四公斤的油量,成本驚人,「沒辦法,因為這樣搾出來的油才香!」張國雄笑說。

六○到八○年代是德記油坊的鼎盛時期,因為機械取代人力,製油量大增,一天營業額可達兩萬元。「六○年代時紙鈔少,多是銅板,我帶油跟花生去迪化街走一圈回來,可以收到滿滿兩大麻袋,近兩千元。」張國雄回憶。

改頭換面,副產品躍升台面但現在如此情況已不復見,德記油品年營業額雖可達千萬,「可是實際利潤根本不到一○%。」張國雄說,加上原物料日益上揚,油品獲利越來越薄,二○○六年,當時四十一歲的張瑞榮正好離開了十三年的設計職場,想為家中事業改頭換面。

「我一直知道家裡的油非常好,看到生意不如從前,因此想為德記重新宣傳。」一開始張瑞榮只是簡單地架設網站,整理家中舊有歷史資料,一整天窩在製油廠,一 陣陣麻油香喚起小時候的記憶,他靈機一動:「何不用家中的油來製作手工皂呢?」張瑞榮對手工皂、精油等一直有著濃厚興趣;他想,家中油質這麼好,做出的肥 皂一定也不差。一開始張瑞榮只將手工皂發送朋友試用,再不斷改良,○八年開始透過網路銷售,並取名「Isoap」,獲得不錯的市場反應。

承襲父親對品質的堅持,張瑞榮的手工皂除選用家中自製油,添加的香料也用純天然的進口花草,每塊皂還有個別的純天然檢驗證明書。因此,雖然一塊皂售價三百元,成本其實也很高,但好產品不會孤單,手工皂推出至現在,已有許多主顧客。

現在德記桃園老店除了自家製油品,也一併陳列了張瑞榮的手工皂,兩者相輔相成,吸引了更多顧客,未來張瑞榮考慮擴大生產,全心投入手工皂製作。

「咔達、咔達」,德記十幾年歷史的搾油機每天清晨五點仍舊準時開工,直到下午六、七點才收工,陣陣油香滲透店內每個角落,櫃台麻油與手工皂相依排放,代表了百年智慧精華與現代的結合變化,不變的是百年來對品質的堅持。

德記油坊 Profile

創立:1881年

創辦人:張德勤

負責人:張兆鼎、張瑞榮

油品年營業額:1200萬元

德記油坊

長青心法

不變心法:品質

三變心法:

1.從代工轉自製油品販售,並改傳統人工搾油為機械運作,得以大量生產。

2.與花蓮原住民技術合作,獲得穩定貨源與合理收購價。

3.善用自家產品投入於副產品手工皂,開創副牌Isoap。

德記油坊百年大事紀

1881年成立於桃園龍潭鄉,第一代張德勤與第二代張蘭炎以替人代工搾油為生。

1955年第三代張國雄接班,設計新式搾油機,提升產能。

1970年代茶油曾外銷日本。

1980年代改以苦茶油與麻油為主產品,並與花蓮當地合作農業技術,穩定原物料。

2008年第四代張瑞榮開發副產品手工皂品牌Isoap,張兆鼎接棒油廠運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20

谭木匠要坚持手工特色 随记 世路劳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p9ag.html

这个是两年前《品牌世界》对谭木匠的采访,很遗憾,作为重庆人我都始终没有感觉到‘谭木匠’这个品牌。几年前买过,那时候还很便宜,一把梳子20-30 元,现在一般都在60-200元,还是感觉太贵了。况且梳子是属于耐用品,决不能划为快速消费品这一类,完全不具备可乐和See's candy的特性。不过,非常赞同谭传华的经营方法,五百强不如五百年。说实话,卖梳子要卖到五百强确实太难了,有百年老店的梦想也许能让谭木匠走得更 远......

--------------------------------------------------------------------------------------------------

 

谭木匠要坚持手工特色

《品牌世界》 :品牌个性在于文化内涵,谭木匠的品牌形象是如何打造出来的?

谭:谭传华(以下简称谭)中国许多连锁店都是单纯卖产品,但谭木匠卖梳子的同时还附带卖文化。无论从名称、说明书,还是附赠的小人书,谭木匠给人的都 是中国古典文化形象。比如谭木匠的家史,消费者一走进店里就能触摸到这个品牌的灵魂,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氛围。谭木匠出过一本叫《我善治木》的书,里面的文 章全是员工写的,你能深切地感觉到店员对企业文化有种发自肺腑的认同感。许多企业一提企业文化就会想到“拼搏”、“奋斗”、“自强不息”这些概念性口号。 这不是文化,真正的文化能传递到你的基层员工心里。

《品牌世界》 :当初是怎样开始做连锁店的?

谭:当时某杂志发了一篇文章《快乐的谭木匠》后,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后来一个南充人想要加盟谭木匠,并且要开连锁店。我当时承诺他,如果你亏损 了就把货退给我。直到现在我还是这样承诺,而且写在了加盟合同里。现在漫天广告都在说,投资一万就可以赚一百万。加盟这些项目的人智商太有问题了。谭木匠 从来没有一个广告说,加盟谭木匠能赚大钱。

《品牌世界》:2004年谭木匠收到700多份加盟申请,只批准了48家,去年收到1000多份申请,你只通过了93家。如此严格的加盟审批会不会影响发展速度?

谭:其实我们在几年前就可以做到1000家,但一直都在控制。对于那些不诚实的加盟商,宁可赔钱,也要否定。我现在遵循的是百年老店的思考模式。

《品牌世界》 :在经过高速扩张阶段之后,谭木匠是否遇到了一个缓慢增长的瓶颈期?

谭:我不认为企业一定要快,有一个企业家说得很好:做五百强不如做五百年。这句话非常有哲理。做五百年比做五百强还要难,企业做大也许10年、20年就可以了,但是你无法预估到你的后代是否能延续下去。

《品牌世界》 :那为什么不扩大厂房,扩招工人,把规模做得更大?

谭: 首先,手工业主要是师傅带徒弟,需要帮、传、教,一旦速度过快,很难把握产品质量。另外,谭木匠手工的产品特性决定了不能快速扩张,如果量太大,生产就会 跟不上。我不打算实行非常工业化的流水线作业。谭木匠要做百年老店的梦想不可能在我这一代实现,还是留一部分给下一代人去做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89

Gucci皮包毛利60% 意大利手工实为代工

http://www.yicai.com/news/2011/10/1135413.html

名离职员工的“血泪控诉”将奢侈品古驰(Gucci)拉下神坛,这个让无数人瞻仰癫狂的品牌终于不得不放下身段,与所有入围或尚未入围的中国消费者及其公司员工平等沟通。

10月12日,古驰中国贸易有限公司上海总部公关部向媒体发函,针对古驰深圳旗舰店被指控为“血汗工厂”公开表态,声称已经对相关投诉做过详尽的调查,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撤换有关的管理人员及店铺主管等。

这一紧急表态并没有阻止古驰品牌危机的蔓延,根据古驰五名离职员工的公开信显示,古驰深圳旗舰店通过100多项行为规定中限制员工:喝水要申请,上厕所要报告,甚至怀孕7个月员工仍要上夜班。

古驰深圳店离职员工代理律师杨乾武称,正寻求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纠纷。这必将极大折损古驰的品牌形象。

据某奢侈品代工厂管理人员介绍,一款价值10000元人民币的古驰新款皮质包,在欧洲大概价值700欧元。其成本构成中,布料约需50欧元成本,加上铆钉、纽扣、拉链等材料,一款皮包总价不超过90欧元。

古驰公司宣称,其皮具包包都是在意大利纯手工制作。该人士认为,大部分款式都是海外代工完成整个生产环节:“奢侈品经过多年的全球化分工,已经形成完整细致的全球化作业体系。每一件包包在加工环节的成本都不超过4%。”

在中国,政府对奢侈品征收的关税、消费税、增值税等综合税率总和约占商品总价28%-30%。

“剩下的皆可归于产品毛利中。”上述人士说,“国内市场价值10000元的包包出厂成本加税成本约4000元,毛利率为60%。”

而在市场环节,奢侈品的旗舰店年度成本约3%,品牌与新品的广告公关活动成本在6%-7%左右,即市场销售成本占总价10%左右,剩下的皆为利润,包含品牌附加值。

据世界奢侈品协会数据显示,人力成本仅占奢侈品销售价格构成的5%-6%,因此,古驰品牌的包净利润可能超过40%。

上述人士认为:“这种产业利润分配链加剧了奢侈品企业重外部品牌轻内部管理。他们的收益过于依赖品牌附加值,因此,对涉及与品牌及店面形象有关的服务会有特别苛刻的要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97

Etsy:一個「手工藝王國」的興起

http://www.infzm.com/content/67453

像許多創業傳奇一樣,一位年輕人創建了一個網站,制訂獨特的遊戲規則,最後成為全球手工藝設計者與風投的寵兒,以及D2C(設計師對客戶)模式的翹楚。不過,它依然還是一個小眾生意,並且一樣面臨物流難題並為審查產品壓力太大而糾結。

早上7點鐘,天還沒完全亮,窗外依舊下著雪。加拿大女孩彼婕(Bridget Fauser)走進堆滿金屬零件、寶石和工具的工作室,準備工作。昨天臨睡前忘了關咖啡壺,咖啡煮幹了。連續一個多月,彼婕都是這樣起早摸黑地忙著。 2011年聖誕節假期,她的手工飾品賣得特別好。

彼婕是位設計師,4年前,她開始在一個名為Etsy的小眾化的手工藝愛好者網站開店,出售自己設計的珠寶飾品。如今的Etsy是全球最大的手工愛好 者網站,幾十萬名設計師在這裡聚集,手工製品銷往世界150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100萬名顧客手中。Etsy給設計師以定價權並直接與全球客戶對接 (D2C)電子商務模式風靡全球,並受到了風險投資者的青睞。

匿名舉報制

「我從沒遇到過如此忙碌的聖誕購物月。」彼婕說,從感恩節前一個星期開始,她每天從早上7點忙到凌晨3點,一天最高紀錄賣出15件自制的手工飾品。在平常的日子裡,她平均每天賣出不到3件。

在Etsy上開店,註冊賬號是免費的。每陳列一件商品要交0.2美元,每成功交易一次,要交3.5%的佣金。

彼婕也在附近的商場寄賣她的手制飾品,但銷售額只為其網店收入的一半。

在此之前,她做的是服裝生意。批量賣衣服顯然要比一件件地賣手工製品要容易賺錢,但手工製造的樂趣顯然更有趣。「跟能被無限複製的商品不同,每一件手工製品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每售出一件飾品,我都能聽到不同顧客的不同故事。」彼婕說。

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彼婕正在為一個年輕男子趕工製作戒指,這位男子要在聖誕節的時候向他女友求婚。

與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平台eBay相比,多位賣家向記者表示,Etsy的收費比eBay便宜,而且在eBay開店,手工飾品很容易淹沒在海量的貨物信息中。

手工藝講究的是個性化,Etsy有著嚴格的規定:每一件商品必須由設計者親自設計,必須是手工製作,每件產品必須標有設計者姓名,絕不能售賣批量生產的商品。

這些規定絕非戲言。負責國際市場開發的LIZ Wald說,Etsy運用電腦工具和老練的審查人員對每一件設計產品進行審查,最重要的是Etsy社區裡有許多熱心維護手工業者權益的人,他們的匿名舉報幫了Etsy很大的忙,確保Etsy規則不被破壞。

這正是其迷人之處。Etsy在2011年前10個月的在線成交額近4億美元(約26億元人民幣)。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Etsy的交易額飆升3.6倍。2009年和2010年均以200%的速度增長。Etsy至今已經有超過250位員工。

「小黑魚」的勝利

Etsy的創始人是出生於1980年的美國小伙羅布·卡林(Rob Kalin),他於2005年創辦Etsy並發起眾多紐約手工藝者在上面開設第一批網店。

因為父親是一個木匠,卡林從小受到熏陶,喜歡製作一些小的手工產品。高中時代的他迷上攝影,經常曠課到街上拍照、沖洗膠片。在以勉強及格的課程成績 高中畢業後,卡林先後在多所大學遊學,直到2004年才拿到一個藝術學士學位,在此期間,他先後做過百貨公司收銀員、相機店倉管員、業餘木匠、地盤工、秘 書、書店服務生。

遊學經歷讓卡林對紐約、洛杉磯等美國大城市中專業與業餘手工愛好者群體非常熟悉。這些愛好者經常組織一些交流活動,順便出售或交換一些自己的作品。 2005年6月,靠網頁設計為生的卡林在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的一個公寓裡,跟幾個朋友花了足足兩個月,不眠不休地創立了Etsy網站。

卡林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稱,公司成立後一個月,他向當時頗具名氣的兩位Flickr創始人巴特菲爾德夫婦發出郵件,請教網絡技術問題。結果他 們被Etsy的創意吸引了,遂投資逾60萬美元。Etsy至今已經獲得五輪風投資金。其中包括同時掌握Facebook、沃爾瑪、新聞集團、戴爾公司等股 份的吉姆·佈雷(Jim Breyer),他擲下2700萬美元入股了Etsy。

卡林不僅是在做電商,更是在營造一種圈子文化。卡林的搭檔、Etsy的CEO查德·迪克森(Chad Dickerson)在Etsy上表示:「很多電子商務平台單純地考慮價格和便捷,我們則將精力放在一對一的交流上。」

彼婕也向記者表示,她一天中近半工作時間是在跟客戶聊天。

Etsy跟Facebook合作推出「推薦禮物」功能。Etsy的賣家能通過Facebook綜合好友的性別、年齡、居住區域、愛好等信息向Etsy買家推薦給好友送什麼禮物。在特別的節日,Etsy還會參照當時流行的節日元素,給賣家推薦禮物。

幾乎每個Etsy用戶都知道一個叫《小黑魚》的童話。要是哪個新手打聽Etsy的商業模式,他必然會被問道:「你不知道小黑魚嗎?」故事講的是大海 裡住著的一群小魚,成群紅魚當中只有一條黑的。有一天,兇猛的金槍魚侵襲,要吃掉所有小魚。小黑魚靈機一動,讓小紅魚排列成大魚的樣子,自己當眼睛。就這 樣,大魚被統統嚇跑了。

這是卡林最喜歡的童話。這位年輕人立志讓全世界靠手藝吃飯的在批量化生產的商品時代活得更好。

「中國製造」來了

一位名叫胡鑫的中國年輕人和兩條狗住在一起,工作台上亂糟糟的擺滿了雜物。但他Etsy店舖裡的照片很漂亮,很難相信他就是在這個工作台上給產品拍 的照片。胡鑫的房間裡擺著四個貨架,滿滿噹噹堆滿了絹花。他隨手拿起一朵褐色的,說:「這是賣給外國人的,他們喜歡這種顏色。」他又踢了踢腳下的袋子,說 道:「這些一看就是義烏貨,我都不打算拿去賣。」雖然袋子裡的花看起來更大、更豔,裝飾也很複雜。

中國的不少手工設計者們也紛紛進駐Etsy。胡鑫從2011年4月起在Etsy開店,現在每天銷售額在200美元左右。他的房間裡一共有一萬朵絹 花,在北京市大興區的工廠裡還有10萬朵左右,他對絹花加工後在Etsy上出售。為了這樁生意他已經投入了四十多萬人民幣,但利潤也很可觀。「一朵賣4美 元,你算算我能賺多少錢。」胡鑫說,「現在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大約是6.3,那0.3就是我的成本。」言外之意是其利潤率高達2000%。

胡鑫在Etsy的買賣很順遂,但很多中國用戶都曾遭遇「封號」的待遇。2008年,河北唐山的楊力(化名)在Etsy開店,售賣幾個設計師朋友製作的繪圖骨瓷器皿。不到一年後他的店舖被封。當時Etsy給楊力發了一封郵件,說他店裡賣的東西違背了網站的遊戲規則。

原來,楊力沒有留意到知識產權保護,在產品上未標明設計者的身份。整改過後,楊力給Etsy發郵件解釋,讓他們審查通過後才重開賬戶。

「中國人被封賬號一般都是因為沒遵照規矩,買來貨物想再高價轉手賣出去,Etsy會在你賣出第一件甚至一件或讓你提供能證明產品乃及自己設計的圖片和視頻證明。都還沒賣出去時就向你發出警告。」楊力對南方週末記者稱,「中國人擅長的『倒買倒賣』在Etsy是行不通的。」

此外,對於Etsy上的小賣家來說,高額的跨國物流費用也讓他們頭疼。雖然這一費用由買家承擔,但是時間耗費太多一樣影響店舖的吸引力。彼婕每週都 開車從自己居住的加拿大小鎮到100公里開外的美國寄出貨物,來回兩三個小時,有的時候天氣不好,就要耗費大半天甚至一整天時間。

楊力所在的唐山沒有郵政小包,發一次貨要先快遞寄到北京,再由北京快遞公司轉寄國外,起碼要三星期才能到站。每次發貨都要上百塊。

這便給了一些中國創業者以機會,Etsy的中國倣傚者已經誕生。哇噻網原先是一家B2C模式、銷售手工藝品的網站,兩年內燒掉了投資人給的幾百萬元,其創始人趙徑文決定轉型,打出「做中國版Etsy」的口號,並因此成功融到了第二筆資金。

趙徑文曾經是一名文化記者,在媒體工作時結交了一些設計師,如今他希望借助這些名人資源帶動國內喜歡手工藝品的商業文化。雖然他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表現出對未來的十二分樂觀,但就現在來說哇噻網的經營狀況和用戶活躍度顯然不太樂觀,每天的銷量只有百餘件。

「那個網站上的東西很普通。」胡鑫去哇塞網逛了逛,不打算註冊。「Etsy上的產品很有文藝范,並且能夠真正保護設計師的知識產權和利益,哇噻網似乎做不到這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13

做手工具 F1賽車、雙B少不了它

2013-04-08  TCW
 
 

 

三月中,我們來到台中「霧太大」(霧峰、太平、大里)手工具聚落,尋找該聚落代表廠商——銳泰精密。

車行至太平中山路,按公司地址繞了至少十分鐘,工廠明明近在眼前,卻遇到此路不通的死巷,只有另尋他路……,這是台灣中小企業的不規則擴張結果,門牌號碼僅供參考。

在這有地址、卻未必找得到的地方,隱藏這家全台最會做工業套筒扳手的中小企業。套筒扳手,就是把螺絲鎖緊與轉開的工具,全球最厲害的套筒扳手品牌是德國、義大利、日本的前三大手工具廠,它們許多套筒扳手都由銳泰代工,而這些扳手正是BMW、賓士、F1賽車等車廠維修必備工具。

走進銳泰的產線,兩層樓高的黃色牆面,赫然矗立眼前。它們,是由一萬個塑膠工具箱所組成。各箱產品的尺寸、形狀、壓花不同,但箱內則有相同的一千個產品,亦即,這面牆最多能有一千萬個產品!

它們依賴著自動化倉儲系統運轉,按下電腦按鍵,自動運輸帶利用分類條碼,十分鐘內將產品運到包裝工人面前,快速組裝出貨,運到它二十幾個國家、數百個客戶手上。

「銳泰是台灣第一家做到工業等級的手工具廠商,」中衛發展中心中區服務處處長張啟人說,它光一個套筒扳手產品就擁有超過一百項專利,發展出上萬種不同品項,具有產品齊備、少量多樣等優勢。(編按:工業用套筒扳手須符合國際標準,精緻度、耐磨度、售價均遠高於家用扳手。)

「彈性大,生存就比較容易,」銳泰董事長游祥鎮解釋,一定要隨時應變、貼近市場,絕不能像恐龍翻不了身。他把看似低門檻的黑手生意,做到高門檻,員工平均年產值高達六百萬元,是製造業帝國鴻海集團的兩倍。

創業第一年就被倒帳!認清賺錢重要,卻仍走品質路線

游祥鎮的創業故事,與他國中時就懷抱著「工業報國」的大夢有關。那是一九六○年代,少年的他,閱讀《第二次世界大戰秘史》,對書中描述美國、日本航空母艦的船堅炮利,心生嚮往,期許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打造出高品質的工業產品,讓台灣不會在世界競賽中打敗仗。

於是,他離開家鄉宜蘭,北上就讀大安高工,其後進入台灣工業技術學院(台灣科技大學前身),對金屬材料這門課大感興趣,畢業後進入台中套筒扳手工廠,「我們那個年代叫工業報國,到工廠工作只知道埋頭苦幹,」一路從黑手當到廠長,卻與老闆理念不合。「那時候我的老闆認為賺錢比較重要,」他卻堅持做好產品,一九八四那年,游祥鎮夫妻決心創業,一人扛技術,另一人扛業務。

創業初期不缺技術,只欠業務,而業務只能從一張張小訂單開始。游祥鎮太太、銳泰副總經理施秀鑾說,最早只要有單子都接,偏偏創業第一年就被客戶倒一百萬元,五百萬資本額去掉二○%;又碰上土地狂飆、新台幣升值潮等波折。

「一開始創業,就發現他(老闆)的想法是對的,還是賺錢比較重要,」回首來時路,游祥鎮的笑聲如雷。縱使如此,他沒有改變初衷,「一開始就是為了品質問題創業,所以一定是堅持走(以質取勝)這條路。」

產業門檻低好模仿!寧花三天三夜,算出創新規格

問他當時怎麼生存下來?他幾乎未思索的說了一個字:「熬」。

原來,包括鋼鐵原料鍛造、車、洗、刨、磨、熱處理、電鍍、拋光與震盪等在內,一個手工具產品就有超過十道製程。受惠台中手工具聚落自然形成一條條不同功能的街,個別廠商不生產最後產品,單負責其中一道工序,供應鏈中某些製程共用、專業分工,有助業者降低設備、模具與人力成本,讓該產業百花齊放,甚至撥一通電話就能整合產出手工具標準品。

不過,請五個人、打幾通電話,就能整合出產品,代表門檻不高。他希望能運用聚落的供應鏈,做出差異化。他把重點放在設計原創、提高機械精密度這兩件事上,其餘工序則外包處理。

在沒有電腦繪圖軟體的時代,銳泰每新研發一項套筒產品,都靠游祥鎮手工繪圖,並結合數學公式,算出符合扭力標準、扳手各齒輪與螺絲間的最佳貼合數據,達到高耐久度、尺寸精密度、創新等要求,「你必須要去精算,不然你沒有創造力,只能模仿或跟隨。」

為何不選捷徑,採用既有規格,而要辛苦的自己精算?「你(指他自己)一定是想了三天三夜,真的不行才會去看答案,但是三天三夜一旦被你想通,那是非常、非常快樂的事情!」回答時,游祥鎮語調提高且難掩笑意。顯然「找答案」帶給他煎熬的快樂,難以言喻。

公司維持顛峰不易!要求員工問到最源頭,帶著市場跑

「看答案就是快速,但你只學到答案,沒有學到解題能力,老師只要把題目改一下,你就不會了,」他補充說,生產套筒同樣如此。

在銳泰廠房牆上,貼著「改革十大信條」,當中有一條便是「問五次為什麼」。「因為我們怕他問一次問題就停了,」他以產品因碰撞受損舉例:為什麼這個會壞掉?往上再深一層問為什麼撞到了?為什麼沒有用更好的搬運工具?為什麼沒有更好的保管箱?為什麼要這樣搬,可以不搬嗎?

「越上軌道,公司越追根究柢,德國也是這樣,你就是要一直問到問題最原始的根源,」他解釋,越有追求的精神,才會越有創造力。

追根究柢的精神,讓銳泰在技術與創新發揮了功效,做到同業做不出的高階產品規格,陸續接下難度和單價都更高的日本、歐洲客戶訂單。

「以扭力來講,我們可以做到國際標準兩倍以上,同業頂多到國際標準多一些,不可能做到兩倍,」走在銳泰的生產線,數十台自動加工機隆隆作響,游祥鎮拿起一顆直徑一.四公分的待出貨套筒,送進實驗室實測,操作人員從符合國際標準的扭力數值開始,一路增加到多二○%、五○%,甚至高出一倍依序檢驗,最終套筒都沒損傷。

除了品質,他也在功能上下功夫。例如,研發出獲美、德等國專利,能同時轉開正常與磨損螺絲的扳手,可輕易拆開上億元機台的打滑螺絲;又如開發出可自動顯示扭力數值,避免憑感覺鎖螺絲,造成施力過輕或過大等失衡危險,最適合包括引擎、馬達等涉及油或氣體的精密零件使用,這種數位手工具的價格,是傳統手工具的十倍。現場看到專修碳纖維腳踏車的數位扳手,市價高達一萬元。

「原創者可以帶著市場跑,」懂得在非核心項目大量使用聚落資源,但在核心環節卻築起企業競爭護城河,游祥鎮正一步步將銳泰鍛造出寶石光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74

簡析中國經濟 手工

http://xueqiu.com/4021494496/37023161
來源:和君諮詢

  說實話,宏觀經濟,因為太大,看不見、摸不著,所以不太好分析、不容易把握,這篇文篇可以看做是一篇研判中國經濟、房地產形勢、股市機會、企業經營形勢等商業課題的基礎分析,希望對大家會有好的啟發。
  我們的期望是,胸中有了這張圖(見題圖),以後看到紛繁複雜的經濟現象、經濟事件,就不至於迷惑,而能知道其位置在哪裡。至於文章的結論和觀點是否正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僅供參考。
一、先來談談思維模式
  中國經濟是一個十分複雜的事情,要解讀中國經濟,而且是「簡析」,那麼必須有清晰的思維模式幫助我們撥開雲霧、探知問題的本根,不然就很容易在紛繁複雜的亂象中迷失。
  我們用什麼樣的思維模式來思考呢?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就是「抓核心、做減法」。從紛繁複雜的萬物萬象中,發現重心是哪裡、樞紐在何處,抓住這個核心,就能做到綱舉目張,化繁為簡。
  對於經濟問題,我認為最核心的是兩個問題:貨幣和產業,用周其仁教授的話說,就是「水和面」,水就是貨幣,面就是裝下這些水的產業。抓住了這兩個主要矛盾,其它的問題將變得容易理解。
二、貨幣之水
  問題的起始就是貨幣,貨幣是水、是源泉。我們國家的水是很多的,多到多少呢?截至2012年底,我國廣義貨幣量M2余額為97.42萬億元,居世界第一,約佔全球貨幣供應總量的1/4,是美國的1.5倍,英國的4.9倍,日本的1.7倍,比整個歐元區的貨幣供應量還多出20多萬億元。
  2013年3月末,中國M2為103.61萬億元,首次突破100萬億大關。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國M2規模達到110.65萬億,較2000年增長超7倍。2000-2013年間,中國M2數量以平均17.8%的增長率在增加,最高速度為4萬億刺激下的2009年M2增速幾乎接近30%(29.4%),但美國在2011年前的過去20年期間,M2的平均增長速度為4.9%,遠低於中國的17.8%。
  所以我們看到,中國的水是很多的,世界第一,說「水災」一點都不過分。2013年,我國新增M2是13.23萬億元,每年如此巨大的新增貨幣供應量從哪裡來呢?很多人說是「印」出來的,其實即使把印鈔機全部滿負荷24小時運轉,也是印不出那麼多錢來的,實際的M0(流通中的現金,也就是拿在我們手上的紙鈔)只有5.8萬億,其它的貨幣,都是「被創造」出來的,並以電子貨幣的形式存在,也就是大部分錢只是我們在ATM機中看到的一個數字,但並沒有那麼多的紙鈔可以取。
  要是現在有個超級富豪要一下子提取5.8萬億紙鈔,那就得把全國人民手中的紙鈔都給到他才行。如此巨大的貨幣供應量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呢?主要有三個方面:
  1)新增貸款。老百姓和企業賺了人民幣,把人民幣存在銀行,形成銀行存款,銀行通過貸款把錢放給企業。這個過程中,由於存款準備金的存在,所以這些貸款會在「乘數效應」的作用下成倍數地擴大,從而形成了更大量貨幣投放(具體邏輯請查閱薩繆爾森的《宏觀經濟學》)。2013年人民幣新增貸款規模8.89萬億元,佔新增M2的67 %,是貨幣投放的主力。
  2)外匯佔款。企業做外貿賺了外匯,按我們國家的政策是,人民銀行會強制要求企業把外匯兌換成人民幣。可是人民銀行自己沒有錢啊,怎麼辦呢,那就只能「創造錢」,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外匯佔款」。中國貿易順差巨大,所以外匯佔款也是貨幣投放的重要渠道。2013年新增外匯佔款約2.777萬億元,佔新增M2的21%。
  3)央行負債。中國人民銀行是中國的央行,央行有負債業務,比如,央行會投放基礎貨幣,也就是印刷紙幣,這是他獨有的權力,這些印出來的鈔票,自然就是增加了貨幣供應量;此外,央行會根據貨幣市場的情況,做一些逆回購操作,所謂「回購」,回購的是錢,而「逆回購」則是向市場釋放錢,也會增加了貨幣供應量。央行的負債也是貨幣增量的來源,但規模相對較小。
三、產業容器
  如此巨量的貨幣,就像巨量的洪水,這些水必需要有個去處。他們去哪裡呢?我們簡單地來理解,就是我們生活中的每一樣東西,無論是有形的一件衣服、一座房子、一部汽車,還是無形的股票、期貨、金融衍生品、比特幣甚至是賭博中的籌碼等等,只要有人願意花錢去買這個東西,那麼這個東西都可以看成是一個個小容器,裡面都裝著一定的水,也就是對應著一定的貨幣量。換句話說,這些水最終都被裝到了各個產業中去了。我的一個師弟馬文亞曾經寫過一篇《貨幣三態論》就是講這個東西,講得挺好,大家可以去讀一讀。
  中國的貨幣之水這麼大,如果沒有足夠大的容器,就必然會水災,也即造成惡性通貨膨脹。但是中國卻一直沒有十分嚴重的通貨膨脹,這就造成了大家一直說的「中國貨幣之謎」,也就是為什麼中國的M2數字如此巨大、M2增長如此迅速,但是物價的增長卻沒有那麼迅速?現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院著名教授易綱多年前的一篇文章說到,1978 年到1992,中國的M1 和M2 分別增長了20 倍,但是,官方物價指數和自由市場價格指數也只增長了1.25 倍和1.41 倍。
  貨幣流通量增長如此驚人,CPI 增長卻不是很多,超額貨幣去哪裡了?其實也不難理解,就是中國的發展很快,百廢俱興,投資、消費等都很巨量,雖然貨幣供應量增加很快,但生產出來的產品的增長也是很快的,也就是容器也被創造出來了很多,大量的貨幣都順利地進入到各個新增的產業(容器)中去了,這三十多年,除了少數幾年,通脹總體來看並不嚴重。
  但是在這眾多的容器中,有兩個容器是十分特殊的:房地產和政府負債。他們的特殊在於這兩個容器的體量太大了,大到必須單獨拿出來分析。
  地產這個容器有多大呢?我們看幾組數據。
  第一、房地產佔GDP的規模。我們以2012 年的數據為例,2012年房地產銷售總額6.4萬億,當年的GDP是51.9萬億,佔GDP的12.3%。同年其它幾個大產業規模數據對比
  1)新車行業規模:2011年行業規模約1.2萬億。
  2)手機行業規模:2011年中國手機銷售量達2.8億部,按1000元一部計算,2011年行業規模2800億。
  3)餐飲業:2013年全國餐飲業行業規模3.3萬億元。
  4)票房規模:2012年全國總票房170億元。
  5)移動互聯網行業規模:600億左右。
  我們可以看到,餐飲、手機、汽車等這些大行業加起來,都遠不如房地產一個產業。所以房地產在中國經濟中是毫無疑問的支柱產業。
  第二、房地產佔新增M2的規模。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2013年12月末中資銀行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57.83萬億元,其中房地產貸款餘額14.61萬億元,佔到了存量貸款的25.2%;全年新增貸款8.89萬億元,其中新增房地產貸款2.34萬億元,佔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總額的26.3%。2.34萬億新增房地產貸款規模,佔到了2013年新增M2的17.7%,也即房地產行業佔GDP總量的12.3%,卻吸收了17.7%的新增貨幣。
  而對這個數據,我個人認為依然是低估的,因為有部分流向房地產的貸款是以各種形式包裝成非房地產項目來發放的,所以實際房地產佔新增M2的比例會更大,佔到20%以上我認為是完全可能的。若把與房地產相關的水泥、建材、建築施工等行業貸款比例計入,以及加上2013年1530億的新增保障性住房貸款,房地產及相關產業對新增貸款的貢獻度應該超過50%,對M2的吸收量應該不低於30%。
  第三、房地產佔社會融資總量的規模。2013年全年社會融資總量(備註:社會融資總量包括了人民幣貸款、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債券、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等)為17.29萬億元,而2013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8.6萬億元,以我在一線的瞭解,房地產企業的槓桿率通常在2倍(也即自有資金投入在總投資30%-35%),那麼8.6萬億的投資中約有5.7萬億是融資,也即房地產融資佔到社會融資總額的約33%。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是房地產」?為什麼不是服裝、不是鞋子、不是家具?原因自然是多樣的,包括土地的稀缺性、政府高價賣地、房地產建設的週期較長等等,但按照我們「抓核心、做減法」的思維模式,我認為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個:文化。一樣東西價格高,是因為貨幣流到那個東西上,從而沖高了價格,而貨幣的流動,最終是人的心動。人喜歡什麼東西,貨幣就會往那個方向流。
  歷史上著名的荷蘭「鬱金香泡沫」就是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最瘋狂的時候,一株稀有品種的鬱金香以4600弗羅林的價格(相當於40多頭公牛的價格)售出,除此以外,購買者還需要額外支付一輛嶄新的馬車、兩匹灰馬和一套完整的馬具。一株鬱金香居然被炒到如此高價,在中國人看來一定是不可思議的,但是在荷蘭卻發生了,為什麼?因為文化!因為荷蘭人熱愛鬱金香,所以覺得它是有價值的,願意為此付出高價。中國人對鬱金香沒那麼喜歡,也就不覺得它那麼有價值,也就不會去炒作這個東西了,即使炒,也炒不到那樣的天價。房地產也是一樣的,誠然,土地具有稀缺性、房地產建設週期長、成本高,這些也的確是房地產價格高的原因,但一雙由老師傅打造的純手工的鞋,也很稀缺甚至比房子更稀缺、製作週期也很長,怎麼就賣不到天價呢?最根本的,是我們太喜歡房子了!丈母娘認為沒有房子女兒就不能嫁給你,而沒有一個丈母娘會因為沒有一雙好鞋子而否掉一門婚事;男孩認為租房結婚很沒面子,卻不會因為沒有這樣一雙鞋子而覺得丟人。
  於是,在我們看來,「買房」變成了「剛需」,而事實上,「有地方住」是剛需,買房並不是。於是,在這種文化的作用下,老百姓掏出全部的積蓄去買房,貨幣大量流向了房地產。正因為大家覺得房子有價值,所以其炒作的價值也具備了,投資、投機的貨幣也紛紛流向了房地產。就這樣,海量的貨幣,在我們內心文化心理的驅使下,如潮水般湧向了房地產,這房子的價格也就衝到天上去了。我們設想下,如果大家都認為「買房」不是剛需,「有地方住」是剛需,如果大家都認為租房結婚是很合理、很正常的,那麼,大家就不會掏出全家的積蓄去買房了,投機資金也不會如此瘋狂湧入了,那麼房價還會那麼高嗎?
  所以,在我看來,中國的高房價是一個無解的事情,限購限不住、限貸堵不住,因為其根本的結,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內心的心結不打開,中國的房價就無解。我做一個大膽的猜測,如果沒有限購,北京四環內的新房均價現在應該在10萬,即使現在有限購,也會逐漸漲到10萬的(注意我的限制條件:四環內、新房)。
  我們再來看政府負債。2013年年中開始,國家審計署對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進行了全面大摸底。從審計署的數據可以明顯看到,在截止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債務已經高達17.89萬億,比2010年增長66.93%,其中銀行貸款10.2萬億,即使是13年6月底的地方政府負債數據,也佔到了銀行貸款餘額總規模的14%。
  基建成為投資的主力,有兩個原因,第一,基礎設施建設的確是經濟發展的必需,「要發展、先修路」是大家的共識,做好了基建才能發展,GDP也能上去,領導的政績也才能上去。但在中國,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不做工程,那裡來的灰色收入呢?公務員的工資都是很低的,廣大干部做基建的動力是十足的,政府負債自然也就高起來了。
  從數據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房地產和政府負債這兩個行業是社會融資的主力,從貸款規模角度來說佔到了銀行存量貸款規模的1/3以上,基本可以這麼說,現在中國的產業分三類:房地產、政府基建和其它。即便如此,其巨大的貨幣吞噬能力依然是銀行無法滿足的。
  從房地產看,去掉個人購房貸款,2013年新增表內房地產貸款(也就是房地產開發商為了造房子而向銀行申請的貸款)僅0.64萬億元,而按我們的推測,全年房地產融資需求是5.7萬億,也就是銀行能夠提供的表內貸款只有房地產行業實際需求的一個零頭,而房地產企業在國內的發債渠道、二級市場再融資渠道,受制於國家政策都很不通暢,那麼,這些資金缺口怎麼辦?
  再看政府負債,從2013年6月底的數據看,銀行貸款僅能滿足56%的融資需求,債券約能滿足10%,那麼剩下巨大的資金量怎麼辦?
  答案只有一個:非標!
  2008年的金融海嘯,對中國經濟也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政府為了維持經濟增長,緊急發佈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其實就是全力啟動房地產和基建(政府負債)。那段時間,銀行以近乎瘋狂的速度放貸,瘋狂到什麼程度呢?我的一個同事曾經是銀行支行行長,他和我說:「那會兒上面天天催著放貸款,要是不把錢放出去要被問責!」可見,那會兒的所謂「風控」已經形同虛設了。信貸的擴張,必然導致貨幣量的急速增長:2009年全年M2增長高達28%,11月最高時曾攀到29.74%!在大量貨幣的刺激下,房地產價格在經歷09年上半年的下降後下半年開始逆勢增長,各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如火如荼進行。
  房地產和基建這兩個超級引擎啟動後,經濟被支撐了起來,2009年一季度經濟GDP增長僅為6.6%,但全年卻達到了9.2%的高增長!應該說,2009年,「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已經到了極致,這穩住了經濟的增長,卻也帶來的極大的副作用:房地產泡沫迅速放大、地方政府債務快速積累、以鋼鐵為代表的大量行業嚴重產能過剩……於是,政府不得不開始收縮,房地產開始調控,開發商貸款難了;嚴控政府平台貸款,政府平台貸款不容易了。但是這兩個超級引擎降速了,誰來扛起經濟增長的大梁呢?新興產業嗎?別逗了!經濟轉型不是一兩天的事情,全球經濟下行的時候談轉型更是不靠譜。
  中國經濟面臨的局面就是「蜀中無大將」!除了房地產、基建,還是房地產、基建!怎麼辦?這個時候,非標出現了,其中最典型、規模最大的就是信託。說白了,就是國家不讓銀行從表內貸款,那好,銀行通過發行理財產品,把儲戶的錢從表內負債中轉移到理財產品中,然後把理財資金的錢給信託公司,美其名曰「委託信託公司投資」,其實錢是銀行的錢,所投的項目也是銀行的項目,信託公司只是在裡面做了一個通道而已,這就是所謂的「銀信合作」。通過這種方式,銀行成功地規避了國家政策的限制,同時把錢放給了房地產和政府。通過幾年的發展,信託這個本來在金融行業毫無地位的子板塊,一躍以10萬億的規模超越保險,成為僅次於銀行的中國第二大金融板塊。
  從投向來說,以我的經驗,說這10萬億中有70%以上投向了房地產和政府都算是保守的,很多項目在表面上看起來是投向了所謂「工商企業」,或者是所謂「股權投資」,或者更高級的所謂「財產權信託」,實際錢都流到了房地產和政府手中。就這樣,通過非標的撮合,兩個本來應該降速的超級引擎又轉起來了,銀行也能賺錢了,GDP又能保持平穩增長了!
  必須要說的是,信託公司在開始靠著銀行上位後,逐漸地開始自己積累客戶,發行主動管理產品,也即集合資金信託計劃。這種集合信託中,項目就是信託公司自己的項目了,錢有些是讓銀行代銷的,有些則是信託公司自己積累的客戶。目前,在這10萬億的信託規模中,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已經佔到了25%,規模已經不可小覷。
  信託規模大還不要緊,最要緊的是,信託公司的集合資金信託計劃是「剛性兌付」的。按照潛規則,當信託計劃投資失敗的時候,信託公司需要以其自有資金墊付給投資人,而當其自有資金無法墊付的時候,要其股東墊付。信託公司在中國一共69家,他們的股東都是誰呢?中信、平安集團、中航工業集團、中鐵集團、中化集團、人保保險集團、建設銀行、興業銀行、華融資產管理、東方資產管理……
  官方在公開場合一直不承認「剛性兌付」的存在,君不見,中誠信託30億的信託計劃投資失敗,30億啊!擱一般金融機構夠破產好幾回了,大家也都盼著打破剛性兌付,但是,剛性兌付巋然不動!就這樣,信託的剛性兌付已經成為了老百姓和一些機構的默認假設,而信託的收益通常在8-12%之間,高於債市,而股民對股市這兩年已經失去信心了,於是,大量的資金從銀行、股市、債市流入到以信託為主的非標市場。這個非標市場,就像一個巨大的資金黑洞一樣,瘋狂地吞噬貨幣,從而造成了中國「股債雙熊」的看似不可思議的罕見局面,這些,都是中國特色。
  2013年度新增12.54萬億人民幣存款,增長13.6%,在幾個主要項目中,中資銀行人民幣貸款總額增長6.88萬億,增速13.5%,達到平均速度;股市總市值僅增長3.7%(其中主板市場從2012年底的2269.13點下跌到了2115.98點,下跌了6.75%;總市值的增長靠的是創業板增長72.75%和中小板增長29%),債券市場更是下跌了2.8%,只有信託一枝獨秀,增長高達45.9%!由此,大家就應該能非常清楚地理解為什麼2013年的股市、債市都是熊市了。
四、狼來了!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想大家也已經基本瞭解了現在中國經濟運行的一些最基礎的東西。現在,問題來了,房地產年年喊危險年年高歌猛進,但現在的確已經進入很危險的時期了。三四線城市房地產過剩已經被行業所公認,其主要的原因是市縣級地方政府大量出讓土地,造成供應過大,而三四線城市的產業支撐是不夠的,所以供大於求的局面已經全面形成。為什麼市縣級地方政府會這麼大量地出讓土地?
  因為在中國的各級政府中,越到基層政府,建設的任務越重,市縣級政府承擔了大多數的基礎設施建設任務;但是越到基層這些,財政收入的分配卻越少,這就造成了系統性矛盾。領導人在任期間要政績、要GDP,那就要搞建設,但沒錢,那麼靠大量出讓土地幾乎是唯一的選擇。一二線城市由於其強大的人口聚集效應,其市區的房地產價格,目前看問題不大,但這些要靠少數十幾二十個大城市支撐起整個中國經濟的增長,是不夠的。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政府負債中。雖然2013年底發佈的數據顯示,地方政府債務總體可控,但是政府的負債畢竟已經達到了國際警戒線,負債不可能再大規模地增長,政府投資的引擎也必然減速。
  這一次,非標也沒用了,因為銀行通過表外也不敢大規模放款了,信託也變得越來越謹慎了,超級引擎降速,喊轉型、喊產業升級的呼聲越來越高,金融行業雖然年年喊轉型,但2014年我感覺特別深刻。這次,狼真的來了!
五、我們怎麼辦?
  狼來了,我們怎麼辦?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要能忍受一段時期的低增長。做過股票的同學都知道,單邊增長的股票往往有問題,增長到一定時候很可能會出現斷崖式下跌,而健康的股票往往是一段增長後回調一段,再繼續增長,長期看則是不斷往上。同樣,經濟的發展是有其規律的,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人口紅利、房地產和政府投資支撐等諸多因素下已經經歷了30多年的高速發展,取得了不可磨滅的輝煌成績,當然也產生了很多副作用,現在,中國正徘徊在十字路口。
  正常情況下,到現在這個時候,是需要有一段時間的低增長,可能是5%左右,讓經濟降降溫,把泡沫擠擠掉、把多餘產能砍砍掉,給改革和轉型一點時間。在正常情況下,這段時間會出現較高的失業率、居民收入增長變慢等問題,這都是正常,就像當年的朱鎔基總理主導的國企改革導致了大量工人下崗一樣,短期看是痛苦的,長期看是健康的。要能忍受低增長,就需要在考核體系和思維方式上的改變,我們慶幸地看到,新一屆的領導人一直在降低大家的預期,也在逐漸改變唯GDP的考核方式。
  2)盤活存量。李克強總理提出要「盤活存量」,這個是非常準確的。110多萬億的M2,貨幣足夠了,我們要做的,就是讓貨幣流到它更應該去的地方,而不是永遠堰塞在房地產和基建這兩個容器裡,這就是「盤活存量」。怎麼盤活?大禹治水,用的不是「堵」,是「疏」。我們以前是把貨幣堵起來,大量地蓄到了房地產和基建中,這兩個容器雖然大,現在也盛不下了,更關鍵的是,房地產這樣的行業關係到每個老百姓的生活,還不是一個完全可以市場化的行業。現在,辦法只有一個,要「疏」、要創造新容器、要把我們的大水灌溉到這些新容器裡面!這些新容器,就是新興產業和傳統行業的再升級,他們是大健康、大物流、大電商、大文化、大消費、大農業……
  怎麼把水引過去?必須建立一個通常渠道引水,這個渠道,就是資本市場!在我看來,「盤活存量」的關鍵,是要加速金融體系改革、加快建立金字塔型的完善資本市場體系。產業的轉型不是喊喊口號就可以的,沒有發達金融體系這樣一個渠道,創新、轉型都是無根之草、無本之末。新興產業的發展,往往伴隨著大量的沉沒成本,所以就有了VC/PE,而VC/PE最終是要退出的,所以需要給他們非常暢通的退出渠道,才能讓VC/PE得到很好地發展,他們發展了,這些新興行業才有可能承受得起巨大的沉沒成本,然後不斷發展。
  但是現在的中國資本市場,是一個倒金字塔型的金融市場:主板市場有2513家,中小板有719家,創業板有379家,而三板、四板市場則還沒有很好發展起來,也就是越是難上的板塊,上市公司數量越是多,越是應該容易上的板塊,上市公司數量越是少,這顯然是不合理的。主板、中小板市場門檻高,中小企業很難夠得著,而中國的創業板的要求也不低,所以中小企業在現在中國的資本市場體系中要成為公眾公司是很難的。一個完善的資本市場體系應該是金字塔型的,也就三板、四板市場數量最多,創業板次之,中小板再次、主板數量最少。因為三板四板門檻低、容量大,能讓大量中小企業得到上市融資的機會,也給了VC/PE更多的退出渠道。
  創業板、三板、四板等,是水渠,有了這些水渠,我們才能把巨量的M2逐漸從房地產、從基建中引入到創新產業和再升級的傳統行業中,這些產業才能更好地發展,而現在中國這個倒金字塔型的資本市場,是壓制了創新,A股市場很多時候成了大企業套現的平台。王明夫先生曾經說過「創業板的泡沫將加速中國的產業轉型」,這句話,太經典了!大家都在說創業板有泡沫,但是,如果可以選擇,我寧可創業板的泡沫來得更猛烈些,也不希望看到房價漲的更瘋狂些!
  3)簡政放權,降低創業門檻。我是07年的時候找工作的,那個時候,我的身邊很少有人要去國企央企,大家都想著去外企或者民營企業。但是08年的四萬億以後,我發現畢業生都變得非國企央企不去了,公務員更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這個讓我感受非常強烈,也感到很悲哀。這說明年輕人的創業精神在逐漸消失,大家都想傍著國家大樹求安穩。經濟的發展,歸根結底是人的創造性、人的企業家精神的充分發揮,在國企央企和公務員的崗位上,很多時候不需要你有創造性、不需要你愛折騰、更別提什麼企業家精神了。
  要發揮人的創造性和企業家精神,需要年輕人加入到市場化的公司裡面,或者在合適的時候自己開創一番事業。年輕人的創業精神,是一個民族最為寶貴的東西之一。可是現在,我們國家的創業門檻是很高的,我自己有過兩次創業經歷,單說是一個註冊公司的事情,就花了我不少精力,跑了小十趟是有的,這樣的商業環境,顯然是壓抑了人們的積極性。政府必須簡政放權,降低成本,這樣才能釋放人們的企業家精神,國家發展才能得到保障。這需要政府的智慧和勇氣,因為很多時候這是在向自己揮刀,沒有壯士斷腕的勇氣是不行的。什麼時候公務員不再吃香、什麼時候國企少人問津,我們中國就將迎來真正的偉大復興!
六、寫在最後的話
  常常聽到身邊的朋友在談移民,說國內的各種環境不好云云。的確,他們說的都是對的,國內的環境的確有各種問題。然而,我們看問題不能靜態地看,而要歷史地看、全局地看。就拿霧霾的事情來說,霧霾從根本上來說,是中國產業結構的問題,大量的重工業,必然導致環境的污染。這個過程,歐洲走過、美國走過,倫敦也好、加州也好,都曾經是「霧都」。
  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辦法是產業結構的調整,西藏沒霧霾,因為西藏沒有工業。然而這個過程是不容易的,就像一個男孩在成長為男人的過程中,必然要經歷很多的痛苦。但是,這個趨勢是明顯的、不可逆的,我們的國家毫無疑問是在越來越好的狀態中。我們和君學子,在我們的國家和民族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應該是逃避,而是應該迎難而上,產業要轉型,誰來擔當?我們應該算擔當的一分子!我們應該有這樣的勇氣和豪氣,那麼就不辜負父母給的這個好腦袋、不辜負這個時代給予我們的機會。生活的意義,在於在偉大的時間、偉大的地點和偉大的人、做偉大的事情。
  想著移民的朋友,我能理解,但是,他們終究不是魯迅先生說的,中國的脊樑。現在的世界,一江春水向東流,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正在經歷一個偉大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目標,是兩漢、是盛唐、是大宋!在這樣偉大的時代,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我們應該堅定地守在這片生養我們的土地上,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繼承奮鬥和創業精神、弘揚中華商道文化、為社會進步和民族復興做力所能及的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499

宜蘭鐵工廠的手工鑼 登上米蘭設計展

2015-06-29  TCW


「樂器有高、低音是西洋的概念,但是台灣的銅鑼是看聲音低不低沉、好不好聽,根本不會有音階的概念。」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朱宗慶回憶,他在創團之初,因為一首新曲的需要,在全台灣找尋能夠做出高、低音階的傳統銅鑼,一九八七年,他們來到宜蘭市一間不起眼的鐵工廠。

初入林午鐵工廠,雜亂的環境讓朱宗慶無法把音樂和這間工廠連結在一起,然而當他們提出要做出有十三個音階的音高鑼時,林午鐵工廠第二代掌門人林烈旗竟然一口就答應。朱宗慶說:「他給我那種『你敢找我,我就敢做』的氣魄。」

實際上,從十四歲就開始學做鐵工的林烈旗,雖然修過鐵軌、拆過輪船,廟會銅鑼也做過不少,但是要做出有高、低音階的銅鑼,還是頭一遭。不像哥哥們多少會彈奏吉他、吹口琴,笑說自己只會打陀螺的林烈旗,後來靠著哥哥的吉他聲來幫忙抓音準,一鎚又一鎚嘗試著打出不同密度的銅鑼,最後終於定出十三個不同音階的音高鑼。

兩個月之後,朱宗慶再次來到鐵工廠,鑼棒一敲下去,聲音竟然準到連朱宗慶都起雞皮疙瘩,他說:「你看到一間宜蘭路邊的鐵工廠,絕對不會跟才氣聯想在一起,但是那鑼聲的甜美、細膩,真的是我走遍世界各國都沒聽過的聲音。」

林午鐵工廠在銅鑼上的創新,大大擴展了銅鑼過去只能用作節拍打擊的特性。如今,各地的表演樂團開始用銅鑼做出不同旋律的編曲,甚至還帶著林午銅鑼出國巡演。

不只表演團體,世界各地的廟宇,也陸續傳出林午銅鑼的樂音。最北,遠至平均海拔四千公尺的西藏寺廟,最南,連印度傳統佛寺,都聽得到林午鐵工廠既長遠又厚實的鑼音。

近乎固執的細膩敲工1,000下,絕不只有999下

實際上,這家以銅鑼聞名於世的宜蘭鐵工廠,最早以打鐵為生,第一代創始人林午,因為技術專精而聲名遠播,會踏入製造銅鑼,卻出於偶然。一位北管樂師送來破掉的鑼請林午維修,沒想到修好後的聲音比原本還要響亮,強勁的穿透力,連隔了三條街的人都聽得到,打響了林午銅鑼的名氣。

台灣光復後,當時廟會活動非常興盛,「當年每個北管樂團都要有一顆林午銅鑼才夠囂張,不然陣頭一尬下去,很快就拚出勝負。」祖父是北管樂師、現任朱宗慶打擊樂團的副團長何鴻棋說。甚至還曾經有樂團為了拚場,各自以一千二百元的價錢買下一面林午銅鑼,這等於可以買到三台日本製的高級腳踏車。

這個紅透台灣,甚至走上國際的銅鑼,秘密,來自於它的製作過程。

為了抓出銅鑼的音準,林午鐵工廠設置在炎熱的戶外中庭,每顆鑼近萬下的敲製過程,也讓林烈旗的胸膛明顯大小邊、耳朵也出現重聽,卻依然樂此不疲。

朱宗慶說:「他對傳統的東西是細膩得不得了,對做樂器的堅持,是要打一千下,絕對不會只打九百九十九下的人。」

鑼,雖是一項傳統的亞洲打擊樂器,但林午鐵工廠堅持與創新的精神,透過嘹亮、清脆的鑼聲,超越了國籍與語言。

來自加拿大的國際環保音樂家馬修?連恩(Matthew Lien),回憶初次到林午鐵工廠的印象說:「工廠看上去非常髒亂,但是銅鑼一打下去,我就知道我再也找不到更好的鑼。」他觀察到每一顆鑼因為都是純手工打造,所以製作過程中,可以邊敲打邊嘗試每一種不同的音色,「這正是機器所做不來的音色,因為裡面有每個工匠的想法和溫度,那已經不是單純的樂器,而是藝術品了。」馬修?連恩最後還以林午銅鑼製作有名的《綠色狂想》和《夏日狂潮》兩首曲子。

在錄製CD的過程中,蘭陽舞蹈團前藝術總監游源鏗說:「因為林午銅鑼的聲音共鳴度太好,在錄音室幾乎沒有樂器能壓過它的聲音,銅鑼曾經一敲下去,過了三分鐘才停。」而這種藝術品等級的台灣傳統樂器,讓馬修?連恩至今都念念不忘,未來,還想將林午銅鑼聲,收錄在音樂圖書館裡永久保存。

準備吃苦的決心各種刁鑽案都接,逼出創新

除了沉穩渾厚的音色之外,來自尼泊爾的阿雪喇嘛,對林午銅鑼「用不壞」的特性更是印象深刻。對藏傳佛教而言,銅鑼是重要法器,然而他走訪世界各地所購置的銅鑼,不僅聲音難以傳得長遠,運回西藏,通常使用不到兩年就壞掉。因為西藏日夜溫差大,許多銅鑼在寒冬時更容易敲壞,沒想到林午銅鑼不僅聲音嘹亮悠遠,一敲,就能讓上百人的寺廟都聽到報時聲,耐用的程度至今都沒有壞掉過。

打造出幾乎不會壞的銅鑼,又碰上台灣的廟會活動與北管戲曲沒落,近幾年國際銅價,隨著中國需求興起而跟著大漲,讓傳統製鑼工廠面臨銷量萎縮、成本大增的窘境,而紛紛倒閉。林烈旗說,以前最興盛的時期,每個月可以賣出一、二十面大鑼,如今的銷量,連過去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每份行業,都必須想著它未來有沒有生存條件,如果沒有,就要準備吃苦。」談起製鑼產業的巨變,林烈旗無奈說,曾經也有想過要放棄,但是怎樣都捨不得家傳的製鑼技藝,從自己手中斷炊。

於是他和哥哥們咬牙接下各種跟打鐵相關的工作,從鐵厝工程做到電動鐵捲門,連其他鐵工廠都不願接案的刁鑽客製化工程,他都來者不拒。他們做過的鐵工從廟會飛龍、錦鯉,到綠博會新生代設計師的火箭戰車都有,為的,就是撐起全宜蘭僅存的一間製鑼工廠。

如今,全台灣還在做銅鑼的工廠剩不到五家,而維持下來的紛紛轉往機械化生產。但是,林烈旗從銅片剪裁到鑼面敲打,都堅持以傳統手工製作,他堅信唯有人性才能找出每面銅鑼獨一無二的聲音,為了咬牙苦撐,各種鐵工技藝的考驗,又讓林午鐵工廠長出了各種鑼的創新能力。

穿透國界的能力台灣好聲音,國際展受肯定

林午鐵工廠可以打造出音準連朱宗慶聽了都驚訝的音階鑼,也能做出讓國際設計師驚豔,有特殊造型的鑼。二○一一年,有全世界最大家具展之稱的米蘭設計展,創立五十週年,來自全球各地逾三十萬名頂尖設計師紛紛前來朝聖,其中最具指標性的三年展中心,就掛著來自台灣的凌晨工作室與林午鐵工廠合作的《鑼鐘》。

每逢整點,這裡就會傳出一聲聲渾厚又深遠的鑼聲,在挑高十幾公尺的天花板與寬廣的大理石地面來回震盪,就連米蘭三年展中心館長坎賽拉圖(Andrea Cancellato)都稱讚:「這些作品展現出與西方世界對話的能力。」

當時與林烈旗合作的設計師林宛珊還記得,一開始因為鑼鐘背後要有機關,鑼面必須比平常更薄,林烈旗一聽之下直嚷著鑼面太薄,銅鑼的共鳴度會變差。沒想到回去之後,林烈旗偷偷實驗出更薄、聲音又飽滿的銅鑼,甚至還開發出豹紋、樹紋等各種紋路的鑼面,當他高興的秀成品時,勇於創新的精神,讓新生代設計師至今仍印象深刻。

在我們的採訪尾聲,林烈旗興匆匆拿出一面八角形銅鑼,當場請打擊樂專家何鴻棋試音,鑼棒一敲下去,完全顛覆鑼邊不圓滑可能帶來的共鳴不足問題,甚至能承受各種打擊力度,看得林烈旗笑得合不攏嘴說:「我聽人家講銅鑼沒在做八角形,所以我就想來試看看,今天終於讓你們驚嘆一下了。」

就是這種堅持傳統精神,又敢於做出最不傳統的創新實驗精神,讓林午銅鑼非但沒有隨著傳統技藝沒落而消逝,反而站在時代的轉折點,跨進世界舞台。

【延伸閱讀】8道製鑼難關,背後盡是人生哲學——林午銅鑼製作步驟

1. 選材:青銅片有雜質,從表面抓痕、夾層密度到金屬成分都要把關---「底最重要,就像銅鑼一般,基本材料用錯了,就不能重來了。」? 林午

2. 裁切鑼面與鑼邊:用圓規畫完尺寸後,再用鐵剪刀剪出圓形鑼面以及兩片鑼邊

3. 鑼邊製作:以20磅鐵錘鎚打約4、5千下,將兩條長條形銅片打成有弧度的扇面,最後銲接成立體圓形

4. 鑼面製作:● 鑼臍:以10磅的鐵錘由中心的同心圓往外平均敲打2,000下至突出半圓狀,太厚聲音不夠響、太薄則容易敲破---「一顆鑼要敲打好幾千次,但每一下都要專注不能有雜念,因為每一鎚都會影響到鑼的聲音跟生命。」? 林烈旗

● 鑼面:用鐵錘敲打鑼面約500下,才能使密度達到最佳的共鳴

5. 銲接:以青銅條沾硼砂,將鑼面與鑼邊銲接而成

6. 打磨、推光:錘鍊完成後將鑼面仔細磨平,現在還有藏文跟其他紋路設計

7. 鑽孔、穿繩:以電鑽在鑼邊鑽孔並穿上麻繩

8. 調音:以鐵錘敲打鑼臍和鑼面定出不同的音高---「你可以做出外觀一模一樣的鑼,但一敲下去,聽鑼聲就知道你下過多少功夫。」? 林烈旗

資料來源:《一心一藝:巨匠的技與美》 整理:夏嘉翎

【延伸閱讀】地方工藝變國際巨星,老鑼紅到法國、義大利——林午銅鑼躍上國際大事紀1995年:林午鐵工廠為鹿港天后宮製作直徑7尺8寸半、重230公斤的銅鑼,為當時世界第一大鑼1998年:優人神鼓以林午銅鑼創作《海潮音之聽海之心》,參加法國亞維儂藝術節1999年:馬修?連恩結識林午銅鑼後,將銅鑼聲音收錄在《海角一樂園》專輯,行銷全世界2011年:凌晨工作室與林午銅鑼合作《鑼鐘》,獲邀進入米蘭設計展3年展中心

整理:夏嘉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148

手工啤酒老闆有個3P夢


2015-07-30  NM



英國劍橋大學畢業的Michele和她的老外老公Laszlo,有一個「3P夢」。第一個P,是Profit。Laszlo有六年釀酒經驗,二人於去年租下700呎工廈,經營相信是全港最細的手工啤酒廠。現月賺兩萬,算是過了關。第二個P,是People。由於堅持限量生產,二人主力賣給老外和高級餐廳,卻令生意未能發大。第三個P,是Planet。他們計劃賺到錢後,利用太陽能發電製作啤酒,並把殘渣作肥料施肥。二人坦言為理想多過賺錢!所以說,他們的「3P」,與大家想像的不一樣。

Michele和Laszlo的手工啤酒,取名「門神」,源自中國民間習俗中,守護門戶的神靈。門神啤酒一系列共五款,以中國神話人物為主題,分別是雷神、玉皇大帝、齊天大聖、灶君和嫦娥。啤酒的味道也與神話人物相配合,例如以齊天大聖為主題的琥珀啤酒,含桃味,與孫悟空大鬧天宮、偷吃蟠桃的傳說有關。而灶君黑啤,加了波特蜂蜜,味道香甜,源自家家戶戶都愛用蜜糖祭祀灶君,讓灶君向上稟告時只講甜言蜜語。

貨量貴精不貴多

這些故事包裝,香港人可能嫌老土,但老外十分受落。老闆夫妻檔會經常到高級餐廳、酒吧、會所和手作市集,親自向客人promote啤酒。Michele坦言香港人對手工啤酒的認識不多,「本地人唔明白,點解要比工業啤貴幾十蚊。佢哋寧願花三、四十蚊買咖啡,都唔願意用相同價錢買優質嘅手工啤酒!」每一支手工啤酒,都是兩人心血。由選材、釀製、包裝到品牌宣傳,都是Laszlo和Michele「一腳踢」。Laszlo每星期有五至六天回觀塘廠內,將來自不同產地的麥磨碎,再把粉碎的麥放進不同溫度的水裡煮沸。之後加入啤酒花讓麥汁在機器內冷卻發酵,製成手工啤酒。工業啤講求速度快和成本低,讓啤酒發酵的氣泡,是由機器打入去。Laszlo則堅持百分百天然製作,入樽時在底部放糖,讓酵母自然發酵,過程長達兩星期。一瓶三百三十毫升的門神啤酒,由製作到成品需時達三個星期。由於廠房面積、釀酒機器和人手有限,一個月的產量只有二千四百瓶。

客路賣度身訂造

Laszlo製啤,老婆Michele負責推廣。她專揀有代表性的比賽參加,累積名氣。門神啤酒便於今年獲得日本精釀啤酒協會舉辦的亞洲啤酒大賽銅獎。去年又獲得香港國際啤酒獎中,最佳香港生產啤酒獎。她表示,目前品牌重質多於重量,在挑選「合作對象」時十分嚴格。她說:「我哋要確保門神啤酒的銷售地點,無論是賣家或買家,都識得欣賞手工啤酒!如果放喺餐廳售賣,呢間餐廳嘅菜式都要適合配搭門神啤酒!」你揀人,人揀你,Michele「冧客」當然亦有幾道板斧。例如她與灣仔的古蹟活化餐廳The Pawn合作,特地配合餐廳,釀製了三種傳統英式啤酒,以反映餐廳富殖民地背景的歷史感。「另外有間本地以麻雀耍樂為主題的精品旅舍The Mahjong,我哋幫佢釀造特色啤酒,包裝仲繪上麻雀圖案,反映香港人平日嘅娛樂。」而赤柱高級餐廳Pinot Duck,選擇與門神合作,就是看中其啤酒設計融入本土文化,與店鋪中西合璧的裝潢及菜式相呼應。餐廳經理Roy打趣說:「門神啤酒嘅包裝是全人手,有時瓶上貼紙會微微不對稱,恰恰更能凸顯佢嘅地道同埋手工,客人揸喺手,會感到工業啤酒搵唔到嘅另類溫馨感。」

限制以理想行先

現時門神啤設網上預訂,售予散客每支五十元;而批發給餐廳,每支約三十多元,由餐廳自定零售價,每支賣六十至九十元。生意營運了一年半,目前營業額大概八萬,但扣除租金、材料、雜費後,盈利只有兩萬,還未計兩公婆人工!可見一瓶手工啤酒,利潤十分有限。而這門生意要賺更多的另一「限制」,可能是Michele和Laszlo的想法。Michele說,有些宣稱自己是「本土」手工啤酒的生產商,其實是從外國大型的手工啤酒廠入貨,再到香港包裝,這種營商手法不老實。她說:「咁樣手工啤酒運送嘅過程要好多時間,會影響產品嘅新鮮度。」為保質素,他們堅持門神啤酒直接在香港釀製,確保新鮮。而且由於廠內的啤酒發酵裝置得八部,每部最多可供二百四十瓶啤酒進行發酵。每月生產二千多支,已經用到盡,有時需求太大,部分顧客更要等一個星期才能買到。不過,Laszlo和Michele認為,理想比賺錢更重要!「我哋嘅願景,係能夠將啤酒廠設於有機農場,運用太陽能發電來釀造啤酒,並將麥和啤酒花的殘渣用來施肥,平日俾人來參觀……」想法浪漫,但由於缺乏資金,他們坦言要想辦法改善營業額後,才能有錢再規劃。在香港地,當然要麵包行先!

營業資料

營業額:$80,000 租金:$20,000 雜費:$20,000 材料:$20,000人工:$0(兩夫妻自作業,無聘請員工) 盈利:$20,000

開業資料

裝修:$100,000 釀酒設備:$800,000 雜費:$300,000 合共:$1,200,000

一點意見

「香港啤酒」是亞洲首間手工啤酒廠,早年名為南華啤酒,後改名香港啤酒。現時酒廠產量每年可達60萬公升。董事Devin Otto Kimble認為,門神屬於超小型的生產商,生產成本高,他建議門神:1.善用「產量較有彈性」這個優勢,積極創新不同味道的啤酒,更可以因應不同客戶需求,改變口味和包裝設計,此乃有固定生產線的大型生產商很難做到。 2.門神產量少,要走精緻貴價路線,最好多與五星級酒店等高級食肆合作,提高售價。雖然釀酒儀器貴,但要長遠發展離不開擴張規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780

五二○禮賓鞋 來自這家台灣品牌 一雙手工鞋六千元起跳 台灣女藝人愛穿

2016-05-23  TWM

一個公主夢,讓台灣鞋二代夫妻決定從代工轉品牌; 他們成功使一間三天賣一雙鞋的店面華麗變身,預估今年營收翻倍。

「五月二十日,負責接待貴賓的禮賓人員,一定會從容得體、充滿自信。因為,他們腳上穿的鞋子,有著台灣製鞋職人的熱忱與祝福。」這是總統蔡英文近期的臉書PO文。原來,今年就職典禮禮賓人員腳上的禮鞋,第一次由台灣本土品牌量身打造。

其中有位女禮賓人員的腳特別小,短時間內須重新製作特殊楦頭及版型,讓蔡英文點名「體貼使用者」而受矚目,正是成立不過三年的手工訂製女鞋品牌:MOMENTANÉE(法語,指每一經典時刻)。

該品牌推手、寬鴻總監廖幸瑜解釋,女鞋品牌幾乎不生產三十五號以下小尺寸,但這次禮賓鞋從最小的三十四.五號共製作九個尺寸;平時一雙訂製鞋須三十天才能交貨,這次一次要趕出三十三雙,「真的是不惜代價,只求成功。」

全亞洲唯一

品質獲施華洛世奇認證

寬鴻是全台第一個自創禮鞋品牌、也是全亞洲首家獲水晶品牌施華洛世奇(Swarovski)認證品質的公司,一雙手工訂製鞋六千元起跳、最貴一雙破五萬元,劉真、梁文音等台灣女藝人都是客戶。

這則由代工轉品牌的故事,得要從台灣鞋二代林義順、廖幸瑜夫妻倆的「台灣公主夢」說起。

八年前,廖幸瑜結婚時選穿國際精品女鞋Jimmy Choo和Ferragamo,沒想到國際品牌多為西方人瘦長腳型設計,讓她腳痛了一整天,「女孩子最重要時刻就是結婚,婚鞋永遠是附屬品,竟然沒人主打。」廖幸瑜興起了自創品牌的念頭。

這對夫妻都是從小在製鞋工廠長大,寬鴻執行長林義順的家族是年營收破四億元,替西班牙品牌Zara、Mango、日本優衣庫(Uniqlo)等品牌女鞋代工大廠寬源。

他們雖然擁有長輩的技術與人脈,但自創品牌仍得靠自己交出成績單。

從新娘鞋開始

只聚焦千分之一的市場

起初,習慣大量生產思惟的雙方父母,反對他們自創禮鞋品牌,「市場這麼小,只做新娘鞋不行!」從數字看,台灣每年平均登記結婚新人約十二萬對,只有三分之一會消費高價位鞋款,其中有一半以國際精品為首選,他們鎖定的主力消費族群僅兩萬人。

「我父親常講,做生意就像抓一把沙起來,在意流掉多少(編按:指代工思惟會想哪些客戶還沒打進去),忽略手上握有的。」留學加拿大的林義順卻決定放棄流掉的沙,只做千分之一市場生意,「一年兩萬人就有億元市場規模,當然可行。」他們的創業路,走來跌跌撞撞。最早接觸婚紗公司談合作時,曾遭譏諷:「這個也要賣六千塊!」最後還是搬出家族背景,證明自己的實力。

國際精品忽略的市場,台灣品牌禮鞋又如何做到?設計上,先以寬源合作的英國設計公司為師,蒐集最新流行資訊,再由廖幸瑜依據台灣人腳型、偏好造形與顏色等,提出創意方向。另與聯合大學設計學院合作,共組鞋業設計團隊;生產上,家族鞋廠在南投七十多名製鞋職人則提供技術後盾。寬鴻創立第一年,就設計了上百款禮鞋。

位於台中、專為培育人才的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副理彭思穎觀察,本土鞋廠轉型品牌多採漸進式,寬鴻從品牌定位、規模、視覺,幾乎一次到位,「去門市可以知道是一個品牌,不是一家鞋店。」

堅走精品路線

忍痛放棄百貨公司設櫃

去年,他們的成績讓兩家百貨公司相中並邀設櫃,為考量銷售,也要求寬鴻開發大眾化的產品,「我們要堅持品牌定位,還是趕快有業績?」廖幸瑜不諱言,幾經掙扎,還是忍痛放棄。

林義順表示,「做品牌堅持最難,就像晚上走路沒路燈,不知道再走幾步會不會就看到光……。」寬鴻成立前半年,平均三天才賣一雙鞋,現在,月平均達六十雙,父母也從質疑轉為支持。

繼禮賓鞋後,該品牌六月中將在台北市中山北路商圈成立北部首家門市,門市對面是香奈兒(Chanel),隨著品牌曝光加大,預期今年營收能翻倍。「現在還在品牌投資期,但已經看到前面的光,」說這話時,林義順的神情像貼滿水晶的禮鞋般光燦。

寬鴻

成立:2013年

執行長:林義順

國際總監:廖幸瑜

主業務:手工禮鞋設計、訂製2015年營收:品牌約新台幣300萬元

撰文 / 萬年生

 

標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68

搶中國中高端市場 四位數的法國手工鞋你會買嗎?

在上海建國西路的某棟洋房內,法國鞋業聯會(FFC)主席Claude-Eric Paquin給在場的人示範經過一雙經過改良的鞋子。“亞洲人和歐洲的人的腳型不同。中國人往往有更小的腳形,腳前掌更寬,足弓更平。而歐洲人的腳掌瘦扁。”Claude-Eric Paquin稱,法國鞋業聯會和一些法國本土的品牌在經過歷時2年的技術和市場調研後,在調整鞋型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如今他們制作出了一些更適合中國人腳型的鞋子並打算把這些鞋子引入中國市場。“這些鞋是法國企業制造的手工鞋。”他強調。

法國鞋業聯會曾委托了一家專業的調查機構,抽取了超過4300名年齡在25至45歲的男女性中國消費者接受調查訪問,分享他們對“法國制造”的產品認知、消費者行為或價值觀理解。“中國無疑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同時也極具潛力。”Claude-Eric Paquin稱。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這些法國的手工鞋定位“入門級的奢侈品”,價格不菲,售價在1500~4000元之間。由於沒有資金的支持,這些即將進入中國的鞋子大多因為沒有市場宣傳缺乏“知名度”。

但Claude-Eric Paquin並不太擔心。他認為首先中國市場足夠大,而且整體的消費正在快速增長;其次他觀察到越來越多的中國的消費者需要高質量的產品,“他們想要那些有品牌歷史的、質量高的鞋子,同時還需要走路舒服”。而這些特質在他看來法國的鞋子全部都擁有。

據悉,法國鞋業聯會將在今年的9月底至10月初在靜安的嘉里中心舉行主題為“法國的激情”的鞋展,同時,臨時展售商店也將同期開業。而為了幫助這些法國本土的鞋業企業在中國打開市場和局面,聯會也將在未來進行品牌推廣、商業會議以及開展各種展示等。“我的建議是鞋子中法的零售差價不應該超過20%。”Claude-Eric Paquin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2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