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起上街、生活,我和機器人同居了!

2014-04-21  TCW
 
 

 

從東京秋葉原搭乘築波快線,一個小時後,我們抵達茨城縣築波市,日本最接近未來的地方。

以築波車站為中心,半徑五公里的範圍內,是日本國內唯一的機器人實驗特區,也是唯一一個允許機器人在公共道路上行走的地方。

這裡的機器人不僅有專屬車牌、專用車道(與行人、腳踏車共用),甚至可看到搭乘式機器人Segway的專用借還站,類似台北YouBike借還方式。

築波,日本的科學研究重鎮,國內三○%的研究機構聚集於此,不只有日本最大的研究機構——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簡稱產總研),還有超過兩百家新創公司。實驗需求,催生築波機器人特區。

築波市政府科學技術振興課組長小川英男說,在築波市二十萬人口中,每十人就有一人從事研究工作。築波市民早就對機器人見怪不怪,「在別的城市,要市民能接受機器人在街上行走,恐怕沒這麼容易。」

但是,即使是對機器人接受度超過八成的築波,機器人要完全融入生活,都還有一段距離。

在Segway巡邏隊出發的同時,我們注意到車隊旁,仍有一個人騎著腳踏車在側,「沒辦法,根據日本法律規定,為避免事故發生,使用機器人時,一定要有一個人隨侍在側,協助注意交通狀況,」小川英男苦笑著說。

同樣的畫面,也出現在每一個機器人的現場。即便是如Hospi等為協助人類而生的服務型機器人,在Hospi搭電梯送藥時,電梯旁的螢幕也亮出標示:「避免危險,請勿與機器人共乘電梯」,讓病患家屬只能暫時讓到一旁,改等下一部電梯。立法與機器人共存,跳脫零和賽局

機器人的出現,本該讓人的生活更便利,但為什麼在日本,每當提起機器人,出現的形容詞都是「危險」?人和機器人,一定要保持適當距離?「日本人很清楚自己需要機器人,但為了那個可能的、千分之一的意外與不完美,寧可用重重法律來限制人與機器人接觸,」早稻田大學人型機器人研究所所長高西淳夫說。

原來,在日本機器人普及的背後,仍然存在的,是害怕「被背叛」的心理課題:他們享受機器人做為同事,帶來的效率、幫助與自由,但又害怕機器人做為機械,一旦失去控制所帶來的傷害。所以,設立安全距離,是目前日本人所找出人與機器人最好的共存方式。

但是,預見十年、二十年後機器人在職場普及化所帶來的影響,日本人已經想得非常透徹。

「只有人類才能做的事」、「讓人去做更重要的事」、「人不想做的事」、「機器人更擅長的事」??,在我九天的採訪裡,無論是在東京最繁華的新宿區,或福岡縣宗像市的稻田旁,這幾句話在不同的受訪者口中,像繞口令一樣,反覆出現。

但結論很一致,日本人已經跳脫零和賽局,開始思考:如果機器人注定崛起,那,我比機器人做得更好的事情是什麼?

安川電機公關小田由輝子,是這樣描述的:「如果有一天,有非常厲害的家事機器人出現,可以幫媽媽完成洗碗、掃地等工作,難道就代表我們不需要媽媽了嗎?絕對不是,機器人的出現,是為了讓媽媽去做只有她能做的事,讓她能騰出時間、空出手來,去照顧孩子、和他們說話,這才是機器人存在的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