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減輕中央的負擔、提升經營效率,中央一直希望把央企或大型國企整體上市,惟至今只有2012年以H股形式上市的人保集團(1339)完成。然而,新一屆領導層上場後,推動國企改革的力度明顯加大,連醞釀整體上市多年、隸屬國務院的央企中信集團最近亦宣布,計劃將全部資產注入旗下的本港上市公司中信泰富(267),從而達到整體上市的目的。
3月26日,中信泰富發出通告,確認與最終控股公司中信集團簽訂框架協議,將以現金和新股,向中信集團收購其持有99.9%股權的中信股份100%股權。中信股份官方網站資料顯示,中信集團絕大部分的經營性資產,都已放入中信股份;換言之,中信泰富收購中信股份,等於收購中信集團絕大部分資產。
目前中信股份除了持有中信泰富57.51%權益外,還持有多家香港上市公司,包括中信銀行(998)約61.83% 、中信証券(6030)約20.88%、中信資源(1205)約59.06%(中信資源持有中信大錳﹝1091﹞49.22%),另外亦持有數家沒有上市的公司,包括中信財務、中信建設、中信房地產及信誠人壽等等。
通告未有披露收購涉及的金額,但指出不會低於財政部核准、由獨立評估師評定的截至2013年底止估值。按披露,截至去年12月31日,中信股份未經審計的歸屬股東之股東權益為2250億元人民幣,淨利潤為340億元人民幣。市場估計今次注資作價高達400億美元(約3120億港元),約等於中信泰富現市值的6倍。
消息人士指出,中信集團此次透過注資變相整體上市,是希望作出改革的新嘗試,並希望透過香港的資本市場走出去。事實上,有傳中信集團將同時把總部由北京遷至香港,而這可謂更具戰略意義。因為如中信集團選了香港作為內地之外的總部,顯然是中央借香港的國際環境、法治和企業管治方面的地位,推動國企深化改革,並將之成為其他央企改革的範例。
看深一層,由中信集團開始的一連串國企重組與改革,極有可能以股市及資本市場作主軸,借股市資金幫國企一把大改革。3月25日,國務院召開的常務會議就部署了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相關措施,包括註冊制改革與多層次股權市場體系、規範發展債券市場、培育私募市場、推進期貨市場、仲介機構創新發展和擴大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等六方面,這是國務院層面今年首次有系統安排資本市場發展重點,而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亦再次成為國務院常務會議的主要議題之一。事實上,從近期發布的優先股試點到上述的「國六條」,中央欲振興資本市場的戰略布局正在明顯加快。
總括而言,國企改革過程中,資金是一個重大問題,國家不大可能自行出資應付所有大國企、央企的改革,然而中國A股長期頹勢,振興股市以支持國企「cap水」、重組、改革勢所難免,而本港H股市場亦會有其位置。
信報專欄作家余再興認為,「整體上市」或成為一個炒作主題:『老余認為看倌可以八大板塊推敲,8大板塊分別是:一、航天軍工;二、訊息技術;三、石油石化;四、電能;五、機械;六、鋼鐵;七、有色金屬;八、地產。以中信及聯想的脈絡考慮的話,全國性跨板塊的綜合企業會是首批整體上市的公司,其中華潤集團、保利集團、中糧集團、中化集團及招商局集團等等,至於地區性的跨板塊公司如天津發展「阿媽」津聯及越秀集團等,可能要等下一浪。』
林少陽名言:『獨木不足以成林,一場雨亦不足以為雨季。』且看「整體上市」會否形成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