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吳起通報"高中生施暴"調查結果:公職人員未參與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130

2014年9月21日晚23時至22日淩晨5時許,吳起高級中學有7名高二女生將5名高一女生先後叫至4號女生公寓一宿舍內進行辱罵、毆打,並對其中三人強迫脫衣、拍攝半裸照片圖為吳起縣高級中學校園外觀。 (江西衛視視頻截圖/圖)

近日,陜西延安市吳起高級中學多名高二女生向學妹施暴,逼她們“賣處”一事再次在網上發酵,引起輿論關註。官方回應:經調查,未發現公職人員參與賣淫嫖娼線索;經公安部門在銀行系統核實,6名犯罪嫌疑人無一人持有銀行卡。

近日,網曝有家長透露,領頭打人的兩個孩子銀行卡里有很多錢,其中一個卡里有120萬元,另一個卡里有80萬元,聽說這些錢是一些老板給的,那些老板花錢通過她們找女生“賣處”給一些官員,以便跟官員拉關系、攬工程。網帖稱,身為縣人大代表的一村主任齊某也涉及到該案之中。

2015年1月8日,針對此事,吳起縣委外宣辦發布《關於網曝“陜西女生對學妹施暴被指收百萬為官員找處女”的情況說明》。

《情況說明》稱,2014年9月21日下午,吳起縣高級中學高二一女生告訴崔某,稱有一高一女生曾指著崔某照片對其辱罵。當晚23時許,崔某叫來王某等6名同學,將罵其女生和另外一名與其有過節的高一女生先後叫至4號女生公寓一宿舍內進行辱罵毆打,隨後又叫來她們認為比較囂張的高一3名女生進行毆打,並強迫脫衣、拍攝半裸照片,且犯罪嫌疑人王某持水果刀威脅受害人,如果將此事告訴老師或家長,就將拍攝的照片外傳。

受害女生家長:施暴女生逼他們的孩子“賣處”

資料顯示,吳起高級中學是吳起縣唯一的高中,現有教學班63個,在校生3000多人。而在受害女生家長的口中,孩子被打的原因不止是簡單的同學糾紛。

5名受害學生中的4名學生家長接受《法治周末》采訪表示,起因是施暴的女生要逼著他們的孩子“賣處”,遭到拒絕後就下此毒手。他們4家的孩子受到的傷害比較重,其中兩個被打成耳膜穿孔,現在還沒有好,經法醫鑒定,構成輕傷二級,另兩個構成輕微傷。孩子除了被拍了裸照,還被檢查是否是處女。

家長們對記者說,她們“驗貨”的目的是想逼著孩子到社會上“賣處”。她們對孩子說,一次掙5000元給她們交3000元,孩子可以得到2000元。

9月26日,6個打人的高二女生被刑拘後,受害學生家長們開始找學校領導、相關部門討說法。

受害學生的家長們稱,吳起高中校長張俊殷和他們說,作為校方只能搭建平臺,調解處理,學校沒有責任,打人方只願給被打學生賠償兩三萬元,如果不接受,看政府怎樣處理。

據了解,2014年12月12日,張俊殷被免去吳起縣中學校長職務,目前5名被打學生均已返回原校原班級上課。

據《鄭州晚報》報道, 被打家長臧先生爆料,事發後,吳起縣城鎮派出所副所長臧繼賢(音)曾找到他,要送他高達25萬元的“封口費”,被他拒絕。

臧先生介紹,臧繼賢的姨媽梁女士與他有親戚關系。去年12月4日和7日,臧繼賢以調解為名,兩次將他叫到派出所辦公室,稱這事牽扯到的領導太多了,讓他不要再找媒體了,願意給數萬元的費用作為補償。

“第一次稱給10萬元,第二次漲至25萬元。”臧先生稱,臧繼賢說這筆錢是領導讓他送的,但具體是哪位領導讓送的,臧繼賢讓他只管拿錢就行,並且拿錢也不打任何收據。

官方:縣人大代表涉嫌介紹賣淫證據不足

前述《情況說明》稱,接到報案後,吳起縣公安局迅速成立專案組進行偵破,以涉嫌侮辱罪將其中6名女生刑事拘留,1名因未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吳起縣檢察院依法批準逮捕王某等6人。11月10日,縣公安局將案件移送吳起縣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11月17日,吳起縣人民檢察院以需進一步核實在訊問中嫌疑人王某供述其曾有給鄭某(女,某酒店KTV工作人員)介紹賣淫行為的案件線索予以退查。

經吳起縣公安局補充偵查證實,並報經縣檢察院審查認定,王某、鄭某、齊某(鄭某朋友,系網曝縣人大代表、某村主任)涉嫌介紹賣淫案證據不足,未予批捕,要求繼續偵查。同時,經公安機關反複偵查,目前該案中未發現任何涉及公職人員參與賣淫嫖娼行為線索。

經公安部門在銀行系統查證並與嫌疑人核實,6名犯罪嫌疑人中無一人持有銀行卡,僅有王某持陜西信合銀行存折1張,該存折系其母以女兒名義於2011年5月辦理, 至2012年9月再未使用。2014年9月其母將此折交給王某,但王某一直未使用。該折款項來源系王母家庭勞動收入,期間共發生13筆交易,累計存入金額9704元,現有余額5.84元。偵查未發現網稱“120萬元、80萬元”兩張銀行卡線索。

目前吳起縣人民檢察院對該案正在審查起訴之中。

據吳起縣官網通報,事發後,吳起縣紀委、監察局已對相關責任人進行了責任追究:給予吳起縣教育局局長齊乃珂、縣教育局副局長劉占榮、高級中學校長張俊殷(副處級)等12人被處分。

除了高級中學公寓部生活老師李荔花、齊正萍(兩人均系臨時聘用人員)被責辭退外,高級中學校長張俊殷(副處級)被移交延安市紀委處理。2014年10月30日,因涉嫌違紀,延安市紀委決定對張俊殷立案調查。2014年12月12日,張俊殷被免去吳起縣中學校長職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886

吳起:紅色“石油王國”的巨變

“這1萬多塊錢算他的九牛一毛嘞!”圍坐的村民打趣道。今年61歲的陜西省吳起縣農民李仲幫在一旁樂呵呵地表示認同。

今年,李仲幫領到4000多元退耕還林補助,加上在山地種植山杏、山桃接近6000元的收入,而這1萬多元對於家庭年收入已經超過20萬的李家來說,已經不算啥了。

但是,吳起縣相當多農民還遠未達到富裕程度,該縣“油主沈浮”的資源型經濟,也在經歷斷崖式下跌,不管是個人還是全縣經濟,都要尋找轉型之路。

搬出山溝溝

李仲幫家祖祖輩輩生活在陜西延安市吳起縣。吳起縣因戰國時魏國大將吳起在此屯兵駐守23年而得名,更因作為中共中央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落腳點而聞名。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主力由瑞金等地出發,歷時一年有余,途徑11個省,行程兩萬五千余里,於1935年10月19日進入西北蘇區的吳起鎮,勝利結束長征。

然而,這片充滿紅色傳統的土地卻長期飽受貧困之苦。李仲幫原來居住的鐵鞭城鎮五岔村就是個山區,水、電、路都不通,距離最近的縣城也要20公里。他每次去縣城都要走上2個小時,全年收成勉強夠全家口糧。李仲幫跟中宣部“重走長征路”記者團回憶在老家時的生活道:“那時候在老家窮得很,啥都沒有,一年到頭過下來全靠天吃飯,喝的都是溝里挖的水,看病、上學都是問題。家里有三個男娃娃,供娃娃上學,三五塊零錢都沒有。”

2012年,李家隨著異地搬遷扶貧工程搬到了河西臺移民搬遷點。現在,三個孩子都讀完了書,大兒子在跑長途運輸,二兒子在地稅所上班,三兒子開起了鏟車,鏟車是自家靠銀行低息貸款買的,家里也在今年還清了貸款,李家的日子苦盡甘來,家庭收入已經達到了20萬,遠遠超過了最低年收入4000元、人均年收入1萬元的鐵鞭城鎮村民,成為村子里的致富“新貴”。李仲幫在記者面前不住地重複著:“現在的生活好得很,享受得很。”不時發出幾聲爽朗的笑聲。

李仲幫的鄰居、原來南莊畔村的村支書一家早他一年搬進了河西臺的新窯洞。唐敏是這家的兒媳婦,在新家里已經住了5年。唐敏和婆婆都是全職家庭主婦,丈夫在附近的石油廠工作。唐敏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搬過來之前,一家住的是三四十年的土窯,現在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丈夫上班也只要十幾分鐘了。

吳起縣鐵鞭城鎮河西臺移民搬遷點李仲幫家的新窯

走出大山並不容易

移民搬遷是吳起精準扶貧的重要措施。按照當地精準扶貧的補助,移民搬遷戶可獲得每戶2萬元,每人1萬元的補貼,特困戶另外補助1萬元。以李仲幫家為例,他家建起了四孔窯洞,大約花費了13萬,家里5口人,國家補助了7萬,自己家里掏了5、6萬。

雖然有政府出臺的補貼政策,但從山上搬到山下,這需要自家掏的幾萬塊錢對於山溝溝里以種地為生的農民來說並不是一筆小數目。李仲幫家里有3個壯勞力,唐敏的公公是村支書,丈夫在石油公司工作,也可以說是家境殷實。

李仲幫原來住的五岔村約有120戶,600多人,現在還有一半的人口住在山上。唐敏所在的南莊畔村也僅有十幾戶人家搬到了河西臺移民搬遷點。

李仲幫告訴記者,留在村里的人大都是年紀大的不愛出來。當然,其中也不乏以土地為生或者拿不出這幾萬塊錢蓋新窯的村民。相比李仲幫家已經不在乎土地收入的情況,對於山上不少家庭來說,土地還是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他們不得不受現實情況的制約過著溝里挖出個窩窩吃水,到處坑坑窪窪羊腸小路的生活。

本報記者從當地官員處了解,直到2015年底,吳起3369戶,8879人貧困人口人均收入達到3950元,全部超過2950元的省定貧困縣,實現了年末整體脫貧目標。鐵鞭城鎮白於山區移民搬遷主要分為三種方式:進城、進鎮和就地分散。像李仲幫和唐敏家就屬於進鎮的情況,而一些經濟能力更強的人進入到吳起縣城,一些老年人和以土地為生的人則留在當地。

而對於精準扶貧來說,讓農民搬出交通不便的大山、達到最低收入線才是第一步。如何增加進城、進鎮農民的收入,實現偏遠山區人口“移得來、穩得住、能致富”以及如何改善留在當地農民的生活條件,是吳起政府精準扶貧工作的重大考驗。

“油主沈浮” 經濟斷崖式下跌

說到經濟發展,不得不提到吳起的石油資源。吳起境內油氣資源豐富,已探明石油儲量4.5億噸、天然氣1000億立方米,石油年產量穩定在550萬噸左右,是陜北石油產量和資源區塊最大縣。吳起經濟屬於“油主沈浮”的資源型經濟,石油工業的拉動是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也是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以石油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占地方GDP比重高達80%以上,最高時甚至占到87%。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開采石油後,吳起縣的經濟經歷了井噴式的增長,一舉從國家貧困縣轉變成全國百強縣。吳起地方財政收入在2014年達到36億,創史上最高,在百強縣排84名。吳起縣先富起來的、能夠有實力搬遷的農民也大多與石油有關。李仲幫的兒子從事的貨運工作與石油有關,唐敏的丈夫亦在石油公司工作,可以說吳起人民生活條件的改變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石油資源,可謂“油興則民富,油衰則民貧”。

而在2015年、2016年,隨著國際油價的下跌,吳起的經濟也呈現斷崖式下跌的態勢。2015年全縣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8.8億元,2016年財政收入預計為15億。

吳起經濟發展局局長賈治乾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講述了吳起經濟發展的困境:“吳起的石油困境從去年9月份一直持續到現在,這一年來,石油公司沒有向當地政府繳納過每個月約1.2億的石油收益分成。”

產業結構的失衡嚴重制約著吳起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長征期間,來吳起采訪的美國記者斯諾曾稱這里是蘇區的“工業中心”。1936年紅軍西征期間,吳起鎮成為紅軍的重要補給地。手榴彈、炮彈、手槍、激光槍和被服、鞋襪、藥品等都貼著“吳起制造”字樣。而今天的吳起卻是石油一家獨大,工業產業薄弱。和延安及其它資源型城市一樣,吳起經濟結構轉型迫在眉睫。

對於產業結構的轉型,賈治乾認為吳起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一是旅遊業,雖然吳起目前旅遊業的產值仍不具有統計性意義,但吳起旅遊資源豐富,紅色旅遊、古城寨堡、剪紙、糜粘畫、手工鞋墊、信天遊、搟氈調等傳統民俗都是吳起發展旅遊業的寶貴資源。二是加工工業,主要是石油方面的裝備制造業。三是農產品加工業,吳起的蕎麥醋、地毯都很有名,有200萬畝沙棘樹和大面積山地蘋果。

賈治乾同時向記者闡述了吳起經濟發展的兩大瓶頸:一是道路,二是水資源。加快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引黃工程也是吳起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

吳起縣的石油鉆井平臺

“農民專業合作社”助力精準扶貧

在農業方面,吳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鞏固戶”的模式,一方面促進農業結構轉型,另一方面在精準扶貧,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五谷城鎮桐寨鄉的“桐寨模式”就是其中的典型。桐寨鄉成立了小雜糧種植加工、生豬養殖、羊子舍飼、土雞散養、水產養育、薯類銷購六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統一優良品種、統一作物布局、統一田間管理、統一訂單收購,提高農產品增加值,促進鞏固戶增收。各大養殖場、養殖戶產出的農家糞肥為種植基地、種植戶提供綠色優質肥料;種植戶的作物稭稈、加工後的麩料又為養殖業提供飼料,形成了綠色健康、循環利用的發展模式。

記者團一行走訪了五谷城鎮桐寨鄉的小雜糧種植基地。在桐寨特色小雜糧種植基地,合作社對種植統一實行進行精細化管理,優先將無勞力的貧困戶土地進行流轉承包,優先雇傭有勞力的貧困戶在合作社務工,註冊了“肥土地”牌小雜糧品牌,利用品牌效應將更多的產業利潤留存當地,增加農民收入。

五谷城鎮桐寨鄉村支部書記張延才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反映,桐寨村有216戶866口,其中70%在家務農,30%外出打工,在家務農的160戶全部參與合作社。自從2012年實行合作社化以來,每年農民平均增收2000到3000元。在2015年初,桐鄉村有28戶精準脫貧戶,2015年末已經有16戶完全脫貧。合作社通過品牌化路線、專賣店、電子商務等渠道出售產品,每年可賣出7700噸雜糧,營業額約700萬元,每年可獲得有40到50萬的凈利潤。

吳起縣五谷城鎮桐寨鄉小雜糧合作社里的雜糧加工廠

今年54歲的張延富在小雜糧合作社里做包裝工,每天的工資約150元,夫婦二人每一年收入3萬到5萬元。而在合作社成立之前,他們的年收入是2萬元。

張春智是桐寨鄉村里的精準扶貧戶。今年60歲的他和老伴經營著十二三畝地,種玉米和谷子,兒子在外打工。2015年的時候,張春智家人均收入達到了4000元,從精準扶貧戶轉為了鞏固提高戶。今年,他家的收入預計會達到2到3萬元。張春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我家一直是村里的貧困戶,有了合作社後,我成了合作社的社員,養了十幾頭豬,今年賣了兩頭,已經收入4000元,2015年種的谷子每畝年產量400到500斤,今年在合作社里,統一用的新品種,年產量達到1000斤,收入翻番。”

雖然生活好了,老爺子最憂心的是兒子的婚事。張春智28歲的兒子在農村顯然已經到了結婚的年齡,但按照當地的習俗,家里需要至少要準備30萬元,兒子才能娶到媳婦。這些錢對於剛剛脫貧的張春智一家來說著實是不小的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010

退耕還林第一縣吳起:鳥飛回來了 村民收入也增加了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 是秦人的自畫像,也是秦地風情最直觀的寫照。十月中旬,第一財經記者跟隨由中宣部組織的全國重點媒體“重走長征路”記者團一行來到了陜西省吳起縣,探訪黃土地上、山溝溝里的革命老區。

十月份的吳起更深露重,清晨常有薄霧泛起,不禁讓人覺得寒意襲襲。車輛穿行大山之中,眼前看到的卻並非滿目荒涼、塵土飛揚,而是天高地闊、層林盡染,與印象中的陜北大不相同。

兄弟開荒到兄弟造林

吳起縣位於延安市西北部,全縣八川兩澗兩大山區,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解放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承擔著糧食供給的任務,當時的陜北形成了開荒種糧的熱潮。1943年,由王大化、李波在延安時期創作的秧歌劇《兄妹開荒》就反映了解放區的大生產運動,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建國後。

在野蠻開荒的年代,陜北普遍的情況是“小山耕到頂,大山耕到腰”,漫山遍野的山羊,嘴是一把剪,蹄是四把鏟。粗放的農業和牧業使許多地方陷入了“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這不僅造成土地畝產極低,還造成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水災、沙災、旱災頻發,人民群眾的生活異常困苦。可以說,陜北地區山是荒的、家是窮的、窯是爛的、食是粗的。

吳起同一地塊退耕還林前後比較,兩張圖分別拍攝於2001年和2009年。(吳宗凱拍攝)

1997年底,吳起全縣人口11.8萬,農作物種植面積185萬畝,牲畜飼養量49.8萬頭,其中散養達23萬頭,人墾畜踏,生態環境持續惡化不堪重負,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97.4%,是黃河中上遊地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縣份。

1997年8月5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作出“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的指示。1998年,吳起率先在全國實施封山禁牧和退耕還林。1999年8月6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延安市寶塔區燕溝流域的聚財山上視察,提出了“退耕還林,封山綠化,個體承包,以糧代賑”的十六字方針,要求延安人民變兄弟開荒為兄弟植樹,實施退耕還林建設美好家園。

至今,吳起全縣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面積244.79萬畝,國家計劃確認面積190.66萬畝,是全國150多個退耕還林縣(市、區)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積最大、群眾得實惠最多得縣份,是名副其實的全國退耕還林第一縣。

百鳥歸來

退耕還林後,吳起的林草覆蓋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現在的72.9%,土壤年侵蝕模數由1997年的每平方公里1.53萬噸下降到0.54萬噸,年降雨量由1997年的478.3毫米增至582毫米,五級以上大風由1997年以前的年均19次降為5次。山川大地基色實現了由黃到綠的歷史性轉變。

吳起縣林業局局長吳宗凱走遍了全國25個退耕還林的省份,對吳起退耕還林取得的成果感到非常興奮,“吳起從1997年開始退耕還林,已退155萬畝耕地,保留了30萬畝耕地。我們在這片黃土地上生活了幾十年的人看到了這里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過近20年的造林,吳起人民也已經從意識上珍惜樹木,過去掏蒿子做飯,砍樹燒柴取暖的現象在吳起已經消失了。目前,吳起還有60萬畝退耕還林還沒有得到國家認可,退耕還林的農民也還沒有拿到補助,但吳起人民退耕還林的決心依然沒有減弱。吳宗凱告訴記者,“今年吳起又采取‘近自然模式’造林5000畝。”

吳起生態環境的改善體現在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和動物及鳥類的增多上。

吳宗凱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吳起位於黃土丘陵區,降水量少,因為造林的緣故,土壤含水量高了,在秋季晝夜溫差大的情況下,就容易產生霧。此外,吳起野生動物及鳥類數目迅速增加。“多年不見的狐貍、蛇、袍子、野豬都重新出現在吳起,現在吳起有160多種鳥。”

作為資深攝影愛好者,吳宗凱告訴記者,“2015年,我第一次在吳起發現了一對鴛鴦,2016年,我在吳起已經發現了6對。鴛鴦對水質的要求特別高,鴛鴦不會出現在大湖里,只會出現在水質極好的小溪里。吳起出現了鴛鴦說明我們的環境有了很大改善”

在吳起發現的鴛鴦(吳宗凱拍攝)

除了鴛鴦外,藍翡翠和白額燕尾這兩種過去只能在陜西南部見到的鳥,現在不僅飛到了吳起,它們還在這里過冬,生兒育女、繁衍後代。縱紋腹小鸮和環頸雉的種群數量也成倍增加。

藍翡翠(吳宗凱拍攝)

白額燕尾(吳宗凱拍攝)

縱紋腹小鸮(吳宗凱拍攝)

環頸雉(吳宗凱拍攝)

林業經濟發力

退耕還林除了改善了吳起的生態狀況,明顯減輕了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程度外,還優化了農業生產結構。許多山區、沙區改變了廣種薄收的生產方式和單一的農業產業結構,逐步走上了“糧下川、林上山、羊進圈”的良性發展道路,但農民從脫貧到致富不是一蹴而就的。

吳宗凱說:“從收入上來講,陜北的農民造了這麽大的林,老百姓在地里獲取的補助如果在2016年的時候突然停止,而沒有新的產業培育上去,老百姓的收入還是要受到影響的。尤其在生態環境比較惡劣的地方,農民要達到小康富裕是很困難的。要為農民培育新產業,從過去的廣種薄收到走集約經濟的新路子,要從觀念上引導教育農民,搞高效農業、集約農業、特色農業。”

對於吳起目前林業產業的發展,記者了解到,吳起縣退耕還林後主要種植的有刺槐、楊樹、山桃、山杏、沙棘、榆樹、椿樹、檸條。其中山杏、山桃、扁桃、山地蘋果等經濟林果已經為吳起農民帶來了收益。據粗略統計,吳起2015年全縣10.6萬農業人口幹果收入平均每人每年500~600元,農村居住人口平均每人每年收入1000元以上。在退耕還林前,這項指標大約只有幾十元。而今年更是山杏、山桃大豐收年,據吳宗凱介紹,大量農戶收入會在萬元以上。在未來幾年,隨著果樹幼苗的生長、結果,經濟林的效益會日益凸顯。

吳起還著力打造苗木綜合集散地,主推小葉楊苗木培育,目前育苗面積達1萬畝,預計年產值可達4000多萬元。在農業發展方面,吳起大力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統一優良品種、統一作物布局、統一田間管理、統一訂單收購,實行品牌戰略,采用電商等新興銷售渠道,提高農產品增加值,增加農業和農民收入。

此外,吳起在未來幾年將著力發展旅遊業,形成歷史、紅色、綠色、民俗的四大旅遊格局。生態旅遊也將成為吳起農民創收的新希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2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