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二次國土調查:耕地多出2億畝 土壤汙染嚴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134

摘要: 根據國家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顯示,全國主要地類數據,耕地有13538.5萬公頃(203077萬畝)。基本農田10405.3萬公頃(156080萬畝)。其中,東部占全國耕地19.4%,中部22.7%,西部37.3%,東北20.6%。 這次調查自2007年7月1日,並以2009年12月31日為標準時點匯總二次調查數據。我國仍然堅持實現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堅守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確保我國實有耕地數量基本穩定。 今日,中國國土資源部進行全國土地調查結果新聞發布會。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世元在發布會上表示: 二次調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采用統一的土地利用分類國家標準,首次采用政府統一組織、地方實地調查、國家掌控質量的組織模式,首次采用覆蓋全國遙感影像的調查底圖,實現了圖、數、實地一致,做到了全面、真實、準確。 這次調查全面查清了全國土地利用現狀,掌握了各類土地資源底數。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全國耕地13538.5萬公頃,園地1481.2萬公頃、林地25395.0萬公頃、草地28731.4萬公頃,其他主要地類數據請詳見《公報》。同時,建成了全國土地利用基礎數據庫;建立了土地變更調查新機制,實現了常態化土地利用變化監測;構建了國土資源管理“一張圖”和綜合監管平臺。 第一,全國耕地調查數據雖有所增加,二次調查耕地數據比基於一次調查數據(1996年)逐年變更到2009年的耕地數據多出1358.7萬公頃(即我們常說的2億畝)。2009年全國耕地數是20.31億畝,2012年,耕地數據是20.27億畝。雖然二次調查數據多了2億畝,但是並不是說我國實有耕地數量真的增加了,是我們調查的手段先進了,方法先進了,組織方式周密了,把原有的、實有的耕地調查出來。必須繼續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我國人均耕地從1996年1.59畝降至2009年1.52畝,明顯低於世界人均3.38畝水平,且地區間不平衡。隨著人口增長、城鎮化加快,我國人均耕地仍處於持續下降過程中。僅東南沿海5省市就減少水田1798萬畝,相當於減掉福建全省水田面積。滬津瓊京未利用土地已近枯竭,蘇徽浙黔所余極為有限。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還要下降,所以耕地資源的緊缺是硬約束。 從優質耕地減少的情況看,13年來全國城鎮用地增加是比較快的,優質耕地減少得多。13年間,城鎮用地增加4178萬畝,占用大多是優質耕地。僅東南沿海5省就減少了水田1798萬畝,相當於減掉了福建省全省的水田面積。從補充耕地的能力和質量看,耕地後備資源嚴重不足。上海、天津、海南、北京可供開墾的未利用土地接近枯竭,江蘇、安徽、浙江、貴州等省也都很有限,建設占用耕地的補充難度很大。同時,雖然十幾年來基本實現了建設占用耕地占補平衡,但占近補遠、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的問題客觀存在,或者說比較普遍。 我國人均耕地少、耕地質量總體不高、耕地後備資源不足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綜合考慮現有耕地數量、質量和人口增長、發展用地需求等因素,耕地保護形勢仍十分嚴峻。因此,必須始終堅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毫不動搖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確保我國實有耕地數量基本穩定。 第二建設用地增加雖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但土地利用比較粗放,必須繼續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二次調查數據顯示,與一次調查相比,建設用地從2918.0萬公頃增加到3500.0萬公頃,增加了581.9萬公頃(8700萬畝)。國家實施建設用地增量計劃投放與鼓勵存量盤活並重的調控措施,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用地需求。 第三,生態用地數據變化明顯,生態承載問題日益突出,必須加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力度。二次調查數據顯示,全國因草原退化、耕地開墾、建設占用等因素導致草地減少1066.7萬公頃(1.6億畝);具有生態涵養功能的灘塗、沼澤減少10.7%,冰川與積雪減少7.5%;局部地區鹽堿地、沙地增加較多,生態承載問題比較突出。 我國土壤汙染十分嚴重,估算全國中度、重度汙染土地約5000萬畝,而且基本在經濟發達地區、魚米之鄉。這個數據與環境保護部門基本一致。 稍早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要裝中國糧,18億畝耕地紅線仍然必須堅守。 此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將保障糧食安全列為明年六大重要任務之首。 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發布的“2013年中國土地政策藍皮書”預測,明年繼續堅持最嚴格的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繼續深化征地制度改革,減少新增建設用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