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解讀中央農村工作會議

來源: http://xueqiu.com/3940429450/26781385

解讀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華泰首席策略 徐彪作者按:對於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相信很多人都看到其中的不同尋常:7常委無一例外全部到場。熟悉中國政治運行架構的都知道,常委一起參加會議不是新聞,常委一起參加按照慣例來看規格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低一級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才是新聞。讓我們問一個為什麽?然後牢牢抓住這個問題,將我們對三農問題的理解系統做個闡述。每到年底,中央層面有幾個會是例牌大菜,終歸都會上來的:一個是政治局全體會議分析討論來年經濟工作,一個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布置來年經濟工作。還有一個就是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布置來年農村工作。為了表示對農村工作的重視,一般來說,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確定的東西會成為第二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過去十年時間里,都是這個路子。對農業問題的重視不僅體現在文件上,同時也體現在中共中央的其他各種尤其是經濟領域的大會上,如果你有興趣去翻一下歷史文件話,就會驚訝地發現幾乎每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會把三農問題排在前三的位置。用習總的話說:中國這樣的大國必須把糧食安全的飯碗端在自己手上。這輩領導人都是吃過苦經歷過短缺經濟過來的,他們深切知道民以食為天的確切含義。在他們眼中:中國人如果自己養活不了自己,這麽大一個國家和砧板上的魚沒有兩樣。糧食安全捏在別人手上的時候,國際糧食市場的小小波動都有可能擊穿中國社會的穩定線。這就是紅線,紅線不是不可逾越的,因為糧食安全=穩定,而穩定,向來壓倒一切。所以,才會有如下兩件看上去很不正常的事情:第一件,18屆三中全會上,對於土地改革,出現了這麽一個用詞“建設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目標直指宅基地流轉。稍作文字比對,我們發現加在這句話前面的“探索”或者“逐步”不見了。按照慣例,當八股文用詞中把限定詞拿掉的時候,通常意味著結束試點,開始準備全面推進。但有趣的是,短短一個月後,全國城鎮化大會召開,對於土地改革提出這麽一個設想“按照守住底線、試點先行的原則穩步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很顯然,這是顯著低於預期的提法。這意味著對於宅基地流轉,又回到了此前試點為主的“探索”或者“逐步”階段。很顯然,一定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導致發令槍響,選手們卻依然還在起跑線徘徊。第二件,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居然7個常委一起到場,這著實不多見。按照慣例,大概有兩種形勢開這個會。一種辦法是政治局常委會、國務院常務會以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一起開會,定好調子填好細節,然後由國務院副總理主持召開會議。還有一種辦法是總理直接主持並召開會議,這種形式相對少一些。無論哪種形式,相較7常委齊上場,幾乎沒有可比性。要想給以上兩個問題找到答案,你首先得想明白一個問題,就是農村問題,到底是個什麽問題?搞清楚邊界,結合當前的現狀,答案自然會浮出水面。在我眼里,農村問題是本屆領導集體能否完成18大GDP翻番任務的最關鍵落子。您的看的沒錯,我的用詞很準確“最關鍵落子”,沒有之一。過去三年,有一個詞匯隔三差五出現在媒體:民工荒。伴隨民工荒,低端勞動力價格持續上升。由於各地采樣數據偏差較大,也不一定有全局說服力,我們姑且采納相對比較權威的統計局數據。2009年農民工月均收入1417元,10年上漲20%,11年上漲20%,12年上漲12%,13年全年數據沒出來,但是今年9月同比去年上漲13%。工業增速在回落,2012年和2013年,我們經濟增長的速度已經低於以往8%的紅線(還記得那個保8的口號麽?),潛在增速從2009年見頂以來連續四年向下走。但是,低端勞動力的價格上行趨勢沒有受到影響,除了曲線不再那麽陡峭。經濟學家們很奇怪,跑去農村一看,恍然大悟:農村剩余勞動力這個水池幹涸了。能出來願意出來打工的都已離家,農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殘孕,或者深深眷戀著那片土地不肯輕易背井離鄉的壯年。等用大家所熟知的術語來描述,就是中國已經進入了劉易斯拐點。這是一個大麻煩!如果把中國比作一個人的話,現在心情與諸葛亮流著淚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別無二致。中國剛剛跨入中等收入水平,希望在未來十年里大展拳腳的時候,忽然發現勞動力這個變量無法支撐未來的經濟增長,而我們都知道,經典的經濟學框架中,全世界都認為增長來源於資本、勞動力、土地和技術進步。你沒有人,談什麽增長?勞動總人口進入拐點,談什麽中高速增長?如果您以為這就是困難的全貌,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您:您錯了。還有一個更麻煩的問題,剛剛浮現。確切的說,剛剛結束的第二次農地普查給這一屆領導集體敲響了警鐘:十八億畝紅線堪憂。好端端的,怎麽會突然間堪憂呢?兩個原因:原因之一,實地調研的時候,村官們告訴我們,過去的十八億畝和現在的十八億畝是不一樣的,差別就在“畝”字上。以往的一畝大概可以抵得上現在的1.2畝,各地方通過落實精準化的“畝”,淘出了大片可供擴張的土地。原因之二,過去這些年,各地方大搞城市化建設,但在現行土地控制體制下,城市建設用地指標永遠都處於短缺狀態。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大家就琢磨出一整套“增減平衡”的太極拳。核心就在一句話上:用複墾出來生地置換城市周邊的熟地,用這種辦法“創造”城市建設用地指標。結果導致你看上去18億畝還在,但農地質量大幅下降。當發展問題遭遇糧食安全這根紅線的時候,何以解憂?唯有土改!土改是個很寬泛的詞匯,你甚至可以把它看成是個筐,所有與土地改革相關東西都往里裝。你也可以往簡單里想,把所有不重要的東西丟出去後,筐里只剩下兩個東西:土地經營權流轉+宅基地流轉。了解和跟蹤政策的都知道,前些天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起召開的全國城鎮化大會對土地改革語焉不詳。但是我們都知道,土地改革才是所有環節中最核心的一環,這也恰恰是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要解決的主要任務:第一,你要解決工業化所需勞動力來源的問題,有人會問:這不是扯淡麽。既然剩余勞動力池子已經接近幹涸,我們又沒說搞大規模的移民,難不曾天上還能掉勞動力下來?天上自然不能,但是,農村可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用一句話來概括,叫“土地承包經營權主體同經營權主體發生分離”,就是農田還是農民的,但是種田的人不必繼續是農民。如果農民不種田,田讓誰來種呢?答案依然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給出的答案是:“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反正總結起來就一句話:農地集中起來耕種。至於誰來集中,都歡迎。農民自己搞可以,工商業資本來搞,也可以。毫無疑問,工商業資本一旦大規模進入農村,農地集中的速度將會幾何級數提高。當你把農民從田間地頭解放出來的時候,工業化所需的勞動力自然也就有了著落。而農地集中,恰恰對應著土改的第一部分內容。第二,你要解決農民收入增加的問題,提高收入不是目的,提高收入後讓農民可以大規模進城,才是目的。農民的收入分幾塊:財產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通過農地流轉、宅基地流轉來實現,工資性收入通過兩種方式:一種你就別種田了,從第一產業轉移至第二產業,收入自然上升。還有一種就是繼續種田,但是搞規模化種植。種一畝地不賺錢,種1000畝的時候自然能賺錢。無論第一種還是第二種,土改都能幫上忙。第三,你要解決糧食產出的問題,“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我們去安徽調研的時候,有一個細節給我們很深的印象,至今難以忘懷:在大家的印象中,精耕細作一定比大規模耕種有效率。所以呢,如果你把土地分給1000個人,一定比分給10個人的產出更高。從道理上也很能講通,但在實踐中,由於農業產出效率過低,導致農民根本沒有種糧積極性。村官們反映,農民通常就把種子種下去,然後半年都不去看,等著去收割,所以產出大概只有規模化運營的一半。農地集中後,人家自然有足夠的興趣去種糧,也沒有出現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不種糧的局面。因為經濟作物風險高,既要擔心銷路還要擔心價格。種糧就沒這個問題,反正國家出來收,每年收購價還往上走。說來說去,糧食安全也要依靠農地集中。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在於農民,農民問題的核心在於二元結構下收入、社會保障待遇離城市居民越來越大。農民最廣泛擁有的資源是土地使用權,因而解決農民收入、待遇的落腳點很好的落在土地上。安徽、重慶、江浙等地已經做了有益的嘗試,其他地方也在積極摸索。改革開放後的土地改革遵循的是自下而上的路徑,本輪改革也有類似的跡象,即各地先百花齊放、積累經驗,爾後再總結推廣。本輪改革的一致預期是單位土地升值,所以擁有土地地標的受益,集約化生產也會帶動農機、化肥、種子銷量。好了,回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只要牢牢抓住“農地集中”四個字,我們就能將整個農村工作會議的牛鼻子給牽起來。會議官方新聞稿一共談及了以下幾塊內容:農民富起來的問題;糧食安全的問題;承包權和承包經營權分離的問題;食品安全的問題;誰來種地的問題;加強農村管理的問題;農業現代化的問題;掐手指頭算算,除去第四和第六條,都可以和農地集中拉上關系,而且是大關系。啰嗦這麽多,照例需要落到投資上,2014年農業領域投資,只需也必須牢牢抓住一個關鍵詞:農地集中。農地集中受益的標的,才是最大的贏家。包括但不限於:農業機械、育種、農藥以及農業現代服務業。 附註《華泰策略“我們思考”系列之一:關門+倒債,驢象你們是要鬧哪般?》《華泰策略“我們思考”系列之二:啰里八嗦看宏觀數據》《華泰策略“我們思考”系列之三:管窺地產調控》《華泰策略“我們思考”系列之四:三中全會前瞻之土改篇,上集》《華泰策略“我們思考”系列之四:三中全會前瞻之土改篇,下集》《華泰策略“我們思考”系列之五:三中全會公告解讀》《華泰策略“我們思考”系列之六:東海防空識別區的背後:釣魚島,誰在釣魚?,上集》《華泰策略“我們思考”系列之六:東海防空識別區的背後:釣魚島,誰在釣魚?,下集》《華泰策略“我們思考”系列之七: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華泰策略“我們思考”系列之八:解讀城鎮化大會,附安徽土改調研劄記》《華泰策略“我們思考”系列之九:解讀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特別提示:公眾微信號“huataicelue”華泰策略團隊成員介紹徐   彪        複旦大學國民經濟專業碩士、吉林大學載運工具運用工程學士,曾在招商銀行負責財富管理條線宏觀與策略研究,擅長自上而下研究市場。後在光大證券研究所任策略部負責人,現為華泰證券首席策略兼策略研究部總監。新浪專欄作家、FT中文獨立撰稿人、CFA特聘講師謝誌才         廈門大學碩士、中山大學學士,現為資產配置組組長江金鳳         廈門大學金融工程碩士,FRM,現為資產配置組研究員錢  凱         上海財經大學碩士,現為資產配置組研究員姚衛巍        CFA,上海交通大學碩士,現為行業配置組組長劉名斌         中國科技大學碩士、學士,現為行業配置組研究員楊  茜         廈門大學數量經濟學碩士,現為行業配置組研究員馮  偉         東北財經大學碩士,現為主題研究組組長程  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現為主題研究組研究員華泰策略所有成熟或者不成熟思想的統一發布平臺:公眾微信!(微信號:huataicelu所謂思考,更多是把個人怎麽想的過程記錄下來,供大家參考。邏輯推演、數據支持不嚴密之處,見諒之余歡迎來信探討。謝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1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