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浙江產業空心化之憂:企業現倒閉潮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45169.html

不久在浙江召開的「第二屆中國民企投融資大會」上,主持人問台上來自官產學各界的嘉賓:在未來兩三年之內,浙江中小企業將會出現百分之幾的倒閉?

問題的答案較為集中,絕大多數的嘉賓寫下的是:20%。

對於經濟學界,20%的企業要倒閉,這並非一個意向不明的數據。「如果達到20%,倒閉潮就真的要來了。如果政府有很好的政策,企業倒閉不會上升到20%,如果沒有政策,將會進一步惡化。」經濟學家辜勝阻在會上提醒說。

政府政策的底線究竟在哪裡?大家心裡都沒底。

「空心化」是一種趨勢

2011年,浙江的企業界一片蕭瑟。最壞的結果或許不是企業倒閉,而是企業家的信心沒了。

「在中國,做企業是一件很悲哀的事。」蔡其文對自己得出的這個結論很無奈,語氣中充滿了哀怨。

蔡其文是浙江省芸芸小老闆中的一個。他的企業主要貼牌生產家具和兒童玩具,銷往德國和日本,旗下員工約500人,今年的產值大約在6000萬。

在浙江,多的是像蔡其文這樣沒有自主品牌、沒有核心技術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在所處的大環境裡,他們一直需要面對稅收、匯率、融資、土地等等問題,只是今年的形勢更嚴峻。所謂的「三荒兩高」集中地來了,電荒、錢荒、人荒,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價格上漲。

在目前的形勢下,他基本是以成本價向客戶報價,然後靠國家出口退稅這一塊來維持利潤,甚至還要從退稅裡拿一部分出來補貼到成本裡去。「你不做,有的是人做。」蔡其文說。

蔡其文介紹,員工工資平均在2500元~3000元左右,近500個員工每月工資支出過百萬。再除去各種稅收、銀行利息,一年下來,如果還有利潤的話,有個幾十萬的淨利潤已經很好了。

「這樣一分一釐地積累起來,再投入,擴大再生產,一年到頭手上是沒錢的,一輩子也是沒錢的,除非企業停了。」 蔡其文說,當年與他在同一財富起點上起步的許多老闆,後來放棄了實業,轉向了投資,財富的積累比他快多了。

他也很會安慰自己說,「製造業的特點就是一步一步壯大,企業的發展需要慢慢地積累,我從來沒想過一夜暴富。如果狠心咬牙堅持下去,相信總會看到光明的一天。」

但像他這樣的企業,規模不大,沒有自己的品牌,沒有核心技術,沒有太多的科技含量,他幾乎也沒有妄想過「什麼轉型升級」,那是一件看起來很遙遠的事情。

蔡其文的堅守,讓他的老闆朋友們心生敬意。因為他們中更多的人選擇了將生產規模縮小到最小的程度,甚至棄實體而去。

浙江省工商聯研究室主任周冠鑫曾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分析:大部分大型民營企業的資本配比基本實現「三三制」,即主業、房地產、金融證券投資三分天下,而且後兩塊投資比例越來越高,進一步限制了對主業的投資。

以溫嶺市為例,位列前幾強的企業,主業都有房地產項目。「有些企業投資的副業大大超過主業,投資不當也有可能死掉。」溫嶺市科學技術局原局長林應勤很擔憂。

事實上,也不乏這樣投資不當而陷入困境的例子。

在溫州,此前傳出倒閉的三旗集團,原以電纜為主業,但在貨幣政策擴張期間,這家企業頻頻投資房地產、釀酒等多行業,最終陷入了財務危機。而最新傳出倒閉的天石電子公司,在多地均有投資項目,在股市上的投資也不少,最終導致了資金鏈斷裂,老闆逃跑。

在不斷傳出企業倒閉的同時,民間資本在浙江的投資也顯不足。根據公開資料顯示,近10年來,浙江投資率增速一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以2009年為例,全國的投資率為65%,浙江僅為47%。

這些個體的選擇,究竟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一個城市乃至一個省的經濟全局?

在過去的10年,浙江GDP增速已經連續10年下滑,且近6年,浙江GDP增速連續低於江蘇。在長三角經濟總量中,浙江所佔比例呈持續下降態勢,在全國的GDP排名中,雖位列第四,但已被前三名拉開較大差距,又被位列其後的河南緊追不捨。

浙江的產業空心化之憂,已經越來越甚。

溫州:「金融中心」可能嗎?

最先傳出「企業倒閉潮」的是溫州。但很快遭到了官方的否認。

近日,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溫州官方主動提供了一組數據,希望對「倒閉潮」一說予以澄清。該組數據顯示:今年 1—5月,溫州市新註冊中小企業1909家,註銷戶數360家,全市在冊中小企業數超過7.3萬戶,創歷史新高。

以官方的統計來看,「倒閉潮」之說,或許有吸引眼球之嫌。但大多數的企業在微利經營、虧損經營,甚至將生產規模壓縮至了極限,這是不爭的事實。溫州 市經貿委的一份調查顯示:在其重點監測的35家眼鏡、打火機、制筆、鎖具等出口導向型企業中,虧損的佔四分之一強,僅三成企業利潤保持增長。行業平均利潤 率為3.1%,利潤率超過5%的企業不到10家。

「很多企業已經吃不消了,基本上處於半停半開的狀態,但還是硬著頭皮在撐,一停工,工人跑掉了,再招就很難了,所以都是壓縮規模在維持。」溫州市一位政府官員說,上半年很難,依形勢看,下半年更難。他估計,繼續這樣下去,很多企業將熬不過四季度。

《中國經濟週刊》在溫州企業界走訪瞭解到的情況是,「關門大吉」的企業數目已呈快速上升的態勢。

溫州市金融辦主任張震宇分析,「一些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兼併重組,應該在兩年前就進行了,但金融危機期間發放的天量貸款,把他們給救了,現在央行收回流動性,一些企業受不了。」

事實上,在溫州,很多企業家告訴我們,近些年,大家早已不願做實業。從實體經濟出來的錢,一部分集中於炒房、炒股、炒資源上;另一部分則進入高利貸、私募基金、資本運作等領域。

在2010年,樂清市政協曾經做過這樣一項調查,被譽為低壓電器之都的柳市鎮,全鎮規模以上的企業,70%以上利潤是來自其他投資而非電器。溫州市 人民銀行的一項調查也顯示,從2003年起,溫州市企業家對實體經濟擴大再生產就產生了嚴重的信心不足,更多的企業都把實業當作融資平台,並借力民間借 貸,參與投資外省市項目。

溫州產業的「空心化」以及建立於「空心化」基礎上的虛擬化已經是一個老話題,但在這個經濟環境不太好的年份,它再一次成為熱點。

在張震宇看來,「在像溫州這樣的經濟發達地方,產業空心化有什麼關係?第二產業下降一點,第三產業上升一點,這本身就是一個趨勢。實體經濟就是要轉移掉一點,再把高端的引進來。」

他認為,產業「空心化」之後,溫州可以在兩方面做文章:一是像迪拜那樣發展旅遊業,最近溫州一幫民間的資本投入到了游輪上去;第二,就是發展金融服 務業。「這樣,在溫州的大街上走的都是白領,有什麼不好嗎?每棟大樓裡面全部搞資本運作,稅收都在億元以上,有什麼不好嗎?溫州成為全國民間資本集散中 心,有什麼不好嗎?」

這或可視為溫州當局的一種態度。

問題是,溫州是否已經具備條件?成為金融中心的主要前提是擁有大量具有活力的中小企業以及自由流動的資金。

在張震宇看來,這個地方已經積聚了資金集中和擴散的基本條件:第一,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溫州民間完成了大量的原始資本積累。第二,溫州本身有大 量的中小企業存在。「幾十萬在海外的以及散佈在全國的溫州人,一旦回到家鄉來,就有大量的資金集中起來。」每年春節的時候,溫州會有大量的資本回流,春節 過後,大量的資本又向全國擴散。

大量的溫州民間資本在省內外快速自由地流動和聚集已成為事實。但另一方面,溫州「低端、分散、弱小」的產業基礎,是一個弱勢,而且越來越明顯。迄今 為止,溫州市的上市企業僅6家。全國民營企業最發達的兩個城市,一個是東莞,另一個是溫州,上市的企業卻很少。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

張震宇分析:一方面,溫州的民間不缺錢。另一方面,溫州的很多中小企業本身就是家族企業,財務不規範,管理不規範,股權結構不規範,一旦上市,要求全部信息要公開和規範化,這使得企業的意願不高。

但現在這種情況慢慢在改變。「中小企業也感覺到了上市是一條重要的途徑,可以到資本市場去,可以作為公眾企業,促使公司的治理規範化。另一方面,同 行業的其他企業上市了,如果他不上市,可能就要面臨被淘汰。」這種示範效應也在逼迫企業走向規範化。據悉,溫州今年在排隊上市的企業已經有5家。

在《浙江省「十二五」金融業發展規劃研究》中提出,浙江要打造「中小企業金融中心」和「民間投資管理中心」,以杭州、寧波、溫州為核心,建立3個功能互補的金融集聚區和輻射區。

根據張震宇的介紹,溫州市政府已經劃出大片土地來規劃建設一個金融集聚區,「所有的金融機構都集中在一起,把全國的乃至世界的溫州人都請到這個樓宇裡來。那個時候高端人才自然就會進來。」

然而,是不是有了資金和樓宇,高端人才就會進來?金融業就會進來?從邏輯上看,這未免過於簡單。

進入溫州,你大概會訝異於這個地方的城市化進程與其經濟發展程度之間的差距。但若是與這個城市「低端、分散、弱小」的產業基礎相聯繫,倒也是匹配的。

在這個城市裡,街道、綠化、樓宇,凌亂而缺乏規劃;奔馳、寶馬、路虎竄駛在老舊、狹窄的街道上,混亂而無序;破敗的棚戶區極不協調地散落於豪華的高端住宅與商業樓宇之間,尷尬且毫無掩飾……破敗、陳舊而凌亂,是這個城市呈現於人前的面貌。

伴隨著整個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這個城市因公共服務產品供給的不足所帶來的滯後已經越來越明顯。與上海、杭州相比,則更為遜色。

事實上,溫州本地的一些企業在發展壯大之後,也相繼把總部或研發中心搬到了上海、杭州等地。溫州市市長趙一德曾對媒體坦言,溫州現有的平台、空間、環境,都難以與城市戰略地位的提升、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相匹配。

這是溫州今後著力解決的難題。

在最近一段時間的《溫州日報》上,常常出現的新聞是:該市的書記、市長在大規模地種樹,拆違,清理垃圾。

當地政府已經意識到,政府必須主動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務產品,創造新的發展空間與環境,才可能讓優質的企業和資本回流到溫州本土上來。

溫嶺:一個小縣城的轉型困境

台州的縣級市溫嶺,像是另一個縮小版的「溫州」。

在這個人口密度最高的小縣城,每三四戶人家裡就出一個小老闆。村鎮上,家家戶戶都是小企業、小作坊。這些人依靠著自己的勤奮和對市場的敏銳,偶爾也要偷稅漏稅,拚命掙扎,野蠻生存了下來。

這個小縣城50%以上的稅收來自中小企業,80%以上的就業靠中小企業來解決。

在這個中小企業的艱難時世,「跟不上形勢而倒掉」的小企業已經越來越多。這裡,也是此次宏觀調控的重災區。

「倒掉一批無所謂。我們這個地方的企業太多了,工商、財稅,都已經管不過來了。」溫嶺市科學技術局原局長林應勤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說,對於當地政府來說,多一些GDP、少一些GDP已經無所謂。

「但一旦溫嶺那些以機械製造為主的企業倒閉了,那將是一個非常糟糕的信號。」這是林應勤最大的擔憂,依目前的調控力度來看,他不認為自己是杞人憂天。

林應勤所指的這些產業,佔有很大的國際市場,上繳大量的稅收,需要一定技術和資金投入。那是當地政府要竭力保住的企業。

僅以土地資源來看,溫嶺已經很難容納更多的小企業了。這個小小的縣城,房價平均已高達2.5萬一平米,工業用地已經是180萬一畝。而在江西一些欠發達地區,工業用地僅3萬一畝。

「沒辦法,人多地少,土地已經不可能降下來,產業要流走,資金要流走,人才也要流走,流向成本更低的地方去。」據粗略統計,這裡走出去的老闆大約有近40萬,進來的打工者大約有60萬。

這麼多的外來人口,對當地的社會治安是一個很大的壓力。隨著一些小企業的倒閉,失業人口增多,當地的社會治安已經出現了不和諧的跡象。根據當地人反映,命案明顯增多,殺人搶劫事件呈上升之勢。

「人空閒下來,沒錢的時候,比物價上漲還要可怕。」林應勤提醒,宏觀調控的時候,不能不考慮就業問題。「失業的這批人,不安撫好,是要出大問題的。」

對於這樣一個容量已經逼近極限的小縣城來說,除了官方語境下進行「轉型升級」和「騰籠換鳥」,似乎已經沒有更好的出路。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籠子」騰出來之後,高端產業能否進來,當地的企業能否實現轉型升級是個問題。

當地一位工業經濟局的官員告訴《中國經濟週刊》:關於轉型升級、技術創新的文件,他們學習了很多,但真正做起來,難度非常大。「現在看來,這更像是一個理論上講講的口號。」

這個以小機械生產為主的縣城,這麼多年,一直想辦一個技術類的大專院校,可以為企業提供專業的人才和技術支持,「為此,還專門去北京跑,跑了兩三年,但一直未獲批准」。

「就卡在這個地方了。」林應勤認為,轉型升級已經不是溫嶺市政府自身能夠解決的問題。「你不可能解決一些根源性、體制性的問題,我們朝這個方向去努力了,但現在確實沒有能力去解決它。」

本地的企業因此很難做成規模。事實上,一些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的中小企業也並不十分想做大,企業做大以後,管理跟不上,一跨就垮掉了。「老闆自己的素質跟不上,要請別人來也不放心。」他們坦陳。

這兩年,溫嶺市圍墾了5萬畝的土地,按規劃,大概拿出五分之一的土地要招進全球500強的企業。「市長天天在招商,結果還是招不到大企業。」溫嶺市一位主管經濟的官員說。

土地不便宜,區位也並不佔優勢。改革開放之前,從溫嶺到杭州,很擠的一個長途車,要坐12~14小時。現在交通改善了,但在全省還是不佔優勢。

這裡幾乎沒有很具吸引力的招商條件。

有一次,上述這位官員在大連出差,有人問他是哪裡人,他說是溫嶺人。對方一聽,說:哦,溫嶺我知道的,這個地方錢比較多,但城市很破爛,房屋一棟一棟很密很擠的。

「溫嶺給人的就是這個印象。」這位官員繼續說,城市裡應該有的文明這裡是沒有的,城市裡有的弊病這裡全有。例如,這裡的環境髒、亂、差;又例如,這 裡的人,城市化文明程度較低,「沒事就喝酒,很少搞一些比較健康的文體活動」,事實上也很難找到像樣的鍛鍊場所;再例如,這裡每天上下班高峰期交通的擁堵 絲毫不「遜色」於大城市,「每天上下班,都堵得滿滿的,去年平安夜堵了4個小時。」

溫嶺人有很多的牢騷。

這裡是真正的市場經濟。政府最初的「無為」使得溫嶺人依靠最初的自由的市場經濟走出了貧窮,哪個行業賺錢就轉到哪個行業。但這種「完全的自由」和「政府的無為」帶來的無序,又成為了新的煩惱。

「現在政府也在努力幹,但很難。政府如果想要下一個什麼令,去引導一個什麼行業,在這裡是行不通的。這裡的老百姓比你聰明多了,他們不會理你的。」這位主管經濟的官員自我調侃說。

確實,雖然它沒有懷揣像「金融中心」這樣的野心和壓力,但現在看來,這個小縣城的問題不比溫州好解決。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03

上市公司主業空心化加劇 副業當家引憂慮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9/1089797.html

業當家 上市公司主業「空心化」加劇

今年以來,上市公司投資「副業」收穫頗豐。從已公佈半年報數據顯示,上市公司上半年共取得非經常性收益187億元,而這些公司去年同期僅取得103.33億元的非經常性收益,同比增長80.98%,非經常性收益佔淨利潤的比重從2010年的3.57%升至4.81%。

據瞭解,上市公司為了追求高利潤,紛紛投身於有高收益前景的「副業」之中。除了投資房地產、股票、礦產和淘金等一系列副業之外,最為紅火的要數新興的「放貸熱」和理財產品。

有業內人士指出,眼下上市公司主業不濟副業來補,從業績上來看,似乎找到了一種平衡。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增長方式是不可持續的。上市公司「不務正業」、以錢生錢背後的虛假繁榮值得警惕。

「副業」種類繁多

今年以來國內通脹壓力居高不下,而在成本壓力下,上市公司經營利潤率出現下滑,為了獲得高增長,不少上市公司開始「不務正業」,紛紛從投資副業著手,希望從中獲取暴利。

去年由於房地產政策的調整,使得眾多投身房地產的上市公司鎩羽而歸,紛紛改投它途,或是投身證券投資,或是通過參股其它上市公司獲利。杭州解百、東 方創業和百聯股份的持股數都在10家以上。其中,百聯股份持有的14家上市公司股份初始投資成本為3.23億元,6月末的賬面價值已經高達20.01億 元。

只是,隨著A股大盤走勢的低迷,投資股票能夠大賺特賺的上市公司開始減少,這領得部分上市公司開始轉戰其它副業以求高利潤。

目前,隨著金價的持續高漲態勢,逐漸有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開始決定參與到「淘金」的大軍之中。9月以來,就有華業地產、方大炭素等數家上市公司宣佈加入「淘金」大軍。但是,限於技術等方面的原因,多數上市公司更加熱衷於委託貸款與投資理財產品。

截至今年8月底,有關上市公司發佈委託貸款的公告共計117份,涉及64家上市公司。其中,東方通信是今年投入委託貸款最多的公司之一,至7月19日公司已發放貸款3.4億元。

此外,投資理財收入也是改善上市公司業績的一劑良方。今年上半年,中衛國脈先後使用5億元購買理財產品,財務報告顯示其實現投資淨收益共計1117.14萬元。使得公司二季度的業績扭虧為盈。

「副業」給財報「摻水」

目前,上市公司對外委託貸款的年利率在不斷提高,常常可見15%甚至20%的委託貸款利率,在如此高的利率之下,放貸的上市公司終於嘗到了甜頭。

一度成為國產手機領頭羊的波導手機因近年來受到國外手機廠商的競爭,陷入了長期虧損的狀況。但在最近短短兩年的時間裡,這家公司卻實現了扭虧為盈,淨利潤還增長了兩倍多,公司能夠順利扭虧也與公司的委託貸款業務密不可分。

對此,寧波波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馬思甜表示,波導之所以逐步走出困境,根本上是因為主營業務競爭能力的提升。然而,據ST波導2011年中報 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3514.6萬元,其中,對外委託貸款帶來的投資收益達到1773.8萬元。也就是說,僅委託貸款給 企業帶來的收益就佔到了企業淨利潤的50.5%。

除了放高利貸,上市公司同樣熱衷於投資理財產品。從中報統計中可見,在收緊流動性的金融環境下,利用閒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勢頭越來越高。今年以來,已有超過60家上市公司發佈了投資理財產品公告,合計投資金額超過200億元,其中海螺水泥豪擲40億元。

有分析人士指出,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獲利,在一定程度上是給公司財務報表「摻水」,誤導投資者對公司持續盈利能力的判斷。從經營者角度來看,投資理財看似相對穩健,但不為上市公司所能控制,也不是其優勢所在,一旦市場出現波動,也會面臨很大的風險。

實業「空心化」隱憂

在當前融資壓力日益加大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資本投入回報率已經追不上銀行的貸款利率。不完全統計顯示,上市公司平均投入資本回報率僅為 4.07%,遠低於眼下銀行6.65%的一年期貸款利息。如果再加上銀行貸款的各種中間環節及附加成本,企業最後從銀行取得貸款的利息費用甚至會超過 10%。

與將資金放進銀行獲取3.5%的年利率相比,「高利」貸款與各種理財產品無疑是上市公司快速發財之路,更有上市公司來自委託貸款的收益甚至超過了主業。但是,企業的資金是有限的,過度的金融投資必然導致對主業投資的削弱。

有業內人士指出,上市公司以委託貸款為主業而令實體經濟"空心化"的問題更加令人重視。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稱,這與銀行信貸控制、貨幣政策從緊有很大關係。

「高利貸」始於資金配置不合理

上市公司開展理財業務的理由一般都稱,「公司自有資金較為充裕,這麼做是為充分利用公司閒置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資金收益水平。」

然而,這些閒置資金多半是因為公司在發行之初存在巨額超募造成的。財經評論員葉檀認為,上市公司委託擔保盛行,意味著資金配置的錯亂。上市公司大多獲得了超募,只要上市就黃金萬兩,這些公司獲得了本不該獲得的資金,通過委託貸款等方式漁利。

截至9月初,今年以來首發上市的213家公司共募集資金1978億元,其中1042.06億元隸屬超募資金。據瞭解,有些上市公司的資金使用已經出 現越軌行為,深圳惠程利用定向增發的本應存入專項賬戶的4.52億元先後五次購買中國銀行吉林分行的理財產品,共獲利息100.59萬元。這種行為已經具 備違規操作的嫌疑。

「高利貸」小心有放無回

上市公司熱衷投資的理由不外乎是增加資金使用效率、實現保值增值,但上市公司各項非主業投資所蘊含的市場風險值得警惕。

據ST波導公告中顯示,通過「委託貸款」方式,波導曾向青海中金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放貸9000萬元,年利率是13%,發放期限是2010年4月30 日至2011年5月4日。照此利率計算,9000萬元資金,一年的利息收入高達1170萬元。而銀行1年期短期貸款,年利率僅為6.65%,相比之下利潤 確實豐厚。但2011年5月30日,ST波導再次發佈公告稱,給予青島中金創投的貸款應該於5月4日收回,但仍未能還款,將進行催討。雖然最後於6月23 日表示貸款和利息已經一併結清,但已延期一月有餘,壞賬風險隱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88

「空心化」危機 中國製造業升級求解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3/4ONDE5XzM3Njg4OA.html

自2010年成功坐上了全球經濟的第二把交椅,並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和進口國時,中國製造業的產值也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製造業主體。入世以來,中國裝備製造業取得了跨越式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席捲全球,企業面對的是各國同類企業的競爭,市場範圍的擴大,帶來了更多的市場機會,同時也帶來更大的市場風險,這對中國的製造業來說無疑是嚴峻的挑戰。

製造業喜憂參半

作為輕工業領域的支柱產業,入世10年來,我國家電業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中國成為了家電製造大國,為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一位長期從事家電行業研究的專家向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2001年,中國家電規模不到2000億元,到去年已經達到9642億元,10年的時間,增長達到了400%;家電業出口也由2001年的70億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500億美元,翻了20倍。」

美的集團副總裁黃曉明表示,「衡量一個國家的產業是大還是強,不是某個產業鏈條上某一個企業或者某一個品牌能夠實現的,而是整個價值鏈競爭力的充分體現。」黃曉明預計,2020年,中國從家電大國到家電強國的夢想可以實現。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王超表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十年來,中國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地位正發生深刻變化。

王超表示,一方面勞動密集型產業仍是中國的比較優勢所在,另一方面新興產業的競爭力日益增強,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有的環節不斷擴展,同時國內市場日益龐大,成為中國企業在世界市場上競爭的優勢來源。

長 期以來,中國勞動力等商務成本的相對低廉,造就了中國低成本製造業的主導地位。但伴隨人力資源低成本的是相關技術的落後,這已經成為制約中國製造業發展的 瓶頸。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的核心問題是勞動生產率及附加值偏低。目前中國製造業勞動生產率約為美國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國的5.56%。 在質量上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

同時,近年來不斷爆出的「血汗工廠」、「壓榨工人」等事件,說明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中國製造業,分享機制仍然處於劣勢。中國製造業要發展,就必須解決人才問題。

「空心化」現象凸顯

一直以來,我國製造業發展狀況呈現出「兩高一低」的特點。即製造業增長速度高、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高,而人均製造業增加值低。這種現狀,一方面說明我國製造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下一步發展面臨的結構性矛盾將是一個突出的制約因素。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儘管我國製造業前進步伐舉世矚目,但在融資成本、勞動生產率、研發投入、原材料成本、工資成本等方面均呈現「軟肋」,這將導致「空心化」現象顯現。

溫 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表示,產業「空心化」有三個明顯標誌:第一,大量資本逃離實業;第二,大量企業外流外遷,甚至到國外發展;第三,很多企業 利用實業平台取得銀行的貸款,卻沒有專款專用,而是投資礦山、房地產等。目前產業「空心化」有擴大的趨勢,前幾年在溫州出現的從實體經濟抽調資金投資房地 產、放高利貸現象,正在向內陸省份轉移。

數據顯示,2007—2010年中國企業500強中,製造業營收總和佔40%以上,利潤額只有30%左右;而「工農中建交」五家國有商業銀行營收總額只有6%左右,利潤總和卻佔27%。

「這表明實業企業融資成本高企。如此下去,讓人擔心資本繼續流出實業部門,流向金融部門。」中企聯研究部繆榮表示,實業企業與商業銀行、房地產企業存在懸殊過大的利潤差距,長此以往,我國製造業將可能出現「空心化」趨勢,這尤為值得警惕。

開放和規則是出路

長期以來,製造業都作為強勢產業,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撐。

2008年金融危機,使我國的外貿出口曾經大幅度下降。幾個月後,正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家電產業、服裝產業、鞋和其他勞動密集型產業支撐了中國外貿出口的恢復,在很短時間裡面,重新回到10%、20%的增長速度。

「一 定要看到我們從事的這樣一個產業永遠是個朝陽產業,只要我們不斷地更新技術,不斷地打造品牌,我們的製造業肯定是永遠具有活力的朝陽產業。所以我一直堅持 一個觀點,沒有夕陽的產業,只有夕陽的技術、夕陽的管理。」中國入世談判首席代表、博鰲亞洲論壇諮詢委員會委員龍永圖說。

有專家指出,「製造業擔負了穩定中國經濟、創造就業機會的使命,所以在中國製造業面臨各種壓力下,政府要考慮在稅收政策方面給予傾斜。過去講利潤大戶,現在應該倡導就業大戶,就業多的企業應該給予一些免稅指標。」

事 實上,伴隨著中國製造業的快速發展,全球化運營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和重要的戰略選擇。面向未來,中國的製造業仍然面臨著諸多的發展課題,如產業的轉型 升級、上游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以及企業的國際化發展等等。而龍永圖表示,今後中國的製造業發展道路無非兩條,即按照世貿規則,一個是開放,一個是規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47

空心化遇上經濟衰退 溫州規模工企六成減產停產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7/1933894.html
市場需求依然不振;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工業經濟仍然面臨下行壓力;地方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增長。」

在27日閉幕的浙江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上,一份《浙江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關於2012年上半年全省經濟運行情況的調研報告》(下稱《調研報告》),如此概述當前浙江經濟的四大問題。

浙江省人大財經委調研發現,浙江企業經營效益下滑、生產經營綜合成本提高,訂單進一步減少,減產停產現象增多,僅溫州一地,60.43%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現減產停產。

《調研報告》指出,上半年浙江經濟成績來之不易,經濟形勢仍然嚴峻,不確定因素較多,實現全年目標任務難度加大。

困難向大中型企業傳導

「我拉他過來是『救火』的。」一位溫州大型外貿企業負責人王總,最近緊急叫來一位做內銷鞋子的老同學,希望他的加工廠在15天時間裡,生產出2.8萬雙出口至美國的鞋子。「合同快到期,原定廠家擔心虧損突然毀約,其他廠家不是倒閉就是壓縮生產,你就幫個忙,趕快召集工人,生產越多越好。」

王總說,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與他有著業務合作的20餘家生產企業中,已經有多家倒閉,很多家生產銳減。「工資等成本上升,利潤大幅下降,再加上流動資金緊張,現在很多企業已經不敢接出口訂單。」「接的單子越多,風險越大,接下來我們把老單子做完,新單子就不多接了。」

今年6~7月上旬,不少企業向浙江省人大財經委反映,目前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比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更大、更持久,對此王總也持相同看法。同樣在義烏小商品市場,多家經營戶最近向本報記者反映,上半年他們的貿易額同比下降3~5成,訂單出現短、小、散狀況,利潤要比2008年下降一半左右。

6月開始,浙江省人大財經委分赴杭州、寧波、溫州、紹興及所屬部分市縣開展調研,廣泛聽取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匯報,召開部分人大代表和企業負責人座談會,並實地考察企業。7月上旬,該委還分別聽取發改、經信、財政、商務、統計、物價、人行、銀監等有關部門的匯報,形成這份供大會參考的《調研報告》。

不少企業向浙江省人大財經委反映,目前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比2008~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更大、更持久。

《調研報告》稱,小微企業去年以來面臨的困難,正向大中型企業傳導。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浙江工業大型、中型和小微企業利潤分別下降23.8%、18.3%和14.3%。

企業效益下滑嚴重,生產經營綜合成本卻繼續提高。前5個月,浙江企業利潤總額下降19%,降幅低於2009年同期9.7個百分點;虧損面達20.8%,虧損率為13.6%,同比分別擴大5.2和6.7個百分點;虧損額152.2億元,增長71.5%。同時,利息支出425億元,增長36.6%,相當於同期企業利潤的43.9%;用工成本上升15%左右;綜合稅費負擔總體較高。

同時,浙江企業訂單進一步減少。浙江省經信委千家重點企業季度調查顯示,42.9%的企業反映二季度訂單同比減少,比一季度擴大3.1個百分點。企業減產停產現象增多,溫州市399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今年已停產140家,產值同比下降多達2276家,下降面達57%。

尤其需高度關注的是,一些地區部分企業因經營困難加劇,可能引發資金鏈斷裂,並帶來互保圈的潛在金融風險。

一些地區和有關部門一致向浙江省人大財經委反映,市場有效需求不足,是影響今年浙江經濟運行較突出的問題。其中存貸款增量同比減少,6月末浙江本外幣貸款餘額56641億元,比年初增加3398.5億元,同比少增481.1億元,餘額增長11.9%,增速同比回落3.4個百分點。

下行壓力較大

《調研報告》認為,從先行指標和相關信號看,浙江工業經濟仍然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

據統計,5、6月份浙江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分別為46.4%、49.2%,處於榮枯線下方;工業用電量4~6月份維持負增長,分別下降2.8%、1.7%和2.2%。

為此,浙江省人大財經委建議,政府應幫助企業「減負」,為其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其中,嚴格執行稅費減免政策,嚴肅查處個別地方出現的預徵稅款和亂收費、亂罰款等行為,切實減輕企業稅費負擔;高度關注資金鏈斷裂風險,加強對重點區域和行業、企業的檢測監控,強化協調合作,切實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投資意願下降,創業激情減弱,浙江工業經濟下行壓力還在增大。」浙江工商大學浙商研究院名譽院長呂福新昨天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

7月12日,浙江省政府召開全省工業經濟形勢分析會,「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力保今年工業目標任務完成」,提出要提振信心,通過抓市場、抓投資、抓減負、抓重點來「穩增長」,突出工業強市強縣強鎮強區建設來「強工業」,盡全力完成全年工業發展目標。

昨天,浙江省副省長、溫州市委書記陳德榮對話網民時認為,溫州人口全省第一,經濟規模全省第三,但是規上企業的規模只排在全省第五,「說明我們不是企業長不大,而是稍微大一點,都外流了,導致本地產業空心化。如果不解決空心化問題,溫州經濟轉型發展就沒有希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27

藍皮書:安徽省農村“空心化”現象愈發嚴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8223.html

人口空心化、服務空心化、民主空心化、心理空心化,25日發布的《安徽藍皮書:安徽社會發展報告(2016)》認為,安徽省城鄉發展差距明顯,農村空心化亟須治理。

安徽大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當日共同發布該藍皮書。藍皮書稱,當前,安徽經濟社會發展的挑戰主要體現在經濟下行形勢嚴峻,文化建設尚有差距,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社會矛盾糾紛頻出,就業、養老壓力加大,對外開放水平較低等。

藍皮書稱,受城鄉二元分割的經濟社會體制影響,安徽省城市和農村發展差距非常明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低。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安徽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3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21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的近2.5倍。2014年安徽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6107元,農村僅為7981元,差距仍然十分明顯。

安徽藍皮書課題組在調研中發現,安徽在教育資源、醫療衛生資源、社會保障、人居環境等方面,雖然近年來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措施不斷實施,但是城鄉差距仍然非常明顯。

教育方面,農村學校基礎設施落後、教師流失、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等限制了農村教育的發展,造成城鄉教育的差距;醫療方面,城鄉醫療保障制度二元分化,農村醫療衛生人力資源缺乏、鄉村醫生待遇差等問題仍然存在,是造成城鄉醫療差距的主要原因;城鄉人居環境方面,部分農村地區白色垃圾泛濫、村莊綠化缺失、生活汙水橫流,居住環境不容樂觀。

藍皮書介紹,2015年底,安徽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0.5%。農村人口大量進入城市,2014年全省外出農民工總量超過1800萬人,跨省外出務工現象也很突出。“六普”數據顯示,安徽省戶籍人口為6862.0萬人,全省常住人口為5950.1萬人,凈流出到省外半年以上人數為911.9萬。

“安徽省農村‘空心化’現象愈發嚴重。”藍皮書說,農村空心化衍生出一系列社會問題,主要體現為:一是人口空心化,大量有知識、懂技術的農業勞動力流失,造成農業發展“後繼無人”;二是服務空心化,農村留守群體的社會救助缺失,留守老人養老、醫療和留守兒童情感、教育等方面的問題突出;三是民主空心化,農村空心化造成村民自治虛弱,村民選舉參與度低,農村幹部素質降低;四是心理空心化,家庭親情紐帶斷裂。

藍皮書說,此外,農村空心化還加劇了農村治安環境差、農村文化衰敗等問題。農村成為社會問題的高發地區,農村空心化亟須治理。

課題組建議,加強社區自治建設,完善社區的公共服務職能。要減少社區的行政化色彩,建立社區公共事務的準入制度,減少社區臺賬,壓縮各種評比、考核。社區應該著手改善如養老、救濟、醫療等公共服務供給。改進居民的社區參與方式。鼓勵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培養起居民的社區主人翁意識,建立居民社區參與的激勵機制。特別是激勵促進外來人口積極參與社區事務。

同時,推進社區文化建設和組織建設。建立社區社會組織,推動社區居民互助、社區誌願者和社區公益活動發展等,重建熟人社會的互幫互助傳統。推進社區物業管理。探索建立居委會、業主委員會和物業公司的三方聯席會議機制,明確分工,各司其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9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