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理性預期模型再探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4081

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關於宏觀模型中如何模擬經濟主體的預期的問題,學術界一直爭執不下。適應性預期是基於過去的數據,而理性預期則是基於人們掌握的所有信息中、取變量在統計學意義上的期望值。理性預期模型一直是新古典經濟學派用來批評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核心工具。最近,Lars Syll對Simon Wren-Lewis維護理性預期的立場所作出的批評又在「主流」和「異端」經濟學家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信息的重要性:過去vs. 現在

Lars Syll表示,理性預期只適用於虛構的、符合平穩隨機過程的世界。而在現實世界中,未來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和不確定的:結構性變革時有發生,事物隨時空而改變。事件的發生並不符合時間軸上穩定的概率分佈。在這種情況下,經濟主體很有可能做出系統性的非理性行為。

Simon Wren-Lewis則表示,我們可以在理性預期和適應性預期中做出選擇。而適應性預期的問題在於,預期的形成只基於過去的經驗,而不考慮現在的貨幣政策和經濟狀況。由於決策的做出是建立在對未來預期的基礎上,適應性預期實在是過於簡單化了。

Robert Waldmann則表示在為發達工業化經濟體建模時,顯然用適應性預期更好。在美國,大多數經濟主體是無視經濟學家和媒體的言論的。由於他們認為過去資產價格上漲因此未來會上漲,非理性的投機泡沫就會出現。這是符合歷史數據的(但是理性預期理論也符合數據,因此這是個不能被證偽的命題)。

在早前的文章中,David Levine寫道,他不認為經濟學中有可以替代理性預期的理論(儘管理性預期也很難預測危機的發生)。這是因為除了理性預期之外,對於基於其他任何一種預期的理論,一旦人們依此行動,結果就會發生偏誤(這也是盧卡斯批判的核心)。

模型的簡化

Simon Wren-Lewis表示,雖然理性預期的假設看似有些強,但是這與其他命題的假設是相通的:公司可能並不知道其產品的真實需求曲線,但是基於利潤最大化的假設上計算出的價格比基於經驗的固定加成的價格要更加可靠。所以對經濟主體的預期是基於現有所有相關信息的假設是合理的。否則整個宏觀分析預測行業為什麼會存在呢?

Mark Thoma對理性預期則是持有更加審慎的看法。一方面,如果人們的預期中不考慮新信息、只看過去的話,是非常愚蠢的。另一方面,人們也不可能透徹地理解所有政策以及它們對經濟的影響。理性預期是一個很好的基礎(就好像物理學中假設絕對真空的存在),在一些簡單博弈和金融市場中可能存在;但是要推而廣之的話還是可能出現謬誤。

Nick Rowe則表示,現實中人們是會憑經驗做出決策的,只要經驗多數時候正確就行。比如金本位時代,零通脹的經驗就是理性的;在通脹目標為2%的時候,2%的預期就是理性的。問題是出現在世界發生變化的時候。

預期和數據

Robert Waldmann指出,密歇根通脹預期調查顯示,通脹預期與目前的CPI密切相關——除了發生大的外部衝擊(如石油價格突變)以外。近些年,調查中的通脹預期持續高於實際通脹。這並不符合理性預期,倒更像基於過去經驗的預期形態。

Chris Dillow指出,數據顯示,預期通脹和感知到的通脹高度相關。儘管這與理性預期在某種程度上符合,但是這也符合經驗:預期通脹在目前水平,但是如果通脹高於正常水平就下調預期,反之亦然。但是在特殊情況下以上不成立:如衰退期,通脹預期就比經驗值要低。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認為:在正常情況下,通脹預期是基於過去經驗,但是在特殊情況下,由於犯錯的成本增加,人們會採用更加複雜的預期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