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再向各位推薦一篇好文 國老

http://xueqiu.com/8018540373/25488798
再向各位推薦一篇好文,雖然我從QIHU在18元時就認識作者並與他交往到現在,但他一直對360很不認可,不用360的產品也不買股票,但這並不影響我倆的交流。只是他否定的原因基本都沒太多說服力,也不能說出360的產品到底爛在那裡,我期待空方的理由,但我希望是一些有理有據的,而不是自已根本沒用過產品沒認真分析就道聽途說的。我期待有一天他能承認360做了用戶需要的好產品,是一家好公司,我在想,有多少人在以下這些衝浪型公司規模不大的時候就看中並買入?

衝浪型公司

最初看到「衝浪型」公司是在芒格的演講中,他是這樣描述的:「當新的行業出現時,先行者會獲得巨大的優勢。你會遇到一種我稱之為「衝浪」的模型——當衝浪者順利沖上浪尖,並停留在那裡,他能夠沖很長很長一段時間,無論是微軟、英特爾、NCR或者其它公司,都是如此。但如果沒沖上去,就會被海浪吞沒。......在漫長的人生中,你只要培養自己的智慧,抓住一兩次這樣的好機會,就能賺許許多多的錢。」

衝浪型公司的主要特徵就是:它們領行業風氣之先,有一段5-15年的業績爆發期,淨利潤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長,業績成長至少20-30倍,市值也成長15倍以上,給投資者帶來非常豐厚的回報。

它們就像乘風破浪的弄潮兒,不可阻擋地飛速發展。和它們相比,其他公司是那樣的平淡無奇,波瀾不驚。但它們數量又極為稀少,十年一遇,可遇不可求。

「衝浪」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模式,對其深入地分析,至少有三方面意義:1、抓住衝浪型公司,賺許許多多的錢。2、為更廣泛的公司分析提供一個標竿。3、重新審視和改進價值投資策略。

讓我們近距離來看看幾個「衝浪型」公司: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其中蘇寧電器8年淨利潤增長68倍,股價上市6年增長22倍;騰訊6年淨利潤增長18倍,股價增長35倍;百度6年淨利潤增長292倍,股價上市5年增長15倍;三一重工9年淨利潤增長60倍,股價上市6年增長10倍。它們的利潤和股價就像沖上巨浪,讓絕大多數公司只能望其興嘆。

沃爾瑪、微軟、思科、谷歌、蘋果也都是衝浪型公司,這裡暫不列出具體數據。
查看原圖
以下從五個方面來討論衝浪型公司。

(一)衝浪型公司的4個必要條件

想要獲得衝浪型公司的豐厚回報,關鍵問題是:抓到衝浪型公司這樣的大魚是可操作的嗎?如果是不可操作的,而是靠運氣決定,那就沒有討論的意義了。出人意料而重要的是,衝浪型公司的關鍵特徵是非常明顯和清晰的,換句話說抓大魚其實比抓小魚容易,應了一句廣東話——「發財容易揾食難」。

關鍵特徵,其實就是必要條件。如果一個公司符合這些特徵,那它就有很高的可能性是衝浪型公司,如果沒有,就可以排除。衝浪型公司有4個關鍵特徵:

1、公司處於全新的細分行業,或者傳統的細分行業被根本性改變,顛覆,重新定義。

2、細分行業由最多2家公司佔有統治性地位,佔有75-90%細分市場份額。

3、行業市場潛力巨大,公司市值相對市場規模很小。

4、公司有實際盈利,平均淨資產收益率高於25%,淨利潤極速增長,年複合增長率超過50%,每股收益大幅增長。

我們通過以上4家公司來逐一詳細討論:

1、公司處於全新的細分行業,或者細分行業被根本性改變,顛覆,重新定義。

此處的「全新細分行業,或者發生根本性改變,顛覆」,是指不需要看數據也能發現,甚至於你根本不可能忽視、不發現。

蘇寧電器身處傳統的商業零售行業。但從2000年代初開始,蘇寧和國美用連鎖和低價根本性改變了整個行業,家電零售行業發生了巨大的,根本性的變化。實際上,從日常經驗和媒體都可以很容易感受到。還記得當時有新聞報導國美1元賣電視機,造成市民通宵排隊,商場門被擠破等。

騰訊所處網絡即時聊天是全新的行業,在此之前是沒有的,每個人在生活中都能明顯地感到越來越多的人在用QQ聊天,不發現是很難的。

百度所處的搜索引擎行業不是新的行業,當時有很多搜索引擎,比如:Excite,Lycos,Altavista,Yahoo。轉折點是谷歌的崛起,用過谷歌的人幾乎不會再用原來的搜索引擎,谷歌重新定義了搜索,根本性改變了這個細分行業。

三一重工處於傳統的工程機械行業中的混凝土機械細分行業。90年代末開始,因為商品混凝土的強制性推廣和其本身的優勢,混凝土的生產、運輸、施工環節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實際上混凝土行業被重新定義。隨之傳統的混凝土機械行業也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這裡稍微專業一點,但很容易從資料上確認)三一重工後期已經不是完全的衝浪型公司,因為其還有一塊其他細分工程機械市場的業務。這正好表明一個公司即使只在部分業務上衝浪,給整個公司帶來的利益也是巨大的。

這裡的關鍵點是,衝浪型公司所處行業不分新舊,和全新的行業同樣重要的是傳統行業,關鍵是傳統行業發生了巨大的,根本性的變化。相比而言,絕大多數公司都處於基本穩定,中小變化有,但沒有實質性變化的行業。我們很難確定衝浪型公司產生於新舊行業的大致比例,相信傳統行業比例要大一些,畢竟全新的行業是很少的。也許更重要的是全新的行業規模小波動大,孕育不出衝浪型公司。

2、細分行業由最多2家公司佔有統治性地位,佔有75-90%細分市場份額。

不需要翻閱統計數據,通過日常生活的觀察,我們也能十足的把握肯定:蘇寧和國美佔了連鎖家電賣場的絕大多數份額;騰訊和MSN佔了網絡即時聊天絕大多數份額;百度和谷歌佔了中國搜索市場的絕大多數份額;稍微專業的是機械行業,但也容易獲得資料發現,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佔了泵車、拖泵市場的絕大多數份額。

強調一下是2家公司——3家都不行,佔有絕大多數市場份額。

容易發現,衝浪型公司並不一定是最早進入該細分行業的,比如:網絡即時聊天,騰訊不是最早做的,最早是以色列人做的OICQ,騰訊入行可以說是模仿的;百度做搜索引擎也是後來者,當時已經有很多搜索引擎;蘇寧賣家電也是小字輩;三一重工也不是最早進入混凝土機械行業的。

對衝浪型公司來說,早晚不重要,重要的是:行業經過一段平靜期,這段時期甚至很長,隨後在一個短時期內,行業發生根本性變化,競爭格局被完全打破,被最多2家公司佔了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佔有無法動搖的統治性地位。這時才意味衝浪型公司沖上浪尖,開始衝浪。

這在實際操作中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找尋衝浪型公司的時候,我們不需要在波瀾不驚的行業中預測什麼時候會來大浪,哪家公司會在群雄爭霸中勝出,根本不必著急下結論,只需要等著行業發生根本性變化,最多不超過2家公司佔有絕大部分細分市場份額時再做判斷。等它們沖上浪尖再說。這大大地增加了可操作性!如果沒有發生這種情況,也就意味這這個細分行業不會出衝浪型公司!

巴菲特在年報中舉例說過美國汽車行業初期有非常多的公司,最後都被淘汰,只剩下幾家大公司,以此說明投資新興行業的高風險。林奇也是避熱門行業不及,偏愛蕭條行業,他們的看法造成許多投資者對新興行業的恐懼症。其實問題的關鍵是,他們所說的時點都是行業平靜期,行業還沒有出現統治性的企業,正確的時點是應該等到衝浪型公司沖上浪尖,情況就會有本質的區別。

3、市場潛力巨大,公司市值相對市場規模很小。

行業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浪要足夠大。相比公司的規模,市場巨大。

和中國巨大的家電銷售額相比,2002年蘇寧的銷售額是那麼的小,再看看全國那麼多的空白點,即使是漫不經心的觀察也能發現巨大的市場潛力。

2003年騰訊的用戶開始以億計數,盈利主要來自QQ增值服務。2004年的淨利潤是4億多,換算成每個用戶賺2-3塊,結合利潤快速增長,合理推測一下,如果平均每個用戶賺20-30塊(也是很低的數字),利潤就會10倍的成長,這是相當明顯的。況且還可以開拓新的服務,就像現在的門戶、移動、網遊等。

當2003年百度和谷歌開始統治中國的搜索引擎行業時,相比龐大的網絡廣告市場,百度的營業額是那麼的小,結合急速增長的利潤,說明市場對百度的迫切需求,增長是十分確定的。

2003年,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開始明顯領先行業對手時,很容易發現商品混凝土只佔整體混凝土市場的很小比例,結合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的龐大規模和快速增長,十分有把握肯定混凝土機械市場的巨大潛力。

4、公司有實際盈利,平均淨資產收益率高於25%,淨利潤極速增長,年複合增長率超過50%,每股收益大幅增長。

當衝浪型公司開始衝浪時,是必須有實際盈利支持的。

以上4家公司,5-7年平均淨資產收益率都在25%以上。除公司發行新股上市當年,因為募集資金拉低淨資產收益率外,只有極個別年份低於20%,有不少年份高於30%;淨利潤極速增長,年複合增長率在50%以上,更有一些年份以翻番以上的速度增長;5-7年間,蘇寧電器每股收益增長15倍,騰訊增長17倍,百度增長65倍,三一重工增長10倍(三一重工業績有一些週期性公司的特點)。

這點把真的衝浪型公司和絕大多數泡沫公司、偽衝浪公司區別開了。眾所周知,在2000年的網絡泡沫中,很多公司是符合以上3個條件的,但不符合這個重要條件,當時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是沒有盈利或者微利的,淨資產收益率低,每股收益沒有快速增長,這和真正的衝浪型公司是有本質區別的。

以上4點總結起來就是:衝浪型公司開拓、創建了一個細分行業,並且統治了該行業,該行業最終發展成巨大的市場,公司掙到了許許多多的真金白銀。

這4個條件是否普遍適用於檢驗所有公司呢?我們不必分析那些明顯不是的公司,來分析一些貌似的公司,看看可操作性:

家電行業。行業情況符合條件1、近些年出現的液晶電視,根本性改變了電視機行業。3、液晶電視市場潛力巨大。但不符合2、由不超過2家公司佔統治性地位。4、高淨資產收益率。所以沒有產生衝浪型的家電公司。

山寨手機行業。行業情況符合條件1、近些年出現的山寨手機,根本性改變了中低端手機市場。3、手機市場潛力巨大。但不符合2、不超過2家公司佔統治性地位。4、高淨資產收益率。所以沒有產生衝浪型的山寨手機公司。但做手機芯片組的聯發科,符合全部4個條件,成為衝浪型公司,淨利潤9年增長10倍。

阿里巴巴。毫無疑問阿里巴巴上市前符合全部4個條件,是衝浪型公司的典範。從最初的50萬啟動資金,和隨後的風險投資,8年發展創造了年利潤超過10億的公司,是百分百的衝浪型公司。但上市以來,阿里巴巴不符合條件3、巨大的市場潛力。阿里巴巴的營收增速明顯放緩,行業規模制約了發展,阿里巴巴已經轉變成快速增長型公司。還有史玉柱的巨人網絡、中國動向也是這種情況。

我們還可以用這4個條件來鑑別一下現在的一些熱門行業、公司:

新浪微博。明顯地,新浪微博滿足前3項條件:新的細分行業;和騰訊微博一起佔據80%以上市場份額;發展潛力巨大。但不滿足第4項——實際盈利,高淨資產收益率。新浪微博還沒有開始盈利,沒有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當然,新浪微博肯定會找到盈利模式的,也會實現盈利的,關鍵問題是盈利能力如何,是不是夠高。目前還不能把新浪當成衝浪型公司。

噹噹,奇虎360,世紀佳緣,優酷。它們滿足1、2、3項條件,但不滿足4、有實際盈利,淨資產收益率高。目前盈利能力不高,只實現了少量利潤,還沒有沖上浪尖,但有成為衝浪型公司的潛力,有待進一步的觀察。

我們還可以用這4個條件來分析許許多多的公司。重要的是,這4個條件能夠區分出絕大部分的偽衝浪型公司,而且能指出具體原因。當然,理想的情況是給出衝浪型公司的充分必要條件,但這是很困難的,甚至會帶來沒完沒了的分析,得出一些沒有操作性的結論。事實上,在經濟學這樣的社會科學裡要真正證明一些東西是很困難的。相反,得出一些清晰的,有操作性的必要條件是更有意義的。

(二)衝浪型公司背後的根本機制是什麼?

今天我們很難想像,沒有蘇寧電器、騰訊、百度、三一重工,生活會少了多少便利,樂趣。我們難以估計它們為社會節省了多少時間和金錢,又為社會創造了多少價值——肯定是巨大的。

它們產生是因為社會對某個行業的需求,但因為公司本身的強大,同時也給該行業打上了自己深深的烙印,成為行業的代名詞。費雪在《怎樣選擇成長股》裡說過兩類公司「因為能幹而幸運」、「因為幸運而能幹」,無疑衝浪型公司屬於前者,它們領一時風氣之先,管理優秀,把命運牢牢把握在自己手裡。

另一方面看,歷史有其必然性。如果沒有蘇寧電器,也會有什麼浙寧電器,粵寧電器代替它,社會最終會催生一家這樣的公司,雖然行業的具體發展形式,時點等會不同,歸根結底是社會需要這樣的公司,呼喚這樣的公司。

關鍵是,衝浪型公司是社會和具體公司良性互動、正反饋的結果,這種正反饋是最關鍵的。社會創造了機會,公司則在正確的地點、時間做了正確的事。兩者發生一個正反饋,公司發展壯大,社會取得進步。衝浪型公司不是事先設計好的,更像是一個有機體,是適者生存長出來的,或許就像一個新物種的誕生。這也決定了衝浪型公司數量是稀少的。

進一步看,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分析用簡單的理由來解釋衝浪型公司,強調某一方面的原因造就了衝浪型公司。實際上衝浪型公司的成功都是體系的成功,無論是技術還是商業體系,裡面都包含大量的模塊、方法、細節。體系一旦建立起來,競爭對手短時期內要仿造,擊破是很困難的。這也是為什麼衝浪型公司有一段時期能持續衝浪,獲得先發優勢的根本原因。

具體展開來說說體系的概念。想像一下,一個少年拜師絕頂武林高手學藝,高手毫無保留地打了一套劍法把平生絕學展示給少年,少年就能學會嗎?肯定不能。因為劍法裡包含非常豐富的細節,每個招式的力量、速度、技巧等等都沒有看清楚,更不用說怎樣把每個招式結合起來。高手需要把每個細節和要領詳細告訴少年。這還不夠,少年還要自己做大量的練習來掌握,中間還要犯大量的錯誤,要高手來改正。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少年改變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的過程,就是領悟的過程。劍法基本掌握後還不夠,還要學會怎麼在實戰中運用,怎麼用這些方法來應付實際搏擊。這些基本掌握後,才可以說出師了,但只是對付一般人可以,對付高手還需要精通掌握。經過更漫長的數十年的練習領悟真正掌握後,才有可能成為頂尖高手。這時,自然就具備了創新的能力,可以改進原來的劍法,創造更厲害的招式,甚至是新的一套劍法,也就是一套新體系。就像每種拳術都是一個體系,有其豐富的內涵。

當然,有極少數天賦很高的年輕人可以大大縮短這個週期,可能在中青年就達到武學巔峰,自成一派。就像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這些科學家都做出了基礎性的重大發現,登上科學的巔峰,自成一派。研究發現大部分獲獎者的年齡都在30歲左右,他們就是科學界的奇才。

衝浪型公司就像是一個武學奇才,通過在實踐中大量學習,終於自創了一套很厲害劍法,成為武林高手,隨後又吸引了大量武林高手聚攏,一起切磋武藝,不斷完善豐富這套劍法,最後發展成為一大門派,成為一代武林宗師。

回顧微軟的歷史,蓋茨就是一個企業界的武學奇才。蓋茨中學開始就狂熱地迷上了計算機,通過大量的學習,成為計算機高手,具備了從哈佛大學退學的能力。開發操作系統對他和同伴來說還太難了,於是他們買了個操作系統進行改進,不斷地完善DOS系統。經過幾年的學習和積累,終於他們自創了一套新劍法:Windows,產品大受客戶歡迎,飛速佔領市場份額。隨後大量的硬件,應用程序開發商圍攏過來,豐富完善Windows體系,經過十年的發展終於發展成一大門派,微軟公司也成為一代宗師。

IBM曾經試圖攻破Windows體系,以失敗告終。看看有多難:複製仿造是很難的。Windows的源代碼肯定是得不到的。仿造也很難。Windows本身就是一個異常複雜的體系,就如前面所說,就算武林高手願意教,徒弟要學會的時間也是很長的,更何況武林高手還要保密。加上高手還在進步,不斷推出新的版本,短期內仿造Windows幾乎就是不可能的。如果開發一個全新的操作系統,有2大轉換成本:1、Windows已經有大量的客戶,讓他們學習使用一種新的操作系統,除非有很大的甜頭,不然是很難的。2、Windows上已經集中了大部分的硬件、應用程序開發商,讓它們為新的操作系統開發程序,成本是巨大的。當然如果微軟給Windows定一個非常高的價格,IBM可能用低價吸引用戶和開發商過來。但是,微軟會這麼笨嗎?IBM在後面苦苦追趕,吃力不討好只能放棄。免費開源的Linux系統也無法動搖Windows,根本原因就是吃力不討好。

巴菲特這樣形容他喜歡的公司:主人住在一座城堡裡,外面環繞又寬又深的護城河,敵人無法攻進來。這裡所說的城堡更精確的說不是指公司,而是指藏在公司背後的體系。體系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又不像一個杯子那麼具體清楚,是更宏觀的東西,需要抽象歸納出來。價值投資者分析公司,最核心的就是要分析這種體系。

很多優秀公司是輕資產公司,其實它們是有形資產少,無形資產多,是體系強大的公司,物化的東西少。固定資產可以通過購買快速得到,體系只能一步步建立,建立起來要困難的多,所以回報也高的多,持久的多。

當然,隨著時光的流逝,體系不斷被研究,社會環境不斷改變,體系最終可能會被侵蝕、攻破、坍塌。正是所謂「創造性破壞」。但再強調一下,體系短期內(幾年)是很難被打破的,這給了價值投資者關鍵的確定性。

來看一個體系被破壞的例子,iPhone是怎樣擊破諾基亞體系的。首先蘋果沒有仿造諾基亞,因為其他手機廠商已經證明了模仿諾基亞是超不過諾基亞的,只能跟在後面。蘋果著手建立全新的體系來擊破諾基亞,它是怎麼解決2大轉換成本的呢?1、蘋果使用自己的全新的硬件,軟件體系,和諾基亞體系徹底劃清界限。如果還採用諾基亞的體系,必然就會受到該體系很大的制約,又跳進諾基亞的「陷阱」。2、蘋果顛覆、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狂熱地追求用戶體驗,給用戶帶來很大的愉悅,用戶獲得很大的甜頭。加上App store 的推出,蘋果成功解決了2大轉換成本,給了諾基亞沉重的打擊。

我們看到很多手機公司試圖向諾基亞體系發起挑戰,注定是不能成功的。因為它們總是做些表面的修修補補工作,沒有動搖諾基亞的體系,甚至在還在幫助諾基亞。因為它們模仿追隨諾基亞,使諾基亞體系這股勢力更加強大,所有人都認為手機應該是諾基亞這樣的,諾基亞是榜樣。客觀上擠佔了蘋果這樣的顛覆者的市場空間,就像舊中國落後的封建社會制度阻礙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產生一樣。諾基亞是紅花它們就是綠葉,襯托得諾基亞更美。

因為Windows體系的轉換成本要大大高於手機的2大轉換成本,要打擊微軟就要困難的多,所以蘋果的電腦儘管是自己的硬件和軟件系統,也有很好的客戶體驗,也沒能取得iPhone這樣的成功。但平板電腦市場的轉換成本很低,所以iPad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其介於iPhone和Windows中間的定位限制了其市場規模,干的沒有iPhone漂亮。

在我們追蹤衝浪型公司的時候,衝浪型公司也會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犯各種錯誤,但要分清問題的性質。如果只是表面的傷害,沒有傷到體系,就不用擔心。除非是體系遭到破壞。巴菲特在美國運通出問題時買入其股票,就是運通的體系沒有受到傷害,屬於「皮外傷」。蘋果對諾基亞的打擊卻是「內傷」,後果很嚴重。我們一方面不要過分誇大公司體系,看不到薄弱的方面。另一方面又要避免擔心公司的一些局部缺陷,以偏概全。關鍵要看體系是否強大,有沒有遭到破壞。要擺脫微觀細節的糾纏,把重點放在更宏觀和抽象的體繫上。

從歷史的長河來看,我們常常說平凡的人創造了偉大的事業。一個國家、政黨、甚至宗教,實質上就是建造了不是那麼具體清楚,但更加複雜、強大的體系。就像平凡的人聚在一起蓋了座宏偉的城堡,固然是偉大的,但也不是什麼超自然力的神話,終究是活生生的人創造的。

(三)衝浪型公司的生命週期

和所有公司一樣,衝浪型公司也有其生命週期。一般分為3個階段:醞釀期、爆發期、平穩期。

1、醞釀期:公司還沒有脫穎而出,還在探索、積累經驗、積聚資源。公司的發展潛力不要說外部人知道,就是公司內部人也不清楚。就如早期的騰訊,據說馬化騰打算50萬把公司賣掉,買家來公司清點,發現辦公家具不值這麼多錢而沒有買。

2、爆發期:公司發生質變,找到突破口,業務開始飛速發展;公司業務、管理不斷快速變化,甚至有些混亂;各種人才、資源向公司匯聚;引領行業之先,佔有極大的市場份額,在行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公司開始沖上浪尖。就如近幾年的騰訊、百度,市場上對其一直有不少非議,但阻擋不了其勢如破竹的發展勢頭。

3、平穩期:經過5-15年的衝浪期,公司規模已經很大,受限於細分市場的規模,發展速度歸於平穩,轉變為藍籌公司。但行業地位依然穩固,產生大量現金流,給股東大量分紅。就如現在的微軟、思科、沃爾瑪、通用電氣等等。

當然,有不少衝浪型公司沒有經歷完整的3個階段,在中途掉下來了。在爆發期,行業出現有力的第3個競爭者。如互聯網門戶網站,網絡遊戲公司,曾經是衝浪型公司無法繼續衝浪,轉變成了快速增長型公司。在平穩期,行業發生重大變化,公司可能就此衰退。比如數碼相機的興起,讓柯達公司業績一蹶不振。小靈通的淘汰,讓曾經的衝浪型公司UT斯達康苦苦掙扎。機動車的普及使永久、鳳凰自行車成為懷舊的記憶。蘋果對諾基亞的打擊等等,需要具體分析。

價值投資者的任務是在衝浪型公司沖上浪尖抓住,一路持有到增速放緩的平穩期。當然還要持續追蹤,如果公司掉下浪尖就要撤出。

當下最熱門的蘋果公司,最好地詮釋了一個衝浪型公司波瀾壯闊的歷程:蘋果1976年創業,憑藉Apple II電腦成為典型的衝浪型公司,5年之後進入世界500強。隨後進入平穩發展期。90年代以後,隨著微軟、INTEL平台的崛起,蘋果市場份額一路萎縮,直到2001年爆出虧損,轉變為困境型公司。但從2001年推出iPod開始,蘋果又開始衝浪,2002年實現盈利,直到2007年實現34.9億美元的淨利潤。2007年推出iPhone,開始新一次的衝浪,到2009年淨利潤達到82.3億美元。2010年推出iPad,開始第3次衝浪,2010年淨利潤達到140億美元。2011年6月其市值已接近微軟、惠普、戴爾三個傳統IT巨頭的總和,達到3000多億美元,成為市值最大的科技公司。蘋果公司10年內在3個全球性的不同細分市場衝浪成功,堪稱神奇!蘋果的股價也從2001年開始,10年增長35倍。
查看原圖
(四)衝浪型公司股票買入,退出時機。

買入衝浪型公司股票的最佳的時點就是等公司已經沖上浪尖,市盈率有一定安全邊際時。然後一路長期持有,直到公司增長放緩,或者轉化成非衝浪型公司。核心策略是抓住衝浪型公司的高速增長期,這段時期最容易把握,收益也最豐厚。既不必在公司還沒有沖上浪之前急於介入,也不能在公司增長放緩後戀戀不捨。

上市第一年,蘇寧電器市盈率是23倍,騰訊是17倍,百度是337倍,三一重工是18倍。除百度外都在20倍左右,是一個合適的價格。理論上,按衝浪型公司50%的增長速度,25倍市盈率就有很大的安全邊際了。實際操作中主要根據潛在細分市場的大小來判斷,如果潛力巨大就可以接受高一些的市盈率。最理想的就是低市盈率的衝浪型公司股票,熊市對價值投資者是好消息,在這點上是毫無疑問的。

理論上,基於衝浪型公司的巨大增長潛力,在衝浪的初期市場應該會給出一個極高的市盈率。但實際情況往往是在高速增長的中後期才吸引了大量人士的關注,造成市盈率一路走高。市場似乎是低效率的,沒有人認識到衝浪型公司的巨大潛力。這是為什麼呢?也許如巴菲特所說的:「過去幾十年,價值投資一直沒有成為流行,華爾街也沒有公司模仿伯克希爾。」或許市場過於關注公司的短期表現,按市場有效理論配置資產的人太多,真正能把握公司本質,大趨勢的投資者還是太少。

衝浪型公司在高速增長期,會成為市場的熱門股,市盈率會被抬到相對一個高位。當增長放緩後,市場又會給出一個平均水平的市盈率,這時股價會有較大幅度的下跌,出現公司盈利繼續增長,但股價下跌的情況。如微軟、思科近10年的股價都沒有增長。更甚的是如果業績波動下滑,就會出現「戴維斯雙殺」效應,造成股價大幅下跌。2011年很多創業板公司下跌50-70%,就是典型的例子。價值投資者要小心這種風險,在公司增長放緩的情況下應該及時退出。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衝浪型公司轉化成其他類型的公司。比如細分行業出現第3家有力的競爭者,行業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細分市場潛力縮小等等,這時就不能按衝浪型公司來考慮了,要按其他類型公司來對待,綜合具體因素決定是否繼續持有。

(五)關於衝浪型公司的一些重要問題

衝浪型公司和其他優秀公司的區別;

有很多優秀公司利潤快速增長,給長期投資者豐厚的回報。但它們不是衝浪型公司,是不同類型的公司。比如貴州茅台,屬於「提高價格」型公司;格力電器屬於「快速增長」型公司;山東黃金屬於週期性公司;海通證券屬於重組型公司等。衝浪型公司產生在全新的行業,或者顛覆了一個行業,背後的機制有質的差別。

開闊的視野;

價值投資者為了抓住衝浪型公司要有開闊的視野,因為衝浪型公司非常稀少,誕生的行業也難以預測,因此觀察的面必須要大一些。這和能力圈是不矛盾的,因為衝浪型公司的特徵是清楚確定的,風險並不比其他種類的公司大。關注的是公司的本質特徵,確定性要大一些。分析的公司多了,觀察力也會提高一些。

標準要高,不要一廂情願;

不要因為期待衝浪型公司而降低標準,把注意力放在公司體繫上,執行高標準,嚴要求。

市場份額和護城河;

極大的市場份額基本上就等於護城河,關注市場份額。

不擔心公司小的波折,看大趨勢,中國近30年的發展就是最好的例子;

近30年的每個時期我們都能看到中國的嚴重問題,但都沒有阻礙中國高速發展的大趨勢。衝浪型公司只要大趨勢沒有壞,就不要擔心。

耐心持有;

耐心持有到衝浪型公司進入平穩期,再好的公司也要給它時間生長,不要期望一夜暴富。

公司管理層;

衝浪型公司的爆發期靈魂人物是穩定不變的。比如馬化騰、李彥宏、張近東、梁穩根、馬云、史玉柱等,都是把公司從小帶到大。高管倒是變化較大,看起來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也許正好說明公司體系的強大。

公司CEO;

林奇說過公司CEO頻頻登上雜誌封面就是拋出股票的時候,未必。衝浪型公司往往一再超出市場的預期,誰能想到QQ能發展到這麼大呢。

技術和創新壁壘;

所有的衝浪型公司都是有技術創新壁壘的。想想沃爾瑪的衛星系統吧。

成本;

沒有衝浪型公司是靠削減成本取得成功的,沃爾瑪能提供低價的商品不是靠簡單的節約成本,而是靠商業模式創新和規模效應。

利潤增長的含金量;

一些微利和績差公司利潤大幅增長,衝浪型公司和他們的區別是:1、績差公司業績起點很低,例如EPS由1分錢增長到2分錢,增長100%,但淨資產收益率很低。2、績差公司利潤增長沒有持續性,屬於短期行為。如果利潤持續增長,淨資產收益率高於20%,那就值得注意了。

熱門和蕭條行業;

巴菲特從不投資科技行業,林奇說他總是優先考慮蕭條行業,因為熱門行業沒有他需要的確定性。衝浪型公司往往產生在熱門行業,但確定性並不低。巴菲特曾經說過他錯過了沃爾瑪,弱弱的說一句,當時他肯定沒有認識到沃爾瑪是一家衝浪型公司。

企業家財富和衝浪型公司;

三一重工的董事長梁穩根以500億排上了2011年首富。三一重工的投資者可沒有獲得這麼驚人的財富,中國產生了大量的億萬富翁,因為他們運用了銀行信貸,持有的是原始股,財富被幾何級數的放大。衝浪型公司創造的巨大財富最大部分屬於企業家,而不是投資者。

生活中的衝浪型模式;

成龍,周星馳,金庸,古龍,哈利波特,李娜,劉翔,姚明,舒馬赫,老虎伍茲,他們在商業上也是衝浪型模式。例如周星馳,創造了無厘頭喜劇的細分行業,佔有極大的市場份額,市場潛力巨大,影片盈利豐厚。周星馳的商業價值急速增長,成為一代巨星。金庸,創造了新派武俠小說的細分行業,佔有極大的市場份額,市場潛力巨大、出書盈利豐厚。儘管金庸的商業價值被氾濫成災的盜版書減低了不少,金庸還是成為一代武俠小說宗師。李娜,創造了中國人網球大滿貫冠軍的細分行業,佔有極大的市場份額,市場潛力巨大、比賽有極高的收視率(電視台能賺很多錢,商業價值高)。可以預測李娜的商業價值還要高速增長數年,甚至能成為格拉芙一樣的世界級的一代巨星。當然要有成績做支持,不能從浪尖上掉下來。劉翔、姚明曾經沖上了浪尖,幾年後又掉下來了,商業價值急劇縮水。

我們還可以有把握的肯定,中國下一位乒乓球世界冠軍的商業價值是很小的,因為該細分市場傳統甚至老舊,又有太多的世界冠軍,每個人佔的市場份額都很小,市場也被開發了幾十年,潛力有限。

假設中國隊奪得了世界盃冠軍(最狂野的想像),將會是一次興奮得令人窒息的衝浪,我預測甚至每個隊員能賺到20億以上,這個浪太大,太大了......

對衝浪型公司的分析如果到這裡就結束是不夠的,衝浪型公司對普遍的公司分析有重要的標竿作用,需要進一步專門討論。衝浪型公司對價值投資者的策略也有重要的意義,需要深入討論。

註:以上行文言之鑿鑿,似乎忘了不確定性,實際操作中要時時把風險放在心上,小心謹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