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變了,真的已經不可逆轉,毫無懸念地要變了!
互聯網不再是一個新的獨立行業,經過十數年的成長,互聯網正在以手機為新武器,對所有行業發起了一場隨時隨地的全面戰爭。這場戰爭的最高目標是消滅舊行業,即使不能做到全面消滅,也會讓原來的舊行業變成「古董行業」;最低目標是改變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的主僕關係,結果必然是「互聯網為主,傳統為僕」,前者是未來這個行業發展的主導者,後者是被整合者。
有人會說:太邪乎了吧?看看手機中的Nokia,電視中的Sony,電腦中的HP、微軟,照相機的KODAK,以及快要消亡的紙媒、書店、唱片、剛喘口氣的汽車……不說了,眼淚都快下來了。再看看那些新貴們,您就自己填空吧,省得說我做廣告,你也會發現,這些新貴好像或多或少都跟互聯網有點關係。
我曾經在傳統行業創業10多年,後來又再次進入互聯網領域創業,在這兩個領域的商界朋友都不少。我明顯地感覺到,不同的人對互聯網有不同的感受和心態。
面對洶湧的歷史潮流,有人依然將信將疑,他們還固執地認為人類的工業化生活方式是最好的,互聯網只不過是錦上添花,是一種「做了更好」的選擇,就算有所行動,也只是把互聯網當作傳統業務的調味品。在投入的過程中,他們往往會感覺互聯網的作用不大,進而進一步驗證他們對自身行業對互聯網具有免疫力的自我判斷,最終風暴來襲時只能束手就擒;有的人真切地感受到互聯網衝擊的威力,再心有不甘也不得不全力以赴地迎頭趕上,把互聯網作為與傳統業務並行的戰略性業務,但他們的問題在於按傳統商業的邏輯做互聯網,既不願意傳統業務就此消亡,也不敢承擔互聯網業務的巨大投入和風險,最終首鼠兩端,顧此失彼,抵擋一陣也敗下陣來;最終的勝者只能是那些真正的互聯網信徒,他們早已信服並習慣了在互聯網上生活、社交、娛樂和經營,他們相信互聯網是驅動世界前進的發動機,能用互聯網解決的問題絕不用別的辦法,創業路上再艱難,他們也從未動搖過。儘管最終的勝者是極少數人,但我相信,未來的世界肯定且只能是他們—「互聯網信徒一代」。
作為一個從傳統行業逐漸跳進互聯網主流領域中的創業者,我經歷了這幾種心態和觀念的變化,從我自己直接經營或投資的幾家公司的經驗和教訓中,我也清楚地看到不同的觀念之下經營的天壤之別。
沒有人會甘心被歷史的浪潮衝到沙灘上。在一切都將「互聯網化」的大潮中,我們需要做出的應對措施就不是簡單地把現有業務搬到互聯網上,而是要用互聯網的思想和邏輯來打造新的產品、新的服務形態,建立符合互聯網特點的團隊和文化。如何才能順應互聯網的大勢所趨,成為新的弄潮兒呢?我自己理解,有這麼幾點。
第一,為什麼不可以那樣呢?
—從那些雖然習以為常但實則不爽的地方入手思考,新的產品和服務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如果你對現狀已經很滿意了,那咱就不聊了吧,因為沒有不滿就不會有期待,沒有新的期待就不會有想像,自然就不會想改變現狀。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你對現在的出行滿意嗎?自己買個車,擁堵、搖號、地圖、停車、加油、昂貴的保險、事故、維修保養、限行……乖乖,滿打滿算我一年就開個1000小時,這成本、這耗神,能有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用車服務嗎?能在全世界都有專車嗎?這就有了「易到」。
前段時間我還參加過一個金融研討會,我提出了一些外行問題:為什麼我們需要富麗堂皇的銀行網點?我們真的需要一張物理意義上的信用卡嗎?我們需要那麼多個賬號嗎?我跟我的好「基友」@連長聊天,一致認為這個世界的酒店為什麼必須得是一個個的大樓裡有若干間房才叫酒店?為什麼不可以是一個有幾十萬房間的「云酒店」呢?體檢,為什麼必須得一年去一次,各種抽血、各種儀器照一遍地化驗呢?為什麼不可以是吐口唾沫就檢測DNA+健康手環實時監測呢?你試著順著這個思維模式往下想,就會發現生活中幾乎一切都應該改變,這就是創業的機會。
再接著想,現實是這樣,你的理想是那樣,縮短中間差距的路徑是什麼?有哪些是可以通過互聯網來解決的?恭喜你,第一關你通過啦!
第二,簡單地生活。
人的天性其實很「懶」,能少幹絕不多干,能用簡單的就絕不用複雜的,能用說來解決就絕不願意寫,能自動的絕不手動……
所以你看,能顛覆或取代老產品或服務的,一定比以前更簡單,更適合智商低的人。Windows取代DOS,Google搜索取代Yahoo黃頁,自動檔汽車取代手動檔,甚至拉鏈取代紐扣……
一個足夠簡單的產品,通常具備這樣一些特點:首先,無需說明書即可使用,我記得拿到第一個iPod的時候找遍了包裝盒,居然沒有找到說明書!對比原來厚厚的電器說明書,當時我震驚了;其次,最好無需設置、無需學習,千萬不要讓用戶像一個工程師一樣,千辛萬苦、戰戰兢兢地設置後接通了,然後長舒一口氣大喊yeah,這種少數人的成就感out了,如果這樣它注定只能是個少數人的產品;再次,按鈕、步驟、文字能少千萬不要多,這方面我推崇幾個宗師級別的品牌:Apple、Bose和無印良品,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精神導師:「日本禪宗」,所以,我最近開始懷著濃厚的興致研究日本文化。
第三,賺活著的錢。
一個互聯網化的產品或服務有一個天然的特性,就是在售出後依然可以通過互聯網與提供商之間保持在線聯通的狀態。它有什麼作用呢?首先,意味著我們無需通過程式化的用戶回訪,跟蹤用戶使用數據,就可以知道用戶的使用狀態、問題和滿意程度,這樣就可以在第一時間改進產品。其次,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產品軟件化,你的改進就可以通過遠程實時更新的方式給用戶提供不斷更新的產品。千萬不要小看「持續更新」這個產品機制,有了「持續更新」,用戶對產品的缺點就會有更高的容忍度,保持對產品的新鮮感和期待感,還會對你的產品有強烈的參與感,只有參與才會根本地改變產品和用戶之間的關係,用戶才會產生「我和Ta是一起的」的粉絲感。Tesla汽車在這方面給了我全新的震撼和折服感。最後,有了「活的產品」,我們就可以不在意一次售賣的利潤,可以用更低的價格吸引用戶,在客戶擁有產品的全生命週期裡賺取增值服務的豐厚利潤。打印機的商業模式已經向我們證明了這點。
第四,從追求「差異化」到「極致化」的用戶體驗變化。
過時的營銷教材教育我們說:「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這裡說的新主要說的是差異化。在這方面,電器行業做得很極致,一會兒一個新概念的產品,電視智能啦,空調殺菌啦,冰箱無霜啦,洗衣機防皺啦……結果是什麼呢?用戶在新概念面前基本暈了,廠家呢,為每一個細分的用戶群提供差異化的產品,結果就是超長的產品線,型號多得數不過來,給自己的供應鏈和用戶認知都造成了超高成本。所以我認為,「差異化」還是一個陸軍佔山頭式的打法。
互聯網打法是什麼?因為接觸和覆蓋用戶幾乎沒有渠道限制,所以它通常追求的是全局性的勝利,與此對應,用戶認知和選擇產品的方法也變得很容易,用戶不會因為知名度而選擇一個產品,心理上的好感和基於身份認同的社交口碑顯得更重要。一個產品一定要有話題點才會引發社交網絡上的口碑傳播效應,也就是說一般的好是難以擄獲用戶的心的,必須有超過用戶預期,超過用戶想像的點。好像是老周(周鴻禕)說過,不怕產品有缺點,就怕產品沒亮點,大致也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在設計產品的時候,有兩點一定要著重討論:產品的cool point 和 fun point,只有足夠的酷和有趣,才會讓用戶產生極致化的體驗。
第五,做人人都可以享有的產品。
我覺得,從工業化時代到互聯網時代,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削平貧富鴻溝,讓普通民眾也可以享有平等的產品的進步過程,這不是商人們多偉大,而是大規模生產造成同質化產品,進而需要全球化市場的結果。到了互聯網時代,這個演化進程更加劇了,因為互聯網的無邊界性更追求全域全局的市場佔有。所有互聯網時代的文化和時尚也變了,時尚越來越不是少數人才能享有的特權、專屬和優越感產品。你想想,五年前好多有錢人還想擁有一台Vertu手機,後來不管你是小白還是巨富,都是Apple,你再拿台Vertu,估計都會笑話自己是燒包暴發戶了吧。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現在服裝業的巨富們不是LVMH,而是H&M、ZARA和Uniqlo。還有一個黑色笑話是,過去我們為了一窺海內秘密,去香港買《爭鳴》,現在呢,想的是如何翻過GFW。
這方面,易到的創業歷程有經驗更有教訓,所以在面向未來構思新的方向的時候,我們堅定地選擇:為所有人提供更酷的出行新生活。
這幾點是我最近對新商業邏輯的一些粗淺的思考,這個邏輯是一個如何在新的時代「大成」的邏輯,好多朋友不是特別認同。我很理解,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追求「大成」,其實「小而美」真的挺好的,做點小生意,過點小日子,有點小樂趣。但我知道還有一些人,本能地拒絕「小時代」,他們縱然九死一生,也要縱身一躍,義無反顧地投身「大時代」。我這篇文章是寫給他們的—拒絕「小時代」的信徒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