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對沖基金神話難續(下)—回歸現實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242

和其他華爾街機構最不同的是,對沖基金擁有所謂的「可拓展性」。對沖基金經理可以輕易將自己的年終花紅從百萬級別翻倍至千萬級別,他們所需要做的只是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資金,擴大基金的規模,幾乎不需要做任何額外工作。絕大多數對沖基金收取資產規模百分之二的管理費,用於日常開支及員工薪金。一位管理著3億美元的基金經理一年可以收取6百萬美元,加上盈利部分的20%。如果資產規模增至30億美元,那麼管理費就會達到6千萬美元。如果那樣規模的基金一年回報率為6%,收入1.8億美元,經理就能從中得到3600百萬美元。這種盈利模式聽上去真的非常聰明的運用了哈佛學位。

但是,這個看上去誘人的模式已被證明是不可持續的。一位管理著高達50億美元資金機構的首席投資官將典型的對沖基金生命週期分為四個階段。在早期,基金剛剛成立時,經理們往往都鬥志昂揚,並且虛心地接受自己不懂的東西。這應該是注資對沖基金最好的時機,但也是最難的,因為此時的基金規模很小。一旦基金獲得了階段性成功,那麼作出投資決策的經理們就獲得了足夠的信心,這時的基金還沒有特別出名,投資者們是可以投資進入的。

之後的第三階段就好像是倒下之前的高地。基金變得很「火爆」並且開始拒絕一些投資者。此時的對沖基金就好像飛速撲向火堆的飛蛾,閃閃發光但事實上卻已經走投無路。在第四階段,基金經理的名字可能出現在競購棒球隊的名單上,或者成為了漢普頓億萬豪宅的購買者。在這一階段,基金經理已經變得過度自信,幾乎也很難再像從前那樣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Carey商學院的助理教授Jim Kyung-Soo Liew表示:

「基金的規模越大,就越難保持強勁的勢頭。因為可以讓這麼一大筆錢產生回報的機會是非常少的。」

對沖基金的成功也反過來傷害到了自己。基金投資者們原有的優勢,包括可以獲得更好的信息以及相關競爭者較少,都已經不復存在了。在對沖基金時代的早期,只有不到5000億資金在數千個私人投資池中追逐市場失效帶來的機會。當時,股價變動還是以分數為單位,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也尚未採用全面公佈信息法。2000年開始生效的該法案阻礙了公司高管層和交易員之間的信息來往。

在2000年以後,對沖基金開始聘請兼職的專業顧問來為自己提供信息,這些顧問都來自企業內部。政府隨後打擊了這一行為,並在一些案件中以內部交易來定罪。功能強大的電腦交易系統的崛起,讓交易速度成為了對沖基金僅剩的優勢之一。

隨著回報率的降低,最大規模的對沖基金們開始變得像升級版的共同基金。那些投資於對沖基金的富人們也開始考慮自己的開銷是否是值得的。這對於世界經濟來說或許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因為2008年在金融危機前,對沖基金為不良的按揭衍生品提供了大量需求。但與此同時,數以百億的退休金已經被投資在了對沖基金之中。其中以Bridgewater的全天候基金為例,今年截止6月末已經下跌了8%,而同期標準普爾則上漲了10.3%。這意味著如果對沖基金業發生了全方位的危機,那麼無數退休人士的金融安全將會受到威脅。

就現在看來,這種可能性很小。創造擁有億萬財富的對沖基金經理的年代或許已經過去了,但對沖基金本身依舊充當著幫助投資者管理風險的角色。對沖基金業最近的萎靡不正或許可以幫助人們看清現實:不論他們購買多少價值上億的畢加索油畫,對沖基金大佬們並不是魔術師。投資者們越早發現這一點越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1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