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的中國第五大發明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6/blog-post.html多謝博友PandaBear和匿名兄提供有關利銘澤先生和共濟會(見拙文《香港共濟會向誰效忠?》)與及有關頁岩氣泡沫(見拙文《蒙牛乳業具備新能源概念》)進一步的資料。其實利銘澤先生早於二戰前已經陪同當年中國財政部長考察海南島,為日後開採南海油田作準備。奈何日本侵華、國共內戰乃至中國赤化令計劃泡湯。 近年中美在未來發展的方向似乎有一個共識,便是以開發新能源為主打的所謂第三次工業革命。不管這是下一波大龍鳳還是大躍進,能源乃至其供應模式是近數百年工業發展的最主要因素。由英、德、俄、美而至今天的中國,擁有龐大石化天然資源是其工業大躍進的關鍵。十九世紀美國內戰的起因眾多,但其中涉及解放黑奴其實是為了迎合工業化對人力市場自由化的訴求。適逢其會,石油亦在美國發現而成為當時的新能源。
十九世紀中葉,賓夕凡尼亞洲其實是當年全世界惟一產油地。石油的應用首先由美國科學家Benjamin Silliman Junior發明以蒸餾法煶煉,再由美國石油之父George Bissell以火水(Kerosene)作為主打產品應用在照明上。當年為了開發賓洲油田,官商勾結的投機買賣、環境污染甚至供求失衡現象皆與中國山西血煤類似。最有趣的是,石油見頂論亦於當年同時出現。為了尋找新油源,油商不得不四出尋找。當年賓洲石油大亨Bissell的Pennsylvania Rock Oil Company想到了一個辦法,便是應用中國古代井鹽技術去美國其他地方鑚探油田。因此筆者便戲稱中國古代鑚鹽技術乃改變世界的中國第五大發明其實並非跨張之說。
作為英國殖民地時代華人大老,利銘澤先生和後來九倉系的包Sir其實已經和中共暗通曲款多年。早於1970年代早期石油危機之際,利銘澤先生夥同加拿大油企成立加華石油公司,在中共的祝福下於南海進行油田鑽探。也許命中注定利銘澤先生與石油無緣,直至1970年代末期石油風潮成為過去式,一口油井也鑽不到,否則今天的利銘澤先生的加華石油便是成了今天市值港幣6,134.40億元的中國海洋石洋(00883:HK)和市值港幣250.50億元的中海油田服務(02883:HK),而手上不是市值僅港幣368.10億元的希慎興業(00014:H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