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利字當頭:人真係好短視 利世民

2008-09-24  AppleDaily

前 天鄰居思哲問世民︰「你覺唔覺得人真係好短視?」問題不易答。當然,思哲不是有心刁難世民,只不過「人是短視」這個前置,在過去幾千年來,一直被用來合理 化幾乎任何事情;由支持漢武的平準均輸,到政府禁制股票沽空交易,理由都是一樣︰「人嘛,都是短視的。」思哲直言覺得有點不妥,拿出來集思廣益,希望可以 辯出個所然來。

用作合理化事情

「人何止短視!人嘅念頭直情每分每秒都會變。佛家講嘅『剎那』,就係一念嘅生滅之間。其他唔 講,你記唔記得自己最初買股票,由落盤到抽牌改牌到成交,由信心爆棚到惶恐不安,不斷嘅內心掙扎。你話嘞,人點可能唔短視!」「如果人真係咁短視嘅 話……」思哲沒有預期到世民會有這個答法。「人真係咁短視又點?我知你想問乜。短視同毒奶粉抑或毒金融產品,又有乜嘢必然關係呢?短視等於搵快錢,聽落好 似好有邏輯。問題係,有騙徒都要有苦主肯落叠先得嘅。如果唔係資訊不對稱,又點會可以俾騙徒有機可乘先?再講,如果話人人都淨係識搵快錢,不如去搶仲直接 啦!」「近來連串嘅金融災難,加上毒奶粉事件,我哋企響自由經濟呢邊,好難理直氣壯。」思哲終於問到核心。「冇失誤嘅資本主義,就好似冇原罪嘅宗教 (Capitalism without failure is like religion without sin)。唔係話我幸災樂禍,只不過係大家對問題嘅解決方法有唔同睇法,我就唔信做官嘅就可以有長遠眼光,事實係全世界都係短視,不過市場糾正嘅機會點都 大過政府,速度快過政府。」「咁美國政府出手救金融機構,你點睇呢件事呢?」思哲問。「美國政府出手,真係有用咩?好似小布殊話齋,係起咗太多根本唔應該 起嘅樓。美國樓市只要繼續低沉落去,問題都唔會得到解決。大家都係香港人,都知道政府對樓市,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股市跌賴沽貨者

「咁 各國政府暫時禁止沽空交易,你又點睇?」思哲再問。「沽空,本來係鼓勵好友長揸嘅制度。假設你係長遠大好友,但個市近來又唔爭氣,有人問你借貨沽,其實皆 大歡喜。借貨博一鋪嘅,可以賺一筆;想長揸嘅,又可以賺一筆,分分鐘趁對手沽貨時,執番啲平貨;宏觀啲睇,沽貨嘅人始終要平倉,如果撒賴話沽空嘅人令個市 落,實在係搵人食死貓。今次人家暫時禁止沽空,係怕counter-party risk唔受控啫,千祈唔好亂諗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9

利字當頭:超現實的末日 利世民

2008-09-26 AppleDaily

世 民的同事,大多是非典型的蛋頭電腦人,但又不至於是毒男腐女。過去幾個月,他們以為傳說中的世界末日,會發生在9月10日。那一天,歐洲的Large Hadron Collider正式起動,同事們都深信,高能量的粒子衝擊,會造成小黑洞,小黑洞變大黑洞,大黑洞中鑽出個甚麼不知名的外太空生命體,異形襲地球……殊 不知,LHC運作不到幾天,便宣告機件故障,要到09年春天才再開機。同事們都說,既然世界末日延遲了兩季,大家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壞消息接踵而來

另 一邊廂,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令,同事們在笑談要安信兄弟出手。過了一天,連AIG也要被人拯救。金融海嘯嘛,AIG也自然等於All Investments Gone,尋常百姓沒有甚麼可以做。接下來的一周,美國的政客為選舉擾攘,香港的政客也為雷曼兄弟迷你債券持有人四出奔走,活在大時代,感到超現實。忽然 有天,大家都在談東亞銀行擠提,不到幾小時,網上討論區也激烈起來。雖然大家都不信東亞真的有問題,但見排隊的人那麼真實,無論信與不信,都在講最壞的結 局可以有多壞。散佈恐慌,不一定是有理性、有組織、有計劃,更不一定是立壞心腸;只要遇上一定的環境,大家下意識預期壞消息出現,甚麼都可變成鬧劇。

立君子協議防恐慌

據 聞,前天的電子傳媒立了君子協議,下午時分不會將恐慌升級,不會派新聞車到銀行分行,不會在街上找人訪問,待官方、局方、銀行都正式回應,才將拍下的片段 播出。可是,互聯網和手機,已經將擠提的訊息發展到2.0版,甚至3.0版。世民總覺得,三方反應可更迅速。今天,又可以發生甚事呢?世界末日嗎?生活還 得繼續吧!銀行同業資金緊張,拆息被扯高,大家知道了,也沒反應,就像秋天的氣氛一樣平靜,比超現實更現實。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6

利字當頭:搶救定搶購? 利世民

2008-11-26  AppleDaily


 

唔知幾時,何文匯教授正音正讀DNA,已經滲透入每一個新聞主播血液裏頭。每一次新聞主播正音正讀「時『姦』」,世民下意識都會將光陰同貞操關聯起來,反正,兩者都係一去不復還。

搶平貨 救購難分

早 排,又聽到新聞主播話︰「大批市民正在泰林門外,排隊搶『救』貨品。」唔睇畫面,真係會以為香港人同情心爆棚,人家公司執笠,就算救唔到員工,都會救番啲 貨品。「購」同「救」,唔通真係一樣?美國政府7000億又7000億「購」市,大家會覺得係「救」市。美國政府花200億,究竟係「購」花旗銀行,定係 「救」花旗銀行呢?就呢個問題,世民同一位有32年資格港式廣東粵語專家溝通(正音正讀︰Gau Tung)。世民︰「究竟係『購』,定係『救』?」港式專家︰「你話呢?真係可以幫到手,就係救。如果唔係,就乜『救』都係假。」

救車廠 點都唔夠

世民︰「你好不雅!」港式專家︰「我又點算不雅呢?好似三大車廠,自己老早已經死死吓,近來見到有錢派,就坐私人飛機去DC乞,呢啲大種乞兒,先至算不雅……」究竟係「救」抑或「購」?究竟係「唔夠」定係「唔救」?世民真係俾佢搞到一頭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80

寧買當頭起 hiking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3204


停了一個月,還是很忙,每天寫一小段,才能成文。

12/22的一周只有2.5個交易日,平均成交347.14億,恆指跌943.37點。平均成交創地震後新低。

12/29的一周有3.5個交易日,平均成交280.96億,不足成交高峰的15%,再創地震後新低,成交雖然淡靜,恆指卻上升858.67點。由於上述兩周都有假期,數據可能出現偏差。

1/5的一周回復5個交易日,平均成交比上周大升一倍以上至588.04億,恆指一周跌665.37點。成交上升,除了假期效應消除,還有中行建行主要股東減持,如1/9日單日建行成交已達279.48億,幾乎等於上周的平均單日成交。期後建行及中行的成交都偏高,也是成交上升的主因。

本周恆指再跌1121.93點,平均成交512.44億,除了建行及中行外, 本周還加入匯控,令成交繼續偏高。究竟三間大銀行令恆指成交上升幾多?在1月5日至1月6日,三間銀行佔恆指成交6.22%-7.81%,而1月7日起, 則大幅上升至12.6%-42.92%可見一班。不少中資大企業來港上市前,或在上市之時,都引入機構性投資者,當中不少為歐美大集團,相信建行、中行及 匯控只是外資套現之序幕。

2008年過去,藍籌股全線下跌,跌幅最細為中電及港燈,扣除派息,投資者可封蝕本之門。傳統智慧話熊市中,當炒股最先跌,然後二線藍籌、一線藍籌、最後公用股。看2008藍籌跌幅排名,重磅股匯控及中移動跌約44%,大概已到第三階段,尚欠公用股。

年底樓市重現一點生氣,九七金融風暴後同樣出現小陽春,是第一輪下跌已完成,往後買賣雙方角力情況持續一陣子。雖然去年第四季出現不少企業倒閉及裁員消息,但距離大規模裁員及倒閉還遠,就業情況變化除了影響購買慾,還影響實力較差的業主。

2008年全年業績已反映在股價上,接下來的日子,雖然會受業績公佈影響,但 主導恆指方向還是本年中期業績,由於去年第四季很多企業超保守營運,估計普遍存貨已到達低水平,今年上半年訂單會比去年第四季為佳,企業也會出現類似樓市 的小陽春現象,是否真正步出谷底?上周在電視看到曹仁超話去年十月尾見底,對此我很保留。

股市、樓市、企業、就業等不同的市場,都進入一段漫長淘汰戰,欠實力的被逐 後,直至供求平衡為止。投資者在禁售期一過便低價大量減持建行、中行,意味他們都不看好前景,或者急需現金周轉,在疲弱的股票市場中,大戶套現會令股市大 幅下跌。建行過去兩周成交金額481.97億,中行也達442.73億,相比匯控只有161.23億,匯控的買家已出現疲態。

情況最差的時候應該是,有實力的企業也倒閉,有實力的投資者也賤價沽貨套現, 到處減價也沒有人消費,現在,我還未看到經濟最差的情況,當然,股市往往走快經濟半年左右,以小投資者而言,與其以有限資金尋底,不如等待到曙光初現後, 以底位高兩、三成的價格入市,如俗語所說:「寧買當頭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289

私有化泡汤+业绩下滑 李泽楷遭当头两棒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423/20090423023926955.html


每经记者  李凌霞

        连续开庭审理六天后,昨日3位上诉法官一致判定电讯盈科不得实施私有化方案,一场小股民与大股东的直接利益对决,港证监会及电讯盈科小股东获胜。败诉后李泽楷昨天表示可能上诉至香港终审法庭。

        几 经波折后,电讯盈科(00008,HK)私有化案终于峰回路转。在电讯盈科小股东的极力抗争以及香港证监会的据理力争下,“小超人”李泽楷拟私有化电讯盈 科的如意算盘落空。昨天傍晚,香港上诉法庭推翻了此前香港高等法院对于批准电讯盈科私有化的裁决,电讯盈科私有化方案将无法落实。

第一棒:官司输了私有化泡汤

        昨天下午5点左右,已经在香港连续开庭审理六天的电讯盈科私有化案终于审结,3位上诉法官一致判定香港证监会胜诉,电讯盈科不得实施私有化方案。

        对于证监会胜诉的结果,电讯盈科小股东表示非常欣喜,电盈小股东代表称,“此次小股东能够获得平反,证明香港是有法治的地方,有权有势的人并不能剥削小股东的权益。”

        而 昨天法庭判决一出,电讯盈科也立即在其网站上挂出申明,“考虑到高等法院已于2009年4月6日的判决列出了明确的定论及理由,因此本公司对于上诉法庭的 裁决表示失望。”电讯盈科还仍旧强调,其私有化的协议安排是公司应其两名主要股东要求向少数股东提出,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在目前的经济情况下,通过全现 金的要约将他们的公司股票投资套现。

        而事实上,在过去长达六天的案件审理中,对于电讯盈科私有化目的到底是给小股东套现 机会还是逼迫小股东出售股份,法官林文瀚已经表示出质疑。同时,在此轮审理中,证监会代表律师除了坚持上轮的电盈涉嫌在私有化投票中有“买票”行为,更是 提出了对于电盈分拆股份令投票人数增多属不合理,而主审法官罗杰志则质疑电盈私有化的动机,以及交易完成后向大股东派发特别股息的理由。

        在此轮审理中,面临证监会律师以及当庭法官的种种质疑,电讯盈科已经失去了在上轮审理中占据的优势,最终不得不输掉官司。

        虽然电盈私有化被上诉法庭否决,但有消息称李泽楷昨天在回复个别媒体的询问时表示,电讯盈科还将有可能就该案上诉至香港终审法庭。

第二棒:净利下滑15%前景堪忧

在电讯盈科昨晚发布的申明中,电讯盈科强调“无论本公司是一间上市公司或私人公司,都会致力巩固公司作为香港首屈一指的电讯服务商的地位。”

        而事实上的情况并非如电讯盈科所指的那么乐观,电讯盈科前天晚间公布的年报业绩显示,该公司去年的业绩出现高达15%以上的下滑。

        业绩显示,去年电讯盈科净利润下降了15.37%,为12.72亿港元,每股盈利18.78港分。由于私有化案件仍在审理过程之中,所以公司将延迟考虑派末期息。2007该公司的净利润为15.03亿港元。

        对于业绩下滑,电讯盈科表示,这主要是由于吸纳客户所需的成本上涨、重估投资物业所导致的亏损以及投资减值拨备而导致的。去年电讯盈科重估投资物业亏损高达3.96亿港元,而投资减值拨备为1.61亿港元。

        公  司  核  心 EBITDA(EarningsBeforeInterest,Taxes,DepreciationandAmortization的缩写,即未计利 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的利润)上升了3%为67.14亿港元;计入盈大地产的综合EBITDA上升9%至79.82亿港元。而其核心分类业绩及综合分类 业绩则分别下降了14%及12%,为28.37亿港元和35.29亿港元。

        基于电讯盈科业绩下滑的表现,昨天大摩及标普等多家评级机构均降低了对电讯盈科的投资评级。

观点:电盈输了官司更输了形象

        对于此次电讯盈科私有化案件,投资界各类人士都非常关注,而因为这是香港证券业内的一次小股东直接与大股东的利益对决,其社会影响力较大。

        昨天,《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了多名在香港业内人士,众多业内人士均表示,电讯盈科输掉的不仅仅是官司,更是输掉了在股民心目中的好形象。

        农 银证券分析师郭信麟表示,在私有化事件上,电讯盈科虽然钻了一些法律空隙,但从香港证监会一开始高调的介入便注定了李泽楷等人私有化计划不得人心,在此情 形下,电盈输官司是正常的。郭信麟还指出,由于在此次诉讼当中,几名电讯盈科高管都陷入指控,所以未来电盈还有可能面临一场高层变动,这必然对公司将带来 更多不利影响。

        另外,第一上海证券策略分析师叶尚志则对电讯盈科复牌后的股价表示不看好。叶尚志表示,因为私有化方案的 憧憬,电盈股价上涨至4元以上,现在这个憧憬彻底破灭,其股价下跌也将成为必然,他预计复牌后的股价将跌至3.6元左右。叶尚志同时表示,目前香港电讯业 的竞争激烈,电讯盈科未来将面临艰难的挑战。

        电讯盈科于4月16日停牌,停牌前报收4.12港元。

事件回放

        2008 年11月4日,电讯盈科宣布其大股东盈科扩展联合中国网通提出150亿港元将电讯盈科私有化。12月31日,电讯盈科再度宣布将此前的私有化方案提价,由 原来每股4.2港元升至4.5港元。2009年2月4日,电讯盈科私有化方案在法院会议及股东大会上被获通过。不过其后又传来电盈私有化存在“买票”嫌 疑,香港证监会介入调查。

        2月24日,香港证监会向高等法院申请准许介入电盈私有化的法律程序,并获批准。2009年4月1日~2日,香港高等法院对电讯盈科私有化案件进行为期两天的聆讯,但未有判决。

        4月6日,香港高院宣布,电讯盈科私有化被获通过,香港证监会随即表示将重新上诉至上诉法庭,并于当晚获批。

        4月16日~22日,香港上诉法庭对于电讯盈科私有化案进行长达六天的审理。期间案情跌宕起伏,港证监会和电盈律师驳辩激烈,最终法庭裁决香港证监会上诉获胜,电盈私有化不得实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7

利字當頭:一個概念兩種炒法 利世民


2009-004-29  AppleDaily





 

自 從金融海嘯,大家好多時都以為,有錢佬咪一樣俾人呃,仲要俾人呃得更多更狠。不過細心睇,私人銀行客戶同魚缸散戶,真係有分別。任職私人銀行嘅莎拉,噚日 一早就打畀世民︰「幫啲客買咗GSK(英國製藥巨擘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啦!升咗6%吖,仲勁過出Tamiflu嘅Roche!」 逆世奇葩果然名不虛傳,出手快而準,難怪啲客對佢忠心耿耿。

流感藥股當頭起

藥劑業朋友話,過去幾年特敏福被嚴重濫用,結果出 現抗藥性,搞到家陣全世界啲醫院都要考慮,增加儲備另一隻GSK出品嘅流感藥Relenza。據聞,Relenza比Tamiflu貴一倍,噚日譚紹興兄 亦快人一步,響隔籬嘅「投資學堂」專欄,引述彭博消息,指今年第一季,各地政府採購Relenza嘅數量,首次超逾特敏福,GSK股價升得勁過 Roche,絕非符碌。唔講大家可能唔知,呢隻Relenza原來有段故事。根據維基百科,話說呢隻藥原本由一間叫做Biota嘅細公司開發。不過,藥業 世界入面,單打獨鬥嘅細公司,無可能承擔起將一隻藥推出市場嘅成本,所以89年Biota將隻藥「判」畀當時嘅Glaxo。之後十年,美國FDA不斷折磨 蹂躪,終於響99年,隻藥先至以13票對4票嘅些微票數,獲准推出市場。好在呢十年間冇乜大型流感爆發,如果唔係就死得人多。世民講Relenza呢段小 插曲,無非都係想說明一個簡單嘅事實──藥業世界入面,細公司做唔到大事。偏偏呢幾日,香港上市嘅A貨藥業股,又學人炒埋一份,箇中理據確實令人費解。個 別號碼恕世民唔篤出來,免招血光,我亦唔會同賺緊錢嘅人拗,只衷心希望佢哋見好就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88

利字當頭:對冲基金的最愛 利世民

2010-03-08  AD





 

高盛上周發表的VIP(Very Important Positions),將487隻對冲基金持有的股份,來一個統計。結果,蘋果(APPL)是對冲基金經理的最愛;13.7%的對冲基金將蘋果納入頭十最重要持有的股份。

也難怪。蘋果確是有它的一套。

蘋果年初公佈要賣iPad,貨物還未上市,大家都已經說要開發這個商機。梅鐸代表旗下的《華爾街日報》,事先張揚會搶灘iPad。《紐約時報》向來走在新媒體平台的前沿,也不會放棄在這個重要戰場。當然,還有各大小遊戲品牌,獨立創作人,都在朝思暮想蘋果商機。

蘋 果的產品就賣得好,舊傳媒、創作人和遊戲設計都多了一條出路,當然,反過來說,蘋果有新產品應市,內容供應商自動自覺配合,也助了蘋果一把。走到今時今日 的共榮共贏,其實也只不過七年不到。2003年4月,蘋果推出了iTunes Music Store,讓消費者合法付費下載歌曲,當時的輿論一致看淡。無他。可以免費下載,又有誰想到,付費下載竟然有市場?

蘋果開發內容無本生利

當天大家都看漏了一件事:網上冇錯充斥無限的免費內容,但人的時間永遠一天只有廿四小時;方便和齊全總有它的價值,消費者也自然願意付上真金白銀。

七 年過去了,iTunes賣了一百億首歌,是美國音樂市場零售渠道的第一位;iTunes這個平台,也賣出了許多電影和電視;在iPhone推出後,也賣出 了廿億個程式……現在蘋果要打入書報市場,市場自然有點期望。別忘了,蘋果不用投資冒險做內容的前期開發,簡單只做收銀機的工作,是近乎無本生利。

單以美國而言,書報加上雜誌,市場一年的消費額仍然有一千億美元,蘋果要在短期內在這個範疇舉足輕重,應該不難吧?究竟是多少個巴仙,這就由得大家各自發揮想像力了。

蘋 果自家的產品既獨步天下,衍生出來的市場也氣勢凌厲,可是,對投資界最重要的卻是遠景故事。今年一月底Steve Jobs在Mac World宣佈iPad規格的同一晚,其實還加插了一段有關蘋果最新定位的宣言:蘋果是世界最大的流動電子消費品生產商,比Sony和Nokia都大。

流動電子消費品,是未來幾十年最大的市場,加上蘋果賣歌、電影、電視、書、報和雜誌的無本生意;二百多美元一股,二十多倍的市盈率,蘋果,仍然非常吸引。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25

利字當頭:歲月神偷 利世民



2010-03-09  AD



 

上 周末,老婆任職的公司包場請員工及家屬看《歲月神偷》這齣新鮮出爐的明日經典。記憶中,世民除了《秋天的童話》,沒有看過張婉婷和羅啟銳的作品,不過,據 老婆講,張、羅二人對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尤其當年本土菁英抬頭的片段,似乎有一種特別的情懷。或許,這就是香港第二代心路歷程的寫照吧!

世民是生於70年代、成長於80年代的一群。可能由於世民的童年在舊區中度過,印象是到了80年代初的香港,仍然有些像電影中的情節,也有些已經慢慢出現改變。香港轉變越來越急,是後來的事。

整 個世界,何嘗不是在20世紀的最後20年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政治上,各國政府由左到右,由沒有自律的放任擴張,到後來,官員都去學藉市場力量令人民生活 更好。回顧過去30年,人類的物質生活進步了不少,靈魂的食耀其實也豐富了不少。互聯網讓大家有了發表的平台,有人說這是Cult of the Amateurs,認為氾濫的資訊只是靈魂的垃圾食物。

娛樂模式改變在所難免

讓發揮的門檻盡量降低,是提升平均水準的最佳辦法。網誌興起,大家才赫然發現,身邊不少都是非常寫得之人。80年代開始普及Karaoke,會唱歌的人多了,甚至刻意去學唱歌的人,也多了,唱片業多了一個收入和宣傳模式,歌手也多了教師這條出路。

不 過,有些東西總有完成歷史任務的一天。娛樂模式的改變在所難免,到Karaoke的人越來越少,Karaoke讓我們對歌唱多了第一身的體會,品味進步 了,我們又回到坐在螢光幕前被動地欣賞超級巨星和星光大道。唯一分別,是我們不再綁死在客廳的電視機,歌手也不必靠勁歌。現在要極速竄紅,還是在 YouTube有一條過百萬瀏覽的片更有效吧!

回憶總是美好,因我們都熬過了那些日子。可是病態留戀過去,總令人更難面對現在。加州紅被 Neway收購,Facebook上看到許多朋友批判那仍然未發生的壟斷和加價,世民大膽問一句,他們上次去Karaoke是甚麼時候?世民鼓勵這些朋友 坐言起行,自己掏荷包搞一家來拼拼,到時候他們對現實自然有多一份了解。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28

利字當頭:悲觀.後悔.高追 利世民

2010-03-10  AD





 

2003年:「有成十萬個負資產,市道咁差,我真係唔敢買。」

2004年:「個市啱啱好番小小,都係睇定啲。」

2005年:「話唔定係虛火呢?等!」

2006年:「早兩年都唔買,唔通o依家買咩?跌啲先買啦。」

2007年:「唉,沙士咁平都唔買,跌啲先買啦。」

2008年:「金融海嘯殺埋嚟喇!跌啲先買啦。」

2009年:「點解啲樓咁貴o架?」

2010年:「政府無能!」

悲 觀的人,看置業和其他投資都是一樣。價格平時,市道必然淡靜。靜極思動,又後悔沒有趁低吸納,主觀願望等下個低位。升勢已成,更加後悔。直到親眼見到身邊 有人袋袋平安,忽然間,這些悲觀的人,心底莫名其妙湧出一股力量,就這樣豁了出去,在其他人手中接過大市的最後一支火棒。

經歷過08海嘯, 銀行被三申五令,不可以在門市推銷金融投資產品。就算海嘯前,也有「價格可升可跌」的例牌對白,可是,當話題是香港人,不,應該說是絕大多數香港人,一生 最大的投資,任何人都可以享受完全放任的言論自由。遠一點,有前特首董先生叫香港人放心買樓,回歸13年過去了,大家又忘記了痛楚,上車很難舊調重彈,權 貴都忽然說要復建居屋。

是上層結構對和諧的了解吧!年輕人置業後便會安份守己,80後的忿忿不平也自然迎刃而解。想法的大前提,是他們在上 車後能夠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否則,在晦明晦暗的衰退中,才發現居者未有其屋,補地價的一筆付不起,也沒有買家會付,殼,想賤賣也不成。每月按揭供不起, 家,最終歸銀主。怨氣,只會繼續。

唯一清醒的做法活化居屋

政府有責任,令窮苦大眾不致流離失所,這句話還有點根據。不過,政 府幫年輕人置業上車,已經超越了福利,變成social engineering了。下一步,難道是在不景氣時幫他們供樓嗎?居者有其屋,入場費的確低,可是離場的成本卻不低。曾俊華提出活化居屋二手市場,是當 下這紛亂的環境中,唯一清醒的做法。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31

利字當頭:電視風雲 利世民

2010-03-12  AD





 

已經好多天,中環的話題都圍繞電視圈的風風雨雨。

傳 媒本來就是惹人注目的行業。這一行,誰不懂製造噪音,就不該呆下去。鰲頭獨佔的一個台,由青靚白淨的志雲大師領軍,屢建奇功,就算有慣性收視,總算有叫人 信服的地方。不過,沒有最高管理層的祝福,很難想像有任何人,在一間有幾十年歷史的大機構,可以突破框架的枷鎖,志雲是老闆愛將的說法,也不脛而走。當 然,後來民眾對一台獨大的手法有不滿,志雲被人身攻擊,只好看是成名的代價吧。

另一邊廂,第二台擾擾攘攘的人事變動,和那充滿 soundbite的股東罵戰,娛樂性和張力,不下於荷李活頂級編劇嘔心瀝血製作的票房冠軍。本來,生意糾紛,八卦話題,如果沒有公眾利益的元素,就應止 於茶餘飯後。可是,廣播的大氣電波,卻是賤價批出的公共資源,消費者有怨言,政府就不能不出來回應。

強者越強成廣播業常態

一 台獨大,矛頭都指到一台的反競爭行為。但事實上,廣播行業的特性,自然容易做成一台獨大。廣播企業是沒有邊際成本的行業。換言之,再多觀眾,製作節目的成 本也是一樣。所以,一個地方的廣播業強者,也容易靠更高的廣告收入,支持更高質素的節目,保持強勢。如是者,強者越強,成為廣播業的常態,亦解釋了,為何 做第二的,永遠都好像打不上去。

原則上,廣播企業牌照已拿到手上,保住盈利的上策,不是靠市場競爭,而是透過政治上的影響力,阻止新的企業 加入競爭。弱勢的台,一個對手已經辛苦經營,難道應付兩個對手會更容易嗎?弱勢台如果有微利,自動歸邊支持這種卡特爾。沒有利潤的,就更要擋住後來居上的 對手,因為明知山有虎的,自然不是善類。

法例不合時消費者冇選擇

香港推出數碼廣播,重點就是要讓大氣電波可以容納多些頻道。 可是,今時今日,免費電視廣播只限於兩台。官方的立場,說任何人有興趣,都可以提出申請。但是,挑戰已經被盤踞多年的一個行業,又談何容易?現在的廣播規 管,更有跨媒體限制,令引入競爭更加困難。本來,香港還有兩個收費電視台未涉足免費廣播業務,競爭的基礎早已存在,可是就是不合時宜的法例,令消費者遲遲 沒有選擇。

政府是時候大刀闊斧了,否則,說甚麼政府支持競爭的空話,很難叫人信服。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