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手語教育學前做起 真正聾健共融

1 : GS(14)@2017-11-12 16:38:36

【明報專訊】近年港府推行融入教育政策,聾童需要入讀主流學校,他們學習時遇到很多障礙,成績差令他們較難找到工作,形成惡性循環。主流學校不教手語,亦令到手語難以承傳。為了改善聾人教育及增加他們的就業機會,社企語橋社資開設手語雙語班,希望先由學前教育做起,讓聾童、健聽學童和他們的家庭成員一起學習手語,令聽障人士與健全人士無障礙地溝通,建立真正的「共融社會」。

明報記者 鄺月婷

語橋社資於2016年成立,前身為中大「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的學前服務部分,現時語橋社資的主要服務是「雙語樂——早期手語雙語發展計劃」,分別開設嬰兒手語雙語班、手語雙語中文閱讀班和家長手語班。每個班別都是由一位健聽老師和一位聾人老師用口語及手語授課,導師設計課程時會以故事作為藍本,並加入遊戲元素。

採收費模式 營運更穩定

在嬰兒手語雙語班,孩子及家長可學習口語和手語的生字;在手語雙語中文閱讀班,孩子和家長可一同閱讀故事和進行雙語活動,學到口語、手語和書面語,而手語雙語中文閱讀班的學生家長,可以免費參加家長手語班。手語班的課程內容會上載至網上手語輔助閱讀系統,讓家長和學童可以在網上重溫課堂內容。語橋社資主席鄧慧蘭,同時亦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總監,她認為要讓市民明白手語雙語並非純粹研究項目,而是能在社區實踐的工作,必須要通過社區接觸,向大眾推廣手語雙語的重要,所以她便成立了語橋社資,希望通過手語這個橋樑,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語言是社會上任何一個人的資源,故把社企取名為語橋社資。

鄧慧蘭認為,手語雙語班採用收費模式,可讓社企不需受捐款數目的限制持續地營運,「如果有(捐款)就做,沒有就不做,是不太穩定」。語橋的理念是手語雙語共融,收費模式可以帶出營辦服務的負責人和參與者都要付出的信息,並把這信息傳遞至社會。不過,政府統計處2014年有關殘疾人士資料顯示,全港15.5萬名聽覺有困難人士中,只有3900人懂得手語,僅佔2.5%。學習手語的聾人不多,語橋目前的最大難題是尋找合適的手語導師。鄧慧蘭表示,在香港找聾人導師很困難,因為受良好訓練及取得證書的聾人手語老師不多。

花半年訓練聾人做手語導師

很多聾人還沒中學畢業就已出社會謀生,語橋尋找聾人導師時,要花很多工夫跟他們傾談,「有的會願意回來接受訓練,但有的對自己的信心不大,選擇放棄。」她續稱,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近10年來訓練了一批聾人,讓他們擔當聾人手語教學的訓練者,聾人在成為手語導師前,需要接受約半年時間的培訓,確保教學有一定質素。

政府推行融合教育,很多聾人要到主流學校讀書,是引致手語失傳的主因。鄧慧蘭表示,以前聾校在傳遞手語中擔當重要角色,同學和老師都會用手語,「融合教育把手語這條繩剪斷了」,雖然政府出發點是想小朋友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機會,但配套不足,也沒考究過聾童是不是需要手語。她表示,語橋社資一直有向大眾和政府部門推廣手語,現時部分電視節目和立法會會議也提供手語傳譯時段,她期望社會可以逐漸改變對手語的看法,並把手語放到主流教育。

融合教育配套不足 手語失傳

鄧慧蘭認為,無論是健聽、失聰或有特殊需要,都可以學習手語,「小朋友是張白紙,其實他們什麼都可以學,用動作來代替信息,他們會覺得很有趣味。」此外,她發現健聽學童在學習手語後,他們會主動幫助聾童,喜歡與聾童交往,並認識到聾童的需要,「他們看到身旁的人有需要,會放下手上的工作去幫忙,這樣才是好的共融教育」。

語橋社資最近參加了星展基金會和新加坡國立大學舉辦的「亞洲社會企業挑戰賽2017」,獲得公眾投票的「AsiaForGood Reader's Choice Award」獎項。鄧慧蘭稱,比賽中她認識到其他國家的社企,從中取經,學習這些社企的成功之道。她希望將來語橋社資可以有機會參加更多比賽,提高知名度,增加社會對手語的認受性。

[社企新天地]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268&issue=201711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9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