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3年,改革重新風雲激盪,新一屆領導人頻頻放出信號,表明「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這一年,城鎮化、國企改革與市場經濟法治體系的推進這些至關重要的改革,將走向何方?有哪些爭論?需要警惕什麼?南方週末呈現各方觀點,以期激濁揚清,凝聚共識。
中國目前這個階段,推進城鎮化的重點應該是推動改革,消除農民進城的戶籍、社保和土地制度障礙,而不是政府繼續大搞建設。
城鎮化以什麼規模進行推進的問題已經爭論了十多年了,從來沒爭出過什麼結果,這是個誤區。從以小城鎮為主到以中等城市為主,還有人提出以縣城為主、200萬人城市為主等等,各種說法都有。我覺得這是個偽命題,講要以什麼規模城鎮為主,這都是計劃經濟的思維,是想當然的。
城鎮化應該是消除體制和制度障礙,使人口和生產要素在不同城市和農村自由流動,通過這種流動自然形成一個城鎮體系,這才是正確的方向。至於究竟以哪一類城市為主,那是由人口和生產要素在一定製度環境下自由選擇的結果,沒有一定之規,它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是不一樣的。
客觀說來,任何一種城鎮規模都有它的優缺點,大城市雖然好,有聚集效應和規模經濟,但大城市有「大城市病」,交通擁擠、房價高、污染嚴重、土地稀缺。小城市沒有這些城市病,但它沒有聚集效應和規模經濟,沒有太多就業,收入低。所以這是當事人的自主選擇權,由遷移者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和人力資本狀況,自由選擇往哪裡遷移。政府不用說重點發展大城市還是小城市,政府要做的事是消除人口和生產要素自由遷徙的障礙。
所以中國目前這個階段,推進城鎮化的重點應該是推動城鎮化的改革,消除市場的障礙,而不是推動城鎮化的建設,城鎮化的建設應該交給市場去做。
當然在建設過程中,政府要進行一些城鎮化的規劃,做一些必要的引導。一部分公共設施市場實在做不了,或者有些公共產品和服務,企業和市場沒有動力做的,政府去做。除此外凡是市場和企業能做的,交給它們去做。至於政府應該投資什麼不投資什麼,我就不讚成政府搞大規模投資,政府投資是這麼多年來諸多經濟問題產生的根源。
舊的城鎮化道路,就是政府大拆大建,搞房地產,搞造城運動,然後大投資,追求GDP和財政收入,這是不對的。如果接著這個道路走下去,會是一場更大的災難,不能再沿著這條路走了。
這次中央提出推動新型城鎮化,其含義包括人本城鎮化、市場城鎮化、文明城鎮化、綠色城鎮化和城鄉統籌城鎮化等等。
新型城鎮化道路最重要的是要解決農民進城的戶籍制度障礙、福利社保制度障礙和土地制度的障礙,通過這一系列改革達到收入和財富再分配的效果,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增加農民進城的資本,對我們國家的福利進行更公平的分配。是人本的城鎮化,而不是地的城鎮化或者建設的城鎮化。
讓我們的城市和政府拿出更多的錢來解決農民進城的需求,不是政府繼續大搞建設,還有幾億農民進了城沒有福利保障呢,這是政府應該干的,而不是又去搞項目建設。
這些改革沒有一塊是阻力小的,阻力小的都早已經改好了,剩下的都是硬骨頭。社保改革是福利收入再分配的改革;戶籍制度改革表面上看是個比較輕巧的改革,實際上背後是農村和城市居民不同的權利和利益,也是個硬碰硬的改革。農民進城要享受城市待遇,這些待遇從哪來?必須有人補貼進來;土地財政、財稅制度改革更是硬碰硬,是對現有既得利益和權利的重新分配。
這幾個非常重要的制度改革背後還有政府職能的轉變、投融資體制改革,這都是要同步推進的。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南方週末記者馮禹丁採訪整理)
(本版觀點不代表南方週末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