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深圳不缺血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2-14/100472619.html

  中午1點多,穿著襯衣西褲、背著單肩公文包的張建軍在一個紅色的無償獻血志願亭前停下,匆匆地問,「獻血點怎麼走?」穿著紅色馬甲的志願者把他送入身後寫字樓的電梯入口,告訴他,「上六樓」。

  這裡是號稱「中國電子第一街」的深圳華強北商業街,日客流量達到30萬-50萬人次。深圳血液中心建立的第一個外采獻血站就設在這裡。

  早在1995年,深圳就設立中國第一部地方無償獻血法律法規——《深圳經濟特區公民無償獻血及血液管理條例》,並在1998年實現了無償獻血100%滿足臨床用血,此後14年內從未出現「血荒」。

家一樣的獻血站

  張建軍被44歲的義工劉豔新帶往體檢室。劉豔新在華強北一家飲食店工作,每天中午1點半到下午4點半是休息時間,他利用這個時間到獻血站做義工。當財新記者問他,自己是否獻過血時,他靦腆地笑答,「只獻了40多次」。

  在經歷了填表、體檢、化驗之後,張建軍躺在了淡綠色的沙發座椅上開始獻血,眼睛卻直直地瞅著牆上掛的液晶電視,那裡正在播放《中國好聲音》。

  今年24歲的張建軍來自貴州銅仁。這是他2007年來深圳之後的第二次獻血。他說,現在過來獻血「只是順便」,因為「距離送貨時間還有一小時,就過來獻血,順便休息一下」。

  這個大約400平方米的獻血點,的確是一個非常好的「休息場所」。在這裡,不但有八寶粥、牛奶、面包等食品免費提供給獻血者,還有各種雜誌報紙近百種,整齊地陳列在雜誌架上,甚至可以一邊獻血一邊看電視。

  與張建軍同時獻血的,還有五六個人。他們多和張建軍一樣,來這邊辦事,有大約30分鐘的空當,就過來「順便獻血」。一個女孩兒問財新記者:「你不覺得這裡就像家一樣溫馨嗎?」

  獻血結束,工作人員送給張建軍一個鑰匙扣留作紀念,並告訴他,七天後,他會收到一條短信,內容是他的血液是否健康。同時,他也可用愛心卡號在網絡上查到他的血液信息及獻血記錄。

  張建軍只是深圳無償獻血的市民中極為普通的一員。劉豔新說,在華強北獻血點,週一到週五每天大約要接待七八十個獻血者,週末則每天有大約150名獻血者。在深圳,像華強北這樣的獻血點共有11個。

  深圳市血液中心獻血服務科主任藍欲曉介紹,深圳目前每年醫療用血約需紅細胞3600萬毫升,機採血小板15000個單位,一共大約是40噸醫療用血。這些醫療用血100%由無償獻血提供。40噸醫療用血,大約需要15萬人次獻血。

  對有著1300多萬總人口的深圳而言,獻血人次的比例大約只有1.1%。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表明,獻血人口比例在1%至3%之間,就可以滿足一個國家的供血需要。對此藍欲曉解釋,中國大部分城市每人次獻血200cc,但深圳絕大多數人次獻血為400cc,另外深圳血庫充足,時常限制部分血型的採血,使得獻血人次的比例「並不是太高」。藍欲曉稱,「這個比例對深圳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從1998年開始就徹底實現了醫療用血100%由無償獻血提供。」

兌現承諾

  深圳無償獻血「零的突破」是在1993年5月8日。

  在那之前,深圳醫療用血主要依靠有償獻血,其中醫療用血20%來源於深圳本地,80%需要從外地調配。在藍欲曉的記憶中,當時賣血的價錢是每100毫升60元。而與深圳毗鄰的香港,早就實現臨床用血100%來源於無償獻血。

  藍欲曉說,當時的深圳,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和中國很多城市一樣,搞義務獻血;二是向香港學習,搞無償獻血。所謂義務獻血,指的是血液中心給各國企、學校、軍隊等等下達獻血指標,然後獻血者享受一定的休假和補貼。

  在深圳市紅十字會專職副會長趙麗珍看來,深圳其實沒有選擇的餘地。作為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城市,深圳的國企、高校、部隊都很少,「你想下指標都不知道下給誰」。

  無償獻血,成為深圳惟一的選擇。

  1993年5月8日——世界紅十字日,深圳市民第一次在街頭看到「無償獻血」的宣傳。然而,響應者寥寥。

  一個21歲戴眼鏡的青年終於第一個伸出了胳膊。他叫鐘振基,是深圳無償獻血的第一人。

  一起突發事件加速了深圳的無償獻血進程。

  1993年8月5日,深圳清水河危險品倉庫發生大爆炸,共造成15人死亡,141人受傷。血庫供血告急,不得不向廣東省血液中心求助。當晚,直升機載著緊急調來的血液降落深圳,一路警車開道護送。這迫使深圳市政府高度重視無償獻血,當年深圳市人大就將無償獻血立法列入議程。

  兩年之後,1995年9月15日,《深圳經濟特區公民無償獻血及血液管理條例》(下稱《條例》)正式實施,這是中國第一部地方無償獻血法律法規。

  趙麗珍認為,《條例》最大亮點是規定了無償獻血者可擁有的權利:「無償獻血的公民在特區可終生無限量免費、優先用血;其配偶、子女、父母可在特區免費使用其無償捐獻的等量血液。」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深圳聚集了大批外來務工人員。那時他們沒有醫保,而一次獻血200毫升,就可以保證在深圳終生免費用血,「在當時,這就像給自己買了一份血液的保險。」趙麗珍說,即便是今天,中國絕大多數城市仍然無法對無償獻血者作出這樣的承諾。

  1996年1月8日,深圳有了第一位「無償獻血,免費用血」的兌現者。次日,該新聞見報。據1996年1月12日的《深圳商報》報導,此後,「每天的無償獻血人數比以往增加50%,要求集體獻血、諮詢獻血有關事宜的電話鈴聲不斷」。

志願者

  如果說第一次獻血,是為今後用血上了「保險」,那麼自願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獻血,則與這項激勵機制毫無關係了。

  目前深圳的無償獻血,60%以上來自於參加了兩次以上獻血的人群。張貼在深圳市血液中心的「功勛榜」顯示,截至2012年9月16日,深圳市無償獻血100次以上的共有46人,50次以上的共有341人。「獻血狀元」高敏,共獻血171次。

  在血液中心的獻血站,財新記者偶遇志願者高敏,她正在捐獻血小板。對她來說,每半個月捐獻一次血小板,已成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無償獻血志願者中,高敏保持著兩項紀錄:一是她已經無償獻血二十多萬毫升,相當於總血量的數十倍;二是參加無償獻血志願者服務隊,義務工作超1萬小時,是服務時間最多的志願者。

  這支無償獻血志願者服務隊成立於2000年,由深圳市紅十字會管理。趙麗珍說,要成為志願者,一個必要條件是獻過血,「我們要求志願者用獻血的親身經歷去向那些沒有獻過血的人宣傳」。

  高敏說,很多志願者都會在每次自己來獻血時,帶上幾個從未獻過血的人一起來,包括家人、朋友、同事或者熟人,讓更多的人加入到無償獻血中來。

  目前這支志願者服務隊已經有2000多名各種血型的志願者,「如果真的某種血型突然告急,血庫就在志願者中就可以得到應急解決」 。

  志願者中還有一支特別的分隊——稀有血型分隊,被稱為「活血庫」。由於臨床用血極少需要這些血型,所以這支分隊的志願者們平時不需要獻血,然而一旦有需要,他們會立刻趕往血站獻血。2012年10月25日上午,稀有血型分隊原隊長孫景向北京一名白血病的孩子捐獻了造血幹細胞。

  藍欲曉說,「這支優秀的無償獻血志願者隊伍,以及眾多熱衷於無償獻血工作的普通市民,正是深圳市無償獻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2011年,深圳將無償獻血納入外來務工人員積分入戶的範圍。每次獻血可以積2分,最高可積10分。「這在全國是首創,」趙麗珍說,「也是對獻血者的又一個激勵。」

精神激勵

  目前中國執行的血液收費標準是2005年衛生部和國家發改委下發的《關於調整公民臨床用血收費標準的通知》,血液製品收費標準全國統一:紅懸液200毫升收費210元,血小板1400元。這曾經多次引發人們的質疑,「為什麼獻血是無償的,而用血時卻要收費?」

  然而這一疑問在深圳已經不復存在。目前深圳已經將臨床醫療用血100%納入了醫保報銷範圍,這意味著用血者只需要有醫保,哪怕沒有獻過血,也可以實現免費用血。

  這是否會降低人們獻血的積極性?藍欲曉稱,無償獻血的確應該有激勵,但更重要的是表彰,而不是物質上的獎勵。趙麗珍說,「深圳市十大傑出青年、愛心家庭、榮譽市民,很多都是在無償獻血志願者中產生的。很多領導也獻血,但我們樹榜樣只樹平民百姓。」

  比如賴嘉河。他無償獻血15年。在女兒未成年以前,他每次獻血,都會帶著女兒。他女兒在18歲生日那天,用無償獻血作為自己的「成人禮」。

  趙麗珍說,這個事情經媒體報導後,不但許多孩子來獻血完成「成人禮」,還有很多人在自己的生日、結婚紀念日來獻血慶祝,甚至連公司的週年慶典都開始採用集體獻血的方式來慶祝,「熱鬧得很」。

  深圳市血液中心提供的資料顯示,對無償獻血,深圳市財政支持連年增長,血液中心編制從最初的15人增至95人,大大緩解了人員不足的壓力。2012年深圳市財政預算報告顯示,用於深圳血液中心的無償獻血項目支出達180多萬元,其中宣傳56萬元,活動46萬元,衛生救護培訓65萬元,慰問救助17萬元。這一數據並不包括對血液成本的補貼、血液中心的醫療設備投資及人員工資。

  惟一讓趙麗珍有點苦惱的是,由於深圳修地鐵7號線,原本停在華強北的一輛獻血車沒了落腳的地方,「採血量馬上下來了不少」。

  深圳的無償獻血事業越做越大,需要繼續增加採血點,然而,這座城市最初的規劃,並未為此預留空間,「現在要申請,牽涉到各個部門的協調,難啊!」藍欲曉感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4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