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引導團隊創新明星人才與機制孰重

2012-11-26  TCW
 
 

 

要管理企業的創新能力,領導者經常面對的抉擇是,究竟是擁有頂尖創意的明星人才重要,還是管理人才的制度更重要?

太過重視制度,恐怕會限制人才發揮的可能性。但是完全放任人才發揮,對領導者的資源管理與經營效率,都是挑戰。這兩者,該如何平衡?尤其是當這幾年產業進入典範轉移,方向多變之際,更考驗著管理者的拿捏能力。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極力栽培的大陸菁英,比爾‧蓋茲不但親自擔任他的導師。他領導微軟在大陸設立的研發單位,八年時間把微軟從一百多人的草創機構,變成超過三千人,成為微軟海外最重要的研發基地,微軟目前最重要的產品之一Kinect(體感控制器),就是由他旗下的亞洲研究院研發出來,比爾‧蓋茲還曾任命他擔任中國微軟的董事長,把中國微軟的研發和業務都交給他經營。

以下是張亞勤與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暨EMBA執行長黃崇興的精彩對談摘要。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暨EMBA執行長黃崇興(以下簡稱黃):你曾談過,管理人才要有一個機制,才能讓人才的能力發揮出來。你可不可以闡述對機制與人才的看法?

確認定位,追隨明星人才》評分機制透明,誰來稽核都公平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以下簡稱張):十年以前,我在管研院(指微軟亞洲研究院),我覺得機制和人才都需要,兩個都很重要。機制和環境為何重要呢?你的機構要有好的定位,當時我說的,(亞洲研究院)有幾個定位。我們要做一流的研究、沒有人做過的研究,要做主流、對產業有影響力的東西,第四個,我們要做和公司的生意相關的東西。

Xerox PARC研究中心(編按:發明電腦圖形化介面的全錄研發中心)其實符合我前面講的,可能是主流一流,也是領先的(技術),但是(發展的技術)和公司沒關係,就沒法子長期生存,所以我覺得定位很重要,然後就是人才了。

剛開始做研究的時候,一定需要有明星的,你要做這個研究領域,一定要有幾位明星,否則你做不起來。你如果有一個明星,他已經寫了很多文章,這幾個恆星可以吸引很多別的人。如果規定我們要做哪些方向,再去找這個star(明星人才),行不通。當時,我們就找資訊科學、電機領域的明星,找到之後我們再定這個方向。是以人為本,然後跟隨人才(follow the talents)。

但,這個(前提)就是有個大的框架,戰略的目標,這個機制,是要根據時空點去制定的。

黃:有大方向後,讓明星前行主導,但你如何管理明星?明星聚在一起會燃燒的,可不一定會變得更亮的!

張:有時候IQ(智商)在一起不是相加相乘,而是相減。很重要的是,每個人很清楚做什麼,大家自己都有專門的方向。

第二點呢,什麼事都是透明(transparent)的,我們有的時候也會有一些不同的爭議,但都是很透明、很公平的。我們所有的每件事,都可以在會議上告訴每個人。

我有一個「華爾街日報測試」(Wall Street Journal Test),我假設,做的每一件事,如果第二天(登)到了Wall Street(華爾街日報)的頭條,我絕對不會臉紅。我是不是做了最棒的決定,我事後會不會臉紅。

其實我也不懂管理,但是我都用常識,對員工要誠信,做的事情通通講得出來,比如說我們的評分機制,那要怎麼評呢?我們會有一個大家看得到的評分機制,有什麼不同的觀點都可以表示出來。另外我們研究員自己替自己打分(數),最後發現我們給他們打的分和他們給自己打的分一樣,很少有不同的,這個很有意思。

黃:微軟怎麼透過機制去定義績效?如何不讓機制限制發展性?

訂績效指標,須視情況調整》根據發展和人員,制定當前目標

張:你要根據文化、情況定這些東西,我記得在亞洲研究院成立十五年的時候,我說過去十年可以用論文數、專利數、產品數去衡量,都是好事。下面十年,你衡量的指標就是能不能做一件事情,對整個IT產業、對公司有最大的貢獻,現在人家談貝爾實驗室,你記得是電晶體,你記得的是雷射,記得這種東西,而不是他們發了多少論文。所以不同時候衡量的組合要不一樣,要根據發展的狀況、人員的構成,跟當前的目標去定。

黃:我們讀案例分析的時候,只讀到最後的答案,但是像微軟這樣的公司,也會犯錯誤,尤其有這麼多明星,很多人過去非常成功,可是Environment(環境)變得太多了,那個Player(對手)是從莫名其妙的地方跳出來,你們怎麼有自我反省的能力?

張:這是我特別喜歡微軟的地方,微軟的文化是自我批判,比爾‧蓋茲常講一句話,「我們離破產永遠只有十八個月,」這個公司總是會有危機意識。

微軟每次做一件事情,我們一個好的成果後,都會有一個分析,大概在產品發布兩個星期之後,大家慶祝、喝啤酒,再開始一個很正式的討論,會把當時所做的決定,包括email(電子郵件)拿過來,就像圍棋下完之後要覆盤(編按:圍棋用語,下完棋後重新檢視下過的棋),花一%的時間看最好的地方,主要花九九%的時間,檢討什麼做錯了?應該怎麼樣去改善?我們會把這些東西記下來,改進(到)下一個版本該往哪裡去;還有一個就是要對產業的趨勢有很大把握,而且願意自己吃掉自己的市場(cannibalize)。

調整規範,須保存文化》完美和創新,是微軟不變標準

黃:你們有讓自我反省融入機制中,但是這個時代變化這麼快,嚴謹的機制、規定,究竟是變得更重要,還是更不重要?如果強調嚴謹的機制,會不會壓抑創新之間的平衡,要如何取捨?

張:在新的環境下,機制被太多限制。機制不是說,要一個規範和原來是一模一樣的。

由於產業有很多不確定,我們這個時候,你就要有更多的靈活度。原來可能想像不可能做的,也許現在也可以做了。

所以你的機制要允許探索。比如說我們有研究院,它做的東西是五年、十年,或是更久,它選的課題也可能和我產品沒有關係(編按:這就是過去不允許的),現在比如說做量子電腦(quantum computing),跟現在在做的東西就是沒有關係,that's fine(沒關係),我們要允許這種嘗試,cover很多的方面。

黃:機制在變化的時候,如何讓它顯得不朝令夕改。我覺得所有機制都有一個核心的部分,去分辨可以變與不可以變的地方。有些人把這些東西叫作是他們自己的value(價值)。

張:文化。

黃:我們講那個叫adaptive(適應),我們講幾個a,第一個是adaptive,第二個是agile(靈活),第三個是aligned(一致),就是我們講triple a(三A)策略。那個是Microsoft(微軟)的文化,是很多企業要回去剖開自己,想我內部那塊不變的東西是什麼。如果你把不變的地方擴得太大,你就僵化了;你把不變的地方變得太小了,你就變成了完全是隨機了。那個不變的是什麼,好公司跟壞公司,差別就在這個地方。

張:我覺得Microsoft(微軟)不變的東西呢,一個就是innovation,研發創新。第二點是quality excellence(完美品質),我們不管人也好,要做產品也好,process(流程)也好,我們是要做到極致,很高的標準,就是excellence and innovation。其他更多(機制)都只是一種方式,達到這個的方式。

【延伸閱讀】台灣雇主有47%找不到關鍵人才 根據萬寶華《2012人才短缺調查》,台灣有47%雇主找不到合適員工,萬寶華調查更指出,亞太區比歐美更難找到關鍵人才,在日本,有81%雇主表示找不到合適員工。

【延伸閱讀】高績效人才創造的產值4成比一般員工多 一般行政工作,高績效人才創造產值,比一般員工多4成。麥肯錫針對美國35家企業的410名員工所做的調查顯示,若是與營收直接相關的業務人員,則能創造高於一般業務員67%的業績。

【延伸閱讀】台灣名師觀點-企業慣用單線領導,組織易漏接球因應未來的變局,台灣公司傳統「一條鞭」的做法,在面對協調新變局時,經常無法讓組織每個單位協同作戰、打中目標。常見的狀況是,公司財務部有好幾個老闆,其中之一是公司最賺錢的部門,如果財務部的決定,太過度反映賺錢部門的利益,卻犧牲了另一個公司長期發展的目標,接到一個球,另外一個球就掉了。理想狀況是,各單位能同時接好幾個球,公司的策略才能達到適應(adaptive)、靈活(agile)、一致(aligned)。機制才不至於成為拖累企業改變的負擔。這牽涉到領導風格。台灣企業擅長單線領導,用行銷、財務不同的功能別管理,由老闆親自指揮,單線領導的時候很有效率,但等事業大到一定規模,就會出現問題。現在台灣企業要在變局時,靈活在機制與人才調配上做出修正,讓機制更靈活,就要先和各單位徹底溝通策略目標,讓每個人了解這個目標是怎麼訂的,意義是什麼,當事情發生時,才能真的懂得如何取捨,不是只按照公司的習慣做決定。像奇異前執行長威爾許(Jack Welch),經常花大量時間和下一階、下兩階的經理人深度溝通目標,就是這個原因。口述: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暨EMBA執行長黃崇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