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梁文道曾以這例子向我解釋內地人和香港人的分別:他工作的電視台在內地和香港都有錄影廠,在內地錄影時,內地攝影師見到他,必定跟他閒談,由政治到歷史到文化,都談得頭頭是道,隨時可代替他主持節目,但錄影時攝影師卻錯漏百出;在香港錄影時,香港攝影師甚少說話,梁文道的感覺是攝影師不大理解節目的內容,但錄影時一Take過,永無失手。單以一個「叻」字來衡量,內地和香港攝影師,邊個較叻? 做廠做了幾年,我有一個強烈感覺,就是我很難從觀塘廠佬回去中環精英的世界,因為我習慣了跟另一群人相處。我身為中環精英的時候,我以為自己站在世界頂峰,身邊全是武林中武功最高強的人,世上無難事。現在有了比較,中環和觀塘哪個地方的人較叻,我另有看法。 中環精英給人高高在上的形象,主要是他們收入高。高盛、大摩請一個無工作經驗的大學生,起薪點可以是五萬元。幾年前我看到一個數據,把高盛薪酬加花紅支出,除以員工數目,包括斟茶阿嬸,所有員工平均年薪是五百萬港元。高薪自然吸引到精英,大學尖子、長春藤富家子弟,畢業首選工作是投資銀行。 投行是名副其實精英之地,這些精英小時是班內最突出的學生,能玩四種樂器,操三種語言,長大後是學生領袖。精英習慣被視為叻仔,可是,我要提出很多人不想說出口的事實:叻仔不是很好的員工,也不是很好的同事。我身處過欄杆的兩邊,在投行工作過,也曾被視為叻仔,現在做廠佬,活在一個追不上中環速度的節奏。讓我解釋叻仔不是好員工和好同事的原因。 在工作環境,叻仔是麻煩人。參加有獎問答遊戲比賽,叻仔在旁是好事;工作時叻仔在旁,卻可能是麻煩事。叻仔自以為是,覺得自己時時刻刻看通全局,掌握問題精要,其他人的不同意見,一是錯,一是代表多餘噪音。叻仔看不起轉數不及自己的人,這些次等人是叻仔上位的踏腳石。叻仔是主角,其他人是配角,配角功能是襯托主角。
叻仔未真正輸過,入劍橋,考八級琴,手到拿來。做什麼也做得出色,叻仔以為有志者事竟成,他們有基本功,再加上苦幹,一定會成功。當叻仔發現世界原來很無常,失敗的打擊可以很大。叻仔太多東西藏在腦袋中,做事容易化簡為繁,明明是很簡單的事,落到叻仔手上,變為複雜事。世上大部分多此一舉的事,都是由叻仔製造出來。叻仔朋友不多,因為叻仔跟其他叻仔走在一起,氣氛頓時變得虛偽,對話句句有骨。叻仔生活在充滿偏見的圈子,難容下異見,也容不下新意見。有沒有哈佛尖子在觀塘上班?可能有,但數目不會多,而且我肯定觀塘沒有大學畢業起薪點五萬元的職位。以我公司的同事為例,大部分是本地大學生,他們讀書時作了抉擇,不去讀財務經濟,選擇去讀工程化學,明知自己畢業後上班地點多數是觀塘或福田。性格和際遇注定中環人和觀塘人有明顯不同的地方。做廠的人沉實,不多言,作風低調。在觀塘開內部會議,會議桌容納不下所有人,要分前後排,一定是後排先滿,才坐上前排;中環情況剛好相反,大家鬥快坐前排。在觀塘開會,題目大都環繞着運作出現的問題,全是頭痛事,假如有人從天而降,出席觀塘會議,會以為這間公司這麼多問題,一定是陷於崩潰邊緣。在中環,開會大家談刁,研究成事可賺幾多球,報喜不報憂,所有人勇往直前。中環人和觀塘人,邊一個較叻?我不懂下判斷,我只知道自己很難做回中環人,而我不以身為觀塘人感不妥。真的很難說,如梁文道的例子,內地攝影師或者終於有一日得到賞識,成為節目主持人,紅透半邊天;香港攝影師默默堅守崗位,工作得有尊嚴,受人敬重。哪個較有成就? 蔡東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