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東西方文化差異 井底望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hen.html

其實我個人的感受就是東西方文化的不同,東方比較注意整體,西方比較注意細節,在具體的細節分解上面西方文化有人家的獨到之處。

很多年以前,當時中國有一個同學叫做金觀濤,他在研究生裡面影響很大,他就是學習西方的做法,將社會科學的研究數理化,我88年在復旦大學給經濟系的碩士和博士做了一個講座,當時有同學問我如何看,我就笑著說,一句話可以說明的問題,要用100個方程式哈。

所以西方的不少學者任何事情都要搞一個數學模式出來,對他們的這種思維方式的批判就是很多人類的東西是無法用數理模式來限定的,但是好處就是你沒法搞模糊的東西,你被逼迫必須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所以說有的同學的研究靠不靠譜,你看他/她的模型就看出問題來了。

但是東方思維是靠整體的掌握,不是西方那種機械類的,而是有很多辯證的體系在其中,講究的是多種因素合力的相生相剋關係,所以並非一定是一個單一的結果產生。這個在進入高能物理和量子力學之後,尤其是離牛頓越遠,離愛因斯坦越近你就明白了。

但是東方的思維也有一個不好處,就是出大神。比如厲以寧同學這樣的,如果你換一個西方學者來看中國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人家就會這樣做:

先是確定幾個因素,比如說個人私慾釋放出來的勞動積極性、集體農業基建的貢獻度、糧食收購價格提高的影響等等,最後就是一個投入產出模式給你畫一大堆圖像出來,而不是厲大神這樣張嘴就噴,然後一個制度決定一切就啥都不用深究了。

我這裡的大神是貶義詞,就是那些跳大神的朋友。

我們群裡面也有這種趨勢。記得當初大家說北京的公共交通便宜是因為全國人民養北京,這個就是沒有思考得出的結論。而現在網絡上忽悠大家一愣一愣的,大部分就是這樣的東東。我當時,就是問大家這樣的問題:

 1. 北京市政府對公共交通的補貼是多少?

 2. 中央政府對北京市政府的轉移支付是多少?

 3. 全國其他省市對中央政府的上交財政中間,多少轉移到了北京市政府?

你把這幾個數據都搞清楚才可以推斷出相應的結論。如果你發現人家北京市政府因為老出地王,土地財政發財了,那麼這個結論就可能不能成立了。

其實這個事情還是蠻難處理的。你想美國這樣公共交通是比較差,因為主要是窮人用,而窮人在政治博弈上面是沒有實力的。那麼北京的博弈就是主要坐地鐵的是北京戶口,還是外地戶口?如果是外地戶口,北京政府的大規模補貼就影響了其他地方的開支,比如如果大部分北京本地戶口都是開車出去,人家就要鼓噪:為啥不花錢在公路上,去解決堵車問題?所以地鐵提價就勢在必行。

   所以這個就是說明,大家要有點思考的常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317

東西方首富一致看好的神秘新產業

2014-03-10  TCW
 
 

 

二○五○年,你餐桌上的食物會是什麼樣子?

早餐先來個零膽固醇的炒植物蛋,撒上不含鈉的鹽,麵包抹上完全沒有蛋黃的香濃蛋黃醬,搭配用杏仁、夏威夷豆做成,沒有一滴奶的起司。

午餐的選擇有不含牛肉、以植物肉製成的牛肉漢堡,以及用純植物製成、香辣夠味的墨西哥雞肉捲餅。

晚餐是3D列印出來的義大利麵佐鵝肝醬,上面鋪滿了用大豆、豌豆蛋白及紅莧菜做成的鮮嫩多汁雞柳條,甜點再來個不含糖、人工香料與奶製品的巧克力蛋糕。

這不是極端素食者或狂熱環保份子大力鼓吹的訴求,更不是變相的基因改造工程,而是一場從全球首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PayPal創辦人彼得.提爾(Peter Thiel)、推特(Twitter)創辦人伊凡.威廉斯(Evan Williams)、雅虎創辦人楊致遠,到亞洲首富長江集團主席李嘉誠,都在競相投入的食物革命。

全球糧食倍速消耗!

未來五十年,全世界消耗的食物會是過去一萬年的兩倍

革命的武器是植物與3D列印,革命的起點在一個你想像不到的地方:矽谷。

二月中,李嘉誠旗下的創投公司維港投資宣佈投資總部位於舊金山,能夠用植物做成蛋的公司——漢普頓克里克食品(Hampton Creek Foods),這家公司亦獲得比爾.蓋茲投資及背書,正式引爆東西方世界兩大首富掏錢壓寶食物革命。

過去五年來,食物取代了電腦科技,成為矽谷的新顯學。有人從植物中萃取出成分,製成蛋黃醬,做出不含一顆雞蛋的炒蛋;有人用3D列印出火腿、香腸、鵝肝;還有人光是用黃豆與蔬菜就做出口感逼真的雞肉纖維。

風向的轉變,來自於龐大的市場需求。根據聯合國統計,二○一三年全球人口已突破七十二億,預測二○五○年將達驚人的九十六億人。

為了餵養這麼多張嘴,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指出,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生產量須在四十年內增加一倍。更有科學家警告,未來五十年,全世界消耗的食物總量會是過去一萬年的兩倍。

龐大的需求,意味著龐大的商機,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的資料推估,光是牛肉、豬肉、雞肉,全球一年的產值就高達七千一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十一兆元),是半導體產業的兩倍。

然而在比爾.蓋茲眼中,現今的食物生態系統,卻是所有產業中最沒有效率的一環。不管是雞肉、牛肉或是豬肉,人類所能做的,就是在動物身上打進各種抗生素、營養品,想辦法用最短的方式,獲取最大的肉類供應。只是這種方式,看在比爾.蓋茲眼中實在難以忍受。

「過去一百年多來,人類生產食物的方式毫無變化與創新,是時候該徹底改變這件事了!」比爾.蓋茲在其網站「The Gates Notes」這麼寫著。二○一三年,他開啟了一個新的專案計畫:「食物的未來」(The Future of Food),討論未來人類食物各種可能的樣貌。

根據創投市調公司CB Insights的調查,創投界一改過去只關注電腦科技的習慣,將目光放到食品業上。二○一二年,創投公司對食品科技相關新創業者的投資,是二○○八年的七倍,共三億五千萬美元。

矽谷正在重新發明食物!

「牛肉2.0」、「雞肉2.0」時代來臨

知名科技網站TechCrunch認為:「矽谷正在重新發明食物。」

漢普頓克里克公司創辦人泰崔克(Josh Tetrick),在舊金山的實驗室裡,對著《商業週刊》採訪團隊,用手大力捏碎雞蛋,因為他已經從加拿大黃豆等植物中萃取出成分,加入油、鹽、糖、檸檬汁等調味,做出可以取代雞蛋的蛋黃醬與炒蛋。

他的終極目標不僅要成為植物蛋大王,「我要徹底改變雞蛋產業的生態。」這也是他獲得比爾.蓋茲、李嘉誠賞識,而願意投資他的原因,因為植物蛋不只解決人類的糧食、營養需求,更可以解決全球天氣暖化、醫療等問題。

相較於網際網路、行動通訊或是電動車等產業,食物新創公司獲得的投資金額雖然不大,但涉及的層面卻非常廣泛,涵蓋環保、氣候變遷、醫療健康等議題。

以一塊十盎司(約二百八十公克)的美國牛排為例,它需要消耗五千六百公升的水,和二.八公斤的飼料,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等同於一輛車連跑七十公里。

消耗這麼多地球能量,達成的效果卻僅是一個人一天中一餐約七百大卡的熱量,雖獲得營養,但其中的高油脂卻可能同時帶來肥胖、心臟病、癌症,甚至傳染病等健康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過去幾十年來,在感染人體中新發現的傳染性病原體,有超過六○%來自動物或動物產品。

「如果你所需要的只是肉類中的蛋白質,那大部分的植物都可以做到,」超越肉類(Beyond Meat)的創辦人兼執行長伊森.布朗(Ethan Brown)說:「我們在找尋的是口感更好、營養價值更高,但更低價的肉類替代品。」

他們靠著溫度、壓力及生物科技,加上全球最大香料製造商的協助,讓植物做出來的雞肉具有相同的香味與口感,在隨機試吃(blind taste)的測試下,竟然騙過比爾.蓋茲與《紐約時報》資深美食專欄作家彼得曼(Mark Bittman),讓他們誤以為吃的是真雞肉。

「我們相信,『牛肉2.0』與『雞肉2.0』時代已經來臨!」伊森.布朗信心滿滿的說。

產業進化史新起點!

食物界的微軟、Google和蘋果,即將誕生

《商業週刊》採訪團隊飛越太平洋,前往位於洛杉磯機場南邊的超越肉類總部,親自嘗試了其產品,想確認與台灣常見的素雞、素鴨有何不同。結論是,素雞吃起來就像是調味過的豆腐豆乾,豆味重。但超越肉類的雞柳條不僅有雞香味,還有雞肉纖維的獨特口感,甚至可以撕成一條條的雞肉絲。

其實,這種肉類替代品並非新概念,在亞洲國家中,早在七世紀就有名為「seitan」的素肉存在,其原料主要是用麥麩製成,但口感相當粗糙。而一九三一年,英國前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也在《五十年後》這篇文章中預測,未來食物將會回歸到天然植物製品。

曾與比爾.蓋茲在網誌中對話、著有《雜食者的兩難》作者麥可.波蘭(Michael Pollan)認為:「過去這些產品只針對素食者,因此市場與規模都比較小,品質也不高,但價格卻很不平易近人,甚至比真的肉還貴,所以無法打中一般人的需求與市場。」如今在他眼中,這兩家公司製造出來的產品,與其他素食業者最大的不同在於:成本更低、售價更便宜,且味道與口感更像真肉。

綜觀人類的產業進化史,大約每二十五年到五十年就會出現新的技術革命,例如一八七六年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發明電話;一九○○年福特(Henry Ford)開始汽車工業;一九二五年廣播電台與大眾媒體出現;一九五○年石化業興起、塑膠大量被使用;一九七五年個人電腦問世;二○○○年網際網路與行動通訊快速成長??。每一次的產業革命,都會帶動一波重大的經濟成長,創造出上兆美元的產值,並出現幾家偉大的公司,例如個人電腦時代造就了微軟(Microsoft),網際網路時代造就了Google,行動通訊時代造就了蘋果(Apple)。

在身價七百六十億美元的比爾.蓋茲眼中,下一個產業循環的始點,就在食物!

【延伸閱讀】10個新食材革命技術未來食物,這樣做出來的!

1.巧克力低糖,沒有人工香料革命技術:不用玉米糖漿、基改植物,使用天然食材做出減糖40%的糖果、餅乾、汽水、麥片。新創公司:Unreal。受衝擊產業:糕點糖果製造業全球產值約新台幣5.6兆元,其中55%是巧克力類。

2.炒蛋味道香濃,竟然不含蛋黃革命技術:用豌豆、大豆、高粱等取代雞蛋。新創公司:漢普頓克里克食品。受衝擊產業:雞蛋業全球產值近新台幣2兆元、蛋類調味料產業約1,800元。

3.食用鹽巴完全無鈉,無負擔革命技術:用氯化鉀取代氯化鈉。新創公司:Nu-Tek Salt。受衝擊產業:全球食鹽產值約新台幣5,460億元。

4.鵝肝醬用「印」的就吃得到革命技術:從鵝肝上提取幹細胞,培養增生後3D列印出鵝肝形狀。新創公司:現代牧場(Modern Meadow)。受衝擊產業:鵝肝醬製造業全球產值超過新台幣300億元。

5.義大利麵靠麵糰墨水匣搞定革命技術:用麵糰墨水匣3D列印出客製化形狀的義大利麵。新創公司:義大利麵全球龍頭百味 來(Barilla)。受衝擊產業:義大利麵食品製造業全球產值約新台幣5,400億元。

6.雞柳條用蔬菜做出逼真雞肉纖維革命技術:用大豆、豌豆蛋白及莧菜製造肉類替代品。新創公司:超越肉類(Beyond Meat)。受衝擊產業:雞肉業全球產值約新台幣3.5兆元。

7.糖果也能3D列印革命技術:以糖果原料、可可粉3D列印出糖果、巧克力。新創公司:3D Systems。受衝擊產業:糕點糖果製造業全球產值約新台幣5.6兆元,其中31%是糖果糕點類。

8.漢堡肉排不殺任何一頭牛,享受吃肉快感革命技術:1.提取牛的幹細胞,培育牛肉纖維,用甜菜汁染色,做人造牛肉;2.用植物蛋白、植物油的素食製品取代漢堡牛肉。新創公司:1.荷蘭馬斯垂克大學教授Mark Post研究團隊;2.Sand Hill Foods。受衝擊產業:牛肉全球產值至少約新台幣9.2兆元。

9.起司不含任何一滴奶革命技術:用杏仁、夏威夷豆做出不含乳製品的起司。新創公司:Lyrical Foods。受衝擊產業:起司全球產值至少約新台幣2.6兆元。

註:牛肉、雞肉、起司以2010年或2011年全球產量乘以國際貿易價格推估;蛋以2010年全球產量乘以中國批發價格推估;食鹽產值以中國消費市場及人口占全球比例推估;義大利麵以百味來年營收及全球市佔率推估。

資料來源:國際糧農組織(FAO)、中國市場調研網、墨西哥投資貿易局

整理:陳筱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64

東西方挑戰下,歐洲和北約壓力倍增

美國新罕布什爾州議員、參議院歐洲外交關系委員會成員簡恩·沙欣(Jeanne Shaheen)日前發表時評,她認為北約和歐盟能夠經受住當前危機,合力應對後冷戰時期的世界格局。 

英國脫歐、恐怖襲擊、經濟不振,這些內部問題已經讓歐洲焦頭爛額,外部還面臨難民危機。在軍事和政治上維持著歐洲穩定的兩大支柱——北約和歐盟,都面臨嚴峻的挑戰。

對歐盟的悲觀情緒(Euro-pessimism)來勢洶洶,不少歐洲人都擔心歐洲一體化之路已經走到了盡頭。但沙欣對跨大西洋國際合作仍抱謹慎樂觀的態度,認為北約和歐盟將繼續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談未來,先要認清現實。北約現在受到東邊“老問題”和西邊“新問題”的夾擊。

東邊,有報道指出,俄羅斯正在建立三大作戰隊伍,總人數超過1萬人,準備把這三支隊伍布置到靠近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邊境的營地。而北約從前年開始向東歐增派部隊,應對“來自俄羅斯的壓力”。

西邊,北約可能受到意想不到的威脅——特朗普,他曾表示將考慮解散北約同盟,因為北約“可能已經過時了”,他還暗示如果北約成員國“沒有履行自己的義務”,美國也將不再奉陪。而果真如此的話,北約的根基將不複存在。就算只是在口頭上說說,也會影響盟友互信。

此外,歐盟還面臨來自難民和英國脫歐兩方面的危機。不少人認為,英國脫歐可能會壯大反歐盟的勢力,最終導致歐盟分崩離析。但是,歐美的合作關系本就生於憂患,一直以來都展示了相當的應變能力。但是這種應變是建立在一個前提上的,即美國繼續發揮強有力的領導作用。

在美國領導下,北約目前的運行情況尚屬良好,所以北約成員國並不認同北約“已經過時”,尤其是再俄羅斯的“威脅”尚在的情況下。

8月的北約華沙峰會上,北約通過了向波羅的海三國和東歐部署聯合部隊的決議,美國將派出炮兵和裝甲部隊,北約各國也同意繼續維持在阿富汗的駐軍,還重申了各自提升國防開支的承諾,北約各國的國防開支將至少達到各自國內生產總值的2%(承諾標準)。此前,奧巴馬總統剛剛宣布2017財年美國對歐洲保障計劃(European Reassurance Initiative)的投入,將從2016財年的7.89億美元上升到34億美元,美國將重新在歐洲布置戰力。

受到克里米亞事件的影響,奧巴馬總統2014年宣布了歐洲保障計劃,旨在“保證美國將繼續維護北約國家的安全和領土完整”,隨後美國在2015財年繼續投入10億美元。歐洲保障計劃的開支主要集中於五方面,地面軍隊部署、訓練與演習、軍隊基礎設施建設、戰略部署軍事武器和提升盟國的戰鬥力。加大對歐洲保障計劃投入,主要意在提高東歐成員國的戰鬥力,以應對與俄羅斯日漸緊張的關系。

盡管北約手頭事務繁重,但是華沙峰會傳達出了明確的信息:北約決意要制衡俄羅斯在東歐的勢力。美國也大力援助聚集在希臘、土耳其的難民,為解決難民危機添磚加瓦。這些行動都體現了美國對盟友的支持。

英國脫歐公投已經過去了近三個月,英國首相特麗莎·梅(Teresa May)稱英國需要有序、負責地離開歐盟。而像新任外交大臣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這樣的脫歐派也特地強調說“英國需要歐洲,歐洲也需要英國”,就算離開歐盟,英國也希望可以保持與歐洲的緊密關系。

英國脫歐給歐盟帶來的直接影響不是悲觀情緒,而是歐洲各國民眾對歐盟支持率的迅速提高。法國對歐盟的支持率提升了10個百分點,達到了67%。德國和西班牙對歐盟的支持率提升到了81%。盡管英國脫歐使歐盟遭受巨大沖擊,也讓歐洲國家從驚醒過來,頗有些“鯰魚效應”的意味。歐洲大陸達成了普遍共識:英國做出了選擇,但我們將重新團結在一起,共同應對移民危機。

歐美盟國將繼續發揮在國際社會上影響力。過去70年里,北約和歐盟接連在冷戰時期壓制了蘇聯;將從蘇聯分裂出來的東歐國家納入歐洲合作關系中;在南斯拉夫解體之後維護了巴爾幹半島的和平;還與美國在阿富汗並肩作戰。

從“9·11”事件開始,恐怖主義勢力日益擡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軍事同盟在反恐行動上密切合作。美國外交家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近日接受了參議院軍事行動委員會的質詢,他表示:“相比於俄羅斯和中國,美國的戰略優勢在於,美國在歐洲和亞洲都有同盟國,而俄羅斯和中國沒有。所以我們應該繼續穩固合作夥伴關系。”

沙欣認為,對於美國來說,北約和歐盟都是不可或缺的夥伴,是維護歐洲和平完整的重要力量。她還變向為希拉里拉了拉票,因為她認為美國需要繼續一位能夠鞏固國際合作的總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598

【讀書好】東西方帝國治術比拼

1 : GS(14)@2017-12-05 01:11:27

【文化籽:讀書好】中華帝國崛起,派出宣講團來港宣讀聖旨,特區臣民俯首聆聽,香港曾經身處大英帝國,如今變成中華帝國臣民,普遍出現水土不服之症狀,因為英帝與中帝,在治術方面,南轅北轍。正如中央宣講特使李飛所言,香港人應該知道從何處來,身在何處及往何方。如果要回答第二及三問題,就必須回答問題一:從何處來。


香港雖在舊中華帝國時代已經有人聚居,也曾在屯門駐兵、收稅,但香港進入現代世界,是在1842年割讓予英人,變成大英帝國殖民地之後。雖然我們一百五十多年殖民統治,但對大英帝國治術所知甚少,也不關心。19世紀大英帝國在不斷變化中,由於外在環境挑戰,帝國要繼續全球管治,必須採取因地制宜、見步行步、務實掛帥的方法,香港人對大英管治要有通盤認識並不容易。《帖木兒之後:1405-2000年全球帝國史》作者John Darwin出版了專著《未竟的帝國:英國的全球擴張》一書,就是帝國史研究佳作。在第七章「統治方法」,作者介紹英治印度及非洲的管治模式、文官系統,重點介紹了Frederick Lugard的管治哲學,他就是14任香港總督(1907-1912),來港前任職北尼日利亞殖民地高級專員,盧吉爵士對香港貢獻不少,除了成立香港大學外,也是高等法院、郵政總局、廣華醫院及九廣鐵路英段建設者。他將英國殖民地的管治哲學制度化及理論化,著作《The Dual Mandate in British Tropical Africa》,更是研究英國殖民地管治經典。

文明開化間接管治

他提出「indirect rule」間接管治,即透過「本土建制」進行治理,而非直接派遣大量官員到殖民地,英治印度不過是數千人。英國在當地找尋「政治盟友」,其有效統治方式是抓住中心全力施為,但隱身幕後,不引人注目,同時防止盟友間橫向聯繫,即gangs up,有權力真空地方英人才介入,想窺探英人間接管治手段,治理新界便是縮影。新界治理於是就交給了英人認可的鄉議局,鄉紳在六七暴動堅決支持英國出動英軍鎮暴,雙方合作關係更進一步,港府於是提出了丁屋政策作回報。盧吉綜合在1900至1906年治理北尼日利亞的經驗,包括迫走法國殖民勢力,收編地方勢力,打通貿易通道,保障英國商業利益,他反對以直轄殖民地的方式治理新增領地,因為若只重用西化的地方精英來管治,他們無法有效代表當地人的利益和想法;當權力往往集中在少數英人手上,地方衝突不時發生。盧吉主張把治理權交給選定的地方領袖,讓他們按照該地原來方式統治與收稅。地方領袖需向駐地英人負責,駐地英人則宜仔細研究地方風俗,且於選拔地方領袖時,留意其民望,小心地方權力更替的傳統。盧吉深信,這種管治模式更易處理複雜的民情,公務員更易看到治績,殖民以如此方式進行,有助結束野蠻,彰顯人性光輝,那年代的白人殖民統治,是帶有弘揚基督教信念的精神。今天共黨官員中聯辦幹部四出活動,介入各級議會選舉、成為大小主禮嘉賓凌駕特區官員,收編地方土豪社團勢力,甚至在本土建制工聯、民建聯外,再建立自己議會派系,這種中共全面介入的管治方式,與昔日英國間接管治剛相反。直接管治之失敗,在於權力集中於少數脫離本土社會的共黨精英手上,當林鄭月娥想重建社會和諧時,共黨官員則殺氣騰騰要廿三條立法。香港當前惡劣環境,令人想起當年領導人李瑞環的「宜興茶壺論」,「間接管治」就是茶壺內經歷一百五十多年積下的茶垢!


撰文:劉細良編輯:施明慧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201/202306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9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