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外資零售巨頭的中國關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0-12/100446303.html
 家得寶走了,沃爾瑪、百安居慢了,最賺錢的宜家成了被告,家樂福和樂購被傳聞將退出中國……近一個多月來,各種跡像在集中顯示:過去佔據行業制高點的外資零售巨頭,在中國進入了一段不平靜的時光。

  退出中國是所有外資零售巨頭都不願觸碰的敏感詞。但當曾經一度堅稱不會退出中國的美國家居建材用品連鎖商家得寶,在9月13日突然宣佈關閉中國境內全部七家門店之時,震驚的業界開始對其他的退出傳聞也增添了幾分相信。

  各大外資零售巨頭在中國業績下滑以及店面拓展放緩,已是不爭的事實。沃爾瑪、樂購等零售企業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解釋稱,放慢發展速度是因為今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不樂觀,同時他們坦承公司的戰略正在調整。

  財新記者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在多年快速發展之後,外資零售巨頭從採購體系、供應商機制、供應鏈質量控制、銷售策略到管理架構以及在線上領域如何作為等方面,在中國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撤還是不撤?

  家得寶選擇了一種猝然的退出方式,關店之日,甚至未及處理員工賠償和顧客的提貨訂單。以至於其中國區最大門店鄭州家得寶關門時引起了當地公安和商務部門注意並介入調查。此後,家得寶才在網站披露信息稱,將用三個月時間處理相關事宜。

  六年前,家得寶進入中國的「大手筆」收購仍令人記憶猶新。2006年,家得寶斥資1億美元,一次性購入當時資金困難的天津家世界12間門店。但好景不長,從2009年開始,家得寶陸續關閉青島、瀋陽、北京、天津共五間門店,其將退出中國的傳聞自此在坊間流傳。

  今年上半年以來,建材零售市場整體顯著走弱,北京等城市大型建材市場出現關閉潮。8月,多家媒體報導家樂福將出售其中國區業務,接盤的人選先後爆出中糧集團、華潤萬家,報導稱商務部亦介入華潤收購家樂福。

  包括基金經理、併購諮詢機構等業內人士向財新記者證實,家樂福確有出售中國業務的意願。「大潤發當初也想買,但家樂福願意賣給華潤,因為出價高很多,」一位基金業的資深人士告訴財新記者。財新記者對此向中糧集團求證,但未獲得任何答覆。

  傳聞迅速發酵。以致家樂福集團上任不久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喬治•普拉薩(Georges Plassat)在2012年上半年的財務報告發佈會上,幾乎吼著強調中國的重要性,稱出售中國業務傳聞純屬謠言。他表示,「家樂福在中國已有穩健的發展,堅信中國市場的巨大發展潛力,我們將繼續立足於中國,致力在中國市場的長期發展。」

  近日,路透社報導亦稱,家樂福可能需融資30億歐元才可重振其在歐洲開展的大型超市銷售業務。為獲得實現市場復興所需資金,家樂福或將從土耳其、印尼或波蘭等非戰略國家撤出。

  2008年,家樂福家族企業後繼無人,私募股權基金開始掌舵企業。新老闆大換血後一系列市場縮減開始上演,從2009年開始,家樂福已經先後退 出俄羅斯、日本、意大利南部地區;2011年出售泰國門店;2012年撤出希臘市場;而最近的10月10日,新加坡兩間門店關閉;另外,馬來西亞門店亦傳 出將被日本企業收購。

  上述基金經理對財新記者指出,家樂福近年來收縮亞洲市場的舉動,讓人不得不懷疑其對中國市場的態度。他認為,「(家樂福)頹勢已經非常清楚,現在還可賣個好價錢。甚至未來不一定會保留家樂福這個品牌。」

  和家樂福同期爆出出售業務傳聞的樂購也迅速回應,公司公共事務部高級副總裁陸海清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一再強調,樂購永遠不會離開中國市場,「未來,樂購或任何一家零售業巨頭都不會甘願放棄中國市場。」

  一位外資零售公司人士向財新記者分析稱,爆出此類傳聞大體有兩種情況:一是有國內企業有收購意願,提前放風引起股票市場波動,以打壓股價便於收購;二是不排除同行放消息惡意競爭。

外資模式水土不服?

  家樂福的「店長負責制」,家得寶的DIY理念以及樂購的「地產+零售」經營模式,這些曾讓零售巨頭在國外市場獲得成功的「獨家秘技」,現在卻在中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中國的房地產調控政策正是壓死家得寶中國的最後一根稻草。家得寶公司首席財務官 Carol Tome承認,家得寶在中國水土不服。她稱,現在已經認識到,中國消費者更喜歡裝修隊上門提供全套服務,家得寶的DIY模式並沒有在中國找到契合的人群。

  一位廣東順德的建材生產商負責人對財新記者分析稱,家得寶在國外一直使用「全球採購」模式。但是,面對國內成本低廉的建材生廠商,家得寶產品的 競爭力並不明顯。此外,中國的裝修市場是裝修公司和建材零售商捆綁的市場。家得寶模式根本上壓縮了裝修公司的回扣等收入,因此失去了客戶。

  面對複雜的中國國情,家得寶更錯誤的一個策略是不斷換帥,六年內換了三個總裁,銷售戰略一變再變,而幾乎每一次換帥,都是更多門店的關閉。

  家樂福的水土不服近年也開始顯現。家樂福在中國一直採用「店長負責制」,弘毅投資一位人士對財新記者分析稱,家樂福這一模式的特點是單店比較靈活,但這種靈活又容易造成店長的權力過大,管理失控。

  在門店快速擴張時期,這樣的模式曾被認為是家樂福成功的關鍵之一。因為中國市場地域性差異較大,擁有較大權力的店長可以作出快速反應。但現在, 店長權力過大,讓家樂福在中國遭遇了包括食品安全、供應商等各類問題。近年來,家樂福一再因為入場費問題遭到供應商起訴、斷貨,甚至遭遇國家發改委嚴懲價 格欺詐。從2005年起,家樂福因為入場費問題引發的糾紛多達八起。在2009年的一起訴訟中,家樂福方面向經銷商索要包括促銷費、折扣費、堆頭費、海報 費、新店開業費在內的600多萬元費用,最終被法院判賠償750萬元。

   一位外資零售公司人士指出,入場費基本是業界潛規則,但家樂福作為外資零售巨頭更加容易受到公眾關注,再加上其一直態度強硬,往往成為被打的「出頭鳥」。 即使是在所有外資零售企業中業績表現最好的宜家家居,近期也爆出代工企業不滿「壓榨」,另起爐灶的風波。在供應鏈頂端一直處於優勢位置的外資企業,似乎一 時間開始遭遇各類供應商「逆襲」。

  樂購的「地產+零售」模式,避免了像很多零售商那樣因租用物業招致成本上升以及續約糾紛。陸海清介紹,樂購進入中國時,考慮到中國商業地產的前 景樂觀,沒有選擇在其他國家通用的地產和零售業務同屬一個公司的模式,而是將地產和零售公司分割。樂購中國地產的前負責人霍蘭樂曾樂觀的預測,到2015 年樂購將在國內擁有80家購物中心,計劃對中國商業地產投資600億元。霍蘭樂未能實現願景就離任,此後樂購地產總裁連換兩人,但始終堅持在二三線城市高 價拿地策略。

  2011年3月,來自樂購韓國的新任CEO上任後,宣佈將地產公司和零售公司合併。陸海清指出,合併是希望在人力、社會資源共享方面更有效率。

中國市場怎麼了?

  固有的成功模式,在套用中國市場的過程中暴露出了種種困難,這令外資零售巨頭們不得不開始新一輪的調整。2011年,家樂福、沃爾瑪、樂購和麥 德龍幾大外資零售商集體換帥,它們似乎集體意識到,在經歷快速擴張階段之後,中國市場已經開始發生變化。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郭戈平稱,中國的零售商正面 臨著競爭過度激烈、人才穩定性差、成本增長過快、增長方式亟待轉變等問題。「中國零售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多元時代,也到了一個特殊的階段,零售業的規則、 格局和生態都需要重新來審視和建立。」

  今年以來,外資零售商在中國的開店速度明顯放慢。自2009年開始,沃爾瑪連續三年成為新增店舖最多的外資零售商,每年新增店舖分別達到51 家、47家和43家。今年,沃爾瑪卻對外承認門店擴張速度過快,並稱將新店開張率削減50%。沃爾瑪(中國)公司事務部高級公關總監李玲告訴財新記者,沃 爾瑪的中國戰略將從重視新增門店數量,轉向更加注重原有門店質量。而在這個過程中將增加對配送中心和冷鏈的投入。

  樂購則乾脆關閉了四間門店。陸海清解釋稱,關閉門店是樂購新一輪調整中的一環。此前已將華東、華南和華中三個區域分開採購銷售的體系合併為統一 採購,簡化了採購流程。他表示,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樂購計劃完成新增門店16家。但樂購官方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樂購卻只完成了新增門 店四間。

  某外資零售商負責政府關係的一位高管對財新記者稱,通常,選址和最終確定的新店舖比例大體在7︰1至5︰1之間,快速擴張意味著需要有對區域內 非常熟悉的人才和關係網絡,外資背景企業在這點上相較本土品牌並無優勢。過去外資零售商進入二三線城市,常成為很多地方政府和商業地產的招牌項目。但近年 來,地方政府和商業地產對外資零售業的迷信已經漸漸減弱,本土品牌加速擴張,市場競爭趨於飽和。

  國內零售行業則進入新一輪跑馬圈地。華潤萬家公佈的今年新店拓張數目是800家,其中大型零售賣場業態80家-90家。零售行業協會分析人員告 訴財新記者,今年家樂福、沃爾瑪等外資減慢了開店速度,其主要原因是國內的對手太過強大。「類似大潤發和永輝這樣的本土零售商在生鮮品類上做得特別好,外 資根本做不過他們。」在他看來,像永輝這樣的本土企業,由於在「源頭採購」上投入巨大,外加上市融資支持,已經在某些區域成為最大的黑馬。

  今年以來,包括家樂福、樂購在內都曾發出盈利預警。上述零售行業協會分析人員稱,零售行業今年受宏觀經濟影響非常明顯,很多外資零售企業受到成本上升影響,有的正在面臨轉租週期的問題,續租的租金上漲壓力很大。

上不上網?

  外資零售業在中國的困惑不僅於線下,電商已成為外資零售業下一個不得不面對的戰場。悲情如家得寶,在關閉中國門店後至今不承認退出中國,Carol Tome仍聲稱關閉門店是戰略安排,目前已經和京東商城達成協議,同時在和淘寶天貓磋商合作的可能。

  一位本土建材商指出,轉戰電商可以消減門店成本,但並不能根本上解決家得寶銷售欠佳的局面。在實體店尚缺乏購買人群的情況下,網上用戶能否是DIY目標群體還有待驗證。

  和家得寶的「徹底轉型」不同,沃爾瑪採取的策略是一邊放緩門店拓展,一邊試探中國的網上銷售方式。今年8月,沃爾瑪在等待九個月後終於打通包括商務部審批等環節,將在知名綜合網上超市「一號店」的股權從17.7%增加至51.3%,成為其控股股東。

  然而,商務部在批准這樁收購的同時也加入了限制性條款,包括「一號店」所屬公司紐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不得開展面向第三方的開放平台業務,沃爾瑪 方面則不得通過VIE架構從事「一號店」的增值電信業務。相關限制條款據稱是出於反壟斷以及外資運營業務的限制。這令沃爾瑪能否向「一號店」線上業務轉移 成為未知數。

  目前,沃爾瑪中國也有自建的網上購物平台。李玲指出,用戶通過沃爾瑪自建網上購物平台可分享和線下業務相同的物流和配送系統,目前,沃爾瑪在美 國的線上業務收入已經和線下業務收入持平。然而,對於沃爾瑪和「一號店」將以何種方式拓展線上業務,李玲則未給出明確計劃。在沃爾瑪尚未利用「一號店」的 網上平台時,「一號店」已經開始發展其線下業務。

  其他外國零售公司在線上業務方面仍未有動作。9月份,家樂福首次在法國推出兩間虛擬店舖,用戶可以通過移動終端拍照實現購物。中國範圍內,家樂福僅在這兩年內與幾家團購網站合作進行了幾次團購活動。

  樂購方面,陸海清告訴財新記者,在韓國,由於智能手機終端發達,樂購的在線業務已經實現「拍照當訂單」(通過刷條形碼獲取商品訂單)。但對於中 國區業務將以怎樣的方式展開仍在討論中。甚至連自營還是和現有中國電商平台合作都尚未有定論。和線下零售業環境一樣,目前電商環境也有強烈的「中國特 色」:現有電商早已掀起一輪輪的價格戰、融資戰、口水戰。如此環境,外國零售公司將面臨又一個上不上網以及如何上網的新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7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