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行反思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9-14/100437721_all.html

9月8日,中行召開了百年慶典全球員工運動會。次日,趁全球所有分支機構的負責人齊聚北京,總行臨時加開了一場歷時一天的分行長會。

  「中行各主要指標已經被農行全面趕超,中行管理層急了。全球各主要分支機構和參控股公司都有不少人回來參加運動會,於是中行決定趁此機會緊急開會研究對策。」一位接近中行高層的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從年初「不惜代價」拉存款,到以追求利潤為目標,要求儘可能壓縮成本,清退高息存款,這次會上再次傳遞的信息頗令中行上下震動。

  中行剛剛發佈2012年中期業績,上半年淨利潤增長750億元,同比增速僅6.79%,這是工農中建四大行股改上市以來,淨利潤首次出現個位數增長。

  與會人士也向財新記者透露,這次會議較7月在北戴河召開的中行年中會議無顯著的方向性調整,旨在進一步落實結構調整、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嚴控成本。如加大核心存款的拓展,減少對理財產品的依賴,降低負債成本,並據業務導向對分支機構的考核做出調整。

  但同業認為中行更應從戰略層面反思。「中行應該著眼於做好,而非做大;著眼於提高效益、提升客戶體驗;著眼於價值創造,而不是拼規模,搶份額。但如此一來,眼下管理層面子上可能會更難堪。」某大行高層對財新記者坦言。

  業內一直對中行這家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銀行近年來大舉開拓國內市場的「轉型」,存在較大爭議。

  另一位同業高層認為,農行的資金優勢令多數銀行難望其項背,農行的貸存比目標值遠低於其他大行,如果四大行的目標值相當,農行可憑資金優勢迅速實現規模大擴張,所以,中行戰略與執行層面不能與農行拼規模,比座次,而要在其他指標上下功夫。

  前述大行高層建議,中行利用外匯業務絕對優勢,及人民幣國際化契機,加之低效率網點較少,以揚長避短。

  知情人士稱,中行上半年淨息差下降1個基點,主要就是境內外幣業務淨息差下降所致。「中行現在兩難,要變招,問題和矛盾立即會暴露。」上述大行高層坦言。

個位數增長

  2008年下半年,中行在經過長時間的爭論和「統一思想」之後,提出「擴規模、調結構」的戰略,這是一次富有爭議的重大戰略轉型,後果正在顯現。

  中行中報顯示,截至6月末,實現稅後利潤750.02億元,同比增長6.79%。若剔除2011年上半年中銀香港雷曼兄弟相關產品的影響等一次性因素,其稅後利潤同比增速為12.28%。2011年,中行實現稅後利潤同比增幅為18.81%。

  中行有關人士對財新記者解釋稱,上述一次性因素是指此前中銀香港曾為雷曼迷你債計提了撥備,相關事件處理完畢後,去年上半年有49億元的回撥, 令同期利潤有所增加。此外還有對香港一家地產企業的股權投資收入,也使當期業績有所增加。剔除上述因素的影響後,該行今年的淨利潤增幅在12%左右。

  今年上半年中行淨利息收益率(NIM)下降1個基點,中間業務手續費淨收入同比負增長2.07%,被認為是中行上半年淨利潤個位數增長的主要原因。同期,其他幾家銀行的淨利息收益率則有5-6個點的提升,而中間業務淨收入雖放緩但仍保持了正增長。

  前述人士稱,由於一季度存款成本上升過快,中行在二季度提出要求壓降高成本負債,經過數月的努力,二季度資金成本降了下來,使得該行上半年人民 幣業務淨息差有所上升。但在境內外幣業務方面,由於同期美元存款增長較快,淨息差下降了40多個基點,導致該行的整個淨息差同比下降了1個基點。

  同期,中行實現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342.5億元,同比下降7.24億元,降幅為2.07%。內地及香港資本市場的低迷,令各家銀行資本市場相 關收入同比減少;而監管當局上半年對銀行業收費行為的專項治理也立竿見影地發揮了作用,令各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從過去百分之三四十的高增長大幅回落至個位 數,中行甚至出現了負增長。

  不過,中行日前完成了國內的IT藍圖建設,前述同業高層認為,此舉令其在「未來三年乃至數年具有領先優勢」。而中行在風險管理方面的努力,也初 見成效,雖然其不良餘額略有提升,但其分類準確度獲得了監管當局的認可。今年以來,基於資產質量真實性的監管檢查發現,不少銀行的分類均存在一定的偏離 度,有的甚至高達10%。



不得已的戰略轉移

  儘管對2008年的戰略轉移爭議不斷,但就其方向而言,中行內外多位受訪者均認為,屬「不得已而為之」。

  「如果沒有2008年那輪擴張,中行現在的資產規模甚至可能被國開行趕超。但當時通過大力發展國內人民幣業務,中行與建行在規模上的差距大幅縮 小,目前僅相差數千億元。」一位熟悉中行的同業高層認為,擴規模之初,中行建行資產規模相差3萬億元,如果沒有進行戰略調整,現在的差距也許已經到5萬億 元。

  他舉例,假設資產收益率為1%,那麼5萬億元規模的趕超,利潤的差別就會是500億元」,從這個意義上講,當初的擴規模戰略利大於弊。

  一位大型機構投資者表示,如果沒有2008年戰略轉型,中行現在的處境恐怕更尷尬。鑑於當時海外資產和業務遭受的衝擊更大,如果沒有及時地做出戰略改變,很多的問題當時就已經暴露。

  他認為,中行的問題在於「決心下得過晚,戰略上搖擺不定」,「船大掉頭難,成本也高,而2008年末才急迫地大掉頭,也為後來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其影響是,近幾年息差一直低於其他可比銀行。從負債角度看,中行境內網點少,基礎薄弱,為了擴大人民幣存款規模,要麼高息攬存,要麼提高客戶服 務;貸款方面,優質客戶的爭奪原本就比較激烈,要想爭取客戶,要麼低價、提供增值服務、降低貸款門檻,一來二去,其息差勢必收窄,資產質量也堪憂。

  另一大行公司業務板塊高管回憶,中行當年為了擴張規模,2009年一季度最後一天就發放了近千億元貸款,而當年中行本外幣貸款新增1.6萬億元,居同業之首。

  知情人士透露,加之由於長期向分行和條線大幅讓利,總行虧損嚴重。

  有同業高層表示,為了拓展新的市場或業務,各行都會對相應條線、板塊或分支機構,進行一定的讓利或補貼,但度的掌握就很關鍵。

  一旦過度,就會對條線和分支機構產生誤導。「如一些基本不賺錢的業務,由於總行的激勵,分行可能會感到有利可圖,於是會大力發展,其結果是導向 失真,而一旦有多項業務、多個條線或板塊產生錯覺,隨後想要調整方向,就變得很困難,會遇到阻力。」上述同業高層認為,長此以往,一家銀行對市場的判斷及 隊伍的定價能力、價值管理能力都會面臨挑戰。

  「中行問題不是戰略問題,而是執行力和管理的問題。」有熟悉中行的資深業內人士舉例稱,中行推行組織架構的扁平化,方向雖對,但也可能帶來條線 和部門的各自為陣。如中行提出兩翼擴張,一是加大海外資產和利潤佔比,一是向縣域和基層延伸,但在當前資本約束和貸存比的掣肘下,中行的信貸規模尚且難以 用足,有沒有那麼大的餘力進行擴張?

  有同業高層認為,中行的問題在於,機構和人員膨脹過快。這些年中行機構改革過於頻繁,設立諸多總部,其實層級並未減少,沒有實現扁平化,但帶來的問題和挑戰消化起來卻要經年累月。

  他指出,加強對縣域和農村地區的網點延伸,方向上沒有問題,但方式上值得商榷,與在縣域或農村地區設立支行相比,搞村鎮銀行的成本顯然更高。後 者作為法人機構,「資本金的投入和為滿足公司治理程序所安排的組織架構,所需要的投入明顯高於在當地設立支行。如果在上述區域的擴張以設立合資的村鎮銀行 為主,成本上是否合算存在問題」。

  截至6月末,中行與淡馬錫合資(其中,中行控股90%)的18家中銀富登村鎮銀行均已開業。中銀富登首席執行官潘偉賢曾透露,計劃在明年將村鎮銀行的數量擴張到100家。

外匯業務不進反退

  早在2006年上市之初,中行的「雙保險」故事曾吸引了眾多的投資者慷慨解囊——相對於外資銀行,中行擁有令人羨慕的「中國概念」;相對於中資銀行,中行有規模最大的海外業務。

  然而,在金融危機衝擊下,這個故事展現出了硬幣的另一面:海外業務受到人民幣升值和次貸危機的雙重衝擊,國內業務相對較弱的劣勢也隨之凸顯。

  期間,為管理人民幣升值壓力帶來的海外資產和利潤的大幅縮水,中行一方面在推動旨在提高人民幣業務佔比的轉型,另一方面,對外幣敞口和資產配置進行了相應調整。

  在人民幣升值背景下,當外幣淨敞口為正時,就會遭受損失,而淨敞口為負,就可以避免相應損失。經過相應的調整,目前中行的外幣淨敞口為負。如果 升值趨勢持續,那麼這部分資產可以盈利,但當人民幣在一定區間內上下波動,並伴隨緩慢貶值,且境外避險資金增加,導致國內商業銀行,特別是中行,面臨外幣 存款大幅增加,而外幣貸款卻用不出去的局面。

  這樣一來,「雖然避免了匯兌損失,但由於外匯資金用不出去,也賺不到錢。」前述同業高層稱。

  「中行的金融市場業務原本很強,而以外匯業務為優勢的同類銀行,其投資、交易收入佔淨收入比重30%的比比皆是。」一位有外匯業務管理背景的同 業高層認為,中行的金融市場業務不進反退,實施緊縮的這幾年,其實是外匯業務強勢銀行發展的黃金時期,但中行沒有把稀缺資源用對地方,錯失機遇。

  他舉例稱,前幾年,人民幣升值預期強烈,國內外匯資源較為稀缺,在緊縮背景下,人民幣貸款的利率通常在7%左右,而外幣貸款利率僅為4%-5%,所以如果一家機構的外匯資源較多,就可以給客戶提供低息的外匯貸款,對其爭奪客戶、提高份額、獲取回報都是良機。

  此外,外匯資金管理的效能較為低下,也對中行的盈利造成了影響。

  知情人士透露,中行一面把倫敦銀行同業拆放利率(LIBOR)加200個基點從外管局拆入外匯資金,另一面又把外匯存入美聯儲。分析人士稱,通 常美聯儲利率都是LIBOR基礎減若干基點,而銀行如果以LIBOR加200個點籌資,又存入聯儲,其結果是每筆資金一進一出就會有百分之二的虧損。

  近年來,為了鼓勵中資企業走出去,外管局會將外匯儲備中的一部分拆借給各商業銀行,但是商業銀行要確保外管局從中獲取到3.5%的收益率。前述 人士認為,前幾年國內外匯資金普遍比較稀缺,當時中小銀行的外匯資金拆借利率甚至要在LIBOR上加三四百個基點,相對而言,中行能以LIBOR加200 個基點拿到,成本尚有優勢。但拆入外匯資金後,如何管理,對其司庫管理水平、投資能力都是一定的考驗,

  「類似的事,各行都有,但作為外匯業務主要銀行,中行應發揮主導作用,使市場更為理性。但由於其未能及時高效地配置和管理其資金,導致在原本比別人更有利的業務上,背上更重包袱。」某大行高層直言。

海外業務再現困境

  有資深銀行審計師認為,從短期看,中行的存款成本很高,國內業務基數小,所以負債成本往往高於同業,但其在國際結算、結售匯等傳統業務領域的優 勢對於其中間業務的持續增長是有好處,,中行的海外業務已充分利率市場化,所受衝擊較小,而這部分業務的佔比達到四分之一,較同業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

  中報顯示,截至6月末,中行海外商業銀行業務資產總額達到4908億美元,較上年末增長19.8%。中行副行長岳毅在中期業績發佈會上表示,全 球金融危機使得歐美一些銀行的放貸能力、融資能力下降,一些國際金融中心的500強企業也在向海外的中資機構尋求金融支持,為中行海外業務的發展提供了機 會。

  與此同時,截至6月末,中行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已超過1萬億元,增速高達20%。不過,知情人士稱,雖然該行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增長迅猛,但基 本是對原來外幣結算業務的替代,只是其收益從美元形式轉換成了人民幣。而當前海外人民幣離岸市場尚未形成,所以量的擴張對短期利潤的貢獻很小。

  「隨著海外離岸市場人民幣資金沉澱日益增加,人民幣貿易融資和衍生品的逐步發展,中行在海外人民幣結算、清算領域的話語權會越來越大,也會帶動國內業務的增長。」有中行人士坦言。

  「目前主管部門的考核指標並不鼓勵商業銀行的海外發展。」前述人士稱。

  例如,此前監管部門要求商業銀行的撥貸比達到2.5%以上,對海外業務佔比較高的中行是不小壓力。中行人士稱,海外業務的淨息差通常都比較低, 香港地區略好,也不過1.8%左右,而其他國家和地區往往更低,如果要求每筆業務都計提2.5%的撥備,則意味著「做一筆賠一筆,越發展越虧損」。經過與 監管部門的溝通,中行目前已獲准對其海外業務的撥備無須達到2.5%。

  來自工行的競爭也令中行倍感壓力。目前,工行的海外機構和網點覆蓋面已經超過40個國家和地區,而截至6月末,中行的海外機構覆蓋面僅為港澳台,及35個國家。海外擴張方式方面,工行以收購兼併為主,中行也有關注相關項目,但大都被否決,理由是整合難度大。

  知情人士透露,中行曾提出要將其海外業務的覆蓋範圍擴大到13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因資本約束和其他原因,上述目標已縮減至88個國家和地區。

  前述人士稱,當前資本市場低迷,而中行的業績和股價表現也不盡如人意,想要進一步籌資難度極大,即便是已經大幅縮減後的「保守」目標,實現起來也殊為不易。

  亦有同業高層對中行寄望海外資產和利潤佔比達到30%這一預期,持保留意見,主要理由有兩點:一是國內外幣存款利率遠高於國外,而中行往往很難 從國內拿到成本較低的外匯資金,其資金多來自金融市場,負債成本較高,所以貸款利率自然也比較高,如此高進高出,使其外匯業務在價格上並不具備多少優勢; 二是,假設中行半年利潤達1000億元,海外佔比如果希望達到30%,就是300億元,而國外本土銀行利潤往往僅一二百億元,中行想要創造遠高於當地同業 的盈利,恐有難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5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