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讓預期回歸長期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9-07/100434279.html

 預期決定了決策,我們很容易犯或者當前正在犯的錯誤是把預期的短期化。目前有兩種似是 而非的傾向,兩者都堅信短期反週期政策的有效性,差別僅僅在於前者認定類似擴張性政策一定會採取,而後者還在呼籲此類政策出台而已。但兩者都迴避了一個關 鍵問題,中國長期經濟增長的動力何在,難道將持續依賴刺激性政策?

  若能把預期回歸長期,或能形成三點共識:第一,堅定地撤除不必要的財政刺激和信貸配套政策,將意味著真正具有競爭力的實體經濟的崛起和泡沫去 除;第二,短期的經濟著陸無論軟硬都不構成對中國經濟社會穩定的真正威脅,新的增長極和增長點只有在前一輪經濟衰落所形成的「腐殖質」上才能獲得新生;第 三,金融資產質量永遠具有順週期特性,適度的信貸和貨幣緊縮意味著節約一點金融資源為下一輪經濟增長蓄勢,如果連金融機構也看不清長期形勢,「惜貸」是合 情合理的選擇。

  如果重複缺乏技術含量的投入,讓投資增長率持續高於消費增長率——恰如當前,假如8月統計數據公佈,投資增長20%左右,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 10%左右——不僅無助於改善公眾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長期預期,反而加劇了未來危機造成的衝擊力。中國經濟和金融需要的不再是凱恩斯主義的低水平重複,而是 演繹某種新開局。

  一是社會資產負債表急需瘦身,在資產項下應注重所有者結構調整。短期內面臨的問題有二。第一,在金融層面上,不應該對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或降息抱 過高期望。即使下調兩率,對長期景氣不構成實質影響,無助於改變企業訂單下降幅度。第二,對財政投資的依賴性過高,雖然在短期形成對其他經濟體的訂單擴 散,但投資取決於徵稅和發票子,在收入名義量和實際量兩個方向的縮減,構成了對經濟的巨額隱性傷害。

  二是預期惡化形成對實體經濟的「倒逼」。我們總是熱愛製造暖冬假象並讓大家在樂觀中忘記寒意。一旦預期惡化,仰求政策支持是惟一出路。如果出口增幅只有3%左右,憑什麼還要力保出口部門?讓實體經濟發揮其求生本能,比用稀缺的政策資源拯救無望行業要好得多。

  從長期看,中國經濟增長的不平衡性決定了自身仍然具有明顯的增長空間。

  一是新型城市化。中國城市居民消費能力已接近極限,再進一步就是浪費;農村居民消費能力也已接近極限,再退一步將無法維持生存。中國長期走新型 城市化道路的本質,是在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均高於GDP增幅的同時縮小收入差距,這將有助於逐步提高從基礎設施到工業品的產能利用率,而不再依賴項目投資消 化產能。在地理分佈上,有助於形成更為均衡化的增長極佈局,而非僅是超飽和的北上廣。

  二是新型工業化。如果從要素稟賦角度觀察經濟增長點,可能會從外來工短缺得到悲觀結論,這同樣是短期預期謬誤。要知道,每年690萬-700萬 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意味著中國人口要素發生顯著變化,如果充分利用上述要素推動新型工業化,把知識產權、創意研發和服務貿易當做新型工業形態加以推動,中國 才可能從新興市場走向發達經濟體。當今世界有哪個中等發達國家孜孜不倦於低成本勞動力競爭?

  從短期來看,應問當前的經濟資源該如何配置?就金融部門而言,應尊重其自主決策權和激勵能力。畢竟,經過2006年以來的金融改革,此時的銀行 和資本市場已經不再如當年那樣是政策的附庸,其融資投向對全社會具有極強的激勵導向。一旦金融部門惜貸,真正應該思考的是我們是否還擁有值得用未來的代價 來投入的實體經濟部門,如果沒有,那麼應該改變的是實體經濟而非金融。很可惜,我們往往很難意識到這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2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