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亮話:文化尊重
1 :
GS(14)@2018-02-13 03:28:482016年開始,慈善信託基金策劃並捐助「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希望提高幼兒園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趣味和效率,最終幫助有意願的少數族裔融入香港這個華語社會。計劃合作夥伴包括香港大學、教育大學、理工大學,還有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和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大家共同推行學校、社區、家庭支援,實施近兩年來,在前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周一嶽醫生任主席的督導委員會指導下,成功邀約20家幼兒園參與,已發展9套故事為本、多元文化回應的教材,培育十數位多元文化教學助理(非華裔中學畢業生),計劃平穩開展。筆者簡單翻閱教材,發現故事裏沒有一般中國人覺得可愛有趣的「豬」,三個小豬的故事變成了三個小熊。原來有一部份少數族裔信奉伊斯蘭教,是穆斯林,豬在他們最重要的經典《古蘭經》裏清楚說明不可吃,至於為何連在書中作為角色提及也不妥,這就非筆者對伊斯蘭粗淺認識可以理解。文化尊重不只是停留於知道個別習俗,而是去瞭解以達到理解、諒解。筆者小學讀的天主教學校,到現在還可以唱誦個別經文,香港又是相當西化的社會,基督教文化隨手拈來;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更是從小耳濡目染,從武俠到《論語》,比比皆是;佛教則因為妻子幾年前修讀香港大學佛學碩士,在家裏也耳聞了一點佛陀的智慧。但是,關於伊斯蘭的認識,只限於閱讀過的幾本小說如Khaled Hosseini《追風箏的人》、《燦爛千陽》、《遠山回音》三部曲。為此,筆者開始了今年瞭解伊斯蘭的讀書計劃,《古蘭經》來自23年間真主透過天使加百列對先知穆罕默德的啟示,是穆斯林最重要的指引和依歸。談到男女平等,部份基督教和天主教教會近年開始有女性牧師、主教,歷史上伊斯蘭教有女性宗教領袖卻是源遠流長,包括先知穆罕默德最喜愛的妻子阿伊莎,此傳統近幾百年在阿拉伯式微,中國大陸的清真寺倒是保留了女性「伊瑪目」(宗教領袖)。在慈善行業的我,對伊斯蘭五功(有教派說六功)證、禮、齋、課、朝中的施天課──就是將財富的部份拿出做公益、賑濟不幸之人,深深認同。其實放下一己私慾,用謙卑的心行仁義、慈悲,不同宗教都有鼓勵。不管我們有沒有宗教信仰,透過瞭解宗教歷史、教義以理解不同族裔的文化底蘊,既是消除歧見的一條路徑,也是更深入理解當代宗教、文化大規模衝突的不二法門。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12/2030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