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調研的那些事 502的牛

http://xueqiu.com/2751308955/21864082
自從證券分析師從技術分析不斷向基本面分析轉型,越來越多分析師、機構投資者喜歡實地調研上市公司,花費了巨大的精力、時間與金錢。不過在本人看來,實地調研的效果很小,機構投資者該虧還虧,該套還套。

      本人作為上市公司一小職員,幾年間接待券商研究員、基金經理、私募人士估計也有數百人,對調研的有些瞭解。下面談談調研效果較差的幾個方面。

      一、調研次數與股價正比

      記 得一年,我接待過的調研人員就有上百人次,那時公司股價也一直在高位,這也正常,股價高企自然吸引投資者目光。後來股價不斷下跌,低迷期間,大半年無一機 構來訪,我估計他們看推薦股票跌的稀巴爛自然沒興趣再來了,而且熊市我估計他們出來的經費也少。好長時間沒來人後,公司發佈了個利好,股價突然漲上去了, 又開始來了些人了。葛優的電信廣告不是有句「哪兒人多往哪湊」,這也比較適合券商。

      二、見的高管層次越高虧越多

      一 般的調研人員只會接觸到董秘這一級別,這本來也是董秘工作職責,很少會給接觸到總經理、董事長的機會。不過也有機構藉著關係好、買的股份多得以見到董事 長。董秘因為職責所在,清楚監管條例,所以一般出言都很謹慎,大多給出的答覆都在公開信息基礎上詳細介紹些。董事長就不同了,監管條例不如董秘清楚,關心 的又都是公司宏圖偉業類似戰略之類的大問題。聽了董事長的話,可能更加會被所描述的光明前景所鼓動,而且有時候說漏嘴的話,還可能把些還未公開的項目說出 來,機構更是受到鼓舞。但需知,那些未公開的項目一般都處前期,本身的不確定性也是很大的,做與不做都成問題。而公開的信息本身很明確,公司把握程度也 高,所以才公佈。據我所知,某私募喜歡見某公司董事長,見得次數也比別家多,最高曾吞進該公司10%的流通股,但最終還是虧了幾千萬,想想那些見不到董事 長的機構,是不是少了些被忽悠的風險。實事上最能忽悠難道不是董事長,如果沒那口才能做到那位置,呵呵。這還不說存心騙人的,要是證代或者是類似我一樣的 普通職員,敢存心騙人嗎,敢和機構大談公司宏圖偉業嗎?

       三、準備不足

      在調研上市公司之 前,研究人員應對公司做足功課,至少有個基礎瞭解。勤懇做功課的研究員我見過,公司要點自己就準備了十幾張紙,關心問題也已列出。不過這是少數,更多的是 連公司做什麼業務的概念都沒有。你說花一、兩個小時問些公開信息有什麼意思,與其花一兩天千里迢迢跑來調研,還不如花同樣的時間把歷年公告、年報、招股說 明書都讀一遍。因此,準備不足也是導致調研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個人認為,除非重組啥的,正常的公司公開信息要真能讀完,也就知道公司全部信息的六、七、 八成了,除非該公司的信息披露真的做得很爛。剩下的一兩成,可以被認為公開信息的詳盡補充。還有一兩成本身就是秘密或者是不確定的,接觸了也就是處於違法 邊緣。

       四、調研人員心理上傾向樂觀

出於找牛股心理,調研人員誰不想自己分析公司都有高增長啊。儘管我 們也多次表示公司的長期增長速度大概是10%+,某年的高增長只是情況特殊,研究員還是不斷地在問會不會有20%~30%的增長,還會問我們存不存在新的 增長點。上市公司礙於面子,肯定不會回答「沒有什麼新的增長點」吧,多少也要答個一兩個,但到底能推動業績多少就不好說了。他們問的語氣和句式總讓我感覺 我們要是沒有高增長就是爛公司一個。我一直感覺他們期望很高,如果不調研,財務報表上平平淡淡的增長也就那樣了,調研多少給了他們希望。

       五、調研人員素質良莠不齊

      有回我開車送調研人員,整個下午大盤都在跳水,我後面那些研究員就一直在給我播報「跌了78點,跌了80點」「又跌XX點」,「待會我就用模擬賬戶去搶反彈」。我彷彿置身於散戶室。

       六、關心無關整體業績的概念

      有 段時間國家公佈了某些政策,恰好我們的某個項目可能是受益的。某基金經理來調研,主要的時間都問了很多關於這個項目的具體細節,感覺知道越多細節越有把 握。可事實上這個項目我們公佈過預測的收入、盈利情況等內容,讀過就大致可以判斷出該項目對整體業績是沒有什麼影響的,也反應我們對該項目的取向。

      七、注重事件驅動而非價值

      調研人員是問了很多關於經營情況的問題,但我事後看他們的調研報告感覺和公司價值沒什麼關係,給的估值也是隨行就市。有精明的研究員還懂價值的,他覺得貴的話就不會寫報告推薦。結果我們就一直看到的就都是買進的建議。

       八、一樣無法把握業績拐點

       研究員哪怕來調研,也很難得知業績下滑或者增長放緩的事實。畢竟誰都不願意承認自己公司變差,相關問題大多也避重就輕模糊化處理。那些重大利空,類似中恆集團、重慶啤酒的,首先你不知道有利空,就是你問到相關問題,我看也問不出個啥。正所謂報喜不報憂。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調研其實也是應該的,不過,就上述的方式來看,我看不出有太大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